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西的首都在什麼時候由里約熱內盧改為巴西利亞的
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 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 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Ⅱ 巴西首都為什麼遷都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4-07/07/content_1580775.htm
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
http://news.163.com/40707/5/0QLPVEU300011211.html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 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 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Ⅲ 巴西首都
以前是里約熱內盧,現在是巴西利亞
位於中部戈亞斯州境內,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匯合而成的三角地帶上。海拔1100米,東南距里約熱內盧900千米,南距聖保羅865千米。連周圍8個衛星城鎮的聯邦區 ,面積 5814 平方千米,人口 186.4萬(1990年)。地處高原,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 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於10月~翌年4月。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樹木常年蔥綠,鮮花久開不敗。
巴西利亞建城於1956年至1960年,以新市鎮、城市規劃方式規劃興建,其也以大膽設計的建築物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1960年4月21日,巴西為了加快內陸的開發,因此將當時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巴西利亞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巴西利亞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紀以後建成的城市。
Ⅳ 巴西首都是聖保羅還是里約熱內盧
巴西首都原本是里約熱內盧,後來遷都巴西利亞,遷都費用還是中國無償援助的
Ⅳ 巴西首都搬遷的主要原因
南美大國巴西幅員遼闊,經濟形態比較復雜。東南部和南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經濟發展長期大大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為此,巴西政府多年來努力開發落後地區,取得了一些成果。據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公布的材料,中西部和北部地區占巴西全國面積的64%,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3.8%,但其經濟在巴西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僅為9.7%。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導致巴西地區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貧富差距拉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巴西政府首先在落後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興建大中城市,通過城市化來促進落後地區的工業化水平。1960年,巴西政府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斥巨資在中部高原上建造了一座現代化都市。新首都巴西利亞的建立,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在北部地區,巴西政府設置了馬瑙斯自由貿易區,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國內外投資,從而使馬瑙斯成為巴西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並帶動了整個亞馬孫地區的開發。此外,巴西成立了「亞馬孫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和「東北部開發管理局」等專門機構,負責對落後地區的開發。同時,巴西還成立了「東北銀行」,從財政上對落後地區給予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巴西政府也盡量採取向西北部地區傾斜的方針。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巴西已建立了以巴西利亞和馬瑙斯為中心的交通網路,使邊遠地區的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同時,巴西政府積極開發水利資源,在亞馬孫地區建造了總裝機容量800萬千瓦的圖庫魯伊水電站,為落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電力資源。
近年來,巴西政府還通過提供優惠稅收和投資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增加在西北部和東北部落後地區的投資。1996年底,巴西政府出台一項政策性措施,對於前往西北部和東北部投資的外國汽車廠商提供大幅減稅優惠,使巴西汽車工業的重心逐漸從東南部轉向中西部地區。此外,巴西落後地區的地方政府也紛紛向投資者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包括改善基礎設施、減免土地使用費、參與新建企業股份等。
巴西政府鼓勵紡織、製鞋等傳統工業將企業轉設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巴西政府還在東北部地區積極發展無污染有機農業,力爭在本世紀初將這一地區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無污染農業出口基地,目前已經取得成效。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環節。為此,巴西政府近年來投資7億美元成立了東北部教育基金,幫助落後地區培養教師,免費發放教科書,並於1996年啟動「遠距離教學計劃」,通過電視衛星向偏遠地區播放教學節目,使落後地區的文盲率大大降低。
盡管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開發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失誤。比如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在減免稅收的政策上相互競爭,開展所謂「州際減稅戰」,造成地方稅收大量流失,地方財政虧損轉嫁給中央政府,成為巴西聯邦政府出現巨額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要真正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失衡問題和縮小落後地區同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巴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Ⅵ 巴西首都為什麼由里約熱內盧遷往巴西利亞
1、環境因素: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由於過度城市化,城市規模過大,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利於城市的繼續發展。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環境問題。
2、經濟和政治因素:巴西的經濟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遷都有利於促進廣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3、氣候因素:原首都所在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濕熱,巴西利亞地處巴西高原中部,氣候分為干濕兩季,濕季從9月至4月,乾季從每年5月至8月。干濕兩季分別明顯,早晚溫差也較大,年平均氣溫19度。
(6)巴西聖保羅什麼時候改的首都擴展閱讀:
巴西利亞是當今世界最年輕而漂亮的首都,模式與澳大利亞的新都堪培拉相似,都是從沿海大城市遷都到內陸草原,都是圍繞人工湖展開的城市,都是園林化的綠色城市,都是職能單一的政治中心。
巴西利亞人特別重視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和保護。政府明文規定,只許建設無污染的小工業,住宅不許建在辦公區內,大商場只能建在商業區,公寓樓不得超過6層,湖濱只許建兩層以下的別墅式住宅。這些規定,貫徹始終,從而保持了城市風格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全市60%的面積是綠地,城南6千米長的人工防護林帶,新都土地雖屬紅色沙壤,旱風季節里也不見沙塵飛揚的現象。城建法律規定,沒有綠化設計的工程不得施工,周圍裸露的空地必須有綠色覆蓋方能驗收。
因此,建築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樹木已經出現在你面前。每個「方街」都由一條由灌木牆、小花園和草坪組成的綠化帶環繞;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廣場、建築物門前、私人庭院,到處是花草樹木。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園林。
市政府有一支龐大的專業管理隊伍,負責公共綠化的培植和澆灌,這方面的預算占市政開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開展全民植樹活動,苗木由政府免費提供。
里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 de 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簡稱里約(Rio),曾經是巴西首都(1763-1960年),位於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里約熱內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巴西及南美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遊、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工業基地。市境內的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里約熱內盧也是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聖保羅,又被稱為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第二首都,擁有全國最大進口港、是全國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交通中心。
背山面水,港灣優良。工業主要有紡織、印刷、汽車等,有七百多家銀行和最大的股票交易所;有世界最大的馬拉卡納球場。海濱風景優美,為南美洲著名旅遊勝地。
巴西利亞 網路
里約熱內盧 網路
Ⅶ 巴西最大城市不是聖保羅嗎,為什麼教科書是里約熱內盧
巴西最大城市是聖保羅,里約熱內盧是第二大城市,但里約熱內盧比較出名。
聖保羅位於巴西東南部聖保羅州,也是聖保羅州的首府,巴西最大的城市。
里約熱內盧,有時簡稱為里約,曾經是巴西(1763年–1960年)及葡萄牙帝國首都(1808年–1821年),位於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在1960年以前為巴西首都,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里約熱內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濕季。
里約熱內盧州不僅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巴西及南美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遊、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里約州是巴西第二大工業基地。市境內的里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里約熱內盧基督像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Ⅷ 巴西的首都在哪
原來巴西的首都是里約熱內盧,現在是巴西利亞
Ⅸ 巴西把首都從聖保羅遷移到巴西利亞的原因是
政治
東南部沿海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眾多,西北內陸和亞馬遜雨林氣候濕熱人口稀少,巴西政府為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經濟就遷都了,因為首都的示範和輻射作用是其他任何特區或者政策都無法比擬的
Ⅹ 巴西為什麼要換首都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