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亨廷頓大學怎麼樣

澳大利亞亨廷頓大學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3 06:39:51

⑴ 亨廷頓是誰

一個大師級人物的隕落——塞繆爾·亨廷頓

美國哈佛大學網站27日發表聲明,國際政治名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塞繆爾·亨廷頓24日辭世。

亨廷頓18歲畢業於耶魯大學,23歲時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直到2007年退休。他1996年問世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被翻譯成39種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另外在政治學領域,他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都是研究者的必讀書籍。

《文明沖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書,系統地提出了他的「文明沖突論」。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儒家)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不幸的是,世界過去10多年發生的一切沖突和目前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即將形成的沖突,的確是按照大師描繪的圖景展開的。沖突背後的決定性力量並不是簡單的國家利益,而是隱藏在國家利益之後的民族的、文化的特有本質。

我們了解任何一種文明都具有排它性,同時也具有兼容性,不同的是在在不同發展階段,文明表現出來的可能是排他性強一點,這種文明就會具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反之如果是兼容性強一點,那麼這種文明就會吸收其他文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某種文明如果不能在與其他文明的共處中仍然保存自己的獨有的特質,毫無疑問,就會被其他文明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文明的互動必然然隨著沖突與整合,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明必然具有先天的內在獨特性,同時也能在與其他文明的沖撞互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獨特性。不遑其他,中華文明淵源至今,古老又常新,就是例證。

贊同亨老的人很多,非議他老人家觀點的也很多。不過,我們確信的是他老人家為我們在尋找規律和真理的道路上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滿意請採納。

⑵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有何關聯

新華網悉尼9月6日電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患有亨廷頓氏症的實驗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小鼠明顯不同。這項研究為亨廷頓病與腸道菌群失調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這種大腦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亨廷頓氏病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退行性腦部疾病,以舞蹈運動和認知及行為紊亂為特徵。目前還沒有治癒方法。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比較了健康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和那些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亨廷頓氏病小鼠。

⑶ 美國亨廷頓大學音樂系怎麼樣

額 從15年美國大學音樂專業的排名來看 前100都是沒有的 這個大學比較強的在生物系這方面 音樂的確沒什麼名氣

⑷ 美國亨廷頓大學在美國大學排名第多少位

USNEWS美國中西部地區大學排名14

⑸ 塞繆爾·亨廷頓的人物簡介

塞繆爾·亨廷頓出生於紐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位旅館業雜志的出版商,母親是一位短篇小說作家。亨廷頓很早便顯示其在學術方面的才華,他16歲進入耶魯大學,兩年半後就提前畢業。服完兵役後,他又在芝加哥大學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1950年,年僅23歲的亨廷頓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畢業之後留校任教直到2007年退休。亨廷頓在哈佛的那班同學精英薈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著名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均是其同班同學。而他最知名的學生包括創造了「歷史的終結」這一日常詞彙的著名學者福山,現為《新聞周刊》著名評論家的扎卡里亞等。

⑹ 亨廷頓的介紹,詳細些最好啦

塞繆爾·P.亨廷頓(1927-2008)美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51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先後在美國許多部門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曾任哈佛大學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卡特政府國家安全計劃顧問,《外交政策》雜志發言人與主編之一,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亨廷頓在國際政治方面著述頗豐,一般被認為是持保守觀點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家。代表作品《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文明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難以抉擇》、《我們是誰》等。

⑺ 亨廷頓我們是誰

薩繆爾·P·亨廷頓(1927年4月18日~2008年12月24日),生於紐約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旅館業雜志的出版商,母親是一位短篇小說作家。他的外祖父是當時美國頗有名氣的「扒糞刊物」(專門揭發政界、商界丑聞內幕的雜志)《麥克盧爾》的合作編輯。
人物介紹
職業:哈佛大學教授,當代頗有爭議的美國政治學家
畢業院校:他畢業於耶魯大學,在芝加哥大學與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著作觀點:他以「文明沖突論」聞名於世,認為21世紀核心的政治角力是在不同文明之間而非國家之間
近來,他對美國移民問題的看法亦廣受關注。
生平簡介
少年得意
亨廷頓很早便顯示出了他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才華。16歲時他考入耶魯大學,18歲時便以優異成績提前畢業,加入美國軍隊。之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並在哈佛完成其博士論文並取得學位,這一年他23歲。
此後他開始在哈佛執教,自1950年開始他便是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的高級成員。亨廷頓在哈佛大學任教58年。
1951年杜魯門總統因為麥克阿瑟將軍不服從指揮而解除了他的職務。亨廷頓以此為由頭寫作出版了處女作——《士兵與國家:軍民關系的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此書自1957年出版便一石激起千層浪,至今仍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關於美國國內軍事關系的著作。在這本書的第一篇書評當中,批評家就指責這本書有軍事主義色彩,讓人聯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從、戰斗」的口號。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一些激進的學生在得知亨廷頓曾經在約翰遜政府內任職的消息後,佔領並焚燒了他辦公的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門口塗上了這樣的標語:「戰爭罪犯居住於此。」而作者本人也不得不暫時逃出哈佛暫避風頭。
從不討好
在上世紀60年代,他憑《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而享有盛譽。此書挑戰了當時最為流行的現代化理論中的教條:經濟和社會進步會給剛剛脫離殖民主義統治的獨立國家帶來政治穩定。
越南戰爭打破了亨廷頓平靜的校園生活。作為美國國務院的謀士,他在1968年撰寫了一篇長達百頁的關於越南戰爭的報告,提出了在南越推行合村並寨的「戰略村計劃」並抨擊了當時美國政府的戰略。這些主張自然是左右不討好,所以難怪他的辦公室會被人焚燒,他被人罵做「戰犯」了!
1977年至1978年間,他參與了白宮有關國家安全戰略的決策過程並協調各項相關政策。
他於1993年發表文章,講述後冷戰時期的暴力沖突。亨廷頓之後將有關理論,輯錄成影響深遠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書籍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響一浪高過一浪。然而,「9·11」事件卻使人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亨廷頓那裡,盡管人們無法甘心接受他的觀點和結論,但是在心底里還是忍不住會暗自佩服這個老頭子目光的敏銳和思想的鮮活。
「9·11」事件後他又撰寫出版了《我們是誰?》(Who are we?),針對美國的移民問題大發議論,同樣引起一片爭議。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代表了亨廷頓著作和文章的宿命:甫一問世便飽受爭議,與各種獎項無緣,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才會被廣泛但又是勉強地接受。

⑻ 亨廷頓的生平有哪些介紹

塞繆爾·P·亨廷頓(S.P.Huntington),1927年生,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座教授,奧林戰略研究所所長。早年就學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51年,亨廷頓在哈佛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亨廷頓曾先後在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等擔任過公職或充當顧問。

亨廷頓是美國當代政治發展理論的權威,一般被認為是持保守觀點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家,至今仍活躍在美國的政治理論界。亨廷頓著述頗豐,涉及面廣,主要著作有《士兵與國家》(1957年)、《政治權力:美國與蘇聯》(1964年)、《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年)、《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1976年)、《美國政治:不協調的允諾》(1981年)、《第三次浪潮:20世紀末的民主化進程》(1991年)及《文明的沖突》(1993年)。其中,《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其主要代表作。

⑼ 薩繆爾·亨廷頓的學術大家

亨廷頓是一位學術大家。舉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徵,簡要言之,便是一個「通」字。就是說,並不局限於一個窄小的研究主題,而是擴展開來,在幾個相關研究領域中馳騁,並做出高質量的研究工作,產生了後人繞不過去的學術成果。亨氏正是這樣,他一生的著述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可以說,他在每一個方面都保持了高水準。
首先是在軍-民關系、軍事政策及戰略領域。代表作為《士兵與國家:軍-民關系的理論與政治》(1957年)、《共同防務:國家政治中的戰略計劃》(1961年),以及《與核武器共存》(合著,1983年)。《士兵與國家》是亨廷頓的第一本專著,迄今印刷了15次之多,已成為軍事和政治相互關系這一領域的經典性作品。2007年,在其出版50周年之際,西點軍校專門召開了研討會以資紀念。
其次,美國政治和比較政治。著作有《政治權力:美國與蘇聯》(與布熱津斯基合著,1964年)、《民主的危機》(合著,1975年)和《美國政治:失和的承諾》(1981年)。其中《民主的危機》原是就民主國家的統治能力寫給三邊委員會的報告,與法國克羅齊埃和日本綿貫讓治合著。三邊委員會成立於1973年,是西歐、日本和北美的一批人士為促進這三個地區之間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更緊密合作而建立的,至今該組織依然活躍於知識和思想界。針對「醫治民主痼疾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有更多的民主」這一觀點,亨廷頓就當時的美國指出,使用這樣的方法無疑等於火上加油。恰恰相反,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節制。首先,民主並不是一個在社會各個方面都普遍適用的辦法。如果一所大學任命教師需要徵得學生的同意,這可能是一所比較民主的大學,但不會是一所比較好的大學。其次,民主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轉通常需要某些個體和群體某種程度上的冷漠和迴避。這也是使民主有效地發生功用的條件之一。簡言之,民主不足和民主過剩皆不可取,要義在於走向民主的平衡。在有些人眼裡,這顯然是一種「保守的」民主理論,可又有幾個人能很好地欣賞和領悟其中的智慧呢?
第三,政治發展與欠發達國家的政治。著有《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年)、《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合著,1976年)、《理解政治發展》(共同主編,1987年)等。其中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在我看來是他學術成就最高的一本書,也將對政治學產生最為持久的影響。書中充滿了深邃的洞見,這些洞見又是來自於富有理據的學術分析。他指出,各國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於它們政府的形式,而在於它們政府的有效程度。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當然可以有秩序而無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無秩序。必須先存在權威,而後才談得上限制權威。他又指出,怎樣去設計一個有最大權力和權威的政治體系,美國人沒有現成的答案。其基本公式就是政府應建立在自由和公正的選舉之上。但亨廷頓認為,問題不在舉行選舉,而在建立組織,等等。證諸近些年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實際,難道不正證明了亨氏是正確的嗎?又如在改革與政治變遷問題上,他指出改革者的道路是艱難的。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比革命者更為困難。原因有三。首先,改革者必須兩線作戰,同時面對來自保守和革命兩方面的反對。其次,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於操縱各種社會力量,而且在對社會變革的控制上也必須更加老練。第三,如何處理各種形式改革的輕重緩急問題,對改革者來說比對革命者要尖銳得多。不能不承認,亨廷頓的這些見解是十分深刻的,而這種富有穿透力的見解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可以說俯拾皆是。
第四,民主化。在這方面,亨氏著有《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1991年)。這本書試圖解釋發生在1974-1990年間這一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後果。一波民主化指的是一組國家由非民主向民主政權的過渡。第三波是相對於第一波(1828-1926年)和第二波(1943-1962年)而言的。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著中,亨廷頓表明了政治秩序和權威的匱乏是最嚴重的衰弱表徵之一;至關重要的是秩序的程度,而非政權的形式。《第三波》則是從不同的視角討論了與此有關的一個課題,表明政權的形式(即民主與否)確乎是重要的。這就難免不涉及作者的政治價值觀。亨廷頓寫道,如同過去一樣,他試圖使自己的分析盡可能地獨立於自身價值觀。但這種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仍是可以討論的。
最後,國際關系領域。代表作為《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年)。上世紀90年代後的亨廷頓,發生了從社會科學家到政論家的轉變。2004年,亨氏發表了最後一本書《我們是誰》。它們是亨廷頓最後的兩本個人專著,也是引起了最復雜反應的著作。它們的共同點,是社會科學家亨廷頓的褪色和政論家亨廷頓的凸顯。而這一變化,絕非無關緊要。與亨氏之前的著作多由大學出版社推出不同,此兩書均是由一家著名商業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出版,這一事實也並非不重要。

⑽ 亨廷頓位於什麼位置

叫「亨廷頓」(Huntington)的地名有很多,光美國就有20多個,英國和紐西蘭也有十多個,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個。

比較有名的是西弗吉尼亞州的亨廷頓市,這里有一座馬歇爾大學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亨廷頓大學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