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瓢蟲是益蟲哪些瓢蟲是害蟲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艷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瓢蟲的種類非常繁多,全世界記載約500屬5000種。中國已記錄近400種。在瓢蟲中,大部分為捕食性瓢蟲品種,植食性的瓢蟲品種約佔1/6(包括菌食性瓢蟲)。捕食性瓢蟲品種為益蟲,植食性的瓢蟲品種為害蟲。
一、捕食性瓢蟲有一定程度的專一性。
1、七星瓢蟲廣泛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的代表性瓢蟲。體長約8mm,翅膀為紅色,正如中文名稱所提示,其有7個黑色圖紋。在不同個體之間沒有圖樣的差異存在。以蚜蟲與葉蟎維生,當食物不足時幼蟲間會有同類互食的情形發生。
2、異色瓢蟲廣泛分布於亞洲等地,和七星瓢蟲並列為代表性物種。體長約7mm。與七星瓢蟲不同的是體色變化性大,有黑底2個紅斑、黑底4個紅斑、紅與黃色多圖樣等。捕食蚜蟲。
3、六條瓢蟲體長約5mm,比異色瓢蟲略小。翅膀為黑底色4個紅斑,有和異色瓢蟲圖樣相近的種類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蟲維生。
4、大龜紋瓢蟲又稱為六斑異瓢蟲,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圖樣,由於和龜殼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蟲的幼蟲。
5、龜紋瓢蟲和大龜紋瓢蟲圖樣相似,但體長只有約4mm。食物來源為蚜蟲。
6、大突肩瓢蟲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數量稀少。捕食介殼蟲。
7、澳洲瓢蟲體長約4mm的小型瓢蟲。翅膀為紅色,有黑色圖樣。以捕食吹綿介殼蟲維生。原產地為澳大利亞,為了驅除吹綿介殼蟲而被引進到其他地方繁衍。
7、黑緣紅瓢蟲以捕食介殼蟲維生。多依附於梅樹上。
瓢蟲亞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蟲亞科主要以蚜蟲為食,小毛瓢蟲亞科和小艷瓢蟲亞科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蟎;其中食蟎瓢蟲族專食葉蟎,是葉蟎的重要天敵;隱脛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和介殼蟲;盔唇瓢蟲亞科捕食有蠟質覆蓋物的介殼蟲(如盾蚧、蠟蚧等),其唇基向兩側和向前伸展,成為掀開蠟質介殼的特殊構造;四節瓢蟲亞科和紅瓢蟲亞科取食綿蚜和綿蚧,其幼蟲背面亦覆蓋蠟粉或蠟質絲,外形與取食對象相似(擬態)。在捕食性的瓢蟲中,七星瓢蟲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中國採取助遷和保護的方法用它來防治棉蚜。澳洲瓢蟲於1888年從大洋洲引入美國,以防治當時嚴重為害柑橘的吹綿蚧。散放後的第二年,吹綿蚧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隨後,又引入到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都取得長期控制吹綿蚧的良好效果,成為引進天敵的第一個著名成功範例。小紅瓢蟲原產於亞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席爾共和國、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以防治塞席爾吹綿蚧。這也是引進天敵防治害蟲的成功範例之一。中國曾把大紅瓢蟲移殖到湖北省宜都縣,以防治柑橘園內的吹綿蚧,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植食性瓢蟲,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徵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1、茄二十八星瓢蟲和馬鈴薯瓢蟲,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色斑點。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於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在食植瓢蟲亞科中馬鈴薯瓢蟲所分布的區域緯度最高,最北達到濱海邊疆區。茄二十八星瓢蟲則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東南亞一帶。
2、波氏裂臀瓢蟲見於日本沖繩諸島、台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3、鋸葉裂臀瓢蟲見於日本八重山諸島內的與那國島等地、台灣蘭嶼。
食植瓢蟲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蕁麻科、五味子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數種類取食蕨類(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種以栽培作物為食,例如分布於古北界的馬鈴薯瓢蟲和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茄二十八星瓢蟲危害馬鈴薯和茄子;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瓜裂臀瓢蟲為害瓜類;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大豆瓢蟲和分布於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蟲為害大豆。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蟲。
三、菌食性瓢蟲,在瓢蟲亞科中的食菌瓢蟲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孢子)為食。
1、柯氏素菌瓢蟲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色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2、十二斑褐菌瓢蟲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② 瓢蟲是害蟲還是益蟲
益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7-punctata)的幼蟲
幼蟲的生活單調乏味,它們每天游弋在花草之間,瘋狂地捕食蚜蟲。瓢蟲的生命非常短暫,從卵生長到成蟲時期只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在花園里同時發現瓢蟲的卵、幼蟲和成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瓢蟲的幼蟲胃口越來越大,身體也在不斷地增長,他們必須掙脫舊皮膚的束縛,開始了一個艱辛的歷程——蛻皮。這個過程並不象我們脫掉舊衣服,再換一件大號外套那麼簡單。瓢蟲一生之中,要經歷5至6次蛻皮,每次蛻皮後,身體都會繼續增長,直到積蓄足夠的能量步入蟲蛹階段。 當瓢蟲准備化蛹時,它會先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把自己懸掛著附在葉面下,然後開始經歷驚心動魄的轉變。 它會從一個身體嬌柔的幼蟲變成體質強壯的成年瓢蟲。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過程,幼蟲的身體將被分解,然後重新組合、調整,再加以修飾裝扮,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它嶄新的生命。當它最後破蛹而出變為一隻新的成年瓢蟲時,還要經歷一些轉變,因為此時它的身體仍舊柔軟嬌嫩,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它必須暴露在陽光下,吸取氧份,使它的體色慢慢加深,斑紋也會逐漸顯露出來,幾個小時後,它就會變得和花園中其他成年瓢蟲一模一樣了。 成蟲的捕獵 七星瓢蟲(Coccinella 7-punctata)的成蟲
成年瓢蟲會捕食任何肉質嫩軟的昆蟲,它們最喜歡吃的是蚜蟲,但只要是沒有披戴盔甲和其他保護外套,而且身體柔軟、體型小的昆蟲,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美餐。 獵物們不會自投羅網,瓢蟲必須經常飛動去搜索目標。瓢蟲看上去不大可能會飛,它的體型不像個飛行員,而更像是個葯箱。它有一個堅硬的外套,而它那套細小精緻的翅膀會從外套下伸出,瘋狂地舞動。瓢蟲確實是一個技藝精湛的飛行家,也正是因為它們具有高超的飛行本領,所以才能在花園的各個角落裡來去自如。 雌瓢蟲會產下大量的卵,它通常把卵分布在蚜蟲時常出沒的地方,以確保自己的兒女出生後能獲取最大的生存機率。卵被孵化後,新出生的幼蟲就會把身邊的蚜蟲做為它們可口的小吃,幼蟲的模樣與它的父母區別很大,它們還沒有裝備上厚實的盔甲,身體非常柔軟,成節狀分布,但卻長著些堅硬的鬃毛,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它們的下顎強壯有力,形狀就象一把鉗子,能夠輕易地洞穿蚜蟲的身體。 成蟲、幼蟲在受到刺激時,都會分泌一種淡黃色液體(成分為生物鹼),雖然無毒,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藉以驅散敵害。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瓢蟲為甲蟲類生物,會經歷卵 - 幼蟲 - 蛹 - 成蟲四階段的完全變態。 瓢蟲的生活周期約需4周,故每年夏季可繁殖數代。幼蟲 瓢蟲
細長柔軟,通常灰色,具藍、綠、紅或黑色斑,以其他昆蟲或蟲卵為食。要經4個齡期,然後附於某些物體上,在最後一齡幼蟲所蛻的皮中化蛹。大群的瓢蟲常在同一處地點過冬。
編輯本段瓢蟲種類
瓢蟲的種類非常繁多,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在花園里發現不同種類的瓢蟲。我們可以從它們的顏色上加以區別,有些是黃色,有些是桔色或紅色,我們也可以根據它們的體型來區別,有些體型瘦小,有些則較為粗壯。但識別它們的最好途徑是通過它們身上的斑點,有些瓢蟲有兩個斑點,有些有9個,有些有12個,有些則一個也沒有。 全世界記載約500屬5000種。中國已記錄近400種。其中,植食性的種約佔1/6。食植瓢蟲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 葡萄科、 八仙花科、毛茛科、蕁麻科、五味子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數種類取食蕨類(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種以栽培作物為食,例如分布於古北界的馬鈴薯瓢蟲和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茄二十八星瓢蟲為害馬鈴薯和茄子;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瓜裂臀瓢蟲為害瓜類;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區的大豆瓢蟲和分布於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蟲為害大豆。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蟲。在瓢蟲亞科中的食菌瓢蟲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孢子)為食。 除此以外,瓢蟲亞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蟲亞科主要以蚜蟲為食,小毛瓢蟲亞科和小艷瓢蟲亞科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蟎;其中食蟎瓢蟲族專食葉蟎,是葉蟎的重要天敵;隱脛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和介殼蟲;盔唇瓢蟲亞科捕食有蠟質覆蓋物的介殼蟲(如盾蚧、蠟蚧等),其唇基向兩側和向前伸展,成為掀開蠟質介殼的特殊構造;四節瓢蟲亞科和紅瓢蟲亞科取食綿蚜和綿蚧,其幼蟲背面亦覆蓋蠟粉或蠟質絲,外形與取食對象相似(擬態)。在捕食性的瓢蟲中,七星瓢蟲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中國採取助遷和保護的方法用它來防治棉蚜。 近10年來,美國東北部也出現了七星瓢蟲,其分布區在不斷擴展。異色瓢蟲也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因其色斑變異很大,曾用於遺傳學的研究。澳洲瓢蟲於188 瓢蟲
8年從大洋洲引入美國,以防治當時嚴重為害柑橘的吹綿蚧。散放後的第二年,吹綿蚧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隨後,又引入到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都取得長期控制吹綿蚧的良好效果,成為引進天敵的第一個著名成功範例。小紅瓢蟲原產於亞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席爾共和國、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以防治塞席爾吹綿蚧。這也是引進天敵防治害蟲的成功範例之一。中國曾把大紅瓢蟲移殖到湖北省宜都縣,以防治柑橘園內的吹綿蚧,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還有二星瓢蟲、四星瓢蟲、六星瓢蟲、雙七瓢蟲、九星瓢蟲、十星瓢蟲、十一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十四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刀角瓢蟲、大紅瓢蟲、紅環瓢蟲、縱條瓢蟲、六斑顯盾瓢蟲、艷色廣盾瓢蟲等等。
編輯本段生物作用
人們常採集成群的瓢蟲賣給農民和園藝業者以防治蚜蟲、蚧、蟎等害蟲。澳大利亞瓢蟲(Rodoliacardinalis)被引進到北美西部以防治吹綿蚧(Iceryapurchasi)爆發的災害,因吹綿蚧會破壞柑橘園。集棲瓢蟲(Hippodamiaconvergens)的幼蟲和成蟲都是蚜蟲的重要天敵。有人做過統計,一隻七星瓢蟲平均每天能吃掉138隻蚜蟲。 有個耳熟能詳的童謠:「瓢蟲快快飛,趕緊往家走,你家著了火,孩子滿處游」(Ladybugladybug,flyawayhome/Yourhouseisonfire,yourchildren 瓢蟲
doroam),說的是英國於收割後焚燒忽布藤,這不但清了地,還燒死了許多瓢蟲。瓢蟲在民間葯方中用以治療絞痛、麻疹和牙痛。
③ 蛀木蟲的天敵是什麼
雙條杉天牛又名蛀木蟲,屬鞘翅目天牛科,為杉、柏主要害蟲。幼蟲蛀食樹干,引起針葉黃化,長勢衰退,重則引起風折、雪折,甚至造成大片杉林枯死,直接影響杉、柏的速生豐產和優質良材的形成。因此,對雙條杉天牛的防治十分必要,防治方法如下:
一、 加強撫育管理,防治和消滅蟲害。①深挖鬆土,挖壕壓青,追施土雜肥,促進苗木速生,增強樹勢。②冬季進行疏伐,伐除蟲害木、衰弱木、被壓木等,使林分疏密適宜、通風透光良好,樹木生長旺盛,增強對蟲害的抵抗力。③夏季及時砍除枯死木和風折木,除去根際萌櫱,清除林內枝丫,保持林內衛生。
二、 發動群眾,人工捕捉。①越冬成蟲還未外出活動前,在前一年發生蟲害的林地,用白塗劑刷2米以下的樹干預防成蟲產卵。②越冬成蟲外出活動交尾時期,在林內捕捉成蟲。③在初孵幼蟲為害處,用小刀刮破樹皮,搜殺幼蟲。也可用木錘敲擊流脂處,擊死初孵幼蟲。
三、 葯劑防治。①成蟲期,在蟲口密度高、郁閉度大的林區,可用敵敵畏煙劑熏殺。②初孵幼蟲期,可用6%可濕性六六六、50%甲基氧化樂果乳劑、20%益果乳劑、20%蔬果磷乳劑、25%殺蟲脒水劑的100倍液;8%敵敵畏1倍、一線油(柴油或煤油)9倍混合,噴濕3米以下樹干或重點噴流脂處,效果很好。
四、 保護和利用天敵。雙條杉天牛幼蟲和蛹期,有柄腹繭蜂、腫腿蜂、紅頭繭蜂、白腹繭蜂等多種天敵,應加以保護和利用。
④ 澳大利亞為控制甘蔗害蟲而引入有毒的蔗蟾,如今已成為新的生物災難.面對泛濫的蔗蟾,科學家打算利用與蔗
A、毒蔗蟾就是外來物種,雖然控制住了甘蔗害蟲,但是也帶來泛濫成災的弊端,所以不適當的引進外來物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本地的生態安全.A正確;
B、在生態系統中,某種動物與其他生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當某種動物被滅殺後,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響該動物所生存的整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就是生態平衡,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B正確;
C、從生態系統角度分析,食肉蟻是一種食肉動物,應該屬於消費者而不是分解者,C錯誤;
D、食物鏈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非生物成分,D錯誤.
故選:A、B.
⑤ 前十大害蟲有哪些,都叫什麼
第10名:臭蟲
夜深人靜之時,是抓捕害蟲的最佳時機。方法很簡單,多抖抖你的被褥,仔細察看一下,一旦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一定要窮追不舍,直到將臭蟲捉拿歸案為止。治蟲要果斷,預防更重要。怎樣才能防止臭蟲爬上你的床呢?可以在傢具腿上塗一些凡士林或礦物油,也可以沿著床柱堆放一些石灰粉或粘上地毯膠帶,臭蟲就會知難而退了。
第9名:蒼蠅
當成年家蠅享受完你的食物和飲料後,還會在上面進行排泄。它們為了消化固化食物,會將其轉化為液體以便反復消化,而這些不衛生的習慣很容易傳染疾病。要想拒蒼蠅於千里之外,其實很簡單,裝好門窗,蓋好購物籃就可以了。
第8名:螞蟻
螞蟻為了彼此之間進行交流,以及找到回家的路,會留下許多氣味線索。當你偵察到它們的行軍路線時,可以用海綿擦一些肥皂水在上面,這樣敵軍的通訊就被切斷了。螞蟻也不喜歡凡士林、紅辣椒粉、樟腦丸和硼酸,也可用這些武器對其實施打擊,但是,如果家中有小孩子的話,這些方法就顯得過於危險了。
第7名:鹿
鹿雖然性格溫順,但很多壞事卻是因其而起。這一溫柔殺手是如何作亂的呢?它們會將花園和草坪吃出新的道路,造成交通混亂,還會攜帶鹿璧虱,會引起萊姆病。瓦解它們的陰謀也很容易,修築籬笆不失為一種簡易的辦法,還可以種植一些它們不喜歡的芳香型植物,比如熏衣草、艾菊、迷迭香、山艾樹等。在樹林中,可以給它們穿上襪子,並經常為其檢查並清除鹿璧虱。
第6名:蟑螂
只要牆上有一個細小的裂痕,蟑螂就可以在其中安居樂業,它們會將各種病菌帶入你的家中。經過2億上的進化,它們的適應能力極強,甚至斷水一周也能夠倖存下來。但是,再強的生物也有其弱點,來沙爾消毒劑和樟腦丸就是它們的剋星。
第5名:野兔
野兔看上去雖然討人喜歡,但實際上,它們一點也不乖。野兔作為典型的嚙齒動物,會啃壞草坪、蔬菜園、花園,甚至是塑料灌溉管道也不放過。野兔還會傳染野兔病,這種病由細菌引起,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疾病。為了保護澳大利亞農場免受這些「可愛」入侵者的破壞,1901年起,澳大利亞人就開始修建兔柵欄,目前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兔柵欄,但很明顯,這種防兔方式效率十分低下,根本不可能堵住每一個細小的漏洞。
第4名:鴿子
眾所周知,鴿子是和平的使者,殊不知它經人類帶來的危害也不小。鴿子攜帶的細菌可以很輕松地入侵人類的免疫系統,但最糟糕的是它們實在太邋遢了,隨時會向地面空投糞便,把建築物弄得十分骯臟,這會對房子造成長期的損害。為了遠離鴿子糞便,請不要飼養它們。現在,一些具備防鴿功能的建築物已經在逐漸取代受損屋頂磚瓦,並且在一些鴿子喜歡棲息的地方,還裝上了長長的釘子和鐵絲網。
第3名:蚊子
為了養育它們的卵,雌蚊子以動物和人類的血液為食,這會導致瘧疾、登革熱西尼羅病毒的傳播。蚊子產卵後兩天就要准備孵化了,但這些卵就算過上幾個月也不是死亡。為了限制蚊子的繁殖,可以經常清洗池塘,也可以通過在其中養魚的辦法進行治理,因為蚊子卵可是魚的美味佳餚。
第2名:老鼠
作為哺乳動物里最大的家族,老鼠可謂罪大惡極。它們到處築巢,咬斷電線引發火災。早在中世紀,就有數百萬歐洲人死於老鼠傳染引起的瘟疫。快快藏好你的食物,千萬不要讓老鼠找到,因為它們也會引發斑疹傷寒病、旋毛蟲病和食物中毒。
第1名:超級病菌
抗生素的濫用已經培養出許多新的細菌,它們在與抗生素的戰爭越戰越勇,層出不窮,最新的細菌幾乎可以抵抗所有的抗生素了。這些細菌十分可怕,它們可以騙過抗生素,引起葡萄狀球菌感染、心臟瓣膜感染、肺炎等疾病。遵循達爾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法則,很多病菌越來越強大,它們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對抗生素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這些超級病菌經常在醫院、看護房以及一些病人常用的設施上神出鬼沒。但是大家也無需惶恐,遠離超級病菌的最好辦法就是:勤洗手。
⑥ 1935年澳大利亞為控制甘蔗害蟲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為新的生物災難.面對泛濫的蔗蟾,科學家打算利用
A、從生態系統角度分析,食肉蟻、蔗蟾都是食肉動物,應該屬於消費者,A正確;
B、在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屬於生產者,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還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來源,B正確;
C、從食物關系分析,該系統中食肉蟻捕食蔗蟾是捕食關系,但並不是唯一的捕食關系,C錯誤;
D、我們知道引進外來物種,一般不引進它的天敵,因此外來物種就會因為缺少天敵,而數量大增,進而與其它生物爭奪生存資源,從而影響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因此,蔗蟾泛濫成災警示我們要預防外來生物入侵,D正確.
故選:C.
⑦ 哪些瓢蟲是益蟲,哪些瓢蟲是害蟲
一、害蟲
1、茄二十八星瓢蟲:茄二十八星瓢蟲的寄生植物為馬鈴薯、茄子、番茄、青椒等茄科蔬菜及黃瓜、冬瓜、絲瓜等葫蘆科蔬菜,此外還危害豆類、龍葵、酸漿、曼陀羅、煙草等,成蟲和幼蟲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呈網狀,嚴重時全葉食盡,此外尚甜食瓜果表面,受害部位變硬,帶有苦味,影響產量和質量。
2、十星瓢蟲:十星瓢蟲成蟲及幼蟲均取食葉片,便葉片呈孔洞或缺刻狀,或將葉片吃光只留葉脈,幼蟲老熟後鑽入土中築室化蛹,成蟲羽化後遷至寄主危害,主要取食葡萄、野葡萄及五斂梅等植物。
3、馬鈴薯瓢蟲:馬鈴薯瓢蟲成蟲、幼蟲在葉背剝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許多不規則半透明的細凹紋,狀如籮底,也能將葉吃成孔狀,甚至僅存葉脈,嚴重時受害葉片乾枯、變褐,全株死亡,果實被啃食處常常破裂、組織變僵、粗糙、有苦味,不能食用。
二、益蟲
1、七星瓢蟲:七星瓢蟲是益蟲,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葯」,在我國各地廣泛分布。
2、異色瓢蟲:異色瓢蟲的成蟲和幼蟲除捕食棉蚜外,還可捕食棉鈴蟲的卵和低齡幼蟲,成蟲日最大平均捕食棉鈴蟲卵70粒左右,幼蟲未見捕食棉鈴蟲卵,對棉鈴蟲初孵幼蟲,成蟲為70頭、四齡幼蟲為69頭。
3、六條瓢蟲:六條瓢蟲別稱六斑月瓢蟲,幼蟲體色黑色,體背中央有白色縱斑,取食多種蚜蟲,成蟲斑型變異多達20種以上,但前胸背板的斑紋較穩定,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有蚜蟲的植物上活動,全年可見。
4、龜紋瓢蟲:龜紋瓢蟲是益蟲,會捕食蚜蟲、葉蟬、飛虱等,在棉田7、8月以捕食伏蚜、棉鈴蟲和其他害蟲的卵及低齡幼若蟲。同時,7~9月也是果園內的重要天敵,在蘋果園取食蚜蟲、葉蟬、飛虱等害蟲。
5、澳洲瓢蟲:澳洲瓢蟲是農業益蟲,原產於澳大利亞,喜蔭蔽環境,有假死習性,初孵時常集中取食吹綿蚧雌成蟲,以後逐漸分散。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引進澳洲瓢蟲防治吹綿蚧,中國從1955年引種開展研究利用,有效地控制了吹綿蚧的發生,已知分布於南方各柑橘產區。
⑧ 澳大利亞的駱駝,為何從珍貴資源變成野生「害蟲」
駱駝是沙漠里重要的行走動物,當人去沙漠的時候,首選的就是駱駝,駱駝一直以來有著“沙漠之舟”的稱號,但是當駱駝碰上澳大利亞,竟然變成了害蟲,澳大利亞是屬於澳洲大陸和亞歐大陸的生態系統不一樣,所以我們這邊常見的生物在那邊幾乎沒有天敵,很容易泛濫成災,掠奪原生生物的生態位,主要原因還是澳大利亞地廣人稀。
三、被迫處理駱駝駱駝不挑食,經常可以大吃大喝,甚至可以強行咽下一些相當堅硬的食物,所以給當地其他牲畜,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食物,人們不得已開始處理這些駱駝,在當地獵殺駱駝是被允許的,所以他們就開始捕殺野生駱駝,然後出口給其他國家,即使這樣,駱駝仍然困擾著當地人。
⑨ 老鼠侵襲澳大利亞,生物入侵會給當地帶來哪些影響
澳大利亞的老鼠能夠無憂無慮的進行大量繁殖,或多或少都是與其天敵少有著關聯,因為沒有天敵的抑制,老鼠的數量一旦多了起來,便會進行多方面的破壞,而這也是澳大利亞人憎恨老鼠的關鍵原因之一。其實每一個地方的生態系統都是平衡的,這都是長期發展而形成的規律,一旦一個新物種出現的話就會造成一些無法逆轉的危害,造成生物之間的系統的紊亂。 生物入侵是人們最不想看見的事情,它的危害是很大的,生物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有一些物種會加速滅絕,還會破壞生態的平衡,除此之外,外來入侵生物有可能攜帶一些微生物,會有一些疾病出現,這個問題直接就危害到了人類的健康,所以生物入侵是不是一個小事情,它是一種危險性質的存在。
對個體的影響,入侵種對於本地種個體具有著快速而顯著的影響;對遺傳的影
傳播途徑
經研究老鼠傳播疾病有三個途徑:
1、鼠體外寄生蟲作媒介,通過叮咬人體吸血時,將病原體傳染給人;
2、體內帶致病微生物的鼠,通過鼠的活動或糞便污染了食物或水源,造成人類食後發病;
3、老鼠直接咬人或病原體通過外傷侵入而引起感染。
資料來源:網路:生物入侵
資料來源:網路:老鼠
⑩ 澳大利亞的駱駝,如何從珍貴資源變成野生「害蟲」
最後
到2010年,人們不得不開始積極處理這些駱駝。
在當地,駱駝的獵殺是被允許的,使用直升機捕殺野生駱駝是當地一種常規的做法,捕獲的駱駝會以食用肉形式出售,據說口感和牛肉差不多,政府機構還採取了其他措施,例如活捉後出口給其他國家,或者圈養用來產奶,駱駝奶是最接近人奶的,營養價值很高。
截止到2012年,澳大利亞每年平均淘汰75000隻野生駱駝。
盡管如此,駱駝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當地人,澳大利亞還在探索其他控制駱駝種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