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獅子為什麼瀕臨滅絕
這個啊,是由於獅子繁殖率低,還有就是獅群每換一頭雄獅時候就會殺死小獅子。
而且小獅子的成活率還比較低,鬣狗對獅子還非常敵視!
Ⅱ 獅子的是什麼
獅子(學名:Panthera leo;英文名:Lion):簡稱獅,古稱狻猊。是一種生存在非洲與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是現存平均體重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
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出現於灌木和旱林。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於非洲草原、亞洲印度。在野外獅子活10到14年,圈養下更長壽,一般達二十餘年。
獅子起源於約12.4萬年前的非洲東部和南部,大約2.1萬年前,獅子才開始走出非洲,最遠抵達亞洲的印度等地。從分支來看,現代獅子主要分為非洲東部、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部、西部及印度的一支。後者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這意味著獅子面臨著基因多樣性減損一半的風險。
在過去幾十年來,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獅子數量大幅減少,這項新研究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說明,應該對這一支獅子加強保護,以維持整個獅子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開普獅和巴巴里獅是滅絕的兩個亞種,開普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記錄。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里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
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1922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
亞洲獅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子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
那裡的獅子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Ⅲ 體形魁梧的開普獅,為何最後依然走向了滅絕
開普獅子廣泛分布在南非首都開普省和開普省周圍地區,一度常見於開普鎮郊區,曾是生活在地球最南端的獅子。南非過去有很多當地獵人和農民喜歡獅子的毛,能保暖寒冷,換很多錢,所以經常能抓住獅子,加上農民怨恨凱普獅,經常捕殺牲畜,所以獵人們大量捕殺了凱普獅子。
巴巴里獅子現在已經滅絕了,也許在一些馬戲團能看到不純的後代。這頭獅子雄獅的平均體重在185公斤左右,戰鬥力也比較強,被稱為北非三巨頭的首領,但無法與孟加拉虎相比。亞洲獅的體型一般在190公斤左右,生活在印度一帶,主要是雄鹿和梅花鹿等小動物,但也會襲擊牲畜。亞洲獅子鬃毛比非洲獅子短。喀麥隆獅子雄獅的體重在170公斤左右,處於中等水平,是長鬃毛的獅子之一。喀麥隆獅子的嘴比較短,所以撕逼是吃虧的。個人覺得很壯美。
Ⅳ 巴巴里獅子的野外滅絕
到了20世紀,巴巴里獅已所剩不足600隻,但人類仍然在無情地捕殺著它們。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到了1914年,巴巴里獅已經不到150隻。1922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這是人類最後一次在野外見到巴巴里獅。1925年,(純種)巴巴里獅被認為滅絕。不過在約70多年以後,專家們發現,在一些動物園或馬戲團內仍有不少巴巴里獅血統的混血獅子存在,這些混血巴巴里獅子的共同特點是:鬢毛很黑且長,頭顱和體型也大,四肢粗短。
Ⅳ 在20世紀有哪些動物滅絕是什麼原因
旅鴿 旅鴿不幸成了那些使用獵槍的人們很容易的靶子和口中的美味。一次射擊便可以從巨大的旅鴿群中打下數只鳥來。一次出獵很容易就能獲得成桶的旅鴿。到了20世紀早期,一度很常見的旅鴿已經很稀少了。到了20世紀30年代,只有一隻被稱做「瑪莎」的旅鴿生活於辛辛那提的一個動物園中。瑪莎死後,旅鴿也就永遠消失了。 袋狼 幾萬年來,它們是塔斯馬尼亞島的主要捕食動物。但是當英國人在這個澳大利亞島嶼定居後,他們為了養羊而砍倒 了大片森林。袋狼捕食羊,牧場主就向它們開火。隨著供它們棲居的荒野變小,袋狼消失了。在世界各地,其他島嶼上的捕食動物也遭到了類似的命運。 巴巴里獅子 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 日本狼曾經是生活在北半球全域的狼中的一種。它肩高三十五公分,體長一米,是世界上體型最小,最為稀有的一種狼。它們曾經居住在本州、四國、九州的山林中。 日本狼 一九零五年,在日本奈良縣的吉野郡鷲家口,人們捕獲了一隻狼,這只狼被確認為最後一隻日本狼。 波利尼西亞蝸牛 它的滅絕卻是一個意外:人們為了抑制非洲蝸牛的過分繁殖,引進了它的天敵肉食蝸牛,沒有一絲防範意識的波利尼西亞蝸牛卻遭到了滅頂之災。時間是一九八八年。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 最後一隻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於一九一零年在倫敦的動物園中死去了。 瓜達魯貝美洲大鷹 鷹的同類,又有些像隼。它的外型要比鷹大得多的多,就是這一點引發了悲劇。它生活在墨西哥領土,加里佛尼亞半島的邊際,瓜達魯貝島。美洲大鷹保留了祖先巨大的身材,因為沒有天敵,它們幾乎沒有進化。一七零零年代,牧羊人人以為它會像鷲那樣會襲擊山羊,想盡辦法對付美洲大鷹。一九零零年,最後十一隻大鷹被擊落了九隻,兩只逃走,不知所蹤。 從此,再沒有人看見過美洲大鷹。 卡羅拉依那鸚哥 一九零四年,最後一隻野生鸚哥被人們擊落了。 歸究到底,這些動物的滅絕和人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Ⅵ 南聯盟獅群怎麼滅亡的
長期戰爭致使草原沙化,氣候異常又導致動物稀少。遷徙的動物繞路,致使獅群失去平衡,整個食物鏈失去平衡,都會逐漸滅亡
Ⅶ 世界上已經滅絕的動物。(圖和介紹)
渡渡鳥、歐亞水貂、台灣雲豹、裏海虎、巴厘虎
一、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或作多多鳥(Dodo),又稱模里西斯多多鳥、愚鳩、孤鴿,是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里,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也是模里西斯唯一被定為國鳥的已滅絕鳥類,渡渡鳥於1681年滅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渡渡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亞歐水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塔斯馬尼亞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裏海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厘虎
Ⅷ 巴巴里獅子的滅絕過程
歐洲獅子在公元兩世紀就滅絕了,南非的開普獅也於1865年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純血統的巴巴里獅也滅絕了。這些悲劇的發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羅馬時代。
公元前46年,在尤利烏斯·愷撒統治的極盛時期,他個人出資興建了一個體現羅馬帝國威力的廣場。竣工時舉行了一場與之匹配的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由於當時羅馬競技場的嗜血傳統,愷撒便命人將大量的野生雄獅趕進場內, 挑逗它們與訓練有素的角鬥士搏鬥。被人從黑暗的地牢中趕到了刺眼的陽光下後,這些獅子開始瘋狂地撕咬殺人。幾百名手持長矛、利劍和獸網的角鬥士奮力沖殺,觀眾席傳來了此起彼伏的歡呼喝彩聲。歷史上沒有當時角鬥士傷亡人數的記錄,而當表演結束時,400多頭雄獅已倒地而亡。 那些死在愷撒及其前後的統治者手中的獅子幾乎毫無例外是從它們在北非的家園,即當今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捕獲的。這些被稱為巴巴里雄獅(Barbary lions)或阿特拉斯雄獅(Atlas lions)的猛獸曾是古埃及人捕獵的對象,它們吞食過早期的基督徒,也曾在歐洲人設計徽章時激發起他們的靈感。它們不朽的雕像守護著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它們從肩胛骨一直披到後背中部的華美鬣鬃聞名遐邇,肘部是叢生的鬃毛,濃密的鬃毛流蘇般從腹部一直延伸到大腿內側。他們比撒哈拉亞種的同宗獅子體形更健壯,寬闊的面龐上鑲嵌著一雙清澈的灰色眼睛, 那是曬白了的沙子的顏色,稍淡於南方獅子眼睛特有的琥珀色。 到了20世紀初,除了摩洛哥境內寒冷的阿特拉斯山區(Atlas mountains)殘存著一個巴巴里雄獅種群外,其餘的都已滅絕。即使在那種人煙稀少的地方,它們也只是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到了20世紀20年代, 這一小片避難所也沒有躲過人們的槍口,最後一頭有記錄的野生巴巴里雄獅於1922年被一個農民射殺。除了少量的皮毛和骨骼散落在歐洲的博物館中,巴巴里雄獅似乎已永遠地消失了。 然而就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城外有一個臨時的動物收養所,那裡也許有開啟巴巴里雄獅復活之謎的鑰匙。拉巴特動物園中有23頭獅子的血統可以直接追溯到19世紀它們生活在阿特拉斯山區的祖先——巴巴里雄獅。 在整個19世紀, 生活在阿特拉斯山區的柏柏爾人(the Berber)捕獲到活的巴巴里雄獅後,獻給摩洛哥蘇丹以代替賦稅。在馬啦喀什(Marrakech)和非斯(Fez)的皇宮中,這些皇家雄獅得到庇護,繁衍生息, 而其他野生巴巴里雄獅早已滅絕多時。20世紀70年代以來,它們一直被飼養在拉巴特動物園中,由獸醫布拉希姆·哈德納博士(Dr. Brahim Haddane)繼續看護著這一片僻靜的繁衍地。為了確保它們不會在災難中滅絕,哈德納已經把60頭巴巴里雄獅送到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如果巴巴里雄獅的基因依然存在,那麼正是從這些摩洛哥皇家雄獅和它們後代的體內人們將會找到這些基因。 為了尋找這些基因,一個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必須首先對博物館中落滿灰塵的已知北非獅骨骼皮毛進行篩選。牛津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所(Oxford『s Wildlife Conservation Research Unit)和分子進化研究小組(Molecular Evolution Research Group)已經在各自領域收集到了活著的或已經滅絕的獅子的樣本。除了從非洲和亞洲現代獅子種群身上採集到的組織和血液外,他們還收集到曾經生活在伊朗、南非好望角地區以及北非的獅子骨骼標本。藉助現代技術,遺傳學家從這些死去多年的骨骼中提取出DNA,從而提供了一本簡單易懂的巴巴里雄獅以及實際上所有獅子的「圖譜」。 比較已知種群的DNA, 根據得出的確鑿數據把獅子分成明顯不同的亞種——這是多年來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除了與非洲獅分隔了10萬年左右的瀕危亞洲亞種外,對於不同種群之間的進化關系人們幾乎一無所知。即使是有100年歷史的陳骨, 用DNA鑒定出的結果也是相當明確的。然而遺傳學家面臨的是耗力費錢的尋找標記(某一種群所特有的基因順序)的過程。如果這些標記存在,而且科學家們也能找到它們,那麼從拉巴特動物園的獅子身上提取的血液樣本將輕而易舉地證實它們是否具有巴巴里雄獅的血統。 盡管這項研究剛剛起步,最初的結果卻令人歡欣鼓舞。如果皇室雄獅的血統真像歷史記錄中所講的那麼純,它們的子孫將註定再次回到阿特拉斯山脈的崇山峻嶺間。在這項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布拉希姆·哈德納、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和英國一個名為Wildlink的保護組織制定的將巴巴里雄獅放歸原來生息地的計劃。摩洛哥政府也已劃撥出阿特拉斯山脈北中部(the Middle and High Atlas) 150平方英里(400平方公里)的無人居住區,在那裡將進行首次放歸。這項研究一旦離開實驗室,真正的挑戰就要開始。遺傳學家面臨的放歸問題比起復雜的分子構成更令人望而卻步。他們也許得搭起柵欄,儲存各種獵物,還得教會被人飼養了幾代的獅子如何生存,包括學會懂得人類既不是它們的守護者也不是獵物,更不是獵殺它們的人。當地居民是能否實現放歸計劃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他們希望獅子回來,計劃才能進行。如果獅子能帶動旅遊業和相關的就業,這個計劃就一定能成功。柏柏爾人顯然支持這一選擇,他們將籌建旅遊公司,建造經營旅店並且——由於雄獅直接關系著他們的生計——保護它們不受傷害。這些曾因用巴巴里雄獅作賦稅而使它們免遭滅絕的獵人們將很可能再一次挽救它們
Ⅸ 據有些人傳言巴巴里獅是被壁虎滅絕的,是怎麼回事
巴巴里獅子被壁虎滅絕了嗎?我還沒有聽說過這句話。壁虎的食物主要是昆蟲。他們似乎在食物鏈中彼此無關。此外,巴里獅子滅絕的原因非常清楚。這是由於人類的過度殺傷。摩洛哥和其他北非國家的王室長期以來將巴巴里獅子囚禁。此外,他們經常在羅馬競技場與角鬥士作戰。它們在歐洲的動物園和公園中展出,甚至在倫敦塔中住了很短時間。然而,人類對巴巴里獅子的發展給巴巴里獅子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羅馬競技場比賽殺死了成千上萬的巴巴里獅子,然後阿拉伯帝國進一步擠壓了巴巴里獅子的生活空間。 19世紀歐洲獵人的到來給巴巴里獅子帶來了最後一擊,並迅速消滅了其餘大部分巴巴里獅子。
當然,統計數據並不總是能解釋人類的行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是在1956年在阿爾及利亞的森林地區發現一頭獅子,當時有幾人乘坐公交車在賽義夫北部看到了一頭獅子。該森林在1958年的法國阿爾及利亞戰爭中被摧毀,因此那頭最後一頭獅子可能那時已經消失了。但是,如果使用統計概率對該數字有一個置信區間,則滅絕日期可能早於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