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拉松記錄
馬拉松全程42公里零195米,一次性完成,中途不休息。
馬拉松比賽沒有世界紀錄,只有世界最好成績,原因就是比賽外界因素太多,天氣,路況、上坡、下坡等等,所以不設世界紀錄,只承認最好成績。
目前世界最好成績是2013年9月29日,柏林馬拉松賽,肯亞選手威爾遜-基普桑創造的2小時03分23秒
『貳』 世界著名馬拉松賽事
倫敦馬拉松賽
時間:4月下旬
概況:誕生於1981年,受了紐約馬拉松的啟發而生成。比賽舉行的日子是倫敦體育篇章中最重要的一筆。
規模:超過3萬人
巴黎馬拉松賽
時間:4月上旬
概況:提到巴黎你會想到什麼?紅酒?香水?時裝?鐵塔?浪漫……但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跑步愛好者,那麼也許你會首先想到每年春季在這座夢幻之都舉行的巴黎馬拉松賽。
規模:超過2萬人
波士頓馬拉松賽
時間:4月中旬
概況:波士頓馬拉松開始於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首個城市馬拉松比賽,當時只有15位跑步者參加。從創辦至今,波士頓馬拉松每年一次,從沒間斷過,通常在4月中旬進行。
規模:超過1萬人
紐約馬拉松賽
時間:11月初
概況:如果說有哪個馬拉松賽可以毫不猶豫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那一定是紐約馬拉松。紐約馬拉松的聲譽僅次於波士頓,創辦於1970年,參賽者最多超過10萬人。
規模:超過3萬人
芝加哥馬拉松賽
時間:10月中旬
概況:芝加哥馬拉松創辦於20世紀70年代,自1997年起,連續3年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從而成為全美最好最大的馬拉松。
規模:超過3萬5千人
柏林馬拉松賽
時間:9月下旬
概況:每年9月下旬舉行的柏林馬拉松躋身於世界級馬拉松之林,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它破世界紀錄的賽道以及具有超高效率的賽事組委會。
規模:超過2萬人
鹿特丹馬拉松賽
時間:4月份
概況:雖然這個荷蘭小城並不被認為是歐洲必游之地,但每年的4月份總有數以千計的長跑愛好者來到這里,參加在這個現代的海港城市舉行的馬拉松賽。鹿特丹還是首批使用電子計時器的馬拉松之一。
規模:超過1萬人
阿姆斯特丹馬拉松賽
時間:10月份
概況:阿姆斯特丹馬拉松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但它直到最近幾年才建立起了和這個著名的城市相當的國際聲譽。和世界其他頂級馬拉松相比,阿姆斯特丹馬拉松是小型的、親密的,只有2000多人參加。但就在這2000多人中,絕大多數選手都來自世界各地,他們被這個城市的魅力和這個馬拉松賽的速度而吸引。
規模:2200人
火奴魯魯馬拉松賽
時間:10月份
概況:大多數跑步愛好者完全不必在每年的12月份給自己找個理由去火奴魯魯,因為火奴魯魯馬拉松就是很好的一個理由。火奴魯魯馬拉松清晨5點就在黑暗中開始比賽,早得令人痛苦,但這樣可以保證在涼爽的氣溫下進行比賽。而一旦太陽升起,你就可以享受到太平洋上童話般迷人的風景。
規模:超過2萬5千人
斯德哥爾摩馬拉松賽
時間:6月份
概況:斯德哥爾摩馬拉松被譽為馬拉松賽中的珍寶,每年6月初的第一個星期六下午2點開始鳴槍。這個時節的斯德哥爾摩氣候溫和,但氣氛卻盛況空前,大約1/3的市民都湧上街頭吶喊助威,不論領跑者還是落後者都會得到他們的熱情鼓勵。
規模:超過1萬2千人
『叄』 巴西里約熱納盧奧運會馬拉松的長度是多少
從第四屆奧運會開始決賽馬拉松跑的正式距離為42.195公里
『肆』 跑馬拉松的好處與壞處
跑馬拉松是近年來是很流行的活動,很多人會覺得馬拉松對身體很好,但是馬拉松也有壞處哦!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跑馬拉松的好處和壞處吧!
01、傷肌肉。馬拉松路程很長,對於肌肉的消耗是巨大的,容易造成肌肉勞損。
02、傷關節,尤其是膝關節。跑步時會對膝關節造成沖擊,容易磨損半月板。
03、損害心臟。在跑馬拉松時,需要心臟不間斷高強度工作,長此以往,對心臟會有傷害。
010203
01、鍛煉意志力。跑馬拉松對意志力是很大的考驗,沒有意志力或意志力很弱的人就跑不了馬拉松。
02、減肥。跑馬拉松是一種有氧運動,可以消耗體內的脂肪,使體重減輕。
03、加強呼吸功能。跑步可以鍛煉心肺,使呼吸功能更好。
『伍』 極限馬拉松的著名賽事
極限馬拉松賽中最著名的三項賽事:撒哈拉沙漠極限馬拉松、亞馬孫叢林極限馬拉松和南極極限馬拉松。 撒哈拉沙漠極限馬拉松:需繳納一筆「屍體遣返費」的賽事
已擁有27年歷史的撒哈拉沙漠馬拉松的起點多年來一直被定在摩洛哥東南部沙漠古城瓦扎特。由於參賽者常常在1000人上下,這1000多雙鐵腳在大沙漠疾跑時攪動、揚起的黃沙往往形成了一個金黃的世界,故有「金色馬拉松」之美稱。
不過,參賽者的感覺卻並不那麼美麗。相反,他們苦中作樂地戲稱大賽為「地獄馬拉松」,因為殘酷的賽事甚至讓他們時時感覺到死神的威脅。據悉參賽的所有選手除了得遞交體檢表和血型外,還須繳納一筆令人恐懼的「屍體遣返費」(如果最終平安無事即退還)。
對參賽者來說,穿越危險的流沙區、巨大的沙丘、蜿蜒的山丘、乾涸的河床等復雜地形既是挑戰,又是受罪。沒有綠洲,沒有清泉,只有烈日當空、金沙漫天、嗚嗚作響的風暴以及一眼望不到邊的龜裂土地,加上晝夜溫差高達50攝氏度。不過正是環境的惡劣,反倒成就了這片人類挑戰體力和意志極限的馬拉松聖地。
比賽分為6個賽段,全程250公里,需在6天內完成,而大風和沙塵天氣給參賽者們的長征又平添了不少麻煩。據悉,最考驗參賽運動員的首推高溫、乾旱和流沙這三大沙漠殺手。4月的撒哈拉沙漠忽冷忽熱,晚上的氣溫低至5℃以下,但正午可能會飆升到50℃。烈日和高溫讓人體水分大量流失,雖然途中設有少量供水點,但很多選手沒等到跑到下一個供水點就因脫水而痛苦地倒下了。
選手也被允許在比賽中打一次點滴,但超過2次即意味著放棄比賽。至於柔軟的沙子下暗藏著的很多流沙,則可能如其它地區的泥石流、雪崩那樣,隨時可能活埋反應稍稍遲鈍的選手。
和傳統馬拉松選手的輕裝上陣不同,參加沙漠馬拉松的選手們還需要身負食物、葯品、水、服裝、帳篷等宿營裝備甚至遇險求救信號槍,平均背包重量可達10公斤。在烈日下、沙暴中,這對長途奔跑、體力極度透支的選手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故在參賽之前,運動員們需進行縝密的計劃,盡量減輕背包重量是取勝的一大關鍵。但比賽又明文規定,所攜帶的食物必需保證參賽者每天獲得不少於2000卡路里的熱量,此外創可貼、指南針、手電筒、備用電池、打火機、小刀甚至求救時向直升飛機反射陽光的小鏡子等小玩意都在必帶之列,如若遺漏則可能遭到扣分的重罰。
傷病是選手們遭遇到的特別棘手的難題。一般來說,第二賽段「痛苦序曲」便開始了——大多數選手的雙腳在比賽第2天就磨出了疼痛難忍的大小血泡,以致於寸步難行。盡管途中的醫療站可以提供治療,但往往排著一字長龍,故大家寧可自己用紗布和膠帶作自療,忍痛堅持到終點。
在撒哈拉沙漠馬拉松歷史上最有名的選手首推義大利現代五項奧運冠軍莫羅·普羅斯佩利。退役後的莫羅不顧傷病纏身,毅然決然地參加了撒哈拉馬拉松大賽,但卻在比賽第2天遭遇沙塵暴,獨自被困在沙漠中。他缺水、缺糧,堅持到第4天後,只能喝自己的尿液,同時抓蝙蝠充飢。在飢餓和乾渴的雙重打擊下,他神智開始恍恍惚惚,並出現了輕生之念。他無力地躺在一個墓穴里絕望地割腕,但由於體內缺水,血液竟然迅速凝固起來。
自殺未遂,反而激發起了莫羅的求生慾望,在被困8天後,他最終沿著一條河床艱難地走出了沙漠,體重比原來輕了15公斤。而他也成為撒哈拉沙漠馬拉松史上最頑強、最傳奇、也最幸運的選手。
令人驚詫的是,參賽者中還不乏年已古稀者。一名75歲的法國女選手卓拉保持了大賽最高年齡紀錄,74歲的日本老太諾日可也成功地完成了全部賽程。
至於參賽者的參賽目的,很可能因人而異:有不少是企望通過這種類似於自虐的行動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或彰顯自身的能力;有的表示試圖以投入最險惡自然環境的方式來親近大自然;有的只是為趕潮流圖時髦;還有的則更為個性化——如有個熱愛自己工作的法國麵包師在長跑的背囊中竟然插著他烘烤的一根長長的麵包(似乎在為自家的品牌在做廣告),一位英國母親是為悼念夭折的兒子(孩子的遺容就印在她的運動衣上),一名義大利小伙是為打動女友芳心,一名德國醫生則是專為胰腺癌籌募研究基金……
這個世界上最艱苦的馬拉松大賽並不頒發豐厚獎金。組委會早就在自己的官方聲明裡作出這樣的公示:請乾脆忘記有獎金這回事吧!因為男子冠軍僅獲4600歐元,女子冠軍更是只有區區2800歐元,對於訓練費、裝備費、機票費以及報名費等近萬歐元的總投入相比,確實少得可憐。
賽事的創辦者帕特里克·鮑爾每每提及大賽,總會意味深長地說:「在茫茫沙漠里你永遠不可能獲得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咬牙挺住,堅持就是勝利。而大賽的最大魅力在於,一旦你挑戰撒哈拉大沙漠獲得成功,以後再去地球上任何可怕的地方都不會膽怯啦!」 亞馬遜叢林根限馬拉松:危機四伏的比賽
從電視轉播畫面來看,說巴西亞馬孫叢林極限馬拉松是「綠色的非常馬拉松」倒也並不誇張:全長達254公里的賽程被完完全全地包圍在鬱郁蔥蔥的原始雨林之中,就自然環境而言,那裡確實很「綠色」。但這無疑只是表面現象,亞馬孫叢林極限馬拉松堪稱是世上最「不要命」的賽事之一。
首先,賽程約為傳統馬拉松賽程的6倍,加上不僅要在雨林中背負重達數十公斤的自給物品在6晚7天之內完成254公里(共6個賽段分別為23、23、38、38、108和24公里),其中限時為48小時的最艱難賽段108公里被選手們戲稱為「魔鬼賽段」(不少已見到最後勝利曙光的選手都是在這一賽段上功虧一簣而慘遭淘汰),而且還需完成接連不斷的渡河和穿越沼澤。這對選手的體力和毅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其次,難忍的燠熱(白天可高至42攝氏度以上)和高濕度(放在背包里的備用衣衫可以輕輕鬆鬆地擰出許多水來)往往提前透支了選手們的體力和精力,許多選手在賽程不到一半時就已陷入脫水等困境之中難以自拔,以至於每年的大賽都會有超過6成的參賽者不得不中途退賽(其中包括眾多各國著名的「神行太保」),退賽率之高在眾多非常馬拉松中都名列前茅。
在這個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王國里,成千上萬種植物用數不勝數、深淺不一的綠色沖擊著視覺空間。為了使亞馬孫叢林不成為一座「綠色地獄」,參賽選手都得聽從組委會的安排,先接受嚴格的培訓,其中有:如何在河水中避開漩渦、激流或鱷魚,安全游往對岸;如何辨別植物——哪些可果腹或解渴,哪些又可能在2秒鍾之內讓你斃命;如何跟狹路相逢的毒蛇周旋;哪些毒蟲可能危及性命;不幸中毒後如何實行自救;如何在酷暑中幫助自己身體有效降溫;一旦中暑後如何迅速恢復體力;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進食;如何利用隨身攜帶的小工具保護自己並對可能遭遇危險的他人施行救援等等。
白天,穿行在叢林和水流間的選手們需勇敢地面對潛伏著的多種危險,其中常見的有鱷魚、毒蛇、毒蟲、食人魚、激流、中暑、傳染病、迷路等等,也難以預料下一分鍾會發生什麼意外,由此很可能隨時隨地都處於驚恐心理的包圍之中。
時間和空間在叢林中似乎在某個環節上錯了位:選手們在裡面跑上幾個小時後,一種似乎在原地踏步的錯覺會油然而生,因為周圍的景色跟出發時大同小異:一樣的遮天蔽日,一樣的曲徑通幽,一樣的密不透風,一樣的危機四伏,一樣的散發著腐臭的落葉……大夥彷彿陷入了一個巨大的綠色輪回而難以解脫,但頭頂迅速西移的太陽又真真切切地提醒著你必需抓緊時間與時俱進。
而夜色中的原始叢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寂靜的夜不時被此起彼落的鳥叫蟲鳴,猴子尖銳的啼聲,還有不知名野生動物調門高低不一的嚎叫打破,這一曲令人心悸的叢林交響樂簡直讓所有選手都加快了心跳!當選手們拖著疲憊得顫抖的身軀終於住進自己搭建的簡陋帳篷後,還得時時提防趁夜幕作亂的毒蜘蛛、毒蛇、毒蜂、毒蝶等,甚至警惕美洲豹等猛獸可能的侵襲,由此往往也難以安然入夢。
來自中國的超級跑選手陳盆濱前年第一次參加亞馬孫極限馬拉松,就榮獲了亞軍。
陳盆濱回憶說:在熱帶雨林中奔跑,不時會有樹枝從樹上掉下來,要時刻盯防,以免受傷。除此之外,還要預防蒼蠅和蛀蟲的叮咬。奔路時,樹上的螞蟻窩落在脖子上,他以為是樹葉,用手觸碰,沒想到是螞蟻。南美洲的螞蟻會咬人,螞蟻順著背部滑落,當時背部的疼痛像針扎一樣,直到現在還有疤痕。
更讓陳盆濱難以承受的是水路。他說:雙腳被長時間浸泡後,非常容易起泡,加上長時間奔跑,血液循環不暢通,腳步腫脹,顏色發白,非常疼痛。參賽半個月後,我的腳趾甲脫落了5個,而剩下的也都印刻著黑色的烙印。 南極極限馬拉松:在企鵝也難以生存的地方比賽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令人望而生畏的南極冰原極限馬拉松就已有了雛形,而經過40多年的發展,現已日趨「成熟」:大賽規則已相對固定,後援設施也漸漸完善,各路好手在比賽中也得到了更安全的保護。大賽通常在距離南極點只有五六百公里的艾爾斯沃思山腳下開跑,全程100公里都在冰天雪地、銀裝素裹的南極圈內。
無疑,這是地球上最冷的100公里的「賽道」(其實並無「道」而只有冰原)。盡管平均溫度只有零下20攝氏度,卻正值南極洲最暖和,相對也最適合比賽的盛夏時節。就這樣,頭上是明晃晃的大太陽,但氣溫依然可能低至零下30攝氏度,腳下是一望無際的銀色冰雪世界,一眼望去既沒有一棵樹,也沒有野生動物,甚至也不見企鵝蹤影——要知道,企鵝也從不在如此高緯度地區(已接近極點)逗留。
在「世界盡頭」南極的極點跑馬拉松,聽起來有點浪漫,但實際上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磨難」。選手們需沿著英國探險家羅伯特·司各特和挪威探險家羅納德·阿蒙德等先輩的足跡,冒著難以想像的嚴寒以及雪盲的危險,穿越海拔超過1000米的南極高原。除了速度達每秒5-10米的大風發出的嗚咽聲和選手們偶爾的低語外,沒有任何聲響,形容為「死亡世界」也並不為過。而在如此無聲的環境中完成如此大運動量的比賽,對選手們的心理承受也是極大的壓力。
南極冰原極限馬拉松大賽的報名費高達16500美元,故「花錢買罪受」的調侃話不絕於耳。但平心而論,大賽的後援服務也是最高級的。為期8天的比賽將從空運選手開始:滿載各國選手的私人飛機從智利的彭塔啟程,花費幾個小時就抵達了位於極點附近的冰原馬拉松大本營愛國山。大量的雪橇救援車、移動式後援站按照預先精密的設計,被散布在綿延100公里長的賽程中,訓練有素的醫療人員等也將在各賽段整裝待命,盡心為選手們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大賽正式開始前,選手們先需接受賽程為42公里的適應性訓練,他們學著在暴風中,在雪山、冰山上艱難行進,他們這才發現:南極跑跟世界其他任何地區的長跑完全不是一碼事,每向前邁出小小一步都需要付出成倍的體力,和完成同等賽程相比,往往需要多付出1-2倍的時間。
如果不巧遇上暴風,則更需付出幾倍的努力與之抗爭。他們也學會了不太在意花多少「時間」,而更看重是否能堅持到底完成賽程。
也有選手更為聰明地早在飛來南極參賽之前,便開始了在當地的適應性訓練。如英國倫敦的一個南極挑戰小組,就曾經租用了一家花卉市場的一個零下20攝氏度的冷庫,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冷身訓練」,結果在正式比賽中,他們都顯現了超強的抗凍能力(無一人凍傷),並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有意思的是,為了保護南極洲的環境,參賽選手還被要求:小便一律需用尿壺接著,生活垃圾也不能隨意丟棄。如果違規,即可能扣分受罰。
雖說隨處可見後援站,但按照規定,後援站僅僅提供醫療凍傷等服務,而參賽者的所有給養,包括食品、水、葯品、器具等均需由選手自行隨身攜帶。組委會往往事先叮囑各路英豪:不妨帶上你所需要的一切,因為別人不可能跟你共享他好不容易才帶來的任何東西。
據悉,除了食品、水外,以下物品和器具在必帶之列--
★指南針:別以為有了全球定位系統GPS就萬事大吉了,要知道在靜止不動時,GPS並不能通過分析兩點的相對方位來指示方向,此時只得依靠指南針。
★防凍葯品:其作用不言自明。
★反光鏡:往往就是一面小鏡子,遇險時用來反射日光,以引起正在空中實施救援的直升機駕駛員的注意。
★冰鉤:用於在傾斜的冰面上攀援時防止滑跤。
★冰斧:如果不慎掉入冰窟,可用以自救。
★專用墨鏡:積雪的強烈反射很容易引發「雪盲」,而戴墨鏡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特製保溫衣:以特種保暖化纖和羽絨為填料縫制的多層「南極裝」。
★特製防凍鞋:既要防凍,又得輕巧;既宜登山,又可踏雪;既得防濕,還需牢實,而且需至少帶1雙備用。
『陸』 巴西馬拉松傳奇利馬點燃了聖火 為什麼是他
本來是貝利,但他身體不好,所以退出了。利馬也不是無名之輩,國際奧委會曾授予他皮埃爾-德-顧拜旦獎章,因為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賽場上,在距離最後的終點時僅僅五公里時他遭到觀眾阻攔,盡管重新回到路線上,不過徳 -利馬失去了原有的節奏,最終僅獲得一枚銅牌,本來他不出意外能得冠軍的,那個觀眾毀了他的夢想,那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會,但他還是原諒了,可敬。
『柒』 巴西選手德·立馬跑馬拉松被沖出人群的觀眾撞進人群,這名觀眾最後怎麼樣了
結局
妨礙比賽的前愛爾蘭牧師科尼利奧斯-霍蘭(Cornelius Horan)已被捕並押送至警局接受審訊。政府方面的發言人指出,去年霍蘭也曾在英國站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過程中闖入銀石賽道(Silverstone track)。
人物經歷
范德萊·科代羅·德·利馬出生於巴西的Cruzeiro de Oeste,家裡有七個兄弟。
有趣的是,徳利馬能夠成為一名馬拉松運動員,還得益於在1994年法國蘭斯舉行的一場比賽,他被當作一名領跑手。他原本准備在21千米處放棄,但發現自己的身體很舒適,於是一直跑到30千米處,最後一路領先的以2:11:06的成績獲得最後的冠軍。
利馬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成績為2:37:08,排名第75。
『捌』 巴西馬拉松推人者下場
可能會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但法官考慮到他的精神狀態,給了他緩期執行的判決。
『玖』 巴西里約奧運會為什麼會這樣失敗
很多細節方面當然不能和北京哪怕倫敦比,但我覺得巴西人有的時候散漫慣了,再加上國內形勢,這屆奧運會很危險啊。
之後我就沒怎麼搭理了,每月一封的newsletter還是在發,反正就是說我們巴西准備的怎麼怎麼好啦blablabla的。今年一月,告訴我我被選中了
這尼瑪興奮啊,想想就激動啊,然後就是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