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雜志怎麼樣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雜志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4 06:02:35

㈠ 地球科學類哪些期刊是重要期刊

《地質科學》、《第四紀研究》、《地球物理學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地學前緣>、《中國沙漠》、《地球科學》、《地球化學》、《地球學報》、《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地震學報》、《乾旱區研究》、《古地理學報》、《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地震地質》、《地球與環境》、《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地球信息科學》、《西北地震學報》……

㈡ 地球科學是國家核心期刊嗎

您好,是核心期刊哈,測繪類的

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海洋與行星科學怎麼樣

澳洲國立大學地球、海洋與行星科學(Earth, marine & planetary sciences)專業研究生設有以下5個學位項目,分別是:
考古學碩士(Master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為期2年,屬授課型項目,是2015年第二學期起新開設的項目。要求申請者本科畢業於地球科學或其相近專業領域,且本科均分不低於65%。該項目可為進入PhD項目做准備
高級考古學碩士(Master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Advanced)):由考古學碩士項目轉學而來——讀完1.5年(合72個學分)考古學碩士項目,平均分不低於70%,可以轉至高級考古學碩士項目。轉學時需指定自己的導師。高級考古學碩士項目接下來主要是做研究+撰寫論文。該項目可為進入PhD項目做准備
高級地球科學碩士(Master of Earth Sciences (Advanced)):為期2年,屬授課型項目,是2015年第二學期起新開設的項目。要求申請者本科畢業於地球科學或其相近專業領域,且本科均分不低於70%。該項目可為進入PhD項目做准備
地球科學碩士-研究型(M.Phil in Earth Sciences at RSES):為期1-2年,屬研究型項目,要申請在擁有本科地球科學或其相近專業領域背景,且本科均分不低於70%。該項目需要提前選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並聯系確定導師,具體導師及項目列表請見下方的外部鏈接
地球科學博士(PhD in Earth Sciences at RSES):為期2-4年,屬研究型項目,未聲明自己的本科均分要求,但一般會要求申請者先攻讀M.Phil項目。具體導師及項目列表請見下方的外部鏈接
專業背景要求
上述六個項目各自規定的相近專業領域如下:

專業名稱

專業英文名

專業名稱

專業英文名

考古學

生物學

Biology

分子遺傳學

molecular genetics

化學

chemistry

植物科學

plant sciences

生物醫學

biomedical sciences

1

地球科學

生物學

Biology

工程學

Engineering

化學

Chemistry

數學

Mathematics

地球與海洋科學

Earth and Marine Science

物理

Physics

專業設置
該專業研究型項目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地球化學、地殼岩石與地幔岩石學(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of crustal rocks and mantle)
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geochronology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環境地球化學(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礦物系統與礦物學(ore systems; mineralogy)
沉積盆地研究(sedimentary basin studies)
地幔演變(dynamics and secular evolution of the mantle)
地震學、數學地球物理(seismology; mathematical geophysics)
地球動力學與大地測量學(geodynamics and geodesy)
地磁學(geomagnetism)
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礦物與岩石物理學(mineral and rock physics)
構造地質學,構造地質學與岩石變形學(structural geology, tectonics and rock deformation)
海洋地球科學(marine geoscience)
生物地球化學、海洋與湖泊古微生物學(biogeochemistry, micropalaeontology of oceans and lakes)
脊椎動物古生物學(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
地表過程(surface processes)
風化層與景觀演變(regolith and landscape evolution)

㈣ 地球科學前沿這本期刊怎麼樣啊

你說的是漢斯出版社的地球科學前沿吧,現在是一本rccse的核心刊了,想發表文章的話是沒問題的,可以關注公眾號了解一下或者是聯系相關的編輯啊

㈤ 澳大利亞地學信息服務

澳大利亞有統一的地球科學部門,坐落於堪培拉,隸屬於工業部。採取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科學家(CS)負責制,下設資源部、社區安全與地球監測部、環境地球科學部、合作服務部、ICT創新與服務部。

其地球科學圖書館在2007年為紀念澳洲偉大的地質學家Fisher博士,被命名為Norman Henry(Doc)Fisher圖書館。Fisher博士在1946年新創建的礦產資源、地質與地球物理局出任首席地質學家,同年,地球科學圖書館創建。館藏文獻類型覆蓋圖書、期刊、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調查資料、研究型資料庫、地圖集、航片等。

地球科學圖書館提供的在線信息服務包括:館藏文獻目錄查詢、澳洲地球科學出版物及數據服務、自建研究型資料庫產品服務等。

1. OPAC書目檢索系統

採用SirsiDynix旗下的EOS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提供書目檢索服務,支持組合或單項主題詞檢索。檢索結果涵蓋地圖、圖書、連續出版物等文獻類型。對於不同的文獻類型,提供不同的元數據信息(表7-2,表7-3)。

表7-2 連續出版物元數據

表7-3 圖書元數據

OPAC檢索系統支持用戶選擇文獻元數據信息導出至EndNote軟體進行進一步學習研究。

2.GeoRef和AusGeoRef

澳洲地球科學組織與美國地質研究所(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AGI)合作開發了覆蓋澳洲本土的地球科學文獻目錄資料庫,稱作AusGeoRef。

該資料庫包含了從1840年起澳洲的地學類文獻書目數據,目前該資料庫擁有19.6萬條書目數據且數據每周更新。該資料庫技術力量由GeoRef團隊提供支持,文獻信息也由GeoRef主題詞表進行描述和控制。該資料庫包含的學科領域有:礦產學、地球化學、地質年代學、岩石學、海洋學、古地質學、地質圖、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科學、地形學、土壤學、經濟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

㈥ 地球科學 好投嗎

國內地學雜志中《地球科學》不是很好接受的,《地球科學》是EI收錄,比較火爆

㈦ 《nature》和《science》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

《nature》和《science》的主刊定位為兼顧學術期刊和科學雜志,涵蓋了所有學科,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nature》和《science》的子刊偏向某一專業的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

主刊與其子刊的檔次差距在於影響力或者影響因子:

1、根據期刊引證報告,《科學》在2014年的影響因子為31.477。nature影響因子為40.137(17年數據)。

2、Nature Geoscience是Nature08年創刊的地球科學子刊,14年影響因子10.39,這個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類有影響力的一區專業期刊裡面是很有含金量的。即使是Nature主刊,如果只考慮地球科學方面的文章的話,影響因子也很難超過15。

3、Nature Communcations是2010年創刊的新子刊,宗旨跟Nature主刊比較一致,2017-2018最新影響因子為12.353。

4、通過IF比較,某些子刊類的review甚至高於主刊,但綜合來看,主刊比其子刊更有影響力,也更難發文章。

(7)澳大利亞地球科學雜志怎麼樣擴展閱讀:

Nature系列刊物有三類:綜述性期刊,對重要的研究工作進行綜述評論;研究類期刊,以發表原創性研究報告為主;臨床醫學類期刊,對醫學領域重要的研究進展做出權威性解釋,並促進最新的研究成果轉變為臨床實踐。截止2018年1月14日下午,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包括Nature本身以Nature打頭的期刊已經52個,其中子刊為51個!

science旗下刊物有Science Advance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

nature的論文不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學貢獻」,還必須「令交叉學科的讀者感興趣」。science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科學》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

同一篇文章可以同時發子刊主刊。

科技論文基本以3種形式出現在《nature》和《science》:

(1)學術論文:《Nature》:Articale;《Science》:Research articale;

(2)研究報道:《Nature》:Letter;《Science》:Report;

(3)通訊:《Nature》:Correspondence;《Science》:Letter。

兩刊的一個重要差別是《Science》允許參考文獻中在參考文獻號下列出一個以上的文獻,同時也允許在參考文獻下加入簡要註解說明等。這2點在《Nature》中都是不允許的。因此,在同一類文章形式中,《Science》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㈧ 關於行星的危險處境中的火山爆發這一地下的烈火是如何發現的

1971年夏,一位名叫邁克·沃里斯的年輕地質學家在內布拉斯加州東部一片草木叢生的農田裡考察,就在離果園小鎮不遠的地方。他是在那裡長大的。在經過一處陡峭的隘口的時候,他發現上面的樹叢里射出一道古怪的閃光,就爬上去看個明白。他發現原來是一塊保存完好的小犀牛頭骨。它是被最近下的大雨沖到外面的。

原來,幾米以外有個北美有史以來發現的最不尋常的化石床:一個已經乾涸的水洞,它成為幾十頭動物的集體墳墓——其中有犀牛,斑馬似的野馬,長著劍齒的鹿、駱駝、烏龜。它們都在不到1200萬年之前死於一次神秘的大災難。那個時代在地質學上被稱之為中新世。當時,內布拉斯加位於一片廣闊而又炎熱的平原,就如今天非洲的塞倫蓋蒂平原。動物被發現埋在深達3米的火山灰底下。令人費解的是,內布拉斯加當時沒有過也從來沒有過火山。

今天,沃里斯的發現現場被稱之為州立阿什福爾化石床公園。這里新蓋了一個漂亮的遊客中心和博物館,裡面很有創見地陳列著內布拉斯加的地質發現和化石床歷史。中心有個實驗室,遊客通過玻璃牆看得見古生物學家們在清理骨頭。一天上午,我從裡面經過,只見一個身穿藍色工作服、頭發灰白的人獨自在實驗室里忙碌。我認出他就是主持過英國廣播公司一部《地平線》記錄片的邁克·沃里斯。州立阿什福爾化石床公園多少位於一個四周不著邊際的地方,因此遊客不算太多。沃里斯似乎很高興帶著我到各處轉轉。他還把我領到那6米深的隘口之頂,看一眼他的發現現場。

「到這樣的地方來找骨頭是一件蠢事,」他快活地說,「不過,我不是在找骨頭。當時,我在考慮繪制一幅東內布拉斯加的地質圖,實際上只是在這一帶到處走走。要是我沒有爬上這個隘口,要是大雨沒有把那塊頭骨沖到外面,我會徑直走過去,根本不會發現這玩意兒。」他指了指近處一個帶遮棚的地方,那裡已經成為主要發掘現場。他們發現大約有200頭動物橫七豎八地躺在一起。

我問他為什麼說到這樣的地方來找骨頭是一件蠢事。「哎呀,要想找到骨頭,就得有暴露在外面的岩石。因此,大多數古生物學的工作是在炎熱、乾燥的地方完成的。倒不是因為那裡的骨頭多,而是因為發現骨頭的可能性大。在這種地方,」他把手朝那廣闊無垠的草原一揮,「你簡直無從下手。那裡可能確有了不起的東西,但地面上沒有任何線索來指點你從哪兒開始尋找。」

起先,他們認為那些動物是被活埋在裡面的,沃里斯1981年在《國家地理雜志》的一篇文章里就是那麼闡述的。「文章把這個地方稱之為『史前動物的龐貝城』,」他對我說,「這是很不幸的,因為過不多久我們就發現動物們根本不是突然死去的。它們都患了一種名叫『肺骨營養不良』的毛病。吸人大量有腐蝕作用的灰末,就會得這種毛病——它們肯定吸入了大量的這類灰末,因為幾米厚的灰末綿延數公里。」他拾起一團灰白色的、黏土似的泥土,研碎了放到我的手裡。土是粉末狀的,但有點兒像砂。「吸入這玩意兒是很難受的,」他接著說,「它又細又很鋒利。反正它們來到這個水坑,很可能是想要歇息片刻,結果在痛苦中死去。這種灰末能毀滅一切。它會淹沒野草,牢牢地粘在葉子上,把水變成一種不宜飲用的灰色稀泥。喝了肯定是會很不舒服的。」

那部《地平線》記錄片指出,在內布拉斯加存在這么多的灰末是一件想不到的事。實際上,很久以來,人們就知道內布拉斯加沉積著大量的灰末。差不多有一個世紀時間,灰末被開采出來用做原料,製造像彗星牌和埃阿斯牌這樣的家用去污粉。但是,有意思的是,誰也沒有想到去考慮一下這么多的灰末是從哪裡來的。

「說來有點難為情,」沃里斯微微一笑說,「倒是《國家地理雜志》的一位編輯問我,這么多的灰末是從哪兒來的?我不得不承認,我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這時候,我才想到了這個問題。」

沃里斯把樣品寄給美國西部各地的同事們,問他們是否認得出這是什麼東西。幾個月以後,愛達荷州地質勘測局的一位名叫比爾·邦尼奇森的地質學家跟他取得聯系,告訴他這種灰末與一種火山沉積物完全吻合,來自愛達荷州西南部一個名叫布魯諾一賈比奇的地方。那個使內布拉斯加平原上的動物死於非命的事件是一次火山爆發,其規模以前沒有想像過——但足以在1600公里以外的內布拉斯加東部地區留下3米厚的一層火山灰。結果證明,美國西部的下面有一大片岩漿,一個巨大的火山熱點。它每隔60萬年左右災難性地噴發一次。最近一次這樣的噴發就在60多萬年以前。那個熱點仍在那裡。如今,我們稱其為黃石國家公園。

我們對自己腳底下在發生的事知道得實在太少。福特公司開始生產汽車,棒球世界聯賽開始舉辦,其時間比我們知道地球有個地核還要長,想到這點真令人覺得怪有意思。當然,人們知道大陸在地球表面像浮在水面上的睡蓮葉子似的到處移動的事,還遠不到一代人的時間。「盡管不可思議,」理查德·費曼寫道,「我們對太陽內部的物質分布的認識,遠比對地球內部的認識要多。」

從地面到地心的距離為6370公里。這不算太遠。有人計算,要是朝地心打一口井,然後扔下一塊磚頭,它只要45分鍾就能落到底(雖然到了那個地方它已經沒有重量,因為地球的全部引力都在上面和四周,不在下面)。實際上,很少有人試圖深入到地心。南非有一兩個金礦井達到了3公里以上的深度,但地球上大多數礦井的深度不超過400米。假設地球是個蘋果,我們還沒有戳破它的皮。實際上,離戳破皮還遠著呢。

直到稍稍不到一個世紀以前,最知情的科學家所知道的地球內部的情況,比礦工知道的多不了多少——即,你可以在土裡往下挖一段距離,然後碰上岩石,僅此而已。接著,1906年,一位名叫R.D.奧爾德曼的愛爾蘭地質學家在審閱瓜地馬拉一次地震的地震儀讀數時,注意到有的沖擊波滲入地球深處,然後以某個角度反彈回來,好像是遇到了什麼障礙。他從而推斷,地球有個地核。三年以後,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安德烈·莫霍洛維契奇正研究薩格勒布一次地震的曲線圖,突然注意到類似的轉向,只是在較淺的層面上。他發現地殼與下面一層即地幔的界線,此後,這個區域後來一直被稱之為莫霍洛維契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我們開始對地球內部的層次有了個模糊的概念——雖然的確僅僅是模糊的。1936年,丹麥科學家英·萊曼在研究紐西蘭地震的地震儀讀數的過程中,發現有兩個地核——一個內核和一個外核。內核我們現在認為是堅硬的;外核被認為是液態的,是產生磁力的地方。

就在萊曼通過研究地震波,提高我們對地球內部的基本認識的時候,加州理工學院的兩位地質學家發明了一種把前一次地震和後一次地震進行比較的方法。他們是查爾斯·里克特和貝諾·古滕堡。由於與公平毫不相乾的原因,震級的名稱幾乎馬上只被稱之為里氏震級。(這些原因與里克特本人也毫不相干。里克特是個很謙遜的人,從來不在震級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總是只叫「震級」。)

許多非科學家對里氏震級一直存在誤解,雖然現在的情況也許有所改善。早年,參觀里克特辦公室的人往往要求看一眼他的傑作,以為那是一台機器。當然,里氏震級是一個概念,不是一件東西,是一個根據地面測量的結果武斷地得出的地球震動的次數。它以指數的上升來表示,於是7.3級地震要比6.3級地震強50次,比5.3級地震強2500次。

從理論上講,地震沒有上限——因此也沒有下限。震級是一種測量強度的簡單方法,但毫不說明破壞程度。發生在地幔深處的7級地震——比如,650公里下面——可能對地面毫無破壞作用,而發生在地面以下六七公里處的小得多的地震,很可能造成大面積的破壞。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底土的性質、地震持續的時間、餘震的頻率和烈度,以及災區的具體情況。這一切都意味著,最可怕的地震不一定是最強烈的地震,雖然強度顯然很有價值。

自震級發明以來,最大的地震(取決於你使用哪種資料)不是1964年3月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為震中的大地震,就是1960年發生在智利近海太平洋里的大地震。前者是里氏9.2級;後者起先記錄為8.6級,但後來由某些權威(包括美國地質局)往上調整為9.5級。你從中可以知道,測量地震並不總是一門很精確的科學,尤其在牽涉到解釋來自遠方的讀數的情況下。反正這兩次地震都是很大的。1960年的地震不但給南美洲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大面積破壞,而且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海嘯在太平洋上波及了差不多1萬公里,沖進夏威夷島希洛市區的許多地方,毀壞了500棟樓房,造成60人死亡。類似的驚濤駭浪抵達遙遠的日本和菲律賓,使更多人喪生。

然而,完全從集中的破壞程度來說,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強烈的地震,很可能是1775年萬聖節(11月1日)發生在葡萄牙里斯本的那一次。那次地震實際上把里斯本變成一片瓦礫。快到上午10點鍾的時候,那個城市突然左右搖晃。強烈的搖晃持續了足足7分鍾。現在估計,那次地震的震級為9級。震動的威力是如此之大,該市港口裡的海水洶涌而出,接著又以15米多高的巨浪返回,造成更多的破壞。等震動終於停下來,倖存者們僅僅享受了三分鍾的平靜,接著又發生了第二次地震,強度只是比第一次稍稍小一點。第三次即最後一次地震發生在兩個小時之後。到一切結束的時候,有6萬人死亡,方圓幾公里范圍以內實際上每棟樓房都被夷為平地。相比之下,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只有里氏7.8級,持續了不到30秒。

地震是相當普遍的。世界上平均每天都要發生兩次2.0級或以上的地震——其強度足以使附近的人感到心驚肉跳。地震往往集中在某些地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洋沿岸地區——但地震幾乎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在美國——迄今為止——只有佛羅里達州、得克薩斯州東部和中西部北部,好像幾乎完全倖免於難。在過去的200年裡,新英格蘭有過兩次6級以上地震。2002年4月,位於這個地區紐約州一佛蒙特州邊境的尚普蘭湖附近地區經歷了一次5.1級地震,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連遠在新罕布希爾州(我可以作證),牆上的照片也被震落下來,床上的小孩被掀翻在地。

最常見的地震發生在兩個板塊相接之處,比如沿聖安德烈斯斷層的加利福尼亞州。兩個板塊互相推推搡搡,壓力隨之增加,最後一方或另一方作出讓步。總的來說,兩次地震的間隔越長,積儲的壓力就越大,大地震波及的范圍就越廣。東京特別擔心這樣的事情發生。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的危險事件專家比爾·麥圭爾把東京描述成一個「等待死亡的城市」(你會發現,許多旅遊傳單上是不會印上這樣的名言的)。日本已經是個以多地震聞名的國家,而東京恰好又位於三個構造板塊的相遇之處。你會記得,1995年,近500公里以西的神戶市發生了一次7.2級地震,造成6394人死亡。據估計,損失高達990億美元。但是,那算不了什麼——哎呀,相對很小——如果與將來東京可能會遭受的損失相比的話。

東京在近代遭受過一次破壞性極大的地震。1923年9月1日快到中午時分,該市發生了有名的關東大地震——一次比神戶地震強烈10倍以上的地震。20萬人死於非命。自那以來,東京一直神秘地悄無動靜,因此地下的張力已經積聚了80年。到頭來,它肯定要爆發。1923年,東京只有大約300萬人口。今天,人口將近3000萬。誰也不願意去猜測下一次到底會死多少人,但據估計,潛在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7萬億美元。

更令人擔心的是一種比較少見的地震,名叫跨板塊地震。那種地震人們了解較少,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發生。它發生在離板塊相接之處很遠的地方,因此完全無法預測。由於震中很深,它往往波及廣得多的范圍。在美國經歷過的這類地震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1811—1812年冬發生在密蘇里州新馬德里的一連串三次地震。事情始於12月16日午夜剛過,人們先是被家畜的驚慌聲所驚醒(地震之前家畜會焦躁不安,這不是無稽之談,而實際上是大家公認的,雖然原因還搞不清楚),接著聽到地球深處傳出破裂般的巨大聲音。當地人連忙走到戶外,只見大地翻起一米高波浪,張開的裂口有幾米深。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濃烈的硫磺味。地震持續了四分鍾,一如既往地對財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目擊者當中有畫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他當時恰好在這個地區。地震以強大的力量向外輻射,震塌了600多公里以外辛辛那提的煙囪。據至少有一篇報道說,它「毀壞了東海岸港口裡的船隻……甚至震倒了豎立在華盛頓國會大廈四周的腳手架」。1月23日和2月4日,又連續發生兩次震級相當的地震。從那以後,新馬德里一直平安無事——這也不足為怪,據悉這類地震從不在同一地點發生兩次。就我們所知,它們就像閃電那樣毫無規律。下一次這類地震可能會發生在芝加哥下面,或巴黎下面,或金沙薩下面。大家連猜都懶得去猜。這種跨板塊大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原因在地球深處。更多的情況我們就不知道了。

到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對地球內部的事兒了解得太少,覺得很傷心,因此決心要採取一點措施。具體來說,他們想在海床上(大陸上的地殼太厚)鑽個孔,一直鑽到莫霍面,取出一塊地幔樣品來慢慢研究。他們認為,只要能搞清地球內部岩石的性質,也許就能開始了解它們的相互作用,從而能預測地震和其他不受歡迎的事件。

這個項目幾乎肯定會被命名為「莫霍鑽探」,它簡直是災難性的。他們希望把鑽頭伸進墨西哥近海4000多米深的太平洋海水,然後再往下鑽5000多米,穿透比較薄的地殼岩石。從外海的一條船上搞鑽探,用一位海洋學家的話來說,「就像試圖從帝國大廈頂上用一根義大利式細面條在紐約的人行道上鑽個孔」。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充其量只深入到大約180米的地方。莫霍鑽探最後被稱之為「無法鑽探」。1966年,由於成本不斷上升,不見成果,國會又氣又惱,取消了這個項目。

4年以後,蘇聯科學家決定在陸地上碰碰運氣。他們說干就干,在俄羅斯的科拉半島離芬蘭邊境不遠的地方選了個點,希望能鑽到15公里的深度。這項工作比預期的還要艱苦,但蘇聯人有著值得稱道的韌勁兒。到19年以後他們終於放棄的時候,他們已經鑽到了12262米的深度。但是,我們沒有忘記,地殼只代表地球大約0.3%的體積,科拉鑽探還沒有深入到地殼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幾乎無法聲稱已經征服了地球內部。

雖然這次鑽探的深度有限,但所發現的一切幾乎都令研究人員感到意外。地震波研究一直使科學家們預言,而且是很有把握地預言,他們會在4700米深處碰到沉積岩,接著往下是2300米厚的花崗岩,再往下是玄武岩。結果發現,沉積岩層要比預期的厚50%,而玄武岩層根本沒有發現。而且,地下世界要比預期的暖和得多,1萬米深處的溫度高達180攝氏度,差不多是預期的兩倍。最令人吃驚的是深處的岩石浸透了水——這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深處,因此不得不使用別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形式,從而推斷那裡的情況。我們從所謂的金伯利岩筒(即形成鑽石的地方)得知一點地幔的情況。那裡的情況是,地球深處存在一種爆炸,能把岩漿炮彈以超聲速發射到地面。這完全是一種沒有規律的現象。你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一個金伯利岩筒有可能在你家的後花園爆炸。由於它通到下面很深的地方——深達200公里——金伯利岩筒帶上來各種地面上或地面附近通常找不到的東西:如橄欖岩、橄欖石晶體以及鑽石。帶上來鑽石是很偶然的,100個岩筒中大約只有1個會辦這等好事。金伯利岩筒的噴出物帶上來大量的碳,但大部分都化成蒸氣,或變成石墨。只是在偶爾的情況下,一團碳以恰到好處的速度噴上來,並以必要的速度快速冷卻,終於變成了鑽石。正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岩筒,南非成了世界上出產鑽石最多的國家,但很可能別的國家蘊藏量還要豐富,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地質學家們知道,印第安納州東北部附近有個地方,有跡象表明存在著巨大的岩筒或岩筒群。20克拉或更大克拉數的鑽石在整個地區的不同地點已有發現。但是,沒有人找到源頭。約翰·麥克菲指出,它也許埋在冰河沉積土底下,就像艾奧瓦州的曼森大坑,或者在五大湖下面。

因此說,我們對地球的內部情況究竟了解多少?很少。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我們腳底下的世界共分4層——一個岩石外殼,一個由熾熱而又黏稠的岩石組成的地幔,一個液態的外核,以及一個堅實的內核。我們知道,地面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硅酸鹽比較輕,分量還不足以說明這顆行星的整體密度。因此,裡面肯定還有較重的東西。我們知道,為了產生磁場,裡面的什麼地方肯定存在著一個濃縮的液態金屬元素帶。這一些是大家都承認的。除此以外,幾乎一切——這幾層結構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是什麼原因它們才有了這種表現,未來的某個時刻它們會有什麼動作,少說還都是個不大確定的問題,總的來說還都是個很不確定的問題。

即使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那一部分——地殼——也是個爭論得比較激烈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地質學文字資料都會告訴你,地殼的厚度在海洋底下為5—10公里,在大陸底下約為40公里,在大山脈底下為65—95公里,但在這些一般規律之內還有許多令人費解的變異。比如,內華達山脈底下的地殼厚度只有大約30—40公里,誰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根據地球物理學的所有原理,內華達山脈應當在下沉,猶如陷入流沙那樣。(有的人認為,這座山脈也許就是在下沉。)

地球如何有了地殼,何時有了地殼,這兩個問題把地質學家分成兩大陣營——一派認為,它是地球史之初突然發生的;另一派認為,它是漸漸發生的,而且時間比較晚。大家在這些問題上很動感情。耶魯大學的理查德·阿姆斯特朗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早期爆炸的理論,然後花了整個餘生與持不同觀點的人作斗爭。他1991年死於癌症。但是,據1998年《地球》雜志報道說,去世前不久,他「在澳大利亞一本地球科學雜志的一次論戰中,狠狠抨擊了他的批評者,指責他們使神話永久化」。「他死不瞑目。」一位同事說。

地殼以及部分外層地幔,統稱岩石圈(源自希臘語lithos,意思是岩石)。而陸界又浮在一層較軟的岩石之上,名叫軟流圈(源自希臘語,意思是「沒有力量」),但這些名稱向來不令人滿意。說岩石圈浮在軟流圈上面,意味著有一定程度的浮力,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同樣,認為岩石在像平面流動的物體那樣流動,這也會使人產生誤解。岩石是黏稠的,但只是很像玻璃。這似乎不大可能,但在引力的持續拉動下,地球上所有的玻璃都在往下流動。從歐洲教堂的窗戶上取下一塊真正古老的玻璃,你會發現它的底部明顯厚於頂部。我們在討論的就是這種「流動」。鍾面上時針的移動速度,比地幔岩石的「流動」速度,要快大約1萬倍。

移動不僅真的發生,就像地球的板塊做平面移動那樣,而且還上下移動,就像岩石在所謂對流的攪動作用之下時起時伏。對流作為一種過程是倫福德伯爵在18世紀末首先推斷出來的。60年以後,一位名叫奧斯蒙·費希爾的英國牧師很有先見之明地提出,地球內部可能是液態的,東西可以在上面自由移動,但那種見解過了很久才獲得別人的支持。

大約1970年,當地質學家們意識到地底下簡直亂成一鍋粥的時候,這個消息還真讓人嚇一大跳。肖納·沃格爾在他的《赤裸裸的地球:新地球物理學》一書中說:「這就好比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時間才發現地球大氣的層次——對流層、平流層等等,然後突然之間發現了風。」

自那以來,對流過程到底有多深一直成了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說它始於650公里下面,有的說是3000多公里下面。詹姆斯·特雷菲爾認為,問題在於「來自兩個不同學科的兩套數據,二者是不可調和的」。地球化學家們說,地球表面的某些元素不可能來自上層地幔,肯定來自地球內部更深的地方。因此,上層地幔和下層地幔的物質至少是偶爾相混的。地震學家認為,沒有證據支持這樣的論點。

因此,我們只能說,在前往地球中心的過程中,我們會在某個不大確定的地點離開軟流圈,進入純粹的地幔。地幔佔到地球體積的82%,質量的65%,而之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球上的科學家和普通讀者感興趣的東西,不是在地下深處(比如磁力),就是接近地面(比如地震)。我們知道,到了大約150公里的深處,地幔主要是由一種名叫橄欖岩的岩石組成,但以下的2650公里是什麼就不清楚。《自然》雜志的一篇報道說,似乎不是橄欖岩。更多的情況我們就不知道了。

地幔下面是兩個地核,一個堅硬的內核,一個液態的外核。不用說,我們對兩個地核的性質的了解是間接的,但科學家們可以作一些合理的假設。他們知道,地球中央的壓力很大——大約是地面上最大壓力的300多萬倍——足以使那裡的岩石變得堅硬。他們還(在許多別的線索之中)從地球史中得知,內核很善於保存自己的熱量。盡管只不過是個猜測,據認為地核的溫度在過去的40多億年間下降了不到110攝氏度。誰也不知道地核的溫度到底有多高,但估計是在4000—7000攝氏度——大致相當於太陽表面的溫度。

外核在許多方面被了解得更少,雖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液態的,是產生磁力的地方。1949年,劍橋大學的E.C.布拉德提出一種理論,認為地核的液態部分在以某種方式轉動,實際上成了一台電動機,創建了地球的磁場。他認為,地球裡面對流的液體,在某種意義上起著電線里的電流的作用。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還不清楚,但大家覺得比較肯定的是,磁場的形成與地核的轉動有關系,與地核是液態的有關系。沒有液態核的物體——比如月球和火星——就沒有磁力。

我們知道,地球磁場的強度在不停地變化:在恐龍時代,磁場的強度是現在的三倍。我們還知道,它平均每隔50萬年左右自我逆轉一次,雖然那個平均數包含著很大程度的不可預測性。上一次逆轉發生在大約75萬年以前。有時候,幾百萬年也沒有變化——最長的時間似乎是3700萬年,有時候,不到20萬年就發生一次。在過去的1億年裡,地球磁場總共發生了大約200次逆轉,原因搞不清楚。這一直被稱為「地質科學里最大的未解問題」。

我們現在也許正經歷一次逆轉。僅僅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地球的磁場就減弱了大約6%之多。磁力減弱有可能是個壞消息,因為除了確保冰箱正常運轉和羅盤指著正確的方向以外,磁場在維持我們的生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太空里充滿了危險的宇宙射線,沒有磁場的保護,宇宙射線會穿透我們的身體,將我們的許多DNA撕成無用的碎片。如果磁場工作正常,這些射線會被安全地擋在地球表面之外,被趕進近空兩個名叫「范艾倫輻射帶」的地區。它還與上層大氣里的粒子互相作用,產生名叫極光的美麗光幕。

我們之所以無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直以來沒有花多大力氣去把地球上方的情況與地球裡面的情況協調起來。肖納·沃格爾說:「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很少參加同一個會議,或者很少在同一問題上進行合作。」

也許,最能說明我們對地球內部的動力認識不足的,是在那種動力製造麻煩的時候我們所犯的嚴重錯誤。我們很難想得出一個比1980年華盛頓州聖海倫斯火山爆發更能說明我們的認識有限的例子。

當時,美國本土的48個州在過去的65年裡沒有見過火山爆發。因此,大多數被召集來監測和預報聖海倫斯火山活動的政府火山學家,只見過夏威夷的火山噴發。結果證明,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3月20日,聖海倫斯火山開始發出不祥的隆隆聲。不出一個星期,它已經在噴出岩漿,盡管量不大,每天卻多達100次,還常常伴有地震。人們撤到了13公里以外被認為是安全的地方。隨著山裡的隆隆聲越來越響,聖海倫斯火山成了世界上一處旅遊勝地。報紙每天都報道觀看的最佳位置。電視記者不斷乘直升機飛抵山頂,甚至看見有人爬過山去。有一天,70多架直升機和輕型飛機在山頂上盤旋。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隆隆的聲音並沒有結出戲劇性的果實,人們越來越不耐煩,普遍認為這座火山畢竟不會噴發。

4月19日,火山北側開始明顯鼓起。不可思議的是,沒有一個負責人明白,這顯然預示著火山的一側就要爆發。火山學家們根據夏威夷的火山活動方式下了結論,認為火山不會側面噴發。幾乎只有一個人認為真的快出大問題了,他就是塔科馬一所社區學院的地質學教授傑克·海德。他指出,聖海倫斯火山沒有夏威夷的火山那樣敞開的噴發口,因此積聚在裡面的壓力勢必要戲劇性地,很可能是災難性地釋放出來。然而,海德不是官方小組的成員。他的觀測結果沒有引起多大注意。

我們大家都想得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5月18日是個星期日,上午8時32分,火山北側塌陷,大雪崩似的塵土和岩石以每小時將近250公里的速度沿著山坡沖下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滑坡,

㈨ 地球科學類哪些期刊是重要期刊

《地球》雜志是由國土資源部主管,由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主辦的雜志。國際期刊號:ISSN 1000-405X 國內期刊號CN11-1467/P 郵發代號2-253。
《地球》以傳達「我們擁有一個地球」理念為辦刊宗旨,用大眾的語言解讀人文地球科學,它將一如既往地觀察當代科學發展成果,用更多筆墨探討與公眾刊益相關的科學類話題,通過對重大事件的調查和解釋,為求探討科謎團,為普及地學知識作出積極貢獻,幫助讀者從中體會到科學為日常處知帶來的智慧。
欄目設置有《專題報道》、《科技博覽》、《文化傳播》、《教育探討》、《管理研究》、《環保技術》、《地質科學》、《植物科研》《礦產資源》《交通科技》等。

㈩ geoinformatica 怎麼樣

GeoInformatica(國際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進展雜志)美國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國際地理信息科學)英國
國際期刊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國際攝影測量遙感雜志)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計算機、環境與城市系統)(英國)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制圖學和地理信息系統)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制圖學雜志), UK
Cartographica(加拿大地圖學國際期刊), Canada
Cartography,Australia(澳大利亞地圖學國際期刊)《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Computers & Geosciences(計算機與地學)
Spatial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空間認知和計算)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匯刊)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環境遙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國際遙感雜志)
頂級會議
COSIT(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空間信息理論會議)
1、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4、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7、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8、Journal of Applied Renmote Sensing
9、Journal of Applied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1、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12、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
13、Marine Geodesy
14、Photogrammetric Record
15、Photogrammetrie Fernerkunng Geoinformation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地球科學雜志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