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東海岸冬季為什麼吹東南風

巴西東海岸冬季為什麼吹東南風

發布時間:2022-06-27 06:31:51

❶ 為什麼沿海地區夏季多刮東南風,冬季多刮西北風

我國東南沿海多水,西北一帶多為陸地,水的比熱容較大,陸地砂石的比熱容較小.夏季在陽光照射下,水和砂石同樣吸熱,水的溫度升高得不多,水面附近空氣的溫度升高得也不多;而西北地區砂石溫度升高較多,地面附近空氣溫度較高,熱空氣密度較小而上升,東南的冷空氣密度較大而流向西北填補,形成東南風.
冬季陸地和海洋同樣散熱,西北陸地上的砂石溫度降低較多,空氣的溫度較低;東南海洋的溫度降低不多,附近空氣的溫度較高,這樣東南熱空氣上升,西北的冷空氣流向東南填補,形成西北風.

❷ 影響南美氣候的主要因素

南美洲氣候特徵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理位置、地形、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
地理位置和大陸形狀。這是形成南美洲氣候特徵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陸位置。南美洲瀕臨大西洋、太平洋。受海洋影響比較顯著,乾旱氣候區的范圍較小。
第二,緯度位置。南美洲大致在北緯12°-南緯56°之間,赤道橫貫北部,約2/3面積位於熱帶地區,在南回歸線以南全屬亞熱帶與溫帶地區,除山區外,無寒帶氣候。
第三,大陸輪廓呈三角形。北寬南窄,即低緯度地區寬,中緯度地區窄,這是形成南美洲熱帶、亞熱帶氣候面積大,溫帶氣候面積小和大陸南部易受海洋影響的重要原因。
第四,地形。地形對南美洲氣候的影響首推安第斯山。安第斯山是南美洲氣候的重大障壁,對東、西兩大洋氣團進入內陸有一定阻滯作用。亞馬孫平原西緣、哥倫比亞西岸和南緯40°以南的智利西岸都多地形雨,形成南美洲的多雨地帶。而處於背風坡的巴塔哥尼亞高原,由於西來氣流產生焚風效應,水汽消失,很難致雨,則形成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安斯山以東,面積廣闊,平原和高原極利於大西洋氣團向西深入內陸和南北自運行,致使安第斯山東坡的廣大地區形成多雨氣候。而在赤道南北形成南北對稱和按緯向延伸呈東西排列的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類型。再次,安第斯山脈地勢高峻,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南安第斯山脈緯度較高,降水豐富,容易形成冰川。
第五,洋流。南美大陸的東、西兩岸分別受巴西暖流和秘魯寒流的影響。
東岸北支的蓋亞那暖流沿海岸向西北而流,使亞馬孫河口附近、蓋亞那和委內瑞拉沿海地區天氣濕熱;東岸南支的巴西暖流向南流至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使沿岸氣溫增高,降水豐富。
西岸有強盛的秘魯寒流向北流,幾達赤道附近。使沿岸氣溫下降,出現逆溫,低空多雲霧,不易形成對流雨,故缺少降水,在南緯20°-30°之間形成乾旱的阿塔卡馬沙漠。在南緯6°以北的西海岸受暖濕的赤道逆流影響,水溫較高,這股高溫暖水流與南來秘魯寒流相遇時,則易引起氣流輻合,形成西北沿海濕熱多雨氣候。此外,西風漂流繞行大陸南端,使智利南部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第六,大氣環流。南美洲的天氣和氣候主要受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赤道低壓四個大氣活動中心所控制。它們的位置隨季節的更替而作南北移動,這就影響著大陸各部分的風向和氣團的活動,形成不同的氣候。
7月赤道低壓北移到北緯10°附近,這時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兩副熱帶高壓勢力范圍擴大,能在阿根廷內陸北部相連,南美洲內陸少雨;1月南美大陸普遍增溫,赤道低壓槽跟隨南移到赤道以南,使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兩高壓分隔,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成為赤道低壓中心,受不穩定的赤道海洋氣團控制,造成巴西、巴拉圭一帶內陸多雨。
在南美洲東部的廣大北部地區,因常年盛行東北風和東南風,主要受熱帶北大西洋氣團和熱帶南大西洋氣團控制。熱帶北大西洋氣團以東北風到達南美洲,已呈不穩定狀態,性暖而濕,帶來豐富的降水。7月,它主要盛行於赤道以北。1月,越過赤道,以西北風抵達巴拉那河流域,使內際濕熱多雨。熱帶南大西洋氣秉性暖濕而不穩定。7月,該氣團隨東南信風侵入大陸,影響范圍擴及赤道以南,安第斯山以東廣大地區。在南緯20°以南,該氣團隨東北信風吹向巴西東南海岸,並深入內陸,直抵安第斯山東坡,常與北侵的極地氣相遇形成極鋒降水。1月,熱帶南大西洋氣團的影響僅限於巴西高原東部沿海一帶。南美大陸東部赤道南北廣大地區的熱季多雨,主要是上述南、北熱帶氣團隨季節南北進退聯系在一起的。
南美洲西部,在南緯3°-30°的西岸,主要受熱帶南大平洋氣團的影響。該氣團源於熱帶高壓區,氣流下沉作用顯著,又經寒流洋面,涼而乾燥。這里盛行的東南風為離岸風,故不易降雨而形成熱帶乾旱氣候,成為南美最少雨的地帶。熱帶南太平洋氣團向北運行至赤道附近,變性為濕熱而不穩定的赤道太平洋氣團,以西南風進入赤道以北沿海地區,並通過地形抬升作用,產生豐沛降水。在南緯30°-37°的西岸,夏季高壓中心南移,受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很少降水;冬季高壓中心北移,吹西北風,帶來濕熱不穩定的海洋氣團,形成冬季溫和多雨和夏季涼爽乾燥的地中海氣候。在南緯37°以南的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風,熱帶海洋氣團與極地海洋氣交綏產生極鋒,鋒面上多氣旋雨,使智利南部的安第斯山西坡多雲雨雪。當極地海洋氣越過安第斯山到達巴塔哥尼亞高原時出現焚風現象,形成乾旱少雨氣候。

❸ 世界上特殊氣候及其成因

1.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
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
成因:該地與剛果盆地的區別是它的海拔較高,受到地形的影響。與其相似的是南美蓋亞那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
2.索馬里半島
氣候類型:熱帶沙漠氣候。
成因:受東北信風帶的控制,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離岸寒流(西南季風使表層海水遠離海岸,底層海水上泛成為寒流)的影響,降溫減濕。
3.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
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
成因:以上三地雖不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但它們緯度低,且都位於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4.幾內亞灣的北側
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這里與非洲的剛果盆地緊密相連,雖然同為熱帶雨林氣候,但成因卻並不相同。
成因: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
5.非洲的東南部
氣候類型:在教材的氣候類型為熱帶草原氣候,但在個別資料可見到它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個低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為東南季風。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個高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為西北季風。由於非洲南部陸地面積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小,故亞熱帶季風氣候不夠典型。與其相似的是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6.小亞細亞半島
小亞細亞半島的兩側為地中海氣候,但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成因:小亞細亞半島的兩側海拔低,中間為安納托利亞高原。由於地勢高,離海洋遠,成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與小亞細亞半島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別在於伊比利亞離海洋較近)。
7.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
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
成因: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濕。與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緯度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別是北美洲中高緯度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受海陸輪廓的影響,分布的最高緯度比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緯度低。

❹ 為什麼東亞季風冬季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為什麼南亞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廣闊的大陸,所以季風氣候明顯,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所以,冬季大陸上的高氣壓和海洋上的低氣壓作用,產生大陸吹響海洋的冷空氣,被喜馬拉雅山分割,大陸東岸的(我國)既西北風,而南亞的冬季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會向東偏移。同理,夏季,海洋上的高氣壓會吹響大陸,我國就是東南風,而南亞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也不會是南風,而是西南風。

❺ 各大洲特殊的一些氣候以及其原因

一. 亞洲:
1. 熱帶雨林氣候:
A. 成因: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B. 分布: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菲律賓群島南部(如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菲律賓棉蘭老島)
.C 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D 景觀及(標志):熱帶雨林景觀,板狀根,磚紅壤。

E. 代表性經濟作物:橡膠、金雞納、可可、胡椒、油棕等(糧食作物:水稻)

2. 熱帶沙漠氣候:
A. 成因:位於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島,印度河平原(塔爾沙漠)

C. 景觀:熱帶沙漠景觀,

D. 農業特點: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中代表植物:棗椰樹

3. 熱帶季風氣候:
A. 特點: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東北風,溫和少雨。故全年高溫,但干濕季分明。 但季風條件下,多洪澇和乾旱。

B. 成因:(1)西南季風成因: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向右的地磚偏向力影響,偏轉成西南風。由於經過印度洋空氣濕潤,帶來大量降水。

(2)東北季風的成因: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故該地冬季盛行東北風,來自亞歐大陸較乾燥,形成乾季。

4. 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風,低溫少雨。多洪澇和乾旱。

B.成因: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

C.分布: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包括巴顏喀拉山和岡底斯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台灣島。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群島南部。(如上海,重慶,武漢,東京等)

D.景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如馬尾松)
5.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高溫多雨(東南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西北風)。雨季比亞熱帶季風氣候要短。

B.成因: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同,都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C.分布:我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朝鮮半島北部,日本群島北部及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D.景觀:溫帶落葉闊葉林(注意:在溫帶海洋性氣候下的景觀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E.農業特點:氣溫較低,小麥。
6. (此種圖標偏南的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A: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亞歐大陸面積廣闊,加上高山高原的對水汽的阻擋,內陸地區距海遙遠,降水較少。受大陸氣團控制故而溫差較大。(如我國的吐魯番圍著火爐吃西瓜)

7. (此種圖標偏北的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A. 特點: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降水較少,略集中夏季。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陸影響同時也受附近海洋影響。

8.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A. 特點: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B.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該地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9. 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A.特點:全年嚴寒,酷寒,少雨

B.成因:終年受極低高壓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區及島嶼
10.高山高原氣候

A.特點: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為空氣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會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後濕度減小,不易凝結。

B.成因:亞歐大陸高山高原集中於中部,隨著海拔升高,水熱條件變化引起氣候變化

總結:1.亞洲氣候復雜,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因為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而亞洲西部是陸地,沒有西岸。
二. 非洲(因為赤道橫穿中部,氣候南北對稱,沒有溫帶和寒帶氣候)

1.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沿岸,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如剛果,賴比瑞亞)

B.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C.成因:(1)剛果盆地: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2)幾內亞灣沿岸: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氣壓帶風帶向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為西南風,該地正好位於西南風迎風坡,降水豐富而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3)馬達加斯加島東側:該島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其東側正好處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島的東部降水十分豐富。(屬於非地帶性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草原氣候:

A. 分布:分布於熱帶雨林兩側(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等,馬達加斯加島西側)

B. 特點:夏半年高溫多雨,冬半年高溫少雨,干濕季節明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大約在5-10月為雨季。(辨析:熱帶季風氣候也有明顯的干濕季節,但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較多且更集中,北半球的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大約在6-9月)

C. 成因:大致位於南北緯10°—20°回歸線之間地區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雨林兩側受赤道低壓(多雨季節)、信風帶(乾季)交替控制。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區的信風帶包括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但都來自於陸地,都較乾燥,故受受信風影響時氣候乾燥。 但非洲有些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是因為地形地勢造成的。如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3. 熱帶沙漠氣候:

A. 分布:位於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撒哈拉沙漠面積最大,橫貫大陸東西岸,南半球納米布沙漠沿西海岸分布。(可見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

B. 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C. 成因:緯度較低,氣溫較高,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來自陸地的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A. 分布:非洲北半求地中海沿岸和南半球西南角。(南非開普敦)

B. 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C. 成因: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5.高原高山氣候:(略)

三.歐洲:(位於回歸線以北,沒有熱帶氣候)

1. 地中海氣候:

A. 分布:歐洲地中海沿岸及黑海附近,即伊比利亞半島南側,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等。(如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法國南側)

B. 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少雨

C. 成因及景觀:參考非洲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2. 溫帶海洋性氣候:

A. 分布:歐洲西部地區,包括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日德蘭半島,英吉利海峽海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南側等地區。(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

B. 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終年溫和多雨(氣候海洋性明顯,溫差小)。

C. 成因:位於北緯40-60左右,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使這里

3. 溫帶大陸性氣候:

A: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距海遙遠,西風難以深入。
4.極地氣候:見亞洲
四.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

.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馬運河附近(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緯度低,且位於東北信風破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溫增濕的作用。墨西哥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響。

C.特點:終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A.分布:中美洲墨西哥中部西部。以及西印度群島。(如古巴,牙買加等島國)

B.成因:(1)大陸上熱帶草原氣候夏半年因赤氣壓低啊風帶向北移動,受赤道低壓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熱帶高壓控制而少雨。

(2)島嶼上的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夏半年處於東北信風迎風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而少雨。

3.熱帶沙漠氣候:

A.分布: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包括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亞半島,美國西南部部分地區)

B.成因: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或東北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氣候:

A.分布:美國西部加利福利亞州,大致位於北緯30-40度大陸西岸,典型城市如:洛杉磯,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

B.成因:參考歐洲地中海氣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氣候成因相同
5.溫帶海洋性氣候:

A.分布:北美洲美國加拿大的大陸西岸北緯40-60度左右,典型城市如,美國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

B.成因:終年受西風帶影響,溫和多雨。並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響,是氣候更加溫和。
6.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A.分布:美國東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密西西比平原,佛羅里達半島,大西洋沿岸平原等地區。典型城市如:華盛頓,邁阿密,新奧爾良,休斯頓

B.成因:位於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季風環流影響,夏季盛行來自大西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偏北風,但季風特徵不及亞洲明顯;降水也較集中於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亞洲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稱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7.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面積僅次於亞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A.分布:廣泛分布於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區,包括美國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內陸地區,五大湖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區以及東部沿海的溫帶地區。

B.成因:(1)北美洲北寬南窄,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

(2)北美洲西部為一系列緊逼海岸的高大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為縱貫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灣。冬季可以讓來自高緯的寒冷空氣毫無阻擋的長驅南下,所經的廣大內陸地區急劇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毫無阻擋的北上,使內陸地區增溫;於是增強了冬夏溫差大的大陸性特徵。

(4)東部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對冷暖氣流都沒有很大的阻擋作用,冬季冷空氣可以直逼東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陸性氣候。

8.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在圖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的亞寒帶地區)

相關內容參照亞洲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注意東西兩岸分布緯度高低,並試著解釋原因

9.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都屬極地氣候,包括加拿大大陸北部地區和附近島嶼,如格陵蘭島

10.高山高原氣候:

A.分布:西部高山及部分高原地區

B.特點及成因:由於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緯度地區盛行偏西風。西風受高山阻擋,使西風影響的范圍僅局限於西部沿海地區。在迎風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熱條件發生變化,自然景觀垂直變化顯著;背風坡,氣流下沉氣候乾旱;山間高原和山間盆地,因地形封閉,氣候乾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區位於熱帶,熱帶氣候為主,濕潤的氣候為主)

1.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赤道兩側,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如秘魯伊基托斯),以及巴西高原的東南部,南美洲西北地區如巴拿馬,哥倫比亞西部沿海地區,厄瓜多沿海地區(如巴拿馬城)

B.特點:高溫多雨,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是全球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C.成因:(1)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①位於赤道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雨; ② 亞馬孫平原北南西三面較高,開口朝向大西洋,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③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均來自大西洋,能帶來豐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東南側的熱帶雨林氣候成因(非地帶性):①位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溫增濕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熱帶雨林氣候成因:位於赤道地區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明顯; 受赤道暖流影響;
2.熱帶草原氣候:

A.分布:大陸西岸南緯10度附近的沿海地區,以及南美大陸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區兩側(大陸北側沿海地區和大陸中部地區),如巴西高原

B.特點及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壓影響,高溫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的影響,高溫少雨,干濕季明顯。(注意: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受地形影響形成)
3.熱帶沙漠氣候:

A.分布:大陸西岸熱帶沿海地區,主要在秘魯,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區。

B.特點:終年炎熱乾燥,其中包括世界上最乾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

C.成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或位於信風的背風坡; 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

注意:為什麼熱帶沙漠氣候成南北走向狹長狀分布,沒有向內陸延伸而僅分布於沿海地區?

西部高山的阻擋作用使熱帶沙漠氣候沒有向內陸延伸

4.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東岸,南回歸線附近以及以南附近地區。

B.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C. 成因:和北美洲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西岸南緯30-40度左右,即智利大陸西岸沿海地區30-40度左右。

B. 特點: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C.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南移,此處(在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此處西風為西北風,西風來自太平洋。)

D. 景觀: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6. 溫帶海洋性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西岸40-50度左右,智利大陸西岸沿海地區40-50度。

B. 特點:終年溫和多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均勻。

C. 成因:終年受南半球西風控制。(南半球的西風帶為西北風—來自低緯)

7. 溫帶大陸性氣候:

A. 分布:南半球溫帶地區安第斯山的東側(位於西風的背風坡)

B. 特點:氣溫較差大,降水較少,氣候大陸性特徵顯著。在南緯40度以南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形成乾旱的溫帶沙漠。

C. 成因:位於位於西風的背風坡

8. 高山氣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安第斯山地區)

B. 特點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氣候類型:
j見參考資料

❻ 為什麼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冬季風風向不一樣

東亞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原因都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夏季吹西南風.原因是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夏季氣壓帶風帶會往北移,來自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往右偏,導致東南風變成西南風. 冬季吹的是東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❼ 各海洋,各季節都吹什麼季風,什麼方向,吹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這種季風起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的過程中,其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但不如亞洲地區顯著。
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夏季風一般經歷爆發、活躍、中斷和撤退4個階段。東亞的季風爆發最早,從5月上旬開始,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到7月下旬趨於穩定,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回撤,路徑與推進時相反,在偏北氣流的反擊下,自西北向東南節節敗退。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起源於三支氣流:一是印度夏季風,當印度季風北移時,西南季風可深入到我國大陸;二是流過東南亞和南海的跨赤道氣流,這是一種低空的西南氣流;三是來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的東南季風,有時會轉為南或西南氣流。
季風每年5月上旬開始出現在南海北部,中間經過3次突然北推和4個靜止階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達長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進至黃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終界線—華北一帶。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烈,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伴隨寒潮南下;南海以東北風為主,大風次數比北部少。

❽ 為何冬天多吹西北風,夏天多吹東南風

在我國冬天通常多吹西北風,而到夏天一般多吹東南風。形成這一氣象現象的原因是由氣流決定的。

當氣象台預報風向時,當風向在某一方向不確定時,就應「偏北」,如偏北風。當風很小時,用「風向不確定」來解釋。我國的東南部對海洋,西北部對大陸。水的熱容很大。夏天水溫上升緩慢,氣溫低,大陸氣溫上升快,氣溫高,地表熱空氣上升快於海洋,低層空氣從海洋流向大陸,補充大陸上升的空氣,形成東南風。冬天正好相反。



通常在中國,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刮西北風。主要原因是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而形成的。

❾ 南美洲有海岸山脈,東南信風怎麼吹過去,影響秘魯寒流的

在向北流動的過程中,由於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加以沿岸盛行南風和東南風,表層海水向西偏離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層冷水上泛到海面,海水溫度很低。年平均水溫一般為14°~16℃,比周圍氣溫低7°~10℃,使近海岸洋面多雲霧,日照弱。

❿ 季風的形成原因

季風是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對流現象。亞洲地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區,其季風特徵主要表現為存在兩支主要的季風環流,即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並且它們的轉換具有暴發性的突變過程,中間的過渡期實短。一般來說,11月至翌年3月為冬季風時期,6~9月為夏季風時期,4~5月和10月為夏、冬季風轉換的過渡時期。但不同地區的季節差異有所不同,因而季風的劃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風是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變化顯著的風系,和風帶一樣同屬行星尺度的環流系統,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陸地溫度差異所致。季風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陸,在冬季由大陸吹向海洋。
季風活動范圍很廣,它影響著地球上1/4的面積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亞、東亞、非洲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尤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為顯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圍季風區,而歐洲和北美洲則沒有明顯的季風區,只出現一些季風的趨勢和季風現象。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這種季風起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的過程中,其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但不如亞洲地區顯著。
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夏季風一般經歷爆發、活躍、中斷和撤退4個階段。東亞的季風爆發最早,從5月上旬開始,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到7月下旬趨於穩定,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回撤,路徑與推進時相反,在偏北氣流的反擊下,自西北向東南節節敗退。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起源於三支氣流:一是印度夏季風,當印度季風北移時,西南季風可深入到我國大陸;二是流過東南亞和南海的跨赤道氣流,這是一種低空的西南氣流;三是來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的東南季風,有時會轉為南或西南氣流。
季風每年5月上旬開始出現在南海北部,中間經過3次突然北推和4個靜止階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達長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進至黃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終界線—華北一帶。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烈,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伴隨寒潮南下;南海以東北風為主,大風次數比北部少。
季風地區享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那裡的降水多半來自夏季風盛行時期。我國古代利用季風實施航海活動,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明代鄭和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啟航秋季返回外,其餘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東北季風期間出發,在西南季風期間歸航。這充分說明了古人對風活動規律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
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有所差異引起的。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
[編輯本段]季風-認識
季風,在我國古代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如信風,黃雀風,落梅風。在沿海地區又叫舶風,所謂舶風即夏季從東南洋面吹至我國的東南季風。由於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風力,冬季的偏北季風不利於從南方來的船舶駛向大陸,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風才能使它們到達中國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風又被稱作舶風。當東南季風到達我國長江中下游時候,這里具有地區氣候特色的梅雨天氣便告結束,開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蘇東坡《船舶風》詩中有,「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船舶風」之句。在詩引中他解釋說:「吳中(今江蘇的南部)梅雨既過,颯然清風彌間;歲歲如此,湖人謂之船舶風。是時海舶初回,此風自海上與舶俱至雲爾。」詩中的「黃梅雨」又叫梅雨,是陽歷六月至七月初長江中下游的連綿陰雨。「三時」指的是夏至後半月,即七月上旬。蘇東坡詩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結束,而東南季風到來的氣候情況,和現在的氣候差不多。
現代人們對季風的認識有了進步,至少有三點是公認的,即:
(1)季風是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改變的現象,這里強調「大范圍」是因為小范圍風向受地形影響很大;
(2)隨著風向變換,控制氣團的性質也產生轉變,例如,冬季風來時感到空氣寒冷乾燥,夏季風來時空氣溫暖潮濕;
(3)隨著盛行風向的變換,將帶來明顯的天氣氣候變化。
[編輯本段]季風-形成
季風是大范圍盛行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風系。隨著風向的季節變化,天氣和氣候也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季風」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mawsim」,意為季節。中國古稱信風,意為這種風的方向總是隨著季節而改變。
英國E·哈雷認為季風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和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而產生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型海陸直接環流。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大陸上為冷高壓,近地面空氣自大陸吹向海洋;夏季,大陸比海洋暖,大陸上為熱低壓,近地面空氣自海洋吹向大陸。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有了比較多的高空氣象資料後,有人指出行星風系的季節位移也是形成季風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並不是所有具有海陸差異的地區都有季風,還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季風形成中起作用。例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熱力和動力積重難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來的氣流,對夏季風的活動均有很大影響。
季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陸間熱力環流的季節變化。夏季大陸增熱比海洋劇烈,氣壓隨高度變化慢於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產生從大陸指向海洋的水平氣壓梯度,空氣由大陸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壓,大陸形成低壓,空氣從海洋海向大陸,形成了與高空方向相反氣流,構成了夏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夏季風特別溫暖而濕潤。
冬季大陸迅速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要高些,因此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在我國為西北季風,變為東北季風。冬季風十分乾冷。
不過,海陸影響的程度,與緯度和季節都有關系。冬季中、高緯度海陸影響大,陸地的冷高壓中心位置在較高的緯度上,海洋上為低壓。夏季低緯度海陸影響大,陸地上的熱低壓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向北移動。
當然,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也可以使季風加強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於季風現象是否明顯,則與大陸面積大小、形狀和所在緯度位置有關系。大陸面積大,由於海陸間熱力差異形成的季節性高、低壓就強,氣壓梯度季節變化也就大,季風也就越明顯。北美大陸面積遠遠小於歐亞大陸,冬季的冷高壓和夏季的熱低壓都不明顯,所以季風也不明顯。大陸形狀呈卧長方形,從西歐進入大陸的溫暖氣流很難達到大陸東部,所以大陸東部季風明顯。北美大陸呈豎長方形,從西岸進入大陸的氣流可以到達東部,所以大陸東部也無明顯季風。大陸緯度低,無論從海陸熱力差異,還是行星風帶的季風移動,都有利於季風形成,歐亞大陸的緯度位置達到較低緯度,北美大陸則主要分布在緯度30°以北,所以歐亞大陸季風比北美大陸明顯。
[編輯本段]季風-特徵
世界上季風明顯的地區主要有南亞、東亞、非洲中部、北美東南部、南美巴西東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其中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著名。有季風的地區都可出現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夏季時,吹向大陸的風將濕潤的海洋空氣輸進內陸,往往在那裡被迫上升成雲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時,風自大陸吹向海洋,空氣乾燥,伴以下沉,天氣晴好,形成旱季。
亞洲地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區,其季風特徵主要表現為存在兩支主要的季風環流,即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並且它們的轉換具有暴發性的突變過程,中間的過渡期很短。一般來說,11月至翌年3月為冬季風時期,6~9月為夏季風時期,4~5月和10月為夏、冬季風轉換的過渡時期。但不同地區的季節差異有所不同,因而季風的劃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風活動范圍很廣,它影響著地球上1/4的面積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亞、東亞、非洲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尤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為顯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圍季風區,而歐洲和北美洲則沒有明顯的季風區,只出現一些季風的趨勢和季風現象。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這種季風起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的過程中,其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但不如亞洲地區顯著。
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夏季風一般經歷爆發、活躍、中斷和撤退4個階段。東亞的季風爆發最早,從5月上旬開始,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到7月下旬趨於穩定,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回撤,路徑與推進時相反,在偏北氣流的反擊下,自西北向東南節節敗退。

閱讀全文

與巴西東海岸冬季為什麼吹東南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5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2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9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3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9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3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8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4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8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6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2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4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8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307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5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