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關於雨林的任何資料 最好是英文的
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分布於赤道及其兩側的濕潤區域中,常綠的、具濕生特性、高逾30米的喬木,富有粗莖的藤本以及有木本和草本附生植物的雨林。這些地區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6℃以上,月均溫多高於20℃,年降水2500~4500毫米,全年分布均勻,無明顯旱季。植物種類多,高大喬木占優勢,群落結構復雜,林木分層多。高大喬木常有板狀根,此外,氣生根、支持根和老莖開花現象也普遍。常綠大型羽狀復葉上多具滴水葉尖。攀援植物,尤其是木質大藤本多,附生植物豐富,林下有木本蕨類和大葉草本植物。動物種類繁多,代表動物有猩猩、長臂猿、樹鼩、犀牛、象、貘、豪豬等。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馬孫盆地、非洲剛果盆地和東南亞一些島嶼,我國的西雙版納、台灣南部和海南島南部也有分布。生物的多樣性極高,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維持大氣氧和二氧化碳平衡中起著重大作用。
熱帶雨林
「這片大地是大自然為自己造就的廣袤、天生、凌亂而茂盛的溫室。」這是查理·達爾文在150多年前首次看到熱帶雨林時說的。他不無貶義地談到,這真叫人受不了,無非是生命在狂舞罷了。熱帶雨林有美不勝收的景色,聲音和氣味幾乎無窮無盡,探索熱帶雨林宛如到了一個陌生、神秘莫測的星球。
幾乎所有的熱帶雨林都位於赤道兩側,北到北回歸線,南到南回歸線。這條赤道帶,像一條很寬大的腰帶一樣扎在地球的大肚子上。在赤道帶內,雨林十分茂盛,每個森林都是一個伊甸園。它們是世界上的叢林。南美洲誇口巴西和其他幾個鄰國的亞馬遜叢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伊甸園,這個面積與澳大利亞相同的區域以蜿蜒流經其間的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命名。這條長4000英里的亞馬遜河,寬闊而洶涌,其入海口是大西洋。在這片汪洋大海上航行100英里仍能舀到一杯淡水。地球上流動的淡水有六分之一從廣袤的亞馬遜河流向海洋。
其他雨林分布在中美州、南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非洲中部(主要是扎伊爾)。美國的夏威夷、波多黎各和維爾京群島也有少量雨林。圖1為世界主要熱帶雨林分布圖。
盡管雨林大多位於赤道,但大都千差萬別。科學家認為有40多種不同的雨林,這些雨林都有自身的動、植物群。熱帶雨林大致上分為熱帶干林、熱帶濕林和真正的熱帶雨林三類。本文主要談及最常見的熱帶雨林,它離赤道最近,緯度最低。它們是世界上最濕的陸地,每年被400英寸的雨水浸泡著,而紐約的降雨量為43英寸,舊金山為20英寸。熱帶雨林的平均溫度為80°F,溫度變化不大。
生命在這個又熱又潮的環境中繁衍,熱帶雨林已成為地球上最復雜和生物種類最多的環境。它們僅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7%,但擁有地球動植物物種的90%。理應將熱帶雨林稱為「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地方」。
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美國大陸本土最茂密的森林中最多有25種不同的樹種。而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一處就有2500種不同的樹種。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面積為2.5英畝的范圍內,就有450種樹。矗立在雨林中的最高的樹有200英尺高。這些巨樹為突生進化樹種,其樹頂枝葉繁茂,矗立在樹冠層濃密的葉子之上。
雨林的樹冠層由矗立在地面上100英尺到120英尺高的大片樹冠組成。雨林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動植物群在樹冠層上生活和棲息,這里展現了自然界最壯觀的景象,在樹中寄生,又不傷害樹的附生植物多達2萬種,這些附生植物將樹冠層蓋住,活像蔚為壯觀的空中植物園。附生植物的根部自由懸垂,從空氣或樹乾和樹枝縫隙處堆集的腐質中吸取水分和營養。
蘭花是迄今人們最熟悉又是最美的附生植物。世界上大部分蘭花都在熱帶雨林中。數百萬年以來,它們和動物一起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一種蘭花物種開的花模仿一種特殊的雌性昆蟲的一般體形,在不知不覺中與單型世代雄性植物接觸而完成授粉。
鳳梨科植物是另一種附生植物。其親緣植物能在葉子的基部獲取雨水。這些滯留的雨水就生成昆蟲和有毒箭蛙等小型兩棲動物賴以生存的微型生態系統。有毒箭蛙膚色艷麗有劇毒,森林獵人用其製取劇毒的毒箭和吹矢槍的毒鏢。伏都教的醫生發現這種毒素可使人變傻。
雨林的樹冠層上有很多野生飛行微生物。世界上有一半的鳥類(約上千種),在亞馬遜雨林中生存。它們不知疲倦地在花叢間飛舞。小蜂雀細長的嘴是重要的授粉工具。它們的翅膀每秒鍾拍打50到80下,速度極快;如果人要達到這樣的速度,每天要消耗的能量相當於130個麵包的卡路里。
毛色艷麗的鸚鵡、金剛鸚鵡、巨嘴鳥和天堂鳥把樹冠層裝飾得像無價的珠寶。它們響亮和呱呱的叫聲是雨林中熟悉的聲響。鷹和隼在樹冠層的棲枝上稱王稱霸,它們會突然俯沖下來,殺死那些行動緩慢不能躲開其襲擊的動物。它們在森林食物鏈中高居首位。
在熱帶雨林棲息的大量蝙蝠也是一種很特殊的動物。它們是唯一能飛行的真正的哺乳動物,雨林中有1000多種蝙蝠物種。在一些地區,約一半以上的哺乳動物是蝙蝠。它們的生物量比其他所有哺乳動物的總和還大。
蝙蝠的大小各異,小的有專吃昆蟲的小蝙蝠,大的有食水果的翼展達6英尺的「飛行狐狸」。吸血蝠共有3種,它們用剃刀一樣鋒利的三角形前牙將獵物切成片。蝙蝠的唾液中有一種麻醉劑使獵物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痛苦,同時有一種凝血劑確保蝙蝠所需營養成分不流失。
蝙蝠像昆蟲和鳥類一樣是雨林植物的重要授粉動物,它在播種中亦起了很大作用。蝙蝠吞食水果後,在飛翔過程中將種子傳播到熱帶雨林各處。據估計在熱帶雨林中,通過蝙蝠播種的種子達到95%。
在樹冠層下,灌林、藤蔓植物與小樹爭奪空間和透過厚厚植被漏出的有限光線。這些數量少一些的植物群形成了下層林木,由高度在雨林區上空50英尺到80英尺之間葉子茂盛的成片枝條組成。
下層林木和樹冠層一樣與生物共生存。匯集著世界大部分猴和猿等靈長目動物在其間盪來盪去,上下攀援。毛猴、蛛猴和發出尖聲的吼猴在中美和南美的叢林中比比皆是。西半球靈長目動物的共同特點是有一條能盤卷纏住樹枝的尾巴,已演化成適應樹上生活的第五肢。東半球(亞洲和非洲)的猴子都沒有這種尾巴。
非洲雨林中到處可見黑猩猩。黑猩猩與大猩猩、長臂猿和猩猩一樣,屬於猿而不是猴子,因此沒有尾巴,它們在雨林地面捕食時,和在樹冠層上攀援時一樣靈活。最大的猿類大猩猩也是非洲雨林的生物。由於體大,成年的大猩猩很少在樹上攀援。
中美洲和南美洲雨林中最常見的大型哺乳動物是懶猴。它們的奇特之處是能從樹枝上倒掛下來,它們彎曲的長爪子像肉鉤。懶猴的吃、睡、交配甚至生育都採取這種姿勢。它們的皮毛上麇集著大量的海藻,給懶猴披上了一層淡綠的保護色。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區別是,懶猴的體溫隨溫度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在樹冠層任何露出縫隙的地方,都能看到懶猴倒掛著沐浴在陽光下。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四處覓食的美洲虎是美洲叢林中真正的獸王。美洲虎是繼獅子和老虎之後的第三大貓科動物。它在樹冠層到地面整個森林稱王稱霸,攻擊弱小、動作緩慢的動物。它在食物鏈中高居首位,自然界不存在以它為生的動物。
雨林中沒有空著的生態龕,也出現了一些極為奇特的動物。阿諾德·紐曼對熱帶雨林的一些動物作了如下描述:
這里展開的各種生物就像是一份不可思議的產品目錄。草像竹子那樣能長到100英尺高,每天能長36英寸;樹身達145英尺的「玫瑰」;雛菊和紫羅蘭有蘋果樹那麼大;蕨類高60英尺,其中一些屬於最堅硬的木材;長37.5英尺能收縮的蛇;睡蓮的浮葉的直徑為5英尺,能夠撐得住一個小孩的重量……大花草堪稱世界上花中之王,其直徑為38英寸,重38磅,蜜腺中所含液體達數加侖;翼展為12英寸的蛾和體重達100磅,大到能吞食老鼠和嚙齒動物的青蛙。
這里確實奇特,而奇怪的事物往往很危險。在氣勢磅礴的亞馬遜河的回水和很多支流中,到處潛伏著美洲鱷魚。水虎魚群露出鋒利的牙齒在幾分鍾內就能將200磅重的動物撕碎。捕食所有水中動物的魔鬼是一種細尖如刺的長2英寸的可怕的寄生鯰。它聞到尿味後,進入被捕食對象的外生殖器的尿道口。它們能通過尿道,進入膀胱中生存,只有通過外科手術才能將其去除。它們讓病人遭受極大的折磨。亞馬遜部落的許多男性通常將生殖器尿道口的包皮束結扎,以免受到寄生鯰的侵害。
熱帶雨林中普通的螞蟻也長得很大。最大的螞蟻是非洲矛蟻和南美行軍蟻。成群的數十萬只這種一英寸長或更長些的螞蟻在通過叢林時,會毀掉沿途的一切。馬、牛被活生生地吃掉,一切生命都無法倖免。
矛蟻、水虎魚和劇毒的樹蛇也在樹冠層上活動,奇怪的是它們都不是熱帶雨林中最毒的動物,最毒的動物要數一種很小不起眼的蚊子。雌蟻的叮咬可傳播瘧疾病原體(這種病堪稱世界疾病殺手之最)。蚊子還傳播導致象皮病的小絲蟲。這種病因患者的腿中聚集大量絲蟲,脹得和象腿一樣而得名。一旦患者的外生殖器受感染,要將睾丸放進小推車方可走路。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劉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書列出的數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鍾67英畝(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速度遭到徹底毀滅。每年有一個紐約州大小的雨林永遠消失。斯科特警告說,「如果雨林按照這種速度減少,到本世紀末,大部分雨林都將消失。」
雨林的消失,意味著人類將永久喪失一大批物種。物種將瀕臨滅絕。很多物種現在就遭到危險。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臉像人臉,被稱為「森林老人」)過去在亞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於其棲息地遭到極大破壞,這種在樹上生活的唯一的一種大猩猩越來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找到。
到底有多少其他動植物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無人知曉,也根本無法知道。地球上人們尚未發現的生物還有95%,它們的情況又如何呢?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150萬種不同物種的生物,其中一半是昆蟲。然而昆蟲共有1000萬種乃至一億種,而且大部分在熱帶雨林生活。
紐曼在《熱帶雨林》一書中寫下一段有趣的觀察結果:我們能很精確地測出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誤差不超過0.25英寸),但是我們能識別的在地球上棲息的生物不到6%。依筆者看,讀者並不知道熱帶雨林有哪些生物,也就不介意這些生物的生死。但我們都清楚地知道聽任熱帶雨林消失意味著人類會失去許多:
·有四分之一的葯物源於熱帶雨林的動植物。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種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熱帶雨林生長。玫瑰色的長春花可用於製作治療兒童白血病和何傑金氏症的幾種葯物。用熱帶金雞納樹樹皮製成的奎寧是治療瘧疾的神奇葯物。斯奎布氏葯劑是利用巴西響尾蛇科毒蛇的毒汁製取的治療高血壓的葯劑。
·至少有2500種潛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長在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中。從雨林中得到的經過馴化的動物與歸化的植物中獲得的基因能用來改良土生的牲畜,所有家雞都是亞洲叢林禽類4種物種的後代。我們80%以上的食物包括咖啡、可可都來自雨林。
·雨林還向人類提供了輪胎用的橡膠,口香糖、油漆和化妝品所用的樹膠和橄欖油。雨林中有一種特殊的樹提供了高爾夫球所用的堅硬的乳膠。從巴西的苦配巴樹可以直接導出柴油。巴西有20%的柴油由這種樹提供。此種現象的發現者梅爾文·卡爾文因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為何要摧毀如此珍貴的資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樹木,將硬木木材運往各國銷售。順便說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木材進口國,每年用木材生產大量的一次性木筷子,建造1.1萬間住宅。
在雨林區,砍掉樹木、興建牧場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這種做法的效率極低。據估計,需毀掉67平方英尺的巴西雨林方可換得0.25磅漢堡包。人們都不會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幾場大雨可沖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幾年時間牧場主就得放棄原來的牧場,去尋找新牧場。
許多熱帶雨林在這樣的「刀耕火種」中被濫砍濫伐而變為農場。人們將樹砍倒焚燒,灰燼增加了土壤極需的營養。然而,農場的命運和牧場的一樣,表土很快被沖走,農場不得不被放棄。人們毀掉大量的森林而種植非法走私毒品所用的古柯。1988年哥倫比亞的商品出口額中、可卡因居第一,出口額為40億美元。咖啡位居第二,出口額為15億美元。
砍伐和焚燒熱帶雨林遠不止毀滅無數的動植物物種。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意味著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這是一種連鎖反應。
綠色植物和海藻是一種特殊的生物。它們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從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種單糖、葡萄糖和氧氣。這種奇妙的變化通過植物中的綠色素(葉綠素吸收日光進行化學反應,即光合作用)完成。
樹木將從空氣中攝取的二氧化碳以葡萄糖的形式保存起來,能有效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熱帶雨林的樹木生長很快,對促進光合作用起著重要作用。這些林木每年從空中攝取上百萬噸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而工業和汽車尾氣的污染也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極為必要。溫室氣體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熱量,不讓熱量漏失。結果物體升溫,這就是所謂的「地球變熱」。
在利用「刀耕火種」毀林興建的農場中,「刀耕火種」確實造成雙重後果。首先,砍伐林木,減少了光合作用最終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也會減少大氣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氣含量。光合作用對氧氣循環極為重要,確保大氣中不缺乏氧氣)。其次,放火毀林,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環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只能是帶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冰川溶解,洪水泛濫。這不是一般性災難,會造成更多的動植物死亡。
地球在過去的5億年的歲月中,已經歷過5次大規模的滅絕。最近的一次大約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但這不是最嚴重的一次。最慘重的損失是大約在2.45億年前二疊紀,那時生命大規模滅絕,77%到96%的海洋動物物種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滅絕。
如果將雨林完全毀掉,到下世紀中葉,人類顯然很可能經歷第6次大規模滅絕。和以前所發生的災難一樣,生命將再次受到嚴峻的考驗。但我們已經永遠失去了舌頭長8英寸,可從特殊品種的蘭花中攝取液汁的達爾文蛾,以及身體幾乎透明和骨頭為綠色的草蛙。
偉大的自然主義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畢比曾意味深長地談到:「如果某種生物的最後一個個體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現新天體或地球重新恢復生機之後,才能再次見到這種個體。」
(李 明 譯)
B. 世界之最
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聯邦(總面積約17,075,200平方公里) 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molossia(總面積0.05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口約13億人) 人口最少的國家:molossia(2010時約有12人) 人口最少的國家和地區:皮特凱恩群島(2006年共50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摩納哥(面積1.95平方公里,共居住32,409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620人) 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蒙古國(面積1,564,000平方公里,共居住2,800,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 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澳大利亞(海岸線長達36375 公里) 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波札那(2005年時平均每一千人就有29.36人死亡) 死亡率最低的國家:科威特(2005年時平均每一千人只有2.42人死亡) 出生率最高的國家:尼日(2005年時為千分之51.33) 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德國(2005年時為千分之8.33)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國家:德國 嬰兒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安哥拉(平均每一千名嬰兒出生就有187.49名死亡) 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平均每一千名嬰兒出生只有2.29名死亡) 婦女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尼日(平均每一名婦女就生育7.46名嬰兒) 婦女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平均每一名婦女只生育1.06名嬰兒) 自殺率最高的國家:立陶宛(2003年時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就有42.1人自殺,男性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有74.3人,女性則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有13.9人) 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美國 (2008年GDP為14.32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盧森堡(2004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約有75,130美元) 國民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安道爾(2006年平均壽命有83.51歲) 國民預期壽命最短的國家:史瓦濟蘭(2006年平均壽命有33.22歲) 世界上最年輕的共和國:尼泊爾(2008年5月28日宣布廢除君主制) 最長的國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國歌《金色的孟加拉》它長達142小節。 最短的國歌:巴林國歌——Bahrainona 《我們的巴林》(只有7小節) 歌詞最短的國歌:烏干達國歌 全曲僅八小節 最古老的國旗:丹麥的紅底大白十字國旗。 最長的邊境: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邊境(長6416公里) 一天最早開始的國家:吉里巴斯(也是唯一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國家) 生產椰棗最多的國家:伊拉克(1981年產量佔世界2/5) 產椰子最多的國家:菲律賓(佔世界產量1/4以上) 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衣索比亞 最大橡膠生產國:泰國 最大蕉麻生產國:菲律賓 棕油產量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 玉米、大豆、棉花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國家:美國 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最多的國家:巴西 世界上出口羊毛和綿羊數最多的國家和鋁土礦、鉛鋅、鈾、鎳儲量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 最富有的國家:瑞士(人均佔有財富64.8萬美元) 牛最多的國家:印度(約3億多頭,約佔世界上牛的總數的1/5) 羊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有2億多隻,平均每人12500隻) 湖泊最多的國家:芬蘭(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島嶼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由大小不等的13667個島嶼組成,其中6000個島嶼能住人) 火山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水最昂貴的國家:科威特 最北的國家:芬蘭 最南的城市:烏斯懷亞 殘疾人比例最高的國家:安哥拉 平均海拔最高的國家:賴索托 地勢最低的國家:荷蘭 高峰最多的國家:尼泊爾 世界最長的不設防國界:美國與加拿大的國界(長6000多千米)
行政區劃
最北端的首都: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 最南端的首都:紐西蘭首都惠靈頓 最西及最東端的首都:斐濟首都蘇瓦 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 離赤道最近的首都:南美洲厄爾多爾的首都——基多。 面積最大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自治區 呼倫貝爾市 (263,953平方公里) 最小的城市:荷蘭 海牙 馬德羅丹小人國 最北端的城市:挪威 斯瓦爾巴群島 朗伊爾城(位於北緯78度) 人口最稠密的最北端小鎮: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新奧爾松 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烏斯懷亞(位於南緯54度50分) 最早用鮮花報時的城市:日內瓦(已有28年歷史) 人口最密集的島嶼:鴨脷洲(香港,面積1.3平方公里,共居住90,000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60,000人) 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馬累(馬爾地夫,共居住469,800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48,007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旺角 (香港)(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 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格陵蘭(平均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0.1人) 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劃:薩哈共和國(面積達310萬3200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劃:北方邦(總人口約175,922,300人) 婦女生育率最低的城市:香港(平均每一名婦女就有生育0.95名嬰兒) 世界GDP最高的城市:東京(2008年為11910億美元) 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東京(2008年為3560萬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東京(面積2155平方公里) 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城市:紐約(2008年為61000美元) 世界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紐約(有35棟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 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紐約 全球密度及寬廣度最高的天際線:香港——計法是相等於扣除最低值的90米或295呎,所有建築物高度的總和。(以米計算,不包括塔尖)。而獨立塔則以他們一半的高度來計算。
礦產
最大的儲金國:南非(佔有開采價值金屬量3/5) 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 磷酸鹽最豐富的國家:摩洛哥 稀土礦最豐富的國家:中國 煤礦最豐富的國家:中國 最大的天然鑽石產地:澳大利亞 (鑽石產量為0.374億克拉,佔世界鑽石總產量的34%)
其他
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總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 最早成立的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 最長的洋流:南極環流(長達21,000公里) 最大的濕地:潘塔納爾濕地(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獨立岩石: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周長約為9.4公里)
編輯本段生物之最
動物
最大的動物:藍鯨(平均長30米,重達160噸) 最大的陸上動物:非洲象(平均重達7噸) 最高的陸上動物:長頸鹿(平均高5米) 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卵生動物:鴨嘴獸 皮毛最保暖的動物:北極熊 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 (高1米以上,長可達3米,尾巴約1米,體重可達350多千克) 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河馬 最聰明的動物:海豚 雄性生殖器官最長的動物:非洲象(生殖器官長達2米) 最大的鳥綱類動物:鴕鳥(平均高2.5米,最重可達155千克) 體積最大的飛鳥:柯利鳥(體長1米多,體重約18千克,生活在非洲東南部) 翅膀最長的鳥類:信天翁(翅展2~3米) 最早的鳥:孔子鳥、遼寧鳥和中華龍鳥(距今2~3億年前,前兩者屬同一時代,皆比始祖鳥早上幾千萬年,而中華龍鳥是龍還是鳥尚有爭議。) 嘴巴最大的鳥:巨嘴鳥 (嘴長24厘米,寬9厘米) 形體最小的鳥:蜂鳥 飛得最高的鳥:天鵝 (最高能達17000米) 最耐寒的鳥:企鵝 產蛋最大的鳥:鴕鳥 擁有最大細胞的動物:鴕鳥的卵細胞 翅膀最多的鳥:四翼鳥(生活在塞內加爾和甘比亞西部以及扎伊爾南部) 最大的軟骨魚綱類動物:鯨鯊(平均長8米,最長可達20米) 陸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獵豹(可高達時速130公里) 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旗魚(最快可達190公里每小時) 飛行速度最快的動物:軍艦鳥(最快可達418公里每小時) 最高的犬種:愛爾蘭獵狼犬(最高可達150公分) 體積最小的犬種:吉娃娃(一般重量介乎1至5公斤之間) 最高的狗:大丹狗 (通常高76厘米以上) 現存最古老的生物:舌形貝(有4.5億年歷史) 最大的水母:北極霞水母 (傘蓋直徑可達2.5米) 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 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 (共有14175顆牙齒) 最大的蜘蛛:捕鳥蛛 最常見的蠕蟲:蚯蚓 最長的軟體動物:大王烏賊 (最近南極州剛發現的一種烏賊) 最大的蝌蚪:不合理(產的蝌蚪全長超過25厘米,但蛙長僅有7厘米) 足最多的動物:千足蟲(700隻足) 最長的昆蟲:竹節蟲(最長超過30厘米) 築巢最精巧的昆蟲:蜜蜂 飛行能力最強的昆蟲:蝗蟲 (每天能夠連續飛行近10小時) 爬行速度最快的昆蟲:蟑螂 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 (每隻復眼由28萬個眼晶體組成) 對人類危害最大的昆蟲:蚊子 (一年內曾使三百萬人死於它們傳播的疾病) 力氣最大的昆蟲:屎殼郎(可以支撐或拖走相當於自己體重1141倍的物體) 昆蟲界的格鬥專家:螳螂 外形最奇特的魚:海馬 眼睛最奇特的魚:比目魚 最毒的魚:毒鮋 飛得最遠的魚:飛魚 (記錄:高度11米,距離1000多米) 放電能力最強的魚:電鰻 (放電時最高電壓可達800伏) 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一次產卵可達3億個) 最懶惰的魚:雄性鮟鱇魚 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 (即娃娃魚) 最大的爬行動物:鹹水鱷 (最長的可達8米多) 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 最長的蛇:蟒蛇 (身長最長達14.85米,體重達447千克) 最會變色的蜥蜴:避役(或稱變色龍) 毒性最強的蛇:海蛇 (其毒性為氰化物的80倍) 壽命最長的動物:海龜 (已發現最年長的海龜有300多歲) 體形最大的恐龍:地震龍 (體長有42米長,體重約130噸) 最聰明的恐龍:傷齒龍 (智商高達5.3) 最笨的恐龍:劍龍 爪子最大的恐龍:重爪龍 (爪子30多厘米長) 身體最寬的恐龍:甲龍 (體長不超過10米,體寬可達5米) 最醜陋的恐龍:腫頭龍 最厲害的恐龍:異特龍、暴龍 牙齒最多的恐龍:鴨嘴龍(960顆) 最小的恐龍:新頜龍(體長60厘米,重5.5千克) 雙翼最長的鳥:信天翁(一般可達3.17米) 走得最慢的獸:三趾樹懶(速度100米/小時) 冬眠時間最長的動物:睡鼠(冬眠時間5~6個月) 懷孕期最短的哺乳動物:達呼爾鼠兔(孕期15天) 最長的蜈蚣:長達1米以上 進入太空中體型最大的動物:黑猩猩哈姆(1965年升入太空) 生命力最強的動物:水熊蟲 最大的青蛙:巨諧蛙(鼻尖至肛門最大長度可達到33厘米,體重最大可達到3公斤) 最小的青蛙:諾侏儒青蛙(平均長11.4毫米) 體重最重的牛:英國的一頭夏洛來牛,名叫菲爾德·馬歇爾,2009年,僅8歲的它就有1,67噸。 最大的鯰魚:義大利人羅伯特曼托瓦的波河(RiverPo)上釣得,重量達250磅(合約226斤)。
植物
最大的植物:謝爾曼將軍樹(體積達到1,489m³) 最小的樹:矮柳 (高不過5厘米) 最大的花:大王花(可重達11公斤) 最小的花:無花果的花 最臭的花:腐屍花 最短命的花:葡萄花 最大的葉子:王蓮葉 最大的種子:大實椰子(成熟時直徑長40至50厘米及重達15至30公斤) 最小的種子:斑葉蘭(長約 0.5 毫米、直徑 70 微米,只有在顯微鏡或放大鏡下,才看得清楚) 結果習性最奇特的植物:花生 (地上開花,地下結果) 含植物蛋白質最多的農作物:大豆 (36.3克蛋白質/100克大豆) 最古老的農作物:豌豆 (已有1.1萬年歷史) 纖維品質最好的植物:薴麻 栽種茶樹最早的地區:廣西 最耐旱的農作物:粟 播種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小麥 含維生素C最多的蔬菜:辣椒 含維生素C最多的水果:櫻桃 熱量最低的蔬菜:黃瓜 最健康的水果:蘋果 最粗的樹:波巴布樹(樹干周長可以超過50米) 最高的樹:澳洲杏仁桉樹 (最高可達156米) 葉子最長的樹:長葉椰子樹 (最長有27米) 根長得最深的樹:南非奧里斯達德附近的一株無花果樹 (根深入地下120多米) 樹冠最大的樹:孟加拉榕樹 (其樹冠可以覆蓋約1萬平方米的土地) 體積最大的樹:美國加利福尼亞巨杉 儲水量最大的樹:紡錘樹 最老的樹 :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一棵名叫麥修徹拉的刺球果松(樹齡高達6400歲;另外還有一棵是非洲西部加那利亞島的龍血樹,已經活了8000多歲,可惜的是在1868年毀於一場風災) 最重的木 :雲南西雙版納的鐵力木(其主幹高達30米,木質堅硬,把它放在水中也不會浮於水面) 最輕的木 :美國和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的巴沙木(每立方米只有0.1噸重) 最粗的樹 :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生長著一棵栗樹(樹身周長為56米) 最鹹的樹 :中國黑龍江生長著一種木鹽樹(含鹽量竟與普通食用鹽相差無幾) 最甜的樹 :北美洲的槭樹(含糖量可達85%) 最硬的木 :朝鮮和中國東北的鐵樺樹(比普通鋼板還要硬1倍,現代步槍即使在短射程內也奈何不了它) 最亮的樹 :北美洲的魔樹(晚上在樹下可以看清楚小5號楷書大小的字) 最毒的樹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海康的箭毒木(即見血封喉,其樹汁潔白,卻奇毒無比,見血就要命。唯有紅背竹竿草才可以解此毒) 最耐火的樹 :中國南海的海松樹和南非洲的水瓶樹(一旦發生火災,最多葉子被燒掉,來年照樣發新葉,正常開花結果) 對火最敏感的樹:滅火樹(原產安哥拉,只要有人在樹下點火,就會立即噴出一種特殊的液體,把火澆滅) 最珍貴的樹 :水杉和銀杏(被譽為「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植物熊貓」) 最具貴族氣派的樹 :首推檀香樹(有位生物學家曾幽默說:檀香樹是貴族中的貴族,是非常漂亮、美麗的樹,絕不「寄生作伴」,更不輕率接香,因此常與洋金鳳和紫珠搞得火火熱熱) 生長最慢的樹 :前蘇聯喀拉里的爾威茲加樹,以及北極林帶的希特卡雲杉(每百年的高度只有28厘米,直徑2.5厘米) 生長最快的樹 :馬來西亞利沙巴的一種佚名樹(一年就可以長9.2米) 最大的茶樹 :中國雲南勐海的一棵茶樹(高32米,主幹粗2.98米,葉最長達14厘米,寬6厘米,樹齡約1700年) 最老最大的栗樹 :捷克的一棵栗樹(主幹周長700厘米,樹齡已有500多年) 最老的荔枝樹 :中國福建莆田市的一棵名叫「宋家香」的荔枝樹(主幹周長7.1 米,樹齡已有1200多年) 最老的橄欖樹 :南斯拉夫得里亞海濱的一棵橄欖樹(樹齡高達2400多年) 最大的葡萄樹 :英國英格蘭的一棵葡萄樹(樹蔭覆蓋面積達460多平方米。枝條最長的達到90多米) 品種最多的梨樹 :中國河南商城的一棵人工雜交梨樹(能結出24種不同形狀的梨子,如雪梨、明月梨、萊陽梨、孔德利梨等品種) 最孤單的植物:獨葉草 最有靈性的植物:含羞草。含羞草的葉子如遇到觸動,會立即合攏起來,觸動的力量越大,合得越快,整個葉子都會垂下。 世界海拔最高的森林:藏東南高山林地 世界海拔最低的森林:海南清瀾後港紅樹林
編輯本段科技之最
科技文明的腳步不斷向前推進,而且已由慢步逐漸加速為快跑。
、
C. 巴西的氣候,植被,河流,地形特點
巴西的氣候特徵是:
巴西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
巴西的植被特徵是:
巴西植被分不同地域,北部亞馬孫平原以及東南部沿海平原是以熱帶雨林為主的,中西部的巴西高原則是以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為主!巴西的國花「毛蟹爪蘭」和國樹的「巴西木」。
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硬木,樹干含有豐富的天然水溶性紅色染料,是製作小提琴琴弓的頂級木材。據介紹,25年樹齡以上的巴西木,需要8到10噸才能加工出一個上乘的七八十克的琴弓。
巴西的河流特徵是:
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河流數量多,長度長,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區。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巴西的地形地貌特徵是: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中部和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亞馬遜河流域。
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約佔全國面積60%,為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最高的山峰是內布利納峰,海拔2994米。
D. 巴西熱帶雨林分布的特點。
我先說我是復制的
網址給你:
http://ke..com/view/6984.htm
世界上三大熱帶地區都有它的分布。最大的一片在美洲,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還保存著40,000平方公裡面積,約占熱帶雨林總量的一半,即約佔世界闊葉林總量的1/6。第二大片是熱帶亞洲的雨林,面積有20,000平方公里。第三大片是熱帶非洲剛果盆地雨林,面積18,000平方公里。它們都是在赤道附近的雨林氣候下形成的。中美洲東岸及西印度群島、澳大利亞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岸、巴西東南部的雨林則發育於熱帶海洋性氣候。
我國雲南、台灣、海南地區也有分布。
熱帶美洲、熱帶亞洲和熱帶非洲的雨林雖然分開為三大片,但它們都有非常類似的外貌和結構特點。由於生長環境終年高溫潮濕,熱帶雨林長得高大茂密,一般高度在30米以上,從林冠到林下樹木分為多個層次,彼此套迭。在熱帶雨林中,最高的樹木可長到80多米高度,例如馬來西亞的塔豆(Koompassia excelta),西雙版納的望天樹亦高達70米。熱帶雨林的種類組成極端豐富,盡管熱帶雨林僅佔世界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總數卻佔了世界總數的一半。熱帶雨林有很多獨特現象是其它森林所沒有的。例如,大樹具有板狀的樹根,在老莖桿上開花、結果;有很多小型植物附生在其它植物的枝、桿上;有的通過絞殺其它植物而樹立起自己;有的樹木從空中垂下許多柱狀的根,最後變成獨樹成林;林下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有滴水葉尖,而有的植物的葉子長得十分巨大;在林內,大藤本非常豐富,有的長達數百米,穿梭懸掛於樹木之間,使人難於通行。
隨著科學家對熱帶雨林的深入調查和研究,越來越多的生態現象被發現和解釋。但越來越多的發現也證明,熱帶雨林中蘊藏著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認識的生物學和自然規律。特別是熱帶雨林物種的極端豐富性和植物生活類型的多樣性並不能完全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世界上除熱帶雨林外的物種充其量僅占總物種的一半。植物生活類型亦僅只是一部分。例如,溫帶的森林,不僅種類貧乏,生活類型單調,各種生態關系和生態表現亦是相對簡單和直接。依賴於熱帶以外森林的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經典或傳統的生物學規律和概念顯然是非常不完善的,若直接套用來解釋熱帶雨林,自然有很多現象不可思議。因此,科學家預測,通過對熱帶雨林的深入研究,或許會完全改變原有的生物學觀念。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人們還沒有充分解開熱帶雨林之謎時,它就可能由於人類自己的破壞而永久地消失。
A.F.W.席姆佩爾曾扼要指出熱帶雨林的特徵是具有「常綠喜濕、高逾30米的喬木,富有厚莖的藤本、木質和草本的附生植物」。熱帶雨林擁有全球最豐富的植物種,其中70%為木本植物(高位芽植物)。熱帶雨林通常每英畝(合4047平方米)生長 40~100種喬木,形成優勢種分化不明顯(種多樣性極大)的混合雨林。但也有單優種群落出現,即上層喬木由少數樹種組成,如南美洲北部泛濫平原上的毛拉豆(Mora)雨林,在東南亞常成小片分布的龍腦香 (Dipterocarpus)雨林等。喬木高大,個別類型可達40~60米,主幹挺直如圓柱狀,胸徑一般為50~60厘米,大者為100~200厘米。喬木通常分化為3層結構,上層多呈不連續狀,使雨林頂部起伏不平,樹干基部普遍有板狀根發育。喬木中下層樹冠郁閉,使林內光照急劇減弱,經常出現樹乾和老枝著生花果的莖花現象。雨林中喬木一般具有帶滴水葉尖(即尾狀突出的葉尖)的中型革質葉片,缺乏同步的生物節律(如老葉更新、花期終始等)。木質藤本植物莖粗20厘米以上,穿行於最高層樹木之間,如棕櫚科省藤屬(Calamus)的莖長可達 300米。大量附生的蕨類和有花植物為雨林重要特徵,它隨所在層位局部小環境而有從濕生到旱生的各種生態類型,半附生的絞殺植物尤具特色。林下真正灌木較少。草本植物稀疏,多耐蔭濕生類型,有些屬於腐生或寄生植物。
E. 有關巴西熱帶雨林的資料
在溫暖多雨的熱帶自然形成的、富有厚莖藤本、木質和草質附生植物的常綠森林生物群落。優越而穩定的環境為數以萬計的生物種類提供最佳生存和發展條件。
熱帶雨林是樹木的王國,種類極其豐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內可以找到直徑10厘米以上喬木達40~100種。它們較均勻混合生長,一般缺乏明顯優勢種類。各種樹木的外貌彼此卻很相似。樹干粗直猶如圓柱,在近樹梢處才有分枝,淺色樹皮薄而光滑。高大喬木的莖下部生有數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約3~8米,形態多樣。它們的葉片通常全緣、革質發亮,特別是大多具有顯著突出的尖形頂端,稱為滴尖。花普遍生在無葉的樹干或老枝上,這種莖花是雨林喬木的典型特徵,如可可樹、咖啡樹等皆是。
在此水熱條件適宜的環境中,爭奪光照和生存空間的競爭異常強烈。據在西非雨林觀測 ,林冠頂部(46米處)全光照為10萬Lux,樹冠內(33米處)降到2.5萬Lux,而在1米高處只有800Lux,即僅有1%到此。喬木高度存在很大差別。上層喬木樹冠近圓形,連接稍密,約高20~30米,最下層喬木樹冠呈錐形,常是最密集的一層。林下的灌木不多,葉常簇生於樹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軟葉片,也有些營腐生生活(如東南亞的大花草葉退化而花徑1米)。
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別繁盛,是特殊的爭奪空間的適應方式,對森林結構影響甚大。大型木質藤本藉助喬木支持登上樹頂才開花,最長可達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條懸在地上。附生植物除蕨類與苔蘚外,更有許多有花植物(甚至具木質莖),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濕度)條件差異而分化為喜光與耐蔭、旱生到濕生種種生態類型。絞殺植物又稱毀壞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類型。它最初附生於喬木莖上,然後勒死後者再用長出的根獨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樹上有時可見兩種葉子。
動物種類在此同樣豐富多樣。生活於上層樹冠的哺乳動物比例很大,如長臂猿、黑猩猩等在樹冠與地面間搜尋食物,較大型哺乳動物如象、鹿、獅、豹等以葉子、落果或動物為食。地下穴居動物以蟻類最多,為清除枯落物起很大作用。巴拿馬運河區在16平方公里竟發現2萬種昆蟲,而雨林中鳥類和蝙蝠不僅捕食昆蟲,還與莖花傳粉、附生植物傳播等密切有關。但至今仍有許多動物和植物沒有被人認識,更說不上了解其性能和用途。完全可以確認的是,熱帶雨林是全球生物基因最豐富的寶庫,已被利用的僅僅占非常微小的比例,例如巴西橡膠樹、桃花心木、可可樹等。
典型熱帶雨林發育在排水較好的低地。山地雨林因濕度增加而附生植物特多,溝穀雨林時有淹水而種類減少,但可分布到熱帶邊緣。
熱帶雨林呈三片分布,亞馬孫河流域為主的南美熱帶雨林面積最大,約400萬平方公里,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雨林覆蓋250萬平方公里,兩地各擁有植物4萬種以上。非洲中部熱帶雨林約180萬平方公里,植物種類較少也有1.3萬種。按里斯(Lieth)估計(1976),熱帶雨林共佔有1700萬平方公里領域,佔全部森林面積5000萬平方公里的34%,其中存留的有機體乾重共約470億噸,約占森林總乾重的58%,全球生物量的27%。因數據測莫難度很大,各學者估計結果頗有出入,然而一致認為,熱帶雨林儲存的生物有機質極多,亦即被固定的碳素數量很大,如按上述數字計算可達213億噸碳(或耗費710億噸CO2)。
熱帶雨林的盛衰不僅關繫到生物資源前途,更與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密切。當前濫伐濫墾熱帶雨林愈演愈烈,已引起各國人民極大關注。保護生物圈或保護大自然最緊迫的問題,便是保護熱帶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
我國的雨林因緯度偏北又受季風影響,所以種類和外貌不同於典型雨林,以山地雨林和溝穀雨林為主,分布在海南、滇南和台灣南端。
F. 巴西高原樹種有哪些
1.喬木以桃金娘科、芸香科、楝科、樟科、棕櫚科、夾竹桃科等樹種占優勢。產紅木、烏木、綠木、巴西果、巴西杉、三葉膠、乳木、可可樹、黃檀樹、象牙椰子、棕櫚樹、可可樹、水樹、蟻巢木、「巴斯」、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金雞納樹等林木
2.酒神菊樹主要分布於巴西東南部的米納斯州
巴西南部內陸高原,生長著近80種連綿不斷的尤加利樹、迷迭香樹
G. 巴西聖保羅街上的大樹是叫什麼名字樹幹上還有寄生植物。
應該是「風鈴木」。
花季的時候全樹都是花,沒有葉。
其中「金風鈴木」是巴西的國樹,花金黃色。
其他尚有紅、紫、白、藍等花色的風鈴木。
H. (28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部的亞馬孫平原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但能源礦產不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