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三大黑土地都是哪裡
世界三大黑土地是:
1、東北平原:
潘帕斯草原又稱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南美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高草草原。分布在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包括烏拉圭、阿根廷東部、巴西南部等地區,面積約76萬平方公里。
㈡ 黑土的保水性好不好
黑土的保水性好不好呢
黑土是具有強烈脹縮和擾動特性的粘質土壤,中國東北地區黑土地處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 。它相當於美國分類的變性土土綱和聯合國分類的變性土單元。本土綱包括中國現行發生分類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紅壤、水稻土諸土類中具備變性特徵者,因為中國以往未設立變性土獨立單元,1985年初擬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才將其列為獨立土綱。
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
簡介編輯
黑土(phaeozem) 溫帶濕潤氣候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質土壤。曾稱退化黑鈣土、變質黑鈣土、淋溶黑鈣土、灰化黑鈣土、黑鈣土型土、濕草原土和暗色草甸土等。1958年中國第一次土壤普查採用農民土名,改稱黑土;1963年中國土壤分類系統(草案)把黑土和黑鈣土分為兩個獨立的土類。在1978年的中國土壤分類中列入半水成土綱的黑土土類;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1988年)中劃歸均腐殖質土綱的黑土土類;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首次方案,1991)中屬於均腐殖土土綱,濕潤均腐殖土亞綱,黑土土類。在美國《土壤系統分類》(1975)中,黑土歸於軟土綱的粘化冷涼軟土、弱發育冷涼軟土、粘化濕潤軟土和弱發育濕潤軟土等土類,在1988年聯合國世界土壤圖圖例也列為黑土(phaiozem)。黑土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分布面積較大。中國的黑土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中部及東部的波狀起伏台地、三江平原的森林草甸和草甸草原地區。耕地面積約1000萬公頃,為重要商品糧(豆)基地,本區尚有可墾荒地約330萬公頃。 [2]
成土條件編輯
溫帶半濕潤型氣候,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嚴寒少雪。年平均溫度-0.5~5℃,有季節性凍層,凍層深度可達1.5~2.0米,北部地區可達3米,≥10℃年積溫為2100~2700℃。年降水量450~600毫米,乾燥度0.75~0.90。成土母質大多是第四紀洪積黃土狀粘土,厚度可達10~40米,無碳酸鈣。地下水位深約10~30米,礦化度0.3~0.7克/升。由於土質較粘重,融凍水和雨季降水難以下滲,形成土壤上層滯水,土壤水分屬半凍結周期性淋溶類型。黑土自然植破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以中性草本植物為主的雜類草群落,俗稱「五花草塘」。崗地間有榛子、柞、刺玫瑰等灌木叢。植物生長繁茂,草高50~120厘米,蓋度100%,根系深達60~100厘米,有機物質積累量高。黑龍江省嫩江縣荒地黑土的植物地上部分乾重為4.73噸/公頃,地下1米根量為12.6噸/公頃。耕地的有機物質來源減少,分解速度較快,土壤有機質積累不多。 [2]
成土過程編輯
黑上形成過程受粘重母質、季節性凍層、臨時性上層滯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響,存在著強烈的腐殖質積累過程和輕度滯水還原淋溶過程,夏季溫暖多雨,植物生長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遺留大量有機殘體,在寒冷而漫長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凍,微生物開始活動,但融凍水形成的土壤土層滯水使土壤過濕,有機質分解緩慢,有利於腐殖質的形成和積累,全年有機質的積累量超過分解量,產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質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根系分布的變化而逐漸向下減少。夏秋多雨季節,土壤水分充足。鐵、錳還原遷移,淋溶作用在1米或2~3米土體內進行,尤其在滯水層中形成較多鐵錳結核和銹斑;硅酸鹽礦物經水解產生非晶質二氧化硅,呈溶膠狀態移動,以白色粉末狀聚積於淀積層結構表面,這種作用統稱為輕度滯水還原淋溶過程。 [2]
黑土開墾後,土壤水熱狀況改變,不同程度消除了滯水層,土壤通氣性改善,吸熱性增高,微生物作用加強,有機質分解加快,養分元素釋放較多,土壤有效肥力提高,土壤熟化過程發展。 [2]
基本性狀編輯
①典型的黑土剖面可劃分腐殖質層(A),過渡層(AB),淀積層(B)和母質層(C)。腐殖質層也稱黑層、暗灰或灰黑色,厚度一般為30~70厘米,深厚的可達1.5米左右,淺薄的不足30厘米,粒狀乃至團粒狀結構,水穩性較強,耕地中在耕作層之下出現犁底層,較緊實緻密,過渡層顏色為黑黃參雜,因腐殖質在此層參差不齊下伸,較粘而緊密,核粒狀結構,向下為棱塊狀粘重緊實的淀積層,結構表面有白色二氧化硅粉末,多鐵錳結核,在淀積層到母質層還可見到黃色銹斑。膠膜和灰色斑紋。全剖面無石灰反應。②黑土的質地大多為粘壤土至輕粘,淀積層和母質層較上部粘重。土壤容重0.8~1.5克/厘米,自表層向下逐漸增大。總孔隙度50%左右,l上部較大(60%~68%),下部B層較小(43%~46%)。土壤持水量大,而透水性小。夏秋多雨,土壤內排水困難,不利於田間耕作和機械作業,影響作物收割和產量。③黑土的粘上礦物以水雲母和蒙脫石為主,分別佔26%左右,有少量綠泥石,高嶺石、針鐵礦和非晶質水化氧化物。粘粒硅鋁率為3.8~4.6,硅鐵鋁率2.6~2.8。④黑土有機質含量一般為30~60克/千克,高者可達150克/千克左右,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胡敏酸與富啡酸比值為1.6,高的可達20以上,耕地為1.1~1.5。腐殖質主要與鈣相結合,可佔70%~80%以上,鐵鋁結合的腐殖質不足30%,這些結合態腐殖質能形成穩定的有機一無機復合體和水穩性團聚體,荒地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可達65%以上。土壤薄片觀察可見,黑土微結構呈海綿狀、結構壘結疏鬆,多樹枝狀孔隙。⑤黑土潛在肥力高,全氮量2~5克/千克,全磷量1~3克/千克,全鉀量24~27克/千克。氮、磷均以有機形態為主,分別占其全量的95%及58%~77%。黑土的陽離子以鈣、鎂為主,交換量可達30~45厘摩(+)/千克,保肥能力較強。鹽基飽和度一般為80%~90%,南部黑土高於北部,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pH5.7~6.8。 [2]
主要亞類編輯
黑土分為黑土、草甸黑土、表潛黑土和白漿化黑土四個亞類: [2]
普通黑土 位於丘崗緩坡地中上部,地表排水較好,土壤水分適中,具有本土類的典型特徵。
草甸黑土 位於丘崗緩坡的下部或地勢平緩之處,土壤水分較多,是向草甸土過渡的亞類,植被中出現喜濕植物(如大葉樟、細葉地榆、苔草等)。腐殖質層深厚(70~100厘米),腐殖質含量多,可達50~100克/千克。暗灰至灰黑色,無舌狀下伸,剖面下部多鐵錳結核、銹斑。土溫較低,物質轉化較慢、夏秋耕作易受濕澇之害。
表潛黑土 多分布在丘崗間低窪地,是黑土與沼澤土間的過渡類型,農民稱水崗地或朽泥崗,土質粘重,地表排水和土壤內排水都不好,亞表層呈鐵銹色,顯潛育化特徵。
白漿化黑土 分布在黑土與白漿土之間,在30厘米左右厚的腐殖質層與下部淀積層之間有灰白色的白漿化土層。
利用改良編輯
黑土是中國東北重要的農業土壤,重要的商品糧、豆基地,耕墾歷史短,多實行一年一熟制,適種春小麥、玉米、大豆、穀子、馬鈴薯、甜菜等旱作物,地形低平有水源處也可辟為水稻田。因地形平緩,土地連片,適於大型機械耕作。建國後建立大批國營農(牧)場,開墾大面積荒地,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黑土開墾後,作物產量經7~10年高峰期即趨於下降,其以後的土壤肥力隨耕種管理水平向兩個方向發展,其一是注意用地養地、合理輪作,施用有機肥及化肥,耕作管理較精細,注意水土保持措施,則土壤肥力得到保持和提高,作物產量穩定而高;另一種是:耕作粗放,頻繁機械作業,施肥不多或不施肥,土壤有機質不斷減少,結構破壞,養分虧缺,亦有順坡耕作,不注意水土保持,引起水土流失,黑土層變薄,地塊遭侵蝕切割。最終破壞了土壤資源。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措施是,要根據土地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調整農、林、牧業用地。對平緩黑土上的農田,應實行糧、豆輪作、套種牧草、綠肥,施用有機肥料和氮、磷化肥;合理耕作,等高種植,保持水土,培養肥力。對地形較陡的坡地宜營造防護林帶,治坡治溝,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如乳牛、肉牛業等生產實踐證明,黑土區也是重要的牧業基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好。 [2]
中國分布編輯
溫帶半濕潤氣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是溫帶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過渡的一種草原土壤類型,目前我國土壤分類系統,將黑土列入半水成土綱中。我國黑土分布在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中東部廣大平原上。美國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濕草原帶,故稱濕草原土。
我國黑土地處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為其氣候特徵。土壤母質粘重,並有季節凍土層。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層滯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機殘體進入土壤。漫長的冬季,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並轉化成大量腐殖質累積於土體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土體內鹽基遭到淋溶,碳酸鹽也移出土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節性上層滯水引起土壤中鐵錳還原,並在旱季氧化,形成鐵錳結核,特別是亞表層表現更明顯。所以,黑土是由強烈的腐殖質累積和滯水瀦積過程形成,是一種特殊的草甸化過程。自然狀態下,黑土腐殖質層可厚達1米,養分含量豐富,肥力水平高。黑土
開墾後,腐殖質含量下降,因母質粘重,土壤侵蝕明顯,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問題。黑土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區是重要的糧食基地。適種性廣,尤適大豆、玉米、穀子、小麥等生長。
世界分布編輯
世界三大黑土區為烏克蘭大平原,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中國東北黑土區,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
烏克蘭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它們和東北黑土地一樣,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溫帶,由於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葉難以腐化、分解,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層。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區先後被開發成重要的糧食基地。
與東北黑土地有所不同,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勢平坦,坡地較少,土壤主要受到風的侵蝕,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過度毀草開荒、破壞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嚴重,這兩個地區相繼發生破壞性極強的「黑風暴」。1928年,「黑風暴」幾乎席捲了烏克蘭整個地區,一些地方的土層被毀壞了5至12厘米,最嚴重的達20多厘米。在美國,1934年的一場「黑風暴」就捲走三億立方米黑土,當年小麥減產51億公斤,舉國震驚。為保護黑土地免受侵害,國外兩大黑土區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圍繞合理規劃土地和建立科學耕作制度等開展研究,大舉營造農田防護林,採取保土輪作、套種、少耕、免耕等辦法,充分發揮耕作措施與林業措施相結合的群體防護作用,經過40年的治理,已見成效。
作為與美國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烏克蘭第聶伯河岸並稱的全球三大黑土帶,在古《山海經》中便有記載的北大荒,橫跨從東經123°40′到134°40′的11個經度,縱貫北緯44°10′到50°20′的10個緯度,總面積多達5.76萬平方公里。
我國黑土區的開發比國外兩大黑土區晚,大規模開荒墾殖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來,我國已逐步加大了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㈢ 巴西的土壤是什麼顏色的土質怎樣
紅色,含鐵量豐富,沙質。南部也有黑土。
㈣ 有利於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有利於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有氣候及植被。
1、降水量較大、年平均氣溫又相對較低,植被豐富。
2、黑土形成在降水量較多的寒溫帶,原因在於該地帶由於降水量較大,有利於植被在生長,每到冬季植被大量落葉,由於氣候相對較冷(或者高溫季節較短),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每天都無法充分分解這些落葉,日積月累就形成黑土。
3、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植被豐富,但由於氣溫高,非常有利於微生物生長活動,因此每年產生的落葉幾乎全部被分解掉,無法形成黑土。
㈤ 南美洲都包括哪些國家啊
南美洲的國家
南美洲包括13個國家(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和地區(法屬蓋亞那)。
一、巴西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東臨大西洋。面積8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二千多萬。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巴西主要由北部的亞馬孫平原和南部的巴西高原組成。巴西領土的1/3在亞馬孫平原上。這里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下,氣候濕熱,雨林分布廣泛,是巴西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平原以南的巴西高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起伏平緩,海拔600-900米。這里礦藏豐富,錳和鐵儲量居世界前列。並有鉻、鎳、鈮等多種礦藏,還是高級石英水晶的唯一產地和世界上工業用鑽石的重要產區之一。高原上分布著熱帶草原,東南部和東北部已成為巴西最重要的農業區。
巴西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已建立了許多水電站。西南邊境上與巴拉圭兩國合建的伊普泰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傳統的農業和礦業產業部門。鋼鐵、汽車、飛機造船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東南沿海地區集中了全國3/4的工業,是巴西工業的核心。
巴西農業相當發達,咖啡、蔗糖、可可、大豆的生產居世界重要地位。其中咖啡的產量和出口量都佔世界首位,以東南部為主要產地。巴西可墾地還很多,農業生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主要城市多在東南沿海地區。聖保羅有人口1100多萬,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集中了全國工業產值的一半左右,有大型鋼鐵和煉油廠等多種工業,是全國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南美洲第一大城市。
首都巴西利亞,位於內陸,是新建的城市。
二、智利
智利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西麓的太平洋沿岸。南北長4200多公里,東西寬僅90-400公里,是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智利全境多山,東有局峻連綿的安第斯山脈,西有較低的海岸山脈,兩條山脈之間,是狹長的陷落帶,為智利全國的精華所在。海岸山脈與陷落帶的南段沒入海中,形成許多半島、島嶼和海灣,是南美洲海岸最曲折的一段。智利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智利南北,氣候差別很大。北部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幾乎終年無雨,氣候乾旱,加以冷洋流的影響,形成阿塔卡馬沙漠;中部,南緯30°—40°間,是冬雨夏乾的地中海式氣候,為全國工農業生產和城市集中的地區,首都聖地亞哥就在這里;南部位於西風帶內,降水很多,氣溫較低,有茂密的溫帶森林。
智利的銅和硝石兩種礦產品久已聞名於世。銅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出口量僅次於尚比亞。銅的開采、冶煉和出口,占智利國民總收入的1/4。智利硝石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北部沙漠是世界上最大出產天然硝石的地方,硝石是製造肥料和炸葯的原料。
三、阿根廷
阿根廷位於南美洲的東南部。全國可分為三個地區:(1)西北部是安第斯山地和高原區,氣候干寒,居民多從事畜牧業生產。(2)東北部是拉普拉塔平原,由拉普拉塔水系沖積而成。它的北半部是格蘭查科草原的一部分,這里地處亞熱帶,冬溫夏熱,降水集中夏季,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並且土地肥沃,為全國最大的棉花產區。拉普拉塔平原的南部是潘帕斯草原,地處溫帶,冬溫夏暖,有肥沃的黑土,是全國主要的農業區。(3)南緯40°以南的南部,為巴塔哥尼亞高原。雖然位於西風帶范圍內,但受安第斯山脈的阻擋,太平洋上的濕潤西風難以進入,降水稀少,成為溫涼、乾燥的荒漠。
阿根廷是世界上有名的農牧業國家。全國近半數的土地為牧場,耕地的1/3種飼料,飼養著上億頭牲畜。
阿根廷盛產小麥、玉米、亞麻籽等農產品。牛肉、羊毛和小麥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近些年來,阿根廷除肉類加工、紡織等傳統工業外,新建了鋼鐵、煉油、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
㈥ 德干高原和巴西高原地質地貌相似之處有哪些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 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 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 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 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 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 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 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 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 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 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 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 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 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 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 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 海拔600 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 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 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 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 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 其中雲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介於南緯5°~30°之間, 北鄰亞馬孫平原,西接安第斯山麓,南與拉普拉塔平原相連, 東臨大西洋。巴西高原為一古老高原,發育於巴西陸台, 古老的基底岩系由花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石英岩等組成。 地表起伏比較平緩,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 大部分具有上升準平原特徵,海拔在300~1,500米之間。 由於各部分構造的具體情況、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 在地形特徵上具有明顯差異。東部(聖弗蘭西斯科河以東) 屬大西洋地盾, 曾經受元古代的褶皺運動及新第三紀的斷裂上升作用。 經過長期的侵蝕和準平原化過程,形成了現今的波狀起伏高原。 在岩性特別堅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的地段, 表現為脊狀山嶺或斷塊山。 聖弗蘭西斯科河東側的愛斯賓哈索山是較典型的脊狀山嶺, 大西洋沿岸的曼提凱臘山和馬爾山則是斷塊山的代表。西部( 托坎斯廷河與馬代臘河之間)屬巴西地盾,缺乏顯著的山嶺, 為一廣闊的高原。該區中東部的戈亞斯高原, 廣泛出露著古老的結晶岩,表現為波狀起伏的上升準平原; 中西部是具有桌狀高地特徵的馬托格羅索高原, 地上覆有幾乎呈水平層次的白堊紀砂岩。巴西高原的中部, 在構造上為陸台的拗陷地帶,其後期沉積由於層次平展,岩性堅硬, 在地形上均具有桌狀高地或方山特徵;巴拉那谷地的輝綠岩高原,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巴西高原由於近期上升的結果, 其邊緣普遍形成緩急不等的崖坡, 河流流經其間多陡落成為瀑布或急流,並切割成峽谷,高原多森林、 草原,礦產及水力資源非常豐富。 巴西高原和寒冷的西藏高原不同。它的地勢南高北低,山嶽、地崗、 高台地之間起伏平緩,大多在海拔600-800米之間,稱為「 桌狀高地」。在南緯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 地面上覆蓋著大面積熔岩。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雨季, 草原上一片蔥綠,是良好的天然牧場。一年中有四五個月是旱季。 在乾旱較嚴重的地方,生長著一種南美洲特有的植物--巴薩爾木。 這種樹中間粗、兩頭細,像紡錘一樣,因此叫「紡錘樹」。 它特別輕,有抗旱的本領, 一棵10米高的紡錘樹只要一個人就能舉起來。 地質都為遠古海洋性陸地(很就以前是在海底的, 後來地殼變化露出地面) 地貌都為高原
㈦ 世界黑土地有幾塊呢
世界黑土地有三塊。世界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
黑土phaeozem)溫帶濕潤氣候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質土壤。曾稱退化黑鈣土、變質黑鈣土、淋溶黑鈣土、灰化黑鈣土、黑鈣土型土、濕草原土和暗色草甸土等。
世界黑土地的位置
1958年中國第一次土壤普查採用農民土名,改稱黑土;1963年中國土壤分類系統草案把黑土和黑鈣土分為兩個獨立的土類。在1978年的中國土壤分類中列入半水成土綱的黑土土類;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1988年)中劃歸均腐殖質土綱的黑土土類。
在《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中屬於均腐殖土土綱,濕潤均腐殖土亞綱,黑土土類。在美國《土壤系統分類》1975中,黑土歸於軟土綱的粘化冷涼軟土、弱發育冷涼軟土、粘化濕潤軟土和弱發育濕潤軟土等土類。
在1988年聯合國世界土壤圖圖例也列為黑土phaiozem。黑土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巴西、阿根廷分布面積較大。
中國的黑土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中部及東部的波狀起伏台地、三江平原的森林草甸和草甸草原地區。耕地面積約1000萬公頃,為重要商品糧基地,本區尚有可墾荒地約330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