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星期天去聖保羅大教堂
不要參加教會的禮拜,因聖靈已不在那裡做工了。 也可暫時收聽familyradio電台廣播. 但應該到當地教堂購買一本《聖經》,自己在家天天看,只有多讀經,才能認識哪些是罪,及耶穌的要求是什麼。中國大陸的書店裡是很少賣聖經的。
Ⅱ 去巴西旅遊有什麼好的路線推薦
巴西 10天,出境游
第1天:
上海/巴黎/里約熱內盧
從上海起飛乘機經歐洲轉機飛往巴西里約熱內盧。
第2天:
里約熱內盧
早上抵達巴西最美麗的海港城市裡約熱內盧,入住酒店稍作休息。上午參觀世界第一大足球場MARACANA,隨後前往裡約最具特色的市中心,參觀當地教堂、戲劇院等。午餐於當地中餐館。下午返回美麗的帕卡巴那海灘地區,此海灘被譽為全世界最漂亮的海灘,連綿4.5公里的白沙灘,擁擠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住宿里約。
第3天:
里約熱內盧
早餐後乘車前往巴西著名的耶穌山,此山有一高達700米、寬40米、重量超過200噸的巨型基督像,它是為了紀念巴西獨立運動勝利而特聘希臘、葡萄牙和義大利的雕塑家製作的。下午乘登山吊車游覽麵包山,此山海拔335公尺,山畔的植物園種著各種奇花異草,從山頂的涼亭俯瞰里約,四周群山盡收眼底。住宿里約。
第4天:
里約/伊瓜蘇大瀑布
早餐後乘機飛往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伊瓜蘇大瀑布。抵達後參觀伊瓜蘇瀑布(巴西部分),此瀑布高80公尺、寬5公里,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位於巴拉圭、巴西、阿根廷三國交界處,距離瀑布下游28公里處有標志著三國國界的石碑。瀑布區被三國指定為國立公園,觀賞氣勢如虹的大瀑布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晚上自費品嘗巴西烤肉並觀賞著名的熱情奔放桑巴舞表演。住宿伊瓜蘇。
第5天:
伊瓜蘇大瀑布/瑪瑙斯
早餐後驅車前往參觀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三國交界友誼橋,下午乘機飛往位於亞馬遜河畔的熱帶雨林城市瑪瑙斯。住宿瑪瑙斯。
第6天:
瑪瑙斯
酒店內早餐後乘船游覽亞馬遜河,眺望瑪瑙斯外灘風貌,觀賞黑白兩河交匯奇觀,穿過曲靜木橋,參觀當年葡萄牙人殘殺印地安人的魔鬼沼澤地JANAVARY。午餐後換小船進行熱帶原始森林探險。下午四點左右返回。住宿瑪瑙斯。
第7天:
瑪瑙斯/聖保羅
早餐後,乘機前往聖保羅,抵達後游覽PAULISTA金融街,領略聖保羅繁華的都市景象,參觀拉美議會大廈,拉美民俗展館,參觀聖保羅大劇院,巴西工藝品店。住宿聖保羅。
第8天:
聖保羅/巴黎
參觀IPIRANGA皇宮,觀賞歐式皇家花園。聖保羅大教堂,東方移民商業LIBERDADE。晚上乘機飛歐洲。
第9天:
巴黎/上海
巴黎轉機飛往上海!!!
第10天:
上海
抵達上海,結束此次愉快的巴西獵奇之旅。
Ⅲ 加爾各答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維多利亞紀念館還有190條相關問答,更多加爾各答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Ⅳ 聖保羅怎麼玩有什麼攻略可以推薦一下么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旅遊地推廣者,我要告訴你們,巴西除了里約還有一座城市是巴西本地人都很喜歡去的,就是聖保羅。
如果說聖保羅最豪華的建築,我想還是聖保羅市劇院,設計很有巴黎聖母院的風格。相比起說它只是一個建築,我更加喜歡形容它是一件藝術品,繁復的外觀,被各種金色和大理石包圍的內里,都是值得我們認真觀看的點。
在巴西突然被人拉起就跑,驚險之旅給我留下了這樣的「教訓」的城市聖保羅,原來本地人也喜歡這,那麼你來么
Ⅳ 聖保羅大教堂的作者
聖保羅大教堂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簡介
St.Paul's Cathedral
聖保羅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於英國倫敦,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紐蓋特街與紐錢吉街交角處,巴洛克風格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它模仿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是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
聖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後經多次毀壞、重建,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築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聖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築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築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築師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內還有一個雷恩的墓碑,上書「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縱軸156.9米,橫軸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兩層圓形柱廊構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頂,直徑34米,離地面 111米。教堂正門上部的人字牆上,雕刻著聖保羅到大馬士革傳教的圖畫,牆頂上立著聖保羅的石雕像,整個建築顯得很對稱且雄偉。正面建築兩端建有一對對稱的鍾樓,西北角的鍾樓為教堂用鍾,西南角的鍾樓里吊有一口17噸重的大銅鍾。教堂內有方形石柱支撐的拱形大廳,各處施以金碧輝煌的重色彩繪,窗戶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掛著耶穌、聖母和使徒巨幅壁畫。唱詩班席位的鏤刻木工,聖殿大廳和教長住處螺旋形樓梯上的精湛鐵工,都反映了當年的高度藝術與裝飾水平。教堂內還有王公、將軍、名人的墳墓和紀念碑,如兩位11世紀撒克遜國王、威靈頓將軍、雷恩建築師的墳墓。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到現在仍然不減聖保羅大教堂對旅客的吸引力,因其整體建築設計優雅、完美,內部靜謐、安詳。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是1675~1710年建造的英國國教的中心教堂,被譽為古典主義建築的紀念碑。由英國建築師C·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設計。大教堂原方案的平面是希臘十字形,帶有一個突出的門廊。教會要求有一個較長的大廳,以適應傳統禮儀的需要,因而改成中世紀典型的拉丁十字形平面。建築總高108米,教堂的平面由精確的幾何圖形組成,布局對稱,中央穹頂高聳,由底下兩層鼓形座承托。穹頂直徑34.2米,有內外兩層,可以減輕結構重量。正門的柱廊也分為兩層,恰當地表現出建築物的尺度。四周的牆用雙壁柱均勻劃分,每個開間和其中的窗子都處理成同一式樣,使建築物顯得完整、嚴謹。但兩旁仍有兩座有明顯哥特遺風的鍾塔,為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
1666年一場大火將原有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毀於一旦。現存建築是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築家克托弗.雷恩爵士營建的。工程從1675年開始,直到1710年才告完工,共花費了75萬英鎊。為了這一偉大的建築藝術傑作,雷恩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
聖保羅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中世紀的羅馬教堂從古典建築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帶冷峻的、嚴肅而端莊的美,採用了拜占庭時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結構,重新組合了門廳、後殿及堂內的祭壇、凱旋拱門,給了它們一種新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
教堂一般都是設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內部的各個空間用長排的雄偉大圓柱進行分割。聖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後經多次毀壞、重建,在17世紀末由列恩(sir christopher wren)一人獨立完成教堂的設計和建築,目前教堂內還有一個列恩的墓碑。走進教堂就會為那寬廣挑高的中殿贊嘆不已,圓頂下的詩班席是教堂中最華麗庄嚴之處,天花板上繪畫細膩精緻。要想嘗試聖保羅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的神奇,要從教堂一側爬上數百層階梯,對著耳語廊的通孔說話,神奇迴音效果在其他任一通孔都可以聽到回聲。從耳語廊再往上可抵達塔頂,是眺望倫敦市區的絕佳地點。教堂地下室設有名人英雄紀念碑。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就在此舉行。
聖保羅大教堂坐落在離奧萊里亞耐城牆兩公里遠的空曠區域,初建時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為此被人們稱作「城外的聖保羅」。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據說是傳教者聖保羅為主殉道的墓上築起了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個緘口苦修會修道院。傳說聖保羅被異教徒斬首之後,頭顱落地時反彈著跳了三下,頓時地面上湧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築在泉眼邊上的。
壯觀的圓形屋頂和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聞名於世.公元604 年, 東撒克遜王埃塞爾伯特在盧德門山頂上建造了這座大教堂, 並以倫敦保護神聖保羅的名字命名.從那以後, 這里一直是倫敦主教堂所在地.
聖保羅大教堂曾經幾度重建.現在的建築是1666年大火燒毀後, 由英國建築大師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重新設計建造的.工程於1675年開工, 直到1710年才最後完工.雷恩爵士於90高齡親眼目睹了教堂的落成.這座大教堂也成為西方世界中唯一一座在建築設計師有生之年完成的大教堂.
聖保羅大教堂在設計上深受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影響.大教堂平面呈十字形, 其主體建築是兩座長152 米、寬36米的2層十字形大樓, 十字樓的交叉部分拱托著一座高110米的大圓頂建築, 大圓頂的上端, 安放著一個鍍金的大十字架.圓頂底下高出十字樓的部分, 是一個兩層圓樓, 底層外圍建有一圈挺拔的圓形石柱, 頂層則有一圈圍以石欄的陽台, 站在這里可以欣賞倫敦市景.
大教堂正門向西, 門前有一道由6對高大的圓形石柱組成的走廊.正門上部的人字牆上, 雕刻著聖保羅到大馬士革 (今敘利亞首都) 傳教的圖案, 人字牆頂尖處立著聖保羅的石雕像.教堂正面建築的兩端, 有一對鍾樓彼此呼應.西北角的鍾樓里, 掛著一組教堂用鍾;西南角的鍾樓里, 吊著一口重17噸的大銅鍾.這是英格蘭最大的銅鍾.每天凌晨1點, 由教堂人員敲打5分鍾.整座大教堂結構嚴謹, 造型莊重, 氣勢宏大, 是英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聖保羅大教堂內, 是用方形石柱支撐起來的拱形大廳, 廳內有牧師的講壇和長條木椅.窗戶以彩色玻璃鑲嵌, 四壁掛著耶穌、聖母和信徒的巨幅油畫, 天花板上有各種精美雕刻, 大廳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藝術感染力.唱詩班席位的鏤刻木工、聖殿大門和教長住處螺旋形樓梯上的精湛鐵工, 都反映了當年高度的藝術水平和裝飾技術水平.
聖保羅大教堂有歐洲最大的地下室, 裡面有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的墳墓.1815年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將軍的墓室在側室.大教堂設計師雷恩的墳墓在地窖之內.墓誌銘為:「如果要找他的紀念碑, 請環顧四周」.地下室里還有一些王公達官的墳墓和紀念碑.
大教堂內還有兩座存放著中世紀武士勛章、聖邁克爾和聖喬治騎士團勛章和英帝國勛章的小教堂, 另有一座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英國犧牲的美國人的紀念堂.
聖保羅大教堂是英國人民的精神支柱, 被視為火焰中飛舞的鳳凰再度升起的地方.
巴西聖保羅大教堂簡介
該教堂始建於1913年,直到1954年才建成,並作為慶祝建市四百周年的活動對外開放。它的前身是殖民時代的大教堂,整個工程由馬克西米利亞諾建築師設計建造。在藝術特點上,它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教堂的地下墓室安放著包括原印第安酋長在內的名人的靈柩。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聖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裡面還有多達一萬個聲管的義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 個小鍾的大套鍾。教堂前面的廣場從16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每次盛大宗教遊行的出發點,正中央的「零起點」是測量聖保羅和其他城市距離的起點。
主教堂從2000年開始關閉,進行裝修,耗時兩年多,花費三千萬雷亞爾,到2002年的九月份才恢復對外開放。
中世紀的羅馬教堂有一種從古典建築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帶冷峻的、嚴肅而端莊的美,它們採用了拜占庭時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結構,重新組合了門廳、後殿及堂內的祭壇、凱旋拱門,給了它們一種新的秩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教堂一般都是設在長方形的地基上,內部的各個空間用長排的雄偉大圓柱進行分割。如果你在看慣了輝煌精緻的巴羅克風格教堂之後,想領略一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那麼,就去城外的聖保羅大教堂吧。雖然它是於本世紀初在原教堂的余燼中重新修建的,但屬原教堂的忠實翻版,完全保持了古羅馬君士坦丁風格教堂的特色。
聖保羅大教堂坐落在離奧萊里亞耐城牆兩公里遠的空曠區域,初建時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為此被人們稱作「城外的聖保羅」。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據說是傳教者聖保羅為主殉道的墓上築起了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個緘口苦修會修道院。傳說聖保羅被異教徒斬首之後,頭顱落地時反彈著跳了三下,頓時地面上湧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築在泉眼邊上的。395年,羅馬皇帝奧瑙里奧在任時,教堂被擴建,自此直到16世紀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落成,城外的聖保羅教堂一直是羅馬最大的教堂。從13世紀至15世紀,教堂一次次被修繕美化,許多藝術大師們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成果,這里集中了珍貴的鑲嵌畫、壁畫與浮雕,享有藝術寶庫的美名。
1823年7月15日,由於整修時的疏忽,描金的木製天花板意外起火,烈焰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幾乎完全吞噬了這座輝煌、罕見的古羅馬教堂,除了正門的一部分、大廳的凱旋拱門和十字耳堂及廓庭花園之外,所有其他部分都付之一炬。法國作家司湯達當時正在羅馬,對這一不可彌補的慘劇,他在《羅馬漫步》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火災發生的第二天,我去了聖保羅。它給我留下了一種庄嚴同時凄麗的美感,恰如奠扎持的音樂一般。災禍留下的可伯痕跡還是如此活生生地展現在那裡,教堂內堆滿了半焦的冒著青煙的檀梁,被劈開砸斷了的大圓石柱彷彿時刻有倒下來的危險。深深震驚了的羅馬人到這里祈禱,來看他們被火燒掉了的教堂。」雖然司湯達「毀掉也是一種美」的嘆息呈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前顯得膚淺;但他的描繪給後人留下了火災之後的真實場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教廷決定重新修建聖保羅大教堂,並聲明將在所有文字和繪畫資料的基礎上,盡量按原教堂的結構和規模重建。鑒於工程的巨額需要,教廷不得不向全世界發出了集資的邀請;這一計劃立即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除了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之外,很多國家元首還為此捐贈了珍貴的建築材料,埃及總督贈送了雪花石膏圓柱和鑲片,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了大批孔雀石,後來被雕成大殿內的祭壇。修築工作整整用了一個世紀的時光,它的竣工是以大殿內一百根大理石圓柱的完成為標志的。重建的聖保羅大教堂宏大莊重,忠實地再現了教堂的昔日風貌,但彷彿始終有一層談談的薄霧籠罩在它的周圍,也許是因為它地處城外,也許它不象其他教堂那樣古老,那樣豪華,還有許多說不清的原因,除了虔誠的朝聖者外,遊人似乎不太喜愛這只從火災余燼中飛出來的鳳凰。
一到聖保羅大教堂,即使不了解它的歷史,你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它產生一種敬畏的感覺。它的正六前的四方形門廊庭院是原教堂沒有的,這里綠草如茵,幾棵巨大的熱帶棕櫚在草坪上投下它們安詳的影子。庭院四周的高大圓柱顯得肅穆庄嚴,你在他們中間緩緩走過,抬手撫一下圓潤光滑的大理石,一股刺骨的冰涼透過手心直侵入肌體,你會不由地打一個寒戰,趕緊垂下手來。你不能解釋為什麼這里會有如此的氣氛。傲然挺立的圓柱似乎顧影自憐,拒絕人們的愛扶。同樣是地中海的驕陽,同樣有碧綠的草地和茂盛的灌木,這里卻不同於其他教堂,那高高的、美麗的熱帶棕櫚給人帶來的一向是活力和暖意,在這庭院里卻顯得格外孤獨。庭院的中央立著一尊聖保羅的雕像,他面目嚴肅,一手持寶劍,一手拿著給眾教徒留下的告別信:「我一生經歷了艱辛和困苦,我堅守了我的信仰。如今人生的旅程已盡,我預備為主的事業而獻身……」也許從這些話語你能明白一點教堂的悲涼氣氛吧。抬起頭來,眼前是由梵蒂岡鑲嵌藝術大師們集體創作的大型鑲嵌畫,在太陽的直射下閃閃發光,顯得壯麗豪華,但那淺藍色的基調與周圍的雪白大理石相襯,更有超凡脫俗的味道。或許這是人為的一種冷調子,想引人步入純凈的天上世界?
一跨入大殿,你頓時會生出一種迷茫無助的感覺來,巨大的空間內一百根高聳的圓柱庄嚴地托起一個個半圓的拱門,柱頭精雕的花葉燦爛奪目,你不由得會有一種錯覺,這難道是一座被完整無缺、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的中世紀大教堂嗎?沿著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你昂著頭徑直向前走,像是要迎著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似的走著,你的身後,孤獨的足音在空曠的大廳里回響。柔柔的光從高大的弓形窗戶里射進來,你會突然被那窗玻璃上美麗的波浪紋所吸引,一徑走到它的下面,這才發現鑲在窗框上的是被削得極薄的、打磨得極光滑均勻的鈣質雪花石膏片。於是你忘情地一扇一扇地看過去,圍著大殿整整走了一圈。那淡黃的透明底上泛著橙色、淺綠色、灰色、雪白色的紋,曲曲折折、裊裊婷婷,深的如烏雲壓頂,淺的如煙似霧,竟找不出一塊重復的來。停下腳,你才明白這里頭的光為何是如此柔和,如此朦朧。
大殿的盡頭是教宗祭壇,除了教皇之外,沒有任何人有權在此主持彌撒。祭壇的上方是一個13世紀製作的絢麗的華蓋,在火災中幸虧它上方凱旋拱門的保護才沒有被毀掉。祭壇的位置正設在聖保羅的墓上。如果你是個有心人,那麼沿著大殿轉的時候會發現大圓柱壁上的小圓框,每一個框中都有一位教宗的鑲嵌肖像,共二百六十五尊。說實話,除了專修天主教歷史的學者會移步逐一辯認,很少有人一一看它們,更沒人能道得出教皇們的故事來了。
從大殿右邊的門出去,你就來到了聖保羅大教堂的廊柱花園,這是1823年火災中沒有被焚毀的珍貴部分。它精美雅緻,與教堂前肅靜的庭院和空曠的大殿相比,顯得更溫馨美麗。廊柱花園建於13世紀,是瓦薩萊多的傑作,也是現存的13世紀最典型的建築與裝飾相結合的作品。廊院屬阿拉伯科斯馬特斯風格,它的結構是這樣的:精緻秀麗的雙排小支柱托起高雅的拱頂,柱子的製作分光滑型、雙重型、扭曲型等,一部分的柱身完全是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這迴廊的內側陳列著許多浮雕碎片和不完整的雕塑,都是從火堆里搶救出來的古物。也許是廊院的異國情調,也許因為它小巧玲瓏,這里竟是整座大教堂中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花園中央的淺盆小噴泉的池底靜靜地躺著幾枚硬幣,時時有人彎腰捧起聖水澆濕前額,然後劃著十字笑盈盈地離去。栽在草坪四周的是各色玫瑰,幾朵淺黃的正在凋零,花瓣落在黑土上顯得很安詳,它們的身邊,一叢深紅的花在怒放。
聖保羅大教堂殿內的懺悔亭的小紅燈被點亮了,在這龐大的空間里如同無垠的天空中的幾顆弱星。一個老婦人跪在那深色櫻桃木雕的小間前,雙手托在胸上,顯得孤零零的。你望著她布滿皺紋的臉和身邊的采購袋,猜想她的懺悔也許只是一種尋求寬慰的方式,因為小亭的里頭有在耐心地傾聽她,一如既往地安撫她,再三表示永遠不會拋棄她。安慰和關注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何等的重要,特別是在人生最後一站,許多人會顯得無助和孤獨。你重又轉向後殿的巨型鑲嵌畫,那上面的天主眉目和善,他望著你,望著在他腳下延伸的直排圓柱,望著向外開著的門,欲語還休,彷彿那句神秘的話永遠凝在了他含笑的雙唇上。他知道,每一個進到這里的人,只要望著他的眼睛,就能讀懂那句話的含義。
Ⅵ 聖保羅大教堂的最成功之作是什麼
聖保羅大教堂(St.PauICathedral)位於泰晤士河北岸紐蓋特街與紐錢吉街交角處。公元604年,東撒克遜王在倫敦的盧德門山頂上建造了聖保羅教堂。後幾經重建。克里斯托弗·雷恩設計的新聖保羅大教堂,1675年動工,1710年建成。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縱軸156.9米,橫軸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立有兩層圓形柱廊構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頂,直徑34米,離地面111米。馬德琳·梅因斯通和羅蘭·梅因斯通說聖保羅大教堂最成功之作是交叉形十字堂的左右兩個門,圓頂就在其上巍峨升起,恰如一頂完美的皇冠。從一般來看,聖保羅大教堂可以歸入文藝復興建築,但是它同時具有巴洛克建築的風格。
Ⅶ 巴西好玩嗎有哪些地方可以去玩
對於南美國家巴西來說,獨樹一幟的拉丁風情是極具吸引力的,作為遊客往往會頗為憧憬和嚮往這個充滿了火辣和熱情的國度,豐富的旅遊資源也足以說明巴西還是很好玩的,且不說聲名遠揚的足球文化,僅僅是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這兩座城市,就有著很多讓人樂不思蜀的旅遊景點。
除此之外,糖麵包山作為里約熱內盧的地標性建築,不但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全貌,而且登上山頂還能夠被夕陽下的基督山所陶醉,周邊主題各異的景緻也會讓遊客的巴西之旅留下難忘的美好回憶,總之充滿了拉丁風情的巴西還是值得我們去切身感受的。
Ⅷ 巴西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
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
巴西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東瀕大西洋,同除智利和厄瓜多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家。
巴西利亞是聯邦區政府所在地,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面積5822平方公里,所屬城區和衛星城共10個,總人口約200萬。現任聯邦區長官為若阿金.羅里茲(Joaquim Roriz)。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10億美元,佔全國的2.73%。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約占聯邦區產值的90%;工業佔10%,主要為建築業和水泥製造業。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氣候宜人,全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溫度為29.3°C,最低溫度為17.1°C。年降雨量為1603毫米。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建築聞名於世。其總體建設計劃由建築大師盧西奧.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從空中俯視,巴西利亞宛如一架駛向東方的巨型飛機。整座城市沿垂直的兩軸鋪開:向機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軸和沿機身東西延伸的紀念碑軸。機頭是三權廣場,機身是政府機構所在地,機翼則是現代化的立體公路。三權廣場左側是總統府,右側是聯邦最高法院。廣場對面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會議大廳建築外觀如同兩只大碗,眾議院的碗口朝上,象徵「民主」、「廣開言路」;參議院的碗口朝下,象徵「集中民意」。國會的兩座28層大樓之間有通道相聯,呈「H」型,為葡語「人」的首字母。三權廣場上的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人類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鐵塔瞭望台位於75米處,可容納150人,遊客可免費乘電梯登台。每逢周末鐵塔周圍有手工藝品市場。
市內帕拉諾阿(PARANOA)湖為人工湖,由四條河流攔截而成,狀如「人」字,面積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億立方米,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湖區人口約50萬。湖岸長80公里,沿岸分布著45個娛樂和運動俱樂部。 巴西利亞現有小學464所、中學84所、大學10所,劇院15家,電影院20家,博物館13個,藝術館19個。
2000年人口1.69799億,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
聖保羅市(Sao Paulo)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伊瓜蘇市(Foz do Iguazul)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伊瓜蘇大瀑布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瑪瑙斯市(Manaus)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瑪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亞馬遜河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巴西的印第安人在接待客人時,有一種特殊的禮儀--淋浴禮。
巴西狂歡節原是北半球和天主教的節日,是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的,它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而變成聞名遐邇的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
巴西人具有尊敬老人的民族美德,每年8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父親節,這一天舉國同慶。
巴貢巴祭典是巴西黑人的宗教節日。
Ⅸ 巴西聖保羅大教堂簡介
該教堂始建於1913年,直到1954年才建成,並作為慶祝建市四百周年的活動對外開放。它的前身是殖民時代的大教堂。在藝術特點上,它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教堂的地下墓室安放著包括原印第安酋長在內的名人的靈柩。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聖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裡面還有多達一萬個聲管的義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 個小鍾的大套鍾。教堂前面的廣場從16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每次盛大宗教遊行的出發點,正中央的「零起點」是測量聖保羅和其他城市距離的起點。
Ⅹ 世界十大教堂哪十大
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1、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可供4萬人舉行宗教活動。它始建於公元1386年,到公元1485年才完成。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寬達59米,長130米,中間拱頂最高45米。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這個教堂有一個高達107米的尖塔,出於公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塔頂上有聖母瑪利亞雕像,金色,在陽光下顯得光輝奪目,神奇而又壯麗。
2、法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3、俄羅斯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也叫復活教堂或喋血教堂,1883年-1907年由巴爾蘭德建造,是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案發地點。
4、美國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英文全稱(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這座逾百年歷史的聖約翰教堂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島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街交界處。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聖約翰大教堂是一間新教主教大教堂,以其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築而享譽全球。該教堂始建於1892年,建築工程時斷時續,至今還在進行之中。聖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
(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築風格為羅馬式;
(2)1916~1941 年,主設計為克蘭姆,建築風格為哥特式;
(3)1945年至現在,繼續完成剩餘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等。
5、德國科隆大教堂
德國科隆主教座堂(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隆市毫無爭議的標志性建築物。157米高的鍾樓使得它成為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主教座堂)、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兩位是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和米蘭主教座堂)。它從13世紀中起建,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程不斷。
1996年,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它以輕盈、雅緻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築和藝術價值外,還在於它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
6、梵蒂岡聖彼得教堂
聖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台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的雕像。聖彼得大教堂俯視圖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油畫等。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7、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正式名稱為「聖彼得聯合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傑作。
它既是英國國教的禮拜堂,又是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大禮堂,還是一個國葬陵墓。從 11 世紀勝利王威廉開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七世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當今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於1953 年6月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舉行加冕典禮的。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與凱特·米德爾頓的世紀婚禮也在此舉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是英王的墓地。1066 年撒克遜王愛德華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 20 多位國王都埋葬在這里。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國王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
宏偉壯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的聖地,在英國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可以說是英國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員,英國許多領域的偉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國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認為死後能在這里占據一席之地,是至高無上的光榮。
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索菲亞大教堂聞名於其巨大的圓頂,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大教堂保持著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現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於532至537年間建造,是建造在同一地方的第三所教堂(前兩所教堂在暴亂間被摧毀)。教堂是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Anthemius of Tralles)設計。1453年5月29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轉為清真寺,在角上加建了呼喚穆斯林們按時舉行禮拜的授時塔。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9、莫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由俄羅斯建築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根據沙皇和伊凡大公的命令主持修建。
整個教堂由九座塔樓巧妙地組合為一體,在高高的底座上聳立著八個色彩艷麗,形體下滿的塔樓,簇擁著中心塔。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富於創意的形式、色彩與精妙絕倫的結構完美結合,使這座教堂令人嘆為觀止。
瓦西里升天教堂歷史上僅有很少時間使用過,現為俄羅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分館,作為建築文物供人參觀。
10、巴塞羅那聖家贖罪大教堂
聖家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也叫聖家贖罪堂,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建築設計師高迪(Gaudí)設計的,無論你身處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哪一方,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它。整個建築華美異常,令人嘆為觀止,是建築史上的奇跡。登上教堂頂部平台,巴塞羅那城區盡收眼底。
聖家大教堂始建於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盡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物,但絲毫無損於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教堂主體以哥特式風格為主,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圓頂和內部結構則顯示出新哥特風格。
聖家大教堂是一座宏偉的天主教教堂,整體設計以大自然諸如洞穴、山脈、花草動物為靈感。高迪曾經說:「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歸於上帝。」聖家贖罪大教堂的設計完全沒有直線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錐形、雙曲線、拋物線各種變化組合成充滿韻律動感的神聖建築。大教堂顯示出來的夢幻浪漫、怪誕陸離,吸引了來往於這座市的所有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