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4年巴西世界盃預選賽什麼時候開打亞洲有幾個名額
亞洲區今年六月開始,先打主客場資格賽,種子隊不參加(參加南非世界盃的四隻球隊和參加附加賽的巴林),部分球隊要打兩輪資格賽(因為排名靠後),然後決出15支球隊和以上5支球隊參加二十強賽,分成五個組,每組前兩名晉級十強賽。10支隊伍再分兩組,每組前兩名直接晉級世界盃決賽圈,第三名先打一輪主客場附加賽,勝者以亞洲第五的身份和大洋洲頭名進行主客場附加賽,勝者晉級世界盃決賽圈。這就是亂七八糟的亞洲區的了。南美區(2011.10---2013.07)直接10支隊伍打主客場循環賽去了,就和聯賽一樣,四個半出線名額,南美區第五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第四名打主客場附加賽,勝者晉級。原來的是亞洲第五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第四名爭奪入場券,大洋區第一和南美區第五爭奪一個出線名額(因為大洋區只有半個名額),但是由於澳大利亞加入亞足聯,所以改成現有的名額分配。
Ⅱ 歐洲所有國家的歷史時間
歐洲各國歷史紀元表
公元前 150 萬年 最初的人類在歐洲出現
公元前 15 萬年 尼安德特人
公元前 35000 年 克羅馬農人:工具革命
公元前 30000 年 岩洞藝術的起始
公元前 12000 年 覆蓋北歐的冰河融化
公元前 4000 年 出現最初的耕作者,豎立起巨石建築
公元前 2000 年 米諾斯文化時期的克里特島:青銅時代
公元前 1250 年 多利安人開始遷徙
公元前 1100 年 邁錫尼城邦鼎盛時期
公元前 1050 年 特洛伊城被毀,鐵器時代開始
公元前 776 年 首次奧林匹克運動會
公元前 753 年 羅馬城建立
公元前 800 ~ 前 300 年 伊魯特立亞人到達義大利,凱爾特人到達歐洲中部
公元前 750 ~ 前 600 年 希臘向地中海地區殖民
公元前 700 年 呂底亞人鑄造錢幣
公元前 594 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 560 ~ 前 527 年 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 509 年 塔克文王政權覆滅。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 490 ~ 前 480 年 米提亞戰爭,馬拉松戰爭、薩拉米灣戰役
公元前 495 ~ 前 429 年 伯里克利
公元前 431 ~ 前 404 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 338 年 馬其頓王國腓力成為希臘的主人
公元前 356 ~ 前 323 年 亞歷山大大帝
公元前 218 ~ 前 202 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 146 年 希臘成為羅馬的行省
公元前 81 ~ 前 79 年 蘇拉的獨裁
公元前 44 年 凱撒被刺
公元前 31 年 屋大維在阿克興海角戰勝安東尼
公元前 27 年 屋大維被元老院任命為奧古斯都,羅馬帝國建立
公元元年
9 年 阿爾米烏斯率領日耳曼人殲滅瓦魯斯的軍團
14 年 奧古斯都去世
43 年 羅馬軍團開始征服不列顛(現英格蘭)
98 ~ 117 年 圖拉真統治時期
235 ~ 284 年 軍事混亂時期
284 ~ 305 年 戴克里先:四帝共治
312 ~ 337 年 君士坦丁在位
313 年 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米蘭敕令)
330 年 建立君士坦丁堡新都,「兩個羅馬」
364 年 哥特人開始入侵帝國
395 年 狄奧多西死,帝國分裂為兩部分
410 年 阿拉里克佔領並洗劫羅馬
430 ~ 460 年 聖帕德里克使愛爾蘭皈依基督教
449 ~ 452 年 阿提拉和匈奴人攻入西歐
479 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
498 年 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受洗
529 年 雅典關閉新柏拉圖學派學校,聖本篤創辦卡西諾山隱修院
527 ~ 565 年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
528 ~ 529 年 《查士丁尼法典》
532 年 尼卡暴動
622 年 阿拉伯人的首次遷徙,希吉來,伊斯蘭教歷元年
626 年 阿拉伯人與拜占庭人的首次較量
681 年 保加利亞人在下麥西亞定居
711 年 阿拉伯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
717 ~ 718 年 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
732 年 鐵錘查理在普瓦提埃戰勝阿拉伯人
751 年 建立教皇國
768 ~ 814 年 查理曼統治時期
842 年 斯特拉斯堡誓約
843 年 凡爾登分割,查理曼帝國分裂
843 年 關於使用聖像的爭執結束
863 年 斯拉夫人基督教化
863 年 佛提烏分裂
911 年 法國國王天真漢查理三世承認維京人首領羅洛為諾曼底公爵
936 ~ 973 年 奧託大帝一世統治時期
955 年 萊希戰役。匈牙利人敗北
962 年 奧托一世大帝重建帝國
972 年 在聖山建立大勞拉隱修院
987 年 於格.加佩被選為法蘭西國王
989 年 俄羅斯人基督教化
1018 ~ 1035 年 克努特一世統治英格蘭—丹麥帝國
1018 年 保加利亞王國滅亡
1054 年 東西兩教會的徹底分裂
1059 年 羅馬教皇尼古拉二世通諭規定由樞機主教團選立教皇
1066 年 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
1075 年 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關於授神職的通諭
1085 年 基督教力量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托萊多
1095 ~ 1099 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
1152 ~ 1190 年 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皇帝統治時期
1154 ~ 1189 年 英國國王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在位時期
1180 ~ 1223 年 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在位
1187 年 耶路撒冷陷落,被蘇丹薩拉丁佔領
1189 ~ 1199 年 英國國王獅心王查理一世在位
1198 ~ 1216 年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位
1204 年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
1209 年 阿西西的方濟各創立「小兄弟會」
1214 年 布汶戰役
1215 年 英國國王無地王約翰承認臣民擬定的「大憲章」
1220 ~ 1250 年 霍亨利陶芬朝皇帝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
1261 年 拜占庭人從「拉丁人」手中收復君士坦丁堡
1226 ~ 1270 年 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位
約 1300 年 歐洲南北海路聯系集市的衰落
1309 ~ 1376 年 阿維尼翁諸教皇
1316 年 歐洲飢荒,農業危機開始
1337 ~ 1453 年 百年戰爭
1347 ~ 1374 年 鼠疫流行病在歐洲蔓延。人口銳減
1351 年 薄伽丘寫完《十日談》
1356 年 「黃金詔書」安排帝國選舉,奧斯曼人侵入歐洲
1356 ~ 1450 年左右 漢薩同盟時期勇夫菲利普接受勃艮第的公爵領地作為采地:勃艮第開始強盛
1378 ~ 1382 年 整個歐洲掀起起義運動
1378 年 天主教教會大分裂
1389 年 挪威、丹麥和瑞典卡爾馬聯合
1400 年左右 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15世紀」。荷蘭的弗朗德勒早期藝術家
1410年 波蘭打敗條頓騎士團
1414 ~ 1418 年 康斯坦茨主教會議,分裂告一段落
1415 年 譴責約翰.胡司為異端分子
1417 ~ 1419 年 布魯內萊斯基繪圖設計了佛羅倫薩大教堂的穹頂
1434 年 吉爾.埃阿內斯繞過博哈多兒角
1445 年 迪尼斯.迪亞斯抵達維德角和塞內加爾
1453 年 君士坦丁堡陷落
1461 ~ 1483 年 法國現代國家的創始者,路易十一
1469 年 阿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結婚:西班牙統一的保證
1469 ~ 1474 年 葡萄牙航海家勘察幾內亞灣地區
1483 年 迪奧戈.康勘察扎伊爾河
1492 ~ 1493 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美洲大陸發現瓜納阿尼島
1497 年 讓.卡伯特抵達北美洲海岸
1498 年 瓦斯科.達.伽馬發現印度航道
1499 年 阿美利哥.韋斯普奇進入馬拉開波灣
1500 年 卡布拉爾抵達美洲男海岸(巴西)
1511 年 伊拉斯謨發表《瘋狂贊》
1516 年 馬基雅維里發表《君主論》
1517 年 路德公開反對赦罪書
1519 年 查理五世當皇帝,路德與羅馬決裂
1519 ~ 1521 年 麥哲倫和埃爾卡諾進行首次環球航行
1523 年 蘇黎世議會通過茨溫利的改革
1524 年 德國的農民戰爭
1529 年 查理五世竭制土耳其進犯維也納
1531 年 德國新教王公組成斯馬兒卡爾登聯盟
1534 年 英國教會分裂
1534 ~ 1541 年 雅克.卡蒂埃在北美洲航行
1536 年 讓.加爾文發表《基督教的建制》
1545 年 特蘭托主教會議開始
1555 年 奧格斯堡合約
1566 年 荷蘭反對西班牙腓力二世的起義
1571 年 擊敗土耳其的勒班陀戰役
1572 年 聖巴爾泰斯米大屠殺
1577 ~ 1580 年 德雷克進行第二次環球航行
1586 年 巴倫支在北極航行
1598 年 南特敕令
1608 ~ 1615 年 尚普蘭多次遠征北美洲
1610 年 哈得孫沿美洲海岸及俄羅斯北部海岸航行
1616 年 哈爾托赫抵達澳大利亞西海岸
1618 年 三十年戰爭開始
1642 ~ 1644 年 塔斯曼抵達紐西蘭
1648 年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1649 年 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被處死,克倫威爾成為英格蘭共和國的主人
1659 年 法國與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合約
1661 年 路易十四的個人統治開始
1665 年 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開始
1685 年 南特敕令被廢除
1689 年 英國發表權利宣言
1700 年 西班牙的查理二世趨勢,導致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爭
1700 ~ 1721 年 北方大戰
1701 ~ 1713、1714 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3 年 聖彼得堡的建立
1725 ~ 1741 年 白令勘察亞洲與美洲的北海岸
1740 年 奧地利的瑪麗亞.特雷西亞與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開始執政
1756 ~ 1763 年 七年戰爭
1762 年 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執政
1766 ~ 1769 年 布干維爾作法國的首次環球航行
1769 ~ 1779 年 庫克3次航行,使人們更了解太平洋
1772 年 《網路全書》完成
1773 年 7月 4日 美國獨立宣言
1780 ~ 1784 年 聯合省對英國作戰
1785 ~ 1788 年 拉帕魯茲遠征太平洋
1789 年 7月 14日 巴士底獄被佔領
1789 年 8月 4日 法國貴族的特權被廢除
1789 年 8月 26日 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1792 年 9月 20日 瓦爾米戰役
1793 年 1月 21日 路易十六被處死
1795 年 波蘭被瓜分
1799 年 11月 9日 霧月18日政變
1804 年 12月 2日 拿破崙稱帝
1805 年 12月 2日 奧斯特利茨
1814 ~ 1815 年 維也納會議
1815 年 日耳曼聯邦成立
1819 年 卡爾斯巴德法
1829 年 路易.布拉伊發明盲文
1821 ~ 1830 年 希臘獨立戰爭
1830 年 歐洲第一次革命浪潮
1831 年 比利時獨立
1832 年 英國的改革法令
1848 年 歐洲多起革命,大多受到武力鎮壓。卡爾.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
1853 ~ 1856 年 克里米亞戰爭
1861 年 義大利王國成立
1862 年 羅馬尼亞王國誕生
1867 年 奧匈帝國
1871 年 德意志帝國統一
1896 年 第一節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
1900 年 國際社會黨執行局成立
1900 ~ 1914 年 社會形勢緊張,國際危機
1901 年 第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1904 年 法國和英國之間的諒解協定
1907 年 關於地面戰爭的海牙條例
1912 ~ 1913 年 巴爾干沖突
1914 ~ 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 年 凡爾登戰役
1917 年 俄國十月革命
1918 年 威爾遜的14點
1919 年 凡爾賽條約,成立國際聯盟
1922 年 向羅馬進軍(墨索里尼)
1923 年 魯爾區被佔領
1924 年 斯大林繼承列寧
1925 年 洛迦諾協定
1923 ~ 1929 年 國際形勢緩和
1928 年 百里安—凱洛格公約
1929 年 大經濟危機開始
1929 ~ 1939 年 德國獨裁政權興起
1933 年 希特勒上台
1936 ~ 1939 年 西班牙戰爭
1938 年 慕尼黑協定
1939 ~ 1945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 ~ 1943 年 斯大林格勒被圍
1945 年 德國和日本戰敗
1945 年 5月 9日 德國投降
1946 ~ 1949 年 希臘內戰
1947 年 6月 向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害的所有歐洲國家提供馬歇爾援助
1949 年 4月 4日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49 年 5月 與 10月 兩個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1949 年 5月 5日 歐洲委員會成立
1951 年 4月 18日 歐洲煤鋼聯營集團的巴黎條約
1953 年 3月 5日 斯大林去世
1955 年 5月 14日 華沙條約
1956 年 2月 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
1957 年 3月 25日 歐洲六國簽訂羅馬條約
1961 年 8月 修建柏林牆
1974 年 4月 25日 葡萄牙石竹花革命
1974 年 7月 23日 希臘軍人政權垮台
1975 年 11月 20日 佛朗哥去世
1975 年 8月 1日 歐洲安全及合作會議成員國簽署赫爾辛基文件
1979 年 6月 7~10日 首次歐洲直接普選
1985 年 12月 17日 12國簽署單一歐洲文件
Ⅲ 巴西總統是誰
簡述 巴西總統,是巴西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巴西的總統制是在1889年推翻了佩德羅二世的巴西帝國以後建立的。此後,巴西有過六部憲法,兩個獨裁時期和三個民主時期。在民主時期當中,投票是強制性的。 現任總統是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來自巴西工人黨。2002年當選,次年就任,任期至2011年。他得到的票數使巴西當選總統當中最多的。2006年10月1日的選舉中,他得到了5820萬張票。 [編輯本段]總統的權力 作為總統制國家的元首,巴西總統擁有很大的權力,他有效地掌握著國家政府、在國外代表這個國家、任命內閣成員和最高法院成員,同時也是巴西軍隊的總司令。 巴西總統還有很大的立法權力,它可以向國會提出法律建議,或者使用「臨時手段」,也就是在緊急情況下,不經過國會批准就馬上頒布並施行法律的權力。 [編輯本段]擔任總統的要求以及任期 根據1988年憲法,巴西總統必須是在巴西出生的國民、居住在巴西、35歲以上、有黨派屬性並擁有一切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人。 巴西總統的任期為四年,可以連任一次。關於連任的條款是1997年16號憲法修正案加上的。 [編輯本段]總統的特權 巴西總統可以使用阿爾沃拉達宮作為居所,普拉納爾托宮作為辦公場所。總統配有醫療和安全方面的專門人員、秘書和助手。還有專車和專機(所謂「巴西空軍一號」) [編輯本段]歷任巴西總統 1889年,德奧多羅·達·豐塞卡推翻了佩德羅二世的巴西帝國,建立了共和國,1891年,一部與美國憲法類似的巴西聯邦憲法誕生,國名也叫做「巴西合眾國」。那個時代雖然從理論上講,巴西是個民主國家,但是實際上該國被一些地區大寡頭統治者。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大寡頭交替執政。農村的選票常常被大地主控制,由於選舉權有文化程度要求,只有不到6%的巴西人有選舉權。而且實際上也只有富人才能選舉或被選舉。 1930年,慘遭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的巴西爆發革命,舊的共和國終結,聖保羅州的大寡頭華盛頓·路易斯成為總統,他破壞了聖米兩州輪流執政的制度,在下一次選舉當中還支持來自聖保羅的普列斯特斯。然而,路易斯在任期結束前3周被推翻,普列斯特斯並沒有能上台。 這一時期的巴西總統有: 德奧多羅·達·豐塞卡 1889.11.15-1891.11.23 代理總統至1891年2月,巴西頒布憲法後,仍被選為總統,由於他與立法院有沖突,他試圖終止憲法運作,用總統令治理國家未成,被迫辭職。 弗洛里亞諾·佩紹托 1891.11.23-1894.11.15 豐塞卡的副總統。豐塞卡辭職後繼任。 普魯登特·德·莫拉伊斯 1894.11.15-1898.11.15 是巴西第一個經普選產生的總統。 坎波斯·薩雷斯 1898.11.15-1902.11.15 羅德里格斯·阿爾維斯 1902.11.15-1906.11.15 1918年,他再次當選,但不幸在就職前去世。 阿方索·佩納 1906.11.15-1909.6.14 阿爾維斯的副總統,在任內去世 尼洛·佩桑尼亞 1909.6.14-1910.11.15 佩納的副總統,佩納去世後繼任,在他的任期內,巴西的奴隸制被最終廢除。 赫耳墨斯·羅德里格斯·達·豐塞卡 1910.11.15-1914.11.15 為首任總統的侄子。 文塞斯勞·布拉斯 1914.11.15-1918.11.15 豐塞卡的副總統。 德爾芬·莫雷拉 1918.11.15-1919.7.28 當選總統應為阿爾維斯,但他在就職前去世,這樣莫雷拉作為布拉斯的副總統接任總統。莫雷拉有心理問題,1919年,巴西新憲法誕生,他提前放棄了職務。 埃皮塔西奧·佩索阿 1919.7.28-1922.11.15 1919年當選,以便完成莫雷拉的任期。 阿圖爾·貝爾納德斯 1922.11.15-1926.11.15 華盛頓·路易斯 1926.11.15-1930.10.24 在任期完成前夕被推翻 熱圖利奧·瓦加斯 1930.11.3-1945.10.29 巴西大獨裁者,1945年被推翻 若澤·利尼亞雷斯 1945.10.29-1946.1.31 巴西大法官,在瓦爾加斯被推翻後繼任。 1945年,瓦加斯被政變推翻,但是他此後曾一度再次當選,而且他的影響力維持到第二共和國結束。這一時期巴西政局不穩。1954年,瓦加斯在政治危機中自殺身亡,此後便是一系列任期很短的總統執政。1961年,右翼的誇德羅斯上台,但7個月後辭職,當時總統和副總統時分別投票的,副總統則是誇德羅斯的政敵,左翼政治家古拉特,政治危機最終解決,古拉特當選總統,但職權較以前的總統減少。1963年,公民投票決定恢復總統制,1964年,古拉特被政變推翻。這一歷史時期的巴西總統有: 加斯帕爾·杜特拉 1946.1.31-1951.1.31 巴西社會民主黨人 熱圖利奧·瓦加斯 1951.1.31-1954.8.24 屬於巴西工黨,1951年再次當選,任內自殺身亡 卡菲·菲略 1954.8.24-1955.11.9 瓦爾加斯的副總統,軍隊阻止其行使職權。 內雷烏·拉莫斯 1955.11.11-1956.1.31 參議院議長,代總統,社會民主黨人 茹塞利諾·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 1956.1.31-1961.1.31 社會民主黨人,任內將首都遷往巴西利亞 雅尼奧·誇德羅斯 1961.1.31-1961.8.25 巴西天主教民主黨人,在任內辭職。 若奧·古拉特 1961.9.7-1964.4.1 誇德羅斯的副總統。在任內被政變推翻 1964-1985年,是巴西的軍事獨裁時期,這一時期巴西的總統有: 卡斯特洛·布蘭科 1964.4.15-1967.3.15 軍事獨裁者 科斯塔·席爾瓦 1967.3.15-1969.8.21 軍事獨裁者,後因中風,失去履行職權的能力,權力被軍人執政委員會取代。 埃米利奧·梅迪西 1969.10.30-1974.3.15 軍事獨裁者 埃爾內斯托·蓋澤爾 1974.3.15-1979.3.15 軍事獨裁者 若奧·菲格雷多 1979.3.15-1985.3.15 軍事獨裁者 在80年代,軍隊政府開始了漸進的民主化進程,1988年,新憲法獲得通過,1989年,根據憲法展開的總統選舉進行,巴西回歸民主化社會。1985年後的巴西總統有: 若澤·薩爾內 1985.3.15-1990.3.15 費爾南多·科洛爾 1990.3.15-1992.10.2 幾十年以來第一位民選總統,1992年遭彈劾,被迫辭職。 伊塔馬爾·弗蘭科 1992.10.2-1995.1.1 科洛爾的副總統,在科洛爾辭職後繼任。 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1995.1.1-2003.1.1 巴西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連任的總統。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 2003.1.1至今 巴西現任總統
Ⅳ 巴西獨立什麼時候
巴西獨立是1822年9月7日。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總人口2.02億。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十國接壤。
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接著葡萄牙王子佩德羅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Ⅳ 巴西世界盃預選賽什麼時候開始
世界盃外圍賽將提前到2010年10月份就開始進行,中國隊將從第一輪開始參賽。2014年世界盃預選賽賽程如下:
第一輪、第二輪排名前6的隊伍輪空
第一輪40進20,主客場淘汰賽,
時間: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1月17日
第二輪20進10,主客場淘汰賽,
時間:2011年3月26日、2011年3月30日
第三輪16進8,四個小組每組四隊,主客場雙循環,
時間:
2011年6月8日、
2011年9月7日、
2011年10月12日、
2011年11月16日、
2012年2月29日、
2012年6月3日(國際足聯執委、日本足協副主席小倉純二提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時間表:2011年9月7日、2011年10月12日、2010年11月1日、2012年2月29日、2012年6月3日、2012年6月10日。是否通過要看國際足聯是否批准2012年6月10日為國際足聯比賽日)
第四輪:八強賽,兩個小組主客場雙循環,
時間:
2012年9月12日、
2012年10月17日、
2012年11月14日、
2013年2月6日、
2013年3月27日、
2013年6月8日
小組第三附加賽:
時間:2013年6月15日、2013年6月22日
亞洲第五與其他洲球隊附加賽:
時間:2013年9月11日、2013年10月16日
估計等南非世界盃結束以後應該還有所調整
Ⅵ 世界上最早的普選是在哪個國家開始的什麼時候
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公元前5世紀左右.
Ⅶ 一戰、二戰的時候,拉丁美洲國家在干什麼
一戰、二戰期間的拉丁美洲國家,受到的戰爭洗禮相對較少。期間主要是國家發展與種族的融合。 這也奠定了之後拉丁美洲國家的國際地位。
分析一戰、二戰時期的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不難發現其變化及動作: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太子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向法國宣戰。德國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同時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及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有義大利組成的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進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歐美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即1914--1918.。
與此同時
1910年--1917年,墨西哥在幹革命,推翻蒂亞斯的獨裁統治,挫敗美國干涉,制定了1917年的新憲法;1920年起,墨西哥進入相對和平時期。
哥倫比亞就沒什麼大事了,無非就是種咖啡,採石油,種香蕉之類的,一直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然後人民不幹啦,1930年哥倫比亞共產黨就成立了。
委內瑞拉1908年戈麥斯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開始長達27年的親美獨裁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荷殼牌石油公司開始在委內瑞拉建廠。戰後,美國資本大批湧入。20世紀20年代末,由於馬拉開波湖盆地油田的開發,委內瑞拉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隨著石油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委內瑞拉工人階級逐漸形成。1928年 2月,爆發了大規模反獨裁政權的群眾運動。1935年以後,民主運動再度高漲,國家民主黨 (1941年改稱民主行動黨 )和共產黨(1937)等相繼成立。
蓋亞那也一樣啊,被美國壓榨,美國公司跑去那采資源。
厄瓜多在自由黨人L.普拉薩·古鐵雷斯任總統期間(1901~1905,1912~1916),政局相對穩定,經濟有所發展,可可成為主要出口商品。1916~1925年,厄瓜多的政治、經濟大權完全掌握在商業和農業銀行手中。1925年一些青年軍官發動起義,推翻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G.S.科爾多瓦政府(即厄瓜多七月革命)。
巴西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新政府打著「秩序和進步」的口號,並以總統制為基礎來加強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三產量的咖啡之外,在經濟上也締造了佳績。後來在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下,「咖啡經濟」受到了沉痛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政變、獨裁統治和君主立憲等體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玻利維亞15世紀就被西班牙占成殖民地了,一戰之前幾十年和智利打仗,打了幾年,輸了,丟了一片領土,一戰之後的十幾年1932年,又和巴拉圭打仗,又被人刷了經驗,又喪失了大片領土。
智利在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後,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制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1909年成立了工人聯合會。1912年,在L.E.羅卡瓦隆領導下成立了社會勞工黨。
巴拉圭1904~1936年,自由黨掌權。這期間,黨爭不止,黨閥擅權,政治混亂,經濟發展緩慢。
烏拉圭算是比較安定的國家了,在20世紀上半葉,經濟穩定、社會安寧。直到1973年發生軍事政變。
阿根廷1853年,烏爾基薩將軍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建立聯邦共和國,烏成為阿制憲後第一任總統。1860年改為共和國。20世紀30年代起出現軍、文人交替執政局面。但是政局相對其他國家來說,也算是比較穩定的。
其實一戰基本上可以說算是歐洲的戰爭,南美地區基本沒有捲入戰爭,所以這些國家在一戰期間基本上就是采礦採石油,種咖啡種香蕉,暴力一點的國家或者地區就你打我,我打你,但都是局部戰爭,很少有大規模戰爭。
二戰開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從39年九月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5月8日,蘇俄和波蘭部隊攻克柏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帝國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並於1945年9月2日簽署投降書為止。
這期間
墨西哥1920年起進入和平時期。但歷屆政府並沒有認真貫徹1917年憲法原則和社會改革綱領。土改進行緩慢,工人生活貧困,外國資本控制著墨西哥大量財富,經濟發展遲緩。1934年L.卡德納斯當選總統。他組織資產階級左翼激進政府,實行社會經濟改革,大力推進土改,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比其執政前歷屆政府20年分配總額還多一倍以上。1937年實行鐵路國有化,1938年將外資石油公司全部收歸國有,建立石油、鐵路等國家資本主義工業部門。這些改革為實現國家工業化創造了條件。墨西哥雖然沒有大規模捲入二戰,但是眾所周知墨西哥當時是美國的小弟,完全被美國控制,所以站在同盟國這邊,開放了一些港口,也有派兵出戰的表現。
哥倫比亞在1930年 7月成立哥倫比亞共產黨。同年,自由黨人E.奧拉亞·埃雷拉當選總統(1930~1934在任)。自由黨再度執政後,在人民的壓力下實行了一些改革。A.洛佩斯·普馬雷霍第一次執政期間,於1936年修改憲法:明確三權分立原則,實行直接選舉;廢除天主教會對教育的壟斷;規定工人有權罷工,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政府承認農民佔領私人荒地的所有權,規定工人的最高工作日和失業補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工業品進口減少,咖啡輸出增多,哥倫比亞的工農業都有所發展,國家黃金儲備增加,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哥倫比亞與日本斷交,1943年11月對德宣戰。1946年,保守黨人M.奧斯皮納·佩雷斯在美國支持下當選總統(1946~1950在任)大肆迫害自由黨人和勞動人民。1948年 4月,自由黨左翼領袖J.E.蓋坦被暗殺,導致人民武裝起義。1949年保守黨人L.E.戈麥斯·卡斯特羅當選總統,執行親美獨裁政策。1950年農民在山區組織游擊隊,多次擊退政府軍的圍攻。1953年武裝部隊司令G.羅哈斯·皮尼利亞發動政變上台,1957年被迫下台。同年自由黨和保守黨達成協議,組成全國陣線,決定從1958年起16年內兩黨輪流擔任總統,共同組閣。
委內瑞拉在20世紀20年代末,由於馬拉開波湖盆地油田的開發,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隨著石油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委內瑞拉工人階級逐漸形成。1928年 2月,爆發了大規模反獨裁政權的群眾運動。1935年以後,民主運動再度高漲,國家民主黨 (1941年改稱民主行動黨 )和共產黨(1937)等相繼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的食品、紡織、印刷等民族工業有所發展,一些大庄園逐漸變為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農場。1945年10月,一批青年軍官和民主行動黨人發動政變,推翻了I.梅迪納·安加里塔政權,成立革命執政委員會,由民主行動黨領袖R.貝坦庫爾特任主席。1947年12月舉行第一次普選,民主行動黨人R.加列戈斯當選總統,次年 2月就職。民主行動黨政府宣布實行民主自由,並對外國石油公司增加所得稅。1948年11月,美國支持M.佩雷斯·希門尼斯發動政變,建立親美軍事獨裁統治。1958年 1月委內瑞拉人民起義推翻了佩雷斯·希門尼斯政權。同年12月舉行普選,貝坦庫爾特當選總統,次年 3月由民主行動黨、民主共和聯盟、基督教社會黨組成三黨聯合政府。
蓋亞那繼續被歐美國家壓榨orz
厄瓜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同盟國一邊,自由黨總統C.A.阿羅約·德爾里奧將加拉帕戈斯群島租讓給美國作空軍基地。1941年厄瓜多同秘魯發生邊界武裝沖突,結果失敗,喪失大片國土。1944年 5月阿羅約·德爾里奧被人民起義推翻,J.M.貝拉斯科·伊瓦拉就任總統(見厄瓜多人民起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厄瓜多民族民主運動高漲。1945年頒布了一部比較民主的憲法。同年底,美國被迫撤除設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空軍基地。1947年發生軍事政變,貝拉斯科·伊瓦拉政府被推翻。1948年自由黨人G.普拉薩出任總統,同美國簽訂雙邊軍事協定。1952年貝拉斯科·伊瓦拉第3次當選總統。同年8月,厄瓜多同秘魯、智利共同簽署維護 200海裏海洋權的《聖地亞哥宣言》。1956年以後曾多次建立親美獨裁政權。1968年6月貝拉斯科·伊瓦拉第5次當選總統。兩年後他解散議會,宣布全國戒嚴,獨攬大權。1971年由於美國漁船不斷在厄瓜多領海非法捕魚,厄美關系緊張。
玻利維亞32年才被人胖揍一頓,還沒緩過來
智利在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P.A.塞爾達(1938~1942)、J.A.里奧斯·莫拉萊斯(1942~1946)和G.岡薩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4年與蘇聯建立外交關系,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共產黨人入閣。1947年起,關押並流放大批共產黨人,鎮壓罷工工人,並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斷交。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宣布共產黨為非法。1952年,C.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執行對外追隨美國、對內壓迫人民的政策。由於美國資本的控制,智利民族工業發展非常緩慢;農業亦非常落後,全國70%的可耕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日益發展。
巴拉圭1936年2月17日,R.弗朗哥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一些政治、經濟改革,徵收大庄園主部分閑置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1939年 4月,J.F.埃斯蒂加里維亞在自由黨支持下當選總統,1940年9月因飛機失事遇難。H.莫里尼戈繼任總統後,實行軍事獨裁統治。1948年2月,「紅黨」把他趕下台,奪取政權,由J.N.岡薩雷斯任總統。此後政局混亂,總統更迭頻繁。1954年 5月,A.斯特羅斯納發動政變,推翻當時的總統F.查韋斯,利用紅黨和軍隊維持其統治。他對外依靠美國,對內嚴厲鎮壓反對派,執政至今。
烏拉圭繼續安定
阿根廷一直在中立,因為戰前阿的政策相當親德,很晚才對德宣戰,而且時任的總統傾向於納粹制度,戰後也很多納粹逃到阿根廷。
其實在珍珠港事變後,當時烏拉圭國家黨領導人的講話最能代表南美洲國家的心聲,他說:「這場戰爭應該由金黃頭發的人和黃種人自己解決。反正這是獅子與獅子為爭奪獵物的斗爭。」幾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著這樣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絕大數南美洲國家都沒有捲入戰爭。
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巴西:
巴西是惟一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南美洲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巴西與納粹德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關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國出口商品,德國給巴西提供軍火。戰爭爆發前一年,德國25%的進口來自巴西。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大量進口武器。自1930年起,投機分子瓦加斯統治著這個擁有四千五百萬人口的南美最大國家,正如其政府成員公開所說,瓦加斯在意識形態上接近德意日軸心國。1937年11月10日,他發動政變廢止憲法、禁止一切政黨活動,使自己成了所謂的「新國家」的獨裁者。二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後,美國一邊觀望「不出手」,一邊又督促南美洲各國加入盟國陣營。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國向巴西提供了為數不少的軍事、技術和財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總統瓦加斯向美國保證,如果美國受到別國攻擊,巴西將全力支持美國。同一年,美國便開始支持巴西在里約熱內盧附近建造大型煉鋼廠,這座煉鋼廠建成後就成了巴西工業化的象徵。巴西在美國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成為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有歷史學家說:「戰爭期間,美國把對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軍事投資給了巴西。依靠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強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超越了阿根廷。」
為了阻止巴西與美國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國擊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於8月28日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國訓練和裝備的26000名巴西遠征軍陸軍部隊加入美軍第五師,投入義大利戰場。據統計,在整個二戰期間,巴西空軍共執行了2550次飛行任務,有1889名巴西人陣亡,在前線陣亡的約有650人。
1933年至1938年期間,巴西與德國保持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德國把瓦加斯威權政府看作是理想的夥伴。1938年,德國25%的進口、主要是原料和農產品來自巴西,同期巴西與美國的貿易額下降。同一年,巴西開始從德國進口武器。 1938年,瓦加斯借口加強民族主義,禁止外國人從事政治活動。這樣,在巴西南方生活的八十萬德國移民受到了限制,當時的德國移民接受納粹的學校教材和宣傳材料、報紙和德國烏發電影製片廠的電影。1931年起在巴西存在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有五千名黨員,該黨由於進行政治活動,也遭到取締。
以下為全文轉自網路:巴西是盟軍的一員,早在二戰初期就被美國爭取,加入了盟軍並獲取大量的軍事援助.巴西陸軍在義大利有出色戰績,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7月6日回國前,在遠離故土的戰場,巴西遠征軍奮戰了239天,陸軍部隊一共俘獲了敵方將軍2名、軍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價是陣亡13名軍官444名士兵,2064名戰傷,658名事故受傷,被俘1名軍官34名士兵,失蹤16人。空軍部隊共有48名飛行員執行了445次戰斗任務,出擊2546架次共計5465飛行小時,投彈約1010噸,擊毀了1304輛汽車、12列火車、8台裝甲車輛、25座鐵路公里橋梁和31個燃料庫和彈葯庫。大隊的損失是,飛機被擊落22架,飛行員當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陣亡,3名在事故中喪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除了派遣遠征軍直接赴歐作戰,還在空運中轉以及大西洋船隊的護航中也作出了貢獻。雖然沒有遠征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這些貢獻對於保護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巴拿馬運河的防衛、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以及補給運輸交通線路的鞏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遠赴重洋的那支遠征軍部隊,雖然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在最早的戰斗中發揮不佳,但是在緊張的戰斗中他們也學會了本領,逐漸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在義大利的戰斗,任何遠征軍將士都為此感到光榮。盡管從組織上看來,遠征軍是隸屬於美軍門下,從補給到作戰幾乎都聽任於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雇傭兵的色彩,但是他們的英勇行為以及從作戰的歷史來看,直到現在,巴西人還是以此為榮,並對遠征義大利的行動進行著高度的評價。
雖然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南美國家都象徵性地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對戰爭作出了有意義的貢獻,通過與美國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國內,瓦加斯總統所期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參戰以前所興建的鋼鐵廠就是巴西的工業化所邁出的第一步,這以後,由於美國在巴西軍事基地的建設,從客觀上,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由於遠征軍獲得的現代化武器以及在實戰中取得的現在作戰的經驗,巴西的國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國也有了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國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動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遠征軍的士兵還在另一個意義上改變了巴西自身。由於巴西在戰前和別的南美國家一樣,還是一個獨裁氣息嚴重,等級差別森嚴的國家,這一次大規模的遠征歐陸,所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社會的底層,然而到了義大利,隸屬在美軍這么一支民主氣息相對濃厚的軍隊下,平等的思想在他們身上紮下了根,也為他們培養了一種自信和自尊以及對個性的認識。他們回到了國家以後,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巴西民主化的先鋒力量。戰後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別的以軍人當政的南美軍事獨裁國家有著不同,在國內動亂政變不絕的那些國家中,唯有巴西保持著一種相對而言安定和發展的狀態,這一切,和那239天的遠征都應該有著一定的聯系。而新一代巴西總統中甚至也有原來遠征軍的成員。由此可見,那一支規模不大的遠征軍,對於戰後所巴西起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巴西是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南美國家,兩萬六千名巴西士兵在義大利戰線與盟國並肩作戰,參戰給巴西帶來了軍事現代化、使巴西獲得了進入工業時代的入場券,在南美洲擁有了更大的實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源源不斷地供應盟軍戰略物資,派兵作戰.積極配合盟軍的軍事行動,從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貢獻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鋪平了道路。
所以,拉丁美洲的各個國家在一戰、二戰時期主要動向概括為: 融合、抗爭、發展。
Ⅷ 巴西建國多少年
要看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了,1822年9月7日建立巴西帝國[3],1889年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3]。1891年建立合眾國。1967年改為現國名。
古代史上的巴西在淪為殖民地之前是有文字記錄的。瑪雅文化的一個分支就在巴西。在淪為殖民地以後。有關巴西歷史的文字記載全部被西方人以異端邪說全部焚燒干凈
Ⅸ 巴西的首都在什麼時候由里約熱內盧改為巴西利亞的
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到巴西利亞
拉美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遷都後,巴西以首都為基地,探索出一條在稀樹草原上科技興農的新路子,不僅改變了南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促進了全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巴西利亞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0餘萬居民的世界名城。
巴西的舊都里約熱內盧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東南一隅。1950年前後,巴西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周圍不到全國11%的地域內,而廣闊的中西部和北部亞馬遜地區發展長期滯後,雖然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這樣就有所謂「兩個巴西」的存在:一個是先進的沿海巴西,集中在東南部的狹長地帶,其現代化程度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一個是荒涼落後的內陸巴西,是全國的「低谷地帶」。
1956年上台的庫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大計」,以盡快克服容易引起國家分裂的嚴重失衡狀態。在不到4 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和多方壓力,在人跡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 月21日舉行了舉世矚目的遷都大典。隨後幾十年間,巨大的區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僅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以後,沿線即由10萬人猛增至200 萬人,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實施遷都戰略後才真正發生了效應。遷都後,原首都里約熱內盧「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加強了。現在,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三地分別承擔巴西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的中心職能,各司其職,各具特色。
Ⅹ 20世紀,80年代的巴西總統叫什麼
若昂·菲格雷多(João Figueiredo)1979年3月15日—1985年3月15日 國家社會黨(軍人) 1985年,若昂·菲格雷多下台,其權力歸還予民主政府,新共和國時期(Nova República)開始。面對軍事政府遺留下來的經濟和民生問題,政府採取各項政策以穩定民心。最後政府成功穩定經濟,並讓國家再次走向繁榮。
坦克雷多·內維斯(Tancredo Neves)巴西民主運動黨(坦克雷多·內維斯於1985年1月15日當選為總統,本應於1985年3月15日上任,但他就任前幾天突發重病,故並未宣誓就任,並於4月21日逝世。)
若澤·薩爾內(José Sarney)1985年3月15日—1990年3月15日 巴西民主運動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