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咖啡豆主要採取什麼處理方式

巴西咖啡豆主要採取什麼處理方式

發布時間:2022-06-21 06:00:23

『壹』 請詳細講解咖啡豆從摘下到餐桌所需要的所有加工

咖啡豆的處理之摘收

每年的冬天即乾季是咖啡豆的收成期,咖啡樹經過三到四年的生長,日漸成熟,開始結果,一顆顆果實挨著樹枝排成一串一串或成一團一團。咖啡豆包在紅色的外衣裡面,一變紅就可以摘了。
大多數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成熟期在6—8月,羅巴斯塔咖啡豆是9—10月,因此,雖然在一些干濕季不明顯的國家,如哥倫比亞,肯亞,一年有兩次的花期,也就是有大小兩次的收成,但嚴格意義上講一年只收一次。當然由於地區不同收獲的日期也各不相同。赤道以南,如巴西和辛巴威地區,收獲期主要的一次是在4月或5月,盡管這樣,還是能持續到8月份,赤道以北如衣索比亞和中美洲的地區一般在9—11月份收獲一次。然而,赤道地區的國家,如烏干達和哥倫比亞,全年都能收獲,尤其是那些能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海拔高度的種植園。因此,一年的多數時間都可以有新收的咖啡豆。
就咖啡豆的採摘本身來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成片採摘,也就是把園子里所有的豆子一次性摘完;另一種是有選擇地採摘,也就是以8到10天為間隔,每次只摘那些已熟透的紅色漿果,這樣就需要多在園子里摘收幾次。後一種採摘方式與前一種採摘方式相比,勞動量大,費用高,一般只用於阿拉比卡咖啡豆,尤其是那些需要經過水洗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所摘的咖啡豆的數量取決於多種因素,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樹的高矮和農場或種植園的布局。一般的農場平均每個採摘工一天能摘50到100公斤。可是這些咖啡豆中只有百分之20是真正的咖啡豆,因此平均每個採摘工每天只能摘10到20公斤的咖啡豆。咖啡豆在標准質量為45到60公斤的袋子。因此,一些工人需要3到6天的時間才能裝滿一袋。
曾經有人計算過,一個種植園或農場收獲時的費用是全年總費用的一半。在巴西,人們已多次嘗試用機械採摘來降低這些費用。這種機械橫跨在咖啡樹上搖動咖啡樹枝,這樣,那些因熟透而變得松動的漿果就會掉下來落入漏斗里。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才能進行,而且它們需要先調整,因為只有在能一排排地把樹種的很直的地方才能使用這種機械。事後還需要檢查機械採摘的咖啡豆,把掉在漏斗裡面的葉子和樹枝練出去。這樣的方式採摘還是比較麻煩。
在海拔比較高的地區,就不能採取這樣的機械採摘法,必須利用人工來採摘,這就需要大量的季節勞動工。採摘工也得注意不能摘不熟、壞的或太熟的咖啡豆,因為他們會影響所收獲咖啡的整體品質。
原始的採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咖啡豆採摘的質量。而那些已經不太好的咖啡豆被稱做普通的酸的發酵的而加以分類,最後一種是極差品。

咖啡豆之粗加工

咖啡豆是一種酷似櫻桃的果實的種子,當它成熟時表皮即外表皮呈現出紅色。每一個果實被一個像羊皮紙的表皮包住,在這種果實的果肉下面,即果肉中間,躺著兩顆平的一面靠在一起的咖啡豆。
當果實成熟時,薄且纖細的一層膠漿包著那個羊皮紙。在羊皮紙下的豆粒則被另一種更薄的膜覆蓋著它是銀色的果皮即種子外衣。每一個櫻桃果,一般含有兩粒咖啡豆;如果只有一粒的話,它一定呈現更圓的形狀,被稱為豌豆形咖啡豆。
咖啡豆在烘烤前必須從果實種取出來並弄乾,這項工序兩天就能完成,可用乾燥法或濕處理法。當這道工序完成時,待烘烤的咖啡豆就叫做生咖啡豆。
咖啡豆是咖啡櫻桃的種子,每年的冬天即乾季是收獲期,收割方法有很多種。豆子本身是被許多層層材質所包住,包括銀色的外皮,類似羊皮紙質,黏液,黏漿狀物質,和它的表殼。這些甜甜的黏漿狀物質和咖啡豆本身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許多咖啡豆的口味;同樣的,當咖啡豆從櫻桃中被取出時所用的方法也會影響它的口味。
基本上有三種取出咖啡豆的方法,潮濕法,乾燥法,及半干半濕法。咖啡豆本身被許多層材質包住,沒個咖啡豆都有一層薄薄的外膜,此膜被稱為銀皮,其外層又被披覆著一層黃色的外皮,稱果肉皮,整個咖啡豆則被包藏在黏質性的獎狀物中,形成咖啡果肉,最外層則為外殼。將咖啡種子加工成有商品價值的咖啡豆的製作過程,稱為精製。乾燥法用於未清洗過的咖啡豆,濕處理法用於徹底清洗過的或半清洗過的咖啡豆。除了在巴西和衣索比亞比較普遍地使用乾燥法之外,大多數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用濕處理法加工的。在印度尼西亞,有一些羅巴斯塔咖啡豆用濕處理法加工,但這在當地並不普遍。

1咖啡豆乾處理法

乾燥法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傳統的咖啡豆加工方法。基本的三步是清洗,乾燥和去皮。加工時,要將收獲的果實鋪在水泥地面、磚地面或者是草席上。最理想的是在陽光下,而且要在有規律的間隔時間內用耙子把這些果實耙平,防止發酵。如果下雨或者氣溫下降,必須把這些果實覆蓋起來以防止遭到損壞。大約4周以後,每顆果實的含水量將下降至大約12%,這時的果實是乾的。在巴西,這個階段的咖啡豆被冠上一個容易混淆的名字:可可(coco)。此時它的表皮變為暗褐色而且易碎,還能聽見咖啡豆在果殼里咯咯地作響。該過程需要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多的技術。因為咖啡豆有可能被乾燥過度,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這些咖啡豆就很容易在下一個階段即去殼時遭到損壞。反之,沒有充分乾燥的咖啡豆也易受損。接下來就是把這些乾燥的果實在地窖里貯存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鮮咖啡豆中的水分繼續蒸發。乾燥的操作過程是整過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因為它將影響咖啡豆最終的品質。過度乾燥的咖啡豆會變脆而且導致在去皮的時候出現許多碎豆,碎豆被認為是不好的豆,而未完全乾燥的咖啡豆則會太潮濕,一旦細菌侵襲很容易變質。乾燥後的咖啡果將被貯存在特殊泥土堆中,直到要將它們運到磨坊。去皮,分類。分等級和包裝,這些工序將在那裡進行。所有幹了的咖啡果的外層表皮會在去皮機器執行的步驟中去除。在巴西生產的百分之95的阿拉比卡咖啡是使用乾燥法的,絕大部分衣索比亞,海地和巴拉圭的咖啡也是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幾乎所有的羅巴斯塔咖啡也是按這種方法生產的。而在空氣的濕度大或收獲季節多雨的地區,此法則不適用。曬干咖啡豆濕處理過程之後,咖啡豆仍被保存在內果皮殼內,這樣的內果皮仍然含有大約15%的水分。內果皮必須被乾燥到水分含量大約為11%時才能保證咖啡豆在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環境中貯存。水分含量是相當關鍵的,因為如果阿拉伯咖啡豆被過度乾燥至含水量為10%,它們就會失掉原有的藍綠色,質量也會有所下降。外覆內果皮的咖啡豆要平鋪在水泥地上、石板地上、乾燥的桌子上或者盤子上進行乾燥,這與乾燥法很相似。較大的種植園或者在雨水可能破壞乾燥過程的地方有時使用機械乾燥機,咖啡豆被放置於空調箱內,乾燥的風吹在咖啡豆表面。乾燥過程也可以通過太陽照曬來完成,咖啡豆要定時翻一翻以保證完全乾燥,這一過程需要12~15天。最重要的是內果皮不能破裂,如果陽光太強,就必須將咖啡豆遮蓋起來。至此,整個工序完成,咖啡豆就成了眾所周知的「羊皮紙咖啡豆(parchmentcoffee)」(因咖啡豆外覆的內果皮頗像羊皮紙,故稱)。一般情況下,咖啡豆一直以這種形式保持到出口前夕。由於生產咖啡豆的國家需要全年而不是僅僅在大約三個月的收獲期出口咖啡豆,所以咖啡豆要在絕對穩定的環境下,以「羊皮紙咖啡豆」的形式貯存起來。高溫是咖啡豆的大敵,而且濕度達到70%時也很容易破壞咖啡豆,基於這個原因,「羊皮紙咖啡豆」一般不貯存在生產地的農場里(盡管在有些地方沒有選擇的餘地)。高地種植的咖啡豆應該貯存在與其種植地的海拔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因兒它們特別易受濕度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阿拉伯咖啡豆存放時間不應該超過12小時,羅布斯特咖啡豆則可以貯存稍長時間。

2濕處理法

咖啡的採摘結束後,就需要進行去皮,發酵,清洗,乾燥,脫粒,篩選等。在這個程序中可以用水來進行,稱之為濕處理法。濕處理法也叫水洗式,潮濕法,需要投入的資金和精力都不幹燥法要多得多,也易造成環境污染,但此法卻更能保證咖啡豆的質量,並可減少損失。分離在濕處理過程中,果肉被立即從咖啡上分離出去,而不像乾燥法那樣讓其變干。果肉的分離是使用分離機進行的。巴咖啡的果實放在一個具有固定面和活動面的機械中,或者在有可活動桿的機械中,果實被機械壓碎,從而使果肉與咖啡豆分離。果肉的分離必須在收獲後進行,在12小時之內是最為理想的,最遲也不能超過24小時,這樣做是為了保證咖啡豆的質量。若咖啡豆被放置時間過長,果肉就會變得很難與咖啡豆分開了,從而導致不完全分離,也可能損壞咖啡豆。分類也咖啡豆分離的果皮和果肉將被用水沖洗。沖洗槽被設計成具有將輕而嫩的咖啡豆與厚實而成熟的咖啡豆分開的功能。將果實裝入水槽約24小時。從中我們就會看見成熟的果實會下沉,而未成熟的果實就會上浮在水面,利用這個方法我們來進行選別。被摘取下來的咖啡豆中有剛好成熟的,或是過度成熟的,還有尚未成熟的,全都混合在一起,如果不把這些咖啡豆加以分開處理的話,所得到的咖啡豆的品質實在不堪入口,因為其中夾雜著許多味道很差的雜質。所以這些咖啡豆就要先被洗干凈,放在裝滿水的大潮之中准備作初步的分類。好的咖啡的密度都比較高,所以會沉入水中。而過度成熟的咖啡豆則會浮出水面,很容易就將其分類。很不幸的是,那些尚未成熟的咖啡豆也會沉在水底和那些已成熟的咖啡豆混合在一起。所以對那些尚未成熟的咖啡豆就要使用潮濕處理法,或是過一陣子才使用乾燥處理法將其分類。這樣的分離也可以由奧高分等機來完成。奧高是挪威的咖啡種植者,它在肯亞種植咖啡期間,設計了一套裝置,通過過濾器把咖啡豆篩選進入一個大的水容器里,大而飽滿的咖啡豆首先沉入水中,比較輕的咖啡豆則一直待在大容器里。在這一加工過程中,水可以循環使用。發酵,接下來就是最基本的發酵,也就是利用酵素的作用,分離覆蓋在肉果皮上的滑膩膠漿,咖啡豆被儲存在發酵箱內大約12到36小時,所用時間主要是由周圍溫度,膠漿的厚實和酵素來決定的。當發酵完成之後,咖啡豆周圍的肉果皮就有了卵石般的手感,而不再粘滑了。由於它過程比較復雜,所以有時較易在發酵時留下味道,或因乾燥過程處理不同,而招致異臭,味道變差的情形。而保存中的品質變化,也得充分注意。乾燥,進行了濕處理後,咖啡豆被保存在肉果皮殼內,這時的肉過果皮仍然含有大約百分之15的水份,肉果必須被乾燥到水分含量約為百分之11時才能保證咖啡豆在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環境種儲存。水分含量是相當關鍵的,既不能含量過大,也不能含量過少。如果阿拉比卡咖啡豆過度乾燥至汗水量為百分之10,它們就會失去原有的藍綠色,質量也會有所下降。乾燥過程也可以通過太陽照曬來完成,咖啡豆要定時翻一翻以保證完全乾燥,這一過程要12到15天。最重要的是內果皮不能破裂,如果陽光太強,就必須將咖啡豆遮蓋起來。至此,整個工序完成,咖啡豆就完成了眾所周之的『羊皮紙咖啡豆『,因咖啡豆外覆的內果皮頗像羊皮紙,故稱。一般情況下,咖啡豆一直以這種形式保持到出口之前。在整過濕處理過程中,防止咖啡豆腐爛是控制質量的至關重要點,所使用的設備必學每天清洗得乾乾凈凈,以確保進行下以輪的加工之前沒有任何雜質留下。因為即使只有一粒咖啡豆爛掉,豆有可能損害全部的咖啡豆。

3半潮濕處理法(密處理法)

半潮濕處理法也叫果肉自然除掉法,是一種比較新的方法。此方法也只適合在一些國家的特定區域中運行用,比如氣候中有相當長的乾燥期,才可以用此方法來處理當地的咖啡。這種方法處理所產生的咖啡收是黏黏的,而且黏液也不隨著在槽中發酵而除掉。因此,這種半潮濕處理法所產生的咖啡就含有潮濕處理法和乾燥處理法的兩者的特色在其中。這樣的咖啡酸度,甜度,調味度及香味都相當的不錯,唯一的缺點是這樣的咖啡口感沒有以純粹乾燥法或潮濕處理法所產生的咖啡那麼強烈。

咖啡豆去殼脫殼

咖啡豆在出口之前,要用研磨法處理一下,也就是說把准備出售的阿拉伯和羅百氏特咖啡豆上面的內果皮去掉。去除、清洗內果皮和乾燥過程後咖啡豆殘留的外殼也稱為去殼或脫皮。在濕處理過程中占除咖啡豆的內果皮比在乾燥過程中去除更困難,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去殼機。主要有兩種機型:摩擦去殼機和緊壓去殼機。恩格爾貝格(Engelberg)和非洲型號的摩擦去殼機適用於干或濕的咖啡豆:在一個圓筒形的盒子里,咖啡豆在線形凸條和刀子之間被擠壓,外殼被刀子刮碎後,露出豆子。「羊皮紙咖啡豆」通常在斯莫特(Smout)摩擦去殼機上去殼。斯莫特(JulesSmout)是比利時人,蘇格蘭人後裔。他出生於普魯士(Prussia)的克耐斯伯格(Koenigsberg),定居於瓜地馬拉。1844年,他研製出咖啡脫皮機,該機裝有一個帶螺桿的旋轉體,旋轉體在裝有螺線的盒子里轉動,而螺線則以相反的方向轉動。當咖啡豆被動力推動沿著旋轉體運動時,內果皮則被從咖啡豆上剝掉。因為旋轉體轉動相對很慢,所以旋轉體產生的熱量少於其他類型的去殼機。其他去殼機包括滾動方式去殼機(主要用於產於南美洲的被乾燥過的咖啡豆)和橫桿去殼機(內部裝有刀子)。除了巴西以外,其他地方是用緊壓去殼機處理「羊皮紙咖啡豆」,而不用摩擦去殼機。去殼時咖啡豆必須有適度的含水量,否則就有可能破裂。緊壓去殼機包括一個在環形體內旋轉的水平盤,圍繞這個盤子的邊緣是鐵針或鐵桿。機器運轉時咖啡豆由於離心力作用而與鐵針相接觸,從而使內果皮殼脫落。值得注意的是,去殼時咖啡豆必須有適度的含水量,否則就有可能破裂。

咖啡豆拋光

去殼後殘留在咖啡豆上的銀色外皮須通過拋光法除掉。大多數拋光機與斯莫特去殼機有相似的工作原理,不同的是用銅桿代替鐵桿,因為銅桿給咖啡豆造成的破壞稍小。銅也給咖啡豆鍍上迷人的青藍色。用緊壓去殼機處理過的咖啡豆通常要被拋光,因為它們看起來總是比用摩擦法去殼的咖啡豆雜亂。
歷史上有人曾認為,拋光過的咖啡豆要比未拋光過的咖啡豆檔次高,而事實上,最終調製成飲品在杯子里品嘗時,是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的。也有人固執己見地認為拋光的價值會被杯子的質量所影響,但又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

咖啡豆分等級和分類

咖啡豆首先按大小然後按密度分等,除了兩個特例,所有的咖啡豆都有相當規格的尺寸和相同的比例,它們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是半橢圓的。特例就是形狀上更趨於橢圓的豌豆形咖啡豆和顆粒大的巨形咖啡豆(也就是馬拉戈日皮咖啡豆)。這兩種咖啡豆的價格總是高—些。
總體上說,大的咖啡豆能產出較好的咖啡。咖啡豆的尺寸分級通常是以10~20來表示,但有一些國家是用對應於一定尺寸的級別,例如AA級,來對咖啡豆進行分等。確定咖啡豆尺寸的方法是讓它們通過一個篩子。但即使如此,相同尺寸的咖啡豆之間也可能存在重量的差異:而且必須得剔除的壞的、皺縮的咖啡豆仍然會有留存。
把不想要的咖啡豆與好咖啡豆分開,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重力和空氣。壓縮空氣法是用手工操作的,需要較高的技術,它是用噴氣機把重的和輕的咖啡豆分開。另一種方法——重量分離法的分離器是通過把咖啡豆放在升高的盤子上,讓空氣通過它們使重的咖啡豆落下來,這也是一項技術要求很高的方法,如能恰當地使用,就能更精確有效地分離咖啡豆。
下一步就是把這些咖啡豆分類。去除腐爛的、黑的、變酸的和過度發酵或沒有去殼的咖啡豆。這一過程要靠眼力,把豆子放在移動的皮帶上檢查。
其他方法包括電子顏色分類法(主要用於羅百氏特咖啡豆)和重鉻酸鹽(bichromatic)方法(利用光檢尋找壞豆子)。然而,在今天,最好的檢驗分類器仍然是人類的眼睛。但是毫無疑問高科技微處理系統最終將完全取代這一過程。
不同的國家根據不同的等級系統對咖啡豆進行分等。其中一些像海地(Haiti)常用的分等法,工藝過分復雜而效果甚微;而在巴西使用的分類裝置,盡管其結構復雜但確實是必要的。總的說來,有六個出口等級,最高級別是SHB(strictlyhardbean,特硬咖啡豆),或叫高地咖啡豆,出產於海拔不低於400米的高地。
所有的咖啡豆在購買之前都要經過品評鑒定。通常的作法是把咖啡豆買來自己烘烤而不是買生產地已經烘烤過的咖啡豆。主要原因就是一旦咖啡豆經烘烤,它的貨架生命就會很短暫。第二個原因是大多數美洲和歐洲的零售商都喜歡直接從當地的咖啡豆烘烤者那兒買咖啡豆,這樣他們能更好地控制咖啡的質量。

咖啡豆儲存

由於生產咖啡豆的國家需要全年,而不是僅僅在大約三個月的收獲期出口咖啡豆,所以咖啡豆要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以『羊皮紙咖啡豆』的形式保存起來。
高溫是咖啡豆的大敵,而且濕度達到百分之七十時也很容易破壞咖啡豆,基於這個原因,『羊皮紙咖啡豆』一般不保存在生產地的農場里。
高地種植的咖啡豆應該保存在與其種植地的海拔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因為他們特別易受濕度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阿拉伯咖啡豆存放時間不應該超過12小時,羅百氏特咖啡豆則可以存放稍常時間。
保存方法很多,但最有效,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是單向閥包裝如汽車輪胎籃球的安全氣閥,和密封桶包裝,包裝材質具有防濕性,防氣性及避光性。氣體只能進來不能出去,可給客人商人問香氣。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咖啡的包裝不是真空包裝,包裝內含有氮氣,以保持咖啡豆原有的風味。加工好的豆子儲存過程中會對外釋放二養化碳,單向閥包裝能有效的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包裝袋,但密封桶卻做不到。
咖啡的儲存注意事項
1.最忌水。咖啡兩大天敵;水分和氧氣。咖啡豆應放在密封的包裝袋內以保持新鮮,用剩的要密封好,打開包裝後要在15天內用完。
2.置於陰涼通風的儲藏室內。
3.咖啡豆的保存期限約3個月,而咖啡粉只是7到15天。咖啡粉越細則保存的時間越短,甚至只有3天。
4.研磨好的咖啡密封或真空包裝,以確保咖啡油不會消散,導致風味和強度的喪失,如果不是很快用到,可以放在冰箱內。
5.循環使用庫存品,並核對袋子上的研磨日期。
6.儲存咖啡不能靠近有強烈的刺激味道的食物。
7.咖啡的四味一香,酸.甜.苦.澀與凝香。盡可能在需要的時在現磨.現煮.沖泡.這才是最新鮮,最好的咖啡。要不然,就像是胡椒一樣,在研磨後很快就喪失芳香。

咖啡豆運輸

去殼之後的咖啡豆,就以60公斤為單位,被裝在一個粗布麻袋中,准備出口了。
在作為世界咖啡貿易產品的生咖啡豆,炒咖啡豆,磨碎咖啡,速溶咖啡中,以生咖啡豆為主,咖啡豆每年都有500–600萬噸要出口,他們先從種植園開始,被馱在動物身上運出,讓後經過陸路,水路,鐵路,直至今天的航空系統到達世界各地,都經歷了漫長的運輸過程。
咖啡在出口或出售之前都以『羊皮紙咖啡豆』的形式儲存和運輸。盡管這樣曾加了咖啡的重量,還提高了咖啡的運輸費用,但是對於保護咖啡的質量有一定的作用。
幾乎所有的新咖啡豆,都用黃麻和菠蘿麻織成的粗纖維袋子裝著,每袋大約裝60公斤。在夏威夷,則普遍使用能裝45公斤的袋子;在哥倫比亞,70公斤的袋子更受歡迎;在波多黎各,有時也使用90公斤的袋子。
然後咖啡就被搬到一個能容納250個標准袋的集裝箱內,或者在木質輸送台上進行運輸。在運輸過程中,害蟲或潮濕會嚴重影響到咖啡的質量。據估計,全世界有2250艘船從事咖啡豆運輸業。

最後,將咖啡豆磨成顆粒較細的咖啡粉,然後再煮,
根據用的咖啡器具不同煮的方法也不一樣,
美式咖啡機是滴濾式的,操作簡便,煮出來的效果是大眾都能接受的口味,適合家庭及寫字樓里使用.
虹吸壺是相對專業的煮咖啡器具,對操作方法有嚴格的要求,煮出來的口感也跟其他咖啡器具煮出來的不一樣,能煮出最純正的咖啡味道來,效果最好,只是操作稍繁瑣一些,一般適合咖啡廳及家庭中使用.

『貳』 咖啡豆的加工方法 什麼是乾燥法

為咖啡豆的烘焙過程准備咖啡豆有兩種方法。所選用的方法對於咖啡的最終價格和質旱具有重大影響。最便宜的加工方法被稱為「乾燥法」,此法用於較低等的咖啡豆,而較高量的則用「濕處理法」(也稱為水洗法)進行加工。近年來,巴西已經成功發明了一種被稱為「半濕」處理法的技術。
乾燥法用於未經洗過的咖啡豆。濕處理法用於徹底清洗過的或半清洗過的咖啡豆。除了在巴西和衣索比亞比較普遍地使用乾燥法之外,大多數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使用濕處理法加工的。在印度尼西亞,有一些羅布斯塔咖啡用濕處理法加工,但是這在當地並不普遍。近來年,諸如印度等羅布斯塔咖啡原產國的種植者也已成功使用濕處理法以增加作物的附加值。
乾燥法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傳統的咖啡豆加工方法。加工時,要將收獲的果實鋪在水泥地面、磚地面或者是草席上。最理想的是在陽光下,而且要在有規律的間隔時間內用耙子把這些果實耙平,防止發酵。如果下雨或者氣溫下降,必須將這些果實覆蓋起來以防止遭到損壞。
大約4個星期以後,每顆果實的含水量將下降至大約12%,這時的果實是乾的。此時它的表皮變為暗褐色而且易碎,還能聽見咖啡豆在果殼里咯咯地作響。
這一過程需要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多的技術。因為咖啡豆有可能被乾燥過度,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這些咖啡就很容易在下一個階段即去殼時遭到損壞。反之,沒有充份乾燥的咖啡豆也易受損。接下來就是把這些乾燥的果實在地窖里貯存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鮮咖啡豆中的水分繼續蒸發。

『叄』 咖啡豆有哪些常見的處理方式

  1. 咖啡精製法

  2. 咖啡精製法主要分三大類:乾燥法、水洗法、半水洗法。一般來說5000KG的咖啡果實,可以取得1000kg的咖啡生豆。

  3. 乾燥法

  4. 乾燥法是種傳統的咖啡豆加工方法,果實採收後需經過自然日曬乾燥,有的機械乾燥同時進行。流程是:採收→日曬場(日光曝曬)→去殼機(去除果肉等)→ 分級(電子選豆機或者手選、篩網等方式)→出口。

  5. 2.乾燥法咖啡豆

  6. 乾燥法處理的生豆顏色偏黃,咖啡豆含水量一般在11%-12%左右。優點是日曬豆相對而言擁有更好的甘味和醇厚度,同時酸味也會較少,很多咖啡迷非常喜 歡。缺點是由於過程中使用人工和自然的處理方法,所以日曬法的豆子在外觀上看起來不爭氣,賣相不好看,品質較不穩定,會有較大的起伏。

  7. 3.乾燥法咖啡豆

  8. 1.2水洗法

  9. 水洗法是目前最流行的處理法,大多數的精品咖啡豆都會選擇水洗法。水洗式咖啡精製過程:採收→蓄水槽(去除雜質以及未熟豆)→果肉去除機(去除果肉以及雜 質)→發酵槽(去除內果皮上附著的黏膜)→水洗池(選出質量輕和豆質硬的豆子)→日曬場(或者乾燥機)→去殼機(去除內果皮)→分級(電子選豆機或者手 選、篩網等方式)→出口。

  10. 4.水洗法晾曬場

  11. 採用水洗加工的咖啡豆外觀較為整齊,而且雜質和瑕疵豆較少,咖啡豆含水量一般在16%左右。優點是雜味較少,口感清澈,果酸味明亮;最大的缺點在於發酵過程中咖啡豆容易染上酸澀味,一顆發酵味的豆子會壞了50克的豆子。

  12. 5.耶加雪啡G2/水洗法

  13. 1.3半水洗法

  14. 半水洗法也被稱為「蜜處理法」是乾燥法和水洗式二者的折中,省去了水洗式的將咖啡果進行發酵的環節。採收→蓄水槽(去除雜質以及未熟豆)→果肉去除機(去 除果肉以及雜質)→水洗池(選出質量輕和豆質硬的豆子)→日曬場(或者乾燥機)→去殼機(去除內果皮)→分級(電子選豆機或者手選、篩網等方式)→出口。

  15. 6.脫去果肉後的咖啡果

  16. 蜜處理法品質上比乾燥式處理穩定但卻沒有水洗處理的好。這種通過蜜處理法加工咖啡豆的方法近來受到咖啡愛好者的追捧,口感甜美、Crema豐富,適合萃取 意式咖啡基底Espresso。優點是能夠很好還原咖啡豆本身風味,咖啡香甜感更強烈,紅酒味突出。缺點是咖啡漿果的外果皮去掉後乾燥的過程中咖啡豆非常 容易遭受污染,並有可能發霉。

『肆』 咖啡豆製作過程

准備材料:咖啡豆1份,純凈水7份,牛奶適量,茶葉袋1個,密封瓶1個

1、將1份咖啡豆取出來,放入磨豆機中磨成咖啡粉。

2、將磨好的咖啡粉取出,裝入准備好的茶葉包里。

5、從冰箱取出泡好的咖啡後再按自己的需要加點牛奶就可以喝了。

『伍』 咖啡豆處理方法

我們知道咖啡,是從咖啡果慢慢變成咖啡熟豆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要對咖啡生豆進行處理的,那我們到底是怎麼處理這些咖啡生豆的呢?處理咖啡生豆對咖啡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一探究竟。

自然日曬法

最便宜也是最簡單的傳統咖啡豆的加工方法,這種方法是需要乾燥整個咖啡果的。至今為止,衣索比亞和巴西等地區仍然在使用這種傳統的方法去處理咖啡豆。日曬法是通過自然暴曬使咖啡果自然乾燥,讓咖啡豆能在果實內自然熟成的一種辦法,這種辦法能讓咖啡豆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1、去除劣質豆

將咖啡豆放入一個大水槽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在表面,成熟飽滿的就會沉入水底,這是將浮在表面的咖啡果實撈除即可。

2、日曬

將咖啡果實均勻的鋪在曝曬場中,並且每天需要翻動數次。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兩到三周左右,按照當地氣候而定,當咖啡豆內部的含水量降至10~14%時,即可完成日曬的步驟。

3、去除外殼

在日曬結束後,咖啡果的外殼已經干硬,這個時候就可以利用脫殼機去除外殼就能完成日曬法的處理步驟。

風味:日曬法處理的咖啡豆會將自身的風味放大,一般醇度會比較濃厚,風味且濃烈,還會散發出淡淡的甜味

水洗法

水洗法是目前最廣泛的一種處理法,與日曬法不同的是水洗法是利用發酵來去除果膠層。

1、去除劣質豆(同日曬法)

將咖啡豆放入一個大水槽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在表面,成熟飽滿的就會沉入水底,這是將浮在表面的咖啡果實撈除即可。

2、去除果皮和果肉

經過果肉篩除機,將咖啡果實的外果皮和果肉去除。(會留下果膠、內果皮和銀皮)。

3、發酵

這個步驟是利用生物處理的方法,將果膠去除。將經過果肉篩除機處理的咖啡果實,放入發酵槽16~36小時,發酵菌會溶解掉果膠。

4、水洗

在完成發酵、去除果膠後,由於發酵菌與雜質會殘留在咖啡豆上,所以會再一次的清洗咖啡豆。為了要清洗干凈,這一個步驟會消耗大量的清水。

5、乾燥與去除內果皮、銀皮、​

一般會利用機器(或曬干)將咖啡果實烘乾,讓水分含量降到10~14%。接著再用脫殼機來去除剩餘的內果皮和銀皮,這樣便可完成加工處理。

風味:由於經過發酵,所以咖啡豆一般都會帶有明亮的酸味與果香。

​密處理法

蜜處理法是日曬法的改良版,與日曬法最主要的差別是,會在日曬前先將外果皮和果肉去除,在保留果膠層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日曬。由於咖啡豆表層粘膜極為粘滑且糖度極高,因此人們通常稱之為「蜜」。在蜜處理過程中,咖啡在乾燥時會留有部分或全部的「蜜」。

1、去除劣質豆(同日曬法,但有些地區會減少這一步)

將咖啡豆放入一個大水槽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在表面,成熟飽滿的就會沉入水底,這是將浮在表面的咖啡果實撈除即可。

2、去除果皮和果肉(同水洗法)

經過果肉篩除機,將咖啡果實的外果皮和果肉去除。(會留下果膠、內果皮和銀皮)。

3、日曬

把帶有果膠的咖啡豆,平鋪在曝曬場進行曝曬,讓咖啡豆的含水量降到10~14%

4、去除果膠、內果皮

用特殊機器去除果膠與內果皮,即完成處理步驟。

風味:蜜處理法的咖啡豆風味極佳,酸味與甜味之間很均衡,且同日曬法因為有經過日曬,咖啡豆本身的香氣也會被放大,醇味濃厚。

『陸』 咖啡豆是怎麼弄出來的

咖啡是樹上結的果子,果子里有的種子就是咖啡豆。

咖啡的果實是由外皮、果肉、內果皮、銀皮,和被上述幾層包在最裡面的種子(咖啡豆)所形成,種子位於果實中心部分,種子以外的部份幾乎沒有什麼利用價值。

一般果實內有兩雙成對的種子,但偶爾有果實內只有一個種子的,稱之為果豆。而為表示對稱,我們便稱果實有兩雙成對種子者為女豆。咖啡屬植物至少也有四十多個「種「,其中較實用的栽培種是三原種:高原栽培、低地栽培、最低栽培。

(6)巴西咖啡豆主要採取什麼處理方式擴展閱讀:

咖啡豆生產方法:收成果實後到出貨上市前要先去除外皮、果肉、賽果皮及銀皮。其方法有乾燥式(也稱天然法或非水洗式)與水洗式兩種。

1、乾燥式:方法較為單純。首先將剛採下的果實廣布在曬場上一兩個星期,直到果實發出霹啪的聲音為止,自然乾燥之。之後,以脫殼機將幹掉了的果肉、內果皮和銀皮去除。

以這種方式精製而成的咖啡豆,呈微酸而略有苦味。幾乎所有巴西產的咖啡豆、衣索比亞、葉門等地之咖啡豆都豆以這種方法取得的。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容易受天氣的影響,以及易摻入瑕疵豆和其它雜質。因此,必須細心地加以篩選才行;

2、水洗式:即將收成的果實放入流動的水槽,除去浮在水面的果實之後,以果肉去除機剝除外皮和果肉。再放入水槽,將浮出的果肉去除。之後,移入發酵槽,浸泡半天至一天,再將發酵的咖啡豆表面上的膠質溶掉。

再以水洗過後,曬干數日後以機器乾燥之,最後用脫殼機將內果皮去除,即成為可作為商品的生咖啡豆。用這種方式,會比乾燥式的咖啡豆色澤較美,且雜質也較少。哥倫比亞、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國70%左右的產量都採用此方法;

3、方式對比:咖啡豆採收後就進行了處理程序,否則會開始發酵,使咖啡豆產生異味。處理的方法主要是「乾燥式」和「水洗式」兩種,這兩種方法會造成不同的風味。乾燥式的豆子有完整的自然醇味、溫柔的香氣與較多的膠質;水洗式則有不錯的醇味、高度的香氣和活潑的酸味,它也是濃縮咖啡里甜味的來源。

『柒』 咖啡豆的處理:什麼是咖啡乾燥法

在前面的文章《 咖啡濾杯溝槽的作用講解 》中分享了關於咖啡濾杯溝槽的作用,今天本文將分享兩種咖啡處理方法中的: 為咖啡豆的烘焙過程准備咖啡豆有兩種方法。所選用的方法對於咖啡的最終價格和質旱具有重大影響。最便宜的加工方法被稱為乾燥法,此法用於較低等的咖啡豆,而較高量的有則用濕處理法(也稱為水洗法)進行加工。近年來,巴西已經成功發明了一種被稱為半濕處理法的技術。 乾燥法用於未經洗過的咖啡豆。濕處理法用於徹底清洗過的或半清洗過的咖啡豆。除了在巴西和衣索比亞比較普遍地使用乾燥法之外,大多數阿拉比卡咖啡豆都是使用濕處理法加工的。在印度尼西亞,有一些羅布斯塔咖啡用濕處理法加工,但是這在當地並不普遍。近來年,諸如印度等羅布斯塔咖啡原產國的種植者也已成功使用濕處理法以增加作物的附加值。 乾燥法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傳統的咖啡豆加工方法。加工時,要將收獲的果實鋪在水泥地面、磚地面或者是草席上。最理想的是在陽光下,而且要在有規律的間隔時間內用耙子把這些果實耙平,防止發酵。如果下雨或者氣溫下降,必須將這些果實覆蓋起來以防止遭到損壞。 大約4個星期以後,每顆果實的含水量將下降至大約12%,這時的果實是乾的。此時它的表皮變為暗褐色而且易碎,還能聽見咖啡豆在果殼里咯咯地作響。 這一過程需要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多的技術。因為咖啡豆有可能被乾燥過度,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這些咖啡就很容易在下一個階段即去殼時遭到損壞。反之,沒有充份乾燥的咖啡豆也易受損。接下來就是把這些乾燥的果實在地窖里貯存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鮮咖啡豆中的水分繼續蒸發。

『捌』 咖啡豆加工方法

咖啡豆的加工方式可以分為日曬、半日曬、水洗、半水洗、四種方式。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如果採取方式不當,生豆都將很容易感染黴菌,吸附異味而淪為劣質豆,換句話說,精品豆出來要慎取品種,擇良地而栽的話,最後的加工技術,三大過程完美無缺,才能稱為精品豆。

精品咖啡務必挑選熟透的紅果子,大家都知道柑橘.香蕉.蘋果等水果都含豐富的有機酸,未成熟果子吃來酸澀疑口,成熟的果子吃起來就香甜可口,因為水果的有機酸轉變成糖份。咖啡也一樣要變紅成熟後在摘取,此時果肉和羊皮膠層果膠所含糖份完全滲進豆里,大大增豆的果香和甜香。如果咖啡農為了省事,不管咖啡果子成熟與否青紅一起摘下將使咖啡喝來死酸澀口,所以精品咖啡一定要挑成熟的紅色果子。

一、日曬法:
日曬法因使用自然陽光來乾燥咖啡的果實和生豆,故又稱【自然乾燥法】。由於過程中使用人工和自然的處理方法,所以日曬法的豆子在外觀上看來較不整齊,賣相較不討好。不過,它的醇味與濃稠度卻頗得一些專家的偏好。日曬法的處理步驟如下:

1.選豆:將採收的果實放到裝水的水槽里,成熟的果實會沉下去,而未成熟和過度成熟的果實則會浮上來,可加以剔除。

2.乾燥:將篩選的成熟果實放在廣場上暴曬5~6天,直到充分乾燥為止。這時,果實變成深褐色,含水率降到13%。

3.脫殼:乾燥之後的果皮變得易碎,容易脫落,便可用機器除去。企業化經營的農場通常自設脫殼工廠,小農場則交由處理中心代為加工。

4.挑選與分級:精緻的農場會經由人工或機器來辨識瑕疵豆,將它挑出來丟掉。人工挑選法通常使用寬約1公尺的輸送帶,由坐在兩旁的數位女工,以目視法挑掉不良的豆子;在一些優良的農場里,甚至經過好幾次挑選,直到看不到瑕疵豆為止。機器挑選法則使用電腦辨識,剔除瑕疵豆。接著,是分級的程序,依照既定的標准將咖啡豆分為若干品質等級,好的咖啡進入精選咖啡市場,不好的咖啡則流入商業的咖啡市場。

5.磨光:脫殼處理只能除去外果皮與內果肉,這時,銀膜仍然包裹在種子外層,得使用機器磨去這層薄膜。然後,將咖啡豆裝成60公斤一袋,便可待價而沽了。各地區的袋裝重量略有不同,大部分使用麻布袋,一袋60公斤;牙買加藍山咖啡,則使用木桶裝,有30公斤裝與70公斤裝兩種。

二、半日曬法:
由於日曬法的品質不易控制,於是有半日曬法的出現。其中有若干種轉型,最被常提到的有果泥日曬與蜜處理法兩種類別。有人說蜜處理法就是Puiped Natural Process,我們並不反駁,因為這兩種方法是在太相似。不過,我們還是按照Los Lajones庄園的說法,認為蜜處理法是Puiped Natural Process的轉型,因為它幾乎沒用到水。

蜜處理法:
咖啡蜜處理法Honey Process介紹:蜜處理是Pulped Natural Process的轉型之一,在脫皮的過程中幾乎不使用水。農民使用機器脫除咖啡的外果皮之後,通常不做漂洗,就直接進入日曬的程序。生豆被平鋪在架上,由於果肉與黏液很粘,會彼此或附著於架上,農人必須經常持鏟子用力翻攪,很是辛苦。整個過程需要10-12天,生豆的含水率會降到11%左右。

蜜處理法幾乎不使用水,也避開廢水處理,對環境的保護最有助益,且咖啡的風味甚佳,值得推廣。

三、水洗法:
水洗法是目前最盛行的處理法,中南美洲除了巴西外幾乎全採用水洗法。水洗豆的色澤藍綠美觀,豆貌整齊賣相佳,咖啡品質最高。一般而言,水洗豆的酸香味和明亮感較佳,風味干凈無雜味,是精品咖啡最慣用的處理法。

水洗法的處理步驟如下:

1.選豆:將採收的果實放在裝水的水槽里,浸泡24小時。這時,成熟的果實沉下去,而未成熟和過度成熟的果實會浮上來,可加以剔除。

2.去除果肉:使用機器(PulpingMachines)將果皮與果肉除去,只剩下包著內果皮的咖啡豆。這時,豆子的外面還有一層黏液,水洗的過程就是要洗凈這層黏膜。

3.發酵:黏液的附著力很強,並不容易去除,必須放在槽內約18~36小時,使其發酵,並分解黏液。發酵的方法有兩種,即濕式發酵與干濕發酵,顧名思義,前者加水,後者不加水。發酵的過程中,槽內會自然產生蘋果酸.檸檬酸.醋酸.乳酸和丙酸。有趣的是,生豆本身幾乎不含醋酸,但水洗處理的發酵過程,卻可增加豆子的醋酸濃度,有益咖啡風味。這些酸性物質不但可以抑制黴菌寄生,部分酸香精靈也會摻進豆里(這就是為何水洗豆果酸味較重的原因)但必須隨時取樣視豆莢上的粘稠果膠是否除干凈,再決定是否停止發酵,取出干凈豆莢。一旦超過 36--72小時,就可能發酵過度,產生太多脂肪酸和酪酸(butynic acid)而發出惡臭,而且豆子摻進過多的酸性物亦會使咖啡過於酸澀,渝為劣質豆!

4.水洗:使用水洗法的農場一定要建造水洗池,並能夠引進源源不絕的活水。處理時,是將它成發酵的豆子放入池內,來回推移,利用豆子的摩擦與流水的力量將咖啡豆洗到光滑潔凈。平均水洗1公斤咖啡果子要消耗2-10公升凈水,而1公斤咖啡果子大概只能取200公克的咖啡豆,缺水地區很難承受如此耗水的取豆法。

5.乾燥:經過水洗之後,這時,咖啡豆還包在內果皮里,含水率達50%,必須加以乾燥,使含水率降到12%,否則將繼續發酵,變霉腐敗。較好的處理方法是使用陽光乾燥,雖然得費時1~3個星期,不過,風味特佳,相當受到喜愛。另外,有些地方使用機器乾燥,大量縮短處理時間,使得風味不如陽光乾燥的咖啡。因此,精選咖啡的農場幾乎都使陽光曬干生豆。

四、半水洗
並非所有產區都可以採用半日曬法,濕氣重的產地諾取出粘有果膠的豆莢,再拿到戶外暴曬,不但不易脫水干硬,反而容易寄生黴菌,因此濕氣較重的地區發展出機械式半水洗法,既省事又省水。

先把沉入水槽的紅色果子和半青半紅的果子移入果肉篩出機取出粘滿果膠,不需拿去曬,更不需要倒入水槽發酵,而是直接倒入旁邊的果膠刮除機(Demucilager)只需少量的水,既能以機械力刮除粘答答的果膠屑,取出表面光滑的豆莢,在拿到戶外暴曬,直到含水量降至12%就可入倉。

『玖』 生咖啡豆怎麼處理

01.自然日曬法

這是現在還在使用的方法中最古老。如今也只有衣索比亞和巴西等早期在種植咖啡豆的地方仍在使用這種處理方法。

果實在採摘之後不經處理便開始日曬乾燥過程。既可以用機械烘乾器烘乾,也可以鋪在院子里、乾燥台上、防水布上或地面上在太陽下風干。乾燥的過程通常要持續4周左右。

自然日曬法能夠保留咖啡果實的水果香味。在品嘗這種咖啡時,你會發現咖啡富有水果香氣,口感更加明亮。在乾燥之後,人們會用專門的機器去除表層的外殼。這一過程被稱為「乾燥去殼(Dry Milling)」。

02.水洗法

水洗法步驟:1. 選豆;2.果核分離;3.發酵;4.水洗;5. 乾燥烘乾。

成熟的咖啡果實被採摘後迅速運到加工操作的地方,這里可以是一個小棚子,也可以是一些較大的加工設施等等。

在用流動的水中將咖啡豆進行初次水洗和分揀,然後將其放入打漿機裡面。在這里進行咖啡豆和果肉分離的操作,然後再將它們放進發酵罐子里,讓它在裡面發酵,就是酶催化發硬,完成後再將其放入更大的大型烘乾機器中。

通常,此方法容易突出咖啡中的酸性及其清爽品質。

03.半水洗法

半水洗法方法在巴西運用的比較多。

通過先挑選已經成熟的咖啡果實,然後將它們平鋪放在太陽底下進行幾天的日曬乾燥減少部分水分。然後在使用少量的水對它們進行分揀和打漿,以促進打漿過程。此方法和水洗法很像,但沒有發酵步驟。

通過打漿除去所有果實層(果皮、果肉、薄皮和銀皮),留下干凈的生咖啡豆。然後將咖啡豆鋪在太陽底下或放置於機械烘乾器中,以進行完全的乾燥。

但缺點是,咖啡都由於沒有發酵,口味會相對比較平淡。所以大多數咖啡種植者不會對超高品質的咖啡豆使用這種方法,擔心會失去其咖啡豆的原本的風味。而一般的咖啡生豆采購公司也很少購買這種製作辦法的咖啡豆。

04.蜜處理法

現在是哥斯大黎加的的咖啡種植商一般都採用這樣的製作方法,同時此法也在中美廣為流傳。

一般來說咖啡豆的標稱的粘膜非常的黏滑而且糖度非常高,大家通常將這種物質稱之為「蜜」。在蜜的處理過程中間,咖啡在乾燥的時候也會留下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蜜」。咖啡果實在採摘之後會經過分級,去果肉等等處理流程,然後會被放在乾燥設備上進行乾燥。

但是由於粘膜的乾燥時間是比較短的,所以在乾燥過程中咖啡幾乎不會發酵。

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咖啡豆的酸度要比自然水洗法稍微高一些,但是要比其他兩種要低很多。

『拾』 我從巴西帶了一袋咖啡豆,可是回來後不知道怎麼怎麼食用請大家幫忙啊

生咖啡豆

1、把生咖啡豆炒熟;

2、用打碎機打成粉末,如果沒有打碎機榨汁機之類的,可以就用重的堅硬的東西把炒熟的咖啡豆弄碎,弄得越碎越好;

3、把咖啡粉放進水裡煮一刻鍾左右,關火稍等一會兒,等粉末沉澱後將水倒出來就可以喝了,有紗布的話可以用紗布過濾,但用紗布過濾後還是要沉澱一會兒再把水倒出來喝,因為紗布不能完全過濾掉粉渣,如果粉渣喝到口裡感覺很不舒服的。

4、喝時依個人口味加糖及奶。

關於咖啡豆變粉的問題,當然是找個磨來,有以下三種情況可供選擇:

1、買個手搖的磨,價格大約二百多元,簡單的一百多元就可以。

2、電動磨。手搖磨玩一玩還可以,煮一杯咖啡要搖很長時間,並且粉的顆粒有時可能不符合您想要煮制的要求。磨製的過程本身也是咖啡豆風味流失的過程,磨的時間越長,咖啡的風味就會越差,所以電動磨是首要選擇。然而,電動磨很貴,通常台產小飛鷹的磨要1800元左右,瑞士SOLIS的更是要二、三千元,一般家庭使用有些奢侈~~~

3、最好的方法,到當地的咖啡店去喝杯咖啡,順便問他們是否能夠代為磨製。那裡通常有專業的設備,粉可以根據您的要求或粗或細,當然這需要溝通啦。但,有些店是提供這些服務的,並且不收取加工費用。

關於煮咖啡,有幾點需要注意。

1、咖啡豆磨成粉後不宜長期儲存,事實上超過三天就基本沒辦法喝了,味道會變得酸酸的。最好在三個小時內消滅掉。所以,您一次磨的粉不要過多。即便是咖啡豆本身,拆開後也必需要用密封罐保存好,最好在一個星期內幹掉,即便超過,也別超過太多。

2、您可以用咖啡滴濾機或壺沖泡,一般市場上的電咖啡壺均屬此類;

3、您也可以用虹吸壺,就是象化學實驗儀器的那種,不過這個雖然觀賞性強,但需要一定技術才能煮出好咖啡;

4、或者您使用摩卡壺煮意式咖啡,具體使用方法需要咨詢

5、最簡單的,用法式壓濾壺。這個器具也叫隔茶器,用來泡茶用,所以一般買起來比較容易,價格也不貴。使用方法比較簡單

調制咖啡的七大要訣
1、煮沸會使咖啡變苦,建議您千萬不要將咖啡置於火上直接煮,應以介於90-96℃間的溫度沖泡。

2、不可將已沖泡過的咖啡再次加熱,建議您每次要享用前,才沖泡咖啡,並且只泡您想飲用的份量。維持咖啡最佳風味的溫度是86℃。

3、使用新鮮的清水來沖泡。每杯的水量以98%為宜。若水中有怪味,可考慮用活性碳過濾。

4、請勿重復使用研磨咖啡粉。因為泡過的咖啡粉中殘留的是咖啡其中較苦的成份。

5、請使用咖啡製造商所提供的正確研磨度。研磨得太細,會造成萃取過度,產生苦味,或是堵塞住沖泡器具。研磨不足,則會導致咖啡清淡如水。若使用滴漏式沖泡器具,則應以2-4分鍾內,完成滴漏過程,則為適當的研磨度。

6、建議你每180毫升的水使用10克的研磨咖啡粉。不論您要調制多少咖啡,都應以同樣的比例調理。此外,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調整比例,但您若是以較少的咖啡粉、或是研磨太細,調制出的咖啡會淡而苦。

7、咖啡置於咖啡機上保溫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鍾,放置過久會失去風味。建議使用保溫壺或真空壺保存,可讓咖啡保持溫度與香味比較久。

最後祝您能自己沖泡出美味的咖啡來:)

閱讀全文

與巴西咖啡豆主要採取什麼處理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8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3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2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79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1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