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西農業特點
巴西農業特點: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
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
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1)巴西和美國主產什麼農業擴展閱讀:
巴西農業政策
1、結構政策,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2、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
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3、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貳』 現今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是哪些
農業大國有中國、 美國、 印度、 澳大利亞、 法國等等
中國印度以種植業為主,澳大利亞以畜牧業為主,其他以混合農業為主。
『叄』 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奧大利亞的農業,工業分布及亞洲地形氣候特點
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2009年共有農場220萬個,耕地面積9.2億英畝。2010年美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6.5%。2011財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為1374億美元,中國首次成為美國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額接近200億美元,出口產品包括大豆、棉花、堅果和毛皮等。2011年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農、林、漁等部門就業人數約占總就業人口的0.7%。2011年,美國工業生產增長率約為4.1%,占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2%。工業就業人數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20.3%。製造業在工業中佔有主導地位,產值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是美國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柱。美國產業轉型加快,製造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生物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新進展。美國主要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
印度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巴西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政府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巴西的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巴西的農牧業發達,是世界蔗糖、咖啡、柑橘、玉米、雞肉、牛肉、煙草、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咖啡王國」之稱。巴西又是是全球最大的蔗糖生產和出口國、第二大大豆生產和出口國、第三大玉米生產國,玉米出口位居世界前五,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和雞肉出口國。可耕地面積約1.525億公頃,已耕地4660萬公頃,牧場1.77億公頃,2012農牧業產值同比下降2.3%,糧食總產量1.66億噸。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分布東南沿海一帶。
俄羅斯工業發達,核工業和航空航天業佔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業產值為112090億盧布 ,同比增長6.1%。工業從業人口2055.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6732.2萬)的30.5%。工業基礎雄厚,部門全,以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業也較發達。俄工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民用工業落後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農業人口668.4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9%。農牧業並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主要為養牛、養羊、養豬業、規范化。
澳大利亞以製造業、建築業和礦業為主。2009/2010年度,製造業產值為1108億澳元,佔GDP的8.7%。建築業和礦業產值分別為900億澳元和1210億澳元,分別占國內生產總值7.2%和9.5%。悉尼是其工業中心。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澳大利亞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9/2010年度,農牧業產值27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菜籽、棉花、蔗糖和水果。2009至2010年財政年度,小麥產值48億澳元,大麥14億澳元,羊毛19億澳元是現代混合農業——水稻綿羊業。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
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很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肆』 幾個國家的農業特點
美國農業特點
1.「以農立國」的傳統
2.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
3.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
4.農業產銷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
5.農產品的經常性出現過剩,使美國農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加拿大農業特點
1、農業勞動生產率高居於世界前列,加拿大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
2、農業與食品業相結合
3、以大型家庭農場和高度發達的機械化相結合為特色
4、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主要農產品的產地非常集中
5、農業生產受天氣影響很大,作物單產低而不穩
巴西農業特點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
澳大利亞農業特點
1,農業商品率高,出口外向化程度高
2,農業信息化程度高
3,家庭農場佔多數
4,農業經營向專業化發展
5,農業由畜牧業為主向畜牧業,種植業並舉發展
6,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但是產量產值和效益提高
俄羅斯農業特點
1, 農業生產方式粗放,土地生產率較低。
2,農業投入減少,農業發展面臨嚴重困難。
3,私有化為取向的農業改革
4,全力推進家庭農場化。
5,大力發展個人副業。
『伍』 美國的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美國中部平原是美國重要的玉米、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產地。 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灣那裡有水稻
『陸』 巴西和美國的工業和農業有什麼不同
美國高度機械化和信息化。巴西農業的地區差異很大,北部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的工業生產方式很落後,依然為自然的焚林開地,不斷遷移的模式,屬於粗放型農業。而南部地區則為大規模的種植園農業,商品化程度高,是集約型農業。巴西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政府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巴西的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
『柒』 巴西和美國的最主要的人種,最大的城市,主要語言,大宗出口的農產品,和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分別說出來
美國:白種人北方類型,紐約,英語,小麥大豆煙草乳製品牛肉,溫帶大陸性氣候。
巴西:白種人地中海類型(佔百分之五十),聖保羅,葡萄牙語,咖啡大豆橡膠,熱帶雨林氣候。
備註:巴西利亞雖是巴西的首都,但只是一個中等城市,其最大城市是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都是巴西利亞的十倍以上。
在巴西混血種人約佔三分之一。
巴西不說西班牙語
美國養羊業並不怎麼發達。
『捌』 巴西主要的農作物是什麼
巴西的主要農作物有:大豆、甘蔗、玉米、稻米、咖啡、子棉、木薯、柑桔、煙葉、芸豆、香蕉、小麥、馬鈴薯、西紅柿、葡萄。
巴西農業部和巴西地理統計局統計的巴西主要農作物信息:
巴西是農牧業大國,農牧業是巴西經濟的支柱產業。巴西以國土面積、可耕地資源、氣候特點等優勢以及世界對農產品需求增長為依據,確定「以農立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巴西有優質高產良田3.88億公頃,其中的9000萬公頃尚未被利用;2.2億公頃的牧場。2004年的農牧業產值1802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農村勞動力177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數的37%;農產品出口值390億美元,占出口總量的40%,農業被視為拉動巴西國民經濟的火車頭。
『玖』 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這五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類型與氣候特點.工農業生產的特點主要資源
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三面瀕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由50個洲組成,其中本土48個,海外兩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工業高度發達,對外貿易依賴性大;美國農業為大型機械化農業,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礦產,森林,草原,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
日本:大致處於23°N~46°N之間,處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島國。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具有海洋性特徵。工業現代化程度高,對外依賴性強;農業單產高,多用小型機械。森林資源豐富。
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接波羅的海。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耕地面積廣,產量不穩定,穀物需大量進口;以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和宇航工業尤為突出。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儲量大,森林資源豐富。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東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中·,西部位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地中海氣候。。工礦業發達;現代化農牧業發達。豐富的珍稀動物,鐵,煤,鋁土礦,錳礦等豐富。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絕大部分位於熱帶。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濕熱多雨。重工業為主;熱帶作物為主。豐富的鐵,錳,鉻和森林資源。
自己手打得,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