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月7日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
1625年9月7日魏忠賢下令禁毀東林書院,無錫東林書院,原為宋代理學家楊時講學處。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吏部郎中顧憲成被罷官回無錫,遂重建東林書院,與同志高攀龍等聚會講學,議論朝政,抨擊宦官集團,被稱為「東林黨」。
一時間,退處林野的士大夫響附東林黨,高居廟堂的政見相同者亦應和東林黨。
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通過和平談判而簽訂的邊界條約。
明末清初,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他們在強佔中國領土尼布楚之後,又於公元1650年侵佔了雅克薩,並在當地修築城堡,作為據點。
在邊疆人民奮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復過雅克薩。並曾多次敦促沙俄進行談判,可是俄方卻置之不理。1685年,康熙帝命清軍再次收復雅克薩,清軍分水陸兩路圍攻。
在凌厲的攻勢面前,侵略軍被迫投降,答應撤退,但當清軍一離開,又偷偷開進雅克薩城重建據點。第二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城。
經過幾個月的戰斗,侵略軍頭子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這就迫使沙俄不得不接受舉行和平談判的建議。
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會起義,鴉片戰爭以後,支付賠款和五口通商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尤其金田起義後,各地農民風起雲涌積極響應。
小刀會領袖劉麗川,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當過商場經紀人,後成為滬廣天地會首領;另一領導人潘起亮,江蘇南京人,系秘密團體廟邦首領,後廟邦與塘橋邦合並一起加入小刀會。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清政府派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
1901年9月7日,由德、奧、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國公使組成的外交團,在團長葛絡干主持下,於11時在西班牙使館與中國全權大臣奕匡和李鴻章舉行會談,簽署和談最後議定書,儀式於11時30分結束。
1904年9月7日英國強迫西藏簽署,1904年9月7日.英國強迫西藏三大寺代表在布達拉宮簽署《拉薩條約》,英軍是於8月3日佔領西藏首府拉薩的。
由於達賴十三世出逃,西藏群龍元首。英軍在拉薩大肆劫掠,搶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經典,但找不到逼和對象。
8月12日,英軍上校榮赫鵬向清朝駐藏大臣有泰提出8項議和條件,有泰向西藏地方官員一再施壓。9月1日,榮赫鵬又提出約款,聲稱如不允從,每日增加賠款5萬盧比,進行恫嚇。西藏地方官員遂被迫於今日簽約。
1911年9月7日趙爾豐大肆屠殺成都市民,1911年9月1日,川路股東大會決定不納正糧,不納捐輸,不買賣田房。不認外債分厘,並通告全國。趙爾豐因連受到申飭,遂下鎮壓決心。
1923年9月7日聞一多詩集《紅燭》出版。
1927年9月7日南昌起義軍受挫,1927年9月7日,中共葉挺部向長汀開拔,譚平山率各機關,李立三負責運送傷病員,先後跟進,由周士第率部殿後。因安置負傷官兵及籌款困難,起義部隊行動異常緩慢。
1927年9月7日中共在中南各地領導農民武裝暴動,1927年9月7日,東江地區共產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為接應南昌起義軍南進東江,領導農民自衛軍及農民群眾舉行秋收起義,佔領陸豐、海豐兩縣城。國民革命軍進行反撲,農民起義武裝轉移到農村。
1952年9月7日納吉布掌握埃及大權。
1956年9月7日王蒙發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1977年9月7日中小學教材清除「四人幫」及其餘黨的流毒。
1977年9月7日巴拿馬運河新條約簽訂。
1984年9月7日中國首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掃盲獎。
1984年9月7日3000日本青年訪華。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
1994年9月7日攝影家吳印咸在北京逝世。
1994年9月7日我國首次評選十大「扶貧狀元」,1994年9月7日,我國首批十大「扶貧狀元」,日前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半月談》雜志社主辦的評選活動中產生。
1995年9月7日瑞典《每日新聞》報道1986年諾貝爾醫學獎評選內幕。
1997年9月7日原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客死摩洛哥。
(1)巴西東林什麼擴展閱讀
1949年9月7日 周恩來指出: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來挑撥離間中國的統一
1949年9月7日 周恩來在向參加一屆全國政協的代表作《關於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的報告時指出: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我們主張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來挑撥離間中國的統一。
今天帝國主義者又想分裂我們的西藏、台灣甚至新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的名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叫聯邦。我們雖然不是聯邦,但卻主張民族區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權力。
"這個問題,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達成一致,在《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由此,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
1953年9月7日 毛澤東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政策
1953年9月7日 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談話,解釋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
毛澤東說: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經之路。將全國私營工商業基本引上國家資本主義軌道,至少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時間。
至於完成整個過渡時期的任務,包括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基本上完成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則不是三五年所能辦到的,而需要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反對遙遙無期的思想,又要反對急躁冒進的思想。
1975年9月7日 周恩來在醫院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1975年9月7日 周恩來在醫院接見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伊利耶·維爾德茨。這是周總理生前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在回答客人的提問並介紹自己的病情時,周恩來坦然地說:馬克思的"請帖",我已經收到了。這沒有什麼,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法則。又說:我現在病中,已經不能再工作了。
鄧小平同志將接替我主持國務院工作。周恩來請維爾德茨轉達對羅馬尼亞黨政領導人及其他老朋友的問候,並表示:在毛澤東思想培育下的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斗爭的。
② 明朝後期的東林黨是什麼
明朝後期,政治極端黑暗,朝政被一批極端腐朽的宦官和大官僚把持著。這就引起了許多中下層的正直官吏和知識分子的不滿。
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顧憲成被革職還鄉。顧憲成回到無錫老家後,就來到當地的東林書院講學。在那裡,他遇到了高攀龍、安希范、錢一本等志同道合的學者。他們屬於不得志的士大夫階層,經歷大多相似。這些有學之士聚集在一起,不但切磋學藝,鑽研學問,還時常議論朝政,對當權者加以抨擊。他們提出「利國」、「益民」的政治主張,要求改革朝政,任用賢能,澄清吏治,反對獨裁專制。他們還反對橫征暴斂,反對當時的太監到各地去主持開礦、徵收賦稅,呼籲減輕民眾的負擔。
東林學院聲勢越來越大,而且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因此又有不少士大夫聞風趨附,加入到這個團體當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政治組織——東林黨。
明熹宗時,大宦官魏忠賢專權。他勾結一部分官吏,實行殘暴、黑暗的統治,使得天下臣民苦不堪言。東林黨人拍案而起,指斥魏忠賢及其黨羽為「閹黨」,多次向朝廷上書,揭發閹黨的罪惡。東林黨人楊漣曾上書彈劾魏忠賢有二十四大罪,左光斗彈劾魏忠賢有三十二大罪。可是,因為有皇帝的寵信和包庇,魏忠賢反而唆使其黨羽製作了《東林點將錄》、《同志錄》等文件,對東林黨人按名斥逐、捕殺。楊漣、左光斗、黃尊素、高攀龍等大批東林黨人都慘遭殺害。公元1627年8月,熹宗病死,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安定民心,崇禎下令將魏忠賢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知惡貫滿盈,畏罪自殺了。東林黨人受迫害的狀況才告停止。
③ 東林是什麼意思
東林黨?
④ 什麼叫東林黨
[dōng lín dǎng]
東林黨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
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
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系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
⑤ 東林文化是以什麼為中心
這個實際上是以戲劇為中心的,這個就是他們的文化主體組成結構
⑥ 東林大學是什麼大學
國家雙一流大學
⑦ 東林廠什麼樣
東林廠是一家集毛織、梭織、針織於一體,能設計、生產各款時尚新潮服裝服飾的大型服裝加工企業,口碑不錯的。
擁有43000平方米廠房及宿舍,2000名員工,年產600萬件各類毛衣、針織、梭織成衣的大型服裝企業。
⑧ 東林黨究竟是個什麼組織
經「袁史」公眾號授權發布
公元1644年,萬壽山上,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望著往日一片寧靜的京城變成一片火海,在燃燒的火焰和百姓的驚慌聲中,他懷著痛苦與悔恨等等復雜的情緒自縊而亡。李自成進京、清軍入關,就此,存在了將近三百年的大明宣告滅亡。
而要說起明朝的滅亡,就不得不提東林黨這一組織。明朝末年的東林黨爭是導致其滅亡的重要誘因。那麼,東林黨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東林黨
什麼是黨呢?在明朝那個時候,黨,指的是朋黨,大意就是對在朝廷中拉幫結派,組成勢力的一些人的稱呼,是個帶有貶義的詞。而東林黨是否也是個貶義的指稱呢?
東林黨的最初起源其實是東林書院,該書院是萬曆時期被朝廷罷黜的吏部大臣顧憲成回到老家無錫後為講學而設立的。該書院的前身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學者龜山先生的講學之地。
被罷免的顧憲成歸鄉後,鑒於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境況,再加上上門求學者眾多,便和弟弟顧允成以及好友高攀龍等一起興修了這所書院,擴大其規模,用來宣講儒學,培養人才。《東林本末》記載,「自顧涇陽削歸而朝空林,實東林之門戶始成,夫東林故楊龜山講學地,涇陽公請之當道,創書院其上,而因以名之者。」
而他們宣講儒學,一是針對時人因誤導陽明心學而產生的清談空談之風,闡明真正意義上的孔孟之道,提倡學者、士大夫等務實;二則是在講學過程中涉及到對時政的批判與建議。除了日常的講學與授課,東林書院還會開展講會,「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並且不限制參加的人員。
就這樣,東林書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的言論所產生的輿論作用也越來越大。「憲成講學,天下趨之」、「而四方來觀者上自名公卿,下迨布衣,莫不虛已悚神,執經以聽,東南講學之盛遂甲天下」。
而在此過程中,東林書院的一些觀點,諸如廣開言路、反對礦監、稅使,提倡工商皆本等,觸犯到宦官以及其它官員的利益。而其所宣揚的觀點和掌握的輿論主動權也引起了朝中其它勢力的不滿,比如浙黨、齊黨等以地緣關系結為一夥的官員。
由此,贊同和宣揚東林一派觀點的官員被認為是東林黨,而東林黨這個名稱正式出現則是在熹宗時期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整理出的《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中。
東林黨之得失
東林黨所提出的求真務實,反對空談的觀點,確實有利於人才的培養。而其所宣揚的廣開言路等觀點以及對時政的批判所產的輿論效力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朝廷的決策。最為重要的是,東林黨提倡的文人士大夫的氣節,不畏強權、視死如歸的精神,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態度對時人乃至後來人產生了很好的引導和鼓舞作用。
但與此同時,東林黨所產生的輿論影響也讓朝中其它勢力對其虎視眈眈,這加劇了朝廷的黨派斗爭,對於朝廷的穩定與運行具有極其惡劣的影響,十分不利於政治的穩定與王朝的安危。這也是前文我們提到明朝滅亡離不開東林黨爭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另個更為直接的因素,那就是東林黨爭催生了明末的農民起義。崇禎繼位以後,一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基本被剿滅,反東林黨的勢力一夕之間分崩離析,東林黨的主張也得到重視。因此,工商業者原本要繳納的貿易稅、礦稅等多被減少或取消。
這對於工商業者而言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對於朝廷來說就不是如此了。至少短期內,朝廷的財政收入會縮水很多。而為了彌補這一部分缺失,朝廷不得不對農民下手,增加賦稅。這就導致農民原本就居高不下的稅收更加高昂,交不起稅、吃不起飯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天災,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爆發了。
在某種程度上說東林黨「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東林黨人
明朝的滅亡,東林黨或許有一定的責任,但它絕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東林黨人為國為民,不畏強權,敢於諫言,敢於同腐敗的吏治作斗爭的行為與精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時光輪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句子伴隨著他們的氣節與故事流傳到現在。
袁載譽新書《互聯網簡史》已上線,各大線上商城有售,想了解互聯網的可以去多多支持
⑨ 著名的「東林黨」在歷史上究竟是幹啥的
明朝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東林黨”,而東林黨出現幾乎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是事實“東林黨”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正牌,被人痛恨打壓也是自然了。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仔細說說東林黨人吧!
開來任何時候,人聚集的多的時候,就不免有點變味,東林黨需要的應該是一個核心人物,可以將整個東林黨人團結在一起,或許這東林黨就可以存在更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