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 中國企業赴澳大利亞上市融資靠譜嗎
非常靠譜,為什麼這么說呢,澳大利亞有非常強勁和穩定的經濟,連續25年經濟都是正增長,而且是全球三大資金池之一,而且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5年融資總額位居全球主要交易所排名第四位,高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和美國納斯達克。赴澳洲上市具有上市門檻低、融資環境好、資本市場靈活等優勢。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的入門門檻也較低,擁有300萬澳元有形資產凈值,或三年內公司凈利潤達100萬澳元且一年內凈利潤達40萬澳元即可滿足首次公開募股上市最低要求,上市時間約僅需19周。
但是,對我國的本土企業而言,在澳洲上市面臨著市場與環境陌生、操作生疏等困難,這就需要專業的國際化投資機構為其提供金融服務,比如說展騰投資集團,是唯一一家擁有澳洲上市服務、股票承銷、金融資產管理等資質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富僑足浴、鼎盛鑫、綠城服務、中科光電、家家富等等都是他們輔導在澳洲上市的。
B. 在澳大利亞投資商業需要注意什麼手續與中國開公司有什麼不同比如法律和政治環境,商業文化等
澳大利亞政治社會穩定,法律制度健全,金融體系規范,政策透明度高,市場經濟較發達,國民經濟連續多年保持正增長。同時,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其中鐵礦石、鋁土礦、煤等蘊藏量位居世界前列,鈾礦、鎳礦、金礦、銅礦、石油、天然氣、稀土等礦藏也非常豐富。
澳大利亞本國資本嚴重不足,長期需要外國投資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開發能礦資源。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直保持凈資本進口國的地位,澳大利亞有著透明、規范、嚴格的外資審查制度。澳大利亞外資政策的決策機構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國庫部,其下屬的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具體負責外國投資的審批事務。澳大利亞涉及外國投資的主要法律有《1975年外資收購與接管法》和《1989年外資並購與接管條例》。
根據《1975年外資收購與接管法》規定,澳大利亞國庫部長或其代表可以審查投資提案,決定提案是否有違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國庫部長可以拒批有違國家利益的提案,也可以對提案實施的方式施加一定條件,但做出此類決定需依據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建議。
澳大利亞根據國家利益逐例審查外國投資提案。對於外國政府及其相關實體投資,無論投資價值大小,均需事先申報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並獲得預先批准;對於外國私營投資者,在其收購澳大利亞企業和公司時,如被收購企業和公司的價值超過2.44億澳元,並且收購股比達到15%或以上時,也需事先申報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審批。
在投資領域上,澳大利亞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禁止和限制外資進入的行業。任何支持澳大利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外國投資都受到鼓勵,包括為澳大利亞提供貨物和服務、發展出口市場、引進和開發新技術或管理技術,以及對商業的經營和管理等。
澳大利亞政府也規定了一些敏感的投資行業,主要包括能源礦產、房地產、金融、保險、航空、媒體、電信、機場等。澳大利亞政府對這些敏感行業的外資項目都設定了具體的限制措施。外國投資者在對這些敏感行業進行投資時,需事先申報澳大利亞政府並獲得批准。詳情參見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國庫部網站。
中澳兩國經貿關系良好,產業結構高度互補,互為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夥伴。自2008年以來,中國企業對澳投資迅速增長,投資領域日益多元化,涉及能源、礦產、農業、航空、製造業、鐵路、醫葯、金融和旅遊等。
第一,積極穩妥開展對澳投資合作。應嚴格遵守中國《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境外中資企業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對外承包工程條例》、《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件》等規定,依法合規開展對澳投資合作。
第二,深入了解澳大利亞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狀況、投資環境、投資政策和具體項目情況,認真做好項目可行性分析,科學決策,穩健經營,避免盲目和沖動,有效規避和控制投資風險。
第三,嚴格遵守澳大利亞法律法規,積極融入當地。通過屬地化經營管理,有效降低成本,實現資源和要素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回饋當地社會,平衡投資回報和社會利益,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第四,中企應與國內主管部門和使領館經商機構保持暢通聯系和及時溝通,包括充分利用國內相關部門為促進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優惠和支持政策。駐澳大利亞使館經商處作為中國政府派駐澳大利亞的貿易與投資促進和管理機構,願意為中國企業赴澳投資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和幫助。
C. 求教澳大利亞的公司制度
1、澳大利亞公司管理理念
公司管理是指公司權力、公司責任和公司管理的依據及公司管理者的標准。
澳大利亞公司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公司經理有很大權力處置他人的金錢——公司股東、公司債權人、公司股票持有人提供的投資基金;該權力伴隨了欺詐和不當管理的機會。澳大利亞法律對董事的誘惑地位和股東的易受害性規定了董事的嚴格的受託人職責和法定職責。公司管理理念的核心考慮之一就是:一方面讓公司董事管理公司業務,另一方面讓公司股東作為財產所有人保持對公司適當控制,並使這兩方面獲得適當平衡。
2、澳大利亞公司管理實踐
澳大利亞公司管理依據的標準是公司內部管理規則。該管理規則可以是公司法中規定的可替換規則或公司憲法(即章程,下同),或可替換規則和公司憲法的結合。
澳大利亞公司的董事會代表了公司的思維和意願。除了公司法或公司憲法明確要求需由公司股東大會批準的事務外,公司董事會可獨立行使公司所有管理權力。董事會管理權力源於股東大會的授權。
董事會也可行使監督功能。但有時董事就是經理(執行董事),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的監督功能大為下降;所以,澳大利亞公司引入了外部董事或非執行董事和獨立審計師機制。另外,澳大利亞已將其股票交易市場作為公司管理的一個重要紀律及懲戒場所。澳大利亞投資和財務服務協會發表了一個指導報告,推薦上市公司照此進行公司管理實踐。
PTY LTD 是私人有限公司,不是上市公司的公司基本上在澳洲全是這樣的名字結尾。
這種公司沒有注冊資金的要求。同你想像的不一樣,注冊資金可多可少
此信息來自太平洋加達移民網
D. 澳洲嚴審中國投資並購,將給中投資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海外投資方面,中國取得一系列的成績。從中國開始向外投資的蹣跚學步,到現在成熟的系統化投資,中國的海外投資的方式已經十分的成熟,可以很好的跟當地的政治經濟向融合,這是中國海外投資的一個比較大的特點,證明中國投資海外事業的成熟。
最近有新聞說,澳洲嚴審中國投資並購,其實這些新聞是英國媒體透露出來的,他們覺得這是澳洲給中投資製造難點,覺得中國在澳洲的投資似乎遇到很大的困難,同時很可能影響以後一系列的投資活動。對於澳洲今日的動作,其實我專門的研究深入的研究了一下,初步的結論是媒體的結論是錯誤的。
我這樣說的根據是中國在澳洲的投資已經多年,雙方的合作比較的愉快,澳洲對於中國企業的評價十分高,如果說澳洲的一個正常的安全評估,就聯想到中國的話,那麼英國、美國在澳洲的投資敏感度更高,實際上這些媒體的目的就是想禍水東引,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
中國在澳洲的投資,帶個澳洲人民的實惠是巨大的,經濟方面來說,提高了澳洲社會的經濟活力,特別是一些基礎建設,大大提高澳洲的經濟運作模式,將澳洲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加的好。中國在澳洲的基礎建設投資和其他投資,大大增加澳洲的就業需求,提供澳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澳洲本身對中國的投資抱著歡迎的態度,一直對中國的投資水平,大加贊揚。所以澳洲的政策僅僅是對國家安全項目的一次評估,並不是針對中國,我覺得大家不要看到外國媒體的評論就相信他們的話,人雲亦雲沒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做的是自己客觀的分析,認真的研究,好好的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E. 中國企業應如何海外經營
中國進入WTO後,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必然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與此同時,隨著全球范圍貿易壁壘和關稅的逐步取消,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資源和分銷渠道的機會也將會前所未有的增加。盡管在許多商品和服務領域,中國仍然是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市場,但是中國企業不應該拘泥國內市場,而應該將視野放得更遠,參與國際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新經濟的發展也要求我們不僅要「請進來」,而且要「走出去」。「走出去」與「請進來」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隨著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各國企業開發跨國經營已形成趨勢和潮流,中國只有順應這一潮流,突破國界的局限,把視野和目標從國內擴展到全球,建立一個在全球化環境中同樣能夠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才能確保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長期持續發展。 現階段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特點 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公司,如中國銀行、中石油、中石化、中遠集團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許多中國企業如海爾、TCL等在國際市場上大顯身手,僅其產品2002年向國際市場出口就達數十億美元,占其總營業額的份額越來越大。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將會出現更多的大型跨國經營公司。然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後大力發展起來的,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例如,投資規模小,外國市場進入方式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和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現階段我國企業海外經營主要存在這樣幾個特點和問題: 1、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競爭層次低,以爭市場和爭資源為主。海外競爭方式經歷了資源競爭、產銷競爭、資本實力競爭、技術創新競爭、人力資源競爭等階段。其中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屬於初級層次的國際競爭,資本實力屬於中級層次的國際競爭,而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競爭屬於高級層次競爭。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過程中,競爭對象主要是資源、物質商品和市場,而在資本競爭和技術創新競爭過程中,競爭對象除了物質商品和市場外,人力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比較發達國家對我國直接投資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前者主要處於資本競爭和技術創新競爭過程中,而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仍處於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的初級層次競爭水平上。據調查我國企業實施海外經營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1)開拓市場;(2)獲取先進技術和品牌資產;(3)確保資源供應;(4)其他。其中,開拓市場的企業佔56%,確保資源的企業佔20%,獲取先進技術和品牌資產的企業只佔8%。 2、區位選擇和行業選擇過度集中,對海外商機的捕獲能力不高。海外經營的區位和產業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區位優勢與產業優勢相適應或優勢互補,以強化主體比較優勢,使東道國區位比較優勢和投資者比較優勢或潛在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比較優勢或國際競爭力。具體表現在市場容量、經濟增長、貿易關系與產業內貿易量、要素稟賦、金融環境、優惠政策、產業關聯、區域距離等方面。 2004年中國的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國家(地區)的71%。其中,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達到了91%以上。從聚集程度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3%;其中中國香港為17%。 就投資領域而言,雖然中國企業在一、二、三產業中都有分布,但服務貿易型有4476家,占對外投資全部企業數的69.5%,協議中方資金額44.5億美元,所佔比例為57%;生產加工型企業1580家,占對外投資企業數的24.5%,協議中方資金額16.7億美元,所佔比例為21.5%。從事商品流通的貿易企業偏多,生產、金融、服務性企業偏少;過分偏重於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缺乏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偏重對國內連鎖效應弱的產業投資,而忽視對國內連鎖效應強的產業投資。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利,而捕捉海外商機是企業對外投資獲利的保障,海外商機可以分為政治商機和市場商機,如我國直接出口到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服裝,需要配額。但聯合國有規定,對一些極度貧困的國家,對一些戰爭剛剛過後恢復重建的國家,都是免稅和免配額,這就是政治商機。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國家進行投資,進而比較便利的開拓國際市場,這也是一種技巧。市場商機的定義比較難下,可以以這樣一個例子說明:如海信電視機廠在南非投資辦廠,該國的電視機較少,取得了成功。然而南非周圍有許多貧窮的國家,黑白電視機尚未普及。海信集團將國內淘汰下來的黑白電視機生產線運到南非組裝。結果,免了關稅和配額,節約了運輸成本,這就是市場商機。然而現階段我國企業對市場的考察和細分不夠,或者說商務信息的披露不夠,或者說企業家的信心不高,沒有將自己的企業定位為中國企業、世界企業,從而不願主動從世界市場捕獲商機。 3、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引進不夠重視。培養和引進業務技能強,通曉外語以及國外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關鍵。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對經營海外業務人員的培養不夠重視。而實踐證明,經營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以及對國外語言文化的通曉都是影響企業海外經營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以下幾個問題:(1)內部僵化的薪資體系和人員選聘慣例使企業難以獲得或者不願在當地選任高級管理人員;(2)人員調動過於頻繁,即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又影響企業的發展;(3)具有豐富國際經驗的高級人員的比例較小,外國專家擔任顧問的比例較小。 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發展的思考 1、注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明確企業的競爭戰略。為了在充滿風險的國際舞台上競爭,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首先,企業應分析自身的資源,知識能力狀況,然後選擇並充分發揮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優勢。不一定局限於市場或者資源,至於競爭什麼,應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中國企業還應該努力提高市場分析能力,准確定位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在中國市場行得通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可能在海外市場遭遇大敗。在考慮到哪裡,何時以及如何進行海外經營的問題,決策者必須具有敏銳的前瞻能力,及早預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及早投入資源,培養新的競爭能力,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所以,中國企業應根據對人的需求變化、技術發展、國內外市場發展大趨勢等前瞻性的預測,合理構想未來的產業割據,培養新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競爭戰略的明確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國際市場看,中國企業將在陌生的環境中面臨與國外同業全新的競爭。無論從規模上、技術上、還是管理上,中國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跨出國門之前,對自己的競爭地位應當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在實施海外經營時,大多數的企業應該選擇目標更為明確的多國市場戰略。以後隨著企業競爭能力的不斷提高和海外經營參與程度的不斷深入,逐步過渡到全球市場戰略。即海外經營的擴張應該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 2、產業選擇和區域選擇應以理論為指導,但更要以市場商機為導向。海外經營的產業和區域選擇的理論很多,我們可以藉以指導。市場經濟中,一個企業的選擇,更應該以市場商機為導向。所以商機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捕捉海外商機?應有兩個方面:(1)企業家要具備海外經營的心態。企業家一定要有將自己的企業定位於中國企業、世界企業的雄心。一個企業的產品,產品出口占不到30%,就不能說融入了世界大市場。(2)政府機構、新聞機構、研究機構都應該為發現海外商機進行信息的傳輸與放大,疏通我國駐外使館的商務信息通道,讓國內的人不出國門就能基本做出向外投資與發展的初步判斷。這其中,政府的商務外交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應該加強商務外交。再者,建立中國各類企業和中國駐外使領館和商務處的直接聯系,及時獲取所在國的商務信息也是必須的。 3、要重視國內海外經營人員的培養,更要重視利用新華商資源。據統計,20多年來,中國吸引外資的70%以上都是來自國際上的華商或通過華商牽線搭橋。20多年過去了,新一代華商開始在國際上大顯身手。中國企業要更好地跨國經營,則需要更加重視並且利用好新華商資源。全世界的華人目前有5000萬人,是一個龐大的網路。他們中的新一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國際化的觀念,熟悉市場經濟和新經濟,懂經營管理和外語,在國外有很好的基礎,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此外,據統計中國目前在國外的留學生有60萬人,加上最近這些年移民國外的中國人,目前在海外有幾百萬熟悉中國大陸的華人,這些人都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寶貴財富。如果中國企業都重視和發揮大批新華商國際人才的作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價值鏈上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當然,中國企業跨國經營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F. 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概述
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的流程和注意事項
想要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要關注的問題包括:澳大利亞有哪些公司名稱可以選擇、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的流程以及注冊費用等,在注冊公司之前做基本了解是很必要的。很多內地企業注冊澳大利亞公司是為了開展進出口貿易,對於進出口公司注冊,澳大利亞也有一些管理要求。根據澳大利亞法律規定,澳大利亞商業機構分作四種形式:個體和獨立貿易商、合夥經營、信託經營和公司經營。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如果投資者收到通知後,沒有償還餘款,那麼上市公司是無權強行逼迫投資者償還的。但他們可以取消投資者的股份,然後並重新發布這些股份。而重新賣這些股份的花費(包括損失的價值),是由不還錢的投資者支付,而且他們必須支付這筆費用。其實澳洲的上市公司,都是NL。有些公司喜歡把它寫在公司名字里來吸引不太明白這個概念的投資者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的流程
注冊澳大利亞公司概況:
A、須提供以下資料:
1、擬注冊澳大利亞公司的名稱三個(英文)。
2、中國公司地址及名稱或個人地址及姓名。
3、股東名稱,身份證或護照、住址、影印本(資料公證)、聯系電話/傳真。
4、提供至少1位董事1位股東(個人資料須公證)。
5、注冊在40個工作日內完成,注冊公司:包括首年、委任當地秘書、地址建文件等服務。
6、公司成立第二年的年審服務:包括第二年年審、當地秘書、地址更新建文件等。
7、按法定資本1000歐元注冊,股份比例、股本金1元/股(根據申請填寫)。
8、聲明書:闡明要在當地開展業務的原因,並說明所計劃的業務項目。
B、澳大利亞公司注冊完成的資料文件:
1、澳大利亞公司注冊證書;
2、澳大利亞公司組織大綱2本;
3、澳大利亞股份證明書2份;
4、澳大利亞董事、股東會議記錄;
5、澳大利亞公司原子簽名章及金屬鋼印;
6、澳大利亞公司股東、董事注冊資料文件1份(英文)
在澳留學生可否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
在澳留學生可以在澳大利亞注冊公司。公司名稱不是必須以 「有限公司」結尾,其他詞具體查詢。公司名稱不能以「信託公司」或「銀行」或其它被認為意思相似的詞結尾,除非這些公司在開曼獲得相應的執照。
標准法定股本:通常法定資本100澳元,而注冊資本無須驗資,資金到位不限。
董事:每家澳洲公司都需要委任最少一個董事。其中一董事須為澳大利亞居民或在澳大利亞有住所的人士。
股東:最少一個股東,沒有國籍限制,而且可以是法人團體。股東和董事可以是同一個人。
注冊代理人 / 注冊地址:需要,必須位於當地注冊地址。注冊代理人/注冊地址一般由本公司提供,費用已包含在注冊費或年費中。
注冊所需文件及資料:
1) 擬使用之公司名稱;
2) 所有公司董事及股東的基本資料(包括地址證明、身份證證明);
3) 股份分配比例(如多於一名股東),但注冊資金無需到位。
注冊公司全套文件及物品:
1 澳大利亞公司注冊證書;
2 公司組織大綱2本;
3 股份證明書;
4 董事、股東會議記錄;
5 公司印章1枚;
6 公司股東、董事注冊資料文件1份(英文)
G. 投資澳洲房產要注意哪些步驟
被評為世界第一類的澳洲房地產市場目前有一個顯著的現象:房價基本完全透明受控,利潤率有明確的法定范圍,有大量的可操作性具體經驗值得國內借鑒。與成熟的澳洲房地產市場相比,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還是嬰兒期,澳洲房地產市場也曾經經歷過同樣的階段,其中主要的經驗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制衡機制,保證房地產價格和利潤的各個環節透明。澳洲房地產市場形成的一些操作制度,主要涉及到九個方面。
1、首先是澳洲房產開發商利益獨立,避免形成利益統一體
2、提高門檻限制澳大利亞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
3、多方參與澳洲房價制定,確保澳洲房產價格公平合理 澳洲的房產在國內銷售的項目由銀行提供最高75--80%的按揭,其中只需要業主提供四項簡單的證件
4、購買澳大利亞房地產房款首付款獨立信託帳戶管理據介紹,購買澳洲房產的業主在收房前需要支付大約10%的首期,這筆費用相當於國內的首付,但不交給澳洲房產開發商,而是交給律師存入獨立信託帳戶,該帳戶信息受到澳洲律師協會的透明監督,業主收房前開發商不能動用。
5、澳洲房地產購買強制律師指導購房制度 在購房過程雙方都需要律師,這一規定是強制性的,澳洲的購房合同目前厚達200-500頁,涉及到多方面專業知識,一般業主或銷售人員是無法完全掌握的,雙方必須有律師,即使沒有合同的因素,通過律師買樓也是強制的,使得業主不必擔心合同信息不透明。
6、澳洲房產交易強制通過中介交易(澳洲房產中介) 澳洲房產中二手交易佔主流,交易信息通過聯網實現共享,由於房價透明,政府規定租房的利潤只能在當時價值5-6%的利潤來收取房租,盡管投資者眾多,但也只能通過長線投資才能獲利。澳洲二手房價中介能夠說了算,定價需出具銀行的最新權威評估和歷史價格變化。業主可以選定其他單位評估,但由於評估獨立保證了科學性,多數結果相差無幾。
7、充分的澳洲房產所在社區信息告知 據介紹,在每個澳洲房產業主數百頁的購房合同中,其內容不限於單個業主套內,而是針對整個社區來簽約,只是將業主自己的房子特別標示出來,這與國內有顯著區別。整個小區原始審批的設計圖紙是合同的一部分,每個樓層,每個戶型的實際情況都必須提供,小區的環保、水、電、煤氣等各項要素都有政府批文證實合格合法,所在土地的歷史變遷,歷史上所有的地契、房契和權屬轉移過程,開發商是否負債等資料一應俱全,都有政府證明其完全合法的正式文件。
8、限制過度境外注資和投資澳大利亞房地產 據介紹,澳洲也曾經經歷過市場過熱導致動盪,主要是大量日本資金湧入黃金海岸區域開發,大量開發,然後突然從房地產領域撤資。目前澳洲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不允許外籍人士購買二手房,開發商只有項目的50%能夠外銷。這些信息受到嚴格監控。
9、嚴格澳洲房地產行業信用自律 在目前澳洲的開發商、中介、律師、建築工程等與置業相關行業都有行業協會制約和維護合法利益,澳洲房產業主投訴可以使一個公司很快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由於信息透明共享,澳洲房產中介寧願放棄業務也不會欺騙,澳洲房產開發商寧願支付高額延期違約金也不敢將不合格房產交給業主
H. 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上市有什麼風險
上市的風險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上市。
簡單的說上市就是在證交所公開賣自己公司發行的股票,到那時候那個企業就不再是私有企業。
上市後的風險主要在於投資者是否多,而且在澳大利亞上市後就會受到澳大利亞監管部門的監管,就不再是在中國那樣塞塞紅包就可以解決的了。
每年的掛牌費和IPO承銷費也不少。
而澳大利亞股民更「聰明」,不像國內股民更多的還是盲目炒股。比如某澳大利亞上市企業之前因為澳大利亞本地人工太貴,還把自己的生產廠搬到了新加坡,結果導致了大量的澳大利亞失業,而他們也因為這種缺乏社會責任的舉措讓自己的股價跌到了谷底。
也就是澳大利亞股民對企業本身的背景更關注。
還有就是澳大利亞並不是一個大的金融中心,在澳大利亞的證交所掛牌的企業不多,競爭會小一點,當然潛在的投資者也不多。
I.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有關知識,請你為我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全現金方式竟購美國尤尼科「失敗案」、2008年中鋁以195億美元收購礦
業巨頭力拓18%股權「毀約案」和2009年一筆繳納157億美元昂貴學費的「平安--富通案」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追析這「三大典型案例」失敗的原因,
固然有諸多因素,但筆者認為,他們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國家海外投資的法律缺失和具體操作者缺乏這方面法律意識有著密切的干係和關聯。對此,本文將重
點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找出其中的症結,提出新的思維方略,好讓中國的企業借前車之鑒走好今後的海外投資路,為國家的繁榮強盛做出更
大的貢獻。
海外投資「三大典型案例」中折射出的涉法問題
中海油竟購「失敗案」,中鋁收購「毀約案」,平安出海
「嗆水案」,之所以被業內專家和學者「冠」之為「三大典型案例」,不僅在於他們敢於代表自己的國家「走出去」到海外「吃大螃蟹」創新路子,而且還在於他們
通過海外「探底」,為自己也為國內的同行探明了前進道路上的荊棘和「溝壑」。他們雖然有了失敗的記錄,但失敗是成功之母,尤其是他們在國際投資涉法方面的
教訓為更多的成功豎立起了一道很有借鑒意義的「標本警示牆」。
「三大典型案例」:「平安--富通案」對中國海外投資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三大典型案例」的發生,如果純粹說經濟,真可為損失慘重,令人痛心。但要尋找其積極意義,它對已涉足或擬涉足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來說,都不失之為是一
本很好的「教科書」。人們既可以總結其經驗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幫助,又可以吸取其教訓避免少走許多的彎路。同時,這「三大典型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又相應地
觸動了國家的神經末梢,促使政府的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由此充分說明「三大典型案例」對中國海外投資仍然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從國家層面講,政府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把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作為一項國策,進一步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制定了新形勢下加快
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對外承包工程資格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二是加強宏觀規劃指
導,落實各項支持政策。編制《對外投資合作「十二五」發展規劃》,制定重點國別和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並與有關國家商簽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定期發布
《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對外承包工程國別產業導向目錄》等指導性文件;完善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鼓勵金融機構為合作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和金融服
務。三是開展服務促進工作,提供境外權益保障。增強公共服務職能和政策信息透明度,發布《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
《國別投資經營障礙報告》,完善對外投資合作信息服務系統。加強政府間溝通合作,商簽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自貿區協定和政府間基礎設施及勞務合作協議。引導
企業在中資企業相對集中的國別和地區組建境外中資企業商會,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建設境外安全保障體系,制定下發《境外中資企業機構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
建立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據《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2010》和《對外投資合作指南》,中國已與130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
協定。同時正在著手修訂上世紀所締結的保護協定。
--從主體層面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情更加高漲。以中國的能源企業為例,中石
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本體認真汲取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公司未果之教訓,中石化於2009年7月以72.3億美元收購Addax
、中石油入股新加坡石油公司以及中石油收購挪威鑽井公司。同月,中石油和中海油又談判聯合收購西班牙石油巨頭Respol YPF在阿根廷的子公司YPF
SA的股份,金額高達170億美元。中石油還有意圖購買委內瑞拉奧利諾科公司(Ori2noco)擁有的油田。中國石油企業還通過當地政府在一些國家直接
獲得勘探和採油權,比如奈及利亞、伊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蘇丹等地。同時促使中國政府也相繼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貸款換石
油協議,貸款金額超過200億美元。隨後中國的煤炭企業也開始涉足海外投資。兗州煤業以32億美元於2009年12月收購了澳大利亞煤炭企業Felix
Resources.金融危機爆發後10個月之內,中國企業發出了總額500億美元的50項3000萬美元的大型並購要約,其中2/3
集中在礦業和能源領域。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一系列大的動作,充分表明自2008
年以來,中資企業對海外投資的熱潮並沒有因「三大典型案例」而退減,反而大有燎原之勢。2009年,中國公司海外收購僅次於德國,總額達218億美元。目
前,中國已發展成為列英國、美國、日本之後,第四大受歡迎的投資國家。
--從法律層面講,國家立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根據我國
海外投資的發展情況,加快了制定《海外直接投資法》的步伐。這部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其中內容包括:對海外直接投資的原則、海外直接投資管理制度、
海外直接投資主體范圍和投資形式、海外投資的法律責任規定,以此形成了一個以海外直接投資基本法為主體,各種單行法律和機關配套為輔的調整我國海外直接投
資的法律體系。(2)成立專門的管理境外投資的機構。由商務部牽頭,以國家外匯管理局、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家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
署等部委共同派員組建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管理委員會,在宏觀上對海外直接投資進行協調、規劃,徹底扭轉了以前各個部門彼此之間缺乏協調、權責界限不清的局
面。(3)進一步完善海外投資企業的監管機制。嚴格規定海外投資企業的風險投資限額和投資資格的評估制度;強化對海外企業的後續管理,加強稅收、外匯、財
務制度的監督;對國有資產的海外投資項目採取投資責任主體制度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度,即「誰投資,誰負責」原則;同時,把民間投資主體的海外企業納入政
府監管范圍,接受政府部門的審批或備案,防止資產的境外流失。(4)建立海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這項制度重點對合格投資者、合格投資、承保險別、合格東道
國和代位權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尤其是對合格東道國不應局限於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覆蓋到與我國有投資往來的發達國家。而且對投保范圍、投資本身的性質、保
險金額、保險費等內容也做出適合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特點的規定,使其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合我國國情。
--從效果層面講,涉外投資步伐
加快,效益更加顯著。
一是增長速度日益加快,總體規模不斷擴大。2006-2009年,對外直接投資從211.6億美元增至565.3億美元,年均增速38.8%,4年累計對
外直接投資額1601.1億美元,截至2009年底存量達2457.5億美元,位於全球第15位、發展中國家/地區第3位,廣泛分布在全球177個國家和
地區,1.3萬家境外企業海外資產總額累計1.1萬億美元,已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資本輸出國。二是方式日趨多樣,領域日益拓展。對外投資合作由單個項目建
設逐步向區域化、集群式模式發展,一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初具雛形。2006至2009年間,非金融類跨國並購投資額年均增長35.7%,2009年並購
投資占當年對外投資總額的40.4%.對外承包工程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以投融資為先導的特許經營方式逐漸增多。三是水平不斷提升,主體實力繼
續增強。對外承包工程中石化、軌道交通、電力和電子通訊等領域項目比例已升至新簽合同額的六成左右,帶動出口和利潤水平進一步提升,上億美元項目數從
2006年的94個增加到2009年的240個,最大項目合同額增至75億美元,2009年有34家中國企業入選世界500強,54家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
業進入世界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完成海外工程營業總額佔225強海外營業總額13.2%,首次躍居首位。
中國海外投資戰略的發展仍有許多難以逾越的障礙
國際投資最注重國家主權利益,從「三大典型案例」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中海油競購尤尼科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這筆交易觸及了美國的主權利益。中鋁
收購力拓為什麼不成功?也是因為這筆交易觸及了澳大利亞國家的主權利益。中國平安投資富通為什麼最終夭折?同樣是因為這筆交易觸及了荷蘭和比利時兩個國家
的主權利益。由此可見,國家主權利益在國際投資領域應該是第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
國際投資法中的「國家主權原則」其實講的就是國家主
權利益。而國家主權利益本身也包含著國家的經濟主權利益,而經濟主權利益又可以體現為資源主權利益,即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自然資源享有佔有、使用、處分
的權力。在體現經濟主權的對外國投資准入和規制的相關制度中,資源業的准入門檻為最高,規制為最嚴。特別是資源主權中對能源的主權,一直被發展中國家的能
源大國作為立國之本。有很多發展中國家不開放能源領域,以便為後代留下能源財富。有的發展中國家雖然開放,但是有嚴格的審批制度。有的發展中國家規定海外
企業介入能源領域只能採取合資的方式,而投資東道國方面只用授予勘探權和開采權入股。中國現在需要大量獲得資源,而非固守中國自己的資源。走出國門投資海
外資源企業,或自己獲得海外資源勘探開發權,這樣就很容易被東道國誤解為侵犯了他們的經濟主權利益或者是資源主權利益。因而其東道國必然要採取相應的手段
或者極端的措施予以抵制或阻撓,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第二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法律障礙。從中國海外資源投資失敗的「三大典型案例」中
不難看出,東道國對於外資進入該國關系經濟民生發展領域有著高度的警覺性,尤其是在此次金融海嘯中,一些東道國一再以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為由,一再提高涉
入該國資源產業的審查門檻,將中國企業擋在門外。就中國而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資源處於領跑的位置,因而對海外投資,資源當然也充當著領跑者的角色。不
過,中國對國內資源業的外資准入也建立有嚴格的審批制度,對其投資項目、經營形式等方面也有很多限制,如《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第6條就是對於限制類外
商投資項目情形的規定。然而對海外資源投資的立法卻顯得非常蒼白,目前國內尚未有一部統一完整的海外投資法律法規。現有關於海外投資的立法主要
有:1981年,原對外經濟貿易部頒發的《關於在國外開設合營企業的暫行規定》;1989年,財政部、原對外經濟貿易部、中國銀行發布的《境外貿易、金
融、保險企業財務管理暫行辦法》;1995 年財政部頒布的《境外投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1996
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2009
年《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等。而這些法規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很不利於海外投資企業的把握和遵循,也不利於國家的監管和保護。同時現今國內也
沒有成文法意義上的《海外投資保險法》,使國內企業在海外投資心存疑慮。他們即便走出國門進行投資,當失敗後其利益又得不到救濟,也會自然放慢發展腳步。
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容易遇到的第三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投資主體或投資策略方面的障礙。作為海外資源投資主體的大型國有企業,雖然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
墊底,但他們要到海外投資或者在海外進行資源收購,其意圖卻很容易被東道國誤解,把他們的行為與國家行為聯系在一起,使東道國產生逆反心理,給他們在海外
的投資行為造成梗阻。以石油資源為例,從1998年開始,中國對石油產業實行了國家壟斷性經營,把石油業在國內和國外的經營權通過特許的方式授給中國三大
石油公司。而民營企業根本不可能涉足石油資源領域,既是到海外去投資異國石油資源也是困難重重。基於此,國家就應該在保障大型國有企業主體地位的同時,加
大力度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和中等規模的國有企業進入該領域。同時,中國到海外進行資源投資千萬要有策略。「海外抄底」只能顯露出中國對資源急迫的需求心理。
「三大典型案例」的失敗就是太急功近利,而且具體的操作也缺乏嚴密的科學性。另外,在一些海外投資企業中還存在有「兩本賬」現象,對外賬目供東道國審查,
對內賬目真實記錄公司營運情況。這樣做雖然避開了當地的一些關稅,卻冒犯了東道國的法律制度,為中資企業在海外又多設置了一道人為屏障。
第四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投資環境與政治風險方面的障礙。先是環境障礙。21世紀,環境問題世界關注。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資源投資,必然面臨國際環境法
和國內環境保護法的重大挑戰。各種國際環境保護團體、東道國的環境保護政府機構和環境保護組織、當地民眾等都對外國投資對環境的影響非常關注,甚至上升到
生存權和人權的高度。在這方面,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已經發生過了多起環境保護沖突,給中國的海外投資造成了極壞影響。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把中國投資者稱為新
殖民主義,借機挑撥中國與一些非洲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並有意拿環境保護問題給中國企業進行海外資源投資製造麻煩。同時,從資源開發的物理現象上說,礦藏資
源的開發要對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態進行改造,就有可能產生地質災害,甚至造成環境污染;油氣資源的開發卻伴隨著井噴或火災事故發生的風險、原油泄漏污染、大
氣污染以及原生態的破壞,這些都極容易導致東道國或者國際人權和環境保護團體的干預。其次是政治障礙。中國海外有很多項目,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以及鐵
礦項目大都集中在非洲國家,而這些國家經濟落後,民眾貧苦,政治動盪,使中國企業時常面臨危險,企業員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比如蘇丹國。這個被西方國家
評估為最失敗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動盪的國家,由於中石油的投資使得這個國家出現繁榮。但中石油在蘇丹合資企業的員工卻不時遭到綁架。2008
年10月就有9名工程師和工人被綁架,其中4人遇害。中國石油企業在尼日、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奈及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有類似風險。
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海外投資法律對策的思考與建議
鑒於「三大典型案例」的深刻教訓以及「三大典型案例」所反映出來的法律問題,筆者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對策和方略提出如下建議或者是想法。
第一,
必須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涉外法律法規,使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有法可遵,有規可循。目前,我們國家最缺乏的就是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與國際接軌法律法規制度。金
融危機過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調整、規范我國海外投資的法規和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充分考慮西方發達國家,非洲資源
國家、政治動盪國家等國外一切影響我國進行海外投資發展的不利因素,同時也要借鑒涉足國家的法律實際,並考慮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傳
統的差異,使我國對外投資的法律法規更具有前瞻性和國際適用性。比如說,在法律中如何體現國家主權原則、經濟主權原則、資源主權原則等都要重新做出明確的
界定。如果繼續固守原有的經濟主權和資源主權立場,顯然有悖於中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且還會危及海外投資的安全和穩定。中國最高層領導人最近屢屢在
一些國際場合強調「投資自由化」,其實就是中國今後在對外投資領域基本立場變化的實際反映。而制定國家涉外法規也要應對這一變化,這樣才能夠更切合國際實
際,促進我國涉外投資的健康發展。
第二,必須進一步健全鼓勵性政策和措施,扶持、促進海外投資的發展。我國現有的政策法規在貸款、外
匯收益、所得稅及關稅等方面,已經有一些優惠措施,但還不盡完善,仍需在這幾個方面再做些工作:1、設立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或委託學術團體加強對世界各
國、特別是中國有投資國家的相關法律、行政程序、資源狀況以及市場行情特色及投資行為進行研究論證,為投資者提供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以確保國家和投資企
業決策的科學正確,盡量不走彎路。2、完善海外投資保險機制。近些年,我國在海外的投資重點基本上都是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法制建設和投資環境相對
而言比較差,有些國家時有武裝沖突和暴亂的發生,這對海外投資者來說時刻都有意外的威脅和意外的損失。因此很需要以國家海外投資保險機制為後盾作保護。而
我國家現有的海外保險,主要是維護國有資產的利益,對私營企業和個人安危還有待進一步的傾斜和強化。3、加大信貸和稅收扶持力度。中國企業對海外投資,一
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境外投資企業的規模小,競爭力低下,因此必須要在這方面為其提供更多更優惠的信貸和資金支持,同時給予更多更優惠的稅收特別是所得稅方面
的扶持,幫助企業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4、要扶持和鼓勵大型企業走集成商的道路,聯合一批具有資產經營能力、實業投資能力、產品梯度轉移能力、工程承包及
項目承接能力的實力企業,將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資本集成起來,組建若干個綜合實力雄厚、品牌優勢明顯的「走出去」的國際集成商,以大企業集團或綜合
商社等形式進入國際市場,展示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實力和氣魄。
第三,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海外投資企業的監督與指導。我國海外投資的主體
是大中型國有企業,而國家作為所有權主體必須對國有資產的海外投資加強監督管理,這是保證國家利益的關鍵所在。另外,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還要考慮海外投
資對國家外匯平衡及財政收入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強化對海外投資的外匯管理和納稅監督也必須跟上。國家有關部門要定期或適時頒布一些指導性文件,對海外投資
給予引導,以幫助企業正確決策。比如說在投資領域的選擇上,在對海外投資區位的分布上,都需要加強宏觀調控。同時要加速中國跨國公司的建設步伐,要授予國
有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資金、資產、資源的經營自主權,包括外貿經營權、對外投資權、海外融資權等,通過這一系列經營自主權的下放,積極推動和扶持具有比較
優勢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整體利益的跨國經營。另外還要強化人才培養,連綿不斷的為海外投資企業輸送具有戰略頭腦,懂現代企業管理、懂國際營銷的跨國
「經理階層」的高端人才,推進國家海外投資整體水平向國際一流提升。
第四,必須進一步應對投資東道國的政治動盪帶來的法律風險。就目
前而言,我國在海外投資已達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國企業採取的投資方式大都是西方式的收購參股或並購參股的
投資。而這種投資,無論是否在政治動盪的敏感地區,出了問題都可以用現有的關於國際投資的法律框架模式加以解決,因此法律風險比較小。但是如果是在國家政
府背景下達成的國家契約方式的投資,一旦出了問題其法律風險就「天般」大的了,再指望這種模式解決問題恐怕難以應對,這就需要通過國家出面打「外交仗」
了。國家出面解決問題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國內法。而且中國和這些國家又有傳統的友好關系,其外交途徑解決的渠道比較暢通。這也是中國企業能夠在這些國家和
地區投資發展的原因所在。但是一旦這些國家的政局發生變化,比如反政府武裝奪取政權或者出現親西方政權,其法律風險更不可低估。所以說,中國政府要在這方
面必須成為海外投資企業抵禦東道國政治風險的堅強後盾。在這方面不僅要進一步完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體系,為海外投資企業營造良好的國際經營環境,而且要進
一步強化與投資東道國的友好關系,為海外投資企業爭取更多的締約國待遇和法律救濟。在關鍵的時候還要為海外投資企業提供強有力的外交保護,切切實實地保護
好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合法權益和其它正常的一切利益。這樣,中國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就會「放一百個心」的在異國他鄉為祖國為人民「撈外快」「掙大錢」做更
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