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拜占庭皇帝為什麼叫巴西琉斯

拜占庭皇帝為什麼叫巴西琉斯

發布時間:2022-06-18 15:01:12

1. 拜占庭帝國幾大有名的大帝叫什麼兩三個就行。

君士坦丁一世(306-337)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時期的凱撒(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之子。 被稱為君士坦丁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拜占庭皇帝,被稱為查士丁尼大帝 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君主之一

2. 求:詳解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或寫作拜占廷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新國家。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這個帝國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其國民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為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義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拜占庭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拜占庭帝國成立的標志。德國拜占廷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為拜占廷帝國的起始紀年。還有觀點認為拜占庭帝國開始自公元395年,即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時起。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皇權統一歸於東羅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拜占庭帝國起始的標志。

1204年,拜占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克,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它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國家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拜占廷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拜占廷帝國的正式名稱是「羅馬」,或者「羅馬帝國」。這是拉丁語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也是拜占廷帝國的自稱。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因此在1453年帝國滅亡前,西歐人將其稱為「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帝國的創建

君士坦丁大帝向耶穌獻上新羅馬城,聖索非亞大教堂鑲嵌畫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帝共治制,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各設一個副皇帝輔佐他們。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

在羅馬帝國的「公元三世紀大危機」之後,帝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全面崩潰。城市破敗,商業凋敝,農村赤貧化,土地荒蕪,人口銳減,這些現象在以奴隸制度為經濟基礎的帝國西部尤甚。整個帝國的政治劇烈動盪,將軍自立為帝,軍閥混戰,內亂不斷,各階層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君士坦丁在即位後不久採取了兩項意義深遠的措施,第一是給予***合法地位,以挽回因搖搖欲墜的傳統多神教走向沒落而帶來的宗教信仰危機。第二件事是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企圖在東方為帝國尋找生路。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是第一位信仰***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廷帝國,但***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重要特性,也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古代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東羅馬歷史的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提尼安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提尼安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狄奧多西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各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霍諾里烏斯。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定都於君士坦丁堡;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早期歷史

550年前後拜占廷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為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於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有許多原因。首先,東羅馬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蠻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則只要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蠻族」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論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羅馬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義大利的大部份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希臘語「神聖智慧」之意)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後來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廷名將貝利薩留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所有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帝國東部的省份。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波斯帝國,因此他們在帝國的西北部得以趁虛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駐扎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拜占廷軍隊,並奪取了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毀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系[2]。此時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面臨蠻族起義的威脅。西哥特人對帝國屬地發動全面進攻,將拜占廷的力量逐出西班牙,東哥特人隨即在義大利發動叛亂,倫巴底人趁機湧入義大利,只給帝國留下亞平寧半島最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納與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615年,阿瓦爾人的軍隊風卷殘雲般攻入了拜占廷境內,並一直進逼到離君士坦丁堡僅數里之遙的地方。

禍不單行的是,幾場猛烈的瘟疫也襲擊了東羅馬的領土。542年春天的大瘟疫給帝國造成了第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瘟疫起自尼羅河沼地,毀滅了帝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僅在君士坦丁堡,就有逾半數居民死亡。按照拜占廷史官的記載,當時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手埋葬死人:「……成堆的屍體被丟進埋屍坑,公主與太監埋在一起,教士與妓女埋在一起,衛兵與乞丐埋在一起。公用墓地很快被填滿,於是皇帝下令掀開加拉塔城牆上所有塔樓的屋頂,從上面把屍體扔進去,裝滿一個就封一個頂。不久,所有的塔樓也被屍體塞滿了,於是死者被葬於海中。有些屍體已經腐爛得與席子粘在了一起,金角灣上浮著一層黃褐色的膿水。海船穿梭的速度趕不上市民倒斃的速度,海葬也來不及了……」[3]。

542年秋天,瘟疫消失了,然而在此後70年裡又多次卷土重來,毀掉了東羅馬帝國的賦稅和兵員來源,使東羅馬帝國的貨幣處於崩潰的邊緣,而領土的喪失也很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糧食供應的減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公民」分發麵包的政策終止了[2]。此時拜占廷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已經喪失掉了:地中海東岸、埃及、利比亞和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已落入波斯人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義大利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據。阿瓦爾和波斯的軍隊虎視眈眈,准備大開殺戒。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拜占廷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君士坦丁堡到626年,拜占廷帝國收集了大約20萬磅的黃金。阿瓦爾可汗聽說羅馬皇帝又搞到一批黃金,於是強迫拜占廷人把保護費加倍,甚至把軍隊開到了君士坦丁堡的金門,把城牆外所有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了,並且一度破牆而入,洗劫了布拉基奈宮和教堂,差一點在城中會師。當時的形勢如此危急,以至帝國政府甚至考慮遷都至迦太基城[2]。只是由於拜占廷海軍擁有制海權,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外界運來糧食,帝國的命運才得以挽回。

在亞洲,波斯帝國繼續打擊著拜占廷。611年,波斯佔領了卡帕多西亞,接著佔領了拜占廷東部最富庶的敘利亞行省,以及帝國第三大城市安提阿,並且入侵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將最神聖的***文物「真十字架」殘片擄掠而去。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之突然出現是希拉克略無法意料到的。

阿拉伯人於636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希拉克略的軍隊,然後佔領了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拜占廷帝國永遠失去了這些疆土。643年,阿拉伯軍隊滅亡了波斯帝國。半個世紀後,北非落入他們手中。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不過拜占廷海軍憑借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著制海權,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後來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希臘火」。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只毀於希臘火。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拜占廷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2]。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拜占廷帝國簽訂了30年和約。

希臘火在希拉克略皇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完成了從晚期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中世紀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制,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拜占廷的軍事力量。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克略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軍事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著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爾人沖擊的西部領土的統治,擴大了國家的版圖。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的早期,拜占廷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帝國的疆域也縮小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義大利和西西里。在後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乾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拜占廷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阿拉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拜占廷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幾百年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拜占廷帝國和東方的***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的西歐文明[4]。

從一個立法者的角度來看,利奧三世先後頒布了經過改革的民法和刑法,以及農業法、商業法,對傳統的、無伸縮性的羅馬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適應改變了的社會狀況,同時他還吸收新崛起的***教的長處,對宗教進行大幅度改革,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賣神符的命令,發動「破壞聖像運動」,從而在***中樹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會產業的急劇膨脹和國家財力的流失,並為世俗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機會。由於這些改革措施,拜占廷帝國在718年之後終於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佔領的歐洲土地;從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過托羅斯山脈,相反,拜占廷在北方重新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

但是,此後的拜占廷帝國仍是麻煩不斷。746年,近東發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國全境,拜占廷人和希臘人的死亡人數甚為巨大。於是空出來的地方聽任斯拉夫人爭先恐後地遷移進來定居。用拜占廷皇室歷史學家君士坦丁·波菲洛格尼圖斯的話說,「當瘟疫吞沒萬物的時候,廣闊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蠻族化了。」
希臘化時代

拜占廷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麼混雜了。希拉克略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奧古斯都,拉丁語的元首或皇帝),而使用Basileus(巴西琉斯,古希臘語的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廷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多是一性派的***,而非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東正教在剩餘的省份中更加強大了。希拉克略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787年,在伊琳娜女皇的領導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琳娜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已經與東部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東羅馬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與東羅馬帝國統一起來。

利奧三世開創的伊蘇里亞王朝在8世紀末期走上了末路,隨後統治帝國的一群無能皇帝進一步加深了災難局面。這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琳娜女皇,她弄瞎了作為法定繼承人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的眼睛,將其關入修道院,自己成為第一個大權獨攬的拜占廷女皇。此舉影響重大,導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800年把法蘭克國王查理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使西方帝國有了與拜占廷分庭抗禮的借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歐洲和地中海世界還沒有完全放棄「一個羅馬帝國」的正統思想,認為伊琳娜是非法篡權的女人,此前拜占廷正統皇帝在位期間,羅馬教皇是不敢做出此舉的)[5]。此外還有皇帝尼基弗魯斯(802-811年在位),他在與保加利亞人的戰斗中被殺,頭蓋骨被保加利亞酋長克魯姆做成了酒杯。

3. 拜占廷的具體起始時間是什麼時期具體地域范圍呢

拜占庭帝國
創建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文化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裡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伊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以弗所、帖撒羅尼迦和亞歷山大港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影響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早期歷史
550年前後拜占庭帝國疆域。圖中綠色部分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里有許多原因。首先這里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義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東部的省份。出身阿非利加的皇帝希拉克略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希拉克略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佔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希臘化時代
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麼混雜了。希拉克略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奧古斯都,拉丁語的元首或皇帝),而使用Basileus(巴西琉斯,古希臘語的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庭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希拉克略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已經與東部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東羅馬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與東羅馬帝國黃金時代

"保加利亞人屠夫"巴齊爾二世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里,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基輔羅斯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佔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義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戰敗,拜占庭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省。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帝國末日

1180年前後的拜占庭帝國疆域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亞歷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歷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義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佔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而拜占庭的力量卻徹底被削弱了。

4. 巴西琉斯

古希臘的神話里,戰神阿喀琉斯無往不利,但是他的腳後跟卻是惟一的致命弱點,於是阿喀琉斯之踵成為巨人死穴的代名詞!在足球世界裡,巴西就是阿喀琉斯(簡稱巴西琉斯)。五座金杯和源源不斷的超級球星讓他們始終都是世界盃的頭號熱門,巴西已經成為了世界之敵。

5. 拜占庭帝國的由來。

為了維系一個龐大的帝國,君士坦丁決定在東面重建一個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因為各自的信仰和內部矛盾分離成2個帝國。西羅馬帝國隨後被日耳曼人給滅了。此後的拜占庭帝國在此又延續了1000年。最終被土耳其人所滅。

6. 西歐怎麼稱呼拜占庭皇帝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卻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里,「拜占廷帝國」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未將自己稱為「拜占廷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廷」。對於那些以羅馬帝國正宗繼承人自居的東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盡管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斯拉夫人)也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

一直到17世紀,「東羅馬帝國」都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中,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占廷帝國」(Imperium Byzantinum)這個叫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東羅馬帝國。

7. 《帝國時代》中牛逼的拜占庭是現在的哪一個國家呢

拜占庭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的舊稱。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

(7)拜占庭皇帝為什麼叫巴西琉斯擴展閱讀

拜占庭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伊斯坦布爾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占庭。

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

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習慣上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遷都安卡拉。

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

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舶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萊曼清真寺等名勝古跡。伊斯坦布爾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布爾大學、土耳其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兵家必爭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拜占庭

8. 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的外號是

保加利亞屠夫,因為巴西爾二世不僅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且是個富有才乾的統帥。他曾重創保加利亞王國,所以得到一個貼切而不文雅的綽號:「保加利亞人的屠夫」。

9. 為什麼西方帝國的皇帝的尊稱都叫凱撒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歐洲古代史,近代史,以下完全手打,希望您能尊重

首先,在拿破崙以前歐洲只會有一個皇帝---也就是所謂的羅馬皇帝
其他的只能叫國王,原因我來具體解釋

首先得從凱撒本人講起
尤利烏斯·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西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

自凱撒在內戰中獲勝後,元首制在羅馬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雖然凱撒遇刺(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但他的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這里就開始要注意了,皇帝這種稱號在這之前在歐洲是不存在的,在屋大維時代,名義上的共和制仍然存在----自前28年屋大維獲得「奧古斯都」稱號----實際上這和皇帝已經沒有區別了.
所以後世就稱屋大維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這樣奧古斯都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詞
不過凱撒成為皇帝的名詞卻又廢了一番周折----發生在300年後

在公元235年至284年間,羅馬接連出現了二十六位皇帝,平均只在位兩至三年。這種混亂的情況稱為三世紀危機---到了284年的時候,戴里克先取得皇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廢黜羅馬的一些共和國遺存---正是實行帝制----而最為重要的是四帝共治制建立

戴克里先由其統治頭九年裡帝國不斷出現戰亂的經驗總結出帝國過於龐大,不便於一位皇帝獨自管治;而且亦只其一人亦難於抵抗蠻族由萊茵河至埃及邊境一帶的不斷侵擾。其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將帝國一分為二,在地圖上畫一直線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

四帝共治制指的是將帝國東西兩部分別由兩位主皇帝統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輔政。在羅馬皇帝眾多的頭銜里,奧古斯都最為重要,所以將其授予兩位主皇帝,而兩位副皇帝則獲授較次要的稱謂凱撒。戴克里先有意讓主皇帝在退休或死亡時,由副皇帝繼承,而繼位的主皇帝則任命新副皇帝,以解決帝位繼承問題。此制度在公元292年正式實施.

這種制度實際上並不長久,原因主要在於繼承權的問題,而且為後來羅馬的分裂埋下伏筆
在306年,君士坦丁一世在西部帝國發起內戰,並在312年獲勝,其後在324年佔領東部帝國,以帝國復歸一統直至其於337年駕崩----四帝共治制就被終結

不過在此之後,副皇帝的名稱,凱撒,也成了皇帝的代名詞了

然而,在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出現了兩個歐洲的皇帝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在476年被東哥特王國國王奧多亞克廢黜後,奧多亞克所做的是把帝徽送給了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並且宣稱,西羅馬不再需要一個自己的君主,世上唯一帝足矣,並請求東羅馬帝國賜予他義大利諸省的政權。此舉從法理上講,並不是我們從教科書上所學的「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是東、西羅馬帝國重新統一!

這樣對於中世紀,以及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帝國只有唯一的一個,就是羅馬帝國。這個是沒有歧義的,不存在「國王所在的國家只有成為最強大國家,就有機會被梵蒂岡封為帝國」,這個實在是開太大玩笑了。

此後,最少從名義上,法理上,東羅馬皇帝對西部帝國是有宗主權的。直到800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一世兵入羅馬,由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此舉實際標志這西部帝國重新有了自己的帝系!

在800年重生的帝國,已經是單純的普世帝國、世界帝國的概念了,有沒有元老院只是個形式問題,新帝國也一樣有類似議會、元老院的東西,連皇帝也是選出來的.公元800年查理一世的帝璽上的字:「羅馬帝國的再生」,明確的表達了無誤的意思

對於基督教來講,僅限於歐洲西部來說,其君權神授是自成體系的。既然唯一的真神上帝,則上帝在人間必有代理人,那麼神權的代理人就是羅馬教皇,而世俗權力的代理人,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這兩個人至少從理論上講是平級的。和中國的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樣,上帝在人
間的世俗代理人,也就只有這么一個人,絕沒有第二個。

所以從理論上講,任何君主都有資格當這個皇帝的,不一定局限在哪一國。但遺憾的是,查理一世(更有名的名字是查理曼大帝)死後,其子——帝國皇帝路易一世實在太軟弱,結果查理的3個孫子分贓不均大打出手,導致帝國的分裂。老大得到了中法蘭克王國,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系列領地——義大利、勃艮第、洛林;老三得到了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德國;老四得到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法國。
所以查理一世以及後面的路易一世、羅退爾一世、路易二世、查理二世、查理三世等等,既是法國的查理一世、路易一世……查理三世,也是德國的查理一世、路易一世……查理三世。無論是法國的路易十四、查理十世,還是德國的查理七世、路易四世們(德文分別是卡爾和路
德維希),都是按照這個順序排的。
在這個重建的西羅馬帝國早期,皇位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諸王里輪流轉,並不固定。

但有趣的是,在中世紀早期,東法蘭克/德國國王,反而是各個國王里最強大的,德王奧托一世在962年在羅馬加冕為帝後,帝位就長期被德國國王所把持,到最後,竟然就成為傳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別的國王就不能染指,因為從法理上講,這個皇帝是羅馬帝國的皇帝,所有君
主都有權當的。後來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就成功的當選了帝國的皇帝(帝號是查理五世),就是明證。此外英格蘭的康沃爾公爵理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荷蘭的威廉等人,都曾經競爭過帝位,並一度獲得了部分諸侯的支持,但沒有競選成功罷了。
所以說,「被梵蒂岡封為帝國,國王就升級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無稽之談,帝國不是梵蒂岡/教皇封的,也不是國王「升級」成皇帝。

此外,無論伊莎貝拉還是伊麗莎白,都不曾叫過女皇。她們只能是女王!國內某些人翻譯成女皇純粹是瞎翻譯,根本不懂歐洲歷史。和對教廷有沒有貢獻完全不沾邊。反倒是維多利亞可以叫女皇,但要搞明白了,維多利亞的女皇專指印度女皇!她在歐洲仍然是聯合王國的女王!
對於西歐來講,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皇帝,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能有別的什麼皇帝、女皇!
這也就是德語裡面管皇帝叫 Kaiser的原因----以證明其作為歐洲皇帝,羅馬皇帝的正統

這個規矩首先是被俄國人打破的,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攻克後,俄國人認為自己繼承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正統----認定莫斯科是第三羅馬
俄語的沙皇(Tsar)來自於對拉丁語凱撒的轉音----實際上俄國人原來就稱呼拜占庭的皇帝為Tsar

到伊凡四世時期,俄國正式接續所謂拜占庭的正統-----於是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而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稱帝時,正統性的規矩徹底崩潰了,之後就沒人再遵守古老的規矩了,什麼德國皇帝、法國皇帝之類的都出現了----凱撒的名號也就在歐洲各國出現了----作為皇帝的尊稱

解釋的足夠詳細了吧,朋友,希望您能夠滿意

參考資料
John Bagnell Bury A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its Foundation to the death of Marcus Aurelius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10. 羅馬人的後裔是現代哪個國家人種族

嚴格來說,純羅馬人的後裔沒有了,聯系最大的是羅馬尼亞人,即羅馬人和達契亞人的後裔,羅馬尼亞語被多數語言學家認為是在羅曼語系中最接近標准拉丁語的語種。
三樓說的的東羅馬貴族事實上早已沒有古羅馬血統了,7世紀後,東羅馬帝國已希臘化,雖然國名仍然是羅馬,但希臘語成了東羅馬的官方語言,皇帝不稱奧古斯都而稱巴西琉斯,我們現在通用的拜占廷帝國之名實際上是歷史學家專指希臘化後的東羅馬帝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閱讀全文

與拜占庭皇帝為什麼叫巴西琉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6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7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2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8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2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7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7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0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3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8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43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1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