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西利亞大教堂的簡介
巴西利亞大教堂是一座超現代化的建築佳作。巴西利亞大教堂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傘形教堂,既像羅馬教皇的圓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圖為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築,只是大教堂的屋頂,弧形的柱子是屋脊,整個教堂大廳是建在地下的。教堂內一派金碧輝煌,大廳中神像懸掛於空中。 它沒有通常的高尖屋頂,16根拋物線狀的支柱支撐起教堂的穹頂,支柱間用大塊的彩色玻璃相接,遠遠望去如同皇冠。而教堂主體則坐落在地下,人們通過甬道進出。巴西利亞大教堂是巴西利亞聞名世界的景觀,他迥異的風格區別於同時期的歐洲教堂,是當時著名設計師奧斯卡·涅莫亞的作品,被稱為巴西的象徵。
2. 巴西的著名建築和景點有哪些要很著名的,詳細一點。
1、聖保羅市(São Paulo)
聖保羅市於1554年建市,是南美最大城市,聖保羅州首府,位於該州東南部。海拔760米,面積149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740萬。聖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產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佔全州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和70%。主要工業:機械、汽車、電器零件和輕工業。此外還有醫葯、塑料、煙草等以及出版印刷。全市共有各類企業22·5萬家,全國50個最大企業中有30個在此。銀行和分行5037家,銀行職員占就業人口的10%。全市共有超市750個,11個現代化購物中心10餘家,還有800多個集市。聖市工業就業人口佔全國總數的20%。聖市也是南美最大的外貿基地。
1984年,我國在聖保羅設總領事館。1988年,聖市與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約有17萬華僑華人居住於聖保羅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2、伊瓜蘇市(Foz do Iguaçu)
伊瓜蘇市位於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國交界的巴拉那河與伊瓜蘇河匯合處。伊瓜蘇在印第安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全市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伊瓜蘇國家公園佔20%,伊泰普湖佔30%)。市區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183米,人口25萬。年平均溫度27.7°C,每年1月氣溫最高,平均溫度28.1°C;7月最冷,平均溫度14.6 °C,年降雨量1712毫米,年平均濕度80%。
伊瓜蘇市是巴西第二大旅遊中心,年均接待遊客約700萬人次,當地居民主要從事商業和旅遊業。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距市區12公里,著名的伊瓜蘇大瀑布距市區28公里。該市距巴拉圭東方市僅6.5公里(每年巴西約有600萬人次前往東方市購物),距阿根廷境內的伊瓜蘇港市10公里,距阿境內的大瀑布29公里。
伊瓜蘇市約有3000華僑華人,其中大多數在位於巴拉圭一側的東方市經商,居住在伊市。
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大瀑布位於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河上,形成於1.2億年前。1542年被西班牙人發現。大瀑布由275個瀑布組成,最大的瀑布跌水90米,流量1500立方米/秒,被稱為魔鬼之喉。大瀑布的四分之三在阿根廷境內,但從巴西一側看去更為壯觀。巴境內參觀里程1公里(阿境內參觀里程3公里)。
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徑流量7250億立方米)上,伊瓜蘇市北12公里處,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由巴西與巴拉圭共建,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均分。目前共有18台發電機組(每台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260萬千瓦,年發電量790億度。
伊泰普(Itaipú)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會唱歌的石頭。伊泰普水電站於1974年10月17日動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歷時17載。水電站主壩為混凝土空心重力壩,高196米(海拔225米),長1500米。右側接弧形混凝土大頭壩,長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閘長483米,最大泄洪量為62200立方米/秒。兩岸還接有堆石壩、土壩,整個壩長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庫面積1350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側750平方公里,巴拉圭側600平方公里),容量290億立方米。
伊泰普水電站工程由美國舊金山國際工程公司和義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並於1971-1974年間完成了總體規劃、導流工程、水輪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性設計。發電機組全部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企業在巴西製造。巴西、巴拉圭兩國政府為開發伊泰普水電站組成伊泰普聯營公司,負責施工建設和經營管理。兩國政府簽訂的有關協議對水電站的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巴西和巴拉圭兩國電力頻率不同,分屬巴西和巴拉圭的機組分別採用60赫和50赫的頻率。高壓交流輸電線為750千伏。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費水電站發電量的2%,故按規定(50年內,巴拉圭分得電力的多餘部分必須賣給巴西,50年後可以自由轉售)將剩餘48%的電賣給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福納斯公司(Furnas)中心調度所負責調度。
伊泰普聯營公司注冊1億美元,兩國電力公司各出一半並分別擁有水電站的一半產權。建設資金的99%依靠貸款,由巴西負責籌集。水電站建設總投資為234億美元,其中工程投資112.4億,利息支出121.6億。根據兩國政府協議,水電站按50年(1974-2023年)還清本息確定電價(仍以美元計)。其間可借新債還舊債。貸款還本付息費用占水電站經營管理費的70%。
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電站每年發電收益約23億美元。
3、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里約熱內盧市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位於該州南部,坐落在瓜納巴拉海灣內側,海拔2.3米,面積1250平方公里,人口約550萬,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年均最低溫度為17°C,最高溫度為36°C。里約市建於1565年,1834-1960年為巴西首都。是巴西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巴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中心。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1501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抵達這里時,誤以為瓜納巴拉灣是大河的入海口,因而得名。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里約被譽為狂歡節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這里舉辦最有特色的狂歡節。
1986年裡約熱內盧市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1992年我國在里約設總領事館。約有5000華僑華人居住於里約市,多家中資公司在此設有機構。
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科爾科瓦多山(又稱耶穌山)高710米,位於里約市蒂茹卡國家公園內。山頂塑有一座兩臂展開、形同十字架的耶穌像,故又名耶穌山。巨大的耶穌塑像在全市的每個角落均可看到,是里約的象徵之一。該塑像建於1931年,高30米(相當於13層樓高),重1145噸。僅其頭部就高3.75米、重30噸;左右兩手手指頂端之間距離為28米;兩臂面積約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為100平方米。
麵包山(Pão de Açucar)
此山因形似法式麵包而得名。位於瓜納巴拉灣入口處,是里約的象徵之一。山高394米,登上山頂可將里約全景盡收眼底。與麵包山為鄰的有兩座略低的山峰--狗面山和烏爾卡山,均為215米高。1565年,里約市在這兩座山之間創建,現在山腳下還能看到當年保衛里約市的聖若奧古城堡。
4、巴西利亞(Brasília)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為開發內地,1956年庫比契克總統決定遷都內地。1957年,建都工程啟動。1960年,在歷時三年零七個月時間後,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巴西利亞(Brasilia)在巴西內地建成。同年4月21日,巴首都從里約遷至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聯邦區政府所在地,聯邦區(Distrito Federal)面積5822平方公里,所屬城區和衛星城共19個,總人口約200萬。現任聯邦區長官為若阿金·羅里茲(Joaquim Roriz)。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210億美元,佔全國的2.73%。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約占聯邦區產值的90%;工業佔10%,主要為建築業和水泥製造業。
巴西利亞位於巴西中央高原,海拔1158米,氣候宜人,全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溫度為29.3°C,最低溫度為17.1°C。年降雨量為1603毫米。
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建築聞名於世。其總體建設計劃由建築大師盧西奧·科斯塔(LÚCIO COSTA )完成。在燈火通明的夜晚從空中俯視,巴西利亞宛如一架駛向東方的巨型飛機。整座城市沿垂直的兩軸鋪開:向機翼南北延伸的公路軸和沿機身東西延伸的紀念碑軸。機頭是三權廣場,機身是政府機構所在地,機翼則是現代化的立體公路。三權廣場左側是總統府,右側是聯邦最高法院。廣場對面是國會參、眾兩院,兩院會議大廳建築外觀如同兩只大碗,眾議院的碗口朝上,象徵民主、廣開言路;參議院的碗口朝下,象徵集中民意。國會的兩座28層大樓之間有通道相聯,呈H型,為葡語人的首字母。三權廣場上的議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總統府和外交部水晶宮等是巴西利亞的標志性建築。1987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巴西利亞為人類文化遺產。
巴西利亞最高的建築是高224米的電視塔,比巴黎埃菲爾鐵塔低100米,為世界第四高鐵塔,重378噸。鐵塔瞭望台位於75米處,可容納150人,遊客可免費乘電梯登台。每逢周末鐵塔周圍有手工藝品市場。
市內帕拉諾阿(PARANOA)湖為人工湖,由四條河流攔截而成,狀如人字,面積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4.91億立方米,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湖區人口約50萬。湖岸長80公里,沿岸分布著45個娛樂和運動俱樂部。
巴西利亞現有小學464所、中學84所、大學10所,劇院15家,電影院20家,博物館13個,藝術館19個。
5、馬瑙斯市(Manaus)
馬瑙斯市為亞馬遜州首府,地處黑河和索里芒斯河(亞馬遜河支流)交匯處,面積143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該市地處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緯3度,常年濕熱多雨,年平均溫度26°C,最高可達35·6°C,最低18·5°C。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該市工業以冶金、電子和機械為主。該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浮動碼頭,全長1313米。農產品主要有柑橘、木瓜等水果。現有高等院校4所,中學370所,小學72所,醫院24所,病床1570個。
馬瑙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海關大樓(磚瓦均從英國進口)、馬瑙斯大劇院、印第安人博物館等。距市區80公里就是野生熱帶雨林。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佔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沖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余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3. 聖保羅大教堂是如何建成的
在克里斯多弗·雷恩爵士還在世的時候,人們就熱切地希望建造一座紀念碑來表達對他的敬意,但是聖保羅大教堂的建築師卻否決了這個想法。建築師的兒子在聖保羅生後題字以示對他的贊頌,這塊銘牌就在聞名於世的聖保羅大教堂穹頂下,上書:「讀者,如果你想尋找紀念碑,那麼它就在你心中。」
這個特殊的紀念物是設計師的天才之作,也是倫敦城的榮耀之地。聖保羅大教堂是一座主教教堂,同時也擔負著相當於整個英聯邦牧區教堂的功能。它是英國巴洛克式教堂僅有的經典,在倫敦蒼穹下散發著無法抵擋的魅力,堪稱不列顛島國上盛放的奇葩。
聖保羅大教堂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604年,那時它還是現在的倫敦城上方一座小山上供奉倫敦守護神使徒保羅的教堂,後來被幾幢單獨的建築取而代之。直到1300年一座全新的哥特式大教堂初具規模,並且開始恰如其分地將當代最瑰麗與壯美的教堂融為一體。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雨,規模宏大的聖保羅大教堂已亟需整修,可是直到十七世紀早期,主要的維護工作才展開。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伴隨著「共和國時代」的來臨,維護工程被迫中止,大教堂竟轉而充當市場和馬廄之用。直到查理二世聘用克里斯多弗·雷恩監管修復工程,情勢才有所轉變。
身為建築界名副其實的明星,雷恩廣受同時代人的敬重,他的設計作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卻被1666年焚毀13200戶民宅、81座牧區教堂的倫敦大火全盤否決了。由於受到毀滅性的破環,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修復可以解決的問題了,而是必須整個重建。於是,雷恩又一次挑起了大教堂建築工程的重任。
雷恩深受羅馬基督教建築風格的影響,因而英國獨一無二的穹頂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明顯是以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為藍本建造的。
經歷了前後35年施工,大教堂終於在1711年落成。170米長,穹頂距離地面108米高,它堪稱英國最龐大的建築傑作。這里曾舉行過許多重大歷史性事件,比如:威靈頓公爵、尼爾森爵士、溫斯頓·邱吉爾的葬禮,還有拿破崙戰爭和二戰結束慶祝儀式。
英國皇室把西敏寺作為舉行加冕典禮以及皇家喪葬的傳統場所,與之相比,聖保羅大教堂則用來承辦更為喜慶的儀式:維多利亞女皇的60周年慶典,約有7億5千萬電視觀眾觀摩的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的婚禮,都是在這座「英國版的聖彼得大教堂」舉行的。
矗立於大教堂西面主入口兩側的兩座巴洛克式塔樓讓遊客頓生敬意,然而還有更讓人嘆為觀止的場面。將視線深入中殿,從巨大的穹頂天花板降至唱詩席,遼闊空曠的氣勢一覽無余,而十九世紀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更是烘托出濃郁的宗教氣息。唱詩席上方的聖壇是1959年為了紀念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335451名聯邦英雄而增設的。唱詩席上方天花板上的壁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損環,後經修復重見世人。唱詩席上還有韓德爾在黑暗時刻來臨之前一直使用的管風琴。
大教堂里的科林斯風格石柱非常值得花時間去品味。八個巨大的圓柱一字排開,伸向穹頂之中。為了確保大教堂內部不會像個陰暗的漏斗,設計者在外部穹頂裡面插入了一個較低的錐形,這樣便達到了一種常見的建築學效果。在大教堂內部,雙層牆壁製造出所謂的「低語廊台」,在這里,一個人的低語聲可以傳播到穹頂的另外一邊。
聖保羅大教堂不僅是建築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同時它那富有藝術性的紀念堂也見證了英國的歷史。大教堂的地下室墓地里埋葬著藝術家、科學家、音樂家,甚至民族英雄的陵寢。在這里,可以找到尼爾森、威靈頓、華盛頓、南丁格爾等人的安息之所。
對許多遊客來說,最大的誘惑來自登上穹頂,即便這意味著需要攀登530級台階的艱難過程。穿過低語廊台,就到了懸掛著精美燈籠的金色廊台。從聖保羅大教堂頂上俯視擁擠的城市,那種感覺可以真切地證實克里斯多弗·雷恩的話:「建築的終極目標在於創造永恆。」
4. 聖巴西爾大教堂的綜合介紹
聖巴西爾大教堂由建築師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所設計,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坐落在莫斯科紅場,是現在俄國傳統建築的象徵。這座教堂是受伊凡四世的委託,為紀念其對喀山汗國的征服而於1555年和1561年之間建造的。
該教堂最初的設想是建造一群小禮堂,每一個禮堂代表一個聖人,寓意每到一個聖人的節日,沙皇就打贏一場戰斗。但中間的一個單獨的塔將所有空間整合成了一個大教堂。
根據紅場的方位軸來看,教堂是偏向右邊的,這給予了它不對稱的外貌,在照片上甚至顯得有些凌亂。從西面看來,我們還是能看到這個結構的對稱。方形的主教堂往上是一個逐漸縮小的八角形,後由鍍金圓屋頂裝頂。四個八角形的中型塔樓在四個主要的方向點上圍繞著主教堂。四個小塔形成一個方形,並且穿插於中型塔中間,構成這個建築八角星的形狀。
聖巴西爾大教堂從外部看起來不僅十分壯觀,而且色彩極其豐富,圓形屋頂更是異常醒目,如夢境童話般的感覺成為很多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5. 跪求巴西利亞大教堂的詳細資料,最好有平立剖,受力,結構等信息
聖巴西利亞大教堂(Holy Brasilia Cathedral),是莫斯科甚或全俄羅斯最具體而微的象徵,也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建築。這座教堂是受伊凡四世的委託,為紀念其對喀山汗國的征服而於1555年和1561年之間建造的。
1588年,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沙皇在該建築中一位俄羅斯東正教聖人瓦西里·柏拉仁諾之墓東上方添置了一個小禮堂。此後,該教堂就被人們普遍稱為「聖瓦西里教堂」。
傳說教堂竣工後,伊凡弄瞎了所有參與興建該教堂的建築師,因為他不想讓他們建出比該教堂更富麗堂皇的建築。
聖巴西利亞大教堂
像羅馬教皇的圓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圖為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築,只是大教堂的屋頂,弧形的柱子是屋脊,整個教堂大廳是建在地下的。該教堂有9個不同的房間,每間都有其獨特的穹頂。
聖巴西利亞大教堂建造在不平的地面上當建成時就有裂縫。正因為如此,俄羅斯政府警告說它正在慢慢下沉到地面下。如今,修繕工作已經讓此建築完好無損,但此大教堂還需要繼續保養,直到它不再矗立為止。俄羅斯計劃在其旁邊建造豪華飯店和地下車庫建築群,以加大人們對此建築的關注。俄羅斯的聖巴西爾大教堂是莫斯科甚或全俄羅斯最具體而微的象徵,也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建築
6. 巴西聖保羅大教堂簡介
該教堂始建於1913年,直到1954年才建成,並作為慶祝建市四百周年的活動對外開放。它的前身是殖民時代的大教堂,整個工程由馬克西米利亞諾建築師設計建造。在藝術特點上,它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教堂的地下墓室安放著包括原印第安酋長在內的名人的靈柩。每扇玻璃窗上都反映著聖經里不同的宗教主題。裡面還有多達一萬個聲管的義大利管風琴以及包含65 個小鍾的大套鍾。教堂前面的廣場從16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每次盛大宗教遊行的出發點,正中央的「零起點」是測量聖保羅和其他城市距離的起點。
7. 巴西利亞大教堂的介紹
巴西利亞大教堂,坐落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由奧斯卡·涅莫亞設計,1970年5月31日完工。整體呈現雙曲線型,16根拋物線狀的支柱支撐起教堂的玻璃穹頂,遠處看去好似變形的洋蔥。教堂大廳位於地面以下,內部最大為直徑70米。這座現代化的教堂見證了巴西利亞這座最年輕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城市的輝煌。
8. 關於巴西的小知識
國名:巴西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0∶7。旗地為綠色,中間是一個黃色菱形,其四個頂點與旗邊的距離均相等。菱形中間是一個藍色天球儀,其上有一條拱形白帶。綠、黃色是巴西的國色。綠色象徵該國廣闊的叢林,黃色代表豐富的礦藏和資源。天球儀上的拱形白帶將球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象徵南半球星空,其上大小不同的白色五角星代表巴西的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白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秩序和進步」。
國徽: 圖案中間突出一顆大五角星,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團結。大五角星內的藍色圓面上有五個小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圓環中有22個小五角星,代表巴西各州和聯邦區。大五角星周圍環繞著用咖啡葉和煙草葉編織的花環,背後豎立一把劍,劍柄在五角星下端。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巴西聯邦共和國」,「1889年11月15日」(共和國成立日)。
重要節日:獨立日:9月7日(1822年);國慶日:9月7日(1822年);印第安人日:4月19日;吉卜賽人日:5月24日。
國家政要: 總統盧拉·達席爾瓦 (Lula da Silva) ,2002年10月當選,2003年1月1日任職;2006年10月再次當選 ,2007年1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人口:1. 816億(2004年),佔世界人口的2.8%,居拉美首位。其中白種人佔54. 03%,黑白混血種人佔39. 94%,黑種人佔5. 39%,黃種人佔0.46%,印第安人約佔0. 16%。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巴西「印第安人日」
首都: 巴西利亞(Brasilia) ,人口205.1萬人(2000年),融匯了世界古今建築藝術的精華,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造在人工湖旁,以三權廣場為核心,形狀像一架頭朝東方的巨型飛機。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巴西利亞城列為「人類文化財富」。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全國共有5562個市。各州名稱如下:阿克里、阿拉戈斯、亞馬孫、阿馬帕、巴伊亞、塞阿拉、聖埃斯皮里圖、戈亞斯、馬拉尼昂、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米納斯吉拉斯、帕拉、帕拉伊巴、巴拉那、伯南布哥、皮奧伊、北里奧格蘭德、南里奧格蘭德、里約熱內盧、朗多尼亞、羅賴馬、聖卡塔琳、聖保羅、塞爾希培、托坎廷斯。
簡史: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16世紀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逃到巴西後,巴西實際上成了葡的帝國中心。1821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西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獲得獨立,建立巴西帝國。1888年5月廢除奴隸制度。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891年2月24日通過第一部共和國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1960年將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1964年3月31日,軍人政變上台,實行獨裁統治,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
更多詳細請點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23/content_453177.htm
9. 巴西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1、巴西議會大廈
巴西議會大廈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市的核心三權廣場上,建於1958~1960年,設計人是巴西建築師尼邁耶。
整幢大廈水平、垂直的體形對比強烈,而用一仰一覆兩個半球體調和、豐富建築輪廓,構圖新穎醒目。在巴西燦爛的陽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樂章,自由自在地歌唱著,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10. 黃金樹大教堂二樓怎麼上
打完幻想初始之王之後右轉會有一個樹干,沿著樹干往上到平台之後再右轉直行,出門之後到左邊窗戶旁邊跳下去之後會發現有一扇窗戶是開的,順著窗戶跳進去就到二樓了。
黃金書大教堂出自於游戲艾爾登法環的一處建築場景。艾爾登法環是一款由日本開發商FromSoftware開發、BandaiNamco發行的黑暗幻想風格動作角色扮演游戲。於2022年2月25日於Steam、MicrosoftWindows、PlayStation4、PlayStation5、XboxOne、XboxSeriesX/S上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