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異種

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異種

發布時間:2022-05-31 15:32:15

1. 為何澳大利亞沒有核武器

按照聯合國明文規定。只有美英中法俄五個常任理事國有合法持有核武器的資格。

除此之外還有四種涉核國家:
第一種是非法持有核武器的,有印度、巴基斯坦、朝鮮,印巴兩國的理由是為了各自製衡彼此,朝鮮則是因為一定程度上不鳥聯合國;
第二種是原本持有核武器,比如烏克蘭、以色列等等,原本持有核武器,但後來由於聯合國法律問題而放棄了,但依舊具備製造核武器的技術;
第三種是擁有製造核武器的技術,但因為聯合國法律問題一直沒造,他們擁有足夠的材料和技術儲備能夠造核武器,比如瑞典、日本、阿根廷等等,你說的澳大利亞也在其中;
其中後面兩種國家如果需要均可在24小時內造出鈾彈或鈈彈

2. 世界五大洲,有四個大洲都生存著食肉猛獸,為什麼澳洲卻沒有呢

澳洲之所以沒有猛獸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會有這類動物。

眾所周知,世界上有五大洲,除了澳洲,其他四個州都有各類大型野生動物的存在,尤其是非洲更是如此。

澳洲這個獨特的洲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適宜大型野生動物生存。


如果你還有其他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歡迎關注我,帶你領略社會百態!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評論、點贊、轉發哦!個人原創,僅供參考,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3. 澳大利亞為什麼沒兔子

澳大利亞本來並不產兔子。1859年,十二隻歐洲野兔被移民從英國帶到了 澳大利亞。這些野兔發現自己來到了天堂:澳大利亞沒有鷹、狐狸這些天敵,與兔 子處於同一種小生態的小袋鼠對它們也沒有競爭能力,因此這些兔子開始了幾乎不 受到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到了1886年,這些兔子的後代從澳大利亞的東南部 出發,以平均一年六十六英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到了1907年,兔子已擴 散到了澳大利亞的東西兩岸,遍布整塊大陸。由於兔子跟綿羊、牛爭奪牧草,澳大 利亞的畜牧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澳大利亞人想盡了辦法限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 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等等,辦法用盡,而兔災仍然無法消除。

到了本世紀五十年代,澳大利亞政府決定採用生物控制的辦法來消滅兔災。生 物學家從美洲引進了一種靠蚊子傳播的病毒,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是美洲兔,在美 洲兔體內產生粘液瘤,並不致命;但是它們對於歐洲兔卻是致命的,而且對於人、 畜、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完全無害,無疑是消滅澳大利亞兔子的最理想的武器。 果然,到了1952年,澳大利亞的兔子爆發了全國性的瘟疫,死亡率達到了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兔子在澳大利亞的滅絕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一個進化論學者完全能夠預測接下去將會出現什麼結果:自然選擇正在起作用。一方面,兔子對病 毒進行了選擇:同一種病毒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突變型,有的毒性較強,有的毒性 較弱;由於病毒必須靠宿主才能生存、繁殖,那些毒性強的病毒隨著它們所寄生的 兔子的死亡而死亡,那些毒性較弱的病毒反而得以存活。另一方面,病毒也對兔子 進行了選擇:抵抗力較差的兔子首先被淘汰,而抵抗力強的兔子僥幸活了下來,經 過一代又一代的選擇,它們的後代的抵抗力也變得越來越強。互相選擇的結果出現 了毒性較弱的病毒和抵抗力較強的兔子,最終將導致兔子數目的回升。

事實正是如此:兔子數目以後逐年回升,死亡率越來越低,到現在已下降到了百分之四十。雖 然澳大利亞的兔子每年都還會爆發粘液瘤瘟疫,但是它對兔子數目的控製作用已經 不那麼有效。 這正是進化在起作用,它被人類引發,又被人類所觀察。除了進化論,沒有別 的理論能夠解釋這種現象。 今天,澳大利亞的生物學家正在開發毒性更強的粘液瘤病毒以便提高兔子的死 亡率,很顯然,這將導致另一輪的選擇,歷史將會重演。

4. 為什麼諾大的澳大利亞,幾乎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出現

說起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那自然就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就像一塊得天獨厚的大陸,造就了許多自然界的傳奇,但是遺憾的是,以目前看來,澳大利亞並沒有大型食肉動物,這不免給人留下了一絲遺憾,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史前,澳大利亞是孤立的,非常非常孤立,離任何大陸都有數千里之遙,那時候的這里有一些古老的哺乳動物譜系——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它們分化開來,占據了豹、鹿、袋鼠和大象的領地。

當澳大利亞最終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群島下面塵埃落定時,它已經擁有了許多大型的、獨特的物種。當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時,其他大洋洲動物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從巴布亞紐幾內亞移居到澳大利亞,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什麼印尼有袋動物,印尼是亞洲唯一的有袋動物)。大約四萬五千年前,人類曾與可怕的野獸共享這片大陸。巨型巨蜥是科莫多巨蜥的兩倍長,袋鼠有公共汽車那麼高,還有大喙的大型食肉鳥類,那時候的澳大利亞真的是物種多樣,精彩紛呈。

如今,鱷魚的數量有所回升。除了鱷魚之外,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澳洲野狗、塔茲魔鬼、巨蜥、蟒蛇、鷹和鼬鼠,與曾經大量存在的物種相比,它們的數量少之又少。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動物填補了原有本土動物的空白,澳大利亞正被入侵物種侵佔。作為人類,我們必須以澳大利亞為例,說明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後果,以及我們不應該重蹈覆轍。

在更新世物種滅絕之前,我們在奧茲確實有大型獵物,牛到犀牛大小的雙齒獸是最大的。頂端的捕食者是袋狼,一種能長到小獅子大小的殺人負鼠。還有巨蟒和哥斯拉大小的巨蜥。但等一下,這里還有一些可怕的爬行類食肉動物。但是後來種種導致澳大利亞喪失了大型獵物,現在最大的本土動物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是紅色和灰色袋鼠。

5. 世界五大洲,有四個大洲都生存食肉猛獸,為什麼澳洲沒有呢

虎豹不像人類有那麼強的開拓性,沒有遷徙到達各大洲。但澳洲本身也存在很多大型獵食動物,可惜由於自然變遷和人類活動而滅絕了,所以如今澳大利亞某些動物泛濫的情況相當嚴重。

澳大利亞對於其它大洲而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地區,在一億多年前就已經和其他大陸分離,而其它四洲,亞歐非直接相連,美洲雖然也分離出去了,但是白令海峽很短,且曾在冰河時期形成大陸冰架,人類和動物可以通過冰川遷徙。而澳大利亞卻不幸,澳洲大陸和其它大陸分離比較早,而且隔著重重海峽,還處於熱帶地區,並不很利於動物的遷徙,只有人類可以通過船隻等越過海洋,人類大約3萬多年前自東南亞的島嶼地帶遷徙到澳洲,而人類到達美洲的時間其實更短一些,大約只有1.5萬年,是靠大陸冰架過去的。

大型猛獸的滅絕使得如今澳大利亞的環境更加脆弱,其本土的袋鼠等物種都已經泛濫,澳大利亞曾提議打袋鼠替代牛肉,而歐洲人到達後又帶去了貓、兔子等物種,缺乏天敵和猛獸的抑制,貓和兔子也都泛濫了,進而造成嚴重而且廣泛的生態問題,使得澳大利亞本土的某些動物和植物瀕危甚至滅絕。對於泛濫的動物,澳大利亞甚至採取過「生化大戰」,比如在兔子的泛濫中,曾經引入某些病毒,使巔峰期數量達100億的兔子降到5億左右。

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是非常巨大的,歷史上由於火焰和工具的應用,人類沒有敵手,走到哪裡哪裡就光,當然這是因為生物生存的本能。可是在人類幾百年前的遷徙浪潮中(主要是歐洲人,航海業發達到處竄),由於缺乏自然知識,肆意妄為又導致很多物種滅絕,使得澳大利亞原本就比較脆弱的生態更加脆弱。

6.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老虎和獅子

首先是氣候問題澳大利亞:
1、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中心成半環狀分布,乾旱區面積比例最大,約佔70%。
2、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 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
3、東南沿岸一帶地處溫帶和亞熱帶與熱帶,分布大量熱帶雨林,並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的影 響,氣候溫暖濕潤。適於居住與耕種。
4、東北部沿海全年高溫多雨,為原始的熱帶雨林,尚未開發,人口稀少。
5、澳大利亞森林覆蓋率達到14%。

6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
7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

7. 澳大利亞的和美國差不多,為什麼沒能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澳大利亞和美國差不多,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一個世界強國?雖然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與美國的國土面積相差無幾,而且同時都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因此,澳大利亞於美國為什麼不能成為相同的世界強國呢?這需要和澳大利亞於美國的國土對比以及人們的分配情況。雖然澳大利亞於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但是他們之間土地類型分配是不一樣的。澳大利亞當中有很大的沙漠以及森林這對於相映的經濟開發是非常不利的而美國雖然也有一定的沙漠和森林,但是面積卻比澳大利亞少的多。因此美國人民居住的地方就會比澳大利亞人們居住的地方更多。

正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了澳大利亞並不能成為美國一樣成為世界的一個強大的國家。

8.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水稻的種植

澳大利亞是有種水稻的。雖然種植面積較少,澳大利亞溫暖、乾燥的氣候條件其實非常適合水稻生長。

澳大利亞大概有2,000 多個家庭擁有水稻農場,家庭水稻農場的平均面積大約為400公頃。 大部分集中在南緯34-36度之間,年降雨量350-480毫米的新南威爾士州西南部的馬里畢基河,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州的墨累河谷一帶。

由於此地區夏季非常乾燥,水稻完全依賴河水灌溉。如果某一年降雨少、水配額低,水稻種植就會受到極大影響。一般來講,一公斤稻穀約需500-800公升水,灌溉水的多少與有無,成為限制水稻種植的關鍵因素。據統計,澳大利亞水稻種植共消耗總灌溉水量的11%,水的花費佔到了生產稻米總可變支出的20-30%。

水稻是澳大利亞唯一必須經過有關許可方能種植的農作物。土壤質量和水供應條件必須符合當地機構的標准。

由於澳大利亞水的極度匱乏,澳大利亞水稻科研機構勵志利用世界上最有效的水稻種植管理技術,研究最節水,單位產量最高的品種。目前澳大利亞的水稻種植在節水灌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田間到飯桌,澳大利亞種植的水稻只相當於世界平均用水的一半。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每公頃水稻用水還在不斷減少。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澳大利亞的水稻均為單季稻,生長期約為165天。澳水稻種植的勞動生產率較高,豐收時期每人可收割70公頃的稻田,每年水稻種植面積約為15萬公頃(相當於225萬畝),年產100-150萬噸,年平均每公頃產量為9噸(每畝約產600公斤),最高記錄為14噸/公頃的單產。

澳稻米種植採用多種播種技術。80%的稻米利用飛播技術播種,10%為干播,8%為草播,剩下的2%為條播。播種率為每公頃120-180公斤。

澳洲大米中80%的是中粒日本粳稻。剩下的小部分是長粒秈型品種,包括香米。

值得指出的是,在昆士蘭海岸高降雨區,及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沿海高降雨區,已經開始了旱地水稻的小規模商業化生產。雖然單產不如灌溉水稻,但生產成本遠低於灌溉水稻,種植區域也不再局限於灌溉區。

我們大洋洲際代理出售的一個位於新南威爾士北部巴里納地區1800畝農場就種植了旱稻,甘蔗等。有興趣可以過來看看。

9. 澳大利亞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嗎為什麼

當然有,澳大利亞的野狗很有名的,不過種類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亞的洞穴深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巨型動物的化石,從而向世人揭開了一個已經消失了的遠古時代的動物世界……
進化之迷
澳大利亞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卻是世界上的哺乳動物之鄉,有袋動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類哺乳動物中,有兩類生活在這里。一是有袋動物,如袋鼠和樹袋熊。二是單孔目動物,以鴨嘴獸和針鼴鼠為代表,單孔目動物與爬蟲類及鳥類一樣,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動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盤類哺乳動物,包括從老鼠、鯨類到人類在內的諸多哺乳動物。為什麼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會在澳大利亞占據進化優勢?這是一個有著1億年悠久歷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幾年裡,古生物學家們才成功的勾畫出了一幅澳大利亞獨特的生物進化史祥圖。讓我們先從亮顆牙齒化石的故事說起,1992年在世界兩個不同地方發現的兩顆牙齒解決了兩個久而未決的疑問。為什麼單孔目動物沒有利用大陸連在一起的機會離開澳大利亞?又為什麼胎盤類哺乳動物同樣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入澳大利亞呢?
直到白堊紀的某個時期(1.46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岡瓦納古大陸超大陸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陸原先都是連在一起的。一條森林帶從澳大利亞東南部開始,穿過南極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三大類哺乳動物的早期形式已經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單孔目動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亞也沒有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哺乳動物(會飛的有蝙蝠,會游水的有儒艮),除嚙齒類動物之外(大約是500萬年之前到達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動物都是由人類在大約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帶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顆牙齒解答了第一個問題,這顆牙齒是在6300萬年前至61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這顆牙齒的發現說明,單孔目動物確實在別處生活過,古生物學家確認這顆牙齒是屬於一隻鴨嘴獸的,是一個已經滅絕了的物種,被稱為巴塔哥尼亞鴨嘴獸。
澳大利亞昆士蘭出土的牙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胎盤類哺乳動物確實到過澳洲,一些專家認為,這顆牙齒屬於原始的、不會飛的胎盤類哺乳動物,一種古有蹄類動物,經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這顆牙齒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萬年前。最近的一些發現也證實了其他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也在澳洲生活過。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學家兼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將澳洲和南美洲三類哺乳動物的進化史比作一場競賽。單孔目動物在三者中有著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對能量的需要也較低,在澳大利亞繁盛起來,但在南美洲卻輸掉了這場競賽。胎盤類哺乳動物是三者中新陳代謝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興旺起來,卻在澳大利亞落敗。有袋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兩個大陸都未輸掉這場競賽,但顯然在澳洲更為繁榮興盛。是什麼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進化之路?這要從澳洲於4500萬年至3800萬年前與南極大陸——澳洲與岡瓦納古陸的最後聯系時發生的故事說起。
與南極大陸分開後,澳洲開始了向北緩慢的漂移,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澳洲脫離岡瓦納古陸獨自向北漂移這一地質變化是澳洲大陸充滿了有袋哺乳動物和卵生哺乳動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過程中,澳洲大陸的氣候經歷了從溫暖潮濕的「溫室」氣候到寒冷乾燥的「冰室」氣候周而復始的變化,大約在2300萬年前至1500萬年前,澳洲大陸經歷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溫室期,多樣性的有袋動物物種大爆發,那時出現的一種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屬動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動物。1500萬年前之後,氣溫開始下降,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段時間內,澳大利亞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起來,澳洲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區變成了半乾旱的牧草地。4000萬年的歲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經歷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陸卻正在熱帶溫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雖然在「溫室」氣候和冰室氣候間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卻保持著基本穩定的氣候環境。而此時,繼續向南移動的南極洲卻凍成了一片堅冰,北美洲和歐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難。在過去的6000萬年裡,澳洲大陸在地質學上一直處於一個平靜的時期,而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但是沒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動,澳洲的土壤無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貧瘠的。所有這些因素,對於澳洲的野生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袋動物以其較低的新陳代謝率和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樣體形的胎盤類哺乳動物更容易生存和繁榮起來。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雷鳥和火烈鳥,隨著湖泊的乾涸以及蒼翠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乾草地而遭至滅絕。結果,倖存下來動物的個頭越長越大 ,也許是因為植被的質量越來越差,個頭大的動物可以吃得多來彌補食物營養的不足。於是,當人類在6萬年前到達澳洲時,澳洲土地上到處都漫遊著大批巨型動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獅
澳大利亞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經滅絕了的袋獅。袋獅有著如今許多動物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身體特徵,作為一種以巨型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他具有許多「捕食獵手」的諸多優勢,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樣長而有力的尾巴,頜部的肌肉比獅子還要強有力。古生物學家通過對袋獅身體結構這些特點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更新世時期活躍在澳洲的這種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獅的尾巴長而有力,很適合這種行動敏捷的捕食動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動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狹長的骨頭,當它直立起來的時候,這根骨頭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獵物時,會用尾巴幫忙,騰出前爪緊緊抓住獵物,最後以有力的頜部咬住獵物,給予致命的一擊。
後腿:袋獅的後腿凝聚著極大的爆發力,但在高速奔跑時可能缺少彈性。古生物學家認為,袋獅的這些生理特徵決定了,他喜歡謹慎小心的跟蹤獵物,突然出擊。盡管袋獅的名字聽起來會讓人誤以為它屬於獅子,但它屬於大型貓科動物獅子卻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
後爪:可向回收縮的爪子和腳趾適合抓握,這表明,被認為生活在灌木樹林環境中的袋獅,有時也許還得爬樹,必要的時候,它就是從樹上躍下來撲向獵物的,他們的爪子看上去很有點像一隻靈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國偉大的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首次對袋獅進行描述時,將這種動物稱為「捕食猛獸中最兇猛最可怕的野獸」。如今手中有了這種動物骨骸可以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完全贊同歐文當年的斷語。袋獅擁有強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銳的利爪,袋獅利用這樣的爪子可以靈活的爬樹,在捕食中可以緊緊抓住獵物不放。
牙齒:與樹袋熊不同,袋獅屬於雙門齒型,也就是說它的下頜處有兩個突出來的前門牙,這種牙齒結構很像鸚鵡的喙,因此早先有些專家認為袋獅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 。但是現代解剖學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袋獅擁有強有力的頜部肌肉,以及尖銳的前臼齒,他們完全有能力撲咬住任何類型的動物。
鼻腔:袋獅有一個相當大而且高度發達的鼻腔,對於一種捕食者來說,這也許並不奇怪,它們需要極其敏銳的嗅覺。有了這樣的能力,袋獅就能跟蹤獵物。
大腦:對袋獅的頭骨進行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員了解到袋獅大腦的一些主要特徵。根據袋獅腦葉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學家們確定袋獅的聽覺、視覺和嗅覺能力都相當強。
滅絕之迷
袋獅是澳洲巨型動物之一,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滅絕。是誰又是怎樣使他們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遭致滅絕命運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伯爾德分校的地球科學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點,人類是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不久抵達澳洲的,這些動物的滅絕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人類最早到達澳洲時,那裡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動物,那些動物的樣子超出我們的想像,一些動物長得像袋熊一樣,體形卻猶如河馬般龐大,它們是地球上 曾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還有些動物長得像袋鼠,但它們卻不是吃草為生,而是伸起兩只高過頭頂的手臂,扯下樹枝,吃樹上的葉子。還有一些動物則從樹上尋找昆蟲吃。澳大利亞有著獨特的自然發展史。當它與其他地方完全隔離開以後,唯一在這塊大陸上興旺發達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動物。食物鏈最高層的以大型動物為食肉動物,如袋獅,通常潛伏在樹上,等待著獵物走到近旁,然後從樹上躍出撲向獵物,袋獅也屬於有袋動物,現代已經沒有與他們相像的動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 ,是一種超大的袋熊,是曾經有過的最大的有袋動物,重約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現已滅絕的最大的袋鼠重約440磅。澳大利亞大型食肉動物有袋獅、袋狼、塔斯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還有蟲類肉食動物陸地鱷魚和巨蜥,這些大型動物最終都消失了。在人類到達澳洲之後不久,大約在5萬年前至4.5萬年前之間,澳洲的大多數巨型動物物種,無論是肉食性動物還是食草性動物,都漸漸滅絕。巨大的袋鼠、雷鳥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類開始登上這塊大陸之後,澳大利亞當地的哺乳動物已經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確切的原因,至盡仍然是一個迷。幸運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動物生存了下來,包括如今倖存下來的最大的有袋動物——紅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亞現今仍然是有袋動物和單孔目動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能夠確保這些動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鴯鶓等,能夠安然度過新一輪由人類在世界各地引發的物種瀕危和滅絕的災難。

10. .請分享您對「澳大利亞沒有一種土著文化」這句話的看法。

摘要 澳大利亞文化,澳大利亞應該說是土著文化吧,因為本來是英國殖民地。假如說文化。就當地土著人的,我就在澳大利亞,不過要表演的話不太現實。他們是像野人那種= =紅色的褲衩,他們的樂器最常見的應該是那種 把棵樹中間掏空,然後對著1口像吹號子那樣吹,就是靠嘴唇震動,然後迴音那種,我見過最強的個人吹,鼻子和嘴巴同時進氣出氣。還有表演時要在臉上抹點白色石灰。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為什麼沒有異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