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一部電影中有叫陳德成,銅錢雞,玉麒麟的,是什麼電影啊
叫做【打擂台】
打擂台(2010)
點擊播放更新描述或海報導演:
郭子健
/
鄭思傑
編劇:
郭子健
/
鄭思傑
/
譚廣源
主演:
黃又南
/
泰迪·羅賓
/
梁小龍
/
陳觀泰
/
賈曉晨
/
歐陽靖
/
邵音音
/
陳惠敏
/
羅永昌
/
羅莽
類型:劇情
/
喜劇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
中國大陸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2010-06-03(香港)
/
2010-06-04(中國大陸)
片長:98
分鍾
又名:
Gallants
劇情簡介
·
·
·
·
·
·
公司小職員梁景祥(黃又南
飾)為人懦弱,是個時常受氣的角色。這日他為公司奔赴某村收地,不料路上被幾個惡人暴打,幸有羅新門高徒林良淳(梁小龍
飾)出手相救。梁景祥感佩良淳,追索至羅記茶樓試圖拜其為師。羅新門羅新師傅(泰迪羅賓
飾)三十年前名動武林,但因在一次比武中不幸中風昏迷至今,導致羅新門敗落,只有首徒陳德成(陳觀泰
飾)與林良淳二人勉力維系一門生計,昔日武館也早已淪為茶樓。
梁景祥的到來,激起了羅新門與龐青(陳慧敏
飾)一派的舊日恩怨;更因特殊身份捲入了羅新門與開發商的沖突。混亂中,昏迷的羅新師傅突然醒轉,老師傅的第一個重要決定,便是參加由龐青主辦的擂台比賽……
⑵ 武漢哪裡有武館學散打的!
漢陽,麒麟路那邊就有!
⑶ 趙冀龍的個人履歷
2001年,初到澳洲留學,在悉尼St.Marks學校組建該校唯一的功夫課外活動小組,傳授功夫以壯華人留學生身心。
2002年,被Asialook演藝經紀公司選中,參演當地品牌廣告,如浪琴錶、Lavalife交友網站等。
2003年,帶領徒弟龍溪、Rajvinder Singh 等在麥覺理大學開辦武術班以傳授武功。
2004年,被選為某汽車廣告男一號,但在得知該品牌為日本牌子後拒演。
2005年,創立麒麟武館。開館期間,戰勝多方挑戰與壓力,始終屹立不倒,成為澳洲武術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收學員時遵守50%原則,半數是華人學員,半數是其他種族學員,目的是既讓華人學員強壯身心,也讓外國學員了解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時至今日,每當澳洲華人遭受其他人種欺負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仍是麒麟武館。
2006年,帶領武館參加澳洲川渝同學會,澳洲留學生俱樂部等大型社團的公益活動。
2007年,開設高端定製私教課程。首批學員有知名投資人Antonio Alberga等。2008年,在非洲經商期間,培訓南蘇丹副總統府保鏢。2010年起,經常到悉尼當地多所學術機構如澳洲自然療法學院等進行講學,推廣龍拳道。並成為澳洲武術界收費最高的功夫教師。
2011年,接受澳洲華語電台專訪。2012年4月回國,目標是讓更多國人了解實戰派武術。2012年,以特約武術家身份在中國特種部隊王中王-雪豹突擊隊傳授實戰功夫。2012年,成為CCTV-5武林大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專家評委。2012年,以實戰武術專家身份參加CCTV-4體育在線,與大洪拳掌門人當場切磋,勢均力敵。
2013年,春節接受天津電台《夜訪百家》專訪。
2013年,與澳洲最大傳媒集團ABC環球集團聯合舉辦「功夫自衛養生公益課堂」。
2013年,接受澳洲發行量最大的華人刊物之一City Walker雜志專訪後,其負責人現場拜師,因言辭懇切,感動趙冀龍,後來成為趙冀龍的弟子。
⑷ 麒麟舞的傳承現狀
海陸豐麒麟舞
海陸豐的麒麟舞,主要活動於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是廣東汕尾海陸豐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樣式之一。原為古代原始體育活動,與民眾反抗強暴、異族入侵有關,後衍變成盛會節日、共慶瑞祥的文娛活動。
麒麟舞舞隊的組成基本上由鄉、社為主體,特別是同姓的鄉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個班子不盡一樣,舞麒麟時,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則無,如附城鎮圓山村的青麒麟,就有兩個弄獅人,一者戴著面目猙獰面具(儺戲的面殼)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時擾弄麒麟;一者則頭戴哪吒帽,背掛寶劍,手提弄獅球,不時同麒麟戲耍。
表演形式與程序:海陸豐麒麟舞乞今為止還保留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由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牽動麒麟尾。在大鑼、大鼓、大嗩吶的伴奏下,開始舞動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著繞圓場和朝場地四個角落覓食,此時嗩吶吹奏的獅詩《吃四門》,然後在場地中間舞弄,表演出打滾、舐腳、洗須、咬騷等風趣動作及喜怒哀樂的情緒。
麒麟舞後為武打表演,這是海豐麒麟舞的傳統精華,先後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對鐵尺、輾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執藤牌護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並拿刀就地翻滾,作砍馬足狀),最後集體搬棍對打,隨著吹打樂節奏的加劇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術表演),以上表演項目每個班子不一定樣樣都有,但起碼要有五項,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裡師傅再次舞起麒麟頭鳴炮參拜結束。
東江麒麟舞
惠州小金口——「麒麟舞之鄉」
小金口麒麟舞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除「麒麟舞」外,還有龍形拳、醒獅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紹說,這是為了保護和發掘東江文化遺產,做大做強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這是首屆麒麟節,要爭取每年舉行一次。
8月6日至7日兩天,省文聯、省民協專家組到我市惠城區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進行專題考察,專家組一致通過對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申報「廣東省麒麟之鄉」的申請,同意由省文聯和省民協命名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廣東省麒麟之鄉」。同時,省文聯、省民協同意於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舉辦廣東省麒麟文化節暨全省第二屆麒麟舞大賽。
據有關志書記載和小金口的老人回憶,惠城區小金口的東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小金口就已經有組建麒麟隊開展麒麟舞活動。叫「武麒麟」,因為當時戰爭頻繁,兵荒馬亂,盜賊四起。為了防止流寇和盜賊打家劫舍,禍害村民,每個自然村都辦起武術館,武術館內有武術隊、麒麟隊,各村的青壯年人都學會舞麒麟和打龍形拳等,既作為強身健體,又護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鄉親平安。村裡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黃毛小兒,人人都能舞幾趟麒麟。村民婚嫁、歲時節會,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於惠州市地處東江中游,小金口又位於東江邊,因此從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統稱東江麒麟舞,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養出數以千計的麒麟舞傳人。
小金口麒麟隊由8支發展到20支
隨著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大市活動的深入開展,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先後投入800萬元完善了一批文化場館,並購置設備器材,建起了「省特級文化站」中心館場、客家國畫院、7個村級文化室和39個組級文化室;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場所,深入挖掘流傳於民間的文化、文藝隊伍和藝人,先後組建了文聯、聲樂隊、書畫協會、象棋協會、龍舟隊、醒獅隊和麒麟隊等15支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隊伍,文化站被省文化廳授予「省特級文化站」稱號。
在文化建設中,小金口街道辦事處注意弘揚有當地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重點發掘、推廣東江麒麟舞,先後投資20餘萬元來改革、包裝、推廣。全鎮10個村(居委會)麒麟舞隊已由8支增加到20支,隊員200多人,最年長的93歲,最年輕的才15歲,參與麒麟舞活動的群眾達1000餘人。東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創新,形式上從過去的一個門派變成多個門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麒麟舞特色之鄉」, 葉屋村民小組、九一村民小組被命名為「麒麟村」。68歲的麒麟舞師傅葉陽星被市文化局評為惠州市「民間藝術師」。
參加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獲銀獎
2005年9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9省市和香港澳門參加的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在廣東省汕尾市舉行,小金口麒麟隊以獨特的風格和精彩的表演一舉奪得銀獎。2006年元旦,小金口10支麒麟隊、30名隊員組隊參加「文明之光」惠州軍民春節聯歡晚會,並作為開場第一個節目表演。
2006年2月12日,在惠州市元宵節文藝巡遊中,小金口10支麒麟隊又為巡遊隊伍開路,惠州市民再次領略了東江麒麟舞的風采。同年5月,又參加在深圳市舉辦的麒麟協會大展覽,並獲表演二等獎,6月,應邀參加廣東省非物資文化遺產展覽。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隆重舉辦,在文化節大型文藝展演上,麒麟舞大放異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廣大市民、遊客的高度評價。
2007年6月23日,央視《激情廣場》在東江公園隆重舉行。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組織的東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廣場大家唱》開場節目中的精彩表演,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有了一定名氣的東江麒麟舞也得到社會的青睞,不斷接到來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請,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已成立東江麒麟舞協會,把東江麒麟舞作為特色文化產業來發展。還決定將每年的3月26日定為「麒麟文化節」。
客家麒麟舞
樟木頭鎮是東莞市的純客家鎮,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已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出現了五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時間上的轉變,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縮短為10分鍾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轉變,從過去單打、雙打到現在加入群體打鬥表演;三是內容上的轉變,從過去僅以拜門表演到文藝演出表演;四是服飾上的轉變,從過去舊式的服飾到更具時代感的服飾;五是隊伍上的轉變,從過去以自然村組隊到跨村表演節目組隊。這些轉變,極大豐富了客家麒麟藝術內涵,為該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樟木頭麒麟以耐用著稱,整隻麒麟是用黃竹扎框,優質沙紙糊面。其最大的特點是體形靚,體寬、個高、尾長;畫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鮮艷、細膩生動,使整隻麒麟舞起來威武、輕盈,充滿靈性。麒麟紙扎藝術的失傳,使得樟木頭鎮許多人對此懷著幾許惆悵,也意識到應當恢復這一祖藝。
黃閣麒麟
「黃閣麒麟」已盛行一百多年了。百多年來,每逢佳節喜慶,神誕醮會,秋色出遊,農民就舞起麒麟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民間有「麒麟獻瑞」一說。
黃閣麒麟舞來自民間,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經民間藝人重新改編的黃閣麒麟舞,從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藝都有了提高,並加入了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得勝令》、將鑼、排鼓與廣東大笛演奏、單打等八音鑼鼓有機地融為一體作伴奏,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廣東特色。
2000年11月9日,由黃閣鎮大塘村30多個地道農民組成的麒麟隊,代表廣東省參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的「山花獎」首屆全國民間廣場歌舞大賽。他們表演的「黃閣麒麟舞」,與來自全國的18個民間藝術表演隊進行決賽,這些隊是從全國200多個隊中篩選出來的,最後黃閣麒麟隊以總分第一名榮登「山花獎」榜首,還獲得杭州市民間藝術最高獎「金桂花獎」
黃驊麒麟舞
主詞條:黃驊麒麟舞
素有「北方麒麟」之稱的黃驊麒麟舞,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大威猛,閃、轉、騰、挪之間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難的動作,與北方人豪爽俠義的性格特徵相吻合。它與江蘇、湖南等地小巧玲瓏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繹和詮釋著此種華夏民族優秀民間舞蹈藝術的底蘊與內涵。
黃驊麒麟舞憑借高大的藝術造型,揉進雜技表演中驚、險、奇的高難度動作,帶給觀眾不同凡響的藝術震撼力。由於麒麟造型扎制用料龐雜、造價較高、費時費力、表演動作難度大等原因,黃驊麒麟舞表演規模日漸縮小,面臨失傳的危機。
⑸ 清朝官服,為什麼文官衣服上畫的是鳥類而武館衣服上畫的獸類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 雞)(氵 束 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綉獅,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綉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綉犀牛,九品綉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綉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綉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綉技術手法,織綉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⑹ 海豐麒麟舞的歷史淵源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祥瑞神獸(龍、鳳、麒麟和龜)之一,古書說它「音中鍾呂,行中規矩,游必擇地,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群居,不侶行,不罹羅網」。嘉祥古屬大野,據《春秋》及其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獲麟,獲麟之地就在山東嘉祥,嘉祥於金皇統年間置縣,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縣城西今有麟冢和獲麟台遺址。嘉祥的《麒麟傳說》歷史悠久,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而衍生的,透射出人們喜愛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麒麟傳說》在嘉祥已經流傳了千百年,可以說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現今已經由傳說衍化成為一種吉祥文化。《麒麟傳說》是一部深深的紮根於漢族民間,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具有珍貴的漢族民間文學價值和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千百年來,逢年過節,神誕醮會,集會喜慶,人們舞起麒麟,以祈求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故漢族民間有驅邪趕鬼麒麟獻瑞之說。麒麟舞起源於唐代後期,歷史悠久。傳說麒麟是獨角獸,而海陸豐麒麟的金角特別高大,額上有八卦以鎮壓邪穢之物。該舞以其獨特的麒麟頭、面闊口大,勇猛威武的藝術造型,配以傳統的漢族民間音樂牌子鼓,氣氛熱烈歡快。幾年來,該節目分別獲得廣東首屆「黃閣杯」麒麟大賽和全國首屆麒麟舞大賽金獎。
舞獅是廣東汕尾民間融武術、舞蹈、音樂於一體的綜合性漢族舞蹈表演藝術形式。春節期間,汕尾地區各門派武館的「虎獅」到各家各戶拜年慶賀是漢族傳統民俗之一。「虎獅」象徵威武無畏,能驅邪逐妖,滿足民眾迎祥納福,風調雨順的心願。優美動聽的音樂和其舒展可愛的舞蹈動作,賞心悅目,高潮迭起的武術表演,扣人心弦,具有較高的審美、娛樂價值。
⑺ 怎麼學習麒麟鞭
找一個好師傅,可以去當地武館或者武術名人拜師,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勤奮練習。
買好一隻麒麟鞭,在網上找到高清視頻,循序漸進的練習。
⑻ 海豐麒麟舞的道具縱覽
汕尾漢族傳統舞獅,主要有舞麒麟(虎獅)和舞獅猊,其演繹方式及禮節不盡一致,下面淺述舞麒麟的習俗與例規。麒麟的製作以竹篾、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張,眼、耳、嘴等處均粘上豬鬃、馬鬃或植物纖維,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獅頭的四周貼有許多美麗的圖案,正面額頭上的圖案叫八卦,或繪上「火拓」及「八寶」,形狀如一束火焰;頭頂上的圖案稱「火雁」,是一隻大雁在飛翔的形狀,喻意「辟邪」、「展法」;後面的圖案為「金鍾」,是一朵花的形狀。除了虎獅頭,同時還要製作配套用品「獅被」 等(個別獅班要配製引舞用品,即儺戲面殼「魁星面具」、「翹髻面具」、「哪吒帽」、「弄球」)。新麒麟(虎獅)要掛紅球,用紅布條在中段紮成一朵紅纓球,球內藏有五色絲線一束、縫針數枝、小圓鏡一面,扎實掛在獅頭頂部(金角尖端),布條兩端垂掛在獅耳。然後請師公(道士)念經作法開光(以後每年開棚前須開光一次)。出獅時平頭(虎叉)開路,神旗隨後,獅爺(獅頭)居中,左右由四名棍師保護。後面是手執紅帖和拿著禮籃的管事、提有姓氏及武館字型大小燈籠的壯漢,緊接著是鼓樂、彩旗、及全班成員(手執刀、尖串、劍、棍、鐵尺、半砍刀、藤牌刀等隊伍)。海豐麒麟舞至今為止還保留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首先安放好獅爺(在大鼓前面「丁字草席上」),吹樂手及壯士站在虎獅兩邊。開鼓時刻全班成員起立,用大鼓、大鑼、大鑔、大嗩吶、螺號,吹擊 「催鼓調」,以震天動地之聲,起壯獅威開場(亦兼「退土去煞」之意)。接著司獅爺及獅尾的師傅互相抱拳行禮,聞樂起舞,繞場一周,以示祝願新的一年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吹擊樂先奏引子「催鼓調」連下「鳳立松」;吃四門和咬虱用「山坡羊」、「雙清調」、「兆昌」;尾段用「福德詞」;行拳用「景天羅」、「九連環 」等;舞棍吹「過江龍」、「倒卷珠簾」、笛套等;打五彩用「武打調」(散調)。
⑼ 海豐麒麟舞的表演禮節
漢族傳統舞獅,「盤五彩」的歷史悠久,相沿成俗至今。海陸豐各地主要有少林和峨嵋兩大門派武館,大部分武館都設有獅班,通過「出獅」,一方面能滿足民眾的習俗需要,一方面既可張揚武功,又可樹立在武林中的權威和地位。所有獅班還有很多傳統規矩。其規矩(禮節)有:
一、獅班在出獅前要擇日拜祖師爺,投「聖杯」問明在某時某地開鼓。按常規,從哪裡開鼓便要在哪裡休鼓(收獅跡)。獅班如果出獅就必須連出三年後才能休獅,不過,這由各門派靈活掌握、變通。
二、獅班進村入鄉時要起鼓樂,參拜各方土地爺、廟宇、祖祠、(如有祀祖師爺必參拜),到各家各戶參拜時,戶主要燃放鞭炮和送紅封包以表謝意。
三、如果獅班在路中相遇,遠處必停鼓樂,由雙方管事互送拜年帖(禮帖),全班人員靜默靠路邊走過,各把獅爺擱置右手邊胸前(手要平肩)。全體人員過後,回首再起鑼鼓互相行禮。若遇到特別友好的獅班,還要行雙獅會禮。
四、獅遇龍時,獅必讓道蹲下向祥龍參拜, 然後交換禮帖。
五、到他鄉舞獅,若遇有獅班正在表演時,必須停鼓樂就地等待,待其舞完離開遠處,方可起鼓進鄉。
六、獅班在某地方開場,舞完後剛離場,若有其它獅班隨著在原處開演,鼓頭不得重位。
七、若碰到正在唱曲的曲班,必先停鼓樂,然後走近曲班起鼓參拜田老爺,再互送拜年帖後即停鼓離開。
八、過渡船時,上船前起鼓參拜渡神,獅爺先乘渡船過對岸,然後是鼓樂、人員依次過渡,上岸到齊後再起鼓樂回首參拜渡神。
九、獅班出離鄉口時,要再回首參拜後停鼓樂。
十、若獅隊出遊途中偶遇喪事時,暫停鼓樂而讓過以避免驚擾歸仙者靈魂 。
十一、獅班每到一處,若皆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輩,管事必帶著四式禮品先登門送上紅帖,然後,獅蹲低進門參拜,完畢蹲低倒退而出,再在門口起首參拜,同時武林前輩燃放鞭炮,以示互敬。
十二、抱拳行禮:方式很特別,即行禮時左手為掌,右手為拳,左手伸出四指、拇指屈進去,以左掌蓋在右拳上,禮儀的意思是:左掌為文(青龍),右拳為武(白虎)。伸直四指表示四海為一家、而屈大拇指則表示不當老大,掌蓋拳則是謙讓,止戈為武。
總之,從請起獅爺開場、參拜、行禮、雙獅會等等套路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規范動作,如高、低、快、慢、猛、惡、輕、柔以及七情所表達的動態、靜態都要發揮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