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詳細介紹蟾蜍
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單獨讀má )。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葯材.簡介名稱 蟾蜍(圖1)拼音名 Chán Chú 別名 苦蠪(《別錄》),蟾(《葯性論》),蝦蟆(《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癩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癩格寶(《貴州民間方葯集》),癩巴子、癩蛤蟆(《吉林中葯手冊》),癩蛤蚆(《葯材資料匯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葯手冊》)。 來源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後,先採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干(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曬干(華東、中南、華南)。這種乾燥蟾蜍,商品稱為"干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習稱"干蟾皮"。 編輯本段蟾蜍的品種花背蟾蜍 中文名 花背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命名人 Strauch 形態描述 體長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0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頰部向外側傾斜;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略大於眼間距,鼓膜顯著,橢圓形。 前肢粗短;指細短,指長順序3.1.2.4,第1.3指幾等長,第4指頗短;關節下瘤不成對;外掌突大而圓,深棕色,內掌小色淺。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或肩後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側均有緣膜,基部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小而清晰,內跖突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淺。 雄性皮膚粗糙,頭部、上眼瞼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較少,耳後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欖黃色,有不規則的花斑,疣粒上有紅點;雌性背面淺綠色,花斑醬色,疣粒上也有紅點;頭後背正中常有淺綠色脊線,上頜緣及四肢有深棕色紋。兩性腹面均為乳白色,一般無斑點,少數有黑色分散的小斑點。 雄性皮膚較粗,前肢粗壯,內側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生態資料 白晝多匿居於草石下或土洞內,黃昏時出外尋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和山東等地。 葯理作用 葯材 1.蟾酥為蟾蜍耳後腺所分泌的漿液。4-8月捕捉,捕後洗凈,刮漿。刮漿時,大拇指放在蟾蜍頸部,余指握住蟾體,再用銅鑷子夾其耳後腺,不要過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將白漿汁夾出,用40目篩過篩,除去雜質,將篩濾過的漿攤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為宜,或將篩濾過的漿汁曬至七成干後,再揉細膩做成薄餅,置於陽光下曬干或烘乾。溫度在40℃-60℃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葯材形狀亦異。一般分片蟾酥、團蟾酥兩種。 片贍酥呈不規則片狀,大小不一,厚約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黃褐色或淡棕色,質脆易折斷。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狀液。 團蟾酥一般多為扁圓形團塊或餅狀。直徑約7-8厘米,厚約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膠質樣而光亮。 2.干蟾的生葯性狀,體形較中華大蟾蜍為小,腹部無黑斑。 3.蟾蜍膽為蟾蜍的膽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膽囊,鮮用。 應用 1.蟾酥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之功。主治疔瘡發背、無名腫毒、咽喉腫痛、齲齒痛、小兒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適量。 2.干蟾有解毒散腫之功。主治癰腫瘡毒、小兒疳積等。近年也有用於治療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膽有鎮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氣管炎。用量1-3隻。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愛的癩蛤蟆,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帶黑眶眼鏡, 所以稱之為黑眶蟾蜍。它很時髦,腳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體肥胖,大小約6到7公分。體色變異頗大,有黃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皮膚粗糙,除頭頂外全身布滿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質刺。鼓膜大而顯著,在眼後有一對特別大的突起腺體,這是耳後線,也就是它們有名的的毒腺。 它們廣泛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是最樂於和人類相處的兩棲類,常出現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長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內,聽到它們一長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聲,一口氣可以連續鳴叫一分鍾以上;尤其當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時候,叫聲會變得更加急促。但是當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錯的時候,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隻黑眶蟾蜍。由於每晚出現的雌蟾數目不多,雄性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也會出現5.6隻雄蟾同時抱一隻雌蟾的現象。雌蟾每次產卵數千顆,成雙地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一長串可長達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體菱形棕黑色,尾鰭色淺散有細紋。 中國樹蟾 小型細長,吻端平直向下,頭寬大於頭長。鼓膜圓而清晰。 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棕色眼罩。顳褶斜直明顯。背部草綠色,皮膚光滑。 體側:白色略帶黃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綠色,指端具吸盤及橫溝,指間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後肢背面綠色,股部內側黃色有一些小黑點,趾端也有吸盤,趾間有半蹼。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 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蟾蜍(圖2)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編輯本段生境分布生態環境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蟾蜍(10張)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葯用價值 蟾蜍的葯用蟾蜍,俗稱癩蛤蟆,在動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本科現已有25個屬300種左右,我國目前已知有2個屬17個種和亞種,其中中華大蟾蜍分布最廣,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野生資源已經急劇減少。人工養殖已勢在必行。 蟾蜍是一種葯用價值很高的經濟動物。其全身是寶!蟾酥、干蟾皮、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均為葯材。 蟾蜍的耳後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乾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葯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等功效,可治療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目前德國已將蟾酥制劑用於臨床治療冠心病,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我國著名的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餘種中成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強,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煉加工! 蟾蜍除去內臟的乾燥屍體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療毒等症。近年來用於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脫下的角質衣膜,對慢性肝病、多種癌症、慢性氣管炎、腹水、療毒瘡癰等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蟾蜍的頭、舌、肝、膽均可入葯;同時蟾蜍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是營養豐富的保健佳餚。 編輯本段治療惡性腫瘤 1.治療白血病用重125克以上的蟾蜍15隻,去內臟後洗凈,加黃酒1500毫升,隔水煮沸2小時後過濾,每服15-30毫升,每日三次,飯後服,症狀緩解後減量維持.除支持療法外不配合任何葯物,治療32例白血病,完全緩解率25%,總緩解率75%.用干蟾粉1克,每日三次,小兒減半,配合紫金丹.強的松內服,治療13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臨床治癒7例,用葯後多數在10天內嗜酸性粒細胞開始下降.由單方氣死名醫折自[中西醫結合]. 編輯本段蟾蜍利用價值 蟾蜍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蟾蜍皮膚腺、耳後腺分泌出白色漿液,可加工成名貴中葯蟾酥,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傳統名貴中葯,對治療食道癌、肝癌、腎炎、白喉、流行性肋腺炎均有很好的療效。蟾酥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現代醫學發現它有其他葯物不可替代的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是治療冠心病良葯,日本用蟾酥生產出"救生丹"良葯。我國用蟾酥生產出六神丸、心寶、梅花點舌贓、華蟾素、天力蟾衣膠囊等葯物。 編輯本段醫道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葯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 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 編《癌症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 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症、肝硬化、疼痛諸症的治療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價 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葯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 用於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遠方出版社《中草葯大全》中介紹,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據民間應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並對肝腹水、癌症有顯效,對乙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 蟾衣是蟾酥漿液的表皮包衣,孫思邈稱:「蟾蛻(衣)除惡腫,神也」。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蟾衣乃其蓄足五臟六腑之精氣,吸納天地陰陽之華寶,如若獲之一,一切惡疾,未有不愈」。中醫認為蟾衣具有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之功效,廣泛用於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的治療。現代研究認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質及蟾蜍毒素,具有強心、升壓、抗炎作用,蟾毒配質還有較強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員發現蟾衣還有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神奇功能,可用於治療多種惡性腫瘤、肝炎、帶狀皰疹、肝腹水、腎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疑難雜症。 據醫聖張仲景稱:「蟾皆拾,衣不現,奇也」。幾千年來,人們只知道蟾蜍能蛻衣,但始終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終於發現,蟾蜍在盛夏暴熱的夜晚,借雷鳴電閃可蛻衣一次,且邊蛻邊吃,蛻完吃盡,極難采獲,故而難於應用於臨床。 近年來,各地先後開展人工養殖蟾蜍取得成功,養蟾取酥,養蟾取衣已變成現實,只要飼養者掌握了蟾蜍的蛻衣規律,利用特殊的蛻衣工具,可順利地獲得一張純天然蟾衣。為此,人工大規模採集天然蟾衣資源再也不是神話。 蟾衣是中葯寶庫中一味新興葯物。通過對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製出一批新型成葯及注射劑,其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❷ 癩蛤蟆泛濫會造成什麼影響
會嚴重威脅到生態系統。
癩蛤蟆泛濫成災,會捕食更多的昆蟲,導致其他以昆蟲為食的動物受到嚴重影響。
癩蛤蟆學名蟾蜍,2012年,澳大利亞從美國夏威夷引進這種蔗蟾蜍用以對付危害甘蔗種植業的甲蟲。結果蔗蟾蜍大量繁殖,一些地區蔗蟾蜍泛濫成災,嚴重威脅澳大利亞的生態系統,造成澳大利亞本土蛇類、巨蜥、袋鼬等動物數量銳減。
❸ 澳大利亞為什麼引進蟾蜍而不是青蛙
海蟾蜍是澳洲另外一個痛苦的經驗。一九三零年,澳洲政府為了對付甘蔗田裡的害蟲,從南美洲引進了這種俗稱甘蔗蟾蜍的海蟾蜍。由於海蟾蜍在澳洲沒有天敵,反倒跟兔子一樣成為澳洲的新害蟲。海蟾蜍身上有毒,澳洲原生動物惹上他,沒有不一命嗚呼的,因此,海蟾蜍現在已經成了澳洲的山大王了。
❹ 澳大利亞海蟾蜍在原產地沒有泛濫成災的原因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里的癩蛤蟆,指的是一種學名叫蟾蜍的爬行動物。從上面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於蟾蜍的印象並不美好的,而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人們對它們的印象也非常的糟糕。
據史料記載,大約1935年前後,原產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這種叫海蟾蜍的蟾蜍種群,被引進到澳大利亞。目的是為了對付當年在澳洲泛濫成災的甘蔗甲蟲。
這種海蟾蜍較一般的蟾蜍身長體肥,即使是在野生的環境下,也能夠生存大約10到15年。由於它們在澳大利亞當地並沒有天然的生物天敵,所以海蟾蜍大量快速地繁殖,很快就爬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整個引進的過程極為突然,本地食肉類小動物們並沒有及時的進化出足以克制蟾蜍體內毒素的功能。大量的狗、鱷魚、蛇、巨蜥之類的食肉動物,因誤食蟾蜍而死亡,當地生物鏈,因此面臨斷裂的威脅。
為此,澳大利亞政府特別頒布了法令,要求國民盡可能地抓捕這種海蟾蜍。但是出於人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考慮,捕到的蟾蜍並不能夠立即被就地正法,而需要交給當地的專家部門,進行種族辨識後,統一用二氧化碳人道毀滅。
說到這里,小編真是不得不佩服澳大利亞政府的文明和思慮周全。但是如果當初也能夠思慮得如此周全的話,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場蟾蜍之禍了。
❺ 澳大利亞引進的海蟾蜍有劇毒,為什麼烏鴉就能成功捕殺並吃掉它們沒啥事
浣熊還是黃鼠狼的,記不得了,它在捉到蟾蜍後會把他撕開帶到山裡的小溪邊沖洗,稀釋毒液後在食用。
烏鴉那是德國的事情吧,海蟾蜍貌似不會膨脹身體,烏鴉那招應該沒用。烏鴉的智商不是一般的動物能比的。
❻ 102隻海蟾蜍從夏威夷群島來到了澳大利亞是用來控制什麼危害的
1932年8月18日,有102隻海蟾蜍從夏威夷群島來到了澳大利亞。它們被釋放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甘蔗種植園內,用來控制甘蔗甲蟲的危害。在它們的原生地中美洲和南美洲,海蟾蜍的數量被物種間的競爭、疾病、天敵等綜合因素所控制。但是,在澳大利亞沒有其他種類的蟾蜍,也很少有天敵,卻有大量的新的食物資源。
❼ 蟾蜍 來歷
蟾蜍
[解釋]1.兩棲動物,身體表面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吃昆蟲、蝸牛等小動物,對農作物有益。通稱癩哈蟆或疥蛤蟆。
2.傳說月亮裡面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古代詩文里常用來指月亮。
蟾蜍,別名癩蛤蟆、癩刺。分大蟾蜍中華亞種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脫下的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葯材。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於跳躍、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國、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青蛙卵與蟾蜍卵的區別是: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蟾蜍實際上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
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皇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皇母娘娘的後花園內恰遇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呵斥並狀告至皇母娘娘處。皇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常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皇母又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後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並命雷神監督。
相關:青蛙
蟾蜍,俗稱癩蛤蟆,在動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本科現已有25個屬300種左右,我國目前已知有2個屬17個種和亞種,其中中華大蟾蜍分布最廣,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野生資源急劇減少,人工養殖蟾蜍已勢在必行。
蟾蜍是一種葯用價值很高的經濟動物。其全身是寶,蟾酥、干蟾、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均為名貴葯材。
蟾蜍的耳後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乾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葯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等功效,可治療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目前德國已將蟾酥制劑用於臨床治療冠心病,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我國著名的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餘種中成葯中都有蟾酥成分。
蟾蜍除去內臟的乾燥屍體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療毒等症。近年來用於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脫下的角質衣膜,對慢性肝病、多種癌症、慢性氣管炎、腹水、療毒瘡癰等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蟾蜍的頭、舌、肝、膽均可入葯;同時蟾蜍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還是營養豐富的保健佳餚。
不要小看癩蛤蟆
夏在民間曾經流傳過劉海戲金蟾的神話故事。相傳憨厚的劉海在仙人的指點下,得到一枚金光奪日的金錢。後來劉海就用這枚金錢戲出了井裡的金蟾,得到了幸福。這說明人們渴望得到它,蟾是幸福的象徵。不論是神話中的蟾,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蟾,都確確實實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為人類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癩蛤蟆、大疥毒。這種動物是被人們所看不起,不少人認為蟾蜍是低能兒。它容顏醜陋,不時地在田埂道邊鑽來爬去。盡管人們不理解它,但它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面,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癩蛤蟆平時棲息在小河池塘的岸邊草叢內或石塊間,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動,清晨或夜間爬出來捕食。它捕食的對象是蝸牛、蛞蝓、螞蟻、蝗蟲和蟋蟀等。癲蛤蟆喜歡在早晨和黃昏或暴雨過後,出現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們用腳碰一下,它會立即裝死躺著一動不動。它的皮膚較厚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面不到水裡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便潛入爛泥內,用發達的後肢掘土,在洞穴內冬眠。癩蛤蟆行動笨拙瞞跚,不善游泳。由於後肢較短,只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動。癩蛤蟆在入葯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籌。我國第一部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有癲蛤蟆的性味、歸經和主治等方面內容。多少年來,人們採集癩哈蟆耳下腺及皮膚腺分泌物,晾乾製成蟾酥。蟾酥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葯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31種中成葯的主要原料。我國生產的蟾酥在國際布場上聲望極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換得外匯500萬美元。常見的蟾蜍,只不過拳頭大小。可是在南美熱帶地區,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癩蛤蟆,最大個體長約25厘米,為蟾中之王。蟾王不僅體型大,胃口也特別好,它常活動在成片的甘蔗田裡,捕食各種害蟲。固此,世界上許多產糖地區都把它請去與甘蔗的敵害作戰,並取得了良好成績。蟾王的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護著相當十億美元的財富。一隻雌蟾王每年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蟾王不僅能巧妙地捕食各種害蟲,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它滿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的液體,凡吃它的動物,一口咬上,馬上產生火辣辣的的傷感覺,不得不將它吐出來。民間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宮喚作蟾宮。詩人寫道:「鮫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月亮上是否有蟾,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能登月,這個謎自然被揭開了。
蟾蜍每年都要蛻許多次皮,因為很薄,簡稱蟾衣,顏色似蟾蜍。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葯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
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 編《癌症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 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症、肝硬化、疼痛諸症的治療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價 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葯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 用於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遠方出版社《中草葯大全》中介紹,蟾衣可治癌、白 血病、淋巴瘤等。
據民間應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並對肝腹水、癌症有顯效,對乙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
❽ 蟾蜍的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環境特點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❾ 癩蛤蟆,學名「蟾蜍」對人有危險嗎
先介紹一下蟾蜍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
(這里要值得注意)
,是製作蟾酥的原料。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蟾蜍在早春時期到水裡產卵。蟾蜍卵與青蛙卵的區別是,如果卵結成的卵塊是一團一團的,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許多卵成一條連續的線狀長帶,帶內的卵排成兩行,像一串珠子似的,這就是蟾蜍的卵。
蟾蜍的蝌蚪與青蛙的蝌蚪也有區別。青蛙的蝌蚪身體近似圓形,尾巴很長,體色較淺,口在頭部前端。蟾蜍的蝌蚪身體有些長,黑色,尾巴比較短,其顏色比身體稍淺,口在頭部前端的腹面。
-------------
然後給你看一條新浪的新聞
這里講述了一種對人對動物都有傷害的蟾蜍
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一種外貌醜陋、含有劇毒的胖蟾蜍,對野生動物和人類都有頗多危害。如今,這種蟾蜍的數量越來越多,「佔領」的地盤迅速擴大,日益向大城市逼近。如何有效對付它們成了當地人的頭疼事。有議員日前提出,應該用大棒直接打死它們。不過,這種處死方法也引起了激烈爭議。
為了阻止這些惹人討厭的胖蟾蜍泛濫,當地政府想了不少辦法,但功效不大。與此同
時,海蟾蜍還在不斷擴大它們的地盤,2005年3月,海蟾蜍已經「入侵」到澳大利亞北部州——北領地的首府達爾文市郊外,離市區非常近了。
北領地政府號召民眾為根除蟾蜍獻計獻策。當地時間4月11日,當地政府議員戴維·托爾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們見到海蟾蜍時,應該用板球球棒、高爾夫球桿等大棒重擊它們的頭部,直到把它們打死為止。
在托爾納看來,如果政府積極鼓勵人們這樣做,一定會有助於阻止海蟾蜍進入達爾文市,也可以防止它們「挺進」澳大利亞北部的其它地方。
但是,這種直接打死海蟾蜍的方法立刻在當地引起了一場爭議。有人贊同托爾納的建議,動物權利組織則表示,盡管海蟾蜍危害一方,可這種方法也太殘忍了,不人道。
該組織的一名發言人說:「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拿著他們的板球棒、高爾夫球桿在院子里打蟾蜍,也不希望他們這樣對待任何動物。」動物權利組織的提議是,可以考慮把海蟾蜍放在冷凍箱里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