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西有什麼文化特色
雖然葡萄牙將宗教和語言帶到巴西,但這並不代表巴西文化的全部。那裡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的非洲裔居民以及來自歐洲、中東和亞洲的移民都對巴西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巴西音樂特徵是種類多樣,充分體現了來自三個大洲的音樂元素,而且還有不斷創新或在舊有的音樂形式變化出來。桑巴舞在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是西班牙波[被屏蔽廣告] 利樂舞配上非洲的節奏與韻律的混合物。
最著名的森巴舞藝術家要數米蘭達(Carmen Miranda)了,她熱情如火的氣質和水果頭飾的造型可說是無人不知。50年代紅極一時的巴薩諾瓦舞(bossa nova)比較柔和一些,經典歌曲如《The Girl from Ipanema》的風格都受到北美爵士樂的影響。受不同音樂元素影響的熱帶主義運動(Tropicalismo)在60年傳入巴西使森巴舞開始朝著電子音樂方向發展。在加勒比節奏音樂的影響下形成的蘭巴達舞(lambada)則在8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巴西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教堂的裝修都很富麗堂皇,但國內的宗教生活中同時也包容了印第安原始宗教、非洲宗教、非洲和天主教混合生的辛克萊教(syncretism),還有融合東方的神秘主義的卡德教(Kardecism),在巴西的白人里非常盛行。在巴西的城市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教堂,還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築。
巴西人的語言是葡萄牙語,但已夾雜了不少印度和非洲語言的辭匯。目前很多的巴西人也對中國文化開始感興趣,並學習中國語言。
⑵ 巴西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巴西是發展中國家。
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世界第八位(2017年)。農牧業發達,是多種農產品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石化、礦業、鋼鐵、汽車工業等較發達,民用支線飛機製造業和生物燃料產業在世界上居於領先水平。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近六成,金融業較發達。
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也較強的國家,巴西鐵礦砂的儲量排名全球第5大,是全球第2大鐵礦砂出口國,鋁土的出產也僅次於澳洲,有較強工業潛力,鈾、錳、鎳等礦產也有潛在巨大存量,淡水資源約佔全球淡水資源12%,因此也充分利用水資源發展水力發電,水力發電總量佔全國發電量高達86.5%。
巴西文化: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為一個民族大熔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其他地區的移民。在音樂舞蹈方面都有十分不同的表現。不管在藝術形式或通俗特色方面,巴西音樂均引起世人注目。
19世紀具有國際聲望的作曲家哥梅斯(KarlosGomes)即是巴西人,其作品具有義大利風情,包括一出根據阿倫卡爾的《瓜拉尼人》寫成的歌劇。20世紀的維拉洛博斯(HeitorVilla-lobos)也獲得國際盛名,作品主要以本土主題和樂器為基礎。
對巴西民間藝術重新燃起的興趣,是與1920年代現代主義運動同時發生的,在音樂方面為詩人小說家馬里奧·安德拉德所提倡。巴西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為聖保羅藝術博物館。
巴西的文化具有濃郁的拉美特色,極具風情,普遍的音樂舞蹈時尚(如:桑巴舞)多來自民間,主要受非裔所影響深遠。也是由未接受正式音樂訓練的人演奏。每年2月,嘉年華會時蜂擁而出的新歌曲,有許多題材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或是周遭發生的事情,透過個人演出表現多姿多彩的嘉年華會,正是巴西多重文化的表現方式之一。
⑶ 巴西是如何一步步變成足球王國的
巴西最盛名的便是足球運動,對於巴西來說,或許足球是國家最重要的運動,無論是任何階級的人們都會喜歡足球,當然也正是因為全民熱愛足球,才會讓巴西成為足球王國。巴西多海灘,對於巴西的人們來說,能夠在海灘上踢足球是自己最愜意的一件事情,當然在巴西的海灘上踢足球是一件十分消耗體力的運動,所以放在陸地上,體力的消耗便不值一提。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當然這種文化的形成也是因為國民的齊心協力所造就的,巴西的足球文化像極了我國的乒乓球,每一個人都熱愛乒乓球,每一個人都十分嚮往能夠擁有一副球拍,所以巴西的足球王國也逐漸有所形成。
⑷ 巴西的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名勝等概況
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是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巴西在歷史上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300年之久。在16世紀,殖民者登上巴西時,發現這里有一種名貴的樹木,從中可提取歐洲難得的紅色染料,遂將此木稱為「紅木」後演變成國名。巴西全國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編輯本段]【巴西地理】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孫河流域和東南沿海。全境地形分為亞馬孫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孫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孫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其中,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聖保羅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7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編輯本段]【巴西人口】 人口概況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MG 1900萬,里約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民族和移民
身著盛裝的卡拉雅族 巴西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歐洲或非洲血統。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
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混血。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擁有這個地區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黑白雜色被葡萄牙人認為是平安,並且 巴西南比卡瓦拉族 開始向愛磨雷族人,後來引起了一場災難,他們開始襲擊並摧毀對內部的村莊。 1532年,自從SAO 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奇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巴西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僅1884至1962年間遷居巴西的移民即達497萬多人,主要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波蘭和阿拉伯國家。黃種人多來自日本、朝鮮和中國。巴有130萬日本人,25萬華人,主要集中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
人口種族構成
由於歷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種族構成十分復雜。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其中,白人佔49.4%, 混血人口佔42.3%, 非洲裔黑人佔7.4%,亞裔佔0.5%, 土著人約佔0.5%, 混血人口及黑人人口增長較快。在巴西,不同種族,多種膚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印第安人是巴西最早的居民。16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進入到巴西。隨著巴西種植園的興起和礦區的開采,從1532年起,葡萄牙開始從非洲大量販運黑奴到巴西。到1822年巴西獨立前,黑人已佔巴西人口的60%。19世紀以後,又有一些中國人和日本人移居到巴西。因此巴西有人種大熔爐之稱。國名: 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澳大利亞被譽為人間天堂,英文可分解為amazing (嘆為觀止)unexpected(超乎想像)stylish(時尚之巔)tempting(誘人魅力)relaxing(悠然一刻)adventurous(體驗極限)liberating(自由自在)inspiring(靈感無限)attractive(夢縈魂牽)。
⑸ 從發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邁入「資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經濟震盪,對巴西更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巴西經濟與資源的過度捆綁,自然也得接受經濟隨價格波動的命運,這也是巴西經濟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來巴西經濟持續低迷的原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單純依賴資源輸出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繁榮,但歸根結底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賺錢的本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繁榮。
⑹ 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嗎
發展中國家。
這是巴西經濟概況:
巴西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橫貫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孫森林面積達75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森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位於巴西境內。在西南部的世界第五大河巴拉那河上有極為壯觀的伊瓜蘇大瀑布,巴西與巴拉圭合建的被譽為「世紀工程」的世界第一大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就建在巴拉那河上。巴西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鈾、鋁礬土、錳、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其中已探明的鐵礦砂儲量為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鈾礦、鋁礬土和錳礦儲量均居世界第三位。巴西是拉美第一經濟大國,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居拉美之首。鋼鐵、汽車、造船、石油、化工、電力、製鞋等行業在世界享有盛譽,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信息、軍工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有「咖啡王國」之稱,甘蔗和柑橘的產量也居世界之首。大豆產量居世界第二,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三。巴西是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糖果生產國。各類糖果產量每年達800億顆。糖果業年產值為5億美元。每年出口糖果5萬噸左右。全國可耕地面積約4億公頃,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糧倉」。巴西的畜牧業非常發達,以養牛為主。巴是南美鋼鐵大國,為世界第六大產鋼國,鋼材出口達1200萬噸,佔全國鋼材總量的54%。也是拉美第一、世界第九汽車生產大國。巴西的旅遊業久負盛名,為世界十大旅遊創匯國之一。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城、伊瓜蘇瀑布和伊泰普水電站、瑪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和大沼澤地等。 貨幣:雷亞爾>>> 巴西海灘風情畫>>> 巴西覽勝:(1)(2)(3)(4)(5)
巴西利亞——最年輕的
人類文化遺產
「咖啡王國」——巴西 拉美大國巴西以咖啡質優、味濃而馳名全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咖啡王國」之稱。
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1727年傳入巴西。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地處熱帶和亞熱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很適合種植咖啡,加之勞動力廉價,咖啡種植業迅速興起。19世紀,巴西的咖啡種植幾乎遍及全國,隨後又形成持續近一個世紀之久的「咖啡繁榮期」。咖啡大面積種植,給巴西帶來了財富和繁榮。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
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全國有大大小小的咖啡種植園50萬個,種植面積約220萬公頃,從業人口達600多萬,年產咖啡200萬噸左右,年出口創匯近20億美元。近年來,由於出口結構的變化和國際咖啡市場不景氣,巴西咖啡生產和出口量有所下降。
巴西人酷愛咖啡。60年代,巴西人均年咖啡消費量達5·8公斤。近二十年來,隨著其它飲料的出現,巴西人均咖啡消費量仍超過3公斤。在巴西,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各式各樣的咖啡屋隨處可見。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喝到濃郁芳香的熱咖啡。
「足球大國」——巴西巴西是世界足球大國。足球運動不僅是巴西民眾的共同愛好,也是整個民族的驕傲。巴西職業球隊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正式登記注冊的足球俱樂部已有兩萬個以上,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數逾百萬。除球王貝利外,巴西還擁有濟科、蘇格拉底、卡雷卡、羅納爾多、里瓦爾多、羅馬里奧等一大批世界級的足球巨星。
⑺ 巴西發展民族工業發展感到緊張的是什麼不足
近代巴西經濟發展史
殖民地時期的巴西經濟
1500年,葡萄牙人佩德羅·阿·卡布拉爾到達巴西沿海登陸,將登陸地命名為「真十字地」,並宣布該地為葡萄牙王國的屬地。隨後他又將「真十字地」更名為「聖十字地」。後來,「聖十字地」被巴西這個名稱取而代之。
1530年,葡萄牙國王派大貴族馬丁·阿方索·德索薩率領400多名移民到巴西,建立殖民地,實行殖民統治。
從此,巴西便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時期,巴西的經濟發展有以下特徵。
①實行土地分封制,建立殖民統治機構。
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巴西後,為了加強對巴西的統治和掠奪,廣泛地推行分封制,建立殖民統治機構。
所謂分封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將巴西分成若干管區,委派大貴族官吏進行統治的總稱。
1534年,葡萄牙將巴西的領土劃分為13個管區,由國王任命葡萄牙的大貴族負責統治。
每個管區所轄的土地,都作為國王的領地授予葡萄牙大封建主及貴族出身的人。
各個管區的封建主和大貴族享有行政、立法、司法、征稅、募兵、鑄幣、建立城市、經營庄園、奴役印第安人等特權。
大封建主和貴族統治者「每年除將收入的20%上交國王外」,其餘中飽私襄。
1549年,葡萄牙王室為了加強對巴西的統治和奴役,在薩爾瓦多(即巴伊亞)建立總督府,委派托梅·德索薩為首任總督,負責管理巴西殖民事務。在總督府下建立8個都督府作為地區行政機構,分別管理本地區的殖民事務。
②推行大庄園奴隸制。
16世紀3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後,宣布全部土地歸王室所有,並將土地作為國王領地分封給大封建主和貴族,建立大庄園,推行種植園奴隸制。所謂種植園奴隸制,就是指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的土地上利用奴隸勞動進行種植棉花、甘蔗、煙草、咖啡等農作物,剝削和奴役印第安人的一種制度。
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推行種植園奴隸制,允許農場主或大業主任意鞭笞、虐待、甚至殺害黑奴。同時,葡萄牙殖民當局還命令禁止農民生產小麥、葡萄酒、植物油和可以從宗主國進口的其他農產品和商品。
③限制巴西工商業的發展。
巴西人民要求發展工商業,葡萄牙殖民者千方百計地限制巴西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在16世紀中葉,巴西的工商業一度迅速興起,其中製糖業、采礦業、手工業作坊等都在發展,出現了16-18世紀的蔗糖繁榮時期。貿易也不斷擴大。同時,冶金業也很興旺,黃金產量不斷增長,金剛石礦也在興起,出現了採金熱潮。
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葡萄牙殖民當局為了保護葡萄牙工商業者的利益,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對巴西的工商業實行嚴格的限制,不準發展工商業,禁止建立手工工場。在這種政策下,巴西的工商業日趨衰落,蔗糖生產和製糖業從繁榮走向蕭條,黃金產量下降,礦源枯竭,淘金熱走向低潮。直至19世紀,巴西的食品、服裝、紡織、冶煉、製糖業,才逐漸恢復與發展起來。
④壟斷巴西的對外貿易。
從16-17世紀,葡萄牙殖民者為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對巴西的對外貿易實行壟斷政策。葡萄牙對巴西的對外貿易壟斷是逐漸發展起來的。16世紀初,葡萄牙壟斷巴西的紅木經營,利用紅木提煉紅色染料,遠銷歐洲各國,從中獲得暴利。自16世紀中葉起,葡萄牙人壟斷了巴西的蔗糖、黃金、鑽石、橡膠、咖啡、煙草、食鹽等商品的外貿業務。在壟斷貿易中,大獲其利。
葡萄牙壟斷巴西對外貿易的政策:一是強迫巴西生產適銷歐洲市場的名牌產品;二是禁止巴西建立手工工場;三是禁止巴西同宗主國以外的國家進行對外貿易,從他國進口商品由葡萄牙在巴西的貿易公司及港口負責,以保證其貿易利潤和稅收。
從1530年起,葡萄牙商人一方面為葡萄牙在巴西的種植園提供奴隸,另一方面將黑人奴隸從巴西運到美洲或歐洲賣給種植園主和礦主作奴隸,從中牟取暴利。葡萄牙殖民者建立獵奴隊,將捉到的印第安人運至奴隸市場出賣。
17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的的奴隸貿易日益發展。奴隸貿易為葡萄牙積累了巨額資本。
獨立後至二戰前經濟發展模式
巴西於1822年獨立,但掌握政權的大地主和大種植場主繼續保存奴隸制,阻礙了巴西社會經濟的進步。
奴隸勞動是巴西種植場經濟的基礎。
19世紀中葉,巴西的經濟納入世界市場,咖啡、糖、煙草和棉花等農產品的產量日益增加,但巴西所需的稻米、玉蜀黍等糧食產品依賴從國外進口。
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也開始出現和成長,1850年已有50家工廠;1851年巴西與英國輪船通航;1852年,巴西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鐵路;1874年,開辟了通往歐洲的海底電報。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同奴隸制、封建制的矛盾在加劇。
巴西農業,在1870年以後逐漸向單一種植制發展。農作物中咖啡占據首要地位。到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已佔世界咖啡產量的75%以上。此外,橡膠種植園也迅速發展。
巴西工業在1889年廢除帝制以後,有了顯著的發展。
從1889年到1907年,工業企業數目由636家增為3258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到1919年,工業企業又新增5936家。
但佔主要地位的是食品、紡織等輕工業,冶金、機器製造等重工業幾乎沒有任何發展。
經濟的片面發展造成了畸形的經濟結構,從而使巴西愈益成為初級產品出口國。
巴西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咖啡、橡膠和可可。
1890-1913年,巴西出口總值由2.8億克魯賽羅增加到9.8億克魯賽羅。其中,咖啡的出口值始終佔到一半以上。
橡膠出口量從1880年的7000噸增至1912年的42000噸,出口價值占出口總值的40%。
可可出口量也從1880年的6000噸增加到1915年的45000噸。
在拉丁美洲的可可出口國中,巴西的出口量僅次於厄瓜多。
巴西經濟的這種片面發展,使它更加依附於帝國主義國家,成為它們的農業—原料附庸。
這一時期,巴西對外貿易額的增長比較迅速。
但是,這個時期的巴西對外貿易主要是同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同英、美、德、法四國進行的;與此同時,巴西也成為英、美、德、法四國工業品的重要市場。帝國主義四大列強基本上控制了巴西乃至拉丁美洲的對外貿易。
⑻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地區間發展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拉美國家自不例外。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制約拉美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作為拉美第一大國的巴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區發展失衡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其它國家提供了啟示。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經濟活動集中於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最為發達、中西部地區次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不發達。由此導致巴西出現了所謂的「發達的巴西」和「落後的巴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盡管巴西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縮小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困擾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地區之間財富分布不均;各地區在中央財政收支中比重差異顯著;人類發展指數(HDI)水平雖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標差距依然明顯;人口的地區分布也相差懸殊,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居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緊密相連,並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區不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種族分布也不平衡。由於巴西的不發達地區聚集了比重較大的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後地區的發展問題直接表現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就成了人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有統計顯示,不同的種族貧困狀況大相徑庭,其中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體。如,非洲後裔、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白種人和亞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於超大城市。據統計,1989年巴西東北部和北部、東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9個城市的人口為4060萬,佔全國人口的近1/3。其中,僅東南部地區的三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萬人,佔全國全部城市人口的65.5%、佔全國人口的20%。
城市貧困問題是巴西發展模式的產物,也是亟待解決的痼疾之一。據統計,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約有1150萬窮人,佔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於東南部地區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個城市的窮人絕對數量最多,均超過300萬,分別佔9個城市全部城市窮人數量的27%左右。而由於人口過分地聚集於擁擠的城市,引發了城市居民基本的衛生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廣大城市貧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演變
導致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主要是地理、資源、歷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則認為,地理特徵如氣候因素,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差異導致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學者通過對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巴西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來發展工業化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或者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於殖民時代不合理的國際貿易分工,而且受制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早期,巴西各地區的經濟主要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形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工業化進程中,本國內需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前,初級產品的出口是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能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地方就決定了區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長周期使那些生產相應出口商品的地區受益,其中出現了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黃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區的「橡膠周期」,等等。由於本國經濟嚴重依賴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國際市場的行情波動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決定著生產不同初級產品的地區的發展。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都以出口初級產品作為經濟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後者以出口咖啡為主,到1870年左右,兩個地區的收入相當,幾乎看不出經濟發展的差異。
後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走勢發生了嚴重分化:南部地區得益於國際市場咖啡需求的持續增長(據統計,在1840~1910年期間,國際咖啡市場的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5%),並受益於英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素質良好的歐洲移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隨著咖啡出口數量急劇增加,南部地區經濟日趨繁榮。大宗出口收入還為南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19世紀末期國家出台的本幣貶值、關稅保護等一系列政策讓咖啡出口商和聖保羅地區的加工商受益。與此相反,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卻頻頻受阻。蔗糖出口既面臨歐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區蔗糖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糖價下跌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的製糖業沒有採用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減少,轉而靠銷往本國的南部地區。在19世紀後幾十年,國際棉花市場需求疲軟,而產自美國南方採用更高技術和擁有更低國內運輸成本的棉花佔領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英國。因此,東北部地區的棉花也開始面向南部地區的市場,但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紡織工業保護主義。20世紀之交,對內貿易成為支撐東北部地區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紀頭十幾年,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已經形成。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來講,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和歷史因素(殖民經濟體系、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決定了巴西最初的區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認為是導致19世紀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經濟「二元結構」的重要決定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凸現。這是巴西在20世紀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過程的一個「副產品」。在這個發展階段,地區的平衡問題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發展議程關注之內,相反,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加劇。客觀上講,政策因素成為人為地加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推動力量。
在此階段,巴西經濟經歷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而東南部地區則成為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階段的主要受益地區,因為巴西政府將發展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本身已經較為發達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具體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對東南部地區的咖啡產業的支持政策,這是首次從地區的角度出台這樣的措施,強調對南部地區發展的關注;到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地區收入分配變得更多地集中於發達的東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政府重點關注的是中南部地區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力圖解決收支不平衡問題,並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化。
與此同時,東北部等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產的政策或產業調整政策),相反,在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而轉向本國東南部等發達地區市場的情況下,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讓東北部地區還不得不消費價格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因此,東北部等地區與中南部等地區之間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東北部地區靠輸出初級產品獲得的收入又被人為地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區獲得,落後地區客觀上為巴西全國的、尤其是東南部等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重視效率的發展戰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發展計劃)來促進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並進一步使經濟布局向東南部地區集中,而並沒有任何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擔憂。事實上,隨著巴西在這個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它所採取的將投資集中於經濟增長領先地區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政策使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導「西進」運動。50年代以後,巴西歷屆政府一直把開發落後地區作為基本口號之一,致力於對東北部、亞馬遜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1956年庫比契克當政時期,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夢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並於1960年正式遷都巴西利亞。「遷都」是巴西政府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舉措。巴西利亞位於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較居中,可以充分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輻射力可以達到邊疆地區。在遷都後的3~5年裡,巴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遷都的同時,政府還修建了通往東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公路,從而為落後地區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遷都政策也使區域發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
20世紀60~80年代,巴西政府採取更多切實行動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個階段可謂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間的1968~1973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因此,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為巴西政府解決地區差異創造了實力和條件,也為國家利用優勢產業反哺落後產業、鼓勵優勢地區反哺落後地區來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成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開始高度關注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資於落後地區的發展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有效遏制了區域聚集程度過高的趨勢,促進了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60年代以前該地區主要依賴橡膠出口,但在60年代期間卻失去了在世界市場的幾乎全部份額,此後僅靠技術含量較低的微波橡膠出口收入維持。針對這種狀況,聯邦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了對這個地區的投資開發力度,如對私人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刺激措施,通過公共投資加強該地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交通建設,鼓勵國有企業增加向該地區的直接投資,等等,為該地區帶來發展動力。盡管北部地區在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環境退化、收入分配惡化等現象,但在改變地區落後面貌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88年新憲法頒布後,巴西治理落後地區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擾。地方政府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銳減,聯邦政府對於地區發展的投資一度減少。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貿易和運輸等缺乏效率,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攀升,之後通貨膨脹問題開始突顯。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穩定計劃,這些行動加上貿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國直接投資,有效地規避了資金缺乏等困境。應當講,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階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開始關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階段,通過其採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碼阻止了地區發展差距的繼續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巴西也不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將束手無策或無所作為,尤其在當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惡化主要是由人為的政策因素導致的情況下,更應運用政策手段加以彌合,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起碼要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歷屆政府一直在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治理落後地區發展問題方面積累了經驗。
實現落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在落後地區的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落後地區內部也可以劃分出相對發達的次區域和更為落後的次區域。因此分析整個落後地區存在的優勢,創造該地區內部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地區內部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將是關鍵。
其實,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區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因地制宜地成功創造了三個「增長極」:亞馬遜地區的「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增長極」、朗多尼亞州的「西部農業增長極」、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礦產和金屬產業增長極」。以上三個地區成為20世紀70~80年代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治理東北部地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力爭改變以往支柱經濟較為單一的局面,著重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結合各地的優勢,打造出石化、紡織服裝和金屬礦產等支柱產業。
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後地區採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為兩種: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向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等領域進行投資,同時以稅收優惠措施給予鼓勵。事實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地區在中央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區在中央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分別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別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說明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予以扶持。實際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資金尤其是聯邦政府能夠掌控的財政收入多寡是影響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條件。在1988年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改革後的巴西聯邦政府財力一度銳減,導致對落後地區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甚至立法來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巴西政府為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脈絡基本上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開始關注→初期以調研性質為主→出台鼓勵性措施→設立專門的發展基金→寫入法律法規(1988年憲法)→(1999年以後)成立專門的主管機構→成為國策(2003年出台國家地區發展政策)→更廣泛范圍的合作來治理(與其他拉美國家合作)。
在對北部地區的開發過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亞馬遜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開始組織對亞馬遜地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東北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東北銀行」,為開發東北部地區提供雄厚的資金來源;成立「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負責對東北部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是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的巴西不平等問題被1988年的巴西憲法所關注;1989年,巴西創建的「憲法融資基金」被認為是該國又一個最為重要的地區政策工具,其目標就是通過給予地方企業以特許貸款實現相應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享有優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農業生產者、「小型」和「微型」的企業、利用當地原材料的生產活動以及勞動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產經營項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後地區自身、甚至是國家的界限,從更大的地理范圍(如拉美地區和世界范圍內)尋求解決落後地區的治理方法和經驗,其中巴西與歐盟還就地區發展問題建立了對話機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利於地區發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國內較小且經濟實力弱的州在國會佔有席位的比例遠多於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州,從而體現出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北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東南部地區擁有全部選民的46%,但在議會中只佔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區擁有4.8%的選民,卻在議會中佔有11.3%的議席。北部地區具有的較高代表性始於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在聯邦中的力量,削減上述實力強大的州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正是讓經濟實力弱小的州在聯邦議會中具有了較高的代表性,使得聯邦政府、國會可以將地區不平衡問題納入政治議程。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教訓
要避免人為因素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國家獨立後因政策偏差而人為地加大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某些經濟政策及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未能改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少數地區的不合理格局,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實施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但民族工業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地區;為發揮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優勢和輻射作用,政府實行的傾斜政策反而不利於各地區的平衡發展。
區域開發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在拉美,巴西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最多,但教訓也不少。巴西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開發落後地區的戰略過於「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亞馬遜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全國發展計劃」,目標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巴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巴西政府對西部的開發採取了超出國力的大預算、大規模、大投資的辦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計劃」的預算投資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由於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長達5000千米的「泛亞馬遜公路」的使用率一度僅為50%,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這些耗資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的過程中,違反了自然法則,忽視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態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在20世紀末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夢想,軍政府鼓勵外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亞馬遜地區投資。但由於法規不完善,加上投資者急功近利,燒林開荒建牧場,結果使亞馬遜森林、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鏈遭到了破壞。1998年,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毀面積達1.68萬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無限期地不再受理對亞馬遜森林開發的申請,要求已採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業立即停止採伐。巴西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世紀性過失」。
地區發展不平衡嚴重危及社會和諧。城市化過於集中於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大弊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國家普遍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始終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現失控。落後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使本已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資等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為了應對中心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國家只能加大對中心城市的投資而減少對落後地區的投資,導致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被削弱,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引發新一輪人口遷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並對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地區差異的擴大使地方離心傾向不斷上升,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個州存在20多個分裂組織,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醞釀成立獨立國家,而且在東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個包括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在內的獨立共和國。
結語
巴西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治理地區發展差距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失衡地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統的戰略,以動員全局的力量治理這個難題。歷史上,巴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結構就因受到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使各自的發展歷程開始走向分化,而地區收入的減少加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軌也加劇了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既要依靠本國內部的正確政策,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條件,這樣才能維持巴西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以保證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後地區的進程不至於被干擾或是被打斷。
其實,與巴西的情況類似,其它拉美大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甚為嚴重。其中,在墨西哥,聯邦區、哈利斯科州和新萊昂州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區的經濟似乎無足輕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軸心的潘帕斯地區發展一支獨秀,其他省份則長期被排除在增長的繁榮之外。因此,拉美國家出現的「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甚至「一個城市、兩種景象」的發展失衡情況應當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