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巴西和阿根廷問題
巴西與阿根廷之間的足球比賽包含著太多歷史的恩怨、民族的偏見、種族的對立。如果需要用現實的例子闡述「足球是和平時代的戰爭」,巴西與阿根廷兩隊的較量則完全支持上述觀點。身處不同階級的兩國球迷都能通過彼此之間的較量找到攻擊對手的素材,兩個國家也彷彿永遠都是對立的......
巴西是一個混血人種居多的國家;而阿根廷則因為自己保持著歐洲白種人的血統而驕傲。
在經濟上,在21世紀之前阿根廷曾被視為南美洲天堂,許多西班牙人為了更好的生活甚至拖家帶口移民到阿根廷;然而在兩次經濟危機的打擊下,阿根廷一度瀕臨破產,而此時的巴西則迎來了前所有物的繁榮時期,一舉取代了昔日的宗主國葡萄牙成為了葡語系的領軍國。在當今的經濟體中他們與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並稱為「金磚四國」。
而在球場上雙方的對立更為明顯,下面藉助幾個關鍵詞回顧一下阿根廷vs.巴西在球場上的恩怨史。
勢均力敵
從1914年雙方進行了第一次正式比賽開始,巴西與阿根廷兩隊總共在國際賽場有過93次交戰紀錄。其中巴西隊以36勝23平34負的成績略微領先,然而雙方足協對於這個統計數據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看法,阿根廷人聲稱許多有利於自己的歷史比賽並沒有被計算在內......
在最重要的世界盃決賽圈的比賽中,兩國曾交手4次,巴西以2勝1平1負占據先手;但在美洲杯的比賽中,阿根廷的成績卻是15勝8平9負。
對於阿根廷而言,他們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發生在194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以6-1狂勝巴西;反過來,巴西曾在1945年和1960年兩次坐鎮里約熱內盧用6-2的懸殊比分羞辱了來訪的阿根廷。雙方的國家隊最近一次狹路相逢發生在2008年的6月18日,在巴西的港口城市貝洛奧里藏特,兩隊苦戰90分鍾最終互交白卷。
猴子
上世紀初期的國際足壇並不像現在一般熱鬧,由於受到交通和地域的限制,國家隊之間的足球比賽往往會相當難得。在1937年的南美杯(美洲杯的前身)決賽中,巴西與阿根廷兩隊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狹路相逢。狂熱的阿根廷球迷擠滿了體育場,然而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理智,從比賽鳴哨開始就他們就毫無顧忌地肆意嘲笑、侮辱巴西的黑人球員。他們將巴西球員稱為「猴子」,並極力模仿猴子的叫聲來激怒對手。
阿根廷球迷的「努力」收到了成效,主隊在比賽中打進了兩球。但巴西人面對如此羞辱已經無力全身心投入比賽,在裁判鳴哨之前他們就紛紛離開了球場。仇恨的種子就此播下,回到國內巴西球員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而當地的媒體也將這場比賽稱為「恥辱之戰」。
黑哨
1939年在一項名為羅卡杯的主客場比賽中,阿根廷與巴西再次交手。在阿根廷的主場,主隊以5-1取得了大捷;巴西人揚言要在一周之後的主場比賽中復仇......
然而第二回合的比賽過程卻並沒有巴西人預期得那樣完美,頑強的阿根廷人在0-1落後的情況下硬是通過努力以2-1反超了比分。巴西隊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比分追平為2-2,但對於他們而言這遠遠不夠。要命的時刻,主裁判的一次有爭議的吹罰改變了比賽的進程,迫於主場壓力他勉強地判給了主隊一記點球。
暴怒的阿根廷球員洛佩茲情急之下居然攻擊了當值主裁判,不過他也在隨後被場邊的巴西警察在球場內制服並帶到了警局。阿根廷球員和教練見此情景,如同2年前的巴西人一樣提前離開了球場。有趣的是,巴西球員面對空曠的球場,還是堅持將點球踢進了空門,隨後裁判鳴哨示意比賽結束,巴西3-2獲勝!球場上歡騰聲一片!
斷腿
在歐洲人民深受二戰帶來的痛苦之際,南美洲的足球賽事卻依舊繼續,巴西與阿根廷兩隊之間的仇恨有增無減。1946年的南美杯決賽依然是兩隊之間的碰撞,由於在去年的一場比賽中阿根廷球員巴塔格雷羅曾被巴西球員梅內塞斯踢斷了腿,在兩國媒體賽前極力的渲染下,雙方的比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葯味。
比賽進行到第28分鍾,巴西球員羅薩.平托在爭奪一個機會均等的自由球時故意踢向了阿根廷隊長薩羅曼的腓骨和脛骨,一聲慘叫過後薩羅曼痛苦地球場上翻滾。事實上在本場比賽結束之後,薩羅曼就再也沒有康復如初,而足球生涯也在這場事故之後劃上了句號。憤怒的阿根廷球員失去了理智,開始與球場上所有巴西球員進行打鬥。警方曾短暫控制了局勢,然而退到更衣室的兩隊還是球場內部進行了「二番戰」。
令人費解的是,比賽卻並沒有大規模的混亂而取消。雙方在平復了情緒之後,居然完成了隨後的比賽,阿根廷以2-0取得了勝利。
交易
1978年阿根廷在主場舉辦世界盃,兩隊在第二輪小組賽中戲劇性地被分在了一起。首輪阿根廷以2-0擊敗了波蘭,而巴西同樣以3-0輕取秘魯。兩隊在羅薩里奧進行的直接碰面還算相安無事,0-0的結果也足以讓雙方接受。
由於當時FIFA賽程的不健全,小組賽最後一輪的爭奪巴西 vs. 波蘭,阿根廷 vs. 秘魯的比賽居然被安排在一前一後進行。巴西人在3-1擊敗波蘭後坐等阿根廷的比賽結果,而肯佩斯和梅諾蒂等人在賽前的更衣室也知曉他們必須要在隨後的比賽中凈勝4球才能力壓巴西晉級決賽。而這對於此前從未贏得過世界盃的阿根廷又談何容易?
然而最終的比賽結果卻讓巴西人和東道主以外的球迷瞠目結舌,阿根廷以6-0大獲全勝。就這樣巴西隊在未輸掉任何一場球的情況下,窩囊地被擋在了決賽的大門之外,而阿根廷則在主場再接再厲擊敗了荷蘭,首次品嘗到了世界盃冠軍的滋味。
從種種跡象表明,這並不是一場干凈的比賽......秘魯門將基羅加恰恰就出生於阿根廷;有英國記者通過報道指出,阿根廷軍政府為這場勝利付出了5000萬美元的代價。
迭戈
馬拉多納在上世紀80-90年代是無可爭議的球王,1986年世界盃是他的經典成名作。然而大家是否知道,1982年馬拉多納就曾代表阿根廷參加過西班牙世界盃,只不過當時身處巴西、阿根廷和義大利組成的「死亡之組」中,迭戈.馬拉多納卻並沒有展現出日後稱為一代球王的潛質。相反在與巴西的比賽中,因為0-3落後,急躁的迭戈在一次拼搶中故意蹬踹對方後衛巴蒂斯塔而被直接紅牌罰下。
在本屆世界盃中,由蘇格拉底和濟科領軍的巴西隊踢出了讓世界拍手稱贊的桑巴足球,只可惜卻在與義大利的比賽中大意輸球讓大部分中立球迷扼腕嘆息。
投毒
1990年的義大利之夏,阿根廷因為馬拉多納的原因占據了「主場之利」。然而這位聖保羅球場的上帝卻沒有在錦標賽中找到了4年前的狀態,阿根廷的晉級之路也顯得磕磕絆絆。在這屆世界盃賽中,馬拉多納只通過自己的天賦送出過一腳助攻,而受害者就是倒霉的巴西......
在這場1/8決賽中,卡雷卡領軍的巴西人幾乎將阿根廷隊困在了半場,要不是橫空出世的替補門將戈耶切亞如有神助,阿根廷的球門肯定會被對手射穿。然而巴西人卻始終沒有迎來進球,最終在一次反擊中被接到馬拉多納助攻傳球的卡尼吉亞擊敗。
然而一次電視采訪中,馬拉多納卻親口表示,阿根廷隊醫在球場上曾狡猾地將鎮靜劑放在了水壺中,並設套讓巴西中場核心布蘭科喝下。使得布蘭科在隨後的比賽發揮失常......對此阿根廷足協和時任主教練比拉爾多矢口否認。
北京
誰能想到引發巴西與阿根廷兩隊最近一次爭議的地點居然是北京的鳥巢,兩支將奪冠視為唯一目標的球隊在半決賽提早相遇。巴薩球星梅西與羅納爾迪尼奧之間的碰撞讓鳥巢坐滿了可謂目睹巨星風採的中國球迷,然而比賽的過程卻是一邊倒,阿根廷最終以3-0取得了完勝。
巴西球員在最後時刻只能通過踢人和犯規來發泄憤怒,盧卡斯不顧俱樂部隊友之情對馬斯切拉諾犯規而被紅牌罰下。這場比賽的失利,幾乎讓時任巴西隊的主教練鄧加下課走人,而巴西總統盧拉甚至都通過電視表達了自己對於巴西隊表現的失望,並號召巴西球員向阿根廷學習......
轉自網路
⑵ 國際足聯對違規球隊的處罰都有哪些
1. 對足球競賽規則的一些修改及理事會決定
第一章:比賽場地
決議 四
原條款
在比賽場地外的地面技術區域內和距邊線1米范圍內,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廣告出現。
另外,在球門線和球門網之間的區域內也不許有廣告出現。
決議 四
新條款
在技術區域或距邊線1米范圍內的地面,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廣告出現。
另外,在球門線和球門網之間的區域內也不允許有廣告出現。
第四章:隊員裝備
基本裝備
原條款
l 運動上衣
l 短褲-如穿緊身內褲,必須與短褲的主色同一顏色;
新條款
l 運動上衣-如果穿內衣,內衣袖子的顏色應該與運動上衣袖子的主色相同。
l 短褲-如果穿短襯褲,其顏色與短褲的主色相同。
決議一
原條款
● 隊員不能暴露有標語或廣告的貼身背心。
脫掉上衣暴露標語或廣告的隊員將受到比賽組織者的處罰。
● 上衣必須有袖子。
決議一
新條款
●隊員不能暴露有標語或廣告的貼身內衣。基本裝備決不允許有任何涉及政治、宗教或個人的言論。
●脫掉上衣暴露標語或廣告的隊員將受到比賽組織者的處罰。隊員的基本裝備有涉及政治、宗教或個人標語或言論將會受到比賽組織者或國際足聯的處罰。
●上衣必須有袖子。
第四官員
原條款
● 第四官員由競賽規程指派。同時,在其他三名比賽裁判員中的任何一名不能擔任執法工作時上場替補。
第四官員應在整場比賽中協助裁判員工作。
新條款
● 第四官員可以根據競賽規程指派。同時,在其他三名比賽裁判員中的任何一名不能繼續擔任執法工作時上場替補(一名助理裁判被委派為替補的情況除外),他在整場比賽中協助裁判員工作。
● 一名替補助理裁判也可以根據競賽規程指派。他唯一的職責應該是根據需要替補不能繼續執法的助理裁判或第四官員。
2.對裁判員、助理裁判員以及第四官員的附加指示
慶祝進球
原條款
隊員有下列行為時應該被警告:
● 裁判員認為,隊員做出的姿勢具有挑撥性、嘲笑性和煽動性。
● 進球後,隊員爬上了球場附近的圍欄上慶祝。
● 脫去上衣或用上衣將頭遮住。
隊員離開場地慶祝進球的舉動本身,是不應該被警告的,但關鍵是要看他是否盡快回到球場內參加比賽。
新條款
隊員有下列行為時應該被警告:
● 裁判員認為,隊員做出的姿勢具有挑撥性、嘲笑性和煽動性。
● 進球後,隊員爬上了球場附近的圍欄上慶祝。
● 脫去上衣或用上衣將頭遮住。
● 他用面具或其他類似物品遮住頭或臉面歡慶進球。
隊員離開場地慶祝進球的舉動本身,是不應該被警告的,但關鍵是要看他是否盡快回到球場內參加比賽。
⑶ 足球史和足球規則
足球史
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如專門設置了球場,規定為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兩端各設六個對稱的「鞠域」也稱「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場地四周設有圍牆。比賽分為兩隊,互有攻守,以踢進對方鞠室的次數決定勝負。
經過漢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時期蹴鞠活動達到高潮,甚至出現了按照場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種方式,有比賽巔球次數的「打鞠」,有場地中間掛網、類似網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參與拼搶的「躍鞠」,還有了設立球門的比賽,這種方式每隊有一定人數和固定位置,規定隊員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動。同時蹴鞠和佛教一起傳到了日本,日語及韓語中仍可見稱足球為「蹴球」的用法便是受到中國的影響。[1]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被認為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
從春秋時期到元明時代,蹴鞠經歷了發展到高潮的過程,但到了清代,這項活動卻走入了衰落。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玩一種足球游戲。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游戲為「哈巴斯托姆」。
現代足球
參見:現代足球
1872年英格蘭與蘇格蘭隊之間的一場足球賽
現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國。傳說在11世紀,英格蘭與丹麥之間有過一場戰爭,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在清理戰爭廢墟時發現一個丹麥入侵者的頭骨,出於憤恨,他們便用腳去踢這個頭骨,一群小孩見了便也來踢,不過他們發現頭骨踢起來腳痛,於是用牛膀胱吹氣來代替它——這就是現代足球的誕生。[1]
12世紀初,英國開始有了足球賽。比賽是娛樂活動,一年兩次,一般在兩個城市之間舉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拋,比賽就算開始。雙方就會一擁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將球踢進對方的鬧市區,哪一方就算勝利。如果球中途竄入居民屋裡,運動員也就一窩蜂的沖進去亂打亂踢,常常把屋裡的東西砸得稀巴爛,房主只好自嘆倒霉。路上行人碰到球滾來,就會遭受一場飛來的橫禍。因此在當時,球賽一來,人們就得躲避災難,關門閉戶,一直到球賽結束,才恢復正常。這樣的球賽遭到市民的強烈反對,英國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規定足球比賽要在空地上進行,進入鬧市區者重罰,於是就出現了專門的足球場。到19世紀初期,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
足球規則
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所謂的《劍橋規則》,即是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為當時在學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當前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1862年,在英國諾丁漢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俱樂部。在英國又成立了第一個足球協會(英足總),並統一了足球規則,人們稱這一天為現代足球的誕生日。這次制定的足球規則共14條,它是現今足球規則的基礎。從1900年的第2屆奧運會開始,足球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1904年5月21日,國際足聯在巴黎成立。[1] 1904年,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個國家的足球協會在法國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1930年起,每4年舉辦一次世界足球錦標賽(又稱世界盃足球賽),比賽取消了對職業運動員的限制。[1]
1989年國際足聯開始正式把五人制足球納入管理范圍之內,成為其主管團體。
1.場地面積:比賽場地應為長方形,其長度不得多於120米或少於90米,寬度不得多於90米或少於45米(國際比賽的場地長度不得多於110米或少於100米,寬度不得多於75米或少於64米)。在任何情況下,長度必須超過寬度。
2. 畫線:比賽場地應按照平面圖畫出清晰的線條,線寬不得超過12厘米,不得做成「V」形凹槽。較長的兩條線叫邊線,較短的叫球門線。場地中間畫一條橫穿球場 的線,叫中線。場地中央應當做一個明顯的標記,並以此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畫一個圓圈叫中圈。場地每個角上應各豎一面不低於1.50米高的平頂 旗桿,上系小旗一面;相似的旗和旗桿可以各豎一面在場地兩側正對中線的邊線外至少:米處。
3.球門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5.50米處的球門線上,向場內各畫一條長5.50米與球門線垂直的線,一端與球門線相接,另一端畫一條連接線與球門線平行,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球門區。
4.罰球區:在比賽場地兩端距球門柱內側16.50米處的球門線上,這三條線與球門線范圍內的地區叫罰球區,在兩球門線中點垂直向場內量11米處各做一個清晰的標記,叫罰球點。以罰球點為圓心,以9.15米為半徑,在罰球區外畫一段弧線,叫罰球弧。
5.角球區:以邊線和球門線交叉點為圓心,以1米為半徑,向場內各畫一段四分之一的圓弧,這個弧內地區叫角球區。
6. 球門:球門應設在每條球門線的中央,由兩根相距7.32米、與西面角旗點相等距離、直立門柱與一根下沿離地面2.44米的水平橫木連接組成,為確保安全, 無論是固定球門或可移動球門都必須穩定地固定在場地上。門柱及橫木的寬度與厚度,均應對稱相等,不得超過12厘米。 球網附加在球門後面的門柱及橫木和地上。球網應適當撐起,使守門員有充分活動的空間。
註:球網允許用大麻、黃麻或尼龍製成。尼龍繩可以用,但不得比大麻或黃麻繩細。
比賽用球
比賽用球應為圓形,它的外殼應用皮革或其它許可的材料製成,在它的結構中不得使用可能傷害運動員的材料。
球的圓周不得多於71厘米或少於68厘米。球的重量,在比賽開始時不得多於453克或少於396克。充氣後其壓力應相等於0.6一1.1 個大氣壓力(海平面上),即相等於600-1100克/厘米』。在比賽進行中,未經裁判員許可,不得更換比賽用球。
國際理事會決議一
1.比賽所用的球,是比賽場地所屬協會或俱樂部的財物,在比賽結束時,應將球交給裁判員。
2.國際理事會隨時決定製球的質料。任何經許可的質料,均應由國際理事會核准。
3.國際理事會已批準的規則對球所定的相等重量:14至16英兩等於396至453克。
4.如球在比賽進行中破裂或漏氣時,應立即停止比賽,用新球在原球破漏時所在地點以墜球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恢復比賽。
5.如球破漏發生在死球時,應用新球按照相應裁判員,並應在比賽成死球時互換。
6.不按此執行則按無替補隊員處理。
國際理事會決議二
1.每隊上場隊員的最少人數,由各國足球協會酌定。
2.理事會認為,任何一隊少於7名隊員時,該場比賽應為無效。
3. 隊員在比賽開始前被罰令出場,可從已登記的替補隊員中選一人替補,不應因進行替補而延遲開球。 隊員在比賽開始後被罰令出場者,不得替換。 凡替補名單中的替補隊員,不論是在比賽開始前,或在比賽開始後被罰令出場,均不得更換(該項決議僅指違反規則第十二章而被罰令出場的隊員,而不適用違反規 則第四章的隊員)。
隊員人數
·上場比賽的兩個隊每隊隊員人數不得超過11人。
·每隊必須有一名守門員。
·每隊在比賽時可有1-2名替補隊員,如果是「友誼比賽」,可以有5名以下的替補隊員。
·在經裁判員同意後,在比賽暫停時,替補隊員可替換隊員。
·只有在被替補隊員下場後,替補隊員才能上場。
·未經裁判員同意,任何隊員不得上場或下場。
隊員裝備
1.上場隊員必需的裝備是:運動上衣、短褲、護襪、護腿板和足球鞋,上場隊員不得穿戴能危及其他運動員的任何物件。
2.護腿板必須由護襪全部包住,而且應是由適當的材料製成(橡膠、塑料、聚氨脂或其它類似的材料)。
3.守門員的服裝顏色必須有別於其他上場隊員和裁判替補守門員或其他任何隊員時,均應遵守下列規定:
·a.替補前應先通知裁判員。
·b.替補隊員在被替補隊員離場,並得到裁判員許可後,方可進入比賽場地。
·c.替補隊員應在比賽成死球時從中線處進場。
·d.被替補下場的隊員不得再次參加該場比賽。
·e.替補隊員無論上場與否,裁判員均有權對其行使職權。
4.替補隊員進入比賽場地,即成為場上隊員,同時被替換出場的隊員不再是場上隊員,至此替補結束。
罰則措施
· a.對於違反本章第(4)條規定者,比賽不應暫停,應在比賽成死球時立即警告各有關隊員。
· b.如替補隊員未經裁判員許可擅自進場,則應停止比賽,並視情節對該替補隊員予以警告,令其離場或罰令出場,然後由裁判員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執行墜球 恢復比賽。除非當時球在球門區內,如遇這種情況,則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
· c.對違反本章任何其它規則的有關隊員,均應警告。如果裁判員暫停比賽執行警告,則應由對方隊員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踢間接任意球恢復比賽。如果在其 本方的球門區內罰任意球,則可在其球門區內的任何地點執行;如果在對方的球門區內罰任意球,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 執行。
· d.如競賽規程要求在比賽前將替補隊員名單交給裁判
罰則:場上隊員違反本章規定時,除 非在成死球前,該隊員已經調整好裝備,否則在成死球後,該隊員應離場調整或換取裝備。離場調整和換取裝備的隊員在回場前,必須先報告裁判員,經裁判員檢查 符合規定後,只有在比賽成死球時方可進場比賽。場上隊員違反了本章規定時,不要立即停止比賽。
比賽裁判
每場比賽應委派一名裁判員執行裁判任務。在他進入比賽場地時,即開始行使規則賦予他的職權。在比賽暫停或比賽成死球時出現的犯規,裁判員均有判罰權。裁判員在比賽進行中,根據比賽實際情況,諸如比賽結果等所作的判決,應為最後判決。他應當:
a.執行規則
b.避免作出對犯規隊有利的判罰。
c.記錄比賽成績和比賽時間,使比賽賽足規定的時間或雙方同意的時間,並補足由於偶然事故或其它原因所損耗的時間。
d.因違反規則、遇風雨、觀眾或外界人員干擾及其它原因妨礙比賽進行時,裁判員有權暫停、推遲或終止比賽。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書面報告在規定的時間內一經投郵即為合乎手續。
e.裁判員從進入比賽場地起,對犯有不端和不正當行為的隊員應給予警告並出示黃牌。事後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有關要求將該隊員的姓名和具體情況書面報告主辦機構。
f.除參加比賽的隊員及巡邊員外,未經裁判員允許,任何人不得進入比賽場地。
g.如裁判員認為隊員受傷嚴重時,應立即停止比賽,須將受傷隊員盡可能迅速地移至場外,並立即恢復比賽。如隊員受輕傷,則比賽不應在成死球前停止。凡隊員能自己走到邊線或球門線接受任何護理者,不得在場內護理。
h.裁判員對於場上隊員的暴力行為、嚴重犯規、使用污言穢語或辱罵性語言,以及經警告後仍犯有不正當行為者,應罰令出場並出示紅牌。
i.在每次比賽暫停後,以信號指示恢復比賽。
j.審定比賽用球是否符合規則第二章的要求。
巡邊員
每場比賽應委派兩名巡邊員,他們的職責(由裁判員決定)應為示意:
1.何時球出界成死球;
2.應由哪一隊踢角球、球門球或擲界外球;
3.當要求替補時。 他們還應協助裁判員按照規則控制比賽。巡邊員如有不正當行為或不適當地干擾比賽,裁判員則應免除其職務並指派他人代替(裁判員應將此情況上報主辦機構)。巡邊員使用的手旗,應由比賽場地所屬的俱樂部提供。
比賽時間
比賽時間應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場,每半場45分鍾。特殊情況雙方同意另定除外,並按下列規定執行:
·a.在每半場中由於替補、處理傷員、延誤時間及其它原因損失的時間均應補足,這段時間的多少由裁判員決定。
·b.在每半場時間終了時或全場比賽結束後,如執行罰球點球,則應延長時間至罰完為止。 除經裁判員同意外,上下半場之間的休息時間不得超過5分鍾。
開球方法
·a. 比賽開始前,應用投幣方式選定開球或場地,先挑的一方應有開球或場地的選擇權。比賽應在裁判員發出信號後,由開球隊的一名 隊員將球踢入(即踢動放走在比賽場地中央的球)對方半場開始。在球被踢出前,每個隊員都應在本方半場內,開球隊的對方隊員還應當保持距球不少於9.15 米;球被踢出後,須滾動到它自己的圓周距離時,才應認為比賽開始,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不得再次觸球。
·b.在進一球後,應由負方一名隊員以同樣方式,重新開球繼續比賽。
·c.下半場開始時,兩隊應互換場地,並由上半場開球隊的對方開球。
§罰則:
·a.任何違反本章規則的開球都應重開。如開球隊員在球經其他隊員觸或踢及前再次觸球,則應由對方隊員在犯規地點。
·b.踢間接任意球。
·c.開球不得直接射門得分。
·d. 比賽如因本規則未規定的原因暫停時,球並未越出邊線或球門線,則恢復比賽時,裁判員應在暫停時球所在的位置墜球,球著地即恢復比賽,如果比賽暫停時球在球 門區內,則應在比賽暫停時球所在位置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墜球時在球落地之前,隊員不得觸球,否則應由裁判員重新墜球。
比賽進行及死球
§下列情況成死球:
·1.當球不論在地面或空中全部越過球門線或邊線時.
·2.當比賽已被裁判員停止時。
自比賽開始至比賽終了時,比賽均應在進行中,包括:
·a.球從球門柱、橫木或角旗桿彈回場內。
·b.球從場上的裁判員或巡邊員身上彈落於場內。
·c.場上隊員犯規而裁判員並未判罰。
計勝方法
·除規則另有規定外,凡球的整體從門柱間及橫木下越過球門線,而並非攻方隊員用手擲入、帶入,故意用手或臂推進球門(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除外),均為攻方勝一球。在比賽中,勝球較多的一隊為得勝隊,如雙方均未勝球或勝球數目相等,則這場比賽應為「平局」。
違規判罰
越位
Ö1.凡進攻隊員較球更接近於對方球門線者,即為處於越位位置。下列情況除外:
·a.該隊員在本方半場內。
·b.至少有對方隊員兩人比該隊員更接近於對方的球門線。
Ö2.當隊員踢或觸及球的一瞬間,同隊隊員處於越位位置時,裁判員認為該隊員有下列行為,則應判為越位:
·a.在干擾比賽或干擾對方;
·b.企圖從越位位置獲得利益。
Ö3.下列情況,隊員不應被判為越位:
·a.隊員僅僅處在越位位置;
·b.隊員直接接得球門球、角球或界外擲球。
Ö4.隊員被判罰越位,裁判員應判由對方隊員在越位地點踢間接任意球。如果該隊員在對方球門區內越位,那麼這個任意球可以在越位時所在球門區內任何地點執行。
犯規與不當行為
隊員故意違反下列九項中的任何一項者,即:
a.踢或企圖踢對方隊員。
b.絆摔對方隊員,即在對方身後或身前,伸腿或屈體絆摔或企圖絆摔對方。
c.跳向對方隊員。
d.猛烈地或帶有危險性地沖撞對方隊員。
e.除對方正在阻擋外,從背後沖撞對方隊員。
f.打准企圖打對方隊員准向對方吐唾沫。
g.拉扯對方隊員。
h.推對方隊員。
i.用手觸球,例如:用手或臂部攜帶、推擊球(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除外)。
以 上情況都應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踢直接任意球。如犯規地點在對方球門區內,該任意球可以在球門區內任何地點執行。如果守方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故意違反上述九 項中的任何一項者,應判罰球點球。 在比賽進行中,如守方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故意違反上述九項中任何一項時,則不論當時球在什麼位置,都應判罰球點球。
隊員犯有下列五項犯規中的任何一項者,即:
1.裁判員認為其動作帶有危險性,例如:企圖去踢守門員已接住的球。
5.比賽中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時:
a.以手控制球後向任何方向持球、拍球或向空中拋球再接住,行走4步以上而未使球進入比賽狀態。
b.持球後在行走4步過程中及其前後,雖已使球進入比賽狀態,但未經罰球區外的同隊隊員或罰球區內外的對方隊員觸球前,根據第5(c)條的情況自己再次用手觸球。
c.同隊隊員故意將球踢給守門員後,守門員用手觸球。
d.裁判員認為由於戰術上的目的,有意停頓比賽,延誤)比賽時間而使本隊獲得不正當的利益。
以上情況都應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踢間接任意球。
e.隊員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被警告並出示黃牌:
f.比賽開始後,隊員進場或重新進場加入比賽或在比賽進行中離場:意外事故除外),不論哪一種情況,事先未經裁判員示意允許者。
g.如果裁判員暫停比賽執行警告,則由對方在暫停比賽時球的所在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恢復比賽。
h.如犯規隊員另有更嚴重的犯規情節時,則應按規則的有關規定判罰。
i.隊員連續違反規則。
j.用言語或行動對裁判員的判決表示不滿者。
k.有不正當行為者。
除發生更嚴重的犯規外,隊員的行為屬上述最後三項中的任何一項者,應給予黃牌警告,並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6.裁判員認為隊員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罰令其出場並出示紅牌:
a.犯有暴力行為。 b.嚴重犯規。 c.用污言穢語或進行辱罵。 d.經黃牌警告後,因犯規又被給予第二次黃牌警告。 因罰令隊員出場使比賽暫停,如該隊員並未違反其它規則時,則應判由對方在犯規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任意球
任意球分兩種:直接任意球(這個球可以直接射入犯規隊球門得分)及間接任意球(踢球隊員不得直接射門得分,除非球在進進球門以前曾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
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踢直接或間接任意球時,在球被踢出罰球區前,所有對方隊員都應站在該罰球區外,並須至少距球9;15米。當球滾至球的圓周距離,並出罰球區後比賽即為恢復。守門員不得將球接入手中後再踢出進入比賽,如球未 被直接踢出罰球區,則應令重踢。
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外踢直接或間接任意球時,所有對方隊員在球被踢出前應至少距球9.15米,除非他們已站在自己的球門線上,當球滾動至球的圓周距離時,比賽即為恢復。
如果對方隊員在任意球踢出前,進入罰球區或距球少於9.15米,裁判員應令其退到規定的位置後,方可執行罰球。
踢任意球時,須將球放定。踢任意球的隊員將球踢出後,在球經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盡管本規則的其它條款對踢任意球的地點已作出規定:
1.守方在本方球門區內踢任意球時,可以在球門區內的任何地點執行。
2.凡攻方在對方球門區內踢間接任意球時,應在距犯規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執行。
罰則:如踢任意球的隊員在球被踢出後,經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再次觸球,則應判由對方隊員在犯規地點踢間接任意球。
第十四章 罰球點球
罰 球點球應從罰球點上踢出,必須明確主罰隊員。踢球時除主罰隊員和對方守門員外,其他隊員均應在該罰球區外及比賽場內,並至少距罰球點9.15米處。對方守 門員在球被踢出前,必須站在兩門柱間的球門線上(兩腳不得移動)。主罰隊員必須將球向前踢出;在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當球滾動至球的圓周距離 時,比賽即為恢復。罰球點球可直接射門得分。當比賽進行中執行罰球點球,以及在上半場准全場比賽終了而延長時間執行或重踢罰球點球時,如踢出的球觸及任何 一個門柱或兩個門柱;或觸及橫木;或觸及守門員;或連續觸及門柱、橫木或守門員而進進球門,只要沒有犯規現象發生,均應判為勝一球。
罰則:對違反本章任何規定者,應作如下處理:
a.如守方隊員犯規,則球未罰中應重罰。
b.如踢罰球點球隊員以外的攻方隊員犯規,則球罰中無效,應重罰。
c.如踢罰球點球隊員在比賽恢復後犯規,則應由對方隊員在犯規地點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擲界外球
當球的整體不論在地面或空中越出邊線時,應由出界前最後觸球隊員的對方隊員,在球出界處擲向場內任何方向。
擲球時,擲球隊員必須面向球場,兩腳均應有一部分站立在邊線上或邊線外,不得全部離地,用雙手將球從頭後經頭頂擲入場內。球一進場內比賽立即恢復。擲球隊員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擲界外球不得直接擲進球門得分。
罰則:
a.如球不按規定的方法擲入場內,應由對方隊員在原處擲界外球。
b.如擲球隊員擲球入場後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再次觸球時,應由對方隊員在犯規發生地點踢間接任意球。如 隊員在對方球門區內犯規或在本方球門區內犯規,則應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踢間接任意球。
球門球
當 球的整體不論在空中或地面從球門外越出球門線,而最後踢或觸球者為攻方隊員時,由守方隊員在球門區內任何 地點直接踢出罰球區恢復比賽。守門員不得將球接入手中後再踢出進入比賽。如球未被直接踢出罰球區,即未進入比賽, 應令重踢。踢球門球的隊員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踢球門球不得直接射門得分,踢球門球時,對方隊 員在球被踢出罰球區前都應站在罰球區外。
罰則:
踢球門球的隊員將球踢出罰球區後,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再次觸球,應判由對方隊員在犯規發生地點踢間接 任意球。如隊員在球門區內犯規,則根據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執行。
角球
當球的整體不論在空中或地面從球門外越出球門線,而最後踢或觸球者為守方隊員時,由攻方隊員將球的整體放走。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角球區內踢角球。
踢角球時,不得移動角旗桿。角球可直接勝一球。踢角球隊員的對方隊員在球未進 入比賽時,即球未滾動至球的圓周距離時,不得進入距球9.15米以內。踢角球隊員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不得再次觸球。
罰則:
a.踢角球的隊員,在球被其他隊員踢或觸及前再次觸球時,裁判員應判由對方隊員在犯規發生地點踢間接任意球。如隊員在球門區內犯規,則根據規則第十三章的具體情況執行。
b.如有任何其它犯規,角球均應重踢
⑷ 足球裁判誤判足聯如何處罰
足球裁判誤判的處罰方式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嚴重誤判會被嚴重警告或者是停職。
足球比賽中,即使裁判員出現了誤判,也要以裁判的判罰為准!但是,如果裁判出現了嚴重偏袒的行為,國際足聯可能會要求重賽。
詳細說明:
賽場上主要由邊裁和主裁對場上情況作出判罰,但是,由於裁判的視角有一定局限性以及尺度不一,難免會出現一定的誤判。當賽場上出現誤判,即使出現了爭議點球,在比賽過程中,也要遵守裁判的判罰,否則,會受到足聯的嚴重處罰。
如果一方對判罰結果非常不滿意,可以申訴,但是為了維護裁判的權威,一般不會改判或重賽,除非非常嚴重的,而且是裁判出現了嚴重偏袒行為!
⑸ 足球規則
足球規則的制訂和完善是基於足球規則的基本精神的。 足球規則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3個方面。 1.保護雙方運動員。這是足球規則基本精神的核心。 2.促進技術、戰術的發展。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競賽規則的宗旨都是有利於促進本項目技術、戰術的發展,足球規則也不例外。 3.對等的原則。對等原則是指規則對比賽雙方一致的原則。如果違背這一原則,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不公正」。就像國家制定的憲法一樣,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遵守,大家都要執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3條基本精神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貫穿的。在裁判工作中,對於規則沒有明確規定的一些特殊情況,必須根據上述精神妥善處置。 1963年10月26日,英國倫敦周圍地區11個俱樂部針對足球比賽的種種紛爭難題的問題舉行了聯席會議,聯合組成了第一個足球協會。為了大力開展足球運動,使各隊能在任何地方彼此進行比賽,協會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制定比賽規則。1863年12月26日,協會會員代表在倫敦克魯米沙街的一個小酒館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研究制定了13條比賽規則。內容是: 1.場地長200碼(180米)、寬100碼(90米),端線4個角上插旗。 2.得分後雙方交換場地,失分隊開球。 3.抽簽勝者選擇球門,敗者開球。開球前,對方球員需退至距球9碼(8.1米)外。 4.球門不設橫梁。球從兩門柱間或頂端延長線之間通過即為得分。 5.球出界後,最初觸球隊員從球出界的球場邊線上朝著與球場邊線垂直方向將球擲入場內。擲進球場的球觸地前不算比賽開始。擲球須用單手持球從頭頂上方擲出。 6.當某個隊員踢完球時,站在比球更接近對方門的同隊隊員不能參加踢球。 7.球從端線出界,如果守方隊員先得球,有權從正對得球點的端線上發任意球;若攻方隊員先得球,有權從正對得球點的端線15碼(13.5米)處向球門發任意球。 8.某個隊員接到對方踢出的球,如果立即用腳後跟在地面做一標記,就可以在原點發任意球。 9.不能用手持球跑。 10.禁止踢人、絆人、用手拉人或推人。 11.比賽最多參加者,每方不得超過11人。 12.無論任何理由,進入比賽狀態後,禁止用手觸球。 13.接住對方踢來的凌空球或者第一次反彈球,可以擲球,也可以傳給其他隊員。 這13條足球規則一經頒布。立即得到了足協諸會員隊的擁護,在1871—1872年舉行的比賽中,各隊普遍運用了這套規則。1872年11月30日,蘇格蘭隊與英格蘭隊比賽之後,蘇格蘭足協開始採用和推廣這套「英國規則」。一時間,這套規則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為人們所認可,成為足球比賽的法律文件。從此,足球運動也正式從游戲的性質中蛻化出來,成了一項高尚的體育運動。 為了適應足球運動發展的需要,1904年5月21日,法國、比利時、丹麥、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國在巴黎發起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總部設在瑞士蘇黎士)。1925年,國際足聯公布了新的「越位」規則(無球進攻隊員與端線之間少於兩名對方隊員即判越位),加重了防守任務,攻防矛盾又趨尖銳,比賽更加激烈,足球比賽規則也日臻完善了。 今天,足球規則已經由最初的113條發展到了17章180餘款,較之過去不知嚴謹、合理了多少倍。最初制定的13條規則的每一條文都經過了多次修改。但人們發現,不管如何修改,它的最基本的原則和最初的精神還是保留了下來。1863年12月26日的「克魯米沙會議」意義深遠,是足球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足球規則仍然不夠盡善盡美,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由於翻譯等原因,一些正確的規則也常被曲解。為此,國際足聯幾乎每年都要對規則進行審定和解釋,力圖不斷完善規則並統一判罰尺度,使之更加合理。
標准規則
【最早的一部足球規則】 1.場地面積,在長150碼,寬100碼以內。 在每條邊線上距端線25碼處,各樹立兩根標志桿。 2.球門由兩根立竿組成,相距英尺. 3.用投幣選擇球門或開球權。 4.上半時比賽時間結束後,交換場地。 5.當隊員將球踢出時,同隊任何隊員站在球的前面較對方隊員更接近對方端線時,不得參加比賽接觸球,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礙其他隊員接觸球。 6.當球被踢出邊線外則為死球,由對方在出界地點 將球直接踢入場內,恢復比賽。 7.當一隊將球踢出 對方端線時,對方任何隊員誰先拿到球便可持球在垂直端線25碼處發任意球。 8.當球踢來時,隊員在對方端線後面不可觸球。 9.如果球落到端線之後和邊 線標志桿之外時,任意球應該在距端線25碼處發。 10.當一隊員踢任意球時,同隊隊員不得處在他與對方端線之間,並且對方隊員不可站在距離他10碼之內. 11.隊員可選擇任何方式踢任意球。 12.球從兩竿之間或從其間上方無限高度穿過,算勝一球。 13. 在比賽進行中,可用身體任何部位接觸球,但不得用手、臂、肩部持、擊球。 14.所有沖擊都是公平合法的,但禁止用手抱、推,用腳絆掉或吵鬧。 這套正規原始規則經英格蘭足協主席公布刊登在(BELIS LIFE)雜志上。三年後足協補充規定,球門高度為6碼,寬度為8碼,兩立柱之間拉上一條繩,作為球門高度。 11人制足球規則 足球比賽場地介紹 (一)球場 1、 球場面積必須符合規則的規定。國際足聯曾規定世界盃決賽階段比賽場地為長105米、寬68米。國內基層比賽的場地可因地制宜,但在任何情況下,邊線的長度必須長於球門線的長度,場內各區域的面積不得變更。 2、 球場地面必須平坦,硬度合適,以不傷害運動員和不影響球的正常運行為原則。國際足聯世界盃賽組織委員會曾指令世界盃足球賽不得在人造草皮球場上進行。 (二)界線 1、球場各線須與地面平齊,不得做成V型凹槽或高出地面的凸線。線的顏色須清晰。土地球場最好用白灰粉或灰漿畫線,天然草皮球場宜用熟石灰粉畫線,不要用生石灰粉或灰漿澆畫。為了防止雨水沖刷,亦可用白色塗料畫線,但不得用木條、磚石或碎瓦等物填平的溝槽作界線。 2、場地各線的寬度不超過12厘米(一般以12厘米為宜)。邊線與球門線的寬度應包括在場地面積之內,其他各線寬度亦應包括在該區域面積之內。球門區和罰球區的丈量,都應從球門柱內側和球門線外沿量起。球門線的寬度必須與球門柱的寬度相等。 (三)邊線與球門線 1、邊線與球門線劃定的足球場是足球比賽時隊員的基本活動區域。比賽開始後,未經裁判員許可,隊員及其他人員不得擅自進場。 2、當球的整體從地面或空中越過邊線或球門外的球門線時,即為球出界而成死球,分別以擲界外球、踢球門球或角球恢復比賽。 3、球門間的球門線是判斷球是否進門的標准線,只有當球的整體從地面或空中越過球門內的這條線時方可算球進門。 4、執行罰球點球時,防守方守門員應站在球門間的球門線上。 5、在對方罰球區內踢間接任意球時,如果球距球門間的球門線不足9.15米,則允許防守方隊員站在球門線上。 (四)中線 1、中線把全場劃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場,中線的寬度應包括在每個半場的面積之內。 2、開球時,雙方隊員必須站在本方半場內(且守方隊員不得進入中圈)。當裁判員鳴哨後,球被踢並向前移動時,比賽方為開始,這時雙方隊員可進入對方半場。 3、 隊員在本方半場無越位犯規。 (五)球門區 1、可以在球門區內的任何一點踢球門球及本方的任意球。 2、當球在球門區內時,裁判員令比賽停止,若以墜球恢復比賽時,應在停止比賽時球所在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行的球門區線上墜球。 3、凡在對方球門區內踢間接任意球時,應在離犯規地點最近的、與球門線平等的球門區線上執行。 (六)罰球區 1、守門員在本方罰球區內可以用手觸球。 2、隊員在本方罰球區內違犯規則第十二章可判為直接任意球的十種犯規中的任何一種時,都應判罰球點球。 3、踢球門球或在本方罰球區內踢任意球時: (1)對方應退出罰球區。 (2)必須把球直接踢出罰球區,比賽才能恢復。 4、罰球點球時,除主罰隊員與對方守門員外,其他隊員均須在罰球區及罰球弧外的場內、罰球點的後面;當球被踢並向前移動,比賽即為恢復,此時隊員方可進入罰球區。 (七)角球弧 踢角球時,球必須放定在角球弧內。 (八)罰球點 罰球點球時,球必須放定在罰球點上。因大雨沖刷,罰球點模糊不清時,由裁判員確定罰球點的位置。 准確位置:在球門線中垂線上,距離11米(12碼)。 點 中線的中點俗稱開球點。開球時,球必須放定在該點上。 (十)中圈 開球時,守方隊員須站在中圈以外的本方半場內。這同踢任意球時,守方隊員須站在至少距球9.15米處的意義相同,其作用是保證攻方隊員踢球時不受對方阻礙。 (十一)罰球弧 罰球點球時,除主罰隊員與對方守門員外,其他隊員均須在罰球區及罰球弧外的場內、罰球點的後面;當球被踢並向前移動,比賽即為恢復,此時隊員方可進入罰球弧。 (十二)角旗 1、角旗是場地四周的標志,應垂直豎於邊線與球門線外沿的交點處。 2、角旗桿的高度(桿頂至地面)不得低於1.50米,桿的頂端應為平頂,以防刺傷隊員。角旗顏色應與助理裁判員用旗和場地顏色有明顯區別,晚間比賽使用燈光時,可用白色角旗。角旗可用布或綢料製成,規格一般為30厘米×40厘米。 (十三)中線旗 在中線兩端距邊線外至少1米處,可各豎立一面與角旗大小相同的中線旗,作為中線的標志。它對判斷越位有益。 (十四)球門 比賽場地的球門應是固定的,門柱及橫梁的寬度與厚度均應相同。球門顏色必須是白色。准確規格為:球門7.32米×2.44米。 球門網 1、球門網的作用是幫助裁判員看清球是否進進球門,因此球門網只能掛在球門後面,牢固地附加在球門橫梁、立柱上,下端釘在地上,不得使球穿過。掛鉤不得釘在門柱側面或橫梁的下沿。 2、球門網應適當撐起,使守門員有充分活動的空間,並在球進網後不致彈出。一般較多採用從球門後面用繩將網拉起的方法。 (十六)場地四周 1、按照比賽組織機構的要求,可在球門線的外面(一般距角旗2米、球六區線與球門線的交點3.5米、球門柱6米)畫一條攝影人員限制線,攝影人員應在這條線的後面。如有廣告牌的後面。 2、第四官員的席位設在場外靠近中線的延長線處;替補員的席位設在距第四官員席位兩側各10米左右並與之相齊處。各隊的教練員、替補員及工作人員應在替補席上。替補席的席位數按照比賽組織機構的要求確定,目前我國確定為14個席位。 3、技術區域。技術區域一詞在《足球競賽規則》第三章中國際足球理事會決議的第二條已經提及,區域內有為球隊的技術人員和替補隊員提供的座位。 技術區域可以根據場地情況做大小和位置上的調整。以下是對技術區域設置的一般性指導: (1)技術區域是從替補席兩側向外1米、距邊線1米以內的區域。 (2)建議用標記線明確該區域。 (3)技術區域內的人數由競賽規程規定。 (4)根據競賽規程,技術區域內的人員應在比賽開始前確認。 (5)每次只允許一人在技術區域內進行戰術指揮,指揮結束後應立即退回替補席。 (6)教練員和其他官員必須在限定的技術區域內,除非遇到特殊情況,例如理療師或隊醫在得到裁判員的允許進場察看受傷隊員時。 (7)技術區域內的教練員和其他人員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十七)檢查場地 裁判員應認真檢查比賽場地。比賽開始前和中場休息時,對於模糊不清的界線(尤其是球門附近的界線)要令有關人員重新畫出。如因雨雪致使場地泥濘、界線不清時,可在場地四周的規定位置插上10面小旗,小旗距界線均為1米,小旗的規格與角旗相同,以有助於裁判員作出判斷。 國際足協規則小組決議 (1)國際比賽球場最大面積為:長度一一0公尺、寬度六四公尺。 (2)各國足球協會必須嚴格遵照規定的面積,布置球場。在舉辦國際比賽時,必須於賽前,將比賽地點及球場面積,通知客隊的國家足球協會。 (3)國際足球協會規則小組,已同意規則中所用的英制與公制對照 (4)端線的寬度,應和球門柱及橫木的厚度相同,因此球門柱內外邊的 線應是一樣寬。 (5)為了劃球門區域及罰球區域,在端線上量的六碼及十八碼的距離, 必須從球門柱的內方量起。 (6)球場的面積,包括場內各區域界線的寬度在內。 足球的材料及標准 球是圓形的,以皮革或其它合適的材料製成,一般是為12塊黑色正五邊形面料與20塊正六邊形面料拼合而成。球體的圓周,不得超過70公分(28吋),不得少於68公分(27吋)。球 的重量,在比賽開始時,不得超過450公克(16盎司),不得少於410公 克(14盎司)。 球的氣壓,在海平面為0.6至1.1大氣壓力(每平方公分 600公克至1100公克=每平方吋8.5磅至15.6磅)。更換不合標準的球 如果在比賽中,球破裂或不合標准:停止比賽。更換標準的球,在球破裂的地點,墜球重新開始比賽。如果當時球是 在球門區內,則墜球的地點是在平行球門線的球門區線上,最接近比賽停止時球的位置的地點。如果不是在比賽中,如中場開球、球門球、角球、自由球、罰球點球或擲球入場時,球破裂或不合標准:依照規則重新開始比賽。比賽時間內,未經過裁判同意,不可更換比賽用球。
⑹ 巴西和阿根廷是被國際足聯給整的嗎
准確得說是各大博彩公司+國際足聯
⑺ 巴西+阿根廷足球史
巴西,阿根廷足球史上共交戰92次。
巴西和阿根廷的92次交鋒全記錄,從60年代(巴西奪得世界盃後)巴西優勢極其明顯!
巴西和阿根廷從1908年開始的交鋒戰績,按照阿跟蹄足協的統計,到2005年德國聯合會杯決賽為止,共有90場.總戰績雙方打成:巴西勝:36場;打平:22場.阿根廷勝:34場
具體比賽記錄如下:
2007-07-16 美 洲 杯 巴西 - 阿根廷 W 3:0 0.5 贏
2006-09-03 國 友 賽 巴西 - 阿根廷 W 3:0 0 贏
2005-6-29 巴西4:1 阿根廷 FIFA聯合會杯決賽
2005-6-8 阿根廷3:1 巴西 世界盃預選賽
2004-7-26 巴西 2:2 阿根廷 美洲杯
2004-6-2 巴西3:1 阿根廷 世界盃預選賽賽
2001-9-5 阿根廷 2:1 巴西 世界盃預選賽
2000-7-26 巴西 3:1 阿根廷 世界盃預選賽
1999-9-7 巴西 4:2 阿根廷 \"Zero Hora\"35周年紀念賽
1999-9-4 阿根廷 2:0 巴西 \"Zero Hora\"35周年紀念賽
1999-7-11 阿根廷 1:2 巴西 美洲杯
1995-11-8 阿根廷 0:1 巴西 Clarín 50周年紀念賽
1995-7-17 阿根廷 2:2 巴西 美洲杯
1994-3-23 巴西 2:0 阿根廷 友誼賽
1993-6-27 阿根廷 1:1 巴西 美洲杯
1993-2-18 阿根廷 1:1 巴西 阿根廷足協百年紀念賽
1991-7-17 阿根廷 3:2 巴西 美洲杯
1991-6-27 巴西 1:1 阿根廷 友誼賽
1991-3-27 阿根廷 3:3 巴西 友誼賽
1990-6-24 阿根廷 1:0 巴西 世界盃
1989-7-12 巴西 2:0 阿根廷 美洲杯
1988-7-10 巴西 0:0 阿根廷 澳大利亞兩百年金杯賽
1985-5-5 巴西 2:1 阿根廷 友誼賽
1984-6-17 巴西 0:0 阿根廷 友誼賽
1983-9-14 巴西 0:0 阿根廷 美洲杯
1983-8-24 阿根廷 1:0 巴西 美洲杯
1982-7-2 阿根廷 1:3 巴西 世界盃
1981-1-4 阿根廷 1:1 巴西 金杯賽
1979-8-23 阿根廷 2:2 巴西 美洲杯
1979-8-2 巴西 2:1 阿根廷 美洲杯
1978-6-18 阿根廷 0:0 巴西 世界盃
1976-5-19 巴西 2:0 阿根廷 大西洋杯
1976-2-27 阿根廷 1:2 巴西 大西洋杯
1975-8-16 阿根廷 0:1 巴西 美洲杯
1975-8-6 巴西 2:1 阿根廷 美洲杯
1974-6-30 阿根廷 1:2 巴西 世界盃
1971-7-31 阿根廷 2:2 巴西 Roca杯
1971-7-28 阿根廷 1:1 巴西 Roca杯
1970-3-8 巴西 2:1 阿根廷 友誼賽
1970-3-4 巴西 0:2 阿根廷 友誼賽
1968-8-11 巴西 3:2 阿根廷 友誼賽
1968-8-7 巴西 4:1 阿根廷 友誼賽
1965-6-9 巴西 0:0 阿根廷 友誼賽
1964-6-3 巴西 0:3 阿根廷 國家杯
1963-4-16 巴西 5:2 阿根廷 Roca杯
1963-4-13 巴西 2:3 阿根廷 Roca杯
1963-3-24 阿根廷 3:0 巴西 美洲杯
1960-7-12 巴西 5:1 阿根廷 大西洋杯
1960-5-29 阿根廷 1:4 巴西 Roca杯
1960-5-26 阿根廷 4:2 巴西 Roca杯
1960-3-20 阿根廷 0:1 巴西 泛美錦標賽
1960-3-13 巴西 1:2 阿根廷 泛美錦標賽
1959-4-4 阿根廷 1:1 巴西 美洲杯
1957-7-10 巴西 2:0 阿根廷 Roca杯
1957-7-7 巴西 1:2 阿根廷 Roca杯
1957-4-3 阿根廷 3:0 巴西 美洲杯
1956-12-5 巴西 1:2 阿根廷 Raúl Colombo杯
1956-7-8 阿根廷 0:0 巴西 大西洋杯
1956-3-18 巴西 2:2 阿根廷 泛美錦標賽
1956-2-5 阿根廷 0:1 巴西 美洲杯
1946-2-10 阿根廷 2:0 巴西 美洲杯
1945-12-23 巴西 6:2 阿根廷 Roca杯
1945-12-20 巴西 6:2 阿根廷 Roca杯
1945-12-16 巴西 3:4 阿根廷 Roca杯
1945-2-15 阿根廷 3:1 巴西 美洲杯
1942-1-17 阿根廷 2:1 巴西 美洲杯
1940-3-17 阿根廷 5:1 巴西 Roca杯
1940-3-10 阿根廷 2:3 巴西 Roca杯
1940-2-25 巴西 0:3 阿根廷 Roca杯
1940-2-18 巴西 2:2 阿根廷 Roca杯
1939-1-22 巴西 3:2 阿根廷 Roca杯
1939-1-15 巴西 1:5 阿根廷 Roca杯
1937-2-1 阿根廷 2:0 巴西 美洲杯
1937-1-30 阿根廷 1:0 巴西 美洲杯
1925-12-25 阿根廷 2:2 巴西 美洲杯
1925-12-13 阿根廷 4:1 巴西 美洲杯
1923-12-9 阿根廷 2:0 巴西 Roca杯
1923-12-2 阿根廷 0:2 巴西 Confraternit杯
1923-11-18 阿根廷 2:1 巴西 美洲杯
1922-10-22 巴西 2:1 阿根廷 Roca杯
1922-10-15 巴西 2:0 阿根廷 美洲杯
1921-10-2 阿根廷 1:0 巴西 美洲杯
1920-10-12 阿根廷 3:1 巴西 友誼賽
1920-9-25 阿根廷 2:0 巴西 美洲杯
1919-6-1 巴西 3:3 阿根廷 Roberto Cher杯
1919-5-18 巴西 3:1 阿根廷 美洲杯
1917-10-3 阿根廷 4:2 巴西 美洲杯
1916-7-10 阿根廷 1:1 巴西 美洲杯
1914-9-27 阿根廷 0:1 巴西 Roca杯
1914-9-20 阿根廷 3:0 巴西 友誼賽
1912-9-8 巴西 3:6 阿根廷 友誼賽
1908-7-9 巴西 2:3 阿根廷 友誼賽
⑻ 很傷腦筋的足球規則問題,請高手幫忙解答
根據最新版本的2008歐洲杯競賽規則,本屆歐洲杯在小組賽中就可能出現通過罰點球決出出線權的場景。此前雖然亞冠聯賽採用過這一規則,但在洲際的國家隊大型賽會中,還是首次採用這一規則。
歐足聯版本的「2006-2008年歐足聯足球錦標賽章程」的第7條第7款明確規定,大賽決賽
圈的小組賽最後一輪後,如果出現兩隊或多隊同分的情況,將按照以下順序計算出線權:1.相互比賽的積分;2.相互比賽的凈勝球;3.相互之間的總進球;4.小組比賽的凈勝球;5.小組比賽的總進球;6.2006年世界盃和歐洲杯預選賽階段的積分系數(積分除以比賽場次);7.決賽圈階段的公平競賽積分;8.抽簽。
但和以往歐洲杯不同的是,這一次在第3個條件後歐足聯提供了一個直接對決、贏者全拿的機會:根據第7條第8款的例外規定,如果同分兩隊相互間積分、凈勝球和總進球都相同,最後一輪又正好是同一塊場地的對手,那第4到第8個決勝條件將被點球大戰取代。也就是說,極端情況下小組賽確實可能首次出現點球大戰。
估計世界盃也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