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過年的習俗
中國年只要是當地的華僑華人慶祝,但是外國人也很愛湊個熱鬧,尤其是每年都會在各大城市主要街道上舉行彩車遊行活動。這點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都一樣。
元旦的話美國沒去過,不知道。
澳大利亞就待過悉尼。每年12月31日晚上悉尼海港大橋兩端、悉尼歌劇院、皇家植物園附近就會聚集了上百萬的人群,一齊觀賞一年一度的新年焰火晚會。
2. 廟會里有什麼東西,什麼玩意兒,可以看什麼活動
廟會熱鬧好玩,各種表演的,各種賣東西的,總的來說就是祭神、娛樂和購物,很好。
3. 廟會有哪些習俗
拜神、表演、美食都是廟會不可缺少的啊。
4. 廟會有哪些東西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這里給個提示,白雲觀的另兩只石猴,一直在山門外,一隻躲在窩風橋旁,明年春節,如果有時間你不妨按照我說的,到白雲觀走走,爭取把這三隻石猴都摸全了。
廟會又稱莊稼會,其形成的物質條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廟宇與廟會
焦守正
「廟」字本身有三種含義: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聖人先賢的處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廟堂,是朝廷的代稱;第三,廟號,即已死皇帝的代稱。廟宇是奉祀的場所,隨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廟宇的布局和風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區是各種宗教薈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還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等。「儒術」雖然是封建社會統治中國的重要依據,但它畢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兩家,兩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種宗教傳入北京後,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廟宇,盡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門,但從信仰和奉祀內容來看,其名稱不外乎庵、觀、寺、院、宮、廟、堂、祠等幾類。據1936年編的《北平廟宇通檢》中所收集的廟宇,內城303座、外城258座,東南郊區33座,西北郊區348座,共計有942座。據說這僅是當年北京廟宇總數的一半。
北京地區諸多廟宇名稱有一特點,除皇家賜名外,還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傳遐邇,朝廷所賜之名反而鮮為人知,如岫雲寺、慧聚寺、十方普覺寺、覺生寺等。這些寺名多覺生疏,如果說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鍾寺,則老幼皆知了。
舊時北京許多寺廟內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宮照佛樓內佛冠、金傘、毫光珠等,不過只是有些規模較大的藝術品,能保存至今,如碧雲寺內五百羅漢,法海寺內明代壁畫等,其中的明代壁畫尤為珍貴,堪稱稀世珍寶。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監捐資建造的,寺里大雄寶殿內的壁畫,聞名於世。殿內三世佛兩側畫的是「諸天三十六眾禮佛圖」,畫中人物豐滿,皓齒明眸,金剛力士赤膊剛勁,甲胄鮮明,形形色色,活靈活現。東西牆上畫的重要人物,是紅蓮托體的如來和衣帶飄拂的飛天,周圍襯以牡丹、月季等名貴花卉,窮工極態,妙筆生輝,令人嘆絕。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觀音最為傳神,無論是面龐、神態、衣紋等都不同於一般。全部畫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現了七十七個人物,個個形態逼真、生態盎然。
舊時,廟會是極典型的宗教活動和貿易市場,北京曾是廟會的天下。北京的廟會不僅是春節正月廟會,其他廟會也很多。每座廟宇的宗教活動,除平時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廟會期間才是最典型的。廟會期間,在廟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貿易市場,其商品豐富多樣,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久而久之,廟會成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廟會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就有數天,廟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等等。
清末民初時會期間,廟會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廟;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護國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開廟的東岳廟和大鍾寺(一般開廟10天到半月),初二的財神廟,十七、十八的白雲觀,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崇文門外東便門一帶)等等,幾乎天天有廟會,甚至於一天還不只一處,可以說,老北京是廟會的天下。
5. 廟會都會有什麼
感謝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廟會有買賣集市,有戲曲
大舞台,有秧歌舞獅子。。
6. 廟會裡面都有什麼
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在白雲觀廟門內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認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災、延年益壽,於是競相觸摸;窩風橋下的橋洞里吊著一枚大銅錢,銅錢孔中有一隻小銅鍾,上書「鍾響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幣投中銅鍾,就能心想事成,這兩項是廟會上最熱鬧的活動。
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大明湖廟會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所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後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說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民間玩具
北京廟會上的麵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麵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著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裡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7. 廟會上一般能買到什麼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 19世紀末,民間畫工繪制的風俗圖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湯、豆腐腦、涼粉、糖瓜、糖餅、吊爐燒餅、豌豆糕、煎餅、烤白薯等等。這些常見的街頭食攤,廟會期間皆有售賣。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 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麵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著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裡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8. 廟會是什麼都有哪些內容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 廟會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廟會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