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有一個澳洲50分硬幣,正面是伊麗莎白2世,背面是兩個男人的是什麼版本
圖案是發現巴斯海峽的紀念 你說的第一個男人名字是英國探險家喬治巴斯George Bass而不是Rass,巴斯海峽就是1798年以他命名的
巴斯海峽(英語:Bass Strait)是分隔塔斯曼尼亞與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的海峽,最窄處寬約240公里,平均約50米深。海峽上有很多島嶼,例如金島(King Island)和弗林德斯島(Flinders Island)。
澳大利亞的50分硬幣每年新出的都會有不同的版本,各有紀念圖案,所以很多人喜歡收集50分硬幣觀賞,不過沒有什麼特別的經濟升值價值,因為每個版本的發行量都很大.
② 找到兩顆脈沖星後,FAST還會發現什麼
4100光年,1.6萬光年。坐落在貴州群山之中的「中國天眼」,剛一「睜眼」就「看見」了離地球如此遙遠的2顆脈沖星。
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宣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經過一年緊張調試,已實現指向、跟蹤、漂移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的順利運行,並確認多顆新發現脈沖星。
脈沖星家族首次有了「中國星」
這是我國的天文設備第一次發現脈沖星,實現了該領域「零的突破」。自1967年發現第一顆脈沖星以來,過去的50年裡,人類發現的脈沖星家族至少有2700個成員了。
國家天文台公布了這2顆脈沖星的具體信息:前者自轉周期為1.83秒,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後者自轉周期為0.59秒,距離地球約4100光年,分別由「中國天眼」於今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銀道面通過漂移掃描發現。
這只是「中國天眼」的部分發現。「天眼」工程副總工程師李菂介紹,「天眼」調試進展超過預期,目前已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其中6顆通過國際認證。
據科學家介紹,脈沖星是一種高速自轉的中子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它的密度極高,每立方厘米重達上億噸,一塊方糖大小就相當於地球上一萬艘萬噸巨輪的重量。脈沖星自轉速度很快、自轉周期精確,是宇宙中最精準的時鍾。正因如此,脈沖星會發射一斷一續的周期性脈沖信號,就好比轉動的燈塔發出忽明忽暗的光。
這一特殊「本領」,讓脈沖星在計時、引力波探測、廣義相對論檢驗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李菂說,脈沖星具有在地面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極端物理性質,對其進行研究有望得到許多重大物理學問題的答案。譬如,脈沖星的自轉周期極其穩定,准確的時鍾信號為引力波探測、航天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通過對快速旋轉的射電脈沖星進行長期監測,選取一定數目的脈沖星組成計時陣列,就可以探測來自超大質量雙黑洞等天體發出的低頻引力波。」李菂說。
澳大利亞科學及工業研究院Parkes望遠鏡科學主管喬治·霍布斯說,「天眼」的調試以及逐漸產出成果,是目前國際天文學界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
調試一年就出成果,告慰「天眼之父」南仁東
「天眼」的最初構想來自已故天文學家南仁東。從1994年提出設想,到2016年正式啟用,22年間,南仁東和他的團隊全力推動著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世界級項目。
設計和結構均無先例可循,「天眼」前期調試遇到巨大困難。「天眼」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說,各系統一開始專注於設備跟蹤維護,系統內調試看起來都沒問題,但各系統聯調後,系統間的通信、演算法的統一、安全協調等一系列問題逐步暴露出來。
聯調期間,「天眼」人的工作狀態基本上是白天分頭幹活,晚上集中開會商討,連夜改程序,第二天又接著試新方案,反復調到最優。在「天眼」落成啟用後的380個日日夜夜裡,除非停電,總控機房總是二十四小時無休。白天,工程團隊和施工方的人員集中進行調試;晚上,科研人員會把面型固定好,讓其指向一個特定的天區,通過地球自轉,讓天空從望遠鏡上方漂移掃描過去。
李菂說,漂移掃描方式在脈沖星搜索上很少被運用,但調試期間只能用這種方式,為此,科研人員不僅需要重新設計軟體,數據處理上也要付出更多勞動,但最終結果是令人振奮的,「天眼」每次掃描都能獲得一到兩個高質量的脈沖星候選體。
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天眼」工程副經理彭勃說,國外同類大型射電望遠鏡建成後一般需要3年至5年的調試階段,而「天眼」調試了一年就獲得了初步成果。
「天眼」會尋找「外星人」 將主導未來宇宙天圖
中外科學家都期待「天眼」的發現從量變轉為質變。「天眼」若能第一個捕獲河外星系脈沖星,將具有開創性意義。李菂和他的研究小組已經在為觀測河外星系脈沖星做技術上的准備,最早於明年初會進行嘗試。
位發現脈沖星的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今年早些時候參觀了「中國天眼」,她期待這座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發現更多微弱、遙遠、獨特的脈沖星,包括發現圍繞黑洞旋轉的脈沖星。
對於觀測范圍可達已知宇宙邊緣的「天眼」來說,發現脈沖星只是使命之一,未來,它還將在中性氫觀測、譜線觀測、尋找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等方面大放異彩。
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中性氫是宇宙中幾乎與大爆炸同齡的「老人家」,觀測和研究中性氫的分布,能幫助科學家進一步弄清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的結構,解開宇宙大爆炸等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中國天眼』將通過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繪制出最新最大的標准宇宙天圖。」國家天文台「天眼」項目高級博士後MarkoKrco(馬可)說。
「中國天眼」甚至還能「監聽」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發出的無線電波。澳大利亞科學及工業研究院Parkes望遠鏡科學主管喬治·霍布斯說,Parkes望遠鏡目前有20%的時間分配給了「尋找外星人」,但仍一無所獲,「中國天眼」看得更遠,說不定將來會有令人振奮的消息。
③ 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的美術館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地處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市中心。Parkes Place, Parkes, ACT 2600
開放時間:10:00 -17:00 (7天)
④ 這是什麼硬幣
這是一枚英國的英鎊,硬幣上的圖案是英國女王頭像,今日實時匯率:1英鎊=8.6936人民幣元,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⑤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有哪些象徵意義
Sydney opera house,Sydney hrabour,Sydney hrabour bridge,Sydney darling harbour,
⑥ 中生聯合 產品與澳大利亞什麼關系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澳大利亞一直飄浮在西方世界意境地圖的邊緣,是一個位於我們傳統上認為的亞太地區邊緣的大洲島。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傑弗里•布雷尼(Geoffrey Blainey)著名的一句話:「距離的暴政」,同時也是亞洲持久而過時的冷戰思維的表現。
如今,世界重心正在從西方轉向東方,澳大利亞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也從「底層」上升到了「上層」。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處,從環繞南極的冷海向東南亞廣闊的群島海域延伸。澳大利亞是一個擁有遼闊大陸的西方小國,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矛盾:文化上接近西方,地理上卻遠離西方。因此有人認為澳大利亞是一個「破碎的國家」,一個在文化的斷層線上不斷求索其身份和在世界中的地位的國家。事實上,在中國的崛起和自信促使人們關注未來亞洲的穩定之際,澳大利亞的邊緣位置或位於兩個世界結合部的位置遠沒有給它帶來什麼不妥,反而成了其最大的優勢。
從一開始,澳大利亞的戰略文化就在內向而不是外向的「大陸氣質」和現代安全危機的現實之間搖擺,這使得堪培拉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一種兩棲心態。從布爾戰爭(Boer War)和加里波利(Gallipoli)戰役到二戰期間的西南太平洋戰役,從越南的叢林到阿富汗山區,澳大利亞軍隊都不得不遠離家園去實施離岸作戰。在離家稍近的地方,澳大利亞國防軍(ADF)傳統上一直扮演著維穩角色,無論是1999年聯合國授權的干預東帝汶的行動,2004年東南亞海嘯後的大規模援救行動,還是在諸如索羅門群島或斐濟等地的持久的管理和維護社會治安行動。
在中國尋求富國強軍之際,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澳大利亞傳統的在大陸防禦和離岸軍事存在之間的搖擺不定已不再能提供一個充分的概念框架來應付快速變化的地區不安了。因此,澳大利亞2009年國防白皮書呼籲實行二戰以來最宏大的強軍計劃,澳大利亞活躍的戰略界目前正在進行其早該進行的最激烈和最基本的辯論。
與此同時,華盛頓的戰略家們則在制定一個革命性的新理論,即:「空海一體戰概念」。該理論強調通過美國海軍和空軍之間的無縫結合來應對北京日益強大的反介入能力。由於五角大樓擔心美國的前進基地會在中國的導彈攻擊下變得越來越脆弱,因此具備戰略縱深和後勤支援能力的澳大利亞就成了一個極有誘惑力的戰術位置。除了地理優勢外,澳大利亞還是美國堅定的盟國,不像該地區其它盟國那樣在美國駐軍問題上總是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如日本。
堪培拉在亞洲舞台上的中心位置還導致它去尋求擴展戰略視野,從傳統的太平洋重心向印度洋延伸,後者曾一度被稱作是「被忽視的海洋」,這里構成了廣闊的西部海上前線。在進入印度洋這一戰略高地的同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要與印度等主要崛起大國建立更牢固的關系,尤其是印度尼西亞,該國正快速成為澳大利亞在該地區的重要夥伴。在未來,澳大利亞或許會成為美國和印尼以及其它東南亞國家和海洋國家之間的一座橋梁,從而成為國家間合作鏈中的一個中心環節。
澳大利亞的地理戰略位置、它與美國牢固的盟國關系以及它在亞太地區日益重要的作用使得一些人大膽地猜測,美澳關系或將發展成為本世紀的「特殊關系」,這種關系在范圍和重要性方面甚至可能取代美國與英國的關系。
本文認為,澳大利亞將會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堅定的盟友,這兩個英語國家之間的戰略合作將對亞洲的地區發展和穩定發揮巨大的積極影響。這種特殊關系將使雙方都去適應亞太世紀這一現實並對其重新進行定義。這種關系不一定會以淡化美英關系為代價,反而可能會形成亞洲的「民主英語圈」( Democratic Anglosphere),這種英語圈從一開始就已經構成了美國聯盟體系的內在核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將導致一種分工形式或是地理分化連鎖戰略關系的出現。美英特殊關系仍將在處理傳統的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問題上得到高度重視,而「蘇伊士之東」區域將成為牢固的美澳關系的焦點。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英國總督總是在印度西姆拉的山頭小鎮或加爾各答或德里繁忙的街區主持著亞洲的未來,而在遙遠的西方,歐洲和地中海地緣政治的繁瑣事務則由威斯敏斯特市政廳來解決。同樣,美國只有通過建立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特殊關系來支撐其戰略規劃才能保住其全球霸主地位。
一、從邊緣到中心
(一)亞洲的歷史制高點
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澳大利亞一直飄浮在西方世界意境地圖的邊緣,是一個位於我們傳統上認為的亞太地區邊緣的大洲島。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傑弗里•布雷尼(Geoffrey Blainey)著名的一句話:「距離的暴政」,是它使澳大利亞成了永久的邊陲。在十八世紀,歐洲探險家曾一度不願相信,澳大利亞就是亞洲和美洲之間的最後一片南方大陸。庫克(Cook)船長和他的競爭對手們徒勞地尋找著他們所說的「失蹤的大陸」,他們相信這片大陸正等著他們去發現,從而可以增添南半球的平衡。的確,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關於地理均勢的堅定信念似乎有些異想天開,但在當時並非如此。歐洲偉大的地理學家和勇敢的探險家認為,亞洲大陸這種雜亂無章的布局是不符合邏輯的。當他們失望地發現澳大利亞就是最後一片大陸時,我們對亞洲的認知又一次被這片廣袤的大陸、偉大的文明和赤道以北擁擠的城市所吸引。澳大利亞成了最後的前哨,一片蜷縮在世界邊緣的孤獨的土地。冷戰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西方民主國家與蘇聯之間的全球爭鬥上,同時也保留了這種傳統的制圖和心理認知。
事實上,澳大利亞在亞洲地理上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在剛被發現的幾年裡。那種認為澳大利亞只是被大英帝國視為一個最糟糕最不幸的垃圾場的看法是不對的。歷史學家指出,對南威爾士殖民化的決定是與十八世紀英國貿易競爭的重要性以及全球海洋強國的出現分不開的。在世界首次真正的全球爭斗期間,即:1757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期間,早已被荷蘭人劃入其版圖的澳大利亞開始被視為是大不列顛的重要資產。這一南太平洋大陸板塊為白廳提供了一個海上基地,英國由此可以切斷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交通線,也可作為來自東印度和中國物資的自由貿易場所。據說當時的悉尼勛爵敦促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去鼓勵發展澳大利亞的人口以「防止歐洲鄰國移民到這塊土地」。
澳大利亞在亞洲的中心地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得到了體現,它能成為進入大洋洲和南太平洋的中途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成功發動了一系列兩棲登陸戰來對付凱撒的軍隊;在二戰期間,澳大利亞成為美國重要的軍火和後勤支援基地,並參與了西南太平洋打擊日軍的重要戰役。
(二)從下到上
澳大利亞是一個擁有遼闊大陸土地的西方小國,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矛盾:文化上接近西方,地理上卻遠離西方。這種源自文明搖籃的孤獨感從澳聯邦成立之初就註定了澳大利亞的身份。當時,被譽為澳大利亞聯邦之父的亨利•帕克斯(Henry Parkes)爵士有名的一句話——「親屬關系的紅線」——將澳大利亞與大不列顛綁在了一起。這種地處亞洲而具有西方文化的雙重性從一開始就深深融入了澳國的戰略文化,以致讓一些人——如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認為澳大利亞是一個「破碎的國家」,一個在文化的斷層上不斷徘徊並徒勞地尋找其在世界上的身份和位置的國家。在提到這個年輕的國家時,政治學家常常用「邊緣化」來形容它,將它描繪成一個位於兩者之間或邊緣位置的國家,它「懸浮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可以接近任何一方但又似乎無法永遠屬於任何一方」。
事實上,在世界的注意力轉向亞洲、中國不受約束的影響力正引起關於地區甚至全球穩定的廣泛關注之際,澳大利亞的邊緣位置或介於兩個世界之間的位置已成為一個很大的優勢而非不妥的根源。快速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美國的注意力從西方轉向了東方,使人覺得美國以往對亞洲「不夠重視」,而對諸如中東等地區則「過分重視」。
這不僅是因為美國低估了亞洲力量結構的變化和影響力,而且還因為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該事件導致美國在中東地區發動了兩場大規模反恐戰爭。正如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美助理國務卿庫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所說的,「我們(美國)在過去的十年裡在中東問題上走了一些彎路,我們的未來將完全取決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局勢發展」。
華盛頓重返亞洲的戰略就這樣得到了重視,這在某種程度是出於一種緊迫感,是想把過去失去的時間奪回來。官方的文件呼籲「美國要更廣泛地分布於亞洲並適應在亞洲的存在」,採取印度洋和太平洋兩洋戰略,而不是以往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戰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明確地表示,美國對盟國和夥伴國的「優先義務」是「重申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承諾」。美國對亞洲軍事存在的重新重視表現在美國正逐漸在西太平洋戰區重新部署海軍和空軍裝備並加強美國在關島等地軍事基地的建設。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決心還表現在一系列外交活動和機制措施方面,如美國首次舉辦美國-東盟峰會、美國參加東亞峰會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在去年在河內舉行的亞洲國防部長會議上公開支持南中國海問題多邊化解決方案等。
所有這些意味著,如今隨著世界重心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澳大利亞在亞洲地緣政治的重要位置也將從「下層」上升為「上層」。在未來十年裡,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處、從南極冷海延伸到廣闊的東南亞群島海域的澳大利亞將被捲入風暴之中。澳大利亞不僅需要一個新的中心,而且還需要在西方盟國體系中獲得一席之地以便支撐自冷戰以來的全球穩定。進入印度洋這一「被遺忘的海洋」之後,堪培拉在亞洲的中心位置還使其擴大了戰略視野。傳統上,澳大利亞的決策者和政策都嚴重傾向於以太平洋為中心的世界觀。這是因為澳大部分人口和經濟區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澳大利亞最大的盟國美國則位於太平洋的另一邊,澳大利亞戰略界將其稱之為「澳新美湖」(ANZUS Lake)。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堪培拉開始重視位於其西海岸的印度洋,這里有時也被稱為「被遺忘之洋」或「被忽視之洋」。澳大利亞分析家認為,世界第三大海洋的印度洋已成為一個主要的海上貿易中心,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集裝箱運輸和70%的石油運輸要進入霍爾木茲海峽然後從擁擠的馬六甲海峽駛出。澳大利亞作者約翰•伯明翰在《澳大利亞月刊》里這樣寫道:「『被遺忘之洋』的時代已經來臨。下個世紀將只是部分屬於太平洋。正如歐洲的崛起使得大西洋在五百年來成為海上爭奪的中心一樣,力量中心的轉變將把更多商船和軍艦吸引到6860萬平方公里的印度洋上。地理上位居公海的東南海域、有著豐富的礦藏和能源資源、與正在衰退的美國有著長期的全球和地區盟國關系的澳大利亞將經受一場世界倒轉的痛苦經歷」。的確,雖然在歷史上堪培拉忽略了這片廣闊的西部海疆,但在海域的劃分方面澳大利亞卻屬於最大的印度洋國家。此外,由於近期澳大利亞西部和西北沿海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曾被稱作死水一塘的澳大利亞西部的經濟也開始繁榮起來了。
現在澳大利亞約三分之一的出口產品來自西部,而且據估計澳大利亞約90%的天然氣儲量位於西部。該地區的貿易增長速度極快,印度正快速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在過去的五年裡雙方貿易額增長了40%。
在戰略層次上,澳大利亞國防分析家們擔心在珀斯和達爾文之間(兩地相隔約3000公里)沒有基地,以後這里日益重要的經濟設施需要保護,擔心該地區會受到大國的爭奪,尤其是印度和中國。在冷戰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澳大利亞一直在警惕印度的海上意圖,其主要原因是印度與蘇聯關系比較近。有趣的是,至今這種思維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貫穿於澳大利亞的戰略觀。雖然現在已不再使用「印度霸權」這一說法,但澳大利亞還是擔心過分親近印度可能會疏遠像斯里蘭卡或巴基斯坦等一些南亞小國,更重要的是可能會疏遠中國。
近期,印澳這兩個亞洲民主國家在國防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雙方在2006年簽署了防務條約,該條約主張加大雙方在海上安全、軍事研究與發展和聯合訓練方面的合作。2007年雙方還達成了關於恐怖活動和海上安全情報共享協議。2009年雙方簽署了一份《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宣言稱雙方將在安全及相關領域加強合作,包括反恐、國防、裁軍和防擴散以及海上安全。不過,堪培拉也小心謹慎盡量不讓北京覺得其中存在著某種戰略牽制。2007年,當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和美國舉行大規模聯合海上演習時,中國就質疑是不是要建立亞洲的「北約」。從此以後,澳大利亞就處處注意,盡量不造成這種印象,在參加多邊海上演習時強調反恐或反海盜,而不是常規作戰。但是,當中國在該地區變得越來越自信時,澳大利亞是否還會顧及中國的敏感性還將拭目以待。
⑦ 澳洲悉尼一所Pittwater House School好嗎
匹特沃特.豪斯學校位於悉尼北部美麗海灘上的高檔的住宅區Collaroy。這里空氣清新、交通便利、環境幽雅。 匹特沃特.豪斯學校是一所由政府官員董事會管理的非盈利性學校。該校於1962年由澳洲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Rex Morgan先生創辦。學校以「姊妹校」概念而聞名,即男女同校不同班。
建立年份 1962年
學校位置 悉尼北郊Collaroy,臨海 (13 Parkes Road, Collaroy NSW)
在校學生 800人
海外學生人數 150人
學校性質及課程 - 男校/女校 (同校不同班,高年級除外)
在新南威爾士中學中名列前十位
你在網上搜一下,會出現這個學校的信息。說白了,這個學校是私立學校,澳洲的私立學校學費一般都挺貴的,這個學校10-12年級的學費每年是26500澳幣,比政府中學貴出一半了。只要你覺得學費可以接受,像這樣的學校,教學質量還是可以保證的。至於預科課程,如果你想將來讀新南威爾士大學,當然最好可以去本校讀預科了。
學費比較高,估計中國人不多。
⑧ '天眼」可能第一個捕獲河外星系脈沖星
「天眼」若能第一個捕獲河外星系脈沖星,將具有開創性意義。目前中國大陸科學家李菂和他的研究小組已在為觀測河外星系脈沖星做技術上的准備,最早於明年初嘗試。
報道稱,對於觀測范圍可達已知宇宙邊緣的「天眼」來說,發現脈沖星只是使命之一,未來它還將在中性氫觀測、譜線觀測、尋找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等方面大放異彩。「天眼」會尋找外星人,可望主導未來宇宙天圖。
報道稱,根據宇宙大爆炸學說,中性氫是宇宙中幾乎與大爆炸同齡的「老人家」,觀測和研究中性氫的分布,能幫助科學家進一步弄清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的結構,解開宇宙大爆炸等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大陸國家天文台「天眼」項目高級博士後馬可說:「『中國天眼』將通過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繪制出最新最大的標准宇宙天圖。」
澳大利亞科學及工業研究院Parkes望遠鏡科學主管喬治·霍布斯說,「中國天眼」甚至還能「監聽」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發出的無線電波。Parkes望遠鏡目前有20%的時間分配給了尋找外星人,但仍一無所獲,「中國天眼」看得更遠,說不定將來會有令人振奮的消息。
報道稱,脈沖星是一種高速自轉的中子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它的密度極高,每立方公分重達上億噸,一塊方糖大小就相當於地球上1萬艘萬噸巨輪的重量。脈沖星自轉速度很快、自轉周期精確,是宇宙中最精準的時鍾。正因如此,脈沖星會發射一斷一續的周期性脈沖信號,就好比轉動的燈塔發出忽明忽暗的光。
報道稱,自人類1967年發現第一顆脈沖星以來,過去的50年裡,人類發現的脈沖星家族至少有2700個成員。
「中國天眼」的最初構想來自已故天文學家南仁東。從1994年提出設想,到2016年正式啟用,22年間,南仁東和他的團隊全力推動著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世界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