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有什麼奇異的部落
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在那裡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至今無人所知。近日,巴西研究人員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了一個從未和西方文明有過接觸的印第安部落,這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雨林深處這些印第安部落的好奇。
男子幾乎不穿衣服
據《北京科技報》報道,巴西國家印第安基金會發言人馬里奧·莫拉表示,新發現的印第安部落有大約87名成員,是卡雅普部落的一個分支,居住在亞馬遜雨林偏遠地區。
長期以來,這個部落一直和外界沒有任何接觸,直到近日兩名該部落成員出現在其他部落的村莊中,才被當局發現。由於長期與世隔絕,這個部落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生活方式。
這次發現的印第安部落男子幾乎不穿衣服,下嘴唇戴有盤狀飾物,女子的頭部則有著獨特的發型。
部落里的人上半身沒有任何遮擋物,只是在下體,會有一小塊遮羞布。全部落的人,同食一鍋飯,共耕一塊田。大家都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整個部落除了油燈之外,沒有任何照明設備,他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
睡覺仍然用吊床
睡覺仍然用吊床
自14世紀初葡萄牙人登上巴西大陸直到現在,巴西政府已經在亞馬遜中發現了67個印第安人部落。而在亞馬遜叢林中依然有大片地方尚未勘測,不排除未來繼續發現新的印第安人部落的可能性。
這67個部落大部分依然保持著葡萄牙人來到巴西以前的生活狀態,每個部落都沿襲著各自不同的傳統。
曾帶隊到亞馬遜雨林並進入過印第安部落的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助理陶寶祥介紹,很多印第安人原始部落里的人身上都有一些紋飾,但大部分都是簡單的動物和我們很難看懂的符號。
他們住的仍然是草棚,有一些已經變成了木屋,但睡覺的床仍然是原始的吊床,只是材質很多已經由原來的藤枝改為了尼龍繩,屋子裡也只有簡單的生活用品。
有些部落允許一夫多妻制
由於不同的印第安部落有著不同的文化,因此在對待婚姻方面它們有很大的差異。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印第安人的婚姻正如同亞馬遜雨林一樣充滿了神奇的色彩。陶寶祥教授說,有的部落是在印第安少年長到10-12歲時,父母親已經為他選擇好了一個2-3歲的未婚妻,雖然說不上指腹為婚,也可以說是青梅竹馬。當姑娘長到14-15歲時,兩人便可結為夫婦。
男人們總是通過婚姻來加強「家主」的政治地位和威望。
比如允許一夫多妻的部落,多一個妻子就多一個「聯盟代表」、多一份勞動力。男人可以娶一家的姐妹倆,也可以娶其他部落的女子為妻,多妻家庭中的妻子們也為擴大丈夫的權威和地位進行努力,並由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掠回外部落男子為夫
掠回外部落男子為夫
記者了解到,在這些神秘的部落中甚至還存在純女性部落,在這樣的部落中,婦女們獨立自主,生活不允許任何男性干預,不允許包括男嬰在內的男性在部落中長久居住。她們勇敢善戰,個個是騎手,她們經常騎著烈馬在大森林中賓士、戰斗和尋求「愛情」。
到適合婚配的年齡時,她們會事先偵察好哪個部落有強健的男子漢,然後再偷襲那個部落,並將他們掠回自己的部落,當一段時間(有時是一夜)夫妻,然後再把他們放回自己的部落。
正因為如此,這些部落的男子漢不怕當她們的俘虜,在同她們的戰斗中始終「失敗」。
在女性部落中,如果婦女生下男孩,那麼男孩就會被拋至野外,或成為刀、斧、弓箭的犧牲品,生下女孩就留下撫養,將她們培養成勇敢的騎手,成為女兒國的繼承人。女性部落的婦女們始終為生活和「愛情」戰斗。
食人習俗源於部落間沖突
「3年前我們在進入印第安部落之初,隊里有隊員就已經對印第安人部落有了一定的認識,由於有"食人部落"存在的說法,因此隊員們也會有一些擔心和聯想。」陶寶祥教授說,向導托尼索老人告訴隊員,部落里吃人最早源於部落之間的沖突,在沖突中失敗的一方首領一般會被帶回來烤了,大夥分了吃。後來,吃人逐漸成了習俗,一些不守部落規矩、屢屢犯錯的人,會被一些勇敢的人殺了吃掉。再到後來天氣惡劣、糧食匱乏時,吃人就更厲害。
但是伴隨獵捕叢林動物的工具越來越多,捕獵技術也越來越高,部落里的人也覺得吃動物從心底里比吃人放鬆。隨著不斷的與外界接觸,他們也開墾叢林,種植木薯等作物,現在他們已經不吃人,主要從狩獵和捕魚的活動中獲得食物。其狩獵和捕魚的方式仍然延續著比較古老的方式,比如捕魚,只用一個魚叉就夠了。
2. 全球的神秘部落有哪些
只喝血不吃肉的民族:幾內亞北部至馬里南部一片沙漠地帶的雷迪菜菜族,至今仍過著原始生活,以畜牧業為主,主要飼養駱駝。這個民族常將牲畜的靜脈割破,抽出一定的血液後飲用,而不是殺死牲畜,待其傷口癒合後還可以再次取血。
「盲族」 :墨西哥馬德雷山區的原始森林裡,至今還隱居著一個奇怪的部落――――「盲族」,顧名思義,部落里的300多人全部都是瞎子。這些盲人並非先天失明,剛出生的時候也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但過了3個月後就逐漸失明了。
「啞巴族」:無獨有偶,在南美洲玻利維亞西部叢林中,居住著一支印第安族的克楞加人。他們以狩獵為主,仍過著原始生活,令人奇怪的是,這個部落沒有一個人會說話,全部都是啞巴,互相之間的交流只是靠一些簡單的手勢來完成。
「懶族」 :在馬來西亞半島被原始森林覆蓋的高地上,有一個土著人的村莊。這里的土著人既不耕地種莊稼,也不去獵取野獸,而完全靠政府每月一次的空投食物、日用品來維持生活,沒有了政府的救濟,他們就無法生存下去,這可真是一個不愛勞動,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族」。
「小人族」 :非洲中部剛果共和國、加彭、喀麥隆3國邊境的深山密林里,至今仍生活著一支幾乎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他們是篳格米人,世界上身體最矮的人種,俗稱「小人族」。該族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42米―1.45米,女人一般比男人矮10厘米左右。
「狗面族」:在菲律賓的呂宋島和馬來半島上,有一個臉型像狗的民族,稱為「狗面族」,他們的身材也十分矮小,一般不超過1.5米,男女幾乎全裸著身體。他們會使用弓箭狩獵,並採集野果、蜂蜜。
3. 神秘的種族,為何每個人的下巴要插16厘米棍子
佐埃部落,神秘的種族,他們的族人下嘴唇會插有一支木棍。佐埃部落,是巴西215個部落中人數最少、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印第安人部落。由於與世隔絕,有著樸素的信仰,崇拜月亮,自稱是“月亮之子”。
小木棍在佐埃人眼中是美和社會身份的象徵,隨著身高的增長更換,最長的有16厘米。他們一生中差不多會換3次木棍,大多數的成年人下巴上插著著長約16厘米、直徑約2厘米的木棍。月亮也會照亮他們的內心,相信他們的祖先住在月亮之上,常會在有月光的夜晚唱歌跳舞,舉行神聖的儀式,辟邪驅禍,祈禱平安。
4. 孔伊爾東部的原始森林裡的村落真的是火星人嗎
1987年4月,瑞典科學家希萊·溫斯羅夫等人在孔伊爾東部的原始森林裡進行考察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火星人居住的村落。開始,村裡人並不理睬他們,經再三接觸,火星人才接待了他們,並領他們參觀了當年來到地球時乘坐的飛船殘骸,這是一個銀色的半圓形飛船,現在己經銹跡斑斑了。
溫斯羅夫介紹說,這些人的皮膚是黑色的,白色的眼睛裡沒有瞳孔。他們相互傾訴的是非洲土語,可和科學家交談時,卻用地道的瑞典語和英語。因此,溫斯羅夫在同他們的交談中了解到,他們是為了躲避火星上流行的瘟疫,於176年前,也就是1812年,乘著飛船來到地球避難的。當年來到地球的共有25人,有22人己經先後死去了,有的人至今還活著,經過繁衍,他們的後代已經有50多人了。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火星人特別喜歡圓形圖案,他們的房屋、室內的陳設以及使用的工具及佩戴的飾品等大都是圓形的。直到現在,他們還把太陽系和火星的詳細地圖珍藏著。據科學家們說,他們對宇航知識還很嫻熟地掌握著,不過他們己經沒有辦法再回火星了。
這些人非常不希望別人打攪他們。科學家們離開這個村落之前,火星人對他們說,希望地球上的人不要干擾他們的生活,他們喜歡過平平靜靜的生活。無獨有偶,在巴西境內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裡也發現了這樣一個火星人部落。
1988年9月,德國人類學家威廉·謝爾蓋曾對這一神秘村落進行了訪問和考察。當他走到部落的祭壇前時,被這個部落崇拜、祭祀的「天空之神」的形象驚呆了,雕刻的「天空之神」的面具竟和火星上的人面石一模一樣。謝爾蓋對「天空之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詳細詢間了他們所崇拜的神的由來。部落長老沒作詳細解釋,只是不斷地說「紅色行星」「紅色行星」謝爾蓋聽明白他指的是火星,愈發興奮地追問起來,這時,圍上來的村民們插話說:「那『天空之神』是天外使者帶來的。」
對原始森林裡的神秘部落,巴西政府一直保持沉默。但是,巴西政府的一位高級官員以私人的身份說,亞馬遜河流域確實存在著與不明飛行物接觸過的神秘部落。
他們所考察的部落,真的是來自火星嗎。他們是怎樣和為什麼到地球上來。這些還都是個謎。
5. 常年不穿衣物的南美原始部落為什麼不允許白人入內
現在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普遍,我們對於地球也越來越了解,過去一些原始部落,隱藏在深山之中或者與世隔絕的小島中,現在都被人們發現。
這個風俗在我們看來有些殘忍,但是當地人卻認為這可以使得男人更有陽剛之氣,女人更搖曳多姿,並且隨著身高的增長,木棍也會越換越長,一般來說,一個佐埃人一生要更換三次木棍,有的長達15厘米,直徑2厘米。對於佐埃人這個奇特的風俗習慣,
6. 南美洲探訪原始部落,哪裡最安全
說起原始部落,我們並不陌生,我們聽說過最多的原始部落,那就要說到印第安人了,印第安人對於其他的人來說真的生活習性以及各種生活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我們平時一般很難接觸到他們,他們生活在原始森林中,行動也是神出鬼沒,然而我們如今知道的南美洲的原始部落中,在亞馬孫河流域的佐埃就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部落。
佐埃人一般都非常的團結,而且對人沒有攻擊性,他們都會在孩子的成人禮上為孩子在下巴紮上木棍,因為他們感覺這樣會比較的威武,這也是一些原始部落的落後思想,他們可能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一直生活在熱帶雨林之中,大家如果想要探訪原始部落,就可以選擇佐埃。
7. 巴西和印度的人口分布有和不同
巴西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以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為中心)原因是歐洲殖民者最早在巴西的東南海岸登陸。
地處沿海,海運十分便利,利於市場的擴大;城市較為密集更有世界聞名的城市,交通便利。巴西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更適宜人類居住;地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適宜種植農作物;不過隨著巴西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到巴西利亞後,巴西高原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也有大批人口遷往內陸高原居住。但總的來說,東南沿海地區是巴西人口最為稠密,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90%)。而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後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
8. 現在真的還有原始部落么他們完全與現代隔絕
原始部落一個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了半個多世紀的亞馬遜印第安原始部落,在30多年前的一次失蹤人口搜救中被意外發現。然而,在這30多年裡,再沒有人見過這個神秘的部落,它的存在又變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已經將30年獻給印第安部落研究的歷史學家羅伯特·弗朗科最近與他的團隊一起,乘坐飛機,搜索亞馬遜熱帶雨林深處可能有印第安部落居住的地方,終於讓他找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神秘部落——尤里。同時,他還找到了另一個深居叢林的印第安部落——帕斯。這兩個部落,很可能就是亞馬遜雨林中最後兩個仍過著石器時代般生活的土著部落。
尋找
「大海撈針」尋神秘部落
一個萬里無雲的下午,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靠近安第斯山腳下的一個機場里,44歲的伊蓮娜·馬丁內茲登上一架單引擎塞斯納172K小型飛機,目的地是哥倫比亞里約普爾國家公園。小小的四座機艙里除了飛機駕駛員,還坐著一名研究亞馬遜印第安人的哥倫比亞專家羅伯特·弗朗科、哥倫比亞攝影師克里斯托瓦爾·馮·羅斯科克。馬丁內茲與弗朗科在飛機上一起研究著里約普爾國家公園的地圖。這座國家公園佔地247萬英畝,叢林茂密,河流交錯,生活著美洲豹等野生動物。他們認為,也許還有一些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土著部落。
馬丁內茲告訴美國史密森雜志記者約書華·漢默:「我們當時並沒有報多大希望,不一定能找到些什麼,因為這根本就像是在大海里撈針。 」
幾十年來,不斷有探險者和獵人提供線索,報告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印第安部落」隱藏在哥倫比亞卡克塔和普圖馬約河之間的亞馬遜雨林中心地帶。
2002年,哥倫比亞專門為保護印第安人而設立了里約普爾國家公園,但因為其確切行蹤不明,政府可以提供的保護仍處於理論階段。這些年來,黃金礦工、伐木工、移民、毒販和游擊隊不斷在入侵原本屬於印第安人的領土,置印第安人於危險之中,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經過兩年的籌備,馬丁內茲和弗朗科終於開始他們的調查,從空中確認神秘部落的存在,並查明其確切位置。「如果你連他們在哪裡都不知道,你就沒法保護他們的領土。
」馬丁內茲說。
雨林深處突現印第安小屋
飛行4個小時後,馬丁內茲一行人抵達里約普爾國家公園的西部邊界,飛機降低了飛行高度,開始在原始熱帶雨林上空低飛。他們在GPS上設置了一些記號,大多集中卡克塔和普圖馬約河的南北流向支流附近,他們認為在這些地方可能有印第安土著部落居住。馬丁內茲說:「可我們從飛機上看出去,看到的除了綠色就是綠色,根本沒什麼空地。
」
在檢查了13個記號點仍一無所獲後,飛機飛向下一個記號點「里約伯納多」,弗朗科突然叫起來:「房子! 」馬丁內茲興奮地發出吼聲:「哪裡?哪裡?
」弗朗科朝他們正下方一指,一座印第安傳統式樣的長屋赫然出現在他們眼中。這座長屋位於雨林中的一片空地上,由棕櫚葉建成,只在一端開門,房子周圍滿是車前草
(香蕉的一種)樹和桃棕櫚樹,彷彿在廣闊的荒原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屬於人類的島嶼。
飛機駕駛員再將飛機降低了數百英尺,試圖看到這座房子的主人,但始終沒有發現任何人。馬丁內茲說:「我們盤旋了兩圈,然後就飛走了。我們不希望打擾到住在房子里的人。但我們會做好充足的准備,再次回來。
」
回到波哥大市,馬丁內茲一行人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對林中小屋的照片加以處理。隨後他們確信,這絕對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照片上,在小屋附近站著一名印第安女性,她穿著土著典型的腰布,臉上和上半身都塗著油彩,正抬著頭望著飛機。
利用照片希望政府加強保護
第二天,他們再次起飛,又找到了4座林中小屋。馬丁內茲和弗朗科認為,他們拍攝到的這5座小屋應該屬於兩個不同的印第安土著部落——尤里和帕斯,而這兩個部落很可能就是哥倫比亞亞馬遜區域中最後兩個孤立的部落,正是他們尋找的神秘印第安土著部落。
接下來,弗朗科的計劃是利用航拍得到的照片和收集到的GPS坐標游說哥倫比亞政府,希望哥政府加強對周邊國家公園的保護,「24小時監視公園及外圍,建立早起預警系統,以阻止入侵者」。
在與馬丁內茲合作前的幾個月,弗朗科就已經在收集相關資料。如印第安土著人的日記、口述實錄,從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冒險者留下的地圖,衛星照片,被印第安人威脅過的人,甚至哥倫比亞游擊隊隊員。弗朗科說:「我既高興又悲傷,因為我看到這些印第安人的孤獨。
」
盡管尤里和帕斯這兩個部落一直生活在較偏遠的雨林地區,過著石器時代般的原始生活,但「他們是弱勢群體」,弗朗科說。
曾藏匿數百年被意外發現
尤里部落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其一直遠離現代文明,從未與外面的人有過接觸。他們的隱匿可能最早能追溯到1500年,歐洲的殖民者第一次踏上南美洲的那一刻。他們從那時起便一直在不停地遷移,以躲避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奴隸販子。
到20世紀橡膠業繁榮的時候,資本家們僱傭了數萬名印第安人為自己工作,動輒鞭打、不給飯,甚至殺害那些反抗的人。在那段時間,印第安人土著人數飛速減少——Uitoto部落從原來的4萬人減少到1萬人;Andoke部落從原來的1萬人減少到了僅僅300人,幾乎面臨滅絕;還有不少部落則徹底消失了。「現在選擇避世而居的那些土著部落,有不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選擇隱藏的。
」弗朗科說。
而尤里和帕斯這兩個部落隱藏得如此深,以致於不少專家都認為他們已經滅絕了。 1969年的一次意外事故才使這兩個部落「重見天日」。
1969年1月,美洲豹獵手、皮毛商人朱利安·吉爾和他的向導在「里約伯納多」附近失蹤,哥倫比亞軍方兩個月後展開搜救。當時只有17歲的索爾·波拉尼亞正在服役,參加了搜索。他告訴約書華·漢默:「我在叢林里走著走著突然看到一座巨大的長屋,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回想起來簡直像個夢。然後就有大約100名印第安女性和孩子從林中躥了出來,他們身上都塗著色彩,像斑馬似的。
」
這些婦女兒童說的話連波拉尼亞的印第安向導都聽不懂。一些女性從波拉尼亞的夾克上扯下紐扣,串到自己的項鏈上;埋在樹葉下的吉爾的斧頭也很快被他發現,「那些印第安人一看到斧頭就都哭了起來,他們大概也知道,他們會被指控謀殺。
」波拉尼亞回憶說。但是,吉爾和他的向導究竟發生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因為他倆的屍體至今仍未被發現。
因為害怕被印第安人伏擊,當搜尋隊返回時,指揮官要求帶走一名成年男性或女性及四名兒童作為人質,並將五人帶到了駐地拉佩德雷拉市。隨後,《紐約時報》報道稱,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印第安部落。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派專家前來,根據五名人質的語言推斷,哥軍方意外發現的印第安部落正是那個被認為
「已經滅絕超半個世紀的部落——尤里」。
然而,尤里部落的出現僅僅是曇花一現。
1969年後,除了被哥倫比亞軍方帶出來的5名人質,人們再也無法找到絲毫與這個部落有關的人或物。尤里部落的存在又變得撲朔迷離。
選擇
開放旅遊業8年後禁止訪客
在MalocaBarú住著一個規模很大的圖庫納印第安人部落,部落人口約有3萬。一隻長桌上零星放著印第安風格的項鏈和其它首飾,三名穿著傳統印第安服飾的年長女性正在為十幾名遊客跳舞……這樣的情形已經司空見慣。
盡管這個部落已經算是融入了現代文明,但其過程充滿了困難。在上世紀60年代,哥倫比亞曾利用學校和診所引誘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圖庫納部落的人離開叢林。但由於圖庫納部落人口眾多,其經濟又以農業經濟為基礎,進入現代社會後無法靠農業維持生計,「所以,他們不可避免地轉向旅遊業」,弗朗科說。
不過,並非所有的圖庫納印第安人都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在納澤瑞斯村居住的圖庫納印第安人曾於2011年開村民大會,禁止遊客訪問。
2011年,哥倫比亞境內亞馬遜流域的納澤瑞斯村在召開土著村民大會後,決定禁止所有遊客入內訪問。當地土著村民一致同意,該村將由手持棍棒的村民輪流守衛,只有得到當地人邀請的外來者持有身份證才能進入。
納澤瑞斯村是一個居住著800名土著人的原生態小村,居民大部分是原始圖庫納印第安人。每年有成千上萬的背包客來到這個小村子旅遊,他們一方面被原生態環境所吸引,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機會體驗到原始部落的風俗民情。村子通往最近城鎮的河道上也常常擠滿了遊客的船隻。
當地長者稱,2003年至2011年,背包客數量增長了5倍,旅行社增加了收入,但對當地村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因為「遊客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他們走後留下了很多垃圾,包括塑料袋和塑料瓶。所以,現在遊客不能隨便進入,除非他們得到許可。
」
村民們也擔心隨著遊客增多,當地的兒童模仿外來者的語言和服飾,有可能會丟失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和傳統。
有部落與現代社會結合良好
一些人類學家、環保主義者和印第安領導人認為,尤里部落如石器時代般的赤貧生活與圖庫納部落被現代商業同化的生活之間應該存在中間路線。一個名為玉庫納的部落就過著這樣一種帶點現代因素又不偏離印第安文化的生活。
玉庫納部落的人口不足2000,他們有衛生保健設施,與附近的定居者做買賣,將孩子送往附近的政府學校上學。不過,整個部落仍然傳承著口述歷史、靠打獵捕魚為生的雨林生活。玉庫納部落長老馬塔皮說,他7歲時就離開了雨林,但還是常常回去。他說:「想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學習,以便將來有更好的生活。
」
不過,玉庫納部落也許是個特例。對太多太多的亞馬遜印第安人而言,與現代社會的同化帶來的只有貧窮、酗酒、失業或對旅遊業的完全依賴。
土著與現代社會間存在鴻溝
華萊士在他的 《未被征服的人:亞馬遜最後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一書中探討了印第安原始部落的出路--是否需要把活人放在
「文化博物館」里展出,就像被卡在時間隧道里一樣?
華萊士在書中寫道:「過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荒蠻的史前文化,現在這些文化的蹤跡已經從我們的記憶中被抹掉。我們是否為這些失去的記憶哀婉嘆息?我們是否寧願選擇回到我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而不願意擁有現代生活方式?我想很少有人希望回到過去。
」
「無論從智力、文化、體力上,現代世界提供給我們更豐富的生活體驗。我們的生活不僅可以延長且可以是過去的兩倍,我們還可以去旅行感受三千前年文化與歷史成就,品嘗世界各地的美食佳餚。最近我接觸到的生活在新幾內亞和亞馬遜河流域曾經與世隔絕的部族都認為,和世界接觸、學習先進文化的生活很令人歡欣鼓舞。他們第一次自由自在地生活,不用擔心來自於鄰人或外部世界的不友好對待。我認識的很多亞馬遜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急切希望融入到西方社會。
」
華萊士認為,對於這些原始部落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彌補他們與現代社會這些鴻溝。他指出,越來越深的文化障礙不容易逾越。土著印第安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在現代社會生活。他們講著一種不能被文字記錄的語言、掌握著一種在當代經濟社會根本無用武之地的技能。雪上加霜的是,全世界都有一種趨勢,幾乎所有生活在邊境地區的邊民都會剝削並且歧視和他們本民族文化格格不入的少數族裔,這種障礙更是難以打破。社會排擠、道德敗壞、酗酒無度也構成了貧瘠下層社會的文化隔閡。
保護
如何保護印第安部落?
這些部落常常被稱為
「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但事實上,他們並非從未與外界接觸過,而是在約100前從主要河流區域冒著生命危險逃進雨林深處的。那時,南美洲的橡膠業正蓬勃發展,印第安人不堪忍受白人的奴役和屠殺,又被傳染上西方世界特有的疾病,大量人口死亡。
有人類學家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印第安人已經對
「外面的世界」有了足夠的認識和深刻的恐懼,因此作出了他們的選擇——遠離現代文明、避免發生接觸。這些部落仍然秉持著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像是生活在21世紀里的
「石器時代遺跡」,但他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侵蝕。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對於如何保護印第安人的權益,亞馬遜區域的幾個國家都興趣寥寥,他們將印第安人視為
「落後的遺留物」。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實現對亞馬遜的商業開發,巴西政府試圖同化和安撫亞馬遜河附近的印第安人,希望將他們搬遷,但這些行動最終都失敗了。
1987年,巴西政府印第安人管理局和國際印第安人基金會(FUNAI)創立了原始印第安人部門,其創始人西特尼·坡索依羅在熱帶雨林中劃出了一塊大小相當於美國緬因州的區域,將其命名為「查瓦利河流域土著土地」,並宣布向外界永久性封閉。他一直主張,保護印第安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探知他們在何地居住,然後為他們開辟保留區,禁止外界靠近他們。
查瓦利河流域土著土地工作小組督導阿摩林說,如今,這塊 「禁區」已經成為 「整個亞馬遜流域乃至全球最棒的印第安土著集中居住地」。
有一群生活在巴西和秘魯邊境並靠近巴西伊特逵艾和尤它爾河源頭流域的亞馬遜人,他們被稱為弗立切瑞人,又叫做箭人,因為他們擅於用弓箭,且在箭頭上塗毒。自橡膠業開始衰敗,這群隱藏在亞馬遜河源頭流域、生活在自己修建的堡壘中的部族,就以兇猛、殘忍為外界所知曉,他們的鄰居對他們也是聞之色變。
2002年,坡索依羅曾率領一支科考隊,在亞馬遜雨林中徒步行走三個月,以驗證弗立切瑞人的存在。一名美國記者斯考特·華萊士也參加了這支科考隊,並根據其在雨林中的經歷寫就
《未被征服的人:亞馬遜最後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一書。該書於2011年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國際社會對坡索依羅及其保護印第安土著行動的廣泛關注。
多國設立禁區保護土著
除了巴西,其他亞馬遜區域的國家也都在想方設法保護印第安土著人。
秘魯的馬努國家公園舉世聞名,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僅有數個部落享有園內永久居住權。
哥倫比亞擁有的熱帶雨林達8200萬英畝,占整個亞馬遜熱帶雨林面積的近一半,哥政府已將其中的1400萬英畝設立為國家公園,安置警衛,嚴禁任何開發,還有6600萬英畝雨林歸印第安人私人所有。
2011年,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簽署了一項法令,保證那些 「與世隔絕」的印第安土著
「有權利繼續維持現有的狀態並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遵循古老的文化自由地生活」。
然而,法律歸法律,現實歸現實,印第安土著的生活並沒有像政府或法律規定的那樣完美。
在秘魯,養護團體就批評政府縱容所謂的
「生態旅遊公司」,默許他們將遊客帶進土著人的土地。去年,一家在馬努國家公園內非法運營的公司甚至迫使一個名為Mashco-Piro的印第安土著部落離開了他們原來的居住保護區。
哥倫比亞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毒販和游擊隊的存在,政府對於雨林和印第安土著部落的保護政策從未得到過真正完整的實施,在最近幾年中,已有數個印第安部落被迫同化或分散。不過,幸好哥倫比亞政府仍在推進對於印第安人及其土地的保護。去年12月,哥政府宣布,將擴大哥南部Chiribiquete國家公園的面積,從320英畝擴建至640英畝,而這里正是兩個印第安土著部落的保護區。
弗朗科已經在哥倫比亞研究印第安人原始部落30多年,他認為,各國政府必須加強努力,保護印第安土著文化。
「印第安人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這個世界。」
馬丁內茲也認為,印第安人對宇宙有一種獨特的視角,他們認為「人類與大自然以及一切事物之間都是統一的,彼此有著相互聯系」,因此,印第安人都是環境保護主義者。他們相信,對雨林的破壞以及對部落成員的傷害將持續在整個社會引發振盪,且影響將貫穿歷史。
弗朗科說:
「印第安人會想方設法讓雨林裡面的金礦關閉,並驅趕任何一個走進他們領地的人,以此來保護這片雨林。他們既然決定了不要和我們成為朋友,我們就必須要尊重他們的決定。」
巴西三代保護印第安人措施
目前巴西國家印第安人基金會為與世隔絕土著族人劃歸的正式禁區政策已經是經過修改後的第三代政策。前兩代政策都因為失敗而被放棄。
第一代「護印」措施:強制同化
第一代政策由坎迪多·羅德元帥制定。羅德元帥在巴西非常有威望,他以成功穿越馬托格羅索州,在遠遠超越邊境線土著人生活的地區修建電報線纜而家喻戶曉並得到人民的敬仰。羅德元帥尊重印第安人,從未把他們認為是異類。羅德元帥堅信,少數族裔只有和當地人同化才是他們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努力幫助印第安人受到教育以便融入當代社會。
但印第安人始終被看作二等公民甚至更糟,經常會受到白眼,靠近密林深處印第安人生活區域的移民也總是對他們冷嘲熱諷。白人帶來的「誘惑」變得越來越不可抗拒,甚至十分依賴:教士禁止他們光著身子外出,這樣就需要他們去弄衣服穿;有了使用方便的火柴,他們很快就忘記了如何拾柴取火;獵槍比弓好用得多,但是子彈卻需要用錢買而且價格昂貴。
這些最新形成的依賴性最終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被迫外出工作賺錢,被當地移民、無良商人剝削。他們既沒機會過上小康生活,也不能獨立生活,更不會得到社會上白人的尊重。
第二代「護印」措施:安撫收買
羅德元帥之後的下幾任印第安保護組織總指揮因缺乏遠見灼識,也無領導才能,還陷入了官僚、殘暴和腐敗的丑聞之中。巴西土著族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悲慘,1967年內政部組成了一個最高委員會,發布了一份五千頁的調查報告,揭露了印第安人經歷的惡夢:殺戮、虐待、性侵害和土地掠奪。
1970年,由克勞迪奧和列奧納多·瓦立薩·鮑斯兄弟領導的國家印第安人基金會成立。瓦立薩·鮑斯兄弟對印第安人非常同情。由於1970年巴西開始修建整合亞馬遜流域及周邊地區經濟的跨亞馬遜高速公路網,需要穿越一片長長的未知地帶。這片區域是無數土著部族居民的家園,很多與世隔絕的土著人就生活在這里。
在修建跨亞遜高速公路過程中,土著居民和勘測及建築人員發生沖突,且面臨西方社會的流行疾病,如麻疹、流感、痢疾和瘧疾等疾病。這些與世隔絕的少數族群根本就不能抵抗這些疾病的來襲,和歐洲人接觸的土著族群通常會導致他們的人口損失80%。
為阻止慘劇發生,瓦立薩·鮑斯兄弟制定了一項應急措施,並且這些措施由塞坦尼斯塔全面負責實施。經過專門訓練的塞坦尼斯塔頭領經常和印第安人接觸,然後進行安撫,最後為他們重新劃定居住地。通過向印第安人提供彎刀、斧頭、鐵鍋、魚鉤、火柴、蚊帳和衣物等西方貨物,來對他們進行安撫。
但是,和白人社會有過接觸的印第安人社區總會染上各種西方社會才有的疾病,損失極其慘重。為了躲避災禍,印第安人整個族群都遷移到辛古河附近的大片保留地,不得已只能和其它族人,甚至是自己的敵人居住在一起。
第三代「護印」措施:劃定禁區
最後塞坦尼斯塔組織也對安撫計劃喪失了信心。人們開始思考第三種保護土著居民的政策。充分的事實說明,如果不希望印第安人死亡或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們就不能被外界染指,也不能輕易遷移到其它區域生活。
坡索依羅指出,保護印第安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探知他們在何地居住,然後開辟保留區,禁止外界靠近。
9. 巴西最原始的部落,女人在40歲之後必須離開部落,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當地的習俗,他們認為人來自於自然,自然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回歸到自然中去,巴西有一個部落,這個部落非常的原始,叫做Awa原始部落,主要是因為這個部落還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還是以捕獵為生,如果天冷沒有食物的話,可能會餓死或者是凍死,但是這個部落的人都是非常的驍勇善戰,有非常強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而且他們女人在40歲以後必須離開部落,這個落後的習俗也最終會被現代文明替代,他們也會有更加先進的文化,不會受到這些落後的習俗所壓制。
10. 巴西介紹
背景
在被葡萄牙統治了3 個世紀之後,巴西在1822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至今為止,巴西已成為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南美洲國家, 已經克服了超過半個世紀的以追求工業和農業以及內部的發展為目的的國家政府的軍事干涉。通過開發廣闊的自然資源和大的勞動力市場,如今巴西已成為南美洲的主要經濟大國和地區領導人。非常不相等的收入分配仍然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國旗描述
綠色長方形中央為黃色菱形,菱形中央是咖啡色圓形。圓形為天球儀,白色綬帶上書以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天球儀上有白色五色星,象徵國家的26個行政區。綠色和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森林,黃色象徵礦藏和資源。
巴西國徽
巴西國歌
巴西國歌名為《巴西國歌》。1822年9月7日,巴西國王佩德羅一世在聖保羅附近伊匹蘭加小河岸上以「不獨立毋寧死」的口號,宣布巴西脫離葡萄牙而獨立。史稱這一口號為「伊匹蘭加呼聲」。但佩德羅一世登上王位後實行獨裁統治,激起了人民起義,1831年4月7日被迫宣布退位,把王位讓給五歲的兒子佩德羅二世。原巴西國歌是歌唱4月7日的勝利的;1922年獨立100周年時,巴西國歌改為歌頌宣布獨立「伊匹蘭加呼聲」:「在伊匹蘭加平靜的河岸上,響起了英雄民族的呼聲;自由的太陽照耀著我們,在祖國上空大放光明。」
http://www.wle.org/train/havat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