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與澳大利亞的地理要素和差別
印度位於北半球,氣候濕潤;耕地多;人口多;屬於發展中國家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氣候比較乾旱,耕地少,人口少,屬於發達國家
⑵ 印度也是英聯邦國家(和澳大利亞一樣),為什麼澳大利亞的總統是英國女王,而印度卻又不是
印度只是曾經英國的殖民地,現在是完全獨立的
而澳大利亞不是,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只有總督。
這樣做,我想也是出於利益的考慮吧
⑶ 印度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什麼卻與那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如此不同
是的印度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屬於英聯邦國家,都信仰英國女皇。
你首先要弄明白一點就是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是根本的,對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是政策的影響,國家的具體情況。我們國家從50年代年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為什麼從78年前後看經濟發展差異這么大?原因就是政策不同了,國情不同了。
同樣,加拿大經濟發展快和澳大利亞類似他們都是白人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發展阻力小,負擔小。但是印度其實是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幾經分裂,種族矛盾,宗教信仰矛盾,和鄰國的沖突,人口眾多……幾乎是負重前進,所以慢。而且印度是不結盟國家,雖然是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和前蘇聯關系很好~所以之前在發展經濟上西方不一定給予支持。
⑷ 印度和澳大利亞綜合國力哪個強
印度 如果印度能實行改革階級 再加上人口解放,就能與小國平起平做 澳大利亞吧 沒毛用
⑸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印度等曾屬英國的殖民地現在與英國什麼關系為什麼加拿大隻是有總理而印度卻有總統
加拿大和美國原來都是英國殖民地,後來美國爆發獨立戰爭,忠於英國的人紛紛遷移到加拿大,美國獨立後一度想吞並英屬加拿大,與英國爆發了第二次英美戰爭,由於實力差距,這個目標沒有達到,美國與英國談判,劃分了美國和加拿大的分界線,所以從地圖上看美加邊境線基本上是直的。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獲外交獨立權。1931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1967年魁北克人黨提出了要求魁北克獨立的問題,1976年該黨在省選舉中獲勝。1980年魁北克就獨立一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反對者居多,但該問題並未最後解決。1982年3月英國上院和下院通過《加拿大憲法法案》,4月法案經女王批准生效,加拿大從此獲得了立法和修憲的全部權力。
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徵」,英王是「英聯邦的元首」。
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
後獨立.但仍然算是英聯邦的國家之一.與英國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澳大利亞1931年獲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總督是英國女王的代表。
英國女王應該稱得上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澳大利亞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國歌。弗雷澤就任總理時,曾以《馬蒂達》作則國歌。1977年6月21日規定:由州主持的儀式,以《前進吧!美麗的澳大利亞》作為國歌;由英國女王或聯邦總督主持的儀式,則以《天佑女子》作為國歌。
至於澳大利亞還有總督一職,因為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根據澳大利亞法律,英國的君主——英國女王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由女王任命的總督為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
⑹ 澳大利亞跟那幾個國家是邊境關系
首先澳大利亞是四面環海的國家,所以沒有和任何國家有大陸上的邊界。
從領海的角度,這個邊境就有點空泛了,譬如按照距離來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相隔一千多公裏海洋,肯定是領海相望,但是實際距離和中國與倭國本土都差不多,按照我們傳統意義的大陸邊境概念來說,中國和倭國肯定沒有直接邊境(爭議的島嶼不算)
和澳大利亞領海接近在一千公里左右的國家主要是紐西蘭和印度尼西亞,再加上一些太平洋島國譬如斐濟諾魯湯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