Ⅰ 巡洋艦的介紹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1,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Ⅱ 澳大利亞豐田4700陸地巡洋艦多少錢
您說的應該是進口版蘭德酷路澤又叫陸地巡洋艦4.7L /175kW2014款 4700(中東版) 5擋自動 祼車價:135萬 優惠價:120萬
Ⅲ 關於巡洋艦的資料
簡介巡洋艦(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歷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它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但是在現代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3萬噸,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動力裝置多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它們的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
世界最著名的現代巡洋艦有三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蘇聯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編輯本段]歷史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9世紀出現,早期稱為護衛艦。在帆船時期,護衛艦指的是小的、快速的、遠距的、裝甲輕的,只有一層火炮甲板的船隻,這些船一般用來巡邏、傳遞信件和破壞敵人的商船。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只比護衛艦大得多,也慢得多。護衛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最早的鐵甲艦也只有一層炮台,因為它們的裝甲太重了,沒法裝其它的炮台。盡管它們是帶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戰列艦一樣作戰,它們依然被稱為護衛艦。因此護衛艦這個詞的意義就開始變化了,原來的小帆船被改稱為巡洋艦。
長時期里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的船隻的進攻,而且足以能夠遠離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戰列艦雖然在作戰時威力非常大,但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機後這個區別就更加明顯了),它們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比較注重速度,採取瘦長、利於加速的船體以優化高速航行。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 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很快的戰列艦。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護衛巡洋艦,被稱為輕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這些裝甲不是裝在船側,而是裝在水平方向的甲板。
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里一支艦隊往往含有很老的艦只,也含有很新的艦只,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日本的妙高級重巡洋艦
20世紀30年代開始根據條約的定義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倫敦海軍條約規定輕巡洋艦的炮徑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炮徑在此以上(不得大於8英寸,即203毫米)。華盛頓海軍條約中8英寸為巡洋艦的炮徑上限。有幾艘巡洋艦的炮徑在此之上:兩艘阿拉斯加級(美國),是進入無條約時期的超級巡洋艦,是戰列巡洋艦在二戰的延續。
19世紀前後,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國皇家海軍尤其注重巡洋艦。一支強大的巡洋艦艦隊使得英國能夠使用比較少的耗費來控制大量海域。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也可以發起圍攻攻。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到達並擊沉俾斯麥號。一艘英國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一種更小的巡洋艦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火炮的商船。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因為這些商船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些到底是什麼船。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度(56千米每小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英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 [編輯本段]戰列巡洋艦戰列艦在設計時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它們的裝甲應該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抵擋它們自己的炮火,這樣的設計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有過一種破壞這樣均衡的設計。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比戰列艦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只,這些艦只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尤其是活躍於各大洋、主要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爾主持下,這種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的首艦1907年4月14曰在阿爾維克船廠下水,它就是「無敵」號。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贊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面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殺。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絕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還未能夠擊中俾斯麥號就被俾斯麥號炮火擊中,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後引起彈葯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編輯本段]20世紀後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即使最快的巡洋艦也比不上飛機快,而飛機的作戰范圍不斷擴大,最後可以躍大洋作戰。這使得單艘船隻或者小部隊獨立作戰的機會減小。20世紀後期只有非常大規模的艦隊一起作戰,這樣的艦隊可以抵擋幾乎所有空襲。這使得大多數海軍注重設計只完成一個任務的船隻,尤其是反潛和反空船隻。大多數艦隊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秘魯海軍、義大利海軍是目前尚擁有巡洋艦的海軍。
蘇聯海軍將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它們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導彈和大量反空導彈的大船取代了。蘇-俄最著名的巡洋艦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級,共4艘。其核動力系統可為本艦提供30節以上高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目前,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目前狀態均很差,前兩艦「烏沙科夫」(原「基洛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原「伏龍芝」號)甚至已經在籌備拆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意圖在於提供極強大的反空力量。出於公共關系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宙斯盾戰斗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
Ⅳ 新款陸地巡洋艦或於今年夏天亮相
據報道,豐田預計將在2020年7月或2020年8月推出下一代LandCruiser車型,將進行大幅升級。2020年款陸巡的汽油動力V8發動機,和在澳大利亞等國家提供了柴油V8發動機將會一起退市。根據海外媒體的報道,豐田將提出一種替代方案,即從雷克薩斯借用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用於LandCruiser車型。
下一代LandCruiser車型內部稱為300系列,據稱將比當前的200系列車型短一些,但寬度卻一樣,它的高度因市場而異。整備重量上來說,它將變得更重,尤其是在安裝了混合動力系統的情況下,但它至少可以與2020款的8100磅牽引能力相匹配。
雖然這家日本公司拒絕就即將推出的車型發表評論,但高管們強調不會喪失任何越野能力。豐田澳大利亞分公司銷售和營銷副總裁SeanHanley在接受采訪時保證,無論新款怎麼變化,都有能力滿足客戶的需求。
豐田預計將在2020年7月或2020年8月推出下一代LandCruiser車型,距離豐田在美國銷售其首款已有62年。當然,除了在中東地區暢銷,陸巡也在澳大利亞有著不錯的銷量,更何況是柴油V8版本,因此新款自然也不會差,以對得起它的名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誰擊沉了「悉尼」號
1941年11月19日黃昏,德國「鸕鶿」號炮艦正在澳大利亞西部近海航行著。突然,艦長德默發現不遠處出現了一艘巡洋艦,仔細一看,正是澳大利亞的「悉尼」號巡洋艦。當時情況糟糕,因為「鸕鶿」號早已經進入了「悉尼」號主炮20千米的射程之內;此外,它只是一隻由商船改裝而成的炮艦,顯然不是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的對手。
德默艦長靈機一動,頓時想出了一個應急的好辦法:他先叫人在炮艦上掛上挪威國旗,然後再命手下發出信號,警告說本海域發現了可疑船隻。狡猾的德國人希望以此將「悉尼」號巡洋艦的注意力引到另一方向;接著,它又佯裝起火,發出「SOS」失事呼救信號,誘騙「悉尼」號巡洋艦前來搭救。
「悉尼」號船長巴尼特見到這一景象後,信以為真,立即就取消了派「海象」飛機搜索敵艦的命令,准備全力營救「起火」的「鸕鶿」號。可是就在兩艦近在咫尺的時候,他才發現「鸕鶿」號已經改頭換面,掛上了德國的國旗。還沒等他回過神,對方的兩枚魚雷及炮火就劈頭蓋臉地打來。「悉尼」號頓時中彈起火,飛機也被炸毀。大夢初醒的巴尼特艦長急忙下令還擊,雙方就在這一海域激戰起來。德國人雖然搶先下手,但小小的「鸕鶿」號哪裡是「悉尼」號的對手。沒過多久,它就中彈起火、大炮失靈,喪失了戰鬥力,不得不乖乖地升起白旗投降。
然而,就在「鸕鶿」號打算繳械投降時,「悉尼」號巡洋艦突然被一枚不知來自何方的魚雷擊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十分致命,「悉尼」號艦身迅速下沉,艦上645名官兵也隨之沉沒,無一倖免。
難道這又是德國人從中耍了花招?後來的歷史學家們進行了一番考察,結果表明,當時的「鸕鶿」號確實已經處於被動挨打、無法還手的境地了,那枚魚雷不可能是它發射的。
事隔32年後,原「悉尼」號巡洋艦領航員之子、英國作家M?蒙哥馬利經過長期的私人調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枚神秘的魚雷是由前來迎接德國「鸕鶿」號炮艦的日本潛水艇發射的。
蒙哥馬利在調查結果中指出,當時,作為東南亞盟國戰區成員的澳大利亞海軍司令部,曾經就「悉尼」號巡洋艦被擊沉一事,向英國海軍部上報了一份情報,懷疑日本潛水艇曾在那場海戰中參戰。後來,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於當年11月26日將此事電告美國總統羅斯福,並收到了羅斯福的回電。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英美兩國首腦在公開場合對這一事件一直保持緘默態度;兩國政府既沒有就此事件向當時尚未與美國交戰的日本提出抗議,至今為止也沒有公布有關「悉尼」號巡洋艦被擊沉的任何文件。難道其中又有什麼玄機不成?究竟誰擊沉了「悉尼」號,這在歷史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懸案。
Ⅵ 請問二戰時期中國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紐西蘭海軍差距多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海軍各種艦艇在噸位、性能、火力上遠不如死敵日本帝國海軍。但當時的中華民國海軍軍人卻無愧於中國海軍的軍魂,勇敢頑強的迎戰扶桑強敵,可以說戰至只剩下最後的一艦一艇,有些艦艇戰沉後,還是將其武器和零部件打撈上來繼續打擊日本侵略者。據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42年的統計,自1939年後中國海軍中央艦隊只有17艘炮艦、炮艇、魚雷艇、兵輪、物資輪上駛長江上游,還有海軍電雷學校兩艘德制魚雷快艇和部分差艇在長江中游以及所屬的10艘英制魚雷快艇南下廣西西江和廣東艦隊剩下的炮艇會合外,其他的所有的大中型海軍艦艇全部戰沉殆盡。傳上這組有關二戰期間中國海軍的主要艦艇歷史照片,讓後人懷念那些在民族存亡的時刻浴血碧海江河的海軍英烈,也使大家重視中國的海軍和海權建設。請大家記住,沒有海權的國家必然落後於他國,落後就必遭凌辱,侵略者來了必會屠殺我民族眾生。「寧海」號巡洋艦
1934年拍攝的「寧海」號巡洋艦的歷史照片,照片右下角有拍攝年代,估計為當時中國海軍內部自行拍攝。
1934年參加日本帝國海軍元老東鄉平八郎大將葬禮的『寧海』號駛入日本橫濱港口。與早年訪日的清末中國海軍的「定遠」號戰列艦一樣,因兩舷曬滿被單衣物而被日本媒體大肆嘲諷。」(清末中國海軍戰列艦「定遠」號訪問日本長崎時在艦上晾衣物的軍容不整,起源於原日本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的一段錯誤記載,現已被證明也是與事實不符的謠傳。)事實上,這是一種宣傳手段而已,因為當時軍艦沒有烘乾機,遠航在艦上晾曬衣被符合條例,日本海軍也是這樣做的。但中國當時國力衰弱,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其嘲弄。
據說是1936年的一張「寧海」號巡洋艦照片,效果很模糊,估計照相裝備所限。
1937年9月23日,江陰戰役爆發後的「寧海」號被日本「加賀」號航空母艦起飛的攻擊機群炸傷坐灘擱淺在長江江陰段。很多中國海軍資料上說被日軍擊沉,顯然是不正確的,「寧海」號巡洋艦的結局是被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空襲炸傷,後擱淺被俘獲後編入了日本海軍運輸艦隊序列。 1930年中華民國時代的中國海軍向日本兵庫縣播磨造船所訂造一艘輕巡洋艦「寧海」號。造艦費用為法幣432萬元,以中國東北大豆折價分期支付。 「寧海」號是民國紀元以來外購的最大型軍艦,長106.7米,寬11.9米,吃水3.96米;排水量2,526噸,部分位置有1英寸的裝甲。動力部分為四部油炭混燒式鍋爐,三部往復式主機三軸推進,10,579匹馬力,最高航速23.2節,12節巡航時續航力5,000海里。配備140毫米(5.5英寸)雙聯裝炮3座6門,最大射程10000米;76毫米(3英寸)高炮6門,機關炮10門;535毫米(21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魚雷8枚;設深水炸丵彈投放裝置,配深水炸丵彈9枚;可載水上偵察機2架,無彈丵射器,使用時由吊車吊至水面從水上起飛,系由日本時計社研製,愛知廠建造,代號為「愛知AB-3」(即「寧海-1號」,巡航時速137公里,升限4300米,航程970公里)。1937年駐扎江陰,自9月22日起,日軍連續轟炸,最終於9月23號被日機數枚炸丵彈命中,遭到重創,在長江岸邊擱淺坐沉。日本海軍在戰役結束後的1938年即將此艦浮揚起做應急的修理,1938年初改裝為海防艦兼海兵學校練習艦,並將「寧海」改名「御藏」,1944年6月,由於日軍一線艦艇損失嚴重,被重新改回艦籍,為對空護衛艦兼航空基地移動設營艦,「寧海」號更名為「五百島」號,武備改為2門127毫米高炮和15門25毫米機關炮,並安裝了22號雷達。「寧海」號1944年9月19日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鮒魚」號發射的3枚魚雷擊沉。
Ⅶ 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有什麼區別
戰列艦(億之聖提供參考資料)(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斗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是能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軍艦。其自風帆時代誕生,1860年代開始變革,在1870-1890年代之間一度斷代,但是期間的實驗探討一直沒有中斷,由1890年代開始復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戰列艦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稱為主力艦。二戰結束以來戰列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彈道導彈潛艇所取代,不再是艦隊中的主力,其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能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承擔遠洋作戰任務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若干世紀里,戰列艦曾經雄霸海洋世界,獨領一代藍色風騷,是海軍艦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戰列巡洋艦是一種20世紀初興建的一種大型戰艦。是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一種功能性很強的新型主力艦。 英國廣布全球的通過漫長海上航運線和商業網路相互聯系的殖民利益,需要強大並且可以快速集結的海軍艦隊保護。英國皇家海軍需要一種強大火力與高機動力相結合的戰艦,不僅可以有效的打擊敵方的襲擾,又能夠快速部署應付突發性事件。於是英國海軍以「理想型巡洋艦」名義設計的戰列巡洋艦是一種把戰列艦強大火力和裝甲巡洋艦高機動結合在一起的戰艦,當時新的技術提供了建造新型戰艦的可能性。
重巡洋艦,即重型巡洋艦(Heavy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弱於戰列艦的艦只。
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區別
軍艦設計的要求是他的裝甲能承受他這個級別軍艦的火力。換句話說就是什麼樣級別的軍艦就有什麼級別的火力和防禦。
至於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區別,一句話說明白,戰列艦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遠超巡洋艦。巡洋艦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進行遠洋巡航,他航程大、速度快,而戰列艦設計的目的則是主力艦隊公海決戰。巡洋艦平時見到戰列艦都要主動跑路的,戰列艦也追不上。
戰列巡洋艦設計之初的目的即是用於在遠洋中殲滅敵對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艦隊決戰時進行火力支援,而非用於和戰列艦進行正面決戰,在大規模海戰中更多的用於對艦隊火力的補充和支援。也有例外,在日德蘭海戰中,率先交火的就是雙方由戰列巡洋艦組成的誘餌艦隊。
英國和德國之所以在一戰、二戰大量使用戰列巡洋艦,是因為,相對於戰列艦的高成本和建造工期長,戰列巡洋艦的成本低、工期短,但其火力和高航速滿足了為艦隊遠洋作戰進行火力支援和對抗敵國海軍巡洋艦隊的目的。尤其是納粹德國,在戰列艦嚴重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僅有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只能依靠重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艦隊進行破交戰,其中以擊沉「光榮號」航母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最為著名。
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有一定區別,通常戰列巡洋艦擁有可媲美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裝甲比戰列艦薄弱而航速更快 。戰列艦追求火力、裝甲、航速的均衡,而戰列巡洋艦兼有巡洋艦的高速和戰列艦的火力,戰列巡洋艦最重要的還是速度,其次是火力,而防護是最後考慮的。典型的戰列巡洋艦有德國的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英國的獅級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等,也有戰列巡洋艦經過改造而變成戰列艦的例子,如日本的金剛級。且戰列巡洋艦一般在火力上不及戰列艦,一般作為戰列艦戰時的輔助艦實用,此外,德國人有時將戰列巡洋艦稱為袖珍戰列艦。
Ⅷ 肯特級重巡洋艦的介紹
肯特級重巡洋艦,該級艦官方的稱呼是條約級重巡洋艦、萬噸級重巡洋艦和郡級重巡洋艦第一批。但是由於其裝甲薄弱所以又被私下蔑稱為白象、白色的墳墓和薄皮。萬幸的是在二戰爆發前該級艦進行了徹底的現代化改裝,加裝了附加裝甲並提升了防空能力。該級艦還有兩艘出售給澳大利亞。
Ⅸ 世界各國現役的巡洋艦有哪些
蘇聯/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2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彼得大帝"號
蘇聯/俄羅斯海軍首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也是當今世界上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導彈巡洋艦,共建造4艘,首艦092"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名"基洛夫'號)1980年服役,第2艘150"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名'伏龍芝'號)1983年服役,第3艘065"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名"加里寧"號)1989年服役,第4艘183"彼得大帝"號(原名"安德羅波夫"號)1995年10月服役。目前,第1、第2艘艦已退役,第3、第4艘艦服役於俄海軍北方艦隊。
該級艦長252米,寬28.5米,吃水9.1米,標准排水量19000噸,滿載排水量24300噸,2座核反應堆,2兩座燃油鍋爐,總功率12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14000海里/30節。武器裝備:20座SS-N-19「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0枚導彈;12座SA-N-6「雷聲」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96枚導彈;2座八聯裝SA-N-9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28枚導彈;2座雙聯裝SA-N-4「壁虎」艦對空導彈發射器,40枚導彈;6座CAD3-N-1「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第1、第2艘艦為8門30毫米艦炮),每座系統8枚SA-N-11艦空導彈和1門30毫米雙管艦炮;1座130毫米雙管艦炮(首艦為2座100毫米單管艦炮);1座雙聯裝SS-N-14反潛導彈發射器(後3艘艦無),14枚導彈;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座10管RBU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第1、第2艘艦為12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6管RBU1000反潛火箭發射器。搭載1架卡-25B標定直升機和2架卡-27A反潛直升機。
蘇聯/俄羅斯光榮級導彈巡洋艦3艘-"莫斯科"號,「烏斯季諾夫元帥"號,"瓦良格"號
光榮級長186.4米,寬20.8米,吃水8.4米。標准排水量9380噸,滿載排水量11490噸。編制員額454人,其中軍官62名。該級艦為燃氣輪機推進方式,6台燃氣輪機,航速32節,續航力7500海里/15節或2500海里/30節。
光榮級為平甲板大型燃氣輪機導彈巡洋艦,其首柱前傾斜度較大,有利於減少前甲板淹濕;艦體具有顯著外傾,以進一步改善艦艇的耐波性.該級採用"三島式"設計方法,上層建築分為首、中、尾不相連接的三段,,有利於武器、艙室的均衡布置和提高艦艇的穩定性.
光榮級裝備8座雙聯SS-N-12"沙箱"反艦導彈,長11.7米,直徑0.88米,採用慣導+中繼修正+主動雷達末制導方式,射程550千米,飛行速度為1.7-2.5馬赫,戰斗部重1000千克,可與核裝葯互換;8座4聯"暗礁"防空系統,發射SA-N-6"雷聲"編隊防空導彈,射程100千米,射高25-25000米,採用無線電指令+末段TVM制導方式,裝葯144千克;2座雙聯SA-N-4"壁虎"近層防空導彈,射程1.5-15千米,射高25-5000米;6座AK630型6管30毫米速射炮,4000-5000發/分;1座雙管130毫米AK130型炮,60發/分,射程8.1千米;2座12管RBU6000火箭式反潛深彈發射裝置,射程6000米;2座五聯533毫米多用途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SS-N-15反潛導彈、CAЭТ-65反潛魚雷、ТЭ-31和ТЭСТ-96反潛反艦兩用魚雷;1架卡-27"蝸牛"直升機.
電子設備方面,光榮級裝備3部控制6管30毫米速射炮的"椴木棰"火控雷達,1部控制130毫米AK130型炮的"鳶鳴"火控雷達,2部控制SA-N-4"壁虎"近層防空導彈的"汽槍群"雷達,1部引導SA-N-6"雷聲"編隊防空導彈的"頂罩"雷達,1部控制SS-N-12"沙箱"反艦導彈的"前門"火控雷達,1部"頂舵"/"頂板"搜索雷達和1部"頂對"對空搜索雷達;"灑桶""邊球"電子戰設備等;另外還有1部"公牛角"艦殼聲吶和1部"菜牛皮"拖曳聲吶.
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共27艘,編號為CG47-CG73-"提康德羅加"、"約克城"、"文森斯"、"福吉谷"、"托馬斯.S.蓋茨"、"邦克山"、"莫比爾灣"、"安提坦"、"萊特灣"、"聖賈辛托"、"張伯倫湖"、"菲律賓海"、"普林斯頓"、"諾曼底"、"蒙特里"、"錢瑟羅斯維爾"、"考佩斯"、"傑蒂斯堡"、"喬辛"、"休城"、"西羅"、"安齊奧"、"維克斯堡"、"伊利湖"、"聖喬治角"、"維拉灣"和"皇家港","提康德羅加"、"約克城"、"文森斯"、"福吉谷"、"托馬斯.S.蓋茨" 已退役.
排水量:輕載7015噸,滿載9516噸(CG47-48),滿載9516噸(CG49-51),滿載9516噸(其餘)
主尺度:長-172.8米,寬-16.8米,吃水-9.5米(含聲吶)
動力:4座GE LM 2500燃氣輪機;86000馬力(64.16兆瓦);雙軸;可調螺距漿
航速-30節以上
續航力-6000海里/20節
編制-358人(軍官24人)
武器-8枚"捕鯨叉"反艦導彈(2座四聯裝),射程130千米(0.9馬赫)
2座MK41 0型垂直發射裝置,裝備有122枚GDC"標准"SM-2 BLock IVA艦空導彈(CG52起),射程73千米(2馬赫);2座雙聯裝MK26 5型發射裝置(CG47-51),裝備有68枚GDC"標准"SM-2 BLock IVA艦空導彈;"阿斯洛克"VLA反潛導彈,射程16.6千米;8枚"戰斧"巡航導彈(備彈12枚),射程1300千米(0.7馬赫);
2座MK45 Mod1型127毫米炮,射程23千米(20發/分)
2座MK15 2型"密集陣"6管速射炮,射程1.5千米(3000發/分)
2座25毫米炮,4座12.7毫米炮
2座三聯裝324毫米MK32 14型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MK46 5型反潛魚雷(射程11千米/40節)和MK50魚雷(射程15千米/50節)
2架SH-60B"海鷹"LANPSⅢ直升機;2架SH-2F"海王" LAMPS I(CG47-48)
聲吶-1部SQR-19被動拖曳式陣列聲吶(CG54-55);1部SQS-53A/B艦殼中頻主動攻擊聲吶(CG47-55);SQQ-89(V)3(CG56起,CG52-56,98年列裝),包括1部SQS-53B艦殼中頻主動攻擊聲吶(CG56-67)或1部SQS-53C艦殼中頻主動攻擊聲吶(CG68-73)和1部SQR-19被動拖曳式陣列聲吶
雷達-4塊SPY-1A相控陣三座標對空搜索/火控雷達(CG47-CG58),4塊SPY-1B相控陣三座標對空搜索/火控雷達(CG59起); 1部SPS-49(V)7對空搜索雷達;1部SPS-55對海搜索雷達;1部SPS-64(V)9導航雷達;1部SPQ-9A火控雷達;4部SPG-62火控雷達;1部URN 25戰術導航雷達;
電子對抗-假目標;8座6管固定式MK36 2型羅拉爾·海科爾快速散開干擾箔條;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干擾彈;SLQ-25"水精";搖曳魚雷誘餌
電子支援/干擾;SLQ-32V,具有攔截,干擾,欺騙系統
「伊利湖」號導彈巡洋艦在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實驗中,屢建奇功,數次用"標准"-3型擊中靶彈;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是以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為原型設計建造的.共有7艘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參加了91年海灣戰爭.
義大利維內托級1艘-"維內托"號
為義大利海軍的第一艘直升機母艦,除攜載直升機外,本身又有很強的攻防能力,所以也稱直升機巡洋艦。服役後一直作為艦隊的旗艦,率領中型水面艦艇編隊在中近海執行反潛、反艦和防空作戰任務。
"維托里奧·維內托" (C550) 1965.6.10開工 ,1967.2.5下水
標准排水量: 7500噸 滿載排水量: 9500噸
主尺度: 總長179.6米,艦寬19.4米,吃水6米 航速: 32節
飛行甲板: 長40米,寬18.6米 服役: 1969.7.12
動力: 4台福斯特-韋勒(Foster wheeler)鍋爐,壓力50公斤/厘米2,溫度450oC;2台托西(Tosi)蒸汽輪機,73000馬力,雙軸
續航力: 5000海里/17節
艦員: 557名,其中軍官53名
導彈:4具「奧托馬特」(OTO Melara Teseo)Mk2(TG2)對艦導彈發射筒,慣性巡航,主動雷達尋的,0.9馬赫速度時,射程98.4海里,戰斗部重210公斤,末段2.2海里掠海飛行.
1座「紫菀」(Aster)雙聯Mk10 9型發射裝置,可發射通用動力公司波莫納分公司(GDC Pomona)「標准」(Standard)SM-1ER對空導彈,也可發射「阿斯洛克」(ASROC)反潛導彈,3個彈艙可備彈60枚,指令制導,半主動雷達尋的,2.5馬赫速度時,射程64公里(35海里)霍尼韋爾(Honeywell)「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慣性制導,入水後射程1-5.4海里,載Mk46魚雷
火炮:8座「奧托·梅萊拉」(OTO Melara)76毫米炮,仰角85o,發射率55-65發/分,射程4.4海里,彈重6公斤
3座布雷達(Breda)雙聯40毫米高平兩用炮,85o仰角,發射率300發/分,對海射程6.8海里,對空射程4公里,彈重0.96公斤
魚雷:2座Mk32三聯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發射霍尼韋爾(Honeywell)Mk46反潛魚雷,主/被動尋的,40節速度時射程5.9海里,戰斗部重44公斤
對抗措施:假目標:2座布雷達SCLAR 105毫米20管可旋轉發射器,發射箔條彈2.7海里,曳光彈6.6海里;SLQ25「水精」(Nixie);拖曳魚雷誘餌
電子支援/對抗:SLR4,截獲;3部SLQ-B,2部SLQ-C,干擾
作戰數據系統:SADOC 1 作戰數據自動處理系統,11號數據鏈,衛星通信系統
武器控制:4部「阿古」(Argo)10系統,用於76毫米炮;2部「達多」(Dardo)系統,用於40毫米炮
雷達:對空搜索:休斯(Hughes)SPS52C,3座標,E/F波段,240海里;塞萊尼亞(Selenia)SPS 768(RAN 3L),D波段,120海里
對海搜索/目標指示:SMA SPS 702,I波段
導航:SMA SPS 748,I波段,40海里
火控:4部塞萊尼亞SPG70(RTN10X),I/J波段,22海里,用於76毫米炮;2部塞萊尼亞SPG 74(RTN 20X),I/J波段,7海里,用於40毫米炮;2部斯佩里(Sperry)/RCA SPG 55C,G/H波段,28海里,用於「標准」導彈
敵我識別:Mk XⅡ
戰術空中導航:URN-20
聲納:聖加蒙(Sangamo)SQS 23G艦首聲納,主動搜索和攻擊,中頻
載機:6架AB 212反潛直升機
法國1艘-"貞德"號(R97),1964.7.16服役
主尺度:艦長182米,艦寬24米,吃水7.3米
排水量:10000噸(標准)/13270噸(滿載)
航速:26.5節
續航力:6000海里/15節
動力裝置:2台蒸汽輪機,功率40000馬力.
艦員編制:626名(26名)
武器裝備:2座100毫米艦炮;4座12.7毫米機槍;2座三聯裝"飛魚"MM38型導彈發射裝置.
雷達:1部DRBV 22D型對空搜索雷達;1部DRBV 51型對海搜索雷達;2部DRBN 34A型導航雷達;3部DRBC 32A型火控雷達;1部SRN-6戰術導航雷達.
聲納:1部DRBV 2C型聲納.
艦載直升機:8架"山貓"或"黑豹"直升機.
秘魯格勞海軍上將級巡洋艦1艘-"格勞海軍上將"號
原為荷蘭「德魯伊特爾」號巡洋艦,秘魯於1973年購入。原艦主要用於防空,以適應戰後初期的使用要求。1976年購入該艦的姐妹艦「德澤文普羅文顯」號,易名「阿吉雷」,改裝成直升機巡洋艦,於1978年編入現役。艉部拆除「小獵犬」(Ter—rler)導彈系統,改建成飛行甲板,可供3架「SH—3D」型或5架「阿哥斯塔212 AS」型直升機起降。
世界上現役裝備巡洋艦的國家有:
美俄兩國的網上介紹有很多,就說說別的吧!
美國(提康德羅加級)
俄羅斯/烏克蘭(基洛夫級,光榮級,卡拉級)
義大利(維內托級)
維內托級是義大利海軍服役了30多年的老艦,這級巡洋艦前半部擁有強大的武裝,後半部則為龐大的飛行甲板和一具可容納3架AB.212直升機的機庫。排水量: 9500噸(滿載),全長:176.5米,全寬:19.3米,吃水:6米,主機:2座蒸氣渦輪機,73000馬力,雙軸。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9250公里/17節,武備:雙聯裝紫苑艦空導彈,標准一型中程防空導彈,OTOMAT艦艦導彈4座,霍尼威爾反潛導彈發射器,布瑞達6*40毫米三聯裝近防炮,324毫米反潛魚雷發射管6具等,主炮:奧托76毫米主炮,聲納:Sangamo SQS 23G型艦首聲納
飛機:6架AB.212反潛直升機或4架海王直升機,雷達:對空搜索:SPS 52C三坐標;對海搜索:SMA SPS 702;導航:SMA SPS 748等,電子支援/干擾:UAA-1截取,SLQ-2 B/C干擾,編制:550-650人
法國(貞德號)訓練/直升機巡洋艦
主尺度:艦長182米,艦寬24米,吃水7.3米,排水量:10000噸(標准)/13270噸(滿載),航速:26.5節,續航力:6000海里/15節,動力裝置:2台蒸汽輪機,功率40000馬力. 艦員編制:626名(26名),武器裝備:2座100毫米艦炮;4座12.7毫米機槍;2座三聯裝"飛魚"MM38型導彈發射裝置. 雷達:1部DRBV22D型對空搜索雷達;1部DRBV51型對海搜索雷達;2部DRBN34A型導航雷達;3部DRBC32A型火控雷達;1部SRN-6戰術導航雷達.聲納:1部DRBV2C型聲納.艦載直升機:8架"山貓"或"黑豹"直升機.
秘魯(德魯伊特爾級「格勞海軍上將」號)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在役艦只之一。它於1939年由荷蘭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為防空巡洋艦編入現役,1973年秘魯購進該艦,並於1985至1988年重回荷蘭進行耗資1.4億美元的大修和改裝,在當時是作戰能力較強的導彈巡洋艦,今天,它已是有60年艦齡的老一代戰艦,即將退出現役走進歷史。
義大利:維內托級巡洋艦
目前,世界上擁有巡洋艦的國家有四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義大利和秘魯,在役的巡洋艦共有7級36艘,全部為導彈巡洋艦。其中美國擁有1級27艘、全部為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
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和秘魯;義大利海軍是目前唯一擁有巡洋艦的海軍。
蘇聯海軍原將巡洋艦作為戰艦隊的基礎,二戰後曾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導彈和大量對空導彈的驅逐艦所取代了。
最新的四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是在1980和90年代建造的,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外其它三艘的維護狀態目前均很差。
二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主要設計意圖是以其為一種可提供極強大的對空力量的驅逐艦,目的在於強調宙斯盾戰斗系統的作戰能力。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蘇聯一樣,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使用。
美國的導彈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加利福尼亞」級 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萊希」級導彈巡洋艦,「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
俄羅斯的導彈巡洋艦: 「基洛夫」級重型導彈巡洋艦,「卡拉」級導彈巡洋艦, 「光榮」級導彈巡洋艦,「莫斯科」級直升機巡洋艦.
義大利的導彈巡洋艦 :「安德烈婭·多里亞」級巡洋艦, 「維多利亞·維南多」級導向導彈直升機巡洋艦, 「西北風」級導向導彈巡洋艦.
Ⅹ 巡洋艦的基本信息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7世紀出現的。巡洋艦與其說作為艦只的分類,不如說是表明這種艦只的作用和任務。無論如何,這個詞被用作形容小的、快速的、合適於這種角色的戰艦。在十七世紀,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只比護衛艦大得多、昂貴得多,也慢得多,並不適合執行長距離的任務(例如美洲)。而且戰列艦在戰略上太過重要,執行持續巡邏任務顯得過於冒險。巡洋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
荷蘭海軍在17世紀開始增加巡洋艦的數量和配置,英國海軍以及晚些時候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趕上這個潮流。為了保護國會中的商業利益,英國頒布巡洋艦和護航法——開始將海軍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艦進行商業保護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貴的戰列艦。在18世紀中,巡防艦是一種卓越的巡洋艦種。巡防艦是一種既小、又快、長距離、輕武裝(單層炮甲板)的戰艦,主要用來偵查,運送信件,破壞敵方貿易線等等。另一種主要的的巡洋艦種是單軌縱帆船,不過其他各色各樣的船隻也被當作巡洋艦使用。
在19世紀,各國海軍開始使用蒸汽動力戰艦,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開始出現實驗性的蒸汽巡防艦和單軌縱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國和美國海軍開始製造擁有很長的船體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艦,比如USS Merrimack和HMS Mersey。在1860年代,鐵甲艦登上戰爭舞台。
法國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號為起點,建造了許多較小型鐵甲艦來執行遠海巡洋任務。這些「車站鐵甲艦」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開端——一種為了快速、獨立、搜捕和巡邏的傳統巡洋艦任務而生的鐵甲艦。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巡洋艦是俄羅斯的General-Admiral號,在1874年完工。英國的HMS Shannon號在數年後服役。
長時期里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空檔巡洋艦足以抵擋小型船隻的進攻,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輪機後),使它們在遠距離作戰時非常依賴補給艦隊。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們瘦長、流水線的船體尤其利於高速航行。為了減少流體漩渦它們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漸變細。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防護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沒有側舷裝甲,而是在甲板內設有弓型的水平裝甲。
同時,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途。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快速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里一支艦隊往往包括很老的艦只,也有很新的艦只,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則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最為常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規定8英寸為重巡洋艦的炮徑上限。只有五艘巡洋艦的主炮口徑在此之上:三艘德國德意志級裝甲艦和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兩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實際上,這五艘軍艦就性質來說都不完全是巡洋艦,而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被稱為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尤其重視巡洋艦。原因在於英國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艦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亦可以群攻敵人的大型軍艦。比如在1941年5月,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到達並最終擊沉俾斯麥號。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國的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軍艦設計的一個標準是,自己的裝甲應該可以抵擋自己發射的炮彈。比如說,一艘戰列艦發射的是16英寸炮彈,則裝甲亦要抵擋16英寸的炮火。這樣的設計保證了火力和防護力的均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經有過一種破壞這樣的均衡的設計:無敵級戰斗巡洋艦。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速度相當於巡洋艦,火力相當於戰列艦的艦船。
這些戰列巡洋艦的大小和火力與戰列艦一樣,但是其裝甲只是巡洋艦的裝甲,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更強大的引擎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戰術機動性的船隻:比任何巡洋艦的武力均強,而比更大的船則快。
在圖紙上,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應當說是比較成功的。比如在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中,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艦時它們非常脆弱。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在德國重火力下爆炸。
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火力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一發炮彈在擊穿胡德號的裝甲後落入彈葯庫,導致彈葯庫發生爆炸,船體斷裂為兩半沉沒。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巡洋艦 是海軍中比較老的一個艦種,差不多和戰列艦同時誕生和發展。早在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一般不直接參與戰列線戰斗,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當時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的阿拉巴馬號,它是一艘多桅帆船,採用蒸汽機推進,排水量1040噸。19世紀末,隨著戰列艦的崛起,巡洋艦、特別是裝甲巡洋艦得到迅速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的發展速度加快,質量也有明顯提高,排水量已經達到3000-4000噸。航速25-30節,艦炮口徑一般為127-152毫米,個別達190毫米,已經具備壓制敵驅逐艦,引導和支援己方海上兵力進行作戰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巡洋艦主要分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類型。重巡洋艦的噸位已經達到2-3萬噸,航速32-34節,續航力1萬多海里,裝甲厚達127-203毫米。艦上裝有八、九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射程20海里以上,主要用來攻擊敵水面艦艇和岸基目標。另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130毫米以下。同時,還裝有幾十門自動炮,用來打飛機和小型艦艇。例如,二戰中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巡洋艦就達30000多噸,裝有9門304毫米的艦炮。有的巡洋艦上還可以攜載三、四架水上飛機,用來校正艦炮射擊的精度和進行偵察。這種重型巡洋艦和戰列艦一起構成威力強大的海上堡壘,曾經稱雄於世界海洋一個多世紀。
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受到了嚴格限制。為了不違反條約規定,各國開始發展輕巡洋艦。這種巡洋艦噸位在10000噸以下,航速很快,可以達到35節,艦上裝有6—12門主炮,口徑在127—133毫米左右。另外,裝有8—12門127毫米以下的副炮和幾十門小口徑炮,同時配有魚雷和水雷等武器。有的艦也攜載2—4架水上飛機,主要用來偵察。由於這種輕型巡洋艦在條約中沒有具體規定,所以各海軍大國開始打擦邊球,搞了許多小動作。比如英國建造的條約型巡洋艦,在設計時按照190毫米大口徑艦炮的設計,但在配備武器時卻採用了152毫米口徑的艦炮,等條約失效後立即更換大口徑艦炮。日本也是這樣,先裝備5座155毫米炮,然後突然換裝5座203毫米大口徑炮。
二戰以後,巡洋艦在數量上急劇減少,主要是提高質量。從技術的發展方面來看,主要是採用了核動力裝置,裝備了導彈武器和攜載直升機作戰。發展核動力巡洋艦的主要是美國和前蘇聯海軍,美國在八個級別的巡洋艦中有五個級別採用了核動力推進,而前蘇聯只有一級艦採用了核動力裝置。從噸位方面來看,二戰後建造的巡洋艦噸位基本都在10000噸左右,只有前蘇聯海軍發展了一級基洛夫級,排水量達到28000噸,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級巡洋艦。由於導彈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向以裝備幾十、上百門艦炮為主要攻擊武器的巡洋艦開始換裝導彈,艦炮只作為輔助性武器。前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級巡洋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採用這種裝置後,艦艇的載彈量增大,導彈發射速率顯著提高。基洛夫級上裝有250多枚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雖然噸位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但載彈量已達到122枚。另外,為了進行反潛作戰,艦上還可攜載2架直升機。 1990年以來,由於40年冷戰的結束,世界形勢出現了裁軍的趨勢,巡洋艦又面臨一次大的考驗。人們發現,兩、三萬噸的大型巡洋艦和幾千噸級的驅逐艦所用武器相差不大,都是導彈、艦炮和直升機,所不同的只是攜載數量的多少而已。所以,人們對於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建造新的巡洋艦提出質疑。美國現役所有核動力巡洋艦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開始研發新型的CGX巡洋艦,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暫時擱置了該研發計劃,轉而研發DDG1000驅逐艦。俄羅斯由於經濟衰落已難以繼續建造大型戰艦,只能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進行改裝,改裝後的巡洋艦將在2020年前服役。
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9世紀出現,早期稱為護衛艦。在帆船時期,護衛艦指的是小的、快速的、遠距的、裝甲輕的,只有一層火炮甲板的船隻,這些船一般用來巡邏、傳遞信件和破壞敵人的商船。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只比護衛艦大得多,也慢得多。護衛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最早的鐵甲艦也只有一層炮台,因為它們的裝甲太重了,沒法裝其它的炮台。盡管它們是帶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戰列艦一樣作戰,它們依然被稱為護衛艦。因此護衛艦這個詞的意義就開始變化了,原來的小帆船被改稱為巡洋艦。
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大。19世紀初,首先出現的是帶有風帆和蒸汽輪機的風帆巡洋艦。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其防護能力較好,排水量較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為小,我國北洋水師的經遠、來遠是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裝甲較薄,但航速高,北洋水師中的致遠和靖遠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吉野、高砂都是防護巡洋艦。
巡洋艦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在華盛頓條約中規定重巡洋艦主炮不大於8英寸(203mm),主炮不超過10門,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速度不超過35節;輕巡洋艦主炮不大於6.1英寸(155mm),主炮不超過19門,全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速度不超過35節。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英美兩國較好的遵守了這一規定,德國則打起了擦邊球,設計並建造了所謂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實際上可視為重巡洋艦),日本則在較大幅度上突破了這一條約的限制,建造了妙高級、高雄級和最上級重巡洋艦,排水量都在1.2-1.5萬噸左右,唯一符合規定的是主炮口徑和數量。
從各國設計建造巡洋艦的情況看,都有所側重。英國擁有廣泛的海外領地,所以特別注重輕巡洋艦的發展。而日本則希望以質取勝,傾向於重巡洋艦的設計和建造,而輕巡洋艦則被作為水雷戰隊的旗艦,用於引導驅逐艦分隊對敵進行大規模魚雷攻擊和夜戰。美國的巡洋艦相對均衡,還創造性的發展出了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的防空型巡洋艦(輕巡洋艦)。
還有一種更小的巡洋艦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火炮的商船。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因為這些商船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些到底是什麼船。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度(56千米每小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英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
防護巡洋艦
輕巡洋艦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幾乎被輕巡洋艦取代。
例如甲午戰爭中日本的浪速號,高千穗號。
裝甲巡洋艦
近代巡洋艦的前身,提升了裝甲防護。
輕巡洋艦
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和火力方面強於驅逐艦但弱於重巡洋艦的艦只。
重巡洋艦
一般指在火力和裝甲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僅次於戰艦的艦只。
導彈巡洋艦
在驅逐艦取代巡洋艦前的過渡艦種,其主要火力改以反艦導彈取代主炮,並強化防空與反潛能力的現代化巡洋艦。
大型巡洋艦
罕見的類別,擁有比重巡洋艦更強的火力和裝甲,但不及於戰列艦,另外也擁有比標準的戰列艦更快的速度。由於重巡洋艦與戰列艦的界線已有所模糊,加上又存在具兩者部分性質的戰列巡洋艦,故該類別常難以辨認,不少接近的艦種都被歸類於戰列巡洋艦,因此此類別僅為政府官方認定而存在。
戰列型
戰列艦在設計時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它們的裝甲應該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抵擋它們自己的炮火,這樣的設計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有過一種破壞這樣均衡的設計。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比戰列艦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只,這些艦只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尤其是活躍於各大洋、主要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爾主持下,這種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的首艦1907年4月14曰在阿爾維克船廠下水,它就是無敵號。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贊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面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殺。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絕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還未能夠擊中俾斯麥號就被俾斯麥號炮火擊中,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後引起彈葯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即使最快的巡洋艦也比不上飛機快,而飛機的作戰范圍不斷擴大,最後可以躍大洋作戰。這使得單艘船隻或者小部隊獨立作戰的機會減小。20世紀後期只有非常大規模的艦隊一起作戰,這樣的艦隊可以抵擋幾乎所有空襲。這使得大多數海軍注重設計只完成一個任務的船隻,尤其是反潛和反空船隻。大多數艦隊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秘魯海軍、義大利海軍是眼下尚擁有巡洋艦的海軍。蘇聯海軍將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它們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導彈和大量反空導彈的大船取代了。蘇-俄最著名的巡洋艦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級,共4艘。其核動力系統可為本艦提供30節以上高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狀態均很差,前兩艦「烏沙科夫」(原「基洛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原「伏龍芝」號)甚至已經在籌備拆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意圖在於提供極強大的防空力量。出於公共關系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宙斯盾戰斗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導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 進入21世紀後,美國出於自身戰略需要,大力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也是反導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其中伊利湖號導彈巡洋艦搭載標准III型防空導彈多次參與彈道導彈攔截試驗。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也設計過多款核動力巡洋艦如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但經過使用被認為性價比並不突出。現代大多數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差別已經很小了,傳統意義上以排水量和火力來區分驅逐艦和巡洋艦已經不太適用。有些國家為了掩蓋其軍事目的,將一些接近巡洋艦指標的大型水面艦艇命名為驅逐艦。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的金剛級、韓國的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均接近10000噸,美國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也有9000多噸,而新型的DDG1000驅逐艦更是達到1.4萬噸。而相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是9000多噸。
CGX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新一代巡洋艦,是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升級版,排水量預計在一萬至三萬噸,可能採用核動力裝置。仍處於研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