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家庭廚房裡一般用的都是什麼爐灶
1、電爐(電阻爐)不是電磁爐:Electric Range
2、天然氣灶:Gas Range
基本都是四個爐頭
另外用得很多的是:微波爐 Microwave Range
Ⅱ 巴西燒烤主要用什麼肉其淹制流程是什麼樣的..
很多年前,在巴西南部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群「卡島秀」土著,他們終生牧牛,以烤肉為主食。最初將肉用鹽調味,串以木杵,再用文火烤制。經過長期的改良,把特殊方法飼養的牲畜分部位切割,用特殊配方漬制,經過精選的木炭和特殊的烘烤技術烤制而成。如今,這種燒烤方法不但傳遍巴西全國,而且風靡世界各地。
巴西人所吃食物中肉類所佔的比例較大。烤牛肉是巴西上層宴客的一道菜,也是民間最受歡迎的一道菜。烤牛肉不加調料,只在牛肉表面撒點食鹽,表層油脂滲出,外面焦黃,裡面鮮嫩,有一種特有的香味。烤牛肉依部位有大腿、前臀尖、後臀尖、牛峰、牛排、裡脊等十多道,道道色澤不同。此外,還有豬肉、羊肉、雞肉等不同部位的肉,其營養豐富,風格迥異。它鮮嫩可口的美味和獨特的燒烤方法深受大眾喜愛。
巴西燒烤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食用方法,從它的整個製作過程看,均可體驗巴西人特有的生活風格和文化韻味。
Ⅲ 外國人用什麼爐灶做菜的
說美國吧,別的國家不知道
爐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燒天然氣的
另一種是電的
我家的是燒天然氣的
美國人很少燒水,沒有喝熱水的習慣
我家就是個普通的水壺,不是電的,要在爐子上燒開水
Ⅳ 巴西燒烤的方法.
大約在400年以前牧牛場在巴西的Rio Grande Sol區域出現.當地的牧牛人被稱為Gauchos.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烹調方法,巴西人把它叫作CHURRASCO.那就是現在流行的巴西燒烤.
CHURRASCO於16世紀開始盛行,在1940年時已傳遍了整個巴西.可見此種烹調的魅力.
巴西燒烤原始的食用方法是把牛肉用鹽腌制30分鍾後,直接放在火上燒.另一種做法是把帶鹽的醬塗抹在肉上,以防燒烤時去失水分,羊肉和其它肉類則經過特製的香料浸泡後,把它串在長劍上進行火烤的.
現在巴西燒烤已經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食用方法,它體現了巴西人特有的一種生活風格和文化韻味.
韓餐的燒烤嚴格講應算一種「煎肉」,它用的是電磁灶或厚鐵鍋,服務小姐先在上面刷薄薄的一層油,然後再把牛排、牛舌、牛腰及海鮮、生魚片等放在上面。眨眼之間,肉香便會裊裊飄入你的肺中,再加上肉在上面滋滋冒油的聲音,坐在周圍的人便已無不口中生津了。
韓國燒烤主要以牛肉為主,牛裡脊、牛排、牛舌、牛腰,還有海鮮、生魚片等都是韓國燒烤的美味,尤以烤牛裡脊和烤牛排最有名。其肉質的鮮美爽嫩,讓每一個品嘗過的人都會津津樂道。這是因為每一家韓國料理店都非常重視選料,很多韓國料理店用的牛肉都來自專門的肉聯公司。根據所需肉部位不同,這里的肉牛吃的飼料也有不同配方。據說,有的牛在養育時,要每天喝啤酒、聽音樂,還要接受專門的按摩。是否確實如此,尚不得而知。不過,韓國燒烤選料的嚴格絕對是真實的。
韓國燒烤的肉事先並未煨好,其味道主要來自於所蘸的汁,不同的燒烤要用不同的汁,吃熏肉,有熏肉的汁;吃烤肉,有烤肉的汁……每種汁都是由十幾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各種調料市場上都能買到),據說這些甜中帶酸、清新爽口,又有微妙差別的汁到底是怎麼做的,只有廚師長一個人明悉。調料中還有一種醬,帶有比較怪的味道,但嘗過之後,卻頗覺口味醇厚,讓人竟像留戀北京臭豆腐般的情有獨鍾。
有一道叫熏牛裡脊的菜餚幾乎被所有韓國料理列為首選。先將牛裡脊放在熏箱中熏約20分鍾,然後再拿出晾涼,用保鮮膜包起冷凍後,再切成薄薄的裡脊片碼在盤子周圍,用刀工極細的蘇子葉、杭子椒、生菜、蓋蘭等帶著各種各樣鮮艷顏色的時令菜蔬點綴在上,端上這盤菜後,小姐會爽利地將這些菜蔬絲剪得更碎些,然後用筷子將這些絲夾起一些放在裡脊片上,再捲起來,送到客人盤中。蘸著特別的熏汁,聽著菜蔬入口的輕輕響聲,品味著裡脊肉的微微醇香,任酸酸的汁在舌尖滲過,涼涼的,爽爽的,再喝上一小杯清酒,真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其實,裡脊在熏制過程中,只是外邊的一層熟了,在一般人的意識中,吃生肉總讓人產生菇毛飲血般的恐懼,可每一個嘗過這道菜的客人都會驚訝於裡脊的脆香、爽、嫩,有很多人再次品嘗韓國料理時,最先點的總是這道菜。
「辣」是韓國料理的主要口味之一,但這種辣卻與川菜、湘菜、泰國菜的辣有所不同,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說川菜的辣是麻辣,透著鮮美;湘菜的辣是火辣,直沖沖的,不加任何掩飾;泰國菜辣中帶甜,辣得粗獷,帶有濃郁的熱帶風味;而韓國菜的辣卻入口醇香,後勁十足,會讓你著著實實地把汗出透。喜歡辣的朋友,不妨去親自體驗一下。
韓國料理中各式各樣的小菜也很特別,味辣、微酸、不很咸,如泡菜、酸黃瓜、麻辣桔梗、醬腌小青椒和紫蘇葉……配上以肉為主的燒烤,倒是葷素相劑、相得益彰。
還有味道醇香的火鍋面、真正牛肉清湯的朝鮮冷麵、口感滑嫩的生拌牛肉絲,韓國料理的確與眾不同,值得去品嘗一次。
Ⅳ 這個是什麼煤氣灶看很多UP主都在用這個
這個是簡易煤氣灶,方便實惠簡單便宜,每當下班回家不想做飯的時候,我們就要可以用這個來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了。
Ⅵ 西餐使用的是什麼灶
西餐與中餐的區別
由於歷史、地理、民族等多種因素,東西方的餐飲文化有很大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選料的區別
由於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的禁忌約束較少,而人們在飲食上又喜歡獵奇,講究物以稀為貴,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而西方自中世紀後在精神文化上一直受到宗教的約束,加之由於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中餐相比,西餐在選料上局限性較大,常用的原料有牛、羊、豬肉、和禽類、乳蛋類等,對內臟的選擇很少。
原料加工的區別
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末等刀口。而西餐櫥刀的種類非常多,干什麼用什麼刀也很講究,但很少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刀口,大都是體積較大的排、卷、塊等形狀,講究造型。
烹調的區別
中餐做菜一般使用的圓底鍋、明火灶非常適宜炒菜,所以中餐炒的烹調方法非常多。而西餐做菜是用平底鍋、暗火灶,並帶有烤箱,還要有扒板、面火爐等設備,所以烹調方法主要是煎、烤、燜、燴、鐵扒等。
口味的區別
中餐菜餚大都有明顯的鹹味,並富於變化,多數菜餚都是完全成熟後在食用。西餐菜餚很少有明顯的鹹味,口味變化相對沒有中餐多,但追求菜餚鮮嫩的效果,像牛排、羊排等菜餚多熟人喜歡吃五成熟的,有些海鮮還喜歡生吃。再有,西餐非常講究製作沙司,且種類繁多,幾乎所有菜都配有沙司,用來增加菜餚的口味。
主食的區別
中餐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而西餐並無明確的主、副食概念,麵包及其他麵食、米飯經常作為配菜放在盤子旁邊,用量也較少。
上菜的區別:
中餐上菜順序應是:先上冷盤、飲料及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最後上甜食點和水果。宴會上桌數很多時,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
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是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著菜盤逐一給每位分讓;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麵包黃油→冷盤→湯斗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冷盤、湯,同時就著麵包吃。冷盤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並用。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後是咖啡或紅茶。至於水果,可上可不上。
西餐上菜順序應是:
1.頭盤
也稱為開胃品,一般有冷盤和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
2.湯
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蔥頭湯。
3.副菜
通常水產類菜餚與蛋類、麵包類、酥盒菜餚均稱為副菜。西餐吃魚類菜餚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
肉、禽類菜餚是主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肉類菜餚配用的調味計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蘑菇汁、白尼絲汁等。禽類菜餚的原料取自雞。鴨、鵝;禽類菜餚最多的是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炯,主要的調味汁有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餚
可以安排在肉類菜餚之後,也可以與肉類菜餚同時上桌,蔬菜類菜餚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搭配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番茄、黃瓜、蘆筍等製作。還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製作的,一般不加味汁。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後食用的,可以算作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後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乳酪、水果等等。
7.咖啡
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
Ⅶ 巴西烤肉是用什麼做的
巴西的烤肉主要有烤牛肉,雞腿,香腸甚至菠蘿(菠蘿是表面塗上巴西蜂蜜)也烤,它是把這些原料腌味後分別穿在一個長約一米帶凹槽的扁平鐵棍上放在碳火上慢慢燒烤,期間要刷幾次油,烤至兩面金黃,肉香撲鼻的時候,就可以食用了,這有點類似於中國的燒烤,但它沒有中國的的佐料放的多,它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吃法,一般是餐廳中央會放一些西式的自助餐,在烤肉沒上之前客人會先吃一點這些東西。烤肉一般在開餐後15分鍾就可以上了,伺者左手拿烤肉棍和一把明晃晃的鋒利長刀,右手拿個小圓盤托住烤肉棍,防止油滴到顧客身上,如果你想要吃烤牛肉,在拿了這個烤肉的服務人員經過你身邊時,你打個手勢,他就會來到你身邊,麻利的用刀片下表面烤的焦黃的牛肉用托烤肉棍的盤子接住放在你的餐盤中,你還可以擠點鮮檸檬汁在上面,很是爽口,巴西烤肉烤的時候只要7分熟就可以了,所以吃烤牛肉的時候往往還帶有血絲。 第一次吃這樣的牛肉還不是很習慣,特別是吃的時候,服務員要手拎利刀在你頭上晃來晃去,讓人感覺有點恐怖,所以吃過巴西烤肉的人都對這一幕特別印象深刻。
製法
主料:牛肉,或別的適合燒烤的原料若干(根據餐廳營業需要量)這里以1斤為例 輔料:橄欖油1斤(耗約4量)
材料:
1. 帶凹槽的扁平烤肉棍1根 2. 鋒利的長片刀(長約40公分)1把 3. 小圓盤1個 4. 小油刷1把 腌料:姜、蒜、洋蔥汁 250克 香料粉5克(八角、桂皮、小茴、丁香、草果、三奈、香果、孜然) 料酒5克 食鹽8克 味精5克 胡椒5克 辣椒水50克 蜂糖10克 花椒5克
製作:
將牛肉切成2兩左右的大塊,放腌料里腌制冬天一天夏天6小時。把肉穿在烤肉棍上放明爐灶上的鐵架上烤制,烤的過程中要多刷幾次油,不斷的翻動以保持肉的滋潤和水分的過度蒸發。最後一到工序是在肉表面稍稍刷一點調稀的蜂蜜再烤一下就可以了,上桌的時候先用片刀將肉表面的酥香表皮切下來,然後再放烤爐上繼續烤制,一直重復這道工序,直到吃完為止,上餐的時候,片肉的動作要瀟灑麻利,給人要有一種表演的風格,和可欣賞的樂趣。
Ⅷ 太陽灶是誰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 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 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 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1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 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 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1.2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 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 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1.3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 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 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 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 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 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 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 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 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1.4第四階段門(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 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1.5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 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 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 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 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 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 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他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 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 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 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 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 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1)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 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 作。 (2)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3)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 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 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4)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1.6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 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 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 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 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 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1.7第七階段(1992-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 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I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 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 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 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 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 ,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 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 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 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 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 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 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 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2太陽能科技進步 太陽能利用涉及的技術問題很多,但根據太陽能的特點,具有共性的技術主要有四項,即太陽能採集、太 陽能轉換、太陽能貯存和太陽能傳輸,將這些技術與其它相關技術結合在一起,便能進行太陽能的實際利用。 2.1太陽能採集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採用一定的技 術和裝置(集熱器),對太陽能進行採集。集熱器按是否聚光,可以劃分為聚光集熱器和非聚光集熱器兩大類。 非聚光集熱器(平板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能夠利用太陽輻射中的直射輻射和散射輻射,集熱溫度較低;聚 光集熱器能將陽光會聚在面積較小的吸熱面上,可獲得較高溫度,但只能利用直射輻射,且需要跟蹤太陽。 2.1.1平板集熱器 歷史上早期出現的太陽能裝置,主要為太陽能動力裝置,大部分採用聚光集熱器,只有少數採用平板集 熱器。平板集熱器是在17世紀後期發明的,但直至1960年以後才真正進行深入研究和規模化應用。在太陽 能低溫利用領域,平板集熱器的技術經濟性能遠比聚光集熱器好。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者為了滿足特 定的使用要求,開發研製了許多種平板集熱器: 按工質劃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 按吸熱板芯材料劃分有鋼板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及其它非金屬集熱器等; 按結構劃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熱器,還有帶平面反射鏡集熱器和逆平 板集熱器等; 按蓋板劃分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和銅管的結合,國外一般採用高頻 焊,國內以往採用介質焊,199S年我國也開發成功全銅高頻焊集熱器。1937年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 線,通過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已建成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 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採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陽光板以及透明蜂窩等作為蓋板材料,但這些 材料價格較高,一時難以推廣應用。 2.1.2真空管集熱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提高集熱溫度,國際上70年代研製成功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被封閉在高 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將若干支真空集熱管組裝在一起,即構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 加太陽光的採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熱管的背部還加裝了反光板。 真空集熱管大體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七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 式真空集熱管和貯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我國還研製成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 熱管。 我國自1978年從美國引進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樣管以來,經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在百台以上,產品質量達世 界先進水平,產量雄居世界首位。 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熱管真空集熱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壓封等許多技術難關,建立 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 目前,直通式真空集熱管生產線正在加緊進行建設,產品即將投放市場。 2。1.3聚光集熱器 聚光集熱器主要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蹤系統三大部分組成。按照聚光原理區分,聚光集熱器基本可分 為反射聚光和折射聚光兩大類,每一類中按照聚光器的不同又可分為若干種。為了滿足太陽能利用的要求, 簡化跟蹤機構,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在本世紀研製開發的聚光集熱器品種很多,但推廣應用的數量遠比平 板集熱器少,商業化程度也低。 在反射式聚光集熱器中應用較多的是旋轉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點聚焦)和槽形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 (線聚焦)。前者可以獲得高溫,但要進行二維跟蹤;後者可以獲得中溫,只要進行一維跟蹤。這兩種聚光集熱 器在本世紀初就有應用,幾十年來進行了許多改進,如提高反射面加工精度,研製高反射材料,開發高可靠性 跟蹤機構等,現在這兩種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完全能滿足各種中、高溫太陽能利用的要求,但由於造價高,限 制了它們的廣泛應用。 70年代,國際上出現一種「復合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CPC),它由二片槽形拋物面反射鏡組成,不需要 跟蹤太陽,最多隻需要隨季節作稍許調整,便可聚光,獲得較高的溫度。其聚光比一般在10以下,當聚光比在 3以下時可以固定安裝,不作調整。當時,不少人對CPC評價很高,甚至認為是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一次重 大突破,預言將得到廣泛應用。但幾十年過去了,CPC仍只是在少數示範工程中得到應用,並沒有象平板集 熱器和真空管集熱器那樣大量使用。我國不少單位在七八十年代曾對CPC進行過研製,也有少量應用,但現 在基本都已停用。 其它反射式聚光器還有圓錐反射鏡、球面反射鏡、條形反射鏡、斗式槽形反射鏡、平面。拋物面鏡聚光器 等。此外,還有一種應用在塔式太陽能發電站的聚光鏡--定日鏡。定日鏡由許多平面反射鏡或曲面反射鏡 組成,在計算機控制下這些反射鏡將陽光都反射至同一吸收器上,吸收器可以達到很高的溫度,獲得很大的 能量。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製成折射式聚光器,歷史上曾有人在法國巴黎用二塊透鏡聚集陽光進行熔化金 屬的表演。有人利用一組透鏡並輔以平面鏡組裝成太陽能高溫爐。顯然,玻璃透鏡比較重,製造工藝復雜,造 價高,很難做得很大。所以,折射式聚光器長期沒有什麼發展。70年代,國際上有人研製大型菲涅耳透鏡,試 圖用於製作太陽能聚光集熱器。菲涅耳透鏡是平面化的聚光鏡,重量輕,價格比較低,也有點聚焦和線聚焦之 分,一般由有機玻璃或其它透明塑料製成,也有用玻璃製作的,主要用於聚光太陽電池發電系統。 我國從70年代直至90年代,對用於太陽能裝置的菲涅耳透鏡開展了研製。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大面 積的柔性透明塑料菲涅耳透鏡,也有人採用組合成型刀具加工直徑1.5m的點聚焦菲涅耳透鏡,結果都不大 理想。近來,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線性玻璃菲涅耳透鏡,但精度不夠,尚需提高。 還有兩種利用全反射原理設計的新型太陽能聚光器,雖然尚未獲得實際應用,但具有一定啟發性。一種 是光導纖維聚光器,它由光導纖維透鏡和與之相連的光導纖維組成,陽光通過光纖透鏡聚焦後由光纖傳至使 用處。另一種是熒光聚光器,它實際上是一種添加熒光色素的透明板(一般為有機玻璃),可吸收太陽光中與 熒光吸收帶波長一致的部分,然後以比吸收帶波長更長的發射帶波長放出熒光。放出的熒光由於板和周圍介 質的差異,而在板內以全反射的方式導向平板的邊緣面,其聚光比取決於平板面積和邊緣面積之比,很容易 達到10一100,這種平板對不同方向的入射光都能吸收,也能吸收散射光,不需要跟蹤太陽。 2.2太陽能轉換 太陽能是一種輻射能,具有即時性,必須即時轉換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利用和貯存。將太陽能轉換成不 同形式的能量需要不同的能量轉換器,集熱器通過吸收面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利用光伏效應太陽電池 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質能,等等。原則上,太陽能可以直接 或間接轉換成任何形式的能量,但轉換次數越多,最終太陽能轉換的效率便越低。 2.2.1太陽能-熱能轉換 黑色吸收面吸收太陽輻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其吸收性能好,但輻射熱損失大,所以黑色吸收面 不是理想的太陽能吸收面。 選擇性吸收面具有高的太陽吸收比和低的發射比,吸收太陽輻射的性能好,且輻射熱損失小,是比較理 想的太陽能吸收面。這種吸收面由選擇性吸收材料製成,簡稱為選擇性塗層。它是在本世紀40年代提出的, 1955年達到實用要求,70年代以後研製成許多新型選擇性塗層並進行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目前已研製成 上百種選擇性塗層。 我國自70年代開始研製選擇性塗層,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在太陽集熱器上廣泛使用,效果十分顯著。
記得採納啊
Ⅸ 請問做巴西烤肉得要什麼廚具
製作巴西烤肉的方法
主料:牛肉,或別的適合燒烤的原料若干(根據餐廳營業需要量)這里以1斤為例
輔料:橄欖油1斤(耗約4量) 材料:
1、帶凹槽的扁平烤肉棍1根
2、鋒利的長片刀(長約40公分)1把
3、小圓盤1個
4、小油刷1把
腌料:姜、蒜、洋蔥汁 250克 香料粉5克(八角、桂皮、小茴、丁香、草果、三奈、香果、孜然) 料酒5克 食鹽8克 味精5克 胡椒5克 辣椒水50克 蜂糖10克 花椒5克
製作:將牛肉切成2兩左右的大塊,放腌料里腌制冬天一天夏天6小時。把肉穿在烤肉棍上放明爐灶上的鐵架上烤制,烤的過程中要多刷幾次油,不斷的翻動以保持肉的滋潤和水分的過度蒸發。最後一到工序是在肉表面稍稍刷一點調稀的蜂蜜再烤一下就可以了,上桌的時候先用片刀將肉表面的酥香表皮切下來,然後再放烤爐上繼續烤制,一直重復這道工序,直到吃完為止,上餐的時候,片肉的動作要瀟灑麻利,給人要有一種表演的風格,和可欣賞的樂趣.
Ⅹ 太陽灶是誰發明的
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
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
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
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1.1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
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
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1.2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
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
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1.3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
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
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
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
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
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
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
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
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1.4第四階段門(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
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1.5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
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
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
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
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
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
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他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
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
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
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
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
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1)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
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
作。
(2)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3)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
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
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4)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1.6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
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
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
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
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
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1.7第七階段(1992-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
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I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
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
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
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
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
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
,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
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
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
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
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
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
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
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2太陽能科技進步
太陽能利用涉及的技術問題很多,但根據太陽能的特點,具有共性的技術主要有四項,即太陽能採集、太
陽能轉換、太陽能貯存和太陽能傳輸,將這些技術與其它相關技術結合在一起,便能進行太陽能的實際利用。
2.1太陽能採集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或者為了提高溫度,必須採用一定的技
術和裝置(集熱器),對太陽能進行採集。集熱器按是否聚光,可以劃分為聚光集熱器和非聚光集熱器兩大類。
非聚光集熱器(平板集熱器,真空管集熱器)能夠利用太陽輻射中的直射輻射和散射輻射,集熱溫度較低;聚
光集熱器能將陽光會聚在面積較小的吸熱面上,可獲得較高溫度,但只能利用直射輻射,且需要跟蹤太陽。
2.1.1平板集熱器
歷史上早期出現的太陽能裝置,主要為太陽能動力裝置,大部分採用聚光集熱器,只有少數採用平板集
熱器。平板集熱器是在17世紀後期發明的,但直至1960年以後才真正進行深入研究和規模化應用。在太陽
能低溫利用領域,平板集熱器的技術經濟性能遠比聚光集熱器好。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者為了滿足特
定的使用要求,開發研製了許多種平板集熱器:
按工質劃分有空氣集熱器和液體集熱器,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液體集熱器;
按吸熱板芯材料劃分有鋼板鐵管、全銅、全鋁、銅鋁復合、不銹鋼、塑料及其它非金屬集熱器等;
按結構劃分有管板式、扁盒式、管翅式、熱管翅片式、蛇形管式集熱器,還有帶平面反射鏡集熱器和逆平
板集熱器等;
按蓋板劃分有單層或多層玻璃、玻璃鋼或高分子透明材料、透明隔熱材料集熱器等。
目前,國內外使用比較普遍的是全銅集熱器和銅鋁復合集熱器。銅翅和銅管的結合,國外一般採用高頻
焊,國內以往採用介質焊,199S年我國也開發成功全銅高頻焊集熱器。1937年從加拿大引進銅鋁復合生產
線,通過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已建成十幾條銅鋁復合生產線。
為了減少集熱器的熱損失,可以採用中空玻璃、聚碳酸酯陽光板以及透明蜂窩等作為蓋板材料,但這些
材料價格較高,一時難以推廣應用。
2.1.2真空管集熱器
為了減少平板集熱器的熱損,提高集熱溫度,國際上70年代研製成功真空集熱管,其吸熱體被封閉在高
真空的玻璃真空管內,大大提高了熱性能。將若干支真空集熱管組裝在一起,即構成真空管集熱器,為了增
加太陽光的採集量,有的在真空集熱管的背部還加裝了反光板。
真空集熱管大體可分為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玻璃七型管真空集熱管,玻璃。金屬熱管真空集熱管,直通
式真空集熱管和貯熱式真空集熱管。最近,我國還研製成全玻璃熱管真空集熱管和新型全玻璃直通式真空集
熱管。
我國自1978年從美國引進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樣管以來,經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全玻璃真空集熱管的產業,用於生產集熱管的磁控濺射鍍膜機在百台以上,產品質量達世
界先進水平,產量雄居世界首位。
我國自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熱管真空集熱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攻克了熱壓封等許多技術難關,建立
了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熱管真空管生產基地,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居世界首位。
目前,直通式真空集熱管生產線正在加緊進行建設,產品即將投放市場。
2。1.3聚光集熱器
聚光集熱器主要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蹤系統三大部分組成。按照聚光原理區分,聚光集熱器基本可分
為反射聚光和折射聚光兩大類,每一類中按照聚光器的不同又可分為若干種。為了滿足太陽能利用的要求,
簡化跟蹤機構,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在本世紀研製開發的聚光集熱器品種很多,但推廣應用的數量遠比平
板集熱器少,商業化程度也低。
在反射式聚光集熱器中應用較多的是旋轉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點聚焦)和槽形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
(線聚焦)。前者可以獲得高溫,但要進行二維跟蹤;後者可以獲得中溫,只要進行一維跟蹤。這兩種聚光集熱
器在本世紀初就有應用,幾十年來進行了許多改進,如提高反射面加工精度,研製高反射材料,開發高可靠性
跟蹤機構等,現在這兩種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完全能滿足各種中、高溫太陽能利用的要求,但由於造價高,限
制了它們的廣泛應用。
70年代,國際上出現一種「復合拋物面鏡聚光集熱器」(CPC),它由二片槽形拋物面反射鏡組成,不需要
跟蹤太陽,最多隻需要隨季節作稍許調整,便可聚光,獲得較高的溫度。其聚光比一般在10以下,當聚光比在
3以下時可以固定安裝,不作調整。當時,不少人對CPC評價很高,甚至認為是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一次重
大突破,預言將得到廣泛應用。但幾十年過去了,CPC仍只是在少數示範工程中得到應用,並沒有象平板集
熱器和真空管集熱器那樣大量使用。我國不少單位在七八十年代曾對CPC進行過研製,也有少量應用,但現
在基本都已停用。
其它反射式聚光器還有圓錐反射鏡、球面反射鏡、條形反射鏡、斗式槽形反射鏡、平面。拋物面鏡聚光器
等。此外,還有一種應用在塔式太陽能發電站的聚光鏡--定日鏡。定日鏡由許多平面反射鏡或曲面反射鏡
組成,在計算機控制下這些反射鏡將陽光都反射至同一吸收器上,吸收器可以達到很高的溫度,獲得很大的
能量。
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製成折射式聚光器,歷史上曾有人在法國巴黎用二塊透鏡聚集陽光進行熔化金
屬的表演。有人利用一組透鏡並輔以平面鏡組裝成太陽能高溫爐。顯然,玻璃透鏡比較重,製造工藝復雜,造
價高,很難做得很大。所以,折射式聚光器長期沒有什麼發展。70年代,國際上有人研製大型菲涅耳透鏡,試
圖用於製作太陽能聚光集熱器。菲涅耳透鏡是平面化的聚光鏡,重量輕,價格比較低,也有點聚焦和線聚焦之
分,一般由有機玻璃或其它透明塑料製成,也有用玻璃製作的,主要用於聚光太陽電池發電系統。
我國從70年代直至90年代,對用於太陽能裝置的菲涅耳透鏡開展了研製。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大面
積的柔性透明塑料菲涅耳透鏡,也有人採用組合成型刀具加工直徑1.5m的點聚焦菲涅耳透鏡,結果都不大
理想。近來,有人採用模壓方法加工線性玻璃菲涅耳透鏡,但精度不夠,尚需提高。
還有兩種利用全反射原理設計的新型太陽能聚光器,雖然尚未獲得實際應用,但具有一定啟發性。一種
是光導纖維聚光器,它由光導纖維透鏡和與之相連的光導纖維組成,陽光通過光纖透鏡聚焦後由光纖傳至使
用處。另一種是熒光聚光器,它實際上是一種添加熒光色素的透明板(一般為有機玻璃),可吸收太陽光中與
熒光吸收帶波長一致的部分,然後以比吸收帶波長更長的發射帶波長放出熒光。放出的熒光由於板和周圍介
質的差異,而在板內以全反射的方式導向平板的邊緣面,其聚光比取決於平板面積和邊緣面積之比,很容易
達到10一100,這種平板對不同方向的入射光都能吸收,也能吸收散射光,不需要跟蹤太陽。
2.2太陽能轉換
太陽能是一種輻射能,具有即時性,必須即時轉換成其它形式能量才能利用和貯存。將太陽能轉換成不
同形式的能量需要不同的能量轉換器,集熱器通過吸收面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利用光伏效應太陽電池
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質能,等等。原則上,太陽能可以直接
或間接轉換成任何形式的能量,但轉換次數越多,最終太陽能轉換的效率便越低。
2.2.1太陽能-熱能轉換
黑色吸收面吸收太陽輻射,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其吸收性能好,但輻射熱損失大,所以黑色吸收面
不是理想的太陽能吸收面。
選擇性吸收面具有高的太陽吸收比和低的發射比,吸收太陽輻射的性能好,且輻射熱損失小,是比較理
想的太陽能吸收面。這種吸收面由選擇性吸收材料製成,簡稱為選擇性塗層。它是在本世紀40年代提出的,
1955年達到實用要求,70年代以後研製成許多新型選擇性塗層並進行批量生產和推廣應用,目前已研製成
上百種選擇性塗層。
我國自70年代開始研製選擇性塗層,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在太陽集熱器上廣泛使用,效果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