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巴西建國的歷史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其後整個殖民地在葡萄牙統治下,順著大西洋沿岸結成一體。1555年法國入侵,佔領了相當於今天的里約熱內盧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設立一個法屬殖民地的據點。然而由於法國人無法自歐洲吸引殖民者前來,所以終於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約。兩年之後,葡萄牙人創建了里約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統治權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臨挑戰。 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 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網路摘錄
㈡ 清朝與巴西的關系
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竊據中國澳門後,以澳門為橋梁,開始了中國與巴西的交往。葡萄牙船隻把精美的中國瓷器、絲綢和茶葉經里斯本運往巴西,返程時又把巴西的黃金、煙草等輸入中國。中華文化受到巴西人民的珍愛,對巴西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曾一度產生過很大影響。19世紀前不斷有零星中國人移民巴西。19世紀,巴西招募中國勞工到巴西種茶、開礦、修鐵路與公路。1880年,清朝與巴西建交,但雙方往來不多。
一、 招募中國茶農到巴西種茶
19世紀初期,澳門葡萄牙殖民當局利用澳門的特殊地位,夥同英國人開始掠賣中國人到拉丁美洲殖民地特立尼達和巴西做苦力,第一次將東方苦力貿易擴大到了拉美,揭開了西方殖民者向拉美輸入契約華工的序幕,成為19世紀中葉後大批運往拉美契約華工的先驅。
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在廣州一帶拐騙了300多名中國人。為避免清朝地方官員干預,先偷偷把這批人運到澳門集中,再租用葡萄牙船隻運到馬來半島檳榔嶼,然後換乘英國船運往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
1808年初葡萄牙王室為逃避法國拿破崙入侵到巴西建立海外王朝後,為緩和巴西人民對葡萄牙殖民統治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以穩定巴西政局、發展巴西經濟、解決王室與政府龐大的財政開支,攝政王若昂六世決定在巴西發展茶葉和咖啡種植,以取代中國直接向歐洲國家出口茶葉。為此目的,他決定延聘中國種茶技術員和茶農到巴西種茶。根據中國學者研究,1808年有少數中國茶農、1810年有數百中國茶農抵巴,在里約熱內盧從事種茶工作,他們成功地種出了茶,使中國茶樹在巴西許多地方成林。1810年5月13日,攝政王若昂六世簽署法令,允許巴西同澳門直接進行貿易。巴西在澳門設立「招工館」,不斷私自「招募」華工到巴西修鐵路與公路,開礦山,在種植園幹活,在城市當建築工人。
1888年巴西帝國政府徹底廢除奴隸制,巴西勞動力匱乏,特別是咖啡種植園和亞馬孫地區橡膠業發展急需大批勞力。1892年,巴西共和政府頒布法令,授權進口亞洲移民,優先選擇日本與中國移民。1893年,巴西派特使訪華,向清政府提出引進中國移民要求,條件是中國移民必須加入巴西國籍。可能是雙方在國籍問題上存有歧見,清政府拒絕了巴西的移民請求,但巴西仍繼續從中國私自招募中國勞工到巴西幹活,最後一批300人是1910年到亞馬孫腹地修鐵路。據不完全統計,巴西在1808~1910年期間共從中國運進勞工約9000人,加上零星移民,可能達近萬人。
二、清朝與巴西建交
巴西帝國自1850年起開始部分廢除奴隸制。1864~1870年與巴拉圭發生戰爭,使巴西勞力緊張。巴西政府獲悉美國、古巴、秘魯等國從中國大量輸入廉價勞工促進經濟發展,因而主動向清政府提出建交要求,以便商討招募華工和發展貿易。
1879年,巴西駐英國公使白乃多會見清政府駐英、法欽差大臣兼公使曾紀澤,要求向清廷轉達巴西願與中國建交、「決意遣使臣赴華立約並著意招工」之事。由於當時派遣華工在國際上引起一系列糾紛,清政府決定拒絕巴西要求,「不許提招工之事」,「能不立約最好」,不急於和巴西建交,要曾「切實勸阻」巴西使臣赴華。但巴西政府不予理采,仍於1879年任命巴西前駐歐洲國家的海軍武官穆達海軍中將(Artur Silveira da Mota,1843~1914,參加過巴拉圭戰爭,曾任巴西最大的戰艦「尼泰羅伊」號裝甲護衛艦艦長,1878年晉升為海軍中將,1882年晉升為海軍上將,並被授予男爵稱號)為巴西帝國特使與全權公使(Enviado Estraordinário e Ministro Plenipotenciário)率巴西特使團乘「Vital de Oliveira」號護衛艦啟程赴華。特使團其他成員為全權公使喀拉多(巴西駐巴拉圭公使Eardo Callado)、海軍武官Luiz Felipe de Saldanha da Gama和巴西駐西班牙公使館隨員微席葉(Henrique Carlos Ribeiro Lisboa,兼使團翻譯)。穆達一行先到巴黎會見曾紀澤,曾再次向他們重申清政府立場與態度。穆達當即表示,巴將不再提招工之事,只談立約建交。巴特使團不聽勸阻,仍堅持乘兵船赴華,經香港、廣州、澳門與上海,於1880年6月1日(公歷7月8日)抵達天津。清政府任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在其駐地天津同巴西使臣議約。6月5日(陰歷),李在總督衙門會見穆達一行,表示「欲聯邦交自可共敦和好,但不必遂立條約。俟貴國以後有商船來華,生意興旺,然後再議約章」。但巴方堅稱,他們「奉命前來通約和好,總以條約為憑」。於是,雙方於6月8日(陰歷)開始舉行兩國關系史上第一次議約建交談判。
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反復辯難,「數易其稿」,最後以1874年簽署的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為藍本,並參照各國條約,定為16條。1880年8月1日(陰歷)(公歷9月5日),兩國在天津簽署了《中國-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條約》。9月2日(陰歷),巴西特使進京進行了禮節性拜訪活動。條約主要內容為:(1)宣布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互派使臣常駐對方首都,享有最優國使臣待遇。(2)在對方通商口岸,互設總領事、領事等官員,他們必須是真正官員,不得以商人兼充,不得經商。(3)限制領事裁判權。兩國公民在華訴訟、涉及財產犯罪各案,「俱由被告所屬之官員專行審斷,各照本國律例定罪」。(4)促進往來通好,自由僑居,兩國永存和好。(5)發展貿易,平等互利。兩國人民均可到對方開放的通商口岸進行貿易,並享有「最優國」關稅待遇,但禁止販賣鴉片。
條約簽署後到雙方換約批准,其間還經歷了一些曲折,巴西政府對條約中的某些條款持有異議,因為該條約與清朝同西方列強簽署的不平等條約之間存在某些差別,主要是在治外法權方面。穆達在海軍武官陪同下去日本,咯等人留下繼續談判,但住在上海。
1881年3月19日,雙方在天津的談判沒有進展。7月21日,巴西代表再到天津談判。在會談過程中,經與咯拉多反復辯論,雙方互作讓步,加之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從旁酌商,從而達成了妥協方案,如清政府同意巴方將原第10條中關於「聽中國官員派差徑往拘傳審理」避入巴西使領館或其商船、行棧的被告華民的規定,改為「由(中國)地方官員一面知照(巴西)領事館、一面立即派差協同設法拘拿」,而巴西接受清政府提出的禁販鴉片、商人不得兼充領事等項要求。這樣規定,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事裁判權,有利於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又照顧了巴西應享的外交權利。但通過「最惠國」和治外法權原則,該條約同樣給予了巴西類似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某些特權。最後將原訂條約改定為17條,於1881年10月3日(陰歷8月11日)在天津由李鴻章與喀拉多重新簽字。1882年3月18日(陰歷2月),清政府派譚鈞培與巴西使臣在上海換約生效,並對外公布。
1883年8月,巴西帝國在中國通商口岸上海設立總領事館,第一任總領事馬爾丹根據條約規定在清政府頒給批准文憑後到上海就任。清政府也指派使法大臣曾紀澤從1883年起兼使巴西。
三、 清朝與巴西合眾國的關系
從1889年11月15日巴西推翻帝國、建立合眾國起,到1911年10月10日中國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巴西歷屆總統就職均向清政府致國書問候,雙方表示要「益固邦交」、「益增輯睦」。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逝世,巴西派專使到北京弔唁。1909年8月,清政府出使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四國欽差大臣兼駐上述四國公使劉式訓從葡萄牙里斯本乘船到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向巴西總統佩卡哈呈遞國書,受到熱情接待。這是兩國建交後中國使節第一次到巴西訪問。1909年,巴西專使貝雷拉(Manuel Carlos Gonçalves Pereira,1911年返巴)來華,同清政府全權代表、外務部左侍郎聯芳舉行會談,於1909年8月3日(陰歷6月18日)雙方在北京簽訂《中國巴西公斷條約》,即中巴仲裁條約。條約共四條,規定雙方共同維護通過仲裁和平解決爭端的國際關系准則,今後兩國如有「不能和平了結之案」,可提交海牙國際法院仲裁,以保障國際和平,但「須無礙兩國利益及國家榮譽,亦不得干涉第三國利益」。條約於1911年10月由兩國駐法國公使館代辦在巴黎換文生效。
清朝雖與巴西建交、締約,但因寓居巴西的華僑不多,貿易也未展開,所以雙方聯系不多。為擴充海軍,清政府於1894年8月18日購巴西大快船一艘。9月17日,中日海軍黃海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損失慘重。清政府又擬購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艦船,未成。
㈢ 罪惡的奴隸貿易發生在什麼時期
15世紀初,西方殖民者紛紛進行海外擴張。隨著殖民擴張的發展,掠奪黑人作為奴隸的交易活動開始出現。到15世紀中葉,隨著美洲被發現、種植園的創建、金銀礦的開發,罪惡的奴隸貿易愈演愈烈。最早掠賣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
奴隸貿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80年代是初期階段,以海盜式掠賣為主要特徵;16世紀80年代到18世紀下半葉是以奴隸專賣組織壟斷為中心的全盛時期;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是以奴隸走私為特點的「禁止」奴隸貿易時期。
奴隸販子最典型的航線是三角形的。他們先是把鹽、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帶到非洲,然後將這些貨物換成由非洲當地人從內地運到沿海地區的奴隸,再把這些受害者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運過大西洋,到達目的地新大陸:然後再把種植園的產品,如糖、糖漿、煙草、稻米等返回本國。在這個三角航程中,奴隸是不被人看待的,他們處在骯臟的環境中,只有很少的飲食,因此,在相當長的航線中時常爆發瘟疫,為了防止疾病傳播,生病的奴隸便被扔進海里淹死。
奴隸貿易為西方殖民國家聚斂了巨額財富,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它對美洲的開發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對非洲卻是一場深重的災難。曾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陸卻因此失去大量人口,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非洲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非洲各國或部落之間經常發生爭奪奴隸的戰爭,許多村莊被劫,城鎮衰落,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非洲社會倒退了幾百年。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黑暗、最為可恥的一頁!
19世紀初,工業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帶頭掀起了廢除奴隸制的運動,從此,廢奴運動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海地、美國和巴西分別於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廢除奴隸制,古巴大約也在1888年廢除奴隸制。此後還有一些別的國家相繼廢除奴隸制,廣大被壓迫的奴隸迎來了他們的新生。盡管如此,世界范圍的販奴運動並沒有戛然而止,斷斷續續的販奴活動又持續了近百年,直到19世紀末才基本結束。
㈣ 哪個國家最早消除黑人奴隸制的國家
美國人!雖然黑人奴隸是歐洲開始有的但是消除黑人制度確實是美國第一個開始、、希望幫到你!
㈤ 巴西帝國的歷史
19世紀初,整個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爭。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國所佔領。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遷都里約熱內盧。1815年,巴西得以成為王國,國家改稱「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聯合王國」(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後,拿破崙戰爭結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並派攝政王佩德羅王子繼續管治巴西。佩德羅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革,廢除王室頒布的鹽稅,又重整政府機關,更放寬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議會參與政事,這使巴西的經濟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隸買賣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議會表決,廢除巴西王國的名銜,所有位於里約熱內盧的王室機關將被廢除,並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轄。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軍隊到巴西駐兵,並把巴西的武裝力量置於葡軍的控制下,以加強對巴西的控制。後來在伯南布哥、巴伊亞等地,葡軍和當地的武裝分子發生武裝沖突。1822年1月,議會要求佩德羅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羅拒絕,並宣告將留在巴西,不久後建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席爾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駐軍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駐巴西的軍隊開始打擊巴西境內的分離活動。佩德羅於是撤銷葡軍指揮官的職務,並向葡軍下達後退的指令。一個月後,葡萄牙增援部隊到達里約熱內盧外海,但被佩德羅拒絕入港,到達里約熱內盧增援的葡軍及駐巴西葡軍在補給後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亞省卻開始出現了流血事件,當地武裝分子向駐軍發動攻擊,雙方出現流血沖突。5月,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的保護者」。
8月,葡萄牙議會決議,廢除佩德羅的攝政王職務,並組織討伐軍討伐巴西。1822年9月,到達聖保羅市的佩德羅,得悉本國將要派出討伐軍後,便到附近的伊皮蘭加河(Rio Ipiranga)脫下軍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獨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出任帝國的首相。
佩德羅一世統治時期(1822-1831)
自佩德羅成為巴西皇帝後,便繼續驅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國聘請海軍軍官湯馬士·科克倫將軍(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國的皮埃爾·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戰。他們率領巴西軍在巴伊亞、馬臘尼昂、帕拉等地擊退葡萄牙殖民軍,並重新控制這些地區。翌年,驅逐所有葡萄牙軍,巴西帝國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脅。1824年,英國調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紛爭,1825年,雙方達成協議,英葡承認巴西獨立。
1823年,巴西帝國議會起草憲法,由三權分立作為基礎的憲法主張剝奪葡萄牙人的被選舉權,並限制皇帝的權利。佩德羅一世不滿這部憲法,於是派軍隊到場解散議會,並把首相席爾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羅打算改寫憲法,以維護葡萄牙貴族及自身皇權作為方針。1824年,憲法出台,此部經修改的憲法比本來議會制定的憲法較能集中皇帝的權力。
在1824年中期,東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滿專制的統治,因此發起了叛亂,宣布各省脫離巴西獨立。以伯南布哥省為中心的叛亂者組成了「赤道邦聯」(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並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組織臨時政府,欲脫離巴西帝國獨立。佩德羅於是派兵鎮壓叛亂,翌年3月處死叛亂的策動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離開以後,巴西卻要面對鄰國阿根廷的影響。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脫離巴西並並入阿根廷,改稱烏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戰。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國內出現分離主義者的運動,雙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簽署草約,宣布烏拉圭仍為巴西領土。不久後,阿根廷再次對巴西用兵,翌年,巴西軍被驅逐,雙方於是簽署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在面對阿根廷的戰爭期間,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駕崩。作為長子的佩德羅一世便繼承其王位。可是,國內的人都不認同他兩國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讓給自己的長女瑪麗亞,由弟弟米格爾攝政。1828年,米格爾篡位成為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繼續管治巴西。同年,烏拉圭得以獨立,而戰爭亦使得國內的經濟開始下滑,人民對佩德羅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開始爆發不同的起義。1831年,人們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爆發示威,緊接各地也出現不同的暴動。不久後,佩德羅一世被逼讓位於兒子佩德羅二世,返回葡萄牙。
攝政時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間,巴西帝國由三人攝政委員會理政,包括已回國的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以輔佐年幼的佩德羅二世。在這幾年間,巴西境內開始出現不同的騷動及暴亂,如1832年在東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現了示威的浪潮。其後數年,國內的形勢更加紛亂。1834年,安德拉達獨自攝政,但無法控制各省的混亂事件,因此,國家放寬各省自治權,令中央政府的權威大幅削減。
破衫漢戰爭在攝政委員會執政的年代,國內出現騷亂根本是屢見不鮮的事情。當中比較著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貝倫(Belém)出現大規模暴動,政府軍派出軍艦鎮壓。九個月後,在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發叛亂,領導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權,反對帝制統治,打算建立一個行聯邦制的共和政體。政府軍只好再派軍隊到當地掃盪,展開為期十年的「破衫漢戰爭」(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奧格蘭德脫離巴西獨立,建立共和國。另外,在1837年,巴伊亞首府薩爾瓦多亦出現伊斯蘭教黑人起義,欲建立一個巴伊亞人的獨立國家。再加上1839年馬臘尼昂的市民起義,都令政府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動盪不安顯示出各省對祖國的不滿及對立,這個現象更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即使政府對各省的叛亂加以鎮壓,但政府卻無力進一步加強對各省的控制。為了挽回局勢,在1840年間,帝國議會漠視攝政委員會的休會法令,再次召開議會,並咨詢小佩德羅登基的意願。其後,小佩德羅同意登基,並於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復皇帝的統治,以回復國家的統一、和平及繁榮。
佩德羅二世統治時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羅二世登基後,立刻廢除聯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加強對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幾年間,共和主義者反對帝制,再次發起暴動,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不久後,佩德羅加速集權,他運用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自由派佔多數的下院,並重新甄選出保守派的議員,以壓制自由派的勢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亂者的刑罰,但同時把他們驅逐出境,解決國內的反對聲音。
1850年,巴西進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締以往非法佔據的土地,並制定土地買賣的限額。同年,佩德羅二世開始著手廢除在在巴西幾百年之久的奴隸制度。在英國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壓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隸的買賣為非法行徑。不久後,英國對這個借口感到厭煩,便宣布奴隸買賣的行徑與海盜無異,並派戰艦到巴西海岸襲擊這些奴隸運輸船。在英國的武力干預下,巴西政府只好驅逐當地的葡萄牙奴隸販子,並要求各省長官加以取締。其後,更禁止外國向巴西輸入奴隸。最後一艘的奴隸走私船自1855年後到達巴西後,巴西的奴隸買賣完全中止。
其後,巴西開始加強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並加速進行工業化。在1871年至1880年間,本土的咖啡出口占總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煙草、可可豆、橡膠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奠基於此時的發展。隨著巴西咖啡產業的急速增長,吸引了英國投資者的到來進行投資。在19世紀下半葉,巴西的鐵道、航運及道路網開始加速發展,能夠快捷方便的進出沿海及內陸,為巴西的運輸網路帶來正面影響。亦因如此,巴西的工業得以發展,加速巴西的工業化。
隨著1864年爆發巴拉圭戰爭,巴西在戰爭中得以加速軍需工業的發展。戰爭為巴西帶來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亦令巴西軍隊得以進行現代化。不過,巴西在這場戰爭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價,換來的是巴拉圭的領土。此外,戰爭亦加強了道路網的建設及部分產業的發展,亦使得巴西開始走向現代化。當時歐洲的不穩局勢為巴西帶來歐洲的新移民,亦有助於巴西的發展。
廢奴隸制
1870年代以後,廢奴主義的呼聲愈來愈大。1879年,主張廢奴的人士開展了廢奴運動,各省議員隨即開展了省議會,投票表決廢奴運動。1883年,「廢奴聯盟」成立,廢奴運動蔓延全國。次年,六十五歲以上的奴隸得到解放,各省紛紛宣告廢除奴隸的宣言。1888年5月,身處歐洲的佩德羅二世支援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簽署廢奴法令。5月13日,議會表決「黃金法」(Lei Áurea),宣告廢除奴隸制度,而巴西奴隸制終於在此時走向滅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廢奴運動後,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夠打倒帝政,實現共和,令共和主義的呼聲高漲。1887年,軍官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組織軍事俱樂部,開始策劃政變。1889年11月15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與另一位軍官弗洛里亞諾·阿勞霍·佩紹托聯合共和派人士發動軍事政變,成功包圍內閣會議廳,搶奪政府控制權。豐塞卡宣告廢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臨時政府,而本來支持帝政的農場主及地主卻因為佩德羅二世支持廢奴制度而倒戈。兩日後,佩德羅二世逃亡至法國,巴西帝國正式瓦解。
㈥ 巴西簡介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獨立日: 9月7日(1822年)
國慶日:9月7日(1822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0∶7。旗地為綠色,中間是一個黃色菱形,其四個頂點與旗邊的距離均相等。菱形中間是一個藍色天球儀,其上有一條拱形白帶。綠、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該國廣闊的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天球儀上的拱形白帶將球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象徵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白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秩序和進步」。
國徽: 圖案中間突出一顆大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團結。大五角星內的藍色圓面上有五個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圓環中有22個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聯邦區。大五角星周圍環繞著用咖啡葉和煙草葉編織的花環,背後豎立一把劍,劍柄在五角星下端。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共和國成立日)。
國家政要: 總統盧拉·達席爾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當選,2003年1月1日任職。
自然地理:854.7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位,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界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696億(2000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居民大部分信奉天主教。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人口:約204.32萬人(2000年),年平均氣溫19℃。
㈦ 巴西的獨立日的由來,急急急急急!!!!!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率探險隊來到巴西,給這里起名叫「聖十字地」。後來,人們在海岸附近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二種可以提煉貴重的紅色染料的樹木,於是他們就把這里叫作「巴西」。「巴西」在葡萄牙語里就是紅木的意思。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行政管轄區。此後,葡萄牙殖民者不斷對巴西土著居民和從非洲販來的黑人進行壓迫和剝削,巴西人民終於掀起爭取獨立自由的浪潮。17世紀黑人來巴發起的反葡運動持續了六十多年。1792年,「巴西的國父」、民族英雄蒂拉登特斯被殖民者殘酷絞殺,屍體被砍成9段。但革命的烈火仍在全國熊熊燃燒。
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而獨立,成立了巴西帝國,年僅24歲的彼得羅一世成為巴西國王。1888年,巴西帝國廢除了奴隸制。第二年,帝制垮台,巴西成立了聯邦共和國。1891年,第一部憲法制定,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9年國
名又改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㈧ 巴西廢除奴隸制的原因是什麼
在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巴西,掌握政權的甘蔗種植園主仍然保留著黑人奴隸制。在殘酷的壓榨下,黑人除了把武裝起義作為爭取自身解放的手段外,還經常用逃亡、怠工和破壞奴隸主財產的方式進行抗爭。奴隸們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得種植園經濟基礎得以瓦解,也使得奴隸制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奴隸制的存在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自由勞動力的提供,因此,巴西的資產階級和使用自由勞動的咖啡、橡膠種植園主也對奴隸制提出異議。他們成立了「自由黨」,大肆攻擊奴隸制,進而號召推翻奴隸主的政權。再加上19世紀後半期,歐洲甜糖的產量大大增加,巴西糖遭受了國際市場的排擠,巴西種植園主為了改變剝削方式,也有了廢除奴隸制的想法。
㈨ 巴西本來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後來為什麼又實行了君主制呢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16世紀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後,巴西實際上成了葡的帝國中心。1821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西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8年5月廢除奴隸制度。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891年2月24日通過第一部共和國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0年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1964年3月31日,軍人政變上台,實行獨裁統治,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巴西攝政王佩德羅是葡萄牙王子,因和葡萄牙國王鬧翻了,於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獨立,自任巴西皇帝.1889年11月15日君主制被推翻,建立共和國.
㈩ 關於巴西國家的資料
1.巴西聯邦共和國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一.【巴西概況】
地理位置
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連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氣候特點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7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人口
2000年人口1.69799億,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城市人口佔81.25%,農村人口佔18.75%,平均壽命68.8歲,。白種人佔54.38%,黑白混血種人佔39.88%,黑種人佔5.21%,黃種人佔0.39%,印第安人約佔0.14%。印第安人是巴西土著民族,共有35萬人,分屬227個族,講175種不同的語言,生活在國家設立的561個印第安人保護區內。
歷史與語言
巴西曾受葡萄牙統治,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然而,巴西的葡萄牙語深受印地安及非洲語言的影響,甚至有些地名、動植物名稱,都是沿用非洲方言。所以,葡萄牙文字典在巴西不是很好用,因為葡萄牙語在巴西,已經和發源地有很大的差異。巴西人通常都聽得懂基本的西班牙語,至於英文,就不太普遍了。
同北京時差: -11.00
國際電話碼: 55
貨幣: 克魯塞羅雷亞爾
國旗國花與國歌
國旗為綠色長方形中央為黃色菱形,菱形中央是咖啡色圓形。圓形為天球儀,白色綬帶上書以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天球儀上有白色五色星,象徵國家的26個行政區。綠色和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森林,黃色象徵礦藏和資源。
國徽的中心圖案是五角星。五角星中央有兩個同心圓,小圓中央有五顆五角星,象徵南十字星座。大圓周圍有22顆五角星,象徵各州和聯邦區。外沿是咖啡葉和煙草葉構成的圓形。下方中央是一把劍。最下端是綬帶,書以葡萄牙文「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日期是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國花為毛蟹爪蘭。
國歌巴西獨立後的第一首國歌,是由頗有音樂才華的佩德羅一世親自創作的。在1822年9月7日宣告巴西獨立的當天,他創作了《啊祖國,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並親自在當晚聖保羅的愛國集會上演唱,由合唱隊伴唱,這首歌成為巴西的第一首國歌。佩德羅一世退位後,里約熱內盧國立音樂學院的創辦者,著名音樂家弗朗西斯科•達席爾瓦譜寫出一首後來成為巴西國歌的歌曲。1909年著名詩人奧里索•杜克•埃斯特拉達重新填詞,經專家委員會審查,1922年被定為巴西國歌。國歌《聽伊皮蘭加的呼聲》回顧了1822年9月7日佩德羅一世在聖保羅郊外伊皮蘭加河畔發出「不獨立,毋寧死!」呼聲的情景,歌頌祖國獲得了獨立,充滿著巴西人民對祖國的愛戀之情。
政治與經濟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巴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之下設市,全國共有5507個市,15萬人口以上的有79個,100萬以上的有12個(1999年)。各州的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亞斯,亞馬遜,阿馬帕,巴伊亞,塞阿臘,聖埃斯皮里托,戈亞斯,馬臘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巴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約格朗德,南里約格朗德,里約熱內盧, 朗多尼亞, 羅賴馬, 聖卡塔林納,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巴西擁有拉美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歷史上巴曾經一度是單一農業經濟國家,蔗糖、咖啡等為其主要經濟作物。20世紀初,巴西開始工業化進程。從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進口替代」經濟模式,並依靠大量舉借外債獲得了經濟騰飛,其中1967-1974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1%,創造了「巴西奇跡」,並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後近20年的時間里,巴一直為外債和通貨膨脹所困擾,經濟發展陷於停頓。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亞爾計劃」,成功控制了惡性通膨,使經濟出現了穩定增長。但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問題卻日益嚴重,對外資依賴急劇加深。在東南亞和俄羅斯金融危機沖擊下,巴被迫於1999年初宣布採取浮動匯率制。雷亞爾兌美元大幅貶值。由於巴政府執行了嚴厲的財政調整措施,增收節支,巴經濟迅速走上恢復之路,2000年經濟增長達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阿根廷經濟危機和國內電力危機影響,巴經濟增幅下降至2-2.5%左右。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0∶7。旗地為綠色,中間是一個黃色菱形,其四個頂點與旗邊的距離均相等。菱形中間是一個藍色天球儀,其上有一條拱形白帶。綠、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該國廣闊的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天球儀上的拱形白帶將球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象徵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白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秩序和進步」。
國徽:
圖案中間突出一顆大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團結。大五角星內的藍色圓面上有五個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圓環中有22個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聯邦區。大五角星周圍環繞著用咖啡葉和煙草葉編織的花環,背後豎立一把劍,劍柄在五角星下端。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共和國成立日)。
重要節日:
獨立日:9月7日(1822年);國慶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賽人日:5月24日。
國家政要:
總統盧拉·達席爾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當選,2003年1月1日任職;2006年10月再次當選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 816億(2004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 ,人口205.1萬人(2000年),融匯了世界古今建築藝術的精華,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權廣場為核心,形狀像一架頭朝東方的巨型飛機。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巴西利亞城列為「人類文化財富」。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全國共有5562個市。各州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亞馬孫、阿馬帕、巴伊亞、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里約熱內盧、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簡史: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16世紀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後,巴西實際上成了葡的帝國中心。1821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西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8年5月廢除奴隸制度。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891年2月24日通過第一部共和國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0年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1964年3月31日,軍人政變上台,實行獨裁統治,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政治:1988年10月5日頒布的新憲法規定,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取消總統直接頒布法令的權力。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94年和1997年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分別規定將總統任期縮短為四年,總統和各州、市長均可連選連任。國民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行使立法權,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主要職能是制定一切聯邦法律;確定和平時期武裝力量編制及兵力;制定全國和地區性的發展計劃;宣布大赦令;授權總統宣布戰爭或和平;批准總統和副總統出訪;批准或撤消總統簽署的臨時性法令、聯邦干預或戒嚴令;審查總統及政府行政開支;批准總統簽署國際條約;決定臨時遷都等。內閣為政府行政機構,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
經濟: 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4305億美元。1994年7月1日廢除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廢除時1美元兌2750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命名新貨幣名稱為雷亞爾(1美元兌1雷亞爾)。1995年2月3日匯率1美元兌0.8394雷亞爾。
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和黃金礦。煤礦儲量230億噸,但品位低。石油儲量約36億桶,另有相當於15億桶石油的油頁岩,天然氣儲量133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2.2%。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糧食基本自給,但需進口一小部分小麥。畜牧業發達。
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伊瓜蘇瀑布、伊泰普水電站、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等。
巴西公路運輸佔全國運輸總量的70%,鐵路佔17%,水路不足10%。公路總長150萬千米,鐵路總長3.03萬千米。主要港口有維多利亞、桑多斯、里約熱內盧等。全國有3家航空公司。
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共體、日本、中東及拉美鄰國。主要進口石油、化工原料、光學儀器、小麥等。出口鋼材、交通運輸設備、鐵礦砂、紙漿、皮鞋、咖啡、糖、大豆、橙汁等。
文化教育: 中小學實行兩級制,第一級小學、初中共8年,第二級高中(包括技校、中專)3年。大學一般4~5年。高等院校有聖保羅大學、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聖保羅天主教大學、巴西利亞大學等。主要報紙有:《聖保羅之葉報》、《環球報》、《聖保羅州報》和《巴西日報》。主要雜志有《標題》、《請看》、《這就是先生》和《視界》等周刊。有電視台7家。政府管理的有兩家國家電視台和教育電視台。
對外關系: 巴西奉行獨立自主、人民自決、尊重主權、不幹涉原則、和平解決沖突和友好共處的對外政策。確定對外關系的重點為美國、西歐、日本和拉美國家等。
巴西與中國於1974年8月15日建交,此後,兩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不斷發展。
巴西把發展與美國的關系放在優先位置,雙方政治、貿易關系密切。美國是巴西主要的貿易對象、最大的債權國和投資國,投資額占外國在巴西總投資額的1/3。1991年兩國貿易總額近百億美元。但兩國在核能、環保、外債、貿易等領域存在分歧與摩擦。
巴西同西歐國家有著傳統的密切關系。西歐是巴西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資金、技術的來源地。西歐各國在巴西的投資額約占同期外國在巴西投資的50%。1991年巴西向歐洲共同體出口額為97.7億美元。
日本是巴西發展與亞太地區國家關系的重點,是巴西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對象和原材料市場。日本在巴西直接投資佔全部外國投資的9.7%,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中東地區是巴西石油主要來源和重要貿易市場,1991年貿易額達2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