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如何解決環境問題

澳大利亞如何解決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18 22:10:33

Ⅰ 全球變暖澳大利亞應怎樣做

全球變暖不是澳大利亞的錯,也是澳大利亞無能為力的事情,澳大利亞人所應該做的或所能夠做的,跟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做法恐怕沒有什麼兩樣,就是減少環境污染,尤其是減少碳排量而已

Ⅱ 現代澳洲人為保護環境做了哪些努力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客觀上地廣人稀,環境自凈能力很強,環境容量很大;主觀上,政府、企業、公民環境保護意識很高,他們建立了專門的環保機構,制定了法規政策規劃,合理布局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嚴格

執法,加大環保宣教力度,鼓勵公眾參與。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立法上,澳洲制定了《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澳大利亞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化保護法》、《國家野草控制戰略》、《澳大利亞瀕危動植物和生態區域保護戰略》等法規政策。澳洲高度重視預防為主的原則,自20世紀70年代起,聯邦和州政府均要求對重大的發展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就開始預防和減輕不當的人為開發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管理中,採取了一些具體但又切實可行的防範措施,比如,在凱恩斯的庫連達熱帶雨林要修建當時世界第一、長達7.5千米的索道,因為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環保局壓了7年,最後業主交了100萬美元保證金,並承諾不修公路、不破壞生態,用直升飛機運送建材,環保局才予批准,結果一年就建成,但花了上億美元;又如,為了保護好世界上最小的企鵝(全球僅分布於南極、南非、澳洲),在面積相當於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墨爾本企鵝島(約有10000多隻企鵝),嚴格控制居民數量,在1000多住戶中,研究人員就佔了一半,對遊客要求做到「三不準」,即不準吸煙、不準撫摸、不準拍照(因前些年使用閃光燈致使企鵝失明而無法出海);再如,為了保護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世界自然遺產,凱恩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和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力度,禁止海洋探險活動,有效地防範棘冠海星對珊瑚蟲的生命威脅,限制旅遊開發商的不當開發和遊客的過度流入。
澳大利亞物華天寶,得天獨厚,但有兩個遺憾:一是在國土及南極上空有一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那麼大、深度與珠穆朗瑪峰高度相當的「臭氧層空洞」;二是缺水。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澳大利亞創造性地建立了城市水資源管理模式,這是一個集水利水文工程、環境科學、水生生態、水資源管理、社區教育、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以及其它城市建設的各學科綜合性的工作,是可持續性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強調要加強降水管理,建立雨水滯流壩、垃圾攔截閘、洪水預防、降水收集、處理、傳輸、儲存、回用管理體系,降低對下游的洪峰沖擊,提高水回用機會,美化城市景觀。另一方面,高度重視水敏感城市設計,要求城市的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在任何涉及水的問題上都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水循環的影響,同時最大程度地增強降水系統的多功能用途。其核心思想是從家庭節水型用水器到城市的給排水設計,乃至流域水資源管理體系的各個環節都要體現節水。同時,為凈化水質,採取了植被沼澤、過濾技術、通透性地面材料、生物活性土壤過濾、微纖維膜技術、生物攔截系統、人工濕地等措施。城市水敏感設計的目的在於保護生態系統、將降水綜合到地表景觀中、保證水體質量、降低地表徑流量和高峰流量。此外,澳大利亞還非常重視社區參與,聯邦政府組織的全國性「水體觀察」項目,涵蓋了土地保護組織、大中小學校、社區組織的志願者,其中,新南威爾士州的「河流觀察」項目參加的學校、團體多達幾百個,有近3萬成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教育、監測、社區參與、流域健康促進等多功能群眾組織,成為當地水資源及環境管理發展的重要基礎。
參考網址:http://home.focus.cn/news/2009-12-18/159847.html
希望幫到你,望採納,滿意請點擊:採納

Ⅲ 澳大利亞關於環境問題的對外方針

1.澳大利亞環境保護概述
1.1 國民的良好環境生態意識
澳大利亞是世界環境保護做得相對較好的國家之一。在澳大利亞,政府和一些志願者經常發起組織一些環境保護活動,如「挑戰溫室效應計劃」及「土地管理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等等,許多公民都參加過各種類型的環境運動或自然資源保護活動。澳大利亞人具有較為先進的環境理念。他們很早就擺脫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陳腐觀念,樹立了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態中心主義」價值理念。這一點,在澳大利亞國徽的設計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最基本標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
1/9
與當今世界其他國家的國徽相比,澳大利亞的國徽可以說是別具特色,該國徽的左邊是一頭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而這兩種動物,目前只有澳大利亞才是其生長地。將特有動物作為本國的標志、作為本國價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體現,這在各國並不多見。澳大利亞國徽的這種獨特設計充分反映了澳洲人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其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良好環境倫理觀。
不僅如此,澳大利亞還極為重視對環境道德的倡導和強化。澳大利亞學校教育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設有專門的環境與資源保護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環境道德感,增強其生態保護意識,而包括從報紙到電台的種種評論也已越來越多地涉足到了環境道德領域。培養正確的環境生態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已成為澳大利亞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並滲透到了政府決策、企業策劃和個人行為等方方面面。從這一點上來說,澳大利亞在本國的環境保護問題上似乎更傾向於「道德治理」。在澳大利亞,由於政府的正確引導,人們已經建立了一套恰當的環境道德規范,對環境與資源的認識也相應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高度已使澳大利亞人對環境與資源的保護成為一種國民素質和人文精神,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澳大利亞的環境保護。
1.2 多樣化的環境保護主體
環境保護的主體即環境保護的參與者。一般來講,環境保護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包括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狹義上的環境保護就是專指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對生態環境所進行的保護。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化及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漸重視,環境保護的主體事實上已逐漸突破了傳統范圍的藩籬,在許多國家,個人及其他組織也已成為環境保護的主體之一。澳大利亞就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子。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聯邦制國家,在行政機構上,它有兩套政府班子,即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無論是在聯邦一級,還是在地方一級,環境保護都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據統計,除了聯邦政府以外,澳大利亞目前共有900多個大小不同的地方政府,最大的如布里斯班市議會,統轄70多萬人;最小的如西澳大利亞州的一個郡,只有100多人。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是保護本地方的環境。如地方政府有權不同意在風景區建造高樓以防止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經濟刺激手段間接影響本地區企業的生產活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土地使用的控制一般要經過州長和有關部門批准等等。聯邦政府的主要環境監管職責是對各州的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宜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並對國際國內的環境問題承擔責任。
2/9

除了各級政府實體之外,企業、環境保護組織及個人也已是本國環境保護的重要主體,他們在本國環境保護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澳大利亞擁有許多專門的環境工業公司,它們是本國環境保護的積極參與者;除此之外,澳大利亞的普通企業也對環境保護投入了較大的熱情,他們對有關環境保護的許多活動都給予了各種形式的物質或精神支持。
1.3 對環境與資源的全面保護
澳大利亞是一個極為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其環境保護的范圍相當廣泛,從自然資源到環境污染防治再到生態區域的維護,凡涉及環境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其環保的范圍之內:
在澳大利亞,對動植物的保護是其環境保護的一個亮點。澳大利亞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但出於良好的生態責任感,澳大利亞人很少砍伐本國的森林;他們無論是在房屋的建造方面,還是在傢具的用材方面,都盡力避免用木質產品。不僅如此,澳大利亞還大量引進包括中國的銀杏在內的許多植物品種,以增強本國植物物種的多樣性。澳大利亞政府還通過立法嚴厲禁止並懲罰濫捕濫殺動物尤其是珍惜野生動物的行為;並規定,由各州和地區政府來具體承擔對動物的主要保護責任,聯邦政府則主要負責聯邦管轄領地上的特有動物,並控制動植物的進出口,簽訂有關保護自然的國際條約或公約等。
澳大利亞對本國境內的生態區域也給予了強有力的保護。澳大利亞是「世界遺產會議」的代表,並作為南半球僅有的四個代表國之一,成為自公約簽署以來一直擔任代表的國家。目前,澳大利亞共有卡卡杜國家公園、烏魯魯國家公園和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區等11處特殊區域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這些區域都得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及人民的強有力保護。不僅如此,對於臭氧層的保護,澳大利亞也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和積極的參與。澳大利

Ⅳ 如何解決澳大利亞環境問題

從事社會研究的休·麥凱說:「作為澳大利亞的生活方式,擁有自己的住宅已經紮根在我們民族精神的深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擁有自己的住宅依然是人們的「夢想」,而且十分盛行。許多年輕人從父母家裡搬出來,到城市附近租房暫住,直到有能力在郊區購置一處帶花園的住宅。

「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將會促使這些租房族變為買房族」,休·麥凱說,「他們大多可能在市中心租房暫住,但他們會開始企盼著在郊區建立自己的家園,營造出這種澳大利亞養兒育女的完美氛圍」。

「外向型」的生活

出生在英國的休·特恩布爾目前在墨爾本的拉特羅布大學教授傳媒研究。她注意到澳大利亞郊區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郊區,因為澳大利亞人更加喜歡戶外生活。

「你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花園,而是一個戶外娛樂場所。」特恩布爾女士說,「一個室內廚房和一個戶外燒烤區之間的關系是很直接的--戶外燒烤區讓你多了一處做飯的地方,一個娛樂和享受生活的場所。這樣,澳大利亞人在郊區把野外叢林生活的理想與退居室內的城市生活理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郊區,這兩者才有了完美的結合。」

特恩布爾女士還指出,這種是一種與家人和朋友分享的生活方式,加上四周的高柵欄,這樣鄰居們也看不見你們。

環境問題



澳大利亞是地球上最為乾旱的大陸,一些環境問題也由此產生。乾旱總是給澳大利亞帶來威脅,連年的低降水量使得大片土地無法使用傳統耕作方式耕種。

各州政府經常對家庭用水和工業用水進行限制,以此來節約水資源。但是由於有大片草地和花園,加之澳大利亞人對水上運動的熱愛,澳大利亞人一直是世界上的用水大戶。

火災

在澳大利亞,叢林大火會經常摧毀成千上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園和農田。一八五零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隔十三年左右澳大利亞就會出現一個叢林火災頻繁發生的季節。一九三九年發生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叢林大火造成了七十一人死亡。從此以後,澳大利亞人開始關注他們的生態系統。歷史學家湯姆·格里菲思說,當時的一個皇家委員會曾經指出,歐洲人沒能向原住民好好學習。

「原住民從不生活在叢林中心地區」,他說,「他們生活在叢林邊緣。而且他們利用焚燒的方法開辟出許多通道和邊界。這樣即使發生叢林大火,也不會蔓延開來。」

是否採用焚燒或清除矮小灌木方法是頗有爭議的熱門話題。



經過兩個世紀的叢林砍伐和採用歐式農業耕種法,現在澳大利亞人認識到需要改變這種做法了。由於很多支流被改道用於灌溉農田,曾經蔚為壯觀的墨累-達靈河水系現已面臨威脅。

森林砍伐和過度灌溉已經導致大規模土壤鹽鹼化。地表和地下水源鹽分增高正在給大片農村地區造成影響。

演員傑克·湯普森對環境問題十分關注。「一七八八年以來,澳大利亞被砍伐的樹木已達兩百億棵,這一數目真是觸目驚心。」他說,「現在,我們每一天都會因為土壤鹽鹼化而失去一塊足球場大小的土地。在我們下一代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可耕地,也就是可用於生產糧食的土地,將因為土壤鹽鹼化變得無法耕種。」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澳大利亞政府正著手進行一項為期七年、耗資十四億澳元的項目,目的在於降低土壤鹽鹼度和清理河道。

Ⅳ 因天氣原因,澳大利亞沿海出現大量泡沫,當地政府對此有何應急措施

隨著經濟發展,海洋油田的開發,沿海地區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近海養殖業造成的污染,都會導致大量富含氮磷的物質,比如無機氮、石油類、活性磷酸鹽等營養物質越來越多。 泡沫的形成就與蛋白質有關。

其次就是,在水質上控制,防止容易產生泡沫的水體進入,如含洗滌水,高有機物水等。就拿生活在沿海的人,他們使用的廢水、污水基本都是排放在海水裡,雖然一時間沒什麼問題,但是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泡沫,所以人們可以減少污水排放在海水的量。

最後就是用水噴淋,有效。如果說少量的話就可以用大量的水來噴淋,這樣的話讓泡沫減少甚至沒有,但是這也只能說是少量吧,就拿這個而言吧,這是不可能吧,因為一個沿海的泡沫是不可能少量的,所以要考慮其它方法。

Ⅵ 澳洲被近百億只兔子折騰了幾十年,該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引言:澳大利亞是一個大型的島國,所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都是不適合生存的,只有沿海的某些地區才適合生存。而且澳大利亞一直以來都被近百億只兔子折騰了幾十年,該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呢?

Ⅶ 澳大利亞鴨嘴獸因乾旱污染瀕臨滅絕,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

澳大利亞的政府處理非常消極,在已有的事實面前,澳大利亞的環境部長拿老掉牙的《環境法》表示鴨嘴獸不需要保護。澳大利亞的處理非常的規矩,也異常的讓人震驚,不過想想澳洲大火的時候,澳總理在旅遊,環保部長這樣說也就不奇怪了。具體說一下這個澳洲的八卦。

再後來,澳大利亞保護這個物種的方舟主席都發聲了,表示鴨嘴獸是真的找不到了,再次上報,並且找來了媒體。

這位方舟主席叫福克納,他的方舟團隊的長期研究,在各地區發現鴨嘴獸的種群已經鮮少被發現,猜測它們的生存環境已經受到了威脅,並且表示,在已找出來的鴨嘴獸的屍體也是腹中空空,活活餓死的。在接近乾涸的水灘里有各種病菌。或許是因為媒體宣傳得好,福克納的上報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至於澳洲政府,還依然在自我催眠著。

按著澳洲的效率,估計如果不是老天爺看不下去來幾場大雨,鴨嘴獸估計得涼。

Ⅷ 為什麼澳大利亞鐵礦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Ⅸ 澳大利亞在采礦的過程中是怎樣保護環境的

澳大利亞環境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預防,不是先污染、後治理,而是盡量做到不造成污染。
比如對於采礦者,政府不僅要求他們在開礦前要考慮到采礦對周圍動植物和人居的影響,還要求開采者要拿出礦山開采後的治理計劃,即廢礦場地的「恢復」問題,包括廢礦填埋後上面是種農作物還是樹木、花草,采礦主必須在開礦前交納「恢復」廢礦的成本。也因此這里許多昔日的廢礦都礦區有環保部門,專門從事清場前植物種子和幼苗的採集、培育和采後復植。為保證原有植被,開采時並非將原有林木全部鏟除無遺,而是在中間保留一條植物走廊,以確保原有動植物能繼續繁衍。 澳大利亞將礦區復植作為獲得開采權的先決條件,采礦公司不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采後復植計劃,便不可能取得開采許可。澳大利亞礦區復植可分成三種類型:其一是在荒無人煙的最偏遠地區,只要確保采後環境的安全穩定,大體恢復,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種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復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數年後土著人可繼續他們傳統的林間採集活動,上述鋁礬土礦即屬此類;其三是一種高層次的做法,即創造出一個更加優美的環境。悉尼的奧運公園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例。 變成了綠山或草場。

Ⅹ 國外環境污染治理怎麼做

英國:利用技術科學治污

20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鋼鐵、煤炭、化工和其他行業的繁榮,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對於廢料處理和運營管理的疏失,也導致了化學廢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帶來非常嚴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相關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土壤改良劑和場地污染修復研究。英國土地修復技術非常規范,目前主要採取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修復三方面的技術。

對於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國成立了治理專門委員會和水務局(公司),對整個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國政府開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設城市污水排放系統和河壩築堤。1950年至今進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僅重建和延長了倫敦的下水道,還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採取對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設污水處理廠470餘座,日處理能力為360萬噸,幾乎與給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學技術的作用同樣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學研究幫助水務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態原理的治理目標,根據水環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標及時跟蹤監測水質變化。經過100多年的綜合治理,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高強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為國際上治理效果最顯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間,泰晤士河總污染負荷減少了90%,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100多種魚重返泰晤士河。


德國:摸清家底 區別對待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留下了許多污染場地,有15%-20%的土地被懷疑可能受到污染。調查結果表明,德國有30萬塊土地需要治理。在後工業化時代,土壤保護已經成為德國環保的一項重要工作。

德國的土壤保護工作做得比較深入細致,開展了污染場地調查,底數清楚,為開展土壤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先,全面開展土壤監測。目前,德國各州都對土壤進行長期監測,全國共有800多個監測點,絕大部分是環保部門設立的,也有一些是農業部門設立的。聯邦與各州政府設立土壤污染調查小組,根據土地的用途,對土壤進行監測,隨時了解土壤特性的變化信息,同時觀察土壤發展趨勢,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對全國有污染嫌疑的地塊進行排查、篩選,對重點污染地塊進行詳細調查,然後,通過情景模擬,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制定技術方案並實施。

第三,建立污染場地資料庫。如薩克森州對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個詳盡的資料庫,所有與土壤保護相關的州政府部門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料庫,下一級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屬於本地區的污染場地情況。同時,建築公司也可利用這個資料庫。通過這個資料庫,可以對全州土壤保護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

德國還通過精密計算設計了一套指標來評估土壤風險:在綠色線上的,主要是預防土壤惡化;在黃色線上的,要發出警告;在紅色線上的,必須進行清理。

當然,土壤保護最好的手段是盡量少用土地。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工業、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轉型導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著少污染。因此,現在德國對土地轉型利用實行總量控制,現在每年農業土地轉型利用的總量為50多公頃,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過30公頃;為滿足建設需要,重點向城市要土地,重視土地的重復使用,避免無節制地向周邊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澳大利亞:改造污染土地成公園

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逐漸將重度污染的工廠企業慢慢搬離城市中心和住宅區周邊。搬遷留下的空地會經環境署的嚴格評估並由開發商做出改造意見申請,獲得批准之後才允許將污染地塊修復和轉型為非工業用地。

澳大利亞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土地最終並沒有轉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園、湖濱公園,由於可以廣種樹木、使土壤自然修復,更適合污染土地的轉型。獲得過多項大獎的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場地改造後建成的。這座公園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並沒有被運走,而是和有機物相結合,重新加以使用,通過自然法則,慢慢把土地凈化。對於被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澳大利亞的標准和規格非常高,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奧林匹克公園地塊,已經被改造成了適合全家出遊的綠色天堂。

在悉尼西區一個工廠變住宅區的地塊改造中,市政廳要求改造者必須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裝進密封的卡車中,沿特定路線運出後,傾倒在專用的屏蔽空間內,最終用水泥板封存。光這種土壤修復就耗資500萬澳幣,約為2500萬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如何解決環境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