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鵝是怎麼來著的哦 !
企鵝是南極的象徵。這些步態蹣跚、身穿燕尾服的高傲的「南極紳士」,千萬年來在南極這塊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企鵝可說是一種古老的游禽,在南極未披上冰甲之前,它們就已經在那裡定居了。隨著南極氣候的變化,企鵝練出了一套抵禦嚴寒、與冰雪抗爭的本領。它們或在冰雪上行走,或在冰冷的海水中疾游,與冰天雪地結下了不解之緣。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企鵝主要生活在南極大陸和南設得蘭群島上,但也隨著寒流向北分布,在非洲能達到南緯17度,在澳洲可達到南緯38度,個別種類還可延伸到拉丁美洲的赤道附近。在南非南部的沿海島嶼,在澳大利亞的東南海岸和紐西蘭的西海岸,甚至在赤道附近厄瓜多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都有企鵝的蹤跡。
全世界共有企鵝近20種,在南極大陸就有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帽帶企鵝、王企鵝、喜石企鵝和華浮企鵝等7種,其餘10多種分布在各大洲南部海岸和沿海島嶼上。
企鵝個體長約65厘米,體羽皆白黑色,腹部白色並雜有一或二個黑色橫紋,皮下脂肪甚厚。兩翼成鰭狀,羽毛細小呈鱗狀。企鵝的繁殖是在極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企鵝的卵由雄企鵝在氣溫低至-60℃的冬季孵化,有的也換班孵卵,孵化期為2個月,10月份開始,到12月底孵出小企鵝為止。企鵝戀巢愛子是有名的,有時也偷鄰居的卵,霸佔其他企鵝的巢,把別的小企鵝奪過來撫養。因此,作「父母」的企鵝一刻也不肯離開自己的孩子。企鵝營造巢穴使用的材料是它唯一搬得動的鵝卵石,為了建造直徑大約10厘米的巢穴,企鵝「夫婦」必須四處尋找足夠的石塊。生物學家認為,有沒有足夠的小石塊常常是制約企鵝繁殖的一個因素。企鵝對居住的地方很挑剔,最佳地段是離危險最近的中心地帶。當然,爭斗是非常激烈的,新加入的企鵝只能在棲息地外圍安家。在殘酷的競爭中,雄企鵝為了爭奪巢穴,常常大打出手。而雌企鵝則只需爭奪「情人」便萬事俱備了。每一群企鵝總有一些找不到伴侶的「單身漢」,它們只能孤苦伶汀地在島上東游西盪,樣子十分可憐。一般說來,企鵝要游盪3年才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家庭。企鵝並不是始終實行「一夫一妻」制,交換配偶的事時有發生。一隻幸運的企鵝可以活到14歲。
企鵝身體強健,善於吃苦且攻擊性強,這些習性使它們能在南極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下來。企鵝也有天敵,它就是賊鷗。賊鷗喜歡在企鵝聚居的上空徘徊,找機會弄走窩里的蛋或殺死幼企鵝。但賊鷗的行為總會招來企鵝群起而攻之,使賊鷗落荒而逃。
企鵝不會迷路。科學家在南極捉到5隻成年企鵝,在它們身上做了標記,然後轉移到離巢地1900千米的某海峽附近放掉,10個月後,它們都回到了自己原來的築巢地。企鵝之所以不會迷路,是因為企鵝以太陽作定向標。
企鵝一生吃進數量不少的鱗蝦,其胃中食物幾乎占體重的 1/4以上。這些食物既是企鵝保持體內能量收支平衡所必需,又可顯示出企鵝對外反應的敏感程度。企鵝和人類一樣,屬於食物鏈的頂端,一旦企鵝的處境不佳,如原有食物來源——鱗蝦和海藻受太陽紫外線的影響出現短缺,企鵝將很難馬上找到替代品。這種現象,將使企鵝面臨著嚴重威脅。海嘯對企鵝又是一大威脅,風浪經常打到企鵝築巢的卵石上,以至蛋巢兩失。近年來,海象數量的增加,也給企鵝的產卵帶來不少騷擾。
2. 關於企鵝的資料
企 鵝
企鵝是一種不會飛的行卻會游水的鳥類。企鵝的翼很小,像魚類的鰭,在水中游泳時,能用翼很快地前進,它們的體形呈魚狀,易於游水。企鵝只生活在南半球,在南極的一些島嶼和非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美洲的寒冷海濱繁殖。企鵝有群集的習慣,這有利於防風保暖。有些種類的企鵝有用游泳的方式進行長途遷徒的習性,它們經常幾天不吃東西,利用體內聚集的脂肪為一種能量補充的方式。企鵝還有一種強烈的歸巢本領,每當繁殖期臨近的時,數千萬只企鵝會趕在南極大陸漫長的黑夜降臨之前,日夜兼程地趕往棲息地。
3. 企鵝主要來自哪個國家 他的習性是什麼
企鵝一般在南極。
冰島,澳大利亞,都有分布
冰島也有啊。企鵝有20幾種啊,每種生物不一定是單一地方啊。 就好像東北虎不一定在中國東北一樣
企鵝可以說是現生最不怕冷的鳥類。它全身羽毛密布,並且皮下脂肪厚達二至三公分,這種特殊的保溫設備,使它在攝氏零下六十度的冰天雪地中,仍然能夠自在生活。 已滅絕的大海雀可能和本鳥一樣耐寒,而且兩者外表相似曾經被誤認有親緣關系,使得在發現企鵝時歐洲人對企鵝命名也相似。
如今在南極一帶生活的企鵝,其祖先管鼻類動物是在赤道以南的區域發展起來的。科學家推測,它們不繼續向北挺進到北半球的原因,可能是企鵝忍受不了熱帶的暖水。它們的分布范圍最北界和年平均氣溫20℃區域非常一致。溫暖的赤道水流和較高的氣溫形成一個天然屏障,阻隔了企鵝跨越赤道北上。它們只能生活在來自南極冰雪融化的水或由深海涌來的較冷的水流經過的海域里。 企鵝是海洋鳥類,雖然它們有時也在陸地、冰原和海冰上棲息。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陸上的時間約各佔一半。
企鵝不會飛,善游泳。在陸上行走時,行動笨拙,腳掌著地,身體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維持平衡。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卧倒,舒展兩翅,在冰雪上匍匐前進;有時還可在冰雪的懸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企鵝游泳的速度十分驚人,成體企鵝的游泳時速為20~30公里,比萬噸巨輪的速度還要快,甚至可以超過速度最快的捕鯨船。企鵝跳水的本領可與世界跳水冠軍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並能從冰山或冰上騰空而起,躍入水中,潛入水底。因此,企鵝稱得起游泳健將、跳水和潛水能手。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族類、烏賊和小魚。 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佔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喜歡群棲,一群有幾百隻,幾千隻,上萬只,最多者甚至達10~20多萬只。在南極大陸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們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企鵝聚集的盛況。有時,它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面朝一個方向,好像一支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在等待和歡迎遠方來客;有時它們排成距離、間隔相等的方隊,如同團體操表演的運動員,陣勢十分整齊壯觀。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生活史因種的體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異。同一種內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合恩角企鵝(S.demersus,即驢鳴企鵝)和小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A.patagonica)則三年內繁殖2次。王企鵝和帝企鵝每次產卵1枚,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P.papua)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鵝發育時間長,故在秋季開始繁殖,以使幼雛在成活率機會最大的夏季產出。 當企鵝入群和離群時,常有種種表演和鳴叫。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帝企鵝只由雄鳥擔任外,所有種都由兩性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死亡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為產卵總數的40~80%。產卵後,雌鳥常常離群到海洋覓食,約10~20天後回來替換雄鳥,以後便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里(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時正值南極嚴冬,雄帝企鵝將卵置於足上孵化,並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生活。 企鵝幼雛從卵殼孵出需24~48小時,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 企鵝
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幼鳥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期限,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半成熟的幼雛會成大群由成鳥照管,如在「托兒所」內一般。 成鳥每年更換全部羽毛一次。換羽時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游泳迅速,用鰭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可在岩石上靈活地行動,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為推進器。企鵝能藉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企鵝的食物隨著種、地理區域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大多數較小的南方企鵝以在南極富氧水面達到很高密度的磷蝦為食,象大型的企鵝同時也可以以魚為食物,在水中撲食的時候,由於企鵝是靠肺來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到水面上換氣,例如:帝企鵝在水中捕食的時候可以呆20分鍾左右,一次最少可以捕6條魚。企鵝的大群體消耗的食物量驚人,一天超過幾噸,出海一次可達數周,成群捕食魚、烏賊和甲殼動物,天敵為豹形海豹(Hydrurgaleptonyx)或逆戟鯨(Orcinusorca)。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極附近地區的南非海獅屬(Arctocephalus)和新海獅屬(Neophoca)的海獅也捕食企鵝。 南極的企鵝常常在0℃(32℉)以下的水中游動,因而身體的保溫十分重要。水中高速運動又增加熱量的喪失。在陸地上時腳與冰塊密切接觸,皮膚溫度在0℃。皮膚溫度所以這樣低,是因為下肢內相鄰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存在逆流熱交換系統,使回心的較冷血液從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熱量,從而節約體熱。與鸌類相似,企鵝也具鹽腺。研究證明,帝企鵝亦能感染鸚鵡熱淋巴肉芽腫型病毒病,阿黛利企鵝等體內帶痕量DDT。 企鵝與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有共同祖先,始新世後化石紀錄豐富。企鵝目含1科企鵝科(Spheniscidae),下分5亞科,僅企鵝亞科(Spheniscinae)現存18種。<b>答案補充</b>
你選澳大利亞吧,我個人感覺是冰島
4. 企鵝的生存條件是什麼除了南極洲以外,還有哪些地區有企鵝生存
企鵝的生存條件就是要在寒冷的地方,食物充足的地方生活,而且它們的皮下脂肪特別的厚,特別的耐寒。除了南極以外企鵝還能在紐西蘭的西岸,厄瓜多的群島,個別還能在拉丁美洲靠近赤道附近生活。
5. 企鵝的介紹
企鵝(學名:Spheniscidae),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8種,大多數都分布在南半球。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屬於企鵝目,企鵝科。
企鵝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保溫。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企鵝能在-60℃的嚴寒中生活、繁殖。
(5)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帝企鵝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企鵝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多數分布在南極地區,在炎熱的非洲大陸南非旅遊城市開普敦也有企鵝。
而其中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分布在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的分布則更接近赤道;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兩種。
捕食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
6. 企鵝生長在哪裡
企鵝多數分布在南極地區,在炎熱的非洲大陸南非旅遊城市開普敦也有企鵝。
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看見。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只有在寒冷的氣候中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里,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
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佔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身上有很厚的脂肪,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
而且,企鵝在長期的進化下形成了獨特的血管系統,動脈和經脈是成立體交錯型的,流回心臟的冷血和流出心臟的熱血可以進行熱交換,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溫度。
(6)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帝企鵝擴展閱讀
企鵝的生活習性:
1、性情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氣度不凡,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凌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
2、捕食
企鵝以海洋浮游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企鵝的胃口不錯,每隻企鵝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極磷蝦。因此,企鵝作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企鵝在南極捕食的磷蝦約3317萬噸,佔南極鳥類總消耗量的90%,相當於鯨捕食磷蝦的一半。
3、游泳
企鵝是典型的海鳥,它雖然不會飛,但是游泳的本領在鳥類中是超級選手。許多水鳥游泳是靠長有蹼的雙腳在水中劃動而前進,企鵝的腳雖然也長有蹼,卻只用來當做控制方向的舵,前進的力量全靠那雙船槳般的翅膀,在水中振翅飛翔。
企鵝游泳的速度非常快,皇帝企鵝一小時可游約十公里,白頂企鵝則有一小時游三十六公里的紀錄,是所有鳥類中游得最快的。企鵝常常用海豚式游泳,也就是潛泳一段距離,露出水面換氣後,再潛下去繼續游。事實上,企鵝也是鳥類當中的潛水冠軍,它曾有潛入水中18分鍾,和潛入水下265米的紀錄。
通過觀察與企鵝緊密相關的海鳥,科學家們確定,適合於飛行的翅膀並不適合潛水和游泳。長期以來都有幾個理論解釋為什麼企鵝無法飛行。一個觀點認為,一些物種是因為缺乏地面的捕食者而失去了飛行能力。
另一個觀點是一種生物力學假設:當鳥類飛行和潛水的時候,它必須使用翅膀進行兩種不同的工作。從生物力學假設,無法打造出同時擅長這兩種工作的翅膀。
企鵝曾經面臨一種進化選擇,是選擇在空中飛行還是選擇在水下靈活游動。通常隨著翅膀在企鵝潛水時變得越來越高效,它們的飛行能力就變得越來越弱。在某一時刻,飛行就變得非常費力,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飛行,而且讓翅膀縮小成為鰭狀肢。
7. 有關企鵝的知識
南極企鵝是世界上最具風度的動物。它們屬於鳥類,卻不會飛,常常邁著紳士般的方步,行走在零下60℃的冰天雪地里。
企鵝是卵生動物,雄性企鵝一次只產一個蛋。但持續6周的孵化任務卻是由雄企鵝承擔。它的腹部猶如一隻34℃的保溫箱,不用擔心企鵝蛋在這里會凍壞。在這期間企鵝爸爸要忍機挨餓,為了寶寶,它不能跳到海里捕魚充飢,全部能量都是從體內貯存的脂肪中攝取的。誰能不說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呢?
那麼企鵝媽媽這時去干什麼了?她去儲存嬰兒的食品。她在較溫暖、多魚的海水中游來游擊,吞下許多魚,在體內形成一層厚厚的脂肪。在小企鵝破殼而出之前,媽媽便會憑著一種時間上的宜覺趕回嬰兒身邊。媽媽的肚子貯存著許多半消化的魚,為企鵝寶寶准備好了食品。
全球約有250萬只企鵝,共有18個品種。這些動物很通人性,它們實行一夫一妻制,並且終生廝守,永遠忠誠。它們之間的交流方式是通過聲音,例如,嘎嘎叫表示高興,呻吟表示飯後閑聊,尖中聲表示警告等。成年企鵝一般高1.2米,重30千克為了抵禦嚴寒,一隻企鵝每天要吃60千克魚。小企鵝一歲時便可下海游泳,企鵝的壽命一般為7-15年。
企鵝是南極洲最出色的潛泳者。盡管走起路來拐播搖擺,但在水中,它們的腳是「發動機」能潛入水中5O0米,速度為每小時25千米。由於它們有兩只氣囊,潛水時間可長達20分鍾。它們的羽毛堅硬、光滑,就像一件潛水衣。
企鵝主要生活在南極洲,如果寒流襲擊,它們便合緊緊地擠靠在一起,遠遠看去,就像一張黑色的地毯。正是由於這種集體精神,它們才被看作是非常聰明的動物。
不怕冷的企鵝在南極大陸周圍冰冷的海水中,可以暫停呼吸在水下呆上一刻種,有時下潛深度甚至可達500米,每天它們可以這樣潛水上百次,而身體卻絲毫無損。
企鵝有著令人吃驚的調節新陳代謝的能力。整個身體只有必不可少的部位在起作用,其他部分的代謝都很平緩。科學家們給生活在南極洲和非洲之間水域中的10來種企鵝裝上感測器,他們從中得到了一些非常令人吃驚的數字。企鵝正常的體溫為38℃它,下潛後它的腹部體溫下降到11℃,而它的胃部體溫卻仍然維持在30℃以上。企鵝吞食的魚是很冷的(只有4—5℃,這導致了它體溫的下降,而它的胃部溫度卻保持不變,迄今人們無法對此作出圓滿的解釋。
負責該項工作的研究人員解釋說:「此謎另有它解:那就是同潛水有關的條件反射性的體溫降低。企鵝的肌體組織好像十分完美地使用自己的能量,它用血液來協調身體活動的各個部分:大腦、心臟、產生推力的肌肉等,與此同時,其他組織的活動則十分平緩,因此這些組織產生的能量較少,溫度也自然較低。」這位研究人員接著說,「這種現象已經眾所周知了。例如,在冬眠的早獺身上也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但是和這種耐睡的哺乳動物相反,企鵝卻十分活躍。每次潛水過後,它回到水面休息一分鍾,然後又潛到水下捕魚。它在10來個小時內不斷重復這種動作,每天可以做上百次。」
企鵝是南極的土著居民,人們把它稱為南極的象徵,當之無愧。一是因為企鵝的數量多、密度大、分布廣,現已發現南極地區約有1億多隻企鵝,佔世界海鳥總數的1/10,南極大陸的沿岸及亞南極區的島嶼上都有它們的蹤跡。凡是登上南極陸地的人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結隊、滿山遍野的企鵝,企鵝給南極洲這個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帶來了生機。
二是因為企鵝的長相令人喜愛,特別是它那種道貌岸然、彬彬有禮、紳士般的風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因為企鵝世世代代在南極同甘苦,共命運,鍛煉和造就了一身適應南極惡劣環境的硬功夫——耐低溫的特異生理功能。
四是因為企鵝的獨特生活習性,如雄企鵝孵蛋和雛企鵝幼兒園等,早已被人們傳為佳話和趣談。
五是因為企鵝是寒冷的象徵,一看到企鵝,人們油然想到世界寒極-南極洲。難怪世界冷飲行業的產品常以企鵝作為商標,在盛夏,一看到企鵝,會給人一種清涼、爽快之感。
正是南極洲這個神秘的世界孕育了這樣奇特的「居民」。南極企鵝和北極熊一樣,已成為人人皆知的代表性動物。
追祖溯源
南極企鵝的老家是在什麼地方?企鵝的祖先會不會飛?企鵝是由什麼進化來的等等有關企鵝起源問題,是生物學家正在探討和研究的課題,迄今為止仍是一個謎。
然而有一種說法,認為南極洲的企鵝來源於岡瓦納大陸裂解時期的一種會飛的動物。大約距現在2億年以前,岡瓦納大陸開始分裂、解體,南極大陸分離出來,開始向南漂移。此時恰巧有一群會飛的動物在海洋的上空飛翔,它們發現了漂移的南極大陸這塊樂土,於是它們盤旋著、觀看著,最後它們決定降落到這塊土地上。開始它們在那裡過得十分美滿,豐衣足食。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大陸的南下,越來越冷了,它們想飛也無處飛了,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走投無路,只好安分守己地呆在這塊土地上。不久南極大陸到了極地,日久天長,終於蓋上了厚厚的冰雪,原來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唯有企鵝的祖先——一種會飛的動物活下來了。但是,它們卻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由會飛變得不會飛了,由原來寬闊蓬鬆的羽毛變成了細密針狀羽毛,原來苗條細長的軀體也變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抗低溫的能力增強了。隨著歲月的流逝,世紀的更替,它們終於變成了現代的企鵝,成為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
上述說法雖然有些離奇,但是也不完全是無中生有,多少也有一些科學根據。古生物學家在南極洲曾經發現過類似企鵝的化石。分析結果認為,當時的這種類似企鵝的鳥類具有兩棲類動物的某些特徵,高1米左右,重9.3公斤,也許這就是企鵝的前身。
種類分布
世界上約有20種企鵝,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極大陸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陸沿岸和某些島嶼上。
南極企鵝有7種:帝企鵝、阿德利企鵝、金圖企鵝(又名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又名南極企鵝)、王企鵝(又名國王企鵝)、喜石企鵝和浮華企鵝。這7種企鵝都在南極輻合帶以中繁殖後代。
南極地區以外的企鵝有加島環企鵝、洪氏環企鵝、麥氏環企鵝、斑嘴環企鵝、厚喙企鵝、豎冠企鵝、黃眼企鵝、白翅鰭腳企鵝和小鰭腳企鵝等10多種,屬於溫帶和亞熱帶種類,其個體都比南極企鵝小,有的背部帶有白色斑點。
南極企鵝的共同形態特徵是,軀體呈流線型,背披黑色羽毛,腹著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鰭形,羽毛為細管狀結構,披針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間有蹼,尾巴短小,軀體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蹣跚。不同種的企鵝具有明顯的特徵,很容易辨認,南極7種企鵝的主要特點如下。
南極企鵝的種類並不多,但數量相當可觀。據鳥類學家長期觀察和估算,南極地區現有企鵝近1.2億只,佔世界企鵝總數的87%,佔南極海鳥總數的90%。數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鵝,約5000萬只,其次是帽帶企鵝,約300萬只,數量最少的是帝企鵝,約57萬只。
8. 企鵝在那裡生活
現存於世的企鵝有20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喜石企鵝、浮華企鵝、詹圖企鵝、躍岩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是海鳥中種類多、數量龐大的家族,它們對氣候的適應也最強。多數人只對身穿"燕尾服"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阿德里企鵝比較熟悉,而對其他種類則知道得很少。其實企鵝家族中,有許多成員並不都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有的企鵝甚至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像加拉帕戈斯企鵝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企鵝分布的地區之廣,可以說是任何鳥類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南極冰原到福爾克蘭茲的綠色牧場;從鬱郁蔥蔥的紐西蘭海灣到長滿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在零下25℃的嚴寒能夠生活,在38℃的亞熱帶地區也能適應,世界上沒有任何鳥類能夠分布在如此廣泛的氣溫帶。
企鵝中個體最小的小白鰭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侏儒",它們成體的個頭也只近似於其他種類的幼鳥。這種小個子的企鵝分布在澳大利亞。黃眼企鵝分布在紐西蘭,麥哲倫企鵝分布在麥哲倫海峽,秘魯企鵝分布在秘魯,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在南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王企鵝和帝企鵝則是企鵝家族中的"巨人",這兩種企鵝一般體高1.2米左右,體重40多公斤,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其他像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角企鵝等也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