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四大漁場都有哪些
日本的北海道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
1、北海道漁場,位於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的北海道附近海域,浮游生物豐富,故魚群密集,是世界第一大漁場。寒暖流交匯可使海水發生擾動,上泛的海水將營養鹽類帶到海洋表層,使浮游生物繁盛,進而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漁業資源豐富。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魚類型有鮭魚、狹鱈、太平洋鯡魚、遠東擬沙丁魚、秋刀魚。
2、紐芬蘭漁場,位於紐芬蘭島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而形成。1534年,由西歐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在尋找西北航道時意外發現。異常豐富的漁業產量有著「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在幾個世紀的肆意捕撈之後,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開始在漁場作業後,紐芬蘭漁場漸漸消亡,90年代之後已不可見,但在中國高中地理教科書中,仍將其標明為世界著名漁場之一。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來自北極的東格陵蘭寒流交匯形成的一個漁場,冷暖水流在此交匯,魚產豐富,種類繁多,主要產鯡、鯖、鱈等魚,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4、秘魯漁場是世界著名漁場,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鯷魚等800多種魚類及貝類等。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西風和東南風的吹拂下,發生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冷水上泛的現象。對於冷水性魚類,特別是鯷魚(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因而秘魯沿海一帶便成為大漁場,漁區寬約370千米。
(1)巴西亞漁場多少米擴展閱讀
漁場的形成
綜合考慮,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們是魚類的餌料,一般溫帶海區較多。
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也很豐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海道漁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紐芬蘭漁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海漁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秘魯漁場
❷ 世界五大漁場
沒有五大漁場,是四大漁場,分別是: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秘魯漁場。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在幾個世紀的肆意捕撈之後,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開始在漁場作業後,紐芬蘭漁場漸漸消亡,九十年代之後已不可見。現今紐芬蘭漁場已成為歷史。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形成的。
4、秘魯漁場:是由秘魯寒流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秘魯寒流使深層海水上涌。
(2)巴西亞漁場多少米擴展閱讀:
構成漁場的必備條件:
(一)要有大量魚群洄遊經過或集群棲息
海洋漁業生產的主要捕撈對象是那些在進行洄遊、繁殖、索餌或越冬等活動的魚類或經濟動物的密集群體,特別是繁殖群體,密度大且穩定,而且多數魚群是以同一體長組或同一年齡組進行集群的,如鮭鱒魚類特別明顯。
因此,在進行捕撈作業時,如果對達不到捕撈規格的對象(如低齡或性未成熟的幼魚)進行酷捕,則必然得不償失,嚴重影響來年的資源量,甚至能導致漁業資源的衰退,後患無窮。
(二)要有適宜的魚類集群和棲息的環境條件
如果某一海區的某一時期,具有適宜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進行洄遊、繁殖、索餌和越冬的外界環境條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條件),它們就可以集群或棲息在一起,從而為漁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生物條件是指餌料生物和共棲生物以及其他各種生物種間關系。
非生物條件是指海流、水系、水溫、鹽度、水深、底質、地貌和氣象等。在外界環境因素中,特別是海洋環境因素,更有著重要的作用。海洋水溫狀況的變化,對於經濟魚類的洄遊分布和集散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而魚類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對其周圍的環境條件有著不同的要求,因此海洋環境條件是形成漁場的重要條件,而在海洋環境的各個因子中,水溫和餌料生物為最重要的因子。
❸ 世界四大漁場的地理位置
北海道漁場:北緯40度,東經150度附近
日本
紐芬蘭漁場:北緯45度,西經60度附近
加拿大
北海漁場:北緯60度以南,英吉利海峽(北緯50度)以北,0度經線附近,貌似是西歐多個國家共有(網上有人說是英國的……我覺得應該不會,那麼點的海域總得給其他國家一些領海的)
秘魯漁場:南緯20度,西經75度附近
秘魯
參考資料:中學地理復習考試地圖冊(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❹ 世界上有幾大漁場
我們知道,海洋世界存在著多條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會出現貝類,有了貝類就會出現小魚乃至大魚……世界上大部分漁場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類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只有靠近陸地的大海才具備這樣的條件。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硅、磷等元素,但它們無法浮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深海水自動上升至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富饒的漁場。
綜合考慮,一般溫帶海區的漁場較多。這是因為,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此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很豐富,所以此處也可形成不可多得的漁場。
從廣泛意義上說,世界有五大漁場,它們分別是:
一、北太平洋漁場: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海道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2.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3.西北大西洋漁場: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4.東北大西洋漁場: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5.東南大西洋漁場: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世界上大多數漁場在水深幾百米以內海域,80%的面積屬於大陸架淺海。那麼,怎樣才能讓海洋深處的海水上升到表面層,從而形成有利漁場的條件呢?海洋學家們找到了突破口,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然後在那裡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將加工後的貝類喂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有關專家認為,海洋食品庫擁有著巨大的潛力。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其中有16.7噸還具有較大的商業競爭力。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往往會遇到一些不可想像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如何產生呢?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還很難滿足這一需求。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其中的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層(熱源)和深層(冷源)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也就是說,設計的海洋漁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據專家介紹,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漁場的養殖,每年可得各類海產品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透過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並不是不可實現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具備如此大的能力,而海洋產業可以將這一任務分擔起來,而傳統的漁業已達到或超過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們只有轉向於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上來,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等待著人類去探索與開發。
❺ 世界著名的「四大漁場」在哪兒它們的形成原因是啥
世界上傳統的著名漁場有四處,稱為“世界四大漁場”,分別是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和秘魯漁場。這四大漁場,魚的種類數量巨多,產量巨大,是世界各國重要海洋魚類的重要來源,也是幾個國家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世界四大漁場的形成主要都是受海洋潮流中的冷暖流交匯影響,將大量的浮游生物在此聚集或者是適合於大量浮游生物生長,為各種食草魚類提供了豐厚的食物來源,而大量的食草類魚類又為食肉類魚類提供了食物,這樣就導致這4個區域,固定生活有大量的魚類,再加上易於捕捉,就形成了世界四大漁場,
不過隨著人類的商業需求加大以及隨著人類對於海洋需求的增加,四大漁場的產量已經開始垂直下降,位於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由於長時間的捕撈,目前漁業資源已大幅減少已經是接近枯竭,
❻ 世界五大漁場是什麼
世界有五大漁場,它們分別是:一、北太平洋漁場: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海道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2.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3.西北大西洋漁場: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4.東北大西洋漁場: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5.東南大西洋漁場: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❼ 世界上最大的漁場是哪個
秘魯漁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與世界其他三大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所不同的秘魯沿岸盛行的上升補償流,將大量磷酸鹽、硅酸鹽帶到海水表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詳情如下:世界四大漁場
從洋流對漁場影響的角度講,世界上有四大漁場: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形成的。
4、秘魯漁場,是由秘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綜合考慮,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們是魚類的餌料,一般溫帶海區較多。 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也很豐富。
❽ 請問全國有哪八大漁場其形成原因分別是
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為半開闊海灣,曾因盛產魚、蝦、蟹、貝等近百種海產品而久負盛名。
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與蘇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漁民習慣按各作業海域,把舟山漁場劃分為大戢漁場、嵊山漁場、浪崗漁場、黃澤漁場、岱衢漁場、中街山漁場、洋鞍漁場和金塘漁場。
舟山漁場自開發以來,一直為沿海漁民共同捕撈場所。解放以來,浙江、江蘇、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簡稱「三省一市」)來舟山漁場捕撈的漁船不斷增加,遼寧、河北、山東、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漁船亦一度來舟山漁場捕撈。本世紀60~70年代,集結在嵊山漁場捕冬季帶魚的漁船,旺汛高峰時漁船達1萬艘、漁民在15萬人以上。
地理位置 舟山漁場位於北緯29°3O′~31°OO′,東經121°3O′~125°00′,東側為舟外漁場,南連漁山漁場,北接長江口漁場,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海底以粉砂質軟泥和粘土質軟泥等細顆粒沉積混合物為主,是東海大陸架的組成部分。水深一般在20~40米。自北向南80米等深線距岸寬280~150公里。
水文要素 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灣暖流和黃海冷水團交匯於此。大陸涇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萬億立方米,形成強大的低鹽水團,水色混濁,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卻。台灣暖流高溫高鹽,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離沿岸,向南退縮。黃海冷水團南下,隨台灣暖流強弱的變化,秋冬季似舌尖狀伸入漁場,初夏逐漸向北退縮,形成南北帶狀逶迤的水團混合區。漁場潮流屬正規半日潮區,外側島嶼連線以東海區,流向以順時針方向呈回轉流,以西海區,島嶼列布,往復流轉突出。漁場水溫,夏季表層月平均最高28℃ ~29℃,冬季8℃以下。漁場鹽度,外側海區月平均29~34‰。內側海區因受大陸涇流影響,變化較大,夏低冬高。
生物資源 大陸江河涇流源源不斷的注入,為漁場帶來大量浮游生物,與海水營養鹽類相結合,促使其迅速生長繁殖。近海漁場的磷、硅含量,分別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淺海水域浮游植物有151種,其中浮游硅藻佔90%以上。水體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為107×104個/立方米,夏高冬低。浮游動物有123種,平均年含量87.7毫克/立方米,夏季最高達1633毫克/立方米。
地理、水文、生物等優越自然條件,使舟山漁場及其附近海域成為適宜多種魚類繁殖、生長、索餌、越冬的生活棲息地。其中,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為舟山漁場捕撈量最多的資源群體,被稱為「四大魚產」。
主要漁汛 本世紀始到70年代末,春季有小黃魚汛,夏季有大黃魚和烏賊汛,秋季有海蜇汛,冬季有帶魚汛。隨著大批機動船常年投入生產,漁汛季節已無明顯界限。80年代以來,小黃魚、大黃魚、烏賊、海蜇已形不成漁汛,帶魚汛亦出現旺汛不旺,網產趨低的現象。
北海海域所處的北部灣漁場,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
著名的呂四漁場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擁有2000餘種海產資源,海蟄、紫菜、黃魚、鯧魚等水產品聞名海內外,海產品總量占江蘇省的四分之一。
中國四大漁場之一--海洋島漁場
渤海漁場
南海近海漁場
寒暖流交匯處使海下的營養物質上浮
❾ 我國四大漁場中,緯度位置最高的是
黃渤海漁場。
簡介:
渤海119°00ˊN以西,面積約3600平方海里。
物理環境
水溫年平均表層為11.5~12.4℃,鹽度年平均表層為<30.6,水深4~19米。[1]
水文環境
沿岸流和從鐵山水道進入渤海的黃海暖流余脈。
游泳生物
渤海灣漁場以1998年10月調查為例,游泳生物18種,黃鯽佔42.39%,鯷魚佔14.38%,小帶魚佔10.33%,斑鰶佔9.91%,鱸魚佔9.04% 。
浮游動物
渤海灣漁場以1998年10月調查為例,浮游動物共有12種,真刺唇角水蚤佔50.22%,中華哲水蚤佔25.93%,強壯箭蟲佔21.51%,葉劍水蚤佔0.75%,中國毛蝦佔0.51% 。
浮游植物
渤海灣漁場以1998年8月調查為例:共有27種浮游植物,星臍園篩藻佔16.23%,三角角藻佔13.89%,佛氏海毛藻佔11.27%,柔弱角毛藻佔9.65%,粗點菱形藻佔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