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西土著人的先輩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早期的什麼文明
印加文明,領袖帕查庫提本為庫斯科王國國王,最終東征西討,建立了印加帝國。
⑵ 為什麼其他大洲的文化會出現在巴西
傳說:
幾萬以前 地球上還沒有現在的人類 那時候在南大西洋上 出現過一個繁榮程度超過現在科技的強大帝國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 這就是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 哲學上說 物極必反 自然規律 不可違背 社會極端發達 到了一個頂點之後 逐漸衰落 後來地殼板快變化 海平面上升 盛極一時的輝煌帝國葬身海底 成為無數考古學家的難解之謎
常規解釋:
巴西是個國土面積全世界第四的熱帶雨林國家
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整個中南美的印第安人創造了輝煌的瑪亞文明
後來 隨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善良純朴的印第安人末日來臨 接著黑奴和白人以及黃種人的到來 歐洲文化和亞非文化也相繼流傳到拉丁美洲 流傳到了廣闊的巴西
⑶ 巴西土著居民曾造過的著名的什麼文明
我覺得應該是印加文明。
⑷ 除了四大文明古國外,世界上還有哪些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哪些燦爛的古代文明
古瑪雅:
瑪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瑪雅文明在物質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有很大成就。
通常,中美洲文明被劃分為三個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300年稱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900年為古典期,公元900年至16世紀為後古典期。傳說瑪雅人在3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最早的遺跡是由一些簡單的土墳所組成,後來才進一步演化為金字塔(瑪雅人的金字塔與埃及人的金字塔除了在造型上略有不同以外,其建築的作用有著本質區別的:埃及人的金字塔乃是古代埃及統治者法老們的陵墓,而科學家們推測瑪雅人的金字塔的一個重要作用則是舉行祭祀與慶典祭壇。)早期的雅瑪文明似乎曾受到更早的奧爾梅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在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今天的猶加敦半島後,便逐漸衰敗滅亡)的影響。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800年左右是瑪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瑪雅人發展了數百座城市,蒂卡爾(又譯提 卡爾)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學者估計在最高峰時,此城有10萬~20萬居民。數百座城市發展成許多個農業密集的、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為顯著的遺跡是建於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隨它們的皇宮。其他重要的遺跡還有雕刻石板,這些用象形文字寫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譜、戰爭勝利和其他的成就。 瑪雅人也曾經參與了古代中美洲的長途貿易,主要的貨品有可可、鹽和黑曜石。
⑸ 巴西的古代文明
有印第安土著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與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巴西是現在劃分的,所以你說你想知道以上那個,我在慢慢跟你說
⑹ 為什麼說巴西是一個較為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巴西擁有拉美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歷史上巴曾經一度是單一農業經濟國家,蔗糖、咖啡等為其主要經濟作物。20世紀初,巴西開始工業化進程。從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進口替代」經濟模式,並依靠大量舉借外債獲得了經濟騰飛,其中1967-1974年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0.1%,創造了「巴西奇跡」,並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後近20年的時間里,巴一直為外債和通貨膨脹所困擾,經濟發展陷於停頓。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亞爾計劃」,成功控制了惡性通膨,使經濟出現了穩定增長。但財政和經常項目雙赤字問題卻日益嚴重,對外資依賴急劇加深。在東南亞和俄羅斯金融危機沖擊下,巴被迫於1999年初宣布採取浮動匯率制。雷亞爾兌美元大幅貶值。由於巴政府執行了嚴厲的財政調整措施,增收節支,巴經濟迅速走上恢復之路,2000年經濟增長達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阿根廷經濟危機和國內電力危機影響,巴經濟增幅下降至2-2.5%左右。
⑺ 初中地理問題
巴西獨立,建立健全國內的經濟結構:①農業仍然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成為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出口國。②巴西的礦產資源豐富,尤以鐵礦儲量豐富,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③巴西利用豐富的鐵礦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工業已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④巴西的水力資源也比較豐富,與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⑤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是巴西的工業中心。⑥巴西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完整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五)熱帶雨林的危機
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流域覆蓋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60%在巴西。熱帶雨林可以提供大量木材水;還具有涵養水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等環境效應。但巴西廣闊的熱帶雨林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僅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就減少了30多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奪式的伐木農業造成的。
由於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響了巴西,甚至全球氣候,使生物資源減少,水土嚴重流失,全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巴西政府為保護熱帶雨林,1989年制定了「我們的大自然計劃」,重點保護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
(六)城市化問題
1.巴西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全國90%的人口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聖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
2.城市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但快速城市化也會帶來很多問題,如: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污染嚴重等,為了解決城市化問題,巴西決定將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亞,以促進內地的發展。
4.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5.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內容結構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現狀,所以說可以通過對巴西的分析、研究,來認識、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關內容。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對巴西的學習不僅了解的是一個國家,實際上也間接了解了拉丁美洲。
巴西(拉丁美洲)的發展是從「新大陸的發現」開始的,當時,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者為了獲得大量的生產資料,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拉丁美洲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因此,巴西這個美洲主要國家的各項發展自始至終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不論是社會文化還是經濟發展都深深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所以本節內容有一根主要線索貫穿始終:殖民統治的影響。在巴西這節課中,首先介紹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其核心內容是,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統治者(白人)、販賣來的奴隸(黑人)、當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他們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兒。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長期受到殖民統治影響的結果。其次,「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所要講授的主要內容有: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巴西經濟是以農礦產品的生產為主的單一經濟,這使得巴西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控制,經濟十分落後。隨著巴西的獨立,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農業體系,成為拉美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第三,「熱帶雨林的危機」和「城市化問題」,這兩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在擺脫殖民統治,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巴西所面臨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壞、環境日益惡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城市化現象。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部分內容實質上是講殖民統治對巴西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第三、四部分內容實質上講殖民地國家在擺脫殖民統治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先把握本節內容的脈絡和結構,讓學生了解巴西從一個深受殖民統治的貧困落後國家如何發展成為拉美經濟最完善、最發達的國家。
內容點析
1.本節開頭的圖9.18「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直接點出了巴西的獨特位置。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看這張圖得到以下信息:巴西所處的地區和大洲,巴西的海陸位置,特別是距離歐亞大陸的距離,點出「新大陸」的概念,為介紹殖民侵略打下基礎。
2.本節首先介紹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美洲拓展領地,發展種植園的內容。學習完這一部分要使學生意識到從最初開始,巴西的各個方面就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巴西各個方面的發展過程具有濃厚的殖民色彩。接著又介紹了黑人奴隸貿易,暗示出奴隸貿易的結果是使得不同的人種(白人殖民者和資本家、黑人奴隸等)匯集在巴西,這為巴西的民族融合及獨特的拉丁文化的形成做好了鋪墊。
3.課本閱讀材料「印第安人和瑪雅文化」講述的是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及他們所創造的早期文明。讓學生了解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人口構成是單一的黃色人種。瑪雅文化在當時已經相當發達,形成世界獨特的藝術文化。這些與巴西現代的人口構成、社會文化有明顯的不同。應該將這部分內容與巴西現在的居民和拉美文化進行對比,認識到巴西殖民統治前後完全不同的居民構成與社會文化,進一步說明了殖民統治對巴西的深遠影響,有助於理解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4.課本圖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列出了三張圖片,綜合分析三圖的內容,可以進一步證實,巴西這個民族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這部分內容又一次說明社會環境對民俗有重要的影響。
5.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發現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巴西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國內經濟以單一經濟為主,充當資本主義殖民者的原材料供應地,經濟完全受外國殖民者的控制。經濟落後是這一時期巴西經濟的顯著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巴西擺脫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通過建立健全國內的經濟結構,巴西已經發展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殖民統治前後的巴西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說明帝國主義列強的丑惡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富裕、強大。
6.單一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以生產和出口一兩種礦產或農產品為主。這種經濟結構主要是受到殖民者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剝削而產生的。殖民統治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利用對殖民地的控制,採取暴力、經濟、政治等手段迫使殖民地地區生產他所需要的礦產和農產品,並以極低的價格進行收購。同時由於單一經濟對當地造成其他生產、生活資料和產品的嚴重缺乏,殖民地國家不得不向殖民統治者高價購買大量的基本生產、生活用品,這樣殖民統治者既獲得大量的原材料又通過向殖民地高價出售商品獲取大量資金,對殖民地進行雙重剝削。所以單一經濟不僅使殖民地國家低價賣出原材料、高價買入成品而加劇當地的貧困,而且不得不在經濟上被迫依賴於殖民統治者,長期受它的剝削。
7.巴西的農礦產品既是殖民統治者過去掠奪的目標,又是現在巴西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巴西充分利用本國熱帶為主的氣候這一條件,發展了熱帶經濟作物,成為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出口國,巴西的咖啡、甘蔗、大豆、可可等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並大量出口。巴西鐵礦儲量豐富,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主要農業區位於東南沿海地區,巴西東部的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城市是巴西的工業中心。綜合分析自然、經濟、人口、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說明為什麼巴西的工農業分布十分集中?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經濟發展的狀況與自然環境、經濟條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社會等因素密切相關。通過這部分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8.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坐落在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兩國合作建成。水庫主壩高176米,裝機容量達1 260萬千瓦,全年發電量750億千瓦時,它對巴西和巴拉圭兩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9.「熱帶雨林危機」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三個層次的問題。(1)熱帶雨林的作用。森林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提供大量自然資源,如木材、水果、葯材、動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維護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分、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環境效應。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課本圖9.26「熱帶雨林的作用」中的每一個方面,並總結出熱帶雨林的資源蘊藏和環境效應。(2)破壞熱帶雨林的主要現象和原因。通過閱讀課本中的文字、圖片來總結出當今巴西國內有哪些破壞熱帶雨林的現象。例如,有外國的掠奪,環保意識的淡薄,國家的貧困等。(3)認識到21世紀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幫助學生樹立人、環境、經濟、社會相互統一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10.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的狀態與巴西的自然條件關系十分密切,巴西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它是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境內1/3為亞馬孫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開發困難;巴西國土的2/3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比較溫和;巴西東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溫和濕潤,加之東南部海上交通便利,歐洲殖民者和他們擄來的黑人首先到達這里,形成了今天的人口分布特徵。所以通過對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要給學生一種意識:人口的分布是受到氣候、地形、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11.「城市化問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集中。特別是剛剛進入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往往是城市化問題的突發期。因此城市化現象的出現從側面反映出該國的工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城市化或不加控制,城市規模太大也會產生一些城市化問題,如農村勞動力不足、城市環境污染加劇、城市就業緊張、城市資源供給不足、城鄉差距加大等。巴西就是由於城市的規模太大且過於集中才產生一系列城市化問題。
12.巴西的最大經濟中心是聖保羅,首都和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亞,商業和金融中心是里約熱內盧。巴西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包含了三層意思:(1)促進內地的發展;(2)分散里約熱內盧的城市職能;(3)對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以巴西遷都為例讓學生討論出預防和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措施。
教學建議 【巴西概況】
請學生觀察老師准備的「拉丁美洲掛圖」,尋找並回答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找一個同學在掛圖中指出。讀課本圖9.19,說出巴西的海陸位置,找出巴西的鄰國。通過幾個讀圖活動既點出本節課的學習對象是巴西,又對學生上一節課學過的「如何在地圖上確認國家領土構成及位置」的讀圖技能進行鞏固和檢測。
教師補充世界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前10位的國家(參閱參考資料),讓學生對比分析統計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世界各國中,巴西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居第5位,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5位,且位居拉丁美洲各國之首,從而說明巴西是一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
【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首先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圖9.20和閱讀材料「印第安人和瑪雅文明」,使學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
2.讓學生分析課本圖9.21所描述的卞卡一家人的血統情況,並思考問題: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歐洲白人,他們怎麼會生活在拉丁美洲?接著讓學生繼續閱讀課本圖9.22「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總結出A、B、C三張圖中分別展示了哪一項文體活動?圖中展示的每一項活動的發源地在哪兒?(A圖的桑巴舞源於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戲,B圖的狂歡節是歐洲天主教的節日,C圖的足球發源於英國。)提出疑問:為什麼其他大洲的人種和文化會出現在巴西?
3.讓學生對比古今巴西的人種和社會文化差異,進一步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先請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然後教師講解。15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需要大量生產資料和巨額的財富或貨幣資本。因此西方殖民者紛紛進行海外擴張。隨著美洲新大陸的發現、種植園的創建、金銀礦的開發,殖民主義國家把美洲作為巨額財富的來源地和礦產基地。為了讓大量的勞動力來到種植園和礦山中勞動,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轉移到了貧瘠而落後的非洲。最早掠賣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隨著殖民者(白人)和奴隸(黑人)的到來,歐洲與非洲的文化也流傳到拉丁美洲。
4.讓學生總結造成民族大熔爐的原因:現代拉丁美洲的人種、文化是受殖民統治影響的結果。
【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1.首先通過對巴西經濟的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我們會發現巴西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從巴西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開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統治成為巴西經濟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嶺。這樣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來研究巴西經濟。第一階段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發現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時期巴西經濟十分落後。第二階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在這段時間里,巴西已經發展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讓學生閱讀課本材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巴西的主要經濟部門(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紀種植甘蔗,17世紀出口礦石,19世紀種植出口咖啡),確認巴西經濟是單一經濟。教師介紹單一經濟的實質和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剝削掠奪過程(巴西長期以來是一個殖民地國家,當時巴西的經濟以生產和出口一兩種礦產或農產品為主,即單一經濟結構。單一經濟會導致廉價出口原材料、高價進口成品的惡性循環,這樣使得殖民地國家的資源和資金都被殖民統治者掠奪走。巴西國內日益貧困,經濟十分落後)。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西擺脫了資本主義殖民者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巴西開始改變單一的經濟形式,發展多種經濟結構,加快工業化的步伐,經濟取得飛速發展。在這里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認識到資本主義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本質,加強學生的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
4.讓學生讀課本圖9.23「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巴西的主要農產品有哪些?(2)巴西的主要農產區分布在何處?(3)巴西的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4)巴西的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在何處?
5.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本圖9.19「巴西的地形」和圖9.29「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綜合分析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的影響。既總結出影響工農業發展的因素,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給學生傳達了一種地理學思想:經濟布局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
【熱帶雨林危機】
1.首先看教材上熱帶雨林的景觀圖片,對熱帶雨林有一個感性認識。
2.讀課本圖9.25「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作用」,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亞馬孫熱帶雨林對人類的作用(提供自然資源,有經濟效益;保護改善環境,有環境效益),使學生認識到熱帶雨林(樹木)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3.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請同學們看一段熱帶雨林錄像,注意觀察熱帶雨林的景觀,仔細傾聽解說中有關熱帶雨林的作用,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現狀。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價值、作用,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法。
4.如果沒有錄像,老師也可以參閱教參中的參考資料,將有關熱帶雨林的作用、熱帶雨林的現狀、熱帶雨林的價值等資料念給學生聽或復印給學生,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認識正確處理人和地
【城市化問題】
1.先讓學生讀圖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找出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找出巴西的幾個大城市的位置。明確巴西人口的分布特點(巴西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全國90%的人口居住在東部沿海地帶,
尤其是東南部,為巴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這里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是擁有1 000萬以上的人口特大城市,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最後請學生總結出影響巴西人口分布的因素(氣候、經濟、資源、交通)。
2.讓學生閱讀課本圖9.29「聖保羅城市發展三部曲」,分析聖保羅在不同的城市發展階段的人口數量及其聚集原因都有何不同。第一階段是建市階段,聖保羅適宜的氣候使2萬印第安人定居於此。第二階段是咖啡繁榮階段,主要因為咖啡的生產與銷售需要便捷的交通,也需要大量勞動力與商人。不同的人種匯集於此達24萬之多。第三階段是工業化階段,主要因為聖保羅經濟繁榮、城市發展擴大,吸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最終達1 600萬。分析三個階段,確認出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是哪一個階段(工業化階段)。
3.提問:快速城市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何種狀況?(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 4.請學生聯系中國大城市的現狀,討論總結出快速城市化會帶來哪些問題?(資源緊缺、交通擁擠、住房困難、就業緊張、污染嚴重、犯罪增多等)
詳見http://wenku..com/view/f06339340b4c2e3f5727637b.html
⑻ 在巴西,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什麼文化
巴西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瑪雅文明)。
⑼ 南美「三大文明」是什麼
1、印卡文明又譯印加文明(Incan Civilization)是以古代印卡人為代表的印第安文明,為南美安第斯地區的古代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簡史:「印卡」(Inca),意即「太陽之子」,是安第斯地區講克丘亞語的印第安人對他們首領的尊稱。
公元13世紀,印卡部落在秘魯的庫斯科谷地附近定居,15世紀初,崛起成為安第斯地區的強國。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瓦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在位時,印卡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其疆域北至今厄瓜多和哥倫比亞南部,南達智利和阿根廷北部,南北4000千米,人口約1000萬,成為古代美洲最大的一個印第安國家。
2、瑪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巴西、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
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3、查文文化。它存在於公元前1500~前300年,為南美洲地區最早的文明——薩利納爾文明、馬蘭瓜文明和那斯卡文明開了先河。從1919年起秘魯考古學家胡里奧·塞特尤開始研究這種文化,其研究成果使該地區聞名於世。1945年一次泥石流吞沒了大量文物和建築,1970年的地震又使這一地區再遭劫難。
查文城曾是宗教和文化中心,這一特點在建築風格上有明顯體現,尤其是縱橫交錯的長廊和高大的蘭宋廟及泰優金字塔即為明證。此外,從巨石碑的雕刻裝飾中也可略見一斑,其中有4米多高的蘭宋花崗岩獨石碑,用閃長岩雕成的2米高的拉依模狄石碑以及泰優方尖碑。
⑽ 巴西國家文明
巴西即巴西聯邦共和國,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1] 總人口2.01億。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十國接壤。巴西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歷史上巴西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獨立。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國名源於巴西紅木。
巴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工業基礎,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是金磚國家之一,也是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2] 是里約集團創始國之一,南方共同市場、20國集團成員國,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是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為一個民族大融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地區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是2014年世界盃舉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