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建築有關系嗎
基督教建築派系是西方建築歷史,是全世界最為宏偉的單體建築,以十字形狀的巴西利卡為代表,一條身廊直奔祭壇,左右耳堂形成一個十字架形狀。在巴西利卡的基礎上,西方人修建了圓拱頂結構的羅曼式教堂和高聳雲霄的哥特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教堂
在古基督教中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雙方在建築形式上走了兩種風格,東正教建築我們通常稱之為拜占庭式建築,拜占庭建築是傳統羅馬式建築與東方的一種結合,代表為洋蔥頭。
伊斯蘭教崛起時,中東倆大佬是薩珊波斯和拜占庭兩大老牌帝國。此時兩大帝國衰弱,哈立德消滅了薩珊波斯的同時,也入侵黎凡特地區和埃及,使拜占庭徹底失去了聖地,但是這幾個地方的基督教文化佔主流,伊斯蘭教摧毀了所有東正教教堂,但是後來伊斯蘭教出現過一段時期的宗教自由,因此被搗毀的教堂都重建起來。後來有個叫哈基姆的哈里發又開始宗教迫害,把著名的聖洗者若翰墓改成了清真寺。以及在拜占庭滅亡後,奧斯曼土耳其人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為了清真寺。伊斯蘭教的建築並非是獨立產生的,而是繼承東正教與拜火教建築遺產中建立起來的,所以有人說伊斯蘭建築有點像俄羅斯的洋蔥頭建築。
佛教是出自於印度教的一門宗教,在東方文化上盛行,最遠傳到馬來群島上。佛教一開始只是屬於印度教的一個支系,建築風格與印度教的建築是共通的,比如孔雀王朝修剪的摩訶菩提寺就是一個印度教塔式的建築,吳哥窟和婆羅浮屠也是屬於印度教式的建築。
當佛教進入中國後,傳統的印度教的神秘風格建築水土不服,因此出現了兩種模式的佛教建築,一種是藏族的藏式城堡佛寺,另一種則是與道教三清做結合的建築,三進三開的建築形式,佔地面積極大。整個寺院分為三殿,最頂端的為大雄寶殿可以看見最下層的第一殿。這種建築是中國秦漢以前的階梯式建築,是封建周禮等級制度下的建築,秦漢後最初是道教的修建形式,佛教傳入後,印度教建築水土不服,所以中國人修建秦漢一樣的中式建築規格。當然教堂和清真寺在明清時也是這樣修的(如西安大清真寺
2. 誰能幫一下外國建築史里名詞解釋:」巴西里卡」怎麼解釋啊!!!
公元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里卡,這種公會堂原是古羅馬時的交易市場,後又充作裁判的法庭。所謂巴西里卡,即是中央為一長方形中堂,兩側有 較低一點的側間,在中堂的後部,有一拱門(拱券結構是古羅馬時的建築創造),那裡設置一個高出於前面的台座,作為祭壇。後來,在台座前又添設了唱詩班座席;兩側則設讀經壇。室內的光線來自側間上方的窗子,屋頂作平直的斜坡形。這種建築從外表看來雖然樸素,然而內部裝飾卻竭盡靡麗之能事:在塗有灰面的牆上鑲嵌彩色大理石或金銀珠玉等裝飾圖案,這些壁飾在燭光與窗口採光的反射下,顯得神奇眩目。比薩大教堂的建築樣式,並不是純粹的巴西里卡式,而是摻有羅馬式風格的一種建築樣式。
3. 歐洲中世紀的基督建築有哪三種
哥特式、拜占庭式和羅馬式。
4. 教堂建築的中世紀教堂
中世紀的歐洲教堂,是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效果融為一體且高度統一,具有實用和象徵意義,起到宣揚基督教教義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們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懾於宗教神權之下,做一個順從的「上帝的臣民」。初期的教堂建築是在傳統的巴西利卡式建築上展開的,這種建築物是長方形的,周圍有列柱和迴廊。但是到後來人民奉獻給教會的億萬顆赤誠的心和智慧,突出地體現在他們所創造的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藝術之中。
基督教美術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裝飾,因為教堂是基督教唯一的活動場所,所以從教堂建築風格,教堂內外的雕塑、壁畫、鑲嵌畫、玻璃窗畫等裝飾都貫穿著宣揚和解釋教義的功能。
5. 解釋一下巴西利卡式
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向,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後來的教堂建築即源於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
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的意思,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
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隨著歷史的變遷巴西利卡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在羅馬天主教的用語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稱為巴西利卡,不論其建築風格和結構。
6. 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教堂建築藝術風格主要有幾種
主要樣式為羅馬式和哥特式。
羅馬式教堂建築採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構。它是從古羅馬時代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羅馬式教堂的雛形是具有山形牆和石頭的坡屋頂並使用圓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
哥特式教堂建築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
基督教建築特點:
教堂的建築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種。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一些大教堂普遍採用的建築樣式。
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樣式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築,建築比較簡朴,大都為長方形禮堂,內部由於重視講道,講台一般置於顯著地位。
拱頂建在東端,教堂門開在西端。高聳的聖壇放在東邊,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橫向短,豎向長,交點靠近東端。
拜占庭式建築的主要特徵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呈長方形,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
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現在蘇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大墩,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