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2018年9月2日發生什麼大事情
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當地消防隊正在現場滅火。
大火幾乎徹底摧毀了博物館的精美建築,館藏的2000多萬件珍貴文物中,只有10%得以倖存。
❷ 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展品有哪些
即使從陽台上望向棕櫚樹,都讓人有皇家尊貴的感覺。展品有恐龍化石、牙齒象軍刀一樣的虎骨、來自秘魯的沿巴西博物館巴西博物館圖冊海地區哥倫布時代前的美麗陶器、巨大的隕石、數百種鳥類、哺乳動物和魚標本,還有熱帶疾病展覽示,以及展示巴西各族風情的展覽。坐落在公園里的巴西博物館總是能給人帶來驚喜。想不到不用到埃及和大英博物館也能看到木乃伊。這里有世界巴西博物館巴西博物館圖冊上最大隕石Wollaston隕石,重達5360kil.國家博物館由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1769-1826年)成立於1818年,命名為「皇家博物館」,初衷為促進巴西的科學研究,在那之前是一個巨大的野生聚居地,幾乎未經科學開發。最初的時候,博物館里收藏了大量的動植物樣本,尤其是鳥類的樣本,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鳥之屋」。
在那之後,隨著若昂六世的兒子、巴西第一位國王佩德羅一世(1798-1834年)與奧地利萊翁波迪亞公主結姻,博物館開始吸引19世紀歐洲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如馬克西米利安·祖·維德-諾伊維德(1782-1867年),馮·斯皮克斯施洗者約翰(1781-1826年)和卡爾·弗里德里希·菲利普·馮·馬休(1794-1868年)。其他探索了該國的歐洲研究者,如奧古斯丁·聖希萊爾(1799-1853年)和馮·蘭斯道夫男爵(1774-1891年),貢獻了皇家博物館的藏品。在19世紀末的時候,由於巴西國
❸ 巴西公布國家博物館火災調查結果,是人為因素造成嗎
火是生命的起源。在寒冬深夜,它給人們帶來春天般的溫暖;火是美麗的,它使人們走進一個朦朧溫馨的世界;火是無私的,它不顧一切地為人們而犧牲;有進火是無情的,多少家庭因為它而破碎,多少條生命因為它而失去。而且連有“萬園之園”美譽的“圓明圓”頃刻化成一片灰燼,又讓多少人的心靈蒙上了如炭黑的陰影!
火是把雙刃刀,如果懂得利用,那麼它就會給我們帶來好處,如果不懂得利用,那麼它就會給我們不定期來傷害。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火的認識,讓它給我們還來的只有幸福,而不是傷害。所以我們要防範於未然,讓危險遠離我們,安全重於泰山啊!
❹ 里約熱內盧是哪個國家的
屬於巴西,瀕臨大西洋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位於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譯音便是"里約熱內盧"。里約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主要名勝有耶穌山、麵包山、尼特羅伊大橋等。里約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海灘72個,其中兩個最有名的海灘是:科巴卡巴納海灘和依巴內瑪海灘。
關於里約熱內盧市立劇院歷史典故:里約熱內盧市立劇院的建築靈感來自巴黎歌劇院,所有建材都是從歐洲進口的。裝飾表演廳、門面和內部的繪畫和雕刻,都是特別訂制的。劇院的布幕是畫家葉力賽丹傑洛維斯恭奇特別為劇院在巴黎繪制的,題材為「藝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繪出幾位已作古的主要藝術家,包括畫家、作家和作曲家,還有巴黎的都市發展里程碑速寫,如凱旋門,以及古希臘的一些藝術象徵。雖然市立劇院在1909年啟用,但自1930年起,劇院才有自己專屬的交響樂團、合唱團和芭蕾舞團。1947年9月2日
里約熱內盧條約簽署
1947年9月2日,美國與拉美18個國家共同簽訂了「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即「里約熱內盧條約」。這一條約是美國自1947年初就已開始醞釀推動,自「杜魯門主義」宣布後更進一步加緊籌劃而促成的。它是在「查普特庇克議定書」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並且多了「冷戰」的背景。這一條約最主要的條款是,規定「對任何一個美洲國家的進攻都將被視為對所有美洲國家的進攻」,因而締約國有義務對直接受害國採取援助措施,並通過適當的機構採取「集體措施」。條約所列舉的可能採取的行動包括使用武力。
值得一提的是該條約援引了聯合國憲章第51條關於區域性防禦權利的條款,而這一條款恰好是美國方面為了使泛美體系合法化而倡議的。原來敦巴頓橡樹園的議案中沒有這一條款,而且規定「未經安理會授權,不得依區域安排或由區域機構採取執行行動」。「查普特庇克議定書」通過後,顯然與此條款相沖突。因此在舊金山會議上,美國支持拉美國家反對這一規定。最後由范登堡提出一妥協方案,既承認安理會最高權威,又允許泛美體系發揮作用,最後即以聯合國憲章第51條的形式獲得通過:
聯合國任何會員國受到武力攻擊時,在安全理事會採取必要辦法、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以前,本憲章不得認為禁止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會員國因行使此項自衛權而採取之辦法應立即向安全理事會報告,此項辦法於任何方面不得影響該會員國按照本憲章隨時採取其所認為必要行動之權責,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及安全。
現在「里約」又反過來引用這一條款,其實都是美國一手操縱的。
「里約」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第一個在美國領銜下的集體防務條約,為以後「北約」等一系列防務集團開創了先例。它的適用范圍也不僅限於拉美國家,本來美國提出的草案含糊其詞,因多數拉美國家擔心為美國在世界各地區的沖突承擔義務,堅持劃定了范圍,即包括格陵蘭、阿留申島、百慕大等地區在內的大片西半球地區。另外,在「杜魯門主義」之後,美洲國家發生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也被列入外來侵略,這也是美國積極推動該條約的目的之一。
❺ 里約熱內盧的歷史沿革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簡稱里約)是巴西最大的海港,位於巴西東南部大西洋西岸,是里約熱內盧州首府,是巴西僅次於聖保羅的第二大城市。面積1182平方公里,人口630萬,在巴西有「狂歡節之都」之稱。
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因葡萄牙人1505年1月遠航到此而得名。60年後開始建城。從1763年到1960年一直是巴西的首都。1960年4月,巴西政府將首都遷至巴西利亞。但現今這里仍設有相當多的聯邦政府機關以及社團組織和公司的總部,故亦稱巴西「第二首都」。
在里約熱內盧,人們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物。它們大多已被辟為紀念館或博物館。巴西的國立博物館,就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大博物館之一,收藏的物品共有100餘萬件。
里約熱內盧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它有海灘30多處,總長達200公里,其中最為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沙白水潔,呈新月形,長達8公里。據統計,每年到巴西的200多萬遊客中,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要到這座城市來。
里約熱內盧也是巴西的第二大工業城市和最大的商業中心。其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紡織、服裝、化學、醫葯、印刷出版、冶金等在全國均居重要地位。
2009年10月2日,里約熱內盧贏得2016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2012年7月1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將里約熱內盧的獨特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里約因此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首個入選自然景觀類別的城市。
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發現了現今城市的所在地瓜納巴拉灣,並稱該處為Rio de Janeiro,即「一月之河」。當時他們認為海灣實際是河口。事實上, 河是當時任何大面積水體的通稱。隨後法國也有船隊到來,作為他們走私巴西木材的大本營。1555年,法國海軍軍官Nicolas Durand de Villegaignon帶領了600多名戰士和殖民者,在這里建立了第一個歐洲人殖民地,名為「France Antarctique」。 殖民者主要由法國雨格諾派徒與瑞士加爾文教徒組成。
這個城市後來在1565年3月1日,由葡萄牙人入侵之下成立。他們成功佔領此城,並將法國人驅逐出境。以後城市經常被海盜及私掠船攻擊,特別是法國。因此在16世紀起,葡萄牙人開始在此地建築城堡,用作防禦和抵抗侵略者。
此城市繼續成為殖民地首都,直到1808年為止。當時葡萄牙貴族及皇室害怕拿破崙入侵葡萄牙,乃逃亡到里約熱內盧。此地更成為葡萄牙首都,因此里約熱內盧是唯一一個歐洲國家在歐洲以外地區設立首都的城市。那個時候,對於貴族突然遷徙,城市缺乏建設空間給予貴族居住。結果大量原居民被迫遷離,以留下空間予一眾葡萄牙貴族。
1822年,佩德羅一世宣布巴西獨立,他決定將里約熱內盧成為國家的首都,不過城市逐漸失去重要性,他將經濟和政治中心遷移到聖保羅。但當君主制於1889年被共和國所代替,里約熱內盧仍是巴西的首都。也就在這時候,大量非洲人被運來里約熱內盧作為奴隸。在1840年,市內奴隸數目達到220,000人。早年裡約熱內盧人口都是集中於今日商業中心區一帶。直到20世紀早期,城市開始急速發展,市中心的重心開始向南和西轉移。
早於1930年代,巴西政府已著手討論有遷移首都的問題。1955年新上任的總統庫柏契克還大力推行建設新首都。盡管有很多意見認為這只是基於選舉作作的舉動,庫柏契克仍最終於1960年4月21日,成功把首都搬入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乃降格為一個普通城市。
里約熱內盧於2009年10月2日,獲得2016年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
里約市景觀獨特,山海交融的優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巧妙和諧地融為一體。里約的主要景觀包括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耶穌山、創建於1808年的植物園、瓜納巴拉灣以及科帕卡巴納海灘等。這些景觀對於當地戶外生活文化厥功甚偉,並成為音樂家、園林學家以及城市規劃專家藝術靈感的來源。
❻ 圓明園是被哪8個國家燒毀的園中有什麼奇珍異寶
圓明園是被英國和法國的軍隊燒毀的。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里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圓明園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
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流落在外的圓明園珍寶
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的劫掠所得獻給拿破崙三世(拿破崙弟弟的兒子)。為了存放這些文物,由歐仁妮皇後主持建造中國館,收藏有來自圓明園的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金銀器等3萬多件。
文物精華大多存海外。自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園內文物開始不斷散失,其中的精華部分大多現存海外,以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最多。
據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另一個數字: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這兩個統計反映了一個事實: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1000萬件。
❼ 巴西遊客自拍惹禍 毀葡萄牙博物館300年歷史天使長聖米迦勒雕像
編輯推薦:過期域名搶注
1166搜索
網路電視直播
電影下載
圖說天下
小蜘蛛網址導航
金庸小說全集
具數百年歷史的雕像被遊客意外撞倒,跌成碎片。
被毀的是一具聖米迦勒天使長雕像。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葡萄牙一名巴西遊客在博物館自拍時,意外撞倒一個有逾300年歷史的雕像。據專家所稱,該雕像已遭受到不可彌補的破壞,事件正在調查中。
事發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該雕像放在其中一個展區內。據悉,該名遊客當時欲與雕像自拍,倒後行時意外撞倒該個18世紀的天使長聖米迦勒(Saint
Michael)雕像。當時剛好在場的羅德里格斯把現場的「慘況」拍下,並上載到社交網。從相片可見,雕像從基座上倒在地下,碎裂成幾塊碎片。
博物館的副館長卡瓦略(Jose
Alberto
Seabra
Carvalho)表示:「我在這里工作了多年,從未遇過同類事件。」早於9月時,博物館館長曾提醒當局,館內人手並不足夠。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redian/138023
❽ 巴黎聖母院著火,國內外歷史上還有哪些珍貴的建築毀於火災
其實,火災,也就分兩種,一種是人為的,一種是天災。
在中國這里,最有名的建築,莫過於故宮。其實,故宮從明代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期間經歷過無數次火災。
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這邊書中,曾經記錄過這么一件事。
在1923年6月26日,西宮敬勝齋曾經發生過火災。這場大火,燒毀建福宮花園范圍內一大片建築,所陳設和貯存的文物,統統燒毀無存。
這場大火,把收藏在敬勝齋裡面的珍貴的文物都給燒沒了。只不過,在這里,我們要打個問號?這些收藏品,是真的燒沒了,還是有人盜竊以後,為了掩人耳目,故意縱火的呢?
在溥儀的書中,他也懷疑過,他覺得這場大火是某些太監所為。只是苦於沒有證據,所以,只能不了了之。
我們常說,大火無情,只不過,有時候這些無情的大火,都是人類放出來的。
想要防火,可能沒那麼簡單。
世界文化遺產和某些資源一樣,都是不可再生。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護好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不要留下任何火災隱患,要不然,以後只能在圖片上看到這些東西了。
❾ 聖保羅藝術博物館的介紹
此博物館位於巴西聖保羅,由Pietro Maria Bardi和妻子Lina Bo Bardi所成立。經費來自於巴西人民的捐獻、其中多數的捐款來自於聖保羅州的人民。聖保羅藝術博物館的財務來源也有一部份是由媒體所捐,如新聞要人Assis 'Chatô' Chateaubriand﹙有巴西之王的綽號﹚
此博物館也是聖保羅雙年展的重要場地。
❿ 火災是影響文物保護的重要隱患嗎
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造成93米的塔尖,在大火中倒塌。在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之前,巴西有著200年歷史的國家博物館,也經歷了一次大火。
裡面有很多珍貴的藏品被燒毀,接連發生的文物火災大事故,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給各國文物安全保護工作都敲響了警鍾。
要知道在巴黎聖母院重建的過程當中,去除一些木質結構就是為了更好的防火。
像平遙古城這樣的,木結構景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火災面前更是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