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澳大利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2 02:56:20

① 全球變暖對日本和澳大利亞會產生什麼影響

水面上升,他們的海平面低會被淹沒

②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洋流和人類活動等。

1.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同一地區的季節變化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隨時間變化的結果。

地表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同一個地區冬冷夏熱的氣候變化也主要是由於冬季獲得太陽輻射少、夏季獲得太陽輻射多的緣故。

2.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影響各地氣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三圈環流不斷地把緯度較低地區的熱量輸送到高緯地區,調節和平衡低緯地區和高緯地區的熱量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量的影響很大。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及其移動對中緯大陸西岸氣候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乾的氣候特點。

季風環流是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一種大氣環流,同時季風環流本身就是一種氣候——季風氣候。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陸地上形成高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陸風比較乾燥,降水較少。

3.地面狀況: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地面狀況不同,直接影響到大氣中的水熱狀況。

比熱容主要影響到氣溫變化的大小、海陸風和季風的形成;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和溫差大小;地形因素影響水熱分布;地面反射率影響著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起增強作用;秘魯西岸由於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在這里分布著世界上最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

另外,暖流對馬達加斯島東南部、中美洲東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

5.人類活動:人類影響和改變了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從而影響氣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於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性質,從而引起局部地區氣候的變化,形成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如城市熱島效應等。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劇了地球上的溫室效應。

一個地區氣候的形成是各個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五個影響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決定著一地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只有對影響氣候形成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准確地確定一地氣候類型的特點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確地判定某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③ 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因素

工黨政府執政後,澳大利亞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逆轉,剛上任僅兩天,陸克文總理就簽署了 「京都議定書」。12 月 3 日在成立新政府時,又組建了新的氣候變化部 (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專門處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反映了新政府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突出重視。

事實上,盡管上屆霍華德政府沒有批准京都議定書,但澳大利亞舉國上下,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從資源部門到產業部門,一直都在十分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一直都在進行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和後果分析,因為它直接關繫到澳大利亞的長遠發展、關繫到澳大利亞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澳大利亞的未來。

澳大利亞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①澳大利亞大陸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大陸; ②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 ③農業在澳大利亞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農業又明顯受氣候影響; ④澳大利亞的水土流失問題仍較為嚴重; ⑤澳大利亞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所有這些都受全球氣候變化的深刻影響。

未來一段時間,澳大利亞國土資源管理決策將更多或綜合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基於以下這些因素: ①全球性氣候變化已為世界所公認; 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澳大利亞要想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並扮演起一個負責任國家的形象,就必須要有所作為; ③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澳大利亞的工農業生產,影響著澳大利亞經濟; ④氣候變化影響著澳大利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⑤氣候變化也影響著澳大利亞民眾的基本生活,因此,代表澳大利亞全國、協調著各州與領地利益的聯邦政府,必須要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更多的重視和考慮,必須要未雨綢繆。

從各州的管理動向與發展趨勢來看,為應對氣候變化,各州和領地政府均積極採取了行動和應對戰略。

昆士蘭州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於 2007 年 3 月成立了昆士蘭氣候變化優勢中心 ( QCCCE) ( Queensland Climate Change Centre of Excellence,該機構隸屬於昆士蘭州自然資源與水部) ,旨在加強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作用,為昆士蘭州政府研究、解決正不斷浮現的氣候變化優先性政策和科學問題提出建議。這些政策和科學方面的問題包括對未來基礎設施、城市和區域規劃、人類健康、危機應對與服務、旅遊、地方政府、礦山和能源、自然資源利用和農業生產等諸方面的規劃和決策等。

該機構有雇員 52 名,包括 36 名科學家、9 名政策人員和 7 名管理者與後勤人員。2006 ~2007 財年撥款預算為 450 萬澳元,2007 ~2008 財年增加到 760 萬澳元。昆士蘭氣候變化優勢中心目前的工作焦點集中在 5 個領域:①順應和減緩系統; ②氣候變化研究; ③影響和氣候變化應用; ④信息和知識系統; ⑤特別項目。其中,順應和減緩系統涉及有關氣候變化的多學科的科學與政策活動,包括系統分析、各行業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管理和脆弱性評估等; 氣候變化研究則涉及在縮小的區域和流域規模上,使用通用環流模型,促進和改善對氣候科學的了解; 影響和氣候變化應用涉及制定氣候風險評估方法並提供工具,使企業和社區能夠評估氣候風險、包括水規劃、農業和農村生產、人類居住、自然環境、危機服務和人類健康等。2006 ~ 2007財年 QCCCE 政策與科學小組的工作涉及: ①開始為昆士蘭州區域和行業制定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 ②開始制定 「氣候精明適應性」行動計劃的項目計劃; ③開始制定州氣候變化規劃政策以及評估、制定碳抵消政策———昆士蘭州氣候變化戰略 2007; ④幫助制定昆士蘭州遠北區域計劃,確保該計劃考慮氣候變化問題,包括鑒別區域未來可能面臨的主要氣候變化風險等。

昆士蘭州政府還於 2007 年 6 月出台了 「氣候精明適應 2007 ~ 2012」,一個管理氣候變化影響的 5 年行動計劃,具體闡述了昆士蘭州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該計劃明確,在對: ①水規劃和服務; ②農業; ③人類居住; ④自然環境和景觀; ⑤危機服務和人類健康; ⑥旅遊、生意和產業;⑦金融和保險等產業和領域作出決策時,政府和產業應考慮到潛在的氣候變化影響。

昆士蘭州各政府部門同樣在開展行動。如在 2007 年出台的昆士蘭州自然資源與水部 「2007 ~2012 年戰略計劃」中,就明確提出 「將開展氣候變化對植被、放牧和莊稼土地可能影響的評估、監測和模型化研究,以確保在未來資源政策、規劃和資源分配決策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等等。

為應對氣候變化,2007 年 5 月,西澳大利亞州政府則正式公布了 「總理氣候變化行動聲明」 ( Premie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Statement) ,該聲明闡述了西澳大利亞州政府的行動計劃,核心點是,到 2050 年,西澳大利亞州將在 2000 年基礎上減少 60%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他相關問題,於 2007 年 4月 27 日成立了專門的環境與氣候變化部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Climate Change) 。該部的首要職能就是: 處理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問題,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戰略。

北方領地政府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於 2006 年出台了 「北方領地溫室行動戰略 2006」,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北方領地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戰略、立場和行動。該行動戰略明確表明,北方領地政府支持聯邦政府批准京都議定書 ( 當時聯邦政府還未批准) ,該行動戰略同時明確,無論聯邦政府是否批准京都議定書,北方領地溫室行動戰略都將幫助澳大利亞滿足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即從2008 年到2012 年,達到1990 年排放量的108% 。該戰略確立的目標是: ①在處理與氣候變關相關的問題時,為領地民眾管理風險並最大化機遇; ②制定和實施可行的與成本有效的方法,限制不斷升高的、起源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引發的全球變暖影響; ③以整體的方式,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綜合考慮環境、社會和經濟因素。該戰略確立的原則是: ①提升意識; ②盡早行動; ③著重可持續發展; ④綜合與一體化方法; ⑤共同承擔責任; ⑥靈活性。

以上事例充分表明,一方面,為應對氣候變化,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領地政府已在全面和加速行動,未雨綢繆。另一方面,也表明,澳大利亞未來的礦產與土地管理會更多地或綜合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

④ 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是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
但是除基本因素外,還受地形,洋流,海拔等因素的影響。
要學習氣候分布,首先要明白全球氣壓帶和風帶,三圈環流以及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以及氣壓梯度力和風向偏轉。
我做簡要說明,詳細情況可參閱課本高中地理必修一。
赤道及兩側附近,因為太陽直射兩次,太陽高度較高,接受的太陽熱量多,所以空氣膨脹上升,導致赤道高空的空氣密度增加,從而使高空中的氣壓升高,氣壓升高後,空氣就向南北兩側運動,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空氣在運動過程中(也就是風)出現偏轉,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因為是在高空,空氣比較稀薄,所以最終偏轉成與緯線平行的西風,被稱為高空西風帶。高空西風帶因為是正西風,所以在高空就形成了一個圍繞地球一圈的高空環流。隨著赤道上空氣流源源不斷的輸送來,高空的空氣越來越多,受地球重力因素影響,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壓,這就是副熱帶高氣壓帶。(此謂之動力機制)而赤道地區近地面空氣上升,從而出現了赤道低壓(此謂之熱力機制),受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從副高吹向赤道低壓,受地磚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而近地面空氣密度較大,產生的摩擦力也比較大,所以風向最終與等壓線成一定角度,這個風在北半球是東北信風,南半球是東南信風。副高,赤道低壓,信風帶共同組成了低緯副熱帶環流。
中緯和高緯環流我就不一一說明了,可上網查閱具體的形成原因。
而這三圈環流是形成氣候的直接原因之一。
拿幾個典型氣候來說明。
赤道地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受赤道低壓影響,盛行上升氣流,空氣在迅速上升過程中,氣溫下降,水汽凝結,容易成雲致雨,也就是對流雨。所以熱帶雨林氣候下,終年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30°——40°)因為氣壓帶風帶隨季節南北移動,當夏季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氣壓帶風帶向北移動,這時地中海地區(具體說是30-40°地區)受到向北移動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溫悶熱,降水稀少,冬季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氣壓帶風帶向南移動,此時,地中海地區脫離副高控制,而受西風控制,在大陸西岸,受到從低緯海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影響,氣候溫和,降水豐富。所以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就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除此之外,還有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比較明顯。這首先要熟悉全球的洋流分布。需要說明一點,洋流只是對氣候起影響,但不起決定性作用。比如秘魯沿岸的沙漠氣候,巴西沿岸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歐洲西部大范圍的溫帶海洋氣候,澳大利亞西部的熱帶沙漠氣候,東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非洲西南部的熱帶沙漠氣候,北非西撒哈拉的熱帶沙漠氣候等。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垂直地帶性。但是地形也不是起決定性作用。世界上地形對氣候影響比較明顯的知名地區有:馬達加斯加島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乞拉朋齊雨極的成因,美洲西海岸太平洋的東岸出現的氣候的狹長分布,澳大利亞大分水嶺東側的氣候狹長分布和西側的大陸性氣候。

⑤ 關於澳大利亞對於氣候變化的作為的資料

轉自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404/10/5622MGKT000125LI.html
截至2009年,澳大利亞已出現了長達10年的乾旱,其嚴重程度至少在這100年以來都是前所未見的。很多地區已經很長時間維持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乾燥天氣,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47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澳大利亞環境科學家蒂姆· 凱利所說:「過去15年中,氣溫升高了0.75攝氏度,我們這里有更多的水被蒸發掉了。這就是氣候變化。」
如今的澳大利亞,極端氣候頻發:2009年2月,澳東南部面臨25年來最嚴重山火威脅,而同時,東北部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部分地洪水泛濫。。2009年9月,一場罕見的沙塵暴橫掃澳大利亞東部地區。2009年11月澳洲氣溫創下百年來的新高,熱浪橫掃澳洲南部和東南部。上周,乾旱氣候再次引發叢林大火,南部兩個州屬已宣布進入與2月間大火災同級的「災難狀態」。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有人類定居的最乾旱的大陸,水源匱乏到了危險的地步。除了這個簡單的事實之外,它的水危機是錯綜復雜的。盡管澳大利亞人以往每隔些年就會經受一次旱災,但目前這場長達七年的乾旱,卻是該國有文字記載的117年歷史中破壞性最強的一次。
雖然氣候預報是不確定的並會保持這種態勢,但是,如前所述有關氣候變化之科學的廣義結論是建立在許多事實之上的。而這些綜合起來就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關於應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的結論,則需要來源於超出科學的范疇,而包含對倫理學、經濟學和危機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外延思考。

####做法:
澳大利亞在碳減排上態度保守
早在1998年霍華德執政時期,澳洲政府就已經簽署《京都議定書》,後來為了追隨美國,霍華德又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2007年底,澳大利亞新任總理陸克文宣誓就職後,他當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簽署《京都議定書》,第一次出訪就是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也凸顯了澳大利亞新任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
11月2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第五次談判會議上,承諾減排25%,但這個數字卻是以2000年的排放水平為基礎的,而並非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以1990年為基準。這樣的減排標准,對於備受極端天氣和乾旱困擾的澳大利亞來說,顯得比較保守。
2008年9月,9月陸克文總理宣布了「全球碳捕集與儲存計劃」,使澳大利亞對清潔煤技術的投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08年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府發布了「降低碳污染計劃」的政策白皮書。白皮書中列出了澳大利亞中長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途徑——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貿易機制計劃。
1。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風險管理
2001年政府發布《澳大利亞氣候變化預測》,這一預測為後來一系列報告奠定基礎。2003年發布《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科學和潛在影響指南》,預測了到2030年和2070年澳的氣候變化以及影響,提出應根據風險管理框架結合其它相關因素對氣候變化進行整體評估。
2。充分重視地方政府的作用
2007年澳大利亞政府委託雪山工程公司撰寫了《地方政府氣候變化適應行動》,不僅描述了氣候變化對地方政府職能的潛在影響,還闡明了對應於地方政府每項職能的適應行動方案及其益處和成本,並且提供了多個適應行動案例供地方政府相互學習和借鑒。
3。出台措施保障糧食安全
作為世界小麥的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政府非常重視保障糧食安全。一面補貼農戶,保護其種植積極性,一面加緊管理灌溉用水。盡管遭遇罕見旱情,澳大利亞小麥產量仍略有增加。
4。積極應對海平面上升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眾議院10月26日遞交報告說,全球氣候變暖致使海平面上升,建議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制定政策,禁止今後在最易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沿海地區佔地建房。 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長黃英賢表示政府「需要採取某種合作和協調式的做法」。

《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向》劉少寧 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7 年12 月第17 卷第4 期
2􀀁 制定永久性節水法規, 公布水體中殺蟲劑、除草劑濃度安全標准澳大利亞雖然人少地廣( 近900 萬km2 陸地, 人口2 100 萬) , 但70%以上居住在沿海地區,降雨又多集中在冬季的7, 8, 9 三個月, 時空分布不均超過我國。澳國對水資源的管理一直較嚴,並自稱水務管理技術位居世界一流, 在政府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影響重新評估後, 佔全國面積1/ 3 的西澳州於2007 年7 月宣稱將於2007 年10月份開始實施更嚴格的永久性節水法規。
2. 1 􀀁 審定流域用水權, 以水資源供求平衡為基礎在宏觀管理上, 專家建議對經濟發展、產業結
構改變, 用地規劃改變, 以及重大項目立項等的審定上以水資源的供求平衡為依據之一。不同作物用水量差異很大, 作物或產品改變時其用水權將有新的審定, 並定期根據供需關系進行水資源的預算及決算以求得最佳的合理方案( 用水權也稱為積雨區用水權) 。
2. 2 􀀁 大幅降低居民住宅用水量盡管澳大利亞的節水工作是長期進行的, 但其居民耗水量在全國用水量中僅次於農業, 而且在發達國家中仍處高位。
2. 3 􀀁 公布水中殺蟲劑及除草劑的允許濃度
澳大利亞自認在使用農葯方面是全球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POP'S 公約簽字生效後, 澳大利亞專家推薦了系列相關標准, 對POP'S 公約列舉的化學物經過反復檢測, 認定其對人類內分泌及生殖系統有損害。
3􀀁 重視保護土壤
澳大利亞、紐西蘭均屬大洋洲( 南半球) , 過去為澳新聯邦, 長期以來環保信息共享, 標准統一,
土壤保護歷史較長, 而我國正在開展大規模的土壤污染普查, 他們目前在土壤保護方面的動向對
我國很有參考意義。20 多年前, 在澳大利亞一個曾經長期是鉛鋅冶煉中心的小鎮, 在兒童體檢中發現70% 的學生血鉛超標, 追蹤結果是廢棄的礦渣堆揚塵造成的。環保部門當即將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土壤沾染點土壤用途作為商用或民宅時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兩國最近在保護土壤方面的新舉措有:
3. 1 􀀁 重新強調保護土壤的重要性, 認定土壤作為人類依存的三大環境資源之一的地位, 以土壤永續使用為保護土壤的最高原則調查作為兩國全國性環保優先項目。兩國共查出十萬多個土壤沾染點, 包括廢棄或正在生產的冶煉廠、煉油廠、化工廠、畜牧場的畜牲清洗殺蟲池( 含AS) 、制葯廠、危險品及化學品倉庫。並規定將其中可能損害人群健康的沾染點, 在改變這是最近設在紐西蘭華爾士大學國際土壤信息與咨詢中心的科學家發出的呼籲, 並得到澳、新兩國環保農業人士的響應。究其原因, 一是全球性對人類食品安全關注的新發展推動了對土壤污染的再認識, 二是到202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54億~ 82 億, 人類對食品的需求必須有足夠的、安全可靠的土壤來作保證。他們認為當代人無權過度開墾、誤用、污染土壤, 以致後代人賴以生存的土壤受到破壞。為此, 澳、新兩國土壤保護科學家建議政府將1992 年聯合國環發大會( CNCED) 提出的 土地永續使用!的概念作為國家立法保護土壤的最高原則, 這些論點是很有說服力的。
3. 2 􀀁 對城市化用地定額大幅削減, 以保護耕地要求大力削減城市建設用地, 如每戶獨門獨戶的
家居住宅由允許平均用地700 ㎡降低到300 ㎡,降幅高達55%, 可見限制的嚴格與決心。
3. 3 􀀁 建立門檻式的土壤安全標准
澳、新兩國的土地保護科學家認為, 為了食品安全應當有一個統一的門檻式的土壤污染標准,
但又應當考慮土壤成份變化及分布的復雜性, 因此, 他們提出了一個為食品安全有害金屬在土壤
中的濃度不得超過的通用標准, 此標准受到土壤污染調查及土污恢復工作專家們的重視, 並將其
作為主要參考標准之一。

⑥ 近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十年,劇烈的氣候變化給全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劇烈的氣候變化,四個字“全球變暖”足以概括。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近乎毀滅性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有澳洲山火,關系似乎遠一些的冰山/冰川消失,還有距離災難發生似乎還有很遠的海平面上升。

03.蠢蠢欲動的無情海水

在氣溫不斷刷新新高的同時,海平面的高度也不斷創下新高。由於南北極冰山的大量融化,融水注入海水,使得海水體量急劇增加,最終致使海平面上升。開年不久,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就悲痛宣布,自己少了兩個島嶼,而有些小島,雖然還在苟延殘喘,但已經小到衛星都搜尋不到了。

由於我們不是島國,暫時無法體會到這種感受,畢竟海平面每年上升以毫米為單位,只有到了1米,才會真正威脅到我國的魔都。這樣看來,似乎還有很漫長的時間,但是如果這個趨勢得不到遏制,遲早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那一日。所以這一條,才是全球變暖最恐怖的影響,也是最致命的影響。

⑦ 澳大利亞下大雪有多反常與氣候變暖有關嗎

在這樣一個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事的時代,我們是實現了古人的期許的。科技日新月異,新奇的東西層出不窮。或許我們真的應該慶幸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平等,自由,博愛的時代。或許我們又不該慶幸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臭氧洞越來越大,冰川融化,物種滅絕,海平面也隨之上升。

⑧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產生的後果,有哪些應對措施分別都是什麼

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 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 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鍾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 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二、全球變暖的危害
全球有40個左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領土。它們面臨著許多不利處境,包括資源種類缺少、經濟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環境退化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應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要求,聯合國於1994年在巴貝多召開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會議強調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生態脆弱性問題,並通過了一個議程(即《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巴貝多議程》)。該議程闡明了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需要採取的各種政策、行動和措施,以支持這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丕遠:「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 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 其次,「全球變暖」破壞和影響了生物鏈、食品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中國東北過夏天。由於全球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晚,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 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乾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應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如同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兒童,需要通過消耗能量來促生長,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再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氣候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 氣候: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海洋: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一般來說溫度上升必將會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對太陽能的吸收,加劇全球變暖,但同時海冰的消融又會加強海-空之間的熱流,降低氣溫。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1)禁用氟氯碳化物: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
(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做出無謂的浪費。
(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 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⑨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洋流和人類活動等。

1.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同一地區的季節變化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隨時間變化的結果。

地表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同一個地區冬冷夏熱的氣候變化也主要是由於冬季獲得太陽輻射少、夏季獲得太陽輻射多的緣故。

2.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在氣候的形成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調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影響各地氣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三圈環流不斷地把緯度較低地區的熱量輸送到高緯地區,調節和平衡低緯地區和高緯地區的熱量差異。氣壓帶和風帶對降水量的影響很大。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及其移動對中緯大陸西岸氣候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乾的氣候特點。

季風環流是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一種大氣環流,同時季風環流本身就是一種氣候——季風氣候。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陸地上形成高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陸風比較乾燥,降水較少。

3.地面狀況: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地面狀況不同,直接影響到大氣中的水熱狀況。

比熱容主要影響到氣溫變化的大小、海陸風和季風的形成;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和溫差大小;地形因素影響水熱分布;地面反射率影響著地面獲得太陽輻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起增強作用;秘魯西岸由於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在這里分布著世界上最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另外,暖流對馬達加斯島東南部、中美洲東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

5.人類活動:人類影響和改變了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從而影響氣候的形成和分布。另外,由於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性質,從而引起局部地區氣候的變化,形成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如城市熱島效應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劇了地球上的溫室效應。

(9)澳大利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個地區氣候的形成是各個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上圖中五個影響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決定著一地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只有對影響氣候形成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准確地確定一地氣候類型的特點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確地判定某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在分析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別注意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因為大氣環流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在太陽輻射相同的條件下,大氣環流成了決定一地氣候的基本因素。

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造成氣候的非正常變化。因此,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⑩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不僅會對動植物帶來影響,同時還會干擾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正常活動。微生物活動變化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大家知道,水質是由多種多樣可測定的物質含量所確定的。對水質的一個負面影響顯然與人為的營養入流(特別是硝酸鹽),油類物質,肥料,激素物質的增加有關,此外,還有鹽鹼化,酸化和微生物的污染。流入河流和湖泊的磷酸鹽和硝酸鹽主要來源於流域內的農耕地和工業區。從而,通常會造成生態方面的不良後果如藻類的生長,含氧量的降低,水自凈能力降低和魚類的死亡。有些藻類還會產生有毒的物質,還會影響到水的味道和使水發臭。上述因素對水質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對水質參數的長期觀測表明,除了上述入流的影響外,氣候變化對水質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據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組(IPCC)的預料,未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乾旱和洪澇)將會增加,研究這些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自然氣候的變化一直是存在的,亦正是有著這種氣候變化才創造出生態環境和各種生物的千姿百態。但是,最近20年來,人為的因素對目前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正在增加。在世界范圍內,全球空氣溫度平均增加了0.6%(當然各地區溫度的上升是有很大不同的)。眾所周知,空氣氣溫的上升會促使更多水份的蒸發和水循環的加強。因而,形成降水增加,並伴隨著在很短時間內空間差異性很大的暴雨的增加。對我們而言,關鍵之處是在於要把一般變暖的趨勢與變異性的增加區別開,即使這兩種現象是直接相關聯的。

――一般而言,河流和湖泊水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度密切相關。所以,在20世紀所觀測到的空氣溫度的增加已導致縮短冰的覆蓋時間和水溫變暖,特別是處於高緯度地區的淡水。例如在歐洲,冰覆蓋時間已大量縮短。湖泊結冰時間延遲,冰破裂融化時間提前(有時提前一個月),甚至有的湖面根本就不結冰。

以湖泊為例,已觀測到水溫的增加對於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首先,作為一種直接後果是在夏季大量湖泊分層時間的延長。這種分層――也被稱為夏季滯止,的特點是上層水溫較高,而深層水體溫度較低。在此期間,這兩層水體之間的交換很少。這種長時間的夏季滯止,特別在水較深(大於20m)又是富營養化的湖泊,當兩層水體交換很少時,則會導致湖泊底層水體中含氧濃度的降低。這就會造成魚類的死亡和泥土中營養物質釋放的進一步增加。較高的營養物濃度加上較高的水溫就會形成在夏季藍綠藻類的暴發。不過,這種影響的大小則取決於湖泊的特徵,如湖泊的形態等。

氣候條件變化的另一直接影響是暴雨事件的增加。我們還是以湖泊為例,進入湖泊的水流主要由降雨多少決定,湖泊的形態則決定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極大地取決於湖泊對於氣候變化的敏感性。例如,湖泊較深而水體在湖泊中滯留時間較長,那麼暖冬的影響仍然可以在其後的夏季被觀察到,即在深層水體中保持著所增加的溫度。

另一方面,可以說在水體滯留較短的湖泊中其影響時間則較短。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決定了營養物質的負荷和其他人為的物質。如果,夏季降水減少則河流中的水量減少,從而導致物質濃度增加,通常減少了水中的含氧量。在很多乾旱地區,例如澳大利亞,這種過程意味著土壤的鹽鹼化並減少了農產品。隨著頻繁的暴雨事件的發生將增加流域土壤侵蝕的風險,同時含有營養物質和污染物的面流的點源污染的風險亦會增大。如果溫度進一步增加則將減少土壤濕度和地下水位的降低(在降雨很少期間)。

上述所談及的各種影響的很多方面僅僅是由於地區性的氣候反常所導致的,例如2003年在中歐地區發生的極端「熱夏」。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氣候變化對淡水的影響不僅僅是由於局部條件,而且是由於地區的和全球的大氣循環所引起的。

――眾所周知,影響水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營養物質濃度。氮負荷主要來自農業區、工業區和大氣沉積物;磷負荷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家庭。另外,土壤亦含有大量的來自農業區的磷,它會逐漸釋放和擴散,並成為目前又一個主要來源。

氣候對水質影響由營養物質引起的聯系作用是相當復雜的,亦因流域和湖泊的具體情況而異。必須要對氣候、土地利用和水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分析來研究。例如,芬蘭的湖泊,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濃度增加,這是由於在融雪期內有更多的水體流入湖泊。但是英國湖泊的情況卻不同,在一個暖冬之後,水體中氮的濃度反而比較冷的冬季水中含氮濃度低。這可能是因為植物林木截取了流域內的氮,而且該地區很少在冬季有雪覆蓋。由於氣候變化磷的濃度在湖泊增加很多。根據瑞典湖泊的觀測資料分析,如春節和夏季的水溫較高,並且有較長期和較強的分層時期,湖泊底部水體的含氧量減少,形成泥沙中磷的大量逸出,從而促使富營養化。

觀測資料還表明,如果水體在湖泊中有較長停滯時間(一年以上),即使沒有營養物質從流域進入湖泊,這種情況對水質的惡化的風險更大。另外,暴雨事件的頻繁出現則會把更多營養物質帶入湖泊,從而加強了由於氣候所引起的富營養化。

在夏季,水溫增加和水體分層有利於富營養湖泊中藻類的生長,特別是藍綠藻類在表面形成清晰可見的蘭色或綠色的浮渣。這些水華中的某一些是有毒的,對人類有害。會引起腸胃病,呼吸問題,過敏反應,刺激皮膚,肝臟損壞,神經系統反應如手指和足趾發麻等等。

除了水質由於營養物質造成的影響外,水的顏色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此種現象在前十年,已在英國和北歐的很多河流中被觀測到。

――上面僅僅介紹了一些對水質影響的某些風險。總體而言,氣候變化對淡水的直接影響可歸納為:

�6�1縮短了冰雪覆蓋時間,甚至沒有覆蓋;

�6�1造成某些氣候參數的很大變化;

�6�1增加了洪澇和乾旱的風險;

�6�1增加水體溫度;

�6�1延長了夏季水體分層時段。

上述因素對於水質造成深遠的影響後果為:

�6�1減少深層水體中的含氧濃度;

�6�1加強了泥沙中磷的釋放;

�6�1增加了有毒藍藻細菌在夏季暴發的頻率;

�6�1增加水體的棕褐顏色;

�6�1微生物污染高頻發。

――上述所編寫的研究成果其主要重點放在單一的影響和單一的所研究地域,所以今後應採用更為綜合的方法來了解導致水質改變的機理。例如更多地考慮土地利用,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不過,已有的觀測、研究和分析成果表明,氣候的變化和變異對水質有很大的影響都應在綜合水資源管理中得到充分考慮。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3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1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8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28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8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9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4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3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0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4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3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4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7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9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5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1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3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