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核潛艇為什麼下水

巴西核潛艇為什麼下水

發布時間:2022-07-13 12:57:56

⑴ 潛艇為什麼能下水

潛艇利用浮力 與重力之間的關系實現的
潛艇內有水倉 水倉空的時候 潛艇浮著 水倉吸多少水 潛艇錢多麼深 當然也用下潛限度 一般看排水量 3000多噸的 能潛個250m 核潛艇排水量1萬多 下潛 500m 一般規律

⑵ 核潛艇失事究竟是人為地操控還是天意的安排,而後為何

造價10億美元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是俄羅斯最先進的防禦武器。庫爾斯克號災難發生後,俄羅斯官方立即展開了秘密調查,但有一個人知道他們不會公布結果。這個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國政府的俄羅斯事務顧問,他和俄羅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層都有聯系,妻子也是俄羅斯人。特拉斯科特決定自行調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關系,開始對他掌握的少量信息進行研究。車臣的伊斯蘭武裝炸毀了庫爾斯克號?庫爾斯克號災難發生後,一家車臣通訊社語出驚人。該社報稱,為了支持車臣的伊斯蘭武裝,一名艇員炸毀了庫爾斯克號。但是,誰能進入潛艇前部?誰又有放置炸彈的動機?接著又推測說庫爾斯克號是因碰撞而沉沒的?

事發當日的巴倫支海上並非只有北方艦隊,至少還有2艘北約潛艇在監視俄羅斯的演習。特拉斯科特發現,這種爾虞我詐的游戲常會演變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來,俄羅斯海軍已有25起潛艇相撞事故記錄在案。根據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連英國海軍都認為庫爾斯克號是因碰撞而沉沒的。特拉斯科特說:「他們最先想到的是,庫爾斯克號可能是在巴倫支海被美國潛艇撞的。」但他們並沒有確切的證據。

最後,俄羅斯海軍公開了一張美國潛艇孟斐斯號的衛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軍港內,拍攝時間是庫爾斯克號沉沒後7天。俄羅斯認為,照片足以證明這艘美國潛艇曾經受創。而美方則斷然否認孟斐斯號曾發生過碰撞事故。俄羅斯海軍毫不示弱,他們舉行記者會,在公布的圖像資料中,庫爾斯克號側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們堅稱那就是碰撞的證據,罪魁禍首不是孟斐斯號就是其他潛艇,也許是英國潛艇。一時間,庫爾斯克號成了棘手的政治問題。英國國防部認為有必要探討碰撞之說,既然北約潛艇受到了譴責,他們也必須知道真相。

俄羅斯方面仍不能解釋潛艇沉沒的原因。有關官員說,撞擊、爆炸或者兩個因素,都有可能是潛艇出事的原因。那麼「庫爾斯克號」失事的原因是什麼呢? 至今無人能解答這個謎底!!!!

⑶ 求!!!!,幫幫忙啊!!台風級潛艇

艦級"是一個專業用語,是指在同艦種的艦艇中, 按排水量、主要武器裝備、推進方式或服役年代等劃分的艦艇,不完全是按大小來區分的,多將第一艘艦艇的名字代表某一個艦級。如:俄羅斯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共有4個級別7個型號,其中「奧斯卡—2」型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可以這樣描述: 艦類——核潛艇 艦種——巡航導彈核潛艇 艦級——奧斯卡級 艦型——奧斯卡級第2型(即改進型) 艦名——庫爾斯克 艦號——K-141 有的國家不叫「級」,只叫「型」,如我國潛艇的33型、035型常規潛艇、091型攻擊核潛艇等,而不叫33級、035級、091級等。元級、漢級、基洛級等都是北約國家給我國潛艇起的名字,或是引進國的叫法,不是我國規范的叫法。宋級就是我國的039型常規潛艇,漢級就是我國的091型核潛艇(如果是改進型就寫為091G型),基洛級就是我國的877型,以此類推。 如果是某一艘船,如我國第一艘091型攻擊核潛艇,就是:091型長征1號艇(舷號401) 自1990年以來,世界各國在役潛艇的總數大約減少了50%,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約800艘,減少到2002年初的400艘左右。在同一時期,世界各國核潛艇的數量削減得更多,從330艘銳減到140艘。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擁有核潛艇。從1974年開始,印度已經踏上努力研製核潛艇之途,並計劃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取得成果。此外,巴西曾經執行的核潛艇計劃卻由於財政緊縮和缺少重大的技術進步而停止。有專家預計,在今後20年或更長時間內,可能不會增添新的核潛艇國家。 美國海軍 寂靜的水下艦隊 美國現役「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時間平均預計為44年,因此,到21世紀20年代,美國海軍不需要替換該級艇。其中被改裝的4艘「俄亥俄」級預期服役到2027到2028年。到2008年之際,「俄亥俄」號將作為第一艘巡航導彈核潛艇重新服役,該艇上的24個導彈發射筒將有22個被改為每個可裝載7枚戰術「戰斧」導彈的發射筒,另外兩個則作為9人用的設閘室,用於66名(緊急情況時可增至102名)「海豹」隊員進出潛艇的進出口。此外,甲板上還能攜帶兩個乾式甲板輸送裝置或先進的「海豹」分隊輸送潛艇(或兩種輸送裝置各攜帶一個)。被改裝的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將對核反應堆重新更換核燃料,裝備最新式的感測器和通信系統。除了4艘預計被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之外,其餘14艘「俄亥俄」級中的「阿拉斯加」號已於2002年2月完成改裝,裝備了「三叉戟」D-5型彈道導彈。 美國2002年在役的攻擊型核潛艇總數為53艘,但美國海軍首腦認為,完成其全球任務最少需要62艘。盡管在將近60年的時間里,美國核潛艇還沒有擊沉過敵人的艦艇和潛艇,但它已是美國情報收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發射平台。惟一限制其發展的就是高昂的造價。「弗吉尼亞」級首制艇於1998年訂購時,造價為42億美元,到2002年初,其建造費用已增加了3.41億美元,這就限制了每年訂購一艘的速度。如果「弗吉尼亞」級的建造按計劃完成,美國將最終只有約30艘攻擊型核潛艇。為此,美國海軍試圖用兩種途徑來提高攻擊型核潛艇的戰力水平,一種是對役齡較長但仍很有效的「洛杉磯」級換裝核燃料,另一種則是將建造「弗吉尼亞」級的速度提高一倍。但由於資金有限,這兩種途徑不可能同時進行。而且,建造30艘「弗吉尼亞」級的計劃可能難以實現,這是由於「弗吉尼亞」級之後的新型核潛艇的設計已經開始。 「弗吉尼亞」級的首制艇於2004年6月建成服役,該級的第四艘「北卡羅萊納」號將於2007年底建成服役。然而,其第五艘將不會在2011年之前加入現役,此後,可能會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繼續建造「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2004年,「海狼」級的第三艘,同時也是該級最後一艘的「吉米·卡特」號將服役。雖然水下排水量9137噸的「海狼」號和「康涅狄格」號核潛艇被美國海軍用做攻擊型核潛艇,但「吉米·卡特」號卻與前兩艘略有不同。該艇全長138.1米,水下排水量為12139噸,舯部有一個長度為30.5米的艙段,可容納50名「海豹」隊員及其裝備。此外,該艇還具有特殊的情報收集能力,可以取代退役的「鱘魚」級最後一艘「鯛魚」號。 俄羅斯 局面混亂的核潛艇力量 目前俄羅斯潛艇兵力的訓練狀態和物質條件非常窘迫。自1996年以來,俄羅斯沒有建造過新的核潛艇,在過去10年也僅僅造了兩艘,4座潛艇建造廠目前處境艱難。 因此,8艘「基洛」級常規潛艇的合同分配使得這4家建造廠鬧得不可開交。 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現已僅存12艘,其中「台風」級1艘,「D-Ⅳ」級6艘、「D-Ⅲ」級5艘,而「D-Ⅲ」級的最後一艘將於2005年底退役。在1990年後期經過大修之後,「台風」級首制艇於2000年10月被命名為「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並於2002年6月26日被拖離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修理車間。據新聞媒體報道說,在紀念儀式舉行之後,該潛艇又被拖回廠內。經過整修後的「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戰略核潛艇於2002年底重新服役,用作新的BULAVA-30型潛射戰略彈道導彈的試驗平台。據悉,這艘核潛艇在2005年前將不能用於作戰巡邏,屆時「台風」級惟一一艘可作戰巡邏的「謝維爾斯塔爾」號可能已經退役。 取代尚未獲得成功的GROM(SS-NX-28)計劃的BULAVA-30型導彈,是陸基SS-25 TOPOL-M導彈的改進型。俄羅斯計劃用12枚BULAVA-30型導彈裝備其正在建造的惟一一艘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於1996年11月2日開工,工程代號為955,型號設計名稱為「博列依」級戰略核潛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目前俄羅斯已經停止了「尤里·多爾戈魯基」號的建造,而是轉向完成「阿庫拉-Ⅱ」級第三艘的建造。該艇最初被命名為「美洲獅」號。目前俄羅斯打算將該艇進行改進設計,在舯部增加一個具有12個導彈發射筒的艙段,用於裝備和發射BULAVA-30型導彈。這艘經過改進的新核潛艇被重新命名為「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可能於2005~2006年建成。如果資金允許,在北德文斯克尚未建成的「阿庫拉-Ⅱ」級的第4艘「猞猁」號可能也要進行相同的改進設計與建造。目前在役的6艘「D-Ⅳ」級計劃服役到下個10年,但是「D-Ⅳ」級中還有另一艘K-64號曾經被提議於2001年2月作退役拆除處理。然而,俄羅斯海軍2002年夏季提出一項新的建議,重新為K-64號換裝核燃料,並把它改裝成巡航導彈發射平台。這項建議明顯是針對美國「俄亥俄」級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而提出的。然而,目前俄羅斯只有一艘「D-Ⅳ」級可供改裝,而且改裝費用可能很高,因此對俄羅斯來說,這項改裝可能是不切實際的。 「奧斯卡-Ⅱ」級(代號為949A)的第13艘艇「伏爾加格勒」號(K-135)於1999年9月下水。該艇的下水最初是為了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建造車間騰出位置,但是據俄羅斯最近公布的一些資料表明,之所以使「伏爾加格勒」號核潛艇下水,主要是俄羅斯希望盡快讓這艘19400噸的巡航導彈核潛艇替代「庫爾斯克」號。 盡管俄海軍官員們一再聲稱惟一的「亞森」級(代號885)的「北德文斯克」號攻擊型核潛艇即將建成,並且在2001年再次為該艇投入了少量資金,但是從1993年12月在北德文斯克開工至今,這艘11800噸的核潛艇的建造仍無多少進展。「阿庫拉-Ⅱ」級的第2艘「獵豹」號的服役時間一再拖延。2001年12月4日,俄羅斯曾聲明說,「獵豹」號將是「阿庫拉-Ⅱ」級的最後一艘。這一聲明使得外界加重了對「美洲獅」號和「猞猁」號將被改裝成戰略核潛艇的猜測。然而,時間到了2002年7月,由於俄羅斯政府還有2000萬美元的欠款,因此「獵豹」號還停留在造船廠中。除此之外,還有兩艘分別於1989年和1991年在共青城開工建造但尚未完工的「阿庫拉-Ⅰ」級攻擊型核潛艇。據說它們於2002年2月被印度租用5年,費用50億美元,租用期大約從2005年開始。但是,俄羅斯目前尚無將這兩艘艇建成的計劃。盡管其中的一艘———「涅爾帕」號已完成82%的建造量,並且其裝備的反應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運行,然而由於造船廠不斷出現財力不足的情況,這兩艘艇最終很可能賣給別國。 英國 急待擴充的核潛艇艦隊 隨著4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於1993~1999年期間相繼建成服役,在今後1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英國已無必要制定這4艘艇的替代計劃。然而,盡管英國已在1997年訂購了首批3艘「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作為「快速」級的替代艇,但是英國擁有12艘攻擊型核潛艇兵力的形勢仍顯得十分緊迫。英國目前擁有7艘「特拉法爾加」級和5艘「快速」級攻擊型核潛艇,但這不足以完成英國海軍的任務,並且英國政府對於最初增加訂購另外3艘「機敏」級的許諾,已經放慢了兌現的步伐。水下排水量為7200噸的「機敏」級比計劃的2005年後期交付推遲了12~18個月。到2005年後期,兩艘「快速」級將退役,另外兩艘「快速」級將於2006年退役,比第2艘「機敏」級預期的交付時間要早一年。這樣,屆時英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兵力將減少到9艘。「快速」級的最後一艘核潛艇將在2011年退役。進一步影響英國核潛艇兵力水平的是「特拉法爾加」號在2007年退役,以及「圖布倫特」號在2008年退役。它們的退役時間比第3艘「機敏」級的服役時間要早一年。而最後的兩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到2020和2022年繼續服役可能是不現實了。這樣一來,英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兵力將有可能下降到只有6艘的水平。 法國 穩步發展的核潛艇力量 隨著常規動力的「阿戈斯塔」級「烏埃桑」號潛艇於2001年7月的退役,法國的潛艇兵力全部都由核潛艇組成。盡管從1990年開始,法國在役核潛艇的數量一直是10艘,但戰略核潛艇與攻擊型核潛艇的比例卻從1990年時的6∶4變成了4∶6。在4艘戰略核潛艇之中,分別於1976年和1985年服役的「可畏」級中的「無敵」號和「不屈」號,將被「凱旋」級的第3艘和第4艘,即2004年服役的「萊維吉蘭特」號和將於2011年服役但尚未開始建造的「可怖」號所取代。「可怖」號將成為「凱旋」級中第一艘裝備M51型戰略導彈的核潛艇。該彈發射重量55噸,最大射程為7000千米,能攜帶4枚TN-75分導式彈頭。M51導彈被略加改裝之後,將裝備於「凱旋」級的其他3艘。 水面排水量為2410噸的「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是世界排水量最小的核潛艇,該級的6艘於1983~1993年期間相繼建成服役。「紅寶石」級計劃於2012~2022年期間被6艘水面排水量為4100噸、水下最高航速為25節的「梭子魚」級攻擊型核潛艇取代。「梭子魚」級將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共攜帶18枚魚雷,或SCALP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和MM39「飛魚」反艦導彈。「梭子魚」級裝備一座150兆瓦的K-15型壓水反應堆,為一個41500軸馬力的推進電機提供動力,推進系統採用泵噴推進器。然而,「梭子魚」計劃已經比預計的時間推遲了兩年,並且由於資金嚴重不足,在2005年之前該級首制艇的建造工作將不會開始。由於第二艘航母被批准建造,法國海軍面臨日益增大的壓力,因此,「梭子魚」級的建造數量很可能減少,或者該計劃將被拖延。按照法國海軍的計劃,「梭子魚」級將服役到2050~2060年。長達半個世紀的服役時間將需要一個非常嚴格的設計。 印度 核潛艇俱樂部新成員 被印度稱為「先進技術潛艇」計劃的核潛艇研製工作始於1974年,其宗旨是立足於印度國內研製。這項計劃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出成果。按計劃,印度准備建造5艘核潛艇。目前,印度打算在研製的核潛艇上裝備射程為1000千米的潛射AGNI-2型彈道導彈(該彈替代了較早的SAGARIKA計劃),並加裝由魚雷發射管發射的印度-俄羅斯BHRAMOS(PJ-10)型巡航導彈。這種潛射巡航導彈是俄羅斯3M-55ONIKS型導彈(北約稱其為SS-NX-26)的改進型,2001年6月在印度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BHRAMOS巡航導彈的射程為300千米,可攜帶500千克的戰斗部。其戰斗部最終可能是一個由印度自行研製的核彈頭。 目前印度已經對核潛艇的建造事宜進行了安排,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分段在孟買的馬扎岡建造,在維薩卡帕特南的海軍艦艇修造廠進行組裝。該艦艇修造廠曾經於2001年下水一艘可潛式駁船,用於「先進技術潛艇」計劃中導彈發射試驗。據說,俄羅斯的科技人員已經參與了該項計劃的各個方面。印度第一艘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9400噸,長度為124米,可能於2006~2007年下水,2009年服役。 如果答案對您有用,請及時採納,謝謝~

⑷ 庫爾斯克號海難是怎麼回事

1956年,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從那時起到現在,美、俄、英、法等國共建造和發展核潛艇五百餘艘。之後,核潛艇事故便頻頻發生。其中,已知核潛艇沉沒的惡性事故就達十七起之多,並造成六百多名艇員喪生。據統計,前蘇聯海軍核潛艇沉沒十三艘,佔百分之七十五,死亡艇員達五百多人。六十年代以前,美國海軍也曾發生過三次沉艇事故,但七十年代後,隨著核潛艇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加強艇員的嚴格訓練和管理,使潛艇安全性和可靠性大為提高,近三十年來沒有發生過此類惡性事故。然而,在1970年之後的30年中,世界沉沒的十艘核潛艇全部被前蘇聯和俄羅斯囊括,其核潛艇事故如此之多,令人膽寒。僅1992年俄羅斯建國以來,就發生了七次核潛艇事故。是什麼原因導致蘇俄如此頻繁的海難事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前蘇聯核潛艇數量曾一度達到二百五十多艘,幾乎佔世界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事故發生的概率自然會大一些,這是冠冕堂皇的客觀原因。但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視,比如核潛艇質量問題,可靠性、可維性和不沉性標准問題,艇員的訓練、管理及組織紀律問題,事故發生後的自救及緊急救援問題等等。

潛艇的下潛與上浮主要是依靠向艇內水櫃中灌水和排水來實現的。所以,只要動力系統保持正常工作狀態,就可以產生高壓氣,吹除進入艇內各艙室或水櫃中的海水,從而使潛艇上浮到水面。前蘇聯潛艇曾經多次發生事故,但連人帶艇一起沉入海底的惡性事故還很少見。事故發生後通常都是緊急浮出水面,再確定搶修方案。

庫爾斯克號為何在事故發生後不緊急上浮,反而緊急下潛並坐沉海底呢?初步分析有三種可能:一是事發突然,完全來不及採取措施。艇內人員可能正在按照預定科目進行正常演練,各艙室之間的水密門沒有處於關閉狀態,艇首突然發生的大爆炸使艇員們茫然不知所措,全艇頓時亂作一團。這時,在巨大的壓力下,洶涌的海水從炸毀的一、二艙突然湧入其他各艙,使艇內進水過多而迅速沉沒。二是爆炸後艇內採取了措施,但效果不明顯。一、二艙爆炸並灌入海水之後,潛艇首部迅速下沉,在下沉過程中,艇員緊急關閉各艙水密門,結果可能只有尾部兩、三個艙室被保護下來。這時核動力系統仍在工作,但由於大部分艙室已經進水,即使是吹除部分艙室的海水也不能上浮,所以艇員緊急關閉了核反應堆,以防止造成核泄露。三是對事故判斷錯誤,處置措施不當。此次演習過程中可能預先設置了潛艇事故及緊急搶救的訓練科目,庫爾斯克號有可能在事故發生後錯誤地判斷了形勢,並繼續按照事先規定的訓練要求先坐沉海底,再實施自救,結果錯過了最初的自救時機,迅速沉沒。

潛艇出事主要是火災、碰撞或觸礁等事故,火災多由艇內故障引起,碰撞多是敵對雙方相互跟蹤距離過近引起,觸礁則是操作不當所致。碰撞是潛艇事故中較為頻繁的一種,主要是潛艇與潛艇,或潛艇與水面艦艇及水中漂浮物(如反潛網、漁網、水障、水雷等)相撞。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海軍的潛艇經常在公海上進行相互追逐和跟蹤,以竊取潛艇水聲信號和對方潛艇的技術機密,錄取下對方潛艇的水聲信號之後,就可以存入資料庫,用來分析判斷對方的潛艇型號,也可將其輸入水雷等水中兵器,在水下自動控制對潛艇發起攻擊。1986年10月,在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美國一艘核潛艇在執行跟蹤任務時就與前蘇聯核潛艇相撞,導致潛艇破損後上浮。類似的事件很多,基本上兩艇相撞後遭受損壞的總是前蘇聯的潛艇,西方潛艇看來更結實一些。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說,過去三十年來,俄國同外國潛艇相撞的事件共發生了十一次,其中十次是與美國海軍潛艇相撞。

潛艇觸礁擱淺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1981年10月27日,前蘇聯海軍二千三百五十噸的W級常規潛艇潛入瑞典海上禁區搜集情報,不慎在距基地十五公里處觸礁後擱淺。瑞典海軍反潛飛機、直升機、潛艇和水面艦艇全面出動,里三層外三層把W級潛艇圍了個水泄不通。該艇多次試圖逃離,但因損壞嚴重,結果還是在深水炸彈的轟擊下被迫浮出水面。艇長和一名軍官在被傳訊時堅持羅盤失靈和導航有誤造成擱淺。11月6日上午,兩艘拖船在瑞典海軍六艘艦艇和兩架直升機武裝押送下,將W級潛艇拖向公海,驅逐出境。俄羅斯在外交上丟了面子,不得不向瑞典政府賠禮道歉,並支付了二十六萬美元的救助費。

庫爾斯克號潛艇因爆炸而沉入海底的說法看來是沒有疑義的,關鍵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潛艇的大爆炸?最可能的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艇內發生嚴重火災,高速航行時撞上暗礁,在潛望鏡狀態航行時撞上吃水很深的商船底部,與潛艇相撞,艇上發生爆炸,撞上二戰時期布設的錨雷,遭到魚雷的攻擊或誤擊等等。在這些原因中,利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幾種可能:由於庫爾斯克號處於進行航行管制的軍事演習區域,所以與商船相撞的可能性較小;由於普京政府與北約表示緩和姿態,且處於和平時期,所以西方國家使用魚雷攻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如有錨雷,可能早就被過往船隻撞上了,不可能五十多年沒有船隻經過那一帶海域;潛艇爆炸水深在二十米左右,那片海域水深在一百米以上,而暗礁多在淺海一帶,所以觸礁的可能性也不大。現在,剩下的原因就只有三種可能:火災、撞艇、武器爆炸。

火災發生的可能性最大。無論是先發生火災後引發爆炸,還是先爆炸後引發火災,艇內曾經發生過不可挽救的火災應該是符合邏輯的推論。如果像Y級潛艇那樣先發生火災後引發爆炸,潛艇本來是有足夠的時間上浮的,它沒有上浮說明最初發生火災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爆炸後引發火災,從而造成二次或三次爆炸,使潛艇徹底破損沉沒。

與其他潛艇相撞也是合乎邏輯的推論。首先,在美蘇爭霸時期,雙方潛艇相撞是經常的事,因為都想獲取對方潛艇的水聲特性。普京執政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海軍演習,很難說北約不派潛艇跟蹤搜集情報;其次,潛艇為了達到隱身效果,都在外殼上塗敷了厚厚的吸聲塗料、消聲瓦或隱形橡膠等,從而使對方潛艇發現自己的距離縮短。同時,潛艇的水下航速卻大大提高,一般可達三十至四十五節(一節等於一點八五二公里)。本來眼神兒就不好,如果跑的速度過快,在相互跟蹤的過程中相撞的概率確實很高,因此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如果真的有潛艇與之相撞的話,究竟誰的潛艇會與庫爾斯克在北冰洋進行水下之吻呢?看來只有美國的洛杉磯級和英國的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最有可能,即使是這兩種級別的核潛艇,要是以全速與庫爾斯克號相撞,理論上講倒霉的該是自己而不應該是庫爾斯克,因為庫爾斯克的噸位足足比它們大一倍還要多,而且有聞名遐邇的雙殼體結構。不過,也有例外,1970年6月,美國一艘鱘魚級核潛艇在太平洋上與前蘇聯K-108號核潛艇相撞,結果美國核潛艇只是潛望鏡和天線等部位受到輕微損傷,而K-108的外殼則被撞出一個大洞,連推進器也嚴重受損。再說,法國的核潛艇太小,北約其他國家又沒有核潛艇,常規潛艇與之相撞有點像雞蛋碰石頭,沒有用。所以,看來與潛艇相撞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艇內武器爆炸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

艇內武器爆炸主要可能是魚雷、反潛導彈和水雷引起。奧斯卡級核潛艇I型主要裝備二十四枚SS-N-19潛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射程四百六十公里;配有SS-N-15和SS-N-16反潛導彈,備彈三十二枚;設有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五三型魚雷;四具六百五十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六五型魚雷,備用魚雷二十四枚。Ⅱ型配備的主要武器和I型基本相同,只是後續艇可配裝二十四枚改進的SS-N-24潛射巡航導彈,這種導彈是對地攻擊型,可利用飛機和衛星進行引導,射程遠達四千多公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奧斯卡級核潛艇導彈配置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潛艇都不同,人家的導彈都是放在耐壓艇殼裡面,要麼垂直發射,要麼就利用魚雷發射管發射。奧斯卡級則別出心裁,它的二十四枚導彈垂直發射筒分兩列布置在耐壓殼體和非耐壓殼體之間,每列十二具,傾斜角四十度。每兩個發射筒為一組,共用一個發射井孔,井孔長約六點五米,直徑二米,井蓋是向外翻折或是移動式的。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採用水滴形線型,為耐壓殼體和非耐壓殼體雙殼體結構。指揮台圍殼長約三十二米,在圍殼內設有漂浮救生艙。1型艇內分九個艙室,採用小分艙結構,Ⅱ型艇多設一個艙室。這樣的艙室布局,可確保一個艙室進水後全艇不沉沒。人員都在耐壓殼體裡面,非耐壓殼體主要放置導彈,且與海水相通。由於導彈發射筒分置艇體兩側,所以使潛艇寬度達十八點二米,但耐壓殼直徑很小,只有約八點五米,這樣在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就有三至四米的間隔。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設想當敵人發射的魚雷在觸及非耐壓殼體爆炸後對耐壓殼體內的人員和設備基本不形成威脅,因而是一種公認的十分獨特的設計。即使是潛艇中部命中一枚魚雷,這枚魚雷也必須穿過外殼、耐壓的導彈發射筒和厚達三米的海水,然後才能到達耐壓殼體,這時魚雷的危害已經減小到很微弱,所以該級潛艇的防護能力是很強的。

冷戰時期,奧斯卡級核潛艇曾經讓美國及北約傷透了腦筋,為了對付它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機和金錢,也不知道做了多少試驗。庫爾斯克號——奧斯卡級中最新服役的這樣一艘現代化核潛艇,為何像紙糊的一般,三下五除二就沉到海底?而且一百一十八人就這樣不聲不響地魂歸北冰洋了,這究竟是為什麼?有分析認為是巡航導彈爆炸,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二十四枚巡航導彈不是裝在耐壓殼體內部而是裝在其外部,即使是巡航導彈爆炸了對耐壓殼體的毀損也不會有這么大、這么快,因為潛艇不僅有耐壓殼體的堅固防護,而且也有內外殼體之間海水的阻尼作用。另外,巡航導彈是裝在一個耐壓容器中,與艇內所有組件都沒有瓜葛,且只有出水後發動機才點火,所以水下爆炸的概率極小。也有分析認為,是車臣反政府武裝搞破壞,派人在艇內預裝了炸葯。這種猜測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一萬四千多噸的潛艇起碼需要數百噸TNT當量的爆炸威力,還必須是在魚雷發射管、指揮台圍殼等關鍵部位爆炸才能使之沉入海底。如果車臣恐怖分子真能做到這一點,把大量的炸葯搬上潛艇而且布設好、安裝好定時爆炸引信等,其本事也有點太大了,這樣的話俄羅斯海軍的保衛能力、組織紀律性及安全防護能力就更值得懷疑了。

目前正式調查結果尚未出來,但似乎有兩種可能性最大:一種是魚雷爆炸。魚雷是一種裝有戰斗部、能自行推進和控制的水中兵器,實際上是一種水下導彈,魚雷一般採用電動力和噴氣動力推進。魚雷是一種長七、八米的大型武器,裝在潛艇首部的魚雷發射管中,備用雷排列在前部的魚雷艙中便於再裝填。潛艇發射魚雷之前,必須首先打開耐壓艇殼外部的魚雷發射管外艙蓋,讓海水流進發射管中來,然後再點火發射。這樣魚雷便可順利出管並按照預定程序追蹤目標,直至爆炸。魚雷分戰雷和操雷兩種,前者裝有四、五百公斤炸葯,後者則不裝炸葯,主要用來訓練。庫爾斯克號參加演習,發射魚雷的訓練科目必不可少,關鍵是使用什麼魚雷?戰雷還是操雷?如果是裝有戰斗部的魚雷,或者是新研製的一種魚雷利用訓練機會進行水下試射,結果在發射過程中可能由於發射管前艙蓋故障,向外打不開,但艇員對此故障沒有意識到便按壓了發射按鈕,結果導致魚雷在本艇首部爆炸。如果是戰雷,一枚就足以摧毀全艇,因為是艇內爆炸,危害巨大而且無法控制。即使是操雷,如果採取噴氣動力推進,也有可能造成發射艙內起火,從而引發魚雷或水雷等其他武器爆炸。此外,在軍事演習中是否俄羅斯海軍的其他艦艇在失事海域附近發射過魚雷,有無魚雷誤擊庫爾斯克的可能?俄羅斯的魚雷比較厲害,如果命中一枚足以使之沉沒。

另外一種可能是反潛導彈爆炸。反潛導彈也稱火箭助飛魚雷,其實就是在魚雷的屁股後面裝上了一部火箭發動機,在水下發射後出水,能夠在空中飛行幾十公里然後再入水攻擊敵潛艇。這種武器和魚雷一樣,也是在魚雷發射管中發射,故障現象可能是發射管外艙蓋打不開,或者助推火箭在管內意外點火,但因整體被卡在發射管中而發生炸膛事故,從而把前艙炸爛,導致海水灌入後沉沒。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一百一十八名艇員全部遇難,這在世界潛艇事故的記錄中是絕無僅有的。奧斯卡級不是一般的潛艇,它是一艘曾經創造了許多神話的核潛艇,美國和西方對其十分畏懼,前蘇聯和俄羅斯也一直為此而自豪。為何當事故發生之後,卻悄聲地沉入海底,然後所有艇員便與之同歸於盡了呢?這是一個世紀之謎,沒有人能夠解開,然而我們仍然可以試圖分析一下。

首先,潛艇性能不佳。二次大戰中,前蘇聯的潛艇技術水平與德國不相上下。冷戰時期,前蘇聯的潛艇數量、技術和質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與美國潛艇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前蘇聯時期,曾經向世界上四十多個國家出售了二千多艘艦艇,其中潛艇達數百至一千艘。應該說,潛艇在俄羅斯已經是一種成熟的裝備,不存在技術上的重大缺陷。冷戰時期,前蘇聯潛艇數量是美國的四五倍,每年建造數量達十幾艘,潛艇一直是前蘇聯的殺手鐧裝備。一九九二年俄羅斯海軍組建之後,受經濟所限,軍費數額從過去的每年二千多億美元驟降到四十五至五十億美元,潛艇訂貨基本中斷,庫爾斯克號估計是前蘇聯時期已經開工建造的潛艇,後期建造工程和內部舾裝可能在九二至九五年完成。這樣一艘跨越兩個時代、經歷兩種社會制度和兩種不同待遇的核潛艇,在質量上很難說會有什麼保證。所以,庫爾斯克號是否是一種「豆腐渣工程」值得懷疑。即使是建造質量沒有多大問題,維修也是個很關鍵的問題,服役五年來如果得不到正常維修保養,對於像魚雷發射管這樣敏感的設備是很容易出危險的。然而,俄羅斯艦艇的維修卻一直存在重大隱患,因為缺錢,實際到位的維修經費只有預算經費的十分之一。艇員們在很長時期內都不能按時拿到工資,七艘航空母艦有六艘被處理掉了,現在在深圳展出的那艘明斯克號才服役了十五年就當廢鐵給賣了,而服役期應該是二十五年。軍隊官兵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著落,何況潛艇這種不會說話的死裝備?哪有錢去正常維修保養?所以,銹蝕、內外艙蓋打不開、電路故障、經常失火等都是不足為奇的事故。偶然出於必然。潛艇很少維修,怎能不出事兒?據分析,最末尾的九艙本來沒有進水,但水密門不密封,結果造成滲水,逐漸使艙內艇員因漲水和缺氧致死。如果此事屬實,這完全是建造質量的問題,水密門不僅應該滴水不漏,而且應該密閉空氣,怎麼能夠滲水呢?

其次,自救措施不力。當發生事故後,逃生和自救是人的本性使然,照說都會積極採取措施。但是,作為潛艇有潛艇的一套規矩,比如要有人來指揮自救和逃生,否則誰也不敢打開救生艙或穿上救生衣擅自逃生。為何沒有一個人逃生,看來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艇長在爆炸中最先死亡,全艇失去統一指揮,面對事故亂作一團,自救和逃生組織都不利;二是艇首部發生大爆炸後,產生的沖擊波對艇體進行了二次破壞,從而造成結構性損傷。同時,由於前部的耐壓艇殼被炸毀,艙室隔斷不具備強耐壓能力,所以在一百多米的深水中被壓變形,進而導致救生艙變形或破裂進水,使人員無法逃生;三是魚雷發射管被炸毀,人員無法通過其逃生。當然,也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比如艇員訓練不足,缺乏緊急情況下逃生的基本訓練;潛艇出海前攜帶零備件、電池、食品、氧氣和救生、滅火等器材不足,遇到緊急情況無所措手足。

最後,救援組織不力。庫爾斯克號分九個艙室,水密隔艙起碼有幾十個,相互之間用水密門封閉。理論上講,只要艙內有吃有喝有氧氣,在裡面呆個十天二十天的都沒事兒。艇上裝有較為先進的衛星通信設備,還有低頻、甚低頻、極低頻拖曳浮標天線,其浮力電纜長六百三十米,拖曳深度九十米,所以,應該能夠與水面聯系。從俄羅斯救援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大失誤:

一是明知道自己無力救援,但就是不肯接受外援。在深海救援方面,前蘇聯時期相當不錯,每次潛艇出事兒後都是自力更生,因為這樣不僅保全了超級大國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保守了潛艇的技術秘密。比如一九八六年Y級潛艇發生火災事故後,美國海軍P-3C反潛巡邏機發現後立即飛往出事海域,看到該艇濃煙滾滾,立即通知一艘在附近海域航行的美國遠洋拖船提供救助,但遭到該艇的斷然拒絕。此次又出現了類似情況,美國、英國等多次吁請俄羅斯考慮他們的建議,希望前往救援,但俄羅斯就是不肯接受。看來,昔日海軍的傳統思維觀念還在困惑著這些指揮官,他們就沒有看到,如今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冷戰時代了,昔日曾經不可一世的前蘇聯海軍也早已名存實亡了,就連那些聲名顯赫的深海救援隊也全都給撤消了,自己還有什麼力量來進行深海救援呢?陳舊的觀念、保全自己的臉面、放不下大國的架子、怕人家看見自己那點秘密等奇怪的念頭一直在困擾著俄羅斯官員,就這樣生磨硬泡地拖延了四、五天,最佳搶救時機全都錯過之後,才迫於輿論壓力同意接受外援,這時已經是無力回天了。

二是普京遲遲不親臨現場指揮,給人以冷酷無情的感覺。普京上台以來,捷報頻傳,俄羅斯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全面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普京人氣甚旺,威信日高。結果,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偏偏出了漏子,這邊十萬火急救人救命,那邊他卻優哉游哉地度假休養,如此反差使俄羅斯人大怒不已,普京支持率驟然下降。普京為何不到場?估計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潛艇發生事故後的最初一段時間內,艇內通過無線電報告了事故狀況及危害情況,俄羅斯海軍可能認為搶救無望,不願驚動總統,所以沒有報告。也可能實情實報,使之認為到不到現場都已經沒有用了。另一個與當前軍隊改革中的爭論有關。這場爭論是在三巨頭之間進行的,即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和總統普京。戰略火箭軍出身且年事已高的謝爾蓋耶夫元帥,認為應該把發展戰略核力量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心潮一族的改革派代表克瓦什寧則認為,未來戰爭不再是核大戰,應該是高技術局部戰爭,所以應該發展高技術常規武器,而不再是核武器。普京遲遲不表態,任憑他們爭來斗去,這次海軍大演習的背景,興許與這場爭論有關,海軍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實力來證明海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是最應該受到重視的。八月中旬以後,普京開始傾向於同意克瓦什寧的觀點,認為應該重點發展常規武器,特別是振興海軍,同時應該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普京的決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庫爾斯克號事故偏偏發生在這么一個復雜背景之下,而且是介乎於抱有歧見的高官之間,由於認識不一所以延誤了救援的組織指揮。

在前蘇聯海軍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十次潛艇事故,艇沉人亡的惡性事故也有不少,但從來沒有一次像庫爾斯克號這樣鬧得滿城風雨,全世界的人都在跟著著急上火,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很簡單,以前信息不靈通,再加上軍方封鎖消息,所以外界往往是不得而知。現在可不同了,想封鎖消息談何容易?且不論報刊雜志,光互聯網就受不了,幾秒鍾便可傳遍全球,過去哪有這個條件?但是,事故發生並經媒體披露曝光之後,政府、軍隊甚至總統都得直面現實,這對領導人來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他們又必須適應這種挑戰,否則將處於極端被動的境地。這就要求領導人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快速反應,制定應急方案,採取得力措施,以安撫民心和救出遇難艇員;二是在危機發生後要有統一的新聞發布渠道,政府高官應謹言慎行,防止因此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同時,應注重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請他們廣泛發表個人的意見和評論,以正確引導輿論,防止群眾不科學地胡亂猜測,也防止境內外心懷叵測的人員乘機搗亂;三是在人道主義救助和軍事秘密、國家安全方面要進行權衡,應該將這些要素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應該看到,引入國際上最先進的救援系統實施人道主義救助是不分國籍和信仰的,應該實行國際互助,這不僅不會危及國家安全反而加強這種安全。

國防和軍隊建設就像是萬里長堤,平時如果不發大水,看不出有多大重要性。但是,如果疏於戒備,緩於防範,可能一兩個蟻穴就足以導致整個防洪大堤潰決,損失及後果將不堪設想。四十年冷戰期間,前蘇聯以國家綜合國力為籌碼,投入巨額資金與美國全球爭霸。俄羅斯建國之後,面對冷戰後新的世界戰略格局,俄國人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對戰爭、安全和國際關系問題的判斷出現了嚴重失誤,對美國、西方特別是北約寄託了過高的期望,結果在鑄劍為犁方面做得太多,自己削減了自己的兵力和武器,速度過快用力過猛,總認為這樣做可以贏得一些和平紅利,把過去用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的「無效」投入轉移到經濟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來,結果導致國家安全和綜合國力全面倒退。

後來,這樣的大倒退雖然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但已經控制不住形勢了。過去十年間,前蘇聯時代留下的一千艘艦艇被退役,110多艘核潛艇被淘汰,150多萬人從軍人變成了老百姓。俄海軍司令弗拉基米爾·庫羅耶多夫七月份放言:「如果不增加海軍投資,到2016年海軍將只會剩下六十艘艦艇。」像俄羅斯這種非強迫的自覺自願的軍力大裁減真是史無前例,用一句時髦的話講這有點「自毀長城」的味道。40年辛苦、40年努力終於毀於一旦。因此可以說,庫爾斯克號事故是早晚的事情,而且絕對不止於此,因為戰鬥力是練出來的,搞訓練、搞演習是要花銀子的,沒有一定的投資規模,軍人沒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整天為自己的房子、孩子、吃喝發愁,怎麼能夠搞好正常的軍事訓練?

對於今天的俄羅斯,人們大有秋後算帳的味道,總統、國防部長、海軍司令都成了眾人數落的倒霉蛋兒。其實,他們真的很可憐,盡管在快速反應、採取措施等方面有許多欠妥之處,但根子在哪裡?都怪罪普京合理嗎?他畢竟是一個新上任不久、剛剛過完100天生日的總統。如果前蘇聯不解體,如果昔日全球性海軍仍然威風凜凜地巡弋在大海大洋,這樣的事故至於如此一籌莫展嗎?北方艦隊曾經擁有過最現代化的深海救生設備和潛水打撈救生隊伍,可現在早已無影無蹤,因為軍隊養不起他們。前蘇聯時代的深海打撈救生潛艇設備一流,據稱一艘可潛入六千米水深作業的深海救援艇已經出租給加拿大一家公司作水下旅遊觀光,目的是賺取外匯,而自己出事兒的時候不得不屈尊求助於英國和挪威。

普京是個聰明人,是一個卓越的領袖和統帥。他為自己的優柔寡斷而自責,為自己國家的無能而懊悔,為軍隊的衰敗而捶胸頓足。一個敢於承認錯誤的人是偉大的人,一個知恥而後勇的人是偉大的人。人們從普京身上可以看到俄羅斯未來的希望,看到俄羅斯軍隊振興的希望。俄羅斯每年軍費只有五十億美元,而庫爾斯克號打撈可能就要花去上億美元,在國家經濟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普京依然決定大幅度提高遇難艇員撫恤金額度,且從9月1日起將全軍軍人工資提高20%,從明年起增加30%的軍費投入,而且要堅決貫徹強軍戰略。同時決定,在海軍的三個艦隊重新組建三個海上救援中心。普京鐵肩擔道義,已經止住了俄羅斯經濟、軍事的嚴重下滑趨勢,他正在試圖給經濟和軍事裝上新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一個已經完成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且正在推動軍事改革的新俄羅斯正在騰飛,任何人都不能忽略這樣的現實和趨勢。

⑸ 核潛艇有哪些優點

為了克服潛艇動力來源柴油機和蓄電池的缺陷,人們很早就想把核反應堆搬到潛艇上,以提高潛艇的作戰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即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顯露出超群的本領。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達15萬海里,其中有11萬海里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這樣長的時間內,一共才裝過兩次燃料。

核潛艇在水下能長時間航行,隱蔽性好,對目標可突然進行攻擊,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潛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時跟蹤追擊敵方潛艇。在核潛艇上裝備彈道導彈和魚雷後,使它的攻擊能力大大增強,不僅能在水下大顯威風,進行反潛作戰,而且能用來攻擊敵方陸地上的戰略目標,如交通樞紐、機場和工業中心等。

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由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循環泵和透平機等組成。

核動力潛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達二三萬匹馬力。它的航行距離比一般潛艇遠多啦,可達一二十萬海里,航行速度達到25~30節以上。

核潛艇上的反應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給潛艇乘員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核潛艇設有嚴密的防護裝置。在反應堆外麵包有用特殊鋼板或鉛板等製成的防護層,通向反應堆的管道外面也裝有防護裝置。潛艇上還設有防放射性輻射的監視報警系統。為了保證乘員安全和健康,艇上的空氣、食品和淡水要定期進行檢查和消毒。

核潛艇和普通潛艇一樣,今後也將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以及提高探測能力、自動化控制能力等方面發展。

⑹ 潛艇的級別劃分

艦級"是一個專業用語,是指在同艦種的艦艇中, 按排水量、主要武器裝備、推進方式或服役年代等劃分的艦艇,不完全是按大小來區分的,多將第一艘艦艇的名字代表某一個艦級。如:俄羅斯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共有4個級別7個型號,其中「奧斯卡—2」型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可以這樣描述:

艦類——核潛艇
艦種——巡航導彈核潛艇
艦級——奧斯卡級
艦型——奧斯卡級第2型(即改進型)
艦名——庫爾斯克
艦號——K-141

有的國家不叫「級」,只叫「型」,如我國潛艇的33型、035型常規潛艇、091型攻擊核潛艇等,而不叫33級、035級、091級等。元級、漢級、基洛級等都是北約國家給我國潛艇起的名字,或是引進國的叫法,不是我國規范的叫法。宋級就是我國的039型常規潛艇,漢級就是我國的091型核潛艇(如果是改進型就寫為091G型),基洛級就是我國的877型,以此類推。
如果是某一艘船,如我國第一艘091型攻擊核潛艇,就是:091型長征1號艇(舷號401)
自1990年以來,世界各國在役潛艇的總數大約減少了50%,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約800艘,減少到2002年初的400艘左右。在同一時期,世界各國核潛艇的數量削減得更多,從330艘銳減到140艘。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中擁有核潛艇。從1974年開始,印度已經踏上努力研製核潛艇之途,並計劃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取得成果。此外,巴西曾經執行的核潛艇計劃卻由於財政緊縮和缺少重大的技術進步而停止。有專家預計,在今後20年或更長時間內,可能不會增添新的核潛艇國家。
美國海軍

寂靜的水下艦隊

美國現役「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時間平均預計為44年,因此,到21世紀20年代,美國海軍不需要替換該級艇。其中被改裝的4艘「俄亥俄」級預期服役到2027到2028年。到2008年之際,「俄亥俄」號將作為第一艘巡航導彈核潛艇重新服役,該艇上的24個導彈發射筒將有22個被改為每個可裝載7枚戰術「戰斧」導彈的發射筒,另外兩個則作為9人用的設閘室,用於66名(緊急情況時可增至102名)「海豹」隊員進出潛艇的進出口。此外,甲板上還能攜帶兩個乾式甲板輸送裝置或先進的「海豹」分隊輸送潛艇(或兩種輸送裝置各攜帶一個)。被改裝的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將對核反應堆重新更換核燃料,裝備最新式的感測器和通信系統。除了4艘預計被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之外,其餘14艘「俄亥俄」級中的「阿拉斯加」號已於2002年2月完成改裝,裝備了「三叉戟」D-5型彈道導彈。

美國2002年在役的攻擊型核潛艇總數為53艘,但美國海軍首腦認為,完成其全球任務最少需要62艘。盡管在將近60年的時間里,美國核潛艇還沒有擊沉過敵人的艦艇和潛艇,但它已是美國情報收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發射平台。惟一限制其發展的就是高昂的造價。「弗吉尼亞」級首制艇於1998年訂購時,造價為42億美元,到2002年初,其建造費用已增加了3.41億美元,這就限制了每年訂購一艘的速度。如果「弗吉尼亞」級的建造按計劃完成,美國將最終只有約30艘攻擊型核潛艇。為此,美國海軍試圖用兩種途徑來提高攻擊型核潛艇的戰力水平,一種是對役齡較長但仍很有效的「洛杉磯」級換裝核燃料,另一種則是將建造「弗吉尼亞」級的速度提高一倍。但由於資金有限,這兩種途徑不可能同時進行。而且,建造30艘「弗吉尼亞」級的計劃可能難以實現,這是由於「弗吉尼亞」級之後的新型核潛艇的設計已經開始。

「弗吉尼亞」級的首制艇於2004年6月建成服役,該級的第四艘「北卡羅萊納」號將於2007年底建成服役。然而,其第五艘將不會在2010年之前加入現役,此後,可能會以每年一艘的速度繼續建造「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2004年,「海狼」級的第三艘,同時也是該級最後一艘的「吉米·卡特」號將服役。雖然水下排水量9137噸的「海狼」號和「康涅狄格」號核潛艇被美國海軍用做攻擊型核潛艇,但「吉米·卡特」號卻與前兩艘略有不同。該艇全長138.1米,水下排水量為12139噸,舯部有一個長度為30.5米的艙段,可容納50名「海豹」隊員及其裝備。此外,該艇還具有特殊的情報收集能力,可以取代退役的「鱘魚」級最後一艘「鯛魚」號。

俄羅斯

局面混亂的核潛艇力量

目前俄羅斯潛艇兵力的訓練狀態和物質條件非常窘迫。自1996年以來,俄羅斯沒有建造過新的核潛艇,在過去10年也僅僅造了兩艘,4座潛艇建造廠目前處境艱難。 因此,8艘「基洛」級常規潛艇的合同分配使得這4家建造廠鬧得不可開交。

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現已僅存12艘,其中「台風」級1艘,「D-Ⅳ」級6艘、「D-Ⅲ」級5艘,而「D-Ⅲ」級的最後一艘將於2005年底退役。在1990年後期經過大修之後,「台風」級首制艇於2000年10月被命名為「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並於2002年6月26日被拖離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修理車間。據新聞媒體報道說,在紀念儀式舉行之後,該潛艇又被拖回廠內。經過整修後的「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戰略核潛艇於2002年底重新服役,用作新的BULAVA-30型潛射戰略彈道導彈的試驗平台。據悉,這艘核潛艇在2005年前將不能用於作戰巡邏,屆時「台風」級惟一一艘可作戰巡邏的「謝維爾斯塔爾」號可能已經退役。

取代尚未獲得成功的GROM(SS-NX-28)計劃的BULAVA-30型導彈,是陸基SS-25 TOPOL-M導彈的改進型。俄羅斯計劃用12枚BULAVA-30型導彈裝備其正在建造的惟一一艘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尤里·多爾戈魯基」號於1996年11月2日開工,工程代號為955,型號設計名稱為「博列依」級戰略核潛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目前俄羅斯已經停止了「尤里·多爾戈魯基」號的建造,而是轉向完成「阿庫拉-Ⅱ」級第三艘的建造。該艇最初被命名為「美洲獅」號。目前俄羅斯打算將該艇進行改進設計,在舯部增加一個具有12個導彈發射筒的艙段,用於裝備和發射BULAVA-30型導彈。這艘經過改進的新核潛艇被重新命名為「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可能於2005~2006年建成。如果資金允許,在北德文斯克尚未建成的「阿庫拉-Ⅱ」級的第4艘「猞猁」號可能也要進行相同的改進設計與建造。目前在役的6艘「D-Ⅳ」級計劃服役到下個10年,但是「D-Ⅳ」級中還有另一艘K-64號曾經被提議於2001年2月作退役拆除處理。然而,俄羅斯海軍2002年夏季提出一項新的建議,重新為K-64號換裝核燃料,並把它改裝成巡航導彈發射平台。這項建議明顯是針對美國「俄亥俄」級改裝成巡航導彈核潛艇而提出的。然而,目前俄羅斯只有一艘「D-Ⅳ」級可供改裝,而且改裝費用可能很高,因此對俄羅斯來說,這項改裝可能是不切實際的。

「奧斯卡-Ⅱ」級(代號為949A)的第13艘艇「伏爾加格勒」號(K-135)於1999年9月下水。該艇的下水最初是為了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建造車間騰出位置,但是據俄羅斯最近公布的一些資料表明,之所以使「伏爾加格勒」號核潛艇下水,主要是俄羅斯希望盡快讓這艘19400噸的巡航導彈核潛艇替代「庫爾斯克」號。

盡管俄海軍官員們一再聲稱惟一的「亞森」級(代號885)的「北德文斯克」號攻擊型核潛艇即將建成,並且在2001年再次為該艇投入了少量資金,但是從1993年12月在北德文斯克開工至今,這艘11800噸的核潛艇的建造仍無多少進展。「阿庫拉-Ⅱ」級的第2艘「獵豹」號的服役時間一再拖延。2001年12月4日,俄羅斯曾聲明說,「獵豹」號將是「阿庫拉-Ⅱ」級的最後一艘。這一聲明使得外界加重了對「美洲獅」號和「猞猁」號將被改裝成戰略核潛艇的猜測。然而,時間到了2002年7月,由於俄羅斯政府還有2000萬美元的欠款,因此「獵豹」號還停留在造船廠中。除此之外,還有兩艘分別於1989年和1991年在共青城開工建造但尚未完工的「阿庫拉-Ⅰ」級攻擊型核潛艇。據說它們於2002年2月被印度租用5年,費用50億美元,租用期大約從2005年開始。但是,俄羅斯目前尚無將這兩艘艇建成的計劃。盡管其中的一艘———「涅爾帕」號已完成82%的建造量,並且其裝備的反應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運行,然而由於造船廠不斷出現財力不足的情況,這兩艘艇最終很可能賣給別國。

英國

急待擴充的核潛艇艦隊

隨著4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於1993~1999年期間相繼建成服役,在今後1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英國已無必要制定這4艘艇的替代計劃。然而,盡管英國已在1997年訂購了首批3艘「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作為「快速」級的替代艇,但是英國擁有12艘攻擊型核潛艇兵力的形勢仍顯得十分緊迫。英國目前擁有7艘「特拉法爾加」級和5艘「快速」級攻擊型核潛艇,但這不足以完成英國海軍的任務,並且英國政府對於最初增加訂購另外3艘「機敏」級的許諾,已經放慢了兌現的步伐。水下排水量為7200噸的「機敏」級比計劃的2005年後期交付推遲了12~18個月。到2005年後期,兩艘「快速」級將退役,另外兩艘「快速」級將於2006年退役,比第2艘「機敏」級預期的交付時間要早一年。這樣,屆時英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兵力將減少到9艘。「快速」級的最後一艘核潛艇將在2010年退役。進一步影響英國核潛艇兵力水平的是「特拉法爾加」號在2007年退役,以及「圖布倫特」號在2008年退役。它們的退役時間比第3艘「機敏」級的服役時間要早一年。而最後的兩艘「特拉法爾加」級核潛艇到2020和2022年繼續服役可能是不現實了。這樣一來,英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兵力將有可能下降到只有6艘的水平。

法國

穩步發展的核潛艇力量

隨著常規動力的「阿戈斯塔」級「烏埃桑」號潛艇於2001年7月的退役,法國的潛艇兵力全部都由核潛艇組成。盡管從1990年開始,法國在役核潛艇的數量一直是10艘,但戰略核潛艇與攻擊型核潛艇的比例卻從1990年時的6∶4變成了4∶6。在4艘戰略核潛艇之中,分別於1976年和1985年服役的「可畏」級中的「無敵」號和「不屈」號,將被「凱旋」級的第3艘和第4艘,即2004年服役的「萊維吉蘭特」號和將於2010年服役但尚未開始建造的「可怖」號所取代。「可怖」號將成為「凱旋」級中第一艘裝備M51型戰略導彈的核潛艇。該彈發射重量55噸,最大射程為7000千米,能攜帶4枚TN-75分導式彈頭。M51導彈被略加改裝之後,將裝備於「凱旋」級的其他3艘。

水面排水量為2410噸的「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是世界排水量最小的核潛艇,該級的6艘於1983~1993年期間相繼建成服役。「紅寶石」級計劃於2012~2022年期間被6艘水面排水量為4100噸、水下最高航速為25節的「梭子魚」級攻擊型核潛艇取代。「梭子魚」級將裝備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共攜帶18枚魚雷,或SCALP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和MM39「飛魚」反艦導彈。「梭子魚」級裝備一座150兆瓦的K-15型壓水反應堆,為一個41500軸馬力的推進電機提供動力,推進系統採用泵噴推進器。然而,「梭子魚」計劃已經比預計的時間推遲了兩年,並且由於資金嚴重不足,在2005年之前該級首制艇的建造工作將不會開始。由於第二艘航母被批准建造,法國海軍面臨日益增大的壓力,因此,「梭子魚」級的建造數量很可能減少,或者該計劃將被拖延。按照法國海軍的計劃,「梭子魚」級將服役到2050~2060年。長達半個世紀的服役時間將需要一個非常嚴格的設計。

印度

核潛艇俱樂部新成員

被印度稱為「先進技術潛艇」計劃的核潛艇研製工作始於1974年,其宗旨是立足於印度國內研製。這項計劃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出成果。按計劃,印度准備建造5艘核潛艇。目前,印度打算在研製的核潛艇上裝備射程為1000千米的潛射AGNI-2型彈道導彈(該彈替代了較早的SAGARIKA計劃),並加裝由魚雷發射管發射的印度-俄羅斯BHRAMOS(PJ-10)型巡航導彈。這種潛射巡航導彈是俄羅斯3M-55ONIKS型導彈(北約稱其為SS-NX-26)的改進型,2001年6月在印度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BHRAMOS巡航導彈的射程為300千米,可攜帶500千克的戰斗部。其戰斗部最終可能是一個由印度自行研製的核彈頭。

目前印度已經對核潛艇的建造事宜進行了安排,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分段在孟買的馬扎岡建造,在維薩卡帕特南的海軍艦艇修造廠進行組裝。該艦艇修造廠曾經於2001年下水一艘可潛式駁船,用於「先進技術潛艇」計劃中導彈發射試驗。據說,俄羅斯的科技人員已經參與了該項計劃的各個方面。印度第一艘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9400噸,長度為124米,可能於2006~2007年下水,2009年服役。

⑺ 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艇是什麼時候下水的

1。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潛水船1620年又荷蘭科學家發明。這艘潛水船以多根木槳來驅動,可載12名船員,能夠潛入水中3-5米。德雷爾的潛水船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所以他被稱為「潛艇之父」。
2。如果說真正意義上軍用的潛艇,那是在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戴維特·布希內爾在華盛頓將軍的支持下,開始研究用潛水船打擊英軍的方法,潛艇發展史上著名的「海龜」艇就這樣誕生了。 「海龜」艇外形酷似海龜,艇內空氣可供駕駛員呼吸半小時;在艇的上部還裝有2根通氣管,上浮時打開,下潛時關閉,從而可以補充新鮮空氣。為了控制潛艇的上浮和下沉,艇內設有壓載水艙,用手泵控制水櫃內的水。為應付緊急情況,艇內裝有一塊90千克重的鐵塊,危急時刻只要拋掉鐵塊,潛艇就可以迅速上浮。「海龜」艇的運動通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兩個靠人力驅動的螺旋槳來控制,武器則是掛在艇體外面的一個重約68千克的炸葯包,攻擊時要將其掛在敵艦外殼上。就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也是一艘設計得很完備的水下兵器。
遺憾的是,「海龜」艇的攻擊沒有獲得成功。1776年9月7日,歷史上第一次潛艇攻擊開始了,這次攻擊由上士埃茲拉·李來執行。他駕駛著「海龜」艇成功地潛到了英國戰艦「鷹」號的尾部,接下去的工作就是用鑽頭在敵艦上穿孔以便固定炸葯包。然而,他打鑽的地方正好是一塊金屬板,半個小時之後他仍然沒有鑽透敵艦,只好上浮返回。
雖然「海龜」號沒有取得戰果,但它揭開了潛艇實戰的序幕,從此人類的戰場也從陸地、水面發展到了水下,「海龜」號也以其與現代潛艇相同的設計原理而贏得了世界上「第一艘軍用潛艇」的美名,在世界潛艇發展史占據了一席之地。

3.1897年5月17日,在現代潛艇發展史上著名的「霍蘭」號潛艇建造成功了。它長約15米,裝有45馬力的汽油發動機和以蓄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機。該艇採用雙推進方式,在水面航行時用汽油機,時速7海里,續航力達到了1000海里;在水下潛航時用電動機,時速5海里,續航力50海里。「霍蘭」號上共有5名艇員,裝有一具艇艏魚雷發射管和可以水下發射的3枚魚雷,另有2門火炮,1門向前,1門向後,靠操縱潛艇自身去對准目標。該艇水上航行平穩,下潛迅速,機動靈活,綜合性能良好,在潛艇發展史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被公認為「現代潛艇的鼻祖」。

4。世界第一艘核潛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製造的「鸚鵡螺」號。名稱取自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
「鸚鵡螺」號核潛艇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於1952年6月開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正式服役,宣告核動力潛艇的誕生。1957年1月17日開始試航。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層下穿越北極。1980年退役。

⑻ 潛艇為什麼會下沉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馬察斯最近宣布徹底破解了這個悖論。他在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D》雜志上發表的研究結論認為,那艘潛水艇最終將沉入水底。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體的長度在運動方向上會產生收縮。舉例來說,一列以近光速飛跑的火車,在站台上靜止的觀察者眼中會變短;而在火車上的乘客看來,以接近光速後退著的站台卻收縮了。 而所謂「潛水艇悖論」指的是這樣一種理論假想情況:首先假設一艘完全浸沒在海中的潛水艇,在相對海水靜止時能不升不降地正好保持平衡,然後再假設它在與海面平行的方向上以接近光速行進。基於物體長度會在運動方向上收縮的相對論效應,在海面上固定船隻上相對海水靜止的觀察者看來,潛水艇本身會收縮,密度會變大,並最終下沉。但潛水艇上的船員們看到的卻是飛速向後的海水在收縮,密度在變大,他們會得出結論認為,由於海水密度變大後產生更大浮力,潛艇將漂浮而上。按照相對論,兩種看法似乎都沒有錯,潛艇到底是沉或浮的悖論由此而生。 馬察斯指出,「潛水艇悖論」之所以讓人迷惑,是因為提出這個悖論時沒有考慮海水重力場對潛艇的作用。在不同參照系下,相對海水靜止的觀察者和潛艇船員所處的重力場並不相同。他通過嚴密的數學推理發現,從潛艇船員的角度來看,潛艇以接近光速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有效重力,實際上也比潛艇相對海水靜止時要大。這一重力將超過由於海水密度變大而產生的浮力,最終導致潛艇下沉。「潛水艇悖論」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相對論的神奇。

閱讀全文

與巴西核潛艇為什麼下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4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2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7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7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3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100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30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7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5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