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西和葡萄牙哪國經濟強
相比葡萄牙,巴西是更強的經濟實體。
綜合實力居拉美首位。綜合實力居拉美首位。經濟結構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人口超過50%。1967-1974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年均增長10.1%的「巴西奇跡」。上世紀80年代受高通貨膨脹困擾,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嚴重衰退。從90年代開始,巴西向外向型經濟模式轉軌。1994年政府實施了雷亞爾貨幣穩定計劃,有效解決了高通脹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宏觀經濟結構改革,大力推進私有化。1997年後,由於受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沖擊,巴經濟發展受阻。1999年初巴金融市場劇烈動盪,政府被迫放棄1994年以來實行的固定匯率制,貨幣大幅貶值,經濟受到重創。其後受國內電力危機、大選因素和阿根廷經濟危機影響,金融市場波動頻繁,加之國際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巴經濟增長速度緩慢,通膨率和失業率均有所上升。盧拉政府上台後採取穩健的經濟政策。目前,巴金融形勢穩定,外資流入增加,生產恢復增長,就業形勢改善,經濟實現溫和增長。
2005年主要經濟數字如下(初步統計結果):
國內生產總值:19367億雷亞爾(約合7957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520雷亞爾(約合4400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3%。
貨幣名稱:雷亞爾(Real)。1雷亞爾=100分。
匯率(年平均):1美元=2.43雷亞爾。
通貨膨脹率:5.69%。
失業率:9.8%。
【資 源】已探明鐵礦砂儲量250億噸,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鐵礦砂品位多數在60%以上,且為露天礦。鈾礦、鋁礬土和錳礦儲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石油儲量已探明112.4億桶,天然氣3290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可利用的水電資源蘊藏量達1.43億千瓦。
【工業】實力和工藝均居拉美首位。上世紀70年代即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基礎較雄厚。2005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建築、紡織、製鞋、造紙、食品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信息、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葯品、食品、塑料、電器、通訊設備及交通器材等生產增長較快;製鞋、服裝、皮革、紡織和機械工業等減產。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萬噸):
2003 2004 2005
水泥 3401.0 3440.0 3664.9
鋁 1380 1457
粗鋼 3115 3291 3163
紙漿 910 953
汽車(萬輛) 183 221 244
(資料來源:巴西中央銀行)
【農牧業】 可耕地面積約1.525億公頃,已耕地4900萬公頃,牧場1.77億公頃。咖啡、蔗糖、柑橘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大豆、牛肉、雞肉產量居世界第二,出口量第一。2005年農牧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4%,糧食總產量1.14億噸。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3 2004 2005
稻穀 1036.0 1326.2 1323.0
大豆 5203.3 4922.2 5113.6
小麥 585.1 581.5 471.0
玉米 4741.1 4187.2 3490.6
雜豆 320.5 297.8 301.2
棉花 136.5 235.0 230.8
【服務業】 2005年產值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主要部門包括不動產、租賃、旅遊業、金融、保險、信息、廣告、咨詢和技術服務等。
【旅遊業】據巴旅遊部統計,2004年巴接待外國遊客470萬人次,同比增長14%,創匯32.2億美元,同比增長30%。旅遊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0%。全國共有旅行社7896家,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130萬人。全國主要旅遊點: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巴西利亞、伊瓜蘇大瀑布、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和大沼澤地等。
【交通運輸】公路運力佔全國總運力的60.49%、鐵路佔20.86%、水路佔13.86%、管道運輸佔4.46%、航空運輸佔0.33%(2002年統計)。
鐵路:鐵路網總長29706公里,鐵路系統職工總人數21269人,擁有機車1587台,車廂55472節。
公路:總里程172.49萬公里,其中聯邦級公路74681公里。各種車輛3190萬輛(1999年),其中51.8%以上產於1990年之前。
水運:2005年水路貨物運輸總量6.7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390萬個標准箱。全國有44個港口,遠洋運輸船舶126艘。內河航線總長9403公里。主要港口有:桑托斯、維多利亞、里約熱內盧、帕拉那瓜和聖•路易斯等。近年來,為適應農產品出口的增長,帶動東北部地區經濟發展,巴正在東北部地區興建一批萬噸以上的深水港口。
空運:2005年全國機場客運量為1.17億人次。全國有八家航空公司,均為私營。2002年正式登記的飛行器有10610架,其中各種型號的波音客機100多架。全國通航城市有150個,與世界主要地區均有定期航班。據官方統計,全國共有機場2014個,其中私人機場1299個,公用機場715個,有定期商業航班的66個。主要國際機場為: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累西腓、馬瑙斯。
【財政金融】 受巨額債務的影響,巴財政收支長期赤字。為擺脫財政赤字,巴政府從1999年起厲行增收節支,增加初級財政盈餘。2005年初級財政盈餘935.04億雷亞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4%,賬面財政赤字634.41億雷亞爾,佔GDP的3.29%。
2005年巴公共債務余額10024.8億雷亞爾,佔GDP的51.6%。外債余額1818億美元,外匯凈儲備538億美元。
巴西銀行: 成立於1808年,是巴西最大的國家銀行,2002年底總資產額為2045.95億雷亞爾。在32個國家設有代表處。1984年3月在北京開設辦事處。
【對外貿易】 近年來,巴西政府對外貿政策作了重大調整。擯棄以高額關稅限制進口的保護主義,對出口進行獎勵和補貼,鼓勵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強出口競爭機制,宣布開放市場,減免5000種商品進口關稅。1999年雷亞爾對美元貶值後,巴產品出口迅速增加,外貿形勢逐步好轉。2005年,巴外貿再創新高。
近幾年巴西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03 2004 2005
進 口 482.53 627.79 735.45
出 口 730.84 964.57 1183.09
差 額 248.31 336.96 447.64
主要進口石油、小麥、煤炭、焦炭、大米、輸變電設備、汽車與拖拉機零配件、集成電路、葯品、儀器儀表等。出口大豆、鐵礦砂、汽車、原油、飛機、紙漿製品、肉類、皮鞋、鋼鐵、紡織品、蔗糖、咖啡等。
2005年與各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進口 出口
美 國 128.51 227.41
阿根廷 62.39 99.15
中 國 53.53 68.34
德 國 61.44 50.23
(資料來源:巴西發展、工業和外貿部)
【外國資本】 目前在巴共有11400家外資企業,雇員170萬人。外國在巴主要投資部門為汽車、能源、通信、金融、冶金、化工、交通運輸和機械等。2005年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151.9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是美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
各國在巴投資的情況:(億美元)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美 國 46.9247 80.8761 53.9871
德 國 4.1279 4.8083 3.7456
日 本 2.7777 2.7427 3.8474
英 國 1.2790 12.6883 3.9374
義大利 6.4660 4.0851 4.8802
法 國 18.0539 19.8213 19.0971
荷 蘭 33.6499 20.4247 22.2804
西班牙 51.2023 57.0220 95.9286
葡萄牙 17.5512 24.0940 25.1480
外資在巴西各經濟部門的分布比例(%)
服務業 73.2
工業 23.8
農牧,礦產 3
❷ 國外的通貨膨脹的例子以及經濟分析
美國通貨膨脹史分析與經濟周期理論
Lin, Ershen (PhD)
英文原文: 2001年11月16日 ━ 2002年5月16日
中文譯文: 2007年9月14-17日
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使用曾經極大地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然而,如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貨幣的負面影響是造成通貨膨脹。這篇文章將對於通貨膨脹的起因和各方面的後果進行實證性的分析,並討論貨幣穩定性問題。
第一部分 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
一、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
通貨膨脹作為貨幣供應量過剩的結果對於經濟,特別是成長率具有重大影響。為了說明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的關系,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 (包括官方失業率U1數據和根據就業率計算出來的真實失業率U2) 的歷史數據將作為分析的對象。數據系列將涵蓋繁榮的1920年代、大蕭條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擴張期、滯脹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成長期。由於經濟本身具有周期性,一個足夠長的數據系列是避免系統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為什麼要採用美國歷史數據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當然是美國歷史數據的相對可靠性。再者,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使其免受外來因子的干擾。在所有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的數據是難以匹敵的。
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美國經濟在擴張與收縮之間大幅度振動 (圖1)。到了下半葉,振幅明顯減小,而通貨膨脹則成為經常性的特徵,並在各種線性與非線性回歸分析中表現出來。與此同時,U2則自從1947年的勞工部開始統計以來呈現持續的下降趨勢。
為了系統地分析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的關系,通貨膨脹率系列與GDP增長率系列在不同的對應位置作線性回歸並得出斜率與回歸系數 (R) 的平方,這兩個數據被用於對時間作圖 (圖2A)。總的來說,線性相關性較弱,但可以看出兩者在-3至-1年之間的正相關性 (-3年的α ≈ 0.05) 和在1-4年區間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GDP上升領先於通貨膨脹三年,而後者領先於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果。上述結果可以與以下兩種可能性相容:(1) 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2) 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
為了對於上述兩種可能性進行驗證,必須對於通貨膨脹時期和通貨緊縮區別對待。因此,分別對於兩個時期的歷史數據作回歸分析。
首先,是1927-1940年間的通貨緊縮和蕭條時期 (圖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貨緊縮時期沒有被包括進去是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貨膨脹的任何潛在的滯後影響干擾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在-1至+1年間顯示顯著的正相關性 (α < 0.01) 和+3至+4年間顯示弱負相關性 (α > 0.05)。顯然,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並存,兩者領先於成長3-4年。這一結果支持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的推理。
其次,是1941-1999年間的成長與通貨膨脹時期 (圖2C),兩種的速率都比較低。在-1至+1年間,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 (α < 0.05)。這一結果與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的推理相容,但僅此尚不足以做出證明。
以上分析也表明圖2-1的總體分析包涵了通貨緊縮時期的正相關性與通貨膨脹時期的負相關性,而總的特徵理所當然的是由通貨緊縮時期的強相關性統治著。大部分信奉凱恩斯理論的經濟學家中間廣泛流傳的所謂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顯然是將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效應加成並混淆不清並且僅僅觀察0年的相關性而得到的錯誤結論。在這里,他們同時犯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一是沒有區別對待經濟周期不同的時相;二是沒有做不同系列之間不同時間點的「滑動」的分析,而被即時效應所迷惑。
由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被控制在較低的范圍內,有必要檢驗根據美國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否適用於更高的通貨膨脹率。為此目的,選擇了二十個由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上各區域的主要經濟體在1960-1994年間的通貨膨脹率和增長率歷史數據用於分析。這二十個經濟體被分為兩組:四個屬於高通貨膨脹率組 (年通貨膨脹率 > 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亞;其餘16個屬於中、低通貨膨脹率組,包括德國、埃及、西班牙、法國、伊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沙烏地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國。在這里,標準是選擇各個大陸具有代表性的經濟體。某些大經濟體由於缺乏可靠的數據而被排除在外。
對於這兩組數據做線性回歸得到不同的結果 (圖2D, 2E)。中、低通貨膨脹率組顯示通貨膨脹率與GDP成長率自0年開始的負相關性,其峰值在1年 (α < 0.01)。這一結果表明在世界范圍內通貨膨脹略為領先於經濟衰退 (與美國的即時相關性略有不同)。因此,可以推測通貨膨脹有可能引發衰退,從而證實了由美國通貨膨脹數據導出的「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的推理。另一方面,高通貨膨脹率組的分析顯示從-2年到0年期間極為顯著的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性 (α < 0.01)。在這里,經濟衰退領先於高通貨膨脹一到兩年,顯示經濟萎縮可能造成產品短缺和通貨膨脹。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負相關性:通貨膨脹可以在短時間內引發經濟衰退,經濟衰退可以減低通貨膨脹,低通貨膨脹則有利於經濟增長。這就構成了經濟周期的最基本的幾個環節。在上述的一般描述中尚有兩個環節未能得到充分解釋,即如何從經濟增長過渡到通貨膨脹增加,以及如何從經濟衰退過渡到通貨膨脹降低。上述分析對於相關性的證明是肯定的,對於因果關系的推理則是假設性的。另一方面,高通貨膨脹的起因是比較復雜的;它不完全是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結果,也是經濟萎縮的結果。這是對於通貨膨脹理論的重要補充。
二、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關系
經濟活動與失業率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通貨膨脹影響到經濟增長,也必然要影響到失業率。因此,有必要研究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由於美國勞工部數據系列始於1947年,這里使用線性回歸分析了1947-1999年間通貨膨脹率與U1、U2之間的關系 (圖3A, 3B)。通貨膨脹率與U1之間在1-4年以及7年存在正相關性 (α < 0.01),與U2之間在4,8,9年顯示負相關性 (α < 0.05),在-3至-1年也有弱的負相關性趨向 (α > 0.05)。由此可見,U2下降領先於通貨膨脹,後者領先於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後1-2年都會有U2的下降。這里能夠導出的一般推理是「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貨膨脹-U1增加-U2減少」。
如果從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關系的假設,首先可以認為失業率持續下降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其次,通貨膨脹可能造成中下階層的經濟困難,迫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從而增加失業率U1。應該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滯後的,所以與GDP下降的即時效應不是同時的。換句話說,U1增加不是發生在衰退早期,而是發生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當U1下降到正常范圍的時候,U2就降低了,說明全社會的就業率提高了。所以,通貨膨脹本身並不刺激就業,而是通過增加生活費用來迫使非就業人口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參與市場。
第一部分未能解釋如何從經濟增長過渡到通貨膨脹,而這一環節恰好可以通過失業率持續下降引發通貨膨脹而得到解釋。從經濟衰退過渡到通貨膨脹降低存在兩種途經,即失業率增加和工資下降。對於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業率只是略有上升,沒有顯著意義,說明工資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個經濟周期可以被假設為以下事件系列:(1) 經濟增長使更多的人進入勞動力市場 (U1增加);(2) 更多的人就業導致失業率U2持續下降;(3) U2持續下降最終引發通貨膨脹率上升;(4) 通貨膨脹率上升在短時間內引發經濟衰退;(5) 經濟衰退減低工資以及就業率;(6) 低工資以及低就業率減低通貨膨脹率;(7) 低通貨膨脹率有利於經濟增長。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通貨膨脹率的改變與經濟增長率的改變是緊密相連的兩個事件。可見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對於通貨緊縮時期,GDP數據上述假設相容,但由於就業數據的缺乏,目前尚無法驗證上述假設是否適用。
第二部分 通貨膨脹的作用機理
在各種與通貨膨脹相關的現象中,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是關系最為密切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通貨膨脹帶來經濟衰退?
首先,通貨膨脹減少了可用於再生產的資本存量,其結果要麼是減少生產,要麼是增加借貸以維持再生產水平。在宏觀水平上,兩種效應必然同時存在。後者將增加對於金錢的需求和價格,使利率上升。
其次,通貨膨脹減少儲蓄的本金和實際利率,從而減少儲蓄的慾望。盡管利率隨著通貨膨脹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彌補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美國1970年代的情況便是如此。通貨膨脹也同樣影響到股東的增值與紅利。在通貨膨脹期間,小投資者的回報在扣除稅收之後往往成為負數。在這種環境中,超前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銀行的壞帳會增加。這是一種中長期的現象。
由於國內資本形成途徑受阻,通貨膨脹必然增加對於外國資本的依賴性。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很可能觸發貨幣貶值,造成資本外流、資金短缺,觸使利率進一步上升。當利率上升和銀行壞帳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經濟衰退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
上述分析預期利率上升與兩個因子相關聯:(1) 短期資本存量的減少;(2) 中長期儲蓄的減少以及資本外流。於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現象與中長期現象的加成。這一預期已經為美國通貨膨脹率與基礎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關性 (α < 0.01) 所證實 (圖4A)。顯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應,而其後的長尾反映了中長期效應。此外,美國通貨膨脹率與一年期國債利率也具有類似的正相關性。
利率改變對於GDP增長率具有即時的影響,正如預期的那樣。美國基礎利率與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性顯示於在0年 (α < 0.01) 和1年 (α < 0.05),正相關性顯示於3-4年 (α < 0.05) (圖4B)。美國一年期國債利率與GDP增長率也顯示類似的關系。
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證明了本文對於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的兩種作用機制的理論推理。
有人以為通貨膨脹可以鼓勵消費而達到刺激經濟的作用。其實,這種刺激是通過減少儲蓄率而達到的。應該認識到儲蓄並不意味著資本停止循環,而是減少消費以擴大再生產 (包括基本建設、教育、研發的費用),資本始終沒有停止流動。減少儲蓄絲毫不會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量,而僅僅改變其消費方式。當然,儲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國社會長期依賴日本和中國的儲蓄來填補其預算赤字,其自身儲蓄率過低則是毫無疑問的。通貨膨脹可以減輕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倒是一點不假。但這種好處是短期的。隨著儲蓄的減少和利率的上升,長期經濟增長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國,這種負面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已經相當明顯,但問題尚不十分嚴重。這是因為美元最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最為世界經濟體系中心的地位決定了資本向美國集中的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國家決不可能效仿美國的榜樣。
最後應該指出的是通貨膨脹必然改變整個社會的消費模式。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必然減少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對於消費品的需求和儲蓄。某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不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因為工資是與物價指數掛鉤的。然而,掛鉤不是普遍的,況且銀行儲蓄的下降無論如何不可能掛鉤,兩者對於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均有影響。通貨膨脹說到底是財富從民間向政府的再分配過程,相當於一種稅收。既然是稅收,就不可能不影響民間的購買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貨膨脹也可以被僱主用於抵消工資的增長,是一種劫貧濟富的方式。這里的所謂貧者主要不是指赤貧者,而是廣大中下階層。所以,通貨膨脹必然使消費品市場特別是基本消費品市場疲軟。但是社會總需求量確實可以不受影響,民間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政府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社會中下層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上層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盡管這是一種不同的需求。
第三部分 國際貨幣體系極其前景
美國的通貨膨脹在世界上具有特別的意義。今天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代替黃金最為儲備,所以這個體系可以稱之為美元標准。這種情況與十九世紀英鎊的統治地位相類似,但又有所差別:美元與過去的強勢貨幣不同,它已經無法按固定牌價轉換為黃金。美元僅僅是一種法定貨幣,其幣值很容易在貨幣市場上被高估,而且這種情況早已發生。
說美元被高估有兩條證據。首先,聯合國公布的PPP比例顯示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續地流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邊緣國這一事實無疑是Gresham定理無處不在的體現。美元在邊緣國比在中心國身價更高,所以流向邊緣國。這種單向流動不會因為達到平衡點而終止,因為紙幣的供應量可以無限增大,同時又完全符合美國的短期利益。美國以印刷的紙張換取其它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而其它國家接受這種交換因為他們以為美元是一種保值的手段。
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永遠地延續下去。英鎊在四個世紀之內貶值了三個半數量級,從而沿著通貨膨脹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毀滅。美元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也已經貶值了一個半數量級。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鎊的噩運,美國必須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放棄那種以通貨膨脹來消滅債務和增加稅收的如意算盤。不過,在國債利息佔用財政支出一半的時代,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對於白宮的主人來說是個難以想像的挑戰。
某些美國經濟學家宣稱只要國債與GDP的比值不增加,國債不會成為問題。這種思維的背謬在於它一旦被各主要經濟體所接受,整個體系就會進入赤字預算年代,到那時就沒有人能夠出來填補赤字,最終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通貨膨脹一直在統治世界經濟。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樂於以凱恩斯療法對付經濟衰退,盡管凱恩斯主義在理論界早已風光不在。這種情況大概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通貨膨脹的誘惑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得到解釋。一是通貨膨脹增加財政收入而不必增稅。二是通貨膨脹減輕債務負擔,西方各國政府往往是國內最大的債務人。三是通貨膨脹對於富人有利,因為在西方國家富人總是超前消費的主力軍,也是主要的債務人群體。最後一點是因為採用大量注入資金的方式挽救危機中的大銀行和資本市場,加重通貨膨脹。不久前美國及西方各國對次級房屋貸款危機的處理就是沿用了這個老辦法。這種注資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危機,但卻造成長期的停滯,因為經濟錯位無法得到矯正。總之,只要權宜之計仍然成為治國的方略,通貨膨脹就會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而美元的下滑軌跡也不會改變。
❸ 有新聞報道稱巴西陷入經濟危機,已經破產了,情況屬實嗎
導讀:據外媒報道,巴西因為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陷入了破產局面,媒體瘋狂宣傳疫情進一步加劇了巴西的經濟危機。對此,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表示,我無能為力,巴西破產了。
一些經濟學家以為,巴西政府是否能快速展開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這對巴西的經濟復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巴西政府至今還沒啟動疫苗接種程序。當記者就巴西的經濟形勢如此嚴峻提問博索納羅,博索納羅的回答是,巴西媒體是「軟弱的媒體」,這直接助長了新冠病毒的火焰。各大媒體總是無所不用其極,想各種辦法來榨乾政府,要打倒我們(巴西政府),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相關利益。相關報道指出,在疫情肆虐巴西的情況下,作為巴西的國家元首卻把全國嚴峻的經濟形勢歸咎各個地方的政府,認為他們為了阻隔新冠病毒的發展,強制執行社交隔離措施導致經濟發展停滯。
❹ 如何看待近幾年全球的通貨膨脹
隨著經濟不斷快速的發展,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及人均消費水平均在大幅提高的過程中,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明顯的經濟問題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其中,隨著CPI的持續高企,通貨膨脹問題備受各界關注。它不僅僅是一個嚴峻的問題,關繫到國民的生活實際水平與生活狀態,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有多種原因綜合而成,既難以真正把握其根源,又難以進行一次性的根治。所以,正確看待當前的通脹壓力,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是當前經濟工作必須面對的問題,直接關繫到宏觀經濟的大局。而作為即將面對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們新一代大學生,更應該對此類問題有正確獨到的認識,才能積極應對,找到一條適合經濟和諧發展的道路。
❺ 通漲與通縮對物價的影響
通貨膨脹的實質是貨幣的發行增長,超過產品的增長。這是最關鍵的第一點,以後我會再次提到。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似乎很容易懂,但是很多人又並不完全懂,因為其追究起來,卻會有很多細節方面的原因。
我首先講講貨幣,貨幣是什麼,比如我們現在手裡的人民幣,貨幣,它是一種代表,一種衡量的標准,衡量什麼的標准?是衡量一個國家所有產品的標准。所謂通貨膨脹,一般而言,跟產品本身關系並不大,產品與產品之間,比如說豬肉與牛肉之間,本身的比值一般是維持不變的。而發生變化的,是它們分別與貨幣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它們與貨幣的幣值,俗稱價格。因為有價格,才會有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所以一個國家總體物價上漲或者下跌,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產品增多或者減少,而是產品本身與貨幣的關系發生變化。
對於貨幣而言,這個標准奏效的前提是國家信用。國家信用以國家的軍事,政治,國家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前提。它有兩個層面,國際層面和國內層面。對於需要的國家信用而言,國際層面高於國內層面。
一個國家的貨幣若是要在國際通用,它需要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為後盾,但未必代表著該國貨幣可以實現完全自由兌換,比如人民幣在越南緬甸等國,甚至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流通。至於說台灣,現在也開始越來越多得使用人民幣。
至於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其美金世界通用,甚至在墨西哥,巴西等拉丁美洲國家,已經基本取代了本國貨幣。
94年巴西曾經經歷過超級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曾達到2000%以上。
98年金融風暴當中,泰國貨幣泰銖貶值超過60%
這樣的貨幣,在當時,都沒有國際信用,同時也缺乏國內信用,這些國家的國民,很多都選擇了美金,亞洲有些類似小國的國民經常會採用人民幣日元等,作為流通貨幣。比如越南。而據可靠數據分析,中國台灣,也開始越來越流行用人民幣購物。可見人民幣伴隨中國國力增長,越來越堅挺的價值。
而若是一個國家本身是沒有國家實力與信用甚至乾脆就是流氓國家,其貨幣在國際上來說,是不會有任何價值的,比如絕大部分的非洲國家,甚至包括朝鮮。所以金正日買的賓士車,是用大塊的金條來支付。而這些金條,很多是用本國的一些農產品等換來的。朝鮮的貨幣,是不具備國際,甚至國內流通價值的。
而非洲國家的黃金白銀和寶石很便宜,因為它們被用來直接當作貨幣流通,除此之外,流通的就是美金了。
金銀天然是貨幣,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世界流通了除了美金之外,還有金銀。
以上,是貨幣的兩個層面問題,對於中國來說,從國際層面來講,人民幣沒有實現自由兌換,從國內層面來說,人民幣的發行完全依靠執政黨的信用,這個可以對比美國的貨幣發行機制,美國的美元的發行,是各大銀行向美聯儲舉債,年利率一般1-5%不等。中國的機制是執政黨控制,中國的經濟命運,可以說完全掌握在執政黨手裡。
對美國來說,誰執政無所謂,貨幣發行與此無關,對中國來說,若是執政黨出問題,與其捆綁的人民幣,很可能變成一堆廢紙。
前提說了這么多,下面開始闡述中國通貨膨脹的實質了。
說一個模型,簡單說,就是貨幣量不變,產品少了,那麼產品會漲價,產品多了,產品會跌價。
假設產品多了,貨幣量多的程度超過產品,那麼產品會相對貨幣升值,也就是漲價。
這個模型這么說,假如有100個人,每人有100塊錢流通,產品只有100斤大米,那麼應該來說,每斤大米應該是100元,這是一般情況,現在若是每人的錢變成200塊,大米還是100斤,那麼大米就應該漲到200塊一斤。
假設每人的錢變成200,但是大米變成150斤,那麼大米增加的幅度小於人手裡貨幣增加幅度,大米還是要漲價。
我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明白一點了。那麼我再說一點:假設100個人裡面有50個人買了房子,花了50塊,然後貸款貸了100塊,相當於市面上流通貨幣變成:50*50+50*100+50*100=12500>100*100,那麼大米價格,是否應該從100塊,變成125塊?
很多人,已經看出來問題所在了,這多出來的2500塊是怎麼來的,顯然,是銀行放出來的,是發行出來的,那麼這發行出來的貨幣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這是未來消費的一種透支。
那50個貸款買了房子的人,很多人都需要還貸款,為了還貸款,以前每個人可以花50塊錢,現在只能花20,有30要用來還貸款。
那有人會講啊,這么看的話,市面的貨幣還不如原來多啊,好像只有8500《10000,但是對於短期來說,這個消費的縮減效應並不明顯,所以短期來說,大米的價格,也就是物價,肯定要漲的,這個短期,一般來說持續2-5年左右,這是肯定的。
對於這2-5年內的那50個買了房子的人來說,消費降低了,另外50個賣了房子給他們的人來說,他們可以不貸款買房,由於錢多了,所以房價必然進一步上漲,銀行印鈔票的速度必然加快。流通貨幣更加增多。
物價進一步上升。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模型,真正討論起來,要比這復雜得多。一句話,為了現在而透支未來的消費,必然導致物價上漲。至少是短期內的上漲。
而在國際層面,由於國家原材料和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尤其原油,從98年底最低時的10.3美元一桶,漲到現在90美元左右一桶,漲了8倍,並且創歷史最高,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導致原油產品的上漲,無論是汽車的汽油柴油,還是石油的化工品,如化肥、塑料等。很顯然,化肥上漲,必然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而油價的提升,會直接導致電價、運費的上漲,這必然進一步導致物價上漲,這是國際層面。
可以說,這次通貨膨脹,是國際性的,國際原因主要就是石油和原材料的上漲。
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這句話很多人在說,其實是錯誤的,我覺得有必要糾正一下,由於美元相對兩大貨幣基石:黃金和石油,都急劇貶值,所以單純從對美元的比值來說,看不出問題,2007全年,雖然人民幣從7.8升到7.3,相對於美元來說升值7%,但是與此同時,原油價格從58美元一桶,漲到90美元,上漲70%,黃金價格從620美元/盎司上漲到850美元/盎司,上漲超35%。
所以人民幣,相對於石油貶值了63%,相對黃金貶值超30%,相對於其它工業原料,比如鐵礦石、銅、鋁等(有些是04-06年就在漲,比如銅),都有不同程度的貶值。
即使相對於除美元之外的歐元,人民幣亦貶值近10%。
所以,原本按照增長幅度,中國2007年的GDP應該超過德國,但是事實上,由於歐元兌美元,從1.29漲到1.49,上漲超17%,相對人民幣升值10%,所以2007年,中國GDP仍然比德國稍低,居於世界第四。而同時期,中國經濟增長11%,德國僅有2%不到。
所以那句話應該改成,人民幣對外對內都是貶值,僅相對於美元升值。
在這里我在探討一下石油價格上漲的實質,這次石油價格上漲是與美元暴跌同步進行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幾次,其中有一次是73年的石油危機。
在我看來,這顯然又是強勢美元走向衰弱的時候,對世界石油價格的一次干預。也就是說,是直接或間接控制全世界或者說歐佩克組織60%以上石油生產的霸權美國,一手操縱的結果。
這里我要說到伊拉克戰爭,有種說法據說就是由於薩達姆要求石油以歐元來取代美元兌換,觸發了美國的底線,最終引爆了伊拉克戰爭,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但是其說到的問題,是實質性的。
石油價格最低的時候,正好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最猛烈的時候,金融風暴時候的那些小政府為了維持本國貨幣的幣值,不惜拋售美元購入本國貨幣,維持貨幣的幣值。美國人當初不動聲色得用拋售的美元來買入史上最廉價的石油,然後大賺一筆。索羅斯狙擊泰銖,也賺得缽滿盆滿。
石油價格漲到最高的時候,美元指數卻跌到歷史最低谷。這不是巧合。
只要國際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這種事情,就會一再得發生。在美國經濟衰退,美元處於低谷時候,為了維持美元,或者說美國人的消費,美國需要有人來為它的透支買單,這些買單的國家,就是購入美元來支付油價的國家。所以90美元一桶的油價,除了因為石油本身越來越希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控制或者放任油價的上漲。
這是國際層面,得出的結論是,人民幣不但對內貶值,對外也是貶值的。而不是很多人說的升值。
若是回到國內,我們會發現,共同推高物價,導致中國當下通貨膨脹的三大因素,分別是,房產(包括土地)、原材料(包括石油等,與國家價格有關)、股市。
第一和第三因素,造成貨幣的過量供應,市場上貨幣的流動性過剩,第二因素,是產品本身的稀缺性提高而漲價,三大因素互相影響,惡性循環,物價水漲船高,下面我就來具體分析此三大因素是如何互相影響的。這與我前面講的那個簡單的模型有關。
對於房產而言,其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首先就是我模型里所講的,我再講一下現實的模型,假設一個人花30萬買了一套100萬房子,貸款70萬,那麼開發商拿到了100萬分配下去,非常簡單的,通過銀行貸款的運作,社會上的資金由30萬突然間變成100萬,但問題是,這個房子真的值100萬么,顯然,利潤與其它行業相比,是不合理的。這個房子應該賣50萬,這是它的價格,或者說代表社會創造這個房子的價值。顯然,房價是一直被高估的,遠大於它的成本,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銀行放出來的貸款70萬當中,有50萬是多放的,也就是說50萬的貨幣本不該流通卻流通出來了。
這不是一個特殊事例,而是在全國各地正普遍發生著的。物價上漲可以說是必然。並且,這個物價上漲,若是扣除了國際原材料上漲的因素,應該是一個持續時間並不長的過程,會在幾年內結束,但很顯然,我們目前,我們現在的時刻,正處於這個過程中。
為什麼我斷言通貨膨脹會在幾年內結束,因為就如同前面的例子,30萬買100萬房子的那個人,向銀行貸款了70萬,這70萬被別人拿去消費,造成市場資金過剩,這是暫時的,因為貸款70萬的這個人,將來要一直為還貸款而縮減消費,很簡單得講,就是拿到70萬銀行貸款的開發商,會在段時間內把錢拿去流通,造成短期內流動資金過剩,而通貨膨脹,而長期看,這個買房者為這70萬買單,長期看,會出現一個消費與緊縮的平衡,這個平衡遲早會來到,經濟會因為對於未來財富的過量透支,而承受代價。
若是有人跟我說有疑問,那麼看看現在美國的次貸危機吧。很明顯,就是這些年通過大舉向銀行舉債,這個舉債,有民間的有政府的,造成美金的過量流通,並且美金的消化,是世界范圍的,世界,也已經難以消化這么多印鈔機出來的美金,美金購買力下降,而美國人卻為了還貸款緊縮消費,並且造成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
這只是首先我要講的,其次,就是講講房價的構成。
中國有一個產品的產量佔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就是水泥,有另一個產品產量佔世界近四分之一,就是鋼鐵。這兩個,都與房產有關,屬於成本這一塊。
粗略得說,構成房價有三個因素
房價=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利潤
事實上運作是很復雜的,比如水電等配套設備的申請之類,算在哪個裡面。其實,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由於影響房價的第一個因素,土地價格高企不下,是造成房價居高不下的首要因素,而這個土地價格,原本是可以由市場決定,並且有所選擇的,現在來說,中國房價的實質,土地價格的居高不下,幾乎來說,是罪魁禍首。之所以是罪魁禍首,是出自於中國土地買賣的地方政府壟斷本質。
為著房價的問題,我走訪了很多開發商,和建築商,如萬科、愛建、如上海的捷成濱江,與他們都有所交流,這是我通過交流並且深思熟慮而得出來的結論。
簡單得說,由於中國土地的買賣由各地方政府壟斷,價格沒有任何競爭機制,所以基本上來講,價格都是在地方政府掌控的尺度上,再上一個台階。
我舉個現實中的例子,我前年在湖南考察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口僅130萬的湖南瀏陽政府大樓蓋得比美國白宮還要氣派,其周圍大概由4到5塊地,但是卻是一塊一塊拿出來賣,賣的價格節節升高,政府一點都不著急,價格雖然都是政府公開向開發商招標的,但是對於開發商來說,卻沒有任何別的選擇,因為每次,在賣著的土地只有這一塊,可以說,整個地價,是由完全由政府壟斷和操縱的。
幾乎在中國任何的中小城市,都是這種情況。土地這一塊,已經把房價的門檻築高了一倍。
據我根據掌握的數據分析,土地拍賣的收入,已經佔到很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60%以上,然後地方政府會用這些錢,經常不是去扶貧,扶持教育,去改良醫療,而是去蓋新的政府大樓,蓋新的公安局大樓,新的稅務大樓,其宏偉壯麗的程度,一個個都在趕超美國的白宮。讓國際友人見了,都會以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
除掉土地,開發商通常是拿到地之後,馬上會在當地的銀行申請到巨額貸款,這巨額貸款,又是憑空產生的一個流通。
前面講到了,由於土地拍賣的收入,是很多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地方政府通常對於國家下達的要嚴格審批,嚴格控制房價的措施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針,有意無意縱容開發商的暴利。就我所知道的炒樓花(就是拿到土地之後僅畫草圖打地基就開始銷售並在銷售過程中換名轉賣)行為,就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雖然上海已經嚴厲禁止了。
地方政府縱容開發商的暴利,是因為他們需要開發商來支付高昂的地價。而開發商捆綁銀行的戰略,無疑是給自己上了一個保險。
所以中央政府打擊房價,越打擊越漲,老百姓苦不堪言,紛紛將矛頭指向「黑心」的開發商,卻不知道這獲取壟斷暴利的,究竟是誰。
至於房價的另外兩塊,成本和利潤,就不用多提了,成本是水漲船高,這點是肯定的,而至於利潤,若是炒樓花這種行為都存在(雖然據我所知,現在這種行為越來越少了,但是變相炒作的行為仍然存在),開發商的資金可以快速回籠,也就不用擔心支付高額的土地買賣費用了。開發商成為替罪羊,可以說是丟了面子得了里子。萬科老總王石勸大家40歲之前別買房,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他是對的。
這里我說點題外話,就是原來的春運期間鐵路車票漲價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給我的感覺就是落井下石,你要回家我偏不讓你回,而且還要擺一刀,這樣的事情竟然在中國存在了那麼多年,可見中國人真的太好管了。
關於房價說好了,現在我來說說股市。
中國股市創造了在07年年內,市值翻了1.5倍,從2005年末到2007年10月,漲了6倍,雖然最近又回落到4600點附近,號稱整體市盈率只有40多(我怎麼算,都覺得這個數字被部分低估了),但是股市的造富神話,似乎每天都在上演,中國的數量世界第二的一億股民,似乎隨時都在屏住呼吸,「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
在全世界最賺錢的25家公司當中,中國僅有一家,中國石油(601857)上榜,而在2007年下半年公布的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中國竟超過美國,佔了半壁江山。很諷刺么?這令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雄糾糾氣昂昂收購美國洛克菲勒中心的日本。想起美國人對於日本會把整個美國都買下來的擔憂。現在回頭看看,美國還是美國,日本為當年股市和房產的泡沫付出巨大代價,持續衰退10多年。東京很多房產價格比顛峰時的1992年左右下跌了近80%。
說了這么多,看的應該能明白,我說說股市怎麼導致的通貨膨脹,股市導致通貨膨脹的前提是一個時間內的單邊市場,就如同2005年底到2007年10月的股市,雖然經歷過幾次大跌,但是整體是螺旋向上的。
在這段時間內,原本1元的股票,漲到6元,原本10元的,漲到60元,漲六倍的話,另外5倍錢從哪裡來,這並不重要,總會有渠道過來,我們知道的就是,中國整體股市的市值,從大約3萬億,漲到07年下半年的超過20萬億,短期內積累的財富,超過15萬億。
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
有人會疑問啊,有人賺必然有人跌啊。好,那麼我告訴你,在一個單邊行情中是可以出現任何人都賺錢的情況的,這個賺錢的意思就是手裡的貨幣增多了,未必代表它能夠買到的東西變多了(因為有物價上漲的因素在裡面)。
是啊,所有人的錢都多了,這不是好事么,所以你看看印度,號稱要在2010年人均GDP超過中國(估計,2007年中國人均GDP約2500USD,印度約1000USD),據說依靠的就是調整貨幣的購買力,進一步推高股市,要知道印度那號稱有150年歷史的股市,已經在短期內上漲了300%了。就是不知道,當印度的人均GDP超過中國時,他們的老百姓能不能受得了高昂的物價,會不會發生暴動,會不會有大范圍的自殺式襲擊,大家拭目以待。印度若真的這么做面臨的後果可能是什麼,我可以給個提醒:巴西現在流通的貨幣雷亞爾,是1994年為了取代大幅貶值的舊貨幣引入的。在那以前,舊貨幣的官方價格是一百兌一美元,但黑市價格則長期在一萬至一萬四千兌一美元之間徘徊。那時政府雖然開支巨大,卻從來沒有赤字。政府的錢從何而來?來自壟斷著發鈔權的中央銀行!通過各種現代化的記帳手法,央行未必需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無中生有,創造出所需要的貨幣來。赤字的確被成功掩蓋了,但通貨膨脹卻不脛而走。到了1994年7月,巴西年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000%。
由於中國股市單邊行情下「創造」了超過15萬億的財富,你說中國怎麼可能不通貨膨脹?現在已經將來一段時間的通貨膨脹,都是在為這兩年的過熱股市房市買單。
中國2007年CPI是6.9%,全年僅為4.7%,這裡面也包括翻倍上漲的豬肉價格,翻兩倍甚至五倍上漲的蔬菜價格,卻不包括50%左右幅度上漲的住房價格。50%一點都沒有誇張。就以上海為例,大部分地方房價都上漲了40%以上,很多地方上,幅度甚至超過100%。
正因為中國CPI的計算不像國外那樣把房價也算進去,所以中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都缺乏了對物價上漲的警惕,中國2007年的4.7%的CPI數據,在我看來,是毫無價值的。
因為中國前三年就開始的房價上漲,是如今物價整體上漲的罪魁禍首之一,卻因為CPI數據沒有包括房價,把危機隱藏起來。似乎到2007年底才爆發出來。
若是中國CPI數據包括房價,還用得著前段時間政府動用政令來控制物價么?恐怕應該早就未雨綢繆了。總之,受苦的,最後還是老百姓。
在我的計算中,若是包括房價因素,中國2007年的CPI應該是20%左右,甚至更高,而遠不是4.7%。這才是真實數據。
前段時間股市我倒一直看好股市,因為知道,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來接盤,所以會勸告很多人進入股市,在我看來,中國的股市,到泡沫階段,已經不是創造財富的游戲,而很大程度上是製造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的游戲。包括房價也是,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既然物價還是要漲,既然錢存銀行是負利率,根據我的計算,負利率達到吃驚的10%以上。那麼還是拿到股市裡轉一下,用錢來生錢。
但是現在我不會勸任何人進入股市了,因為我知道,這個游戲該正常化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❻ 巴西經濟狀況
巴西綜合實力居拉美地區首位,經濟結構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產值和就業人口長期保持50%以上。1967-1974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年平均增長10.1%的「巴西奇跡」。20世紀80年代受高通貨膨脹困擾,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嚴重衰退。從90年代開始,巴西向外向型經濟模式轉軌。盧拉政府上台後,採取穩健的經濟政策,金融形勢趨於穩定,外資流入加大,生產恢復增長,就業崗位增加,經濟實現強勁復甦。
(一)2005年經濟形勢
2005年,受石油漲價、國內需求增長乏力、政府繼續執行貨幣緊縮政策、投資不足以及農業減產等因素影響,巴西經濟雖繼續保持增長,但速度有所放慢。全年GDP增長率為2.3%,比上年低2.6個百分點,也低於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國內通貨膨脹基本得到控制,財政狀況繼續得到改善,有利的國際環境為巴西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會,外匯儲備的增加為提前償還外債創造了條件。
受乾旱和雨量分布不均的影響,2005年巴西農牧業產值僅增長0.8%,而上年增長率達5.3%。南部農業主要產區減產5.51%,全國主要作物總產量為1.13億噸,比上年減產658萬噸。總收獲面積為4760.4萬公頃,同比減少0.58%。預計2006年巴西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為4693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4.68%;產量為1.28億噸,同比增長13.22%。
巴西工業保持連續6年增長勢頭,但受高利率政策的抑制,2005年產值僅增長2.5%,低於上年6.2%的水平。其中,加工業和建築業增長率均為1.3%,大大低於上年水平,公共工程部門增長3.6%,採掘業增長最快,達10.9%。
巴西服務業2005年增長率為2%,比上年少1.3個百分點。其中運輸業、金融業和通信業的增長率均比上年放慢,只有租賃業和政府機構服務業產值增長率比上年稍高。
2005年巴西公共部門(包括聯邦、州、市三級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初級財政盈餘(不包括償還債務和利息的收支差額)累計達935.04億雷亞爾(合374.6億美元),佔GDP的4.84%,比預期目標高0.59個百分點。聯邦政府、州和市級政府以及國有企業完成的比例分別佔2.88%、1.10%和0.85%。雖然2005年累計實現初級財政盈餘935.04億雷亞爾,但同期累計支付的債務和利息高達1571.45億雷亞爾(合629.6億美元,佔GDP的8.13%),因此中央政府最終的財政結果是賬面赤字634.41億雷亞爾(合254.2億美元),佔GDP的3.29%。
截至2005年12月30日,巴西外匯儲備余額為538億美元,比11月底減少105億美元,主要原因是12月21日和22日分兩次提前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部貸款(154.4億美元)。2005年巴西累計吸引外資151.93億美元,比上年(181.66億美元)下降16.4%。
受石油價格上漲影響,2005年巴西城市交通、電力、通信等價格上漲,但由於美元對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進口商品和進口農業生產物資價格下跌,彌補了因農業歉收5.5%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全年通貨膨脹率為5.69%,略超過預定目標(5.1%)。
2005年,巴西新增正式就業人數125.4萬人,比上年有所減少,但遠高於2003年64.5萬人的水平,為1992年以來創造就業機會最多的第二個年份。巴西勞動部預測,盧拉政府4年執政期滿時,新增正式就業人數可達500萬人,超過上屆政府創造的就業人數(181.5萬人)一倍多。與此同時,2005年平均失業率也從前兩年的兩位數字降到9.8%。
(二)2006年展望
2006年影響巴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將與2005年大致一樣,國際環境的變化至關重要,特別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漲跌,將影響巴西鐵礦砂、大豆等產品的出口。農業生產將直接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匯率變化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2005年巴西貨幣雷亞爾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4.3%,雷亞爾持續升值勢必影響巴西的出口。
總體來看,2006年巴西經濟可望稍好於2005年。據預測,2006年巴西GDP增長率可望達到4.5%。
❼ 中國的通貨膨脹平均是多少
在經濟領域,通貨膨脹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為物價上漲,而物價的上漲,又會令等值的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常說的貨幣貶值。雖然通貨膨脹會讓貨幣貶值,但一個經濟體又離不開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真的不存在了,那就說明這個經濟體已經陷入了蕭條。所以,只要通貨膨脹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是對經濟有利的。那麼,我們國家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多少呢?是高還是低?或者是正好合適?
首先,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多少。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的 CPI同比上漲2.5%,PPI同比上漲3.3%,二者平均下來,應該在3%左右。而前三季度的名義GDP和實際GDP增長率的差值也是在3%左右。由此可見,目前的通貨膨脹率應該就是在3%左右。當然,肯定會有人站出來反對,覺得目前的通貨膨脹應該要更高才是。但既然官方的數據是這么多,那我們就當它是這么多好了。
3%的通貨膨脹算不算高?
根據通貨膨脹的速度分類,可以分為爬行式通貨膨脹(3%以下)、溫和通貨膨脹(3%-10%)、急劇的通貨膨脹(10%-50%)和惡性通貨膨脹(50%以上)。前兩類屬於良性的通貨膨脹,只要在這個范圍內,那通貨膨脹就是適中的。由此可見,我國的通貨膨脹可以說是不高不低剛剛好。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過去20年裡,我國通貨膨脹率最低為-1.4%,最高為5.9%,中間值為3.65%,所以目前的通貨膨脹率還在歷史中間值的下方,並不算高。而過去20年的平均值為2.06%,目前的通貨膨脹率比歷史平均值要稍微高一點。
外國的比較處什麼水平?
首先,在主要的發達國家中,美國通貨膨脹率大概為2.7%左右;德國通貨膨脹率為2.9%左右;英國通貨膨脹率為2.9%;法國通貨膨脹率為3%;日本通貨膨脹率為2.1%左右。而我國3%的通貨膨脹率,除了比日本高那麼一點之外,與其他國家相差不大。
其次,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們來看一下同為金磚國家的其他幾個國家的情況,其中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為2.5%左右;印度的通貨膨脹率為為4.9%左右,巴西的通貨膨脹率為2.9%左右,南非的通貨膨脹率為為4.4%左右。所以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在金磚國家中也屬於中等偏下的。
由此看來,如果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只有3%的話,那還真的不算高。
❽ 巴西和阿根廷哪國發達
比較而言,還是巴西比較發達些,具體資料請參考下面,希望對你有用
阿根廷越來越貧窮的國家
【經 濟】 阿根廷工業門類較齊全,農牧業發達,是世界糧食和肉類的重要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世界糧倉肉庫"之稱。
阿80年代曾發生嚴重的債務危機,國民經濟大幅衰退。1991年開始實行以比索與美元固定兌換率為基礎、私有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1991~1998年年均增長率達6%。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動盪的影響,阿經濟自1998年下半年開始滑坡。德拉魯阿總統執政後,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復甦的措施,但收效甚微。2001年,阿經濟連續第四年衰退,國家風險指數突破4000點,償債壓力陡增,工業生產嚴重下滑,銀行存款大規模流失。為避免金融系統崩潰,政府於12月1日宣布凍結銀行儲蓄存款的緊急經濟措施,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並最終導致聯合政府跨台。杜阿爾德總統上台後,採取暫停償還外債,取消固定匯率制等措施,但迄難擺脫經濟危機。2001年的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2638.7億比索。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300比索。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5%。
貨幣名稱:比索。
匯率:1991年4月實行固定匯率,1美元=1比索;2002 年起實行浮動匯率,1美元=3.5比索(6月份)。
通貨膨脹率:-0.6%。
失業率: 20%。
【資 源】 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銀、鈾、鉛、錫、石膏、硫磺等。現已查明蘊藏量:石油4.11億噸,天然氣6886億立方米,煤炭6億噸,鐵3億噸,鈾2.94萬噸。水力資源豐富。森林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1/3左右。沿海漁業資源豐富。
【工 業】 工業較發達,主要有鋼鐵、電力、汽車、石油、化工、紡織、機械、食品等。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核工業發展水平居拉美前列,現擁有三座核電站,能獨立生產濃縮鈾。鋼產量曾達700萬噸,居拉美第三位。機器製造業具有相當水平,阿產飛機已打入國際市場。食品加工業較先進,主要有肉類加工、乳製品、糧食加工、水果加工和釀酒等。阿是世界上葡萄酒主要生產國之一,年產量30億公升。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1998 1999 2000
鋼(萬噸) 421 379.7 447
發電量(億度) 681 731 812
水泥(萬噸) 721 718.7 611
原油(萬立方米) 4917 4650.8 4468
天然氣(億立方米) 387 424.3 449
汽車(萬輛) 46 30.5 34
(資料來源:阿根廷經濟部和《2000/2001年度經濟季評》)
【農牧漁業】 農牧業發達,是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和出口國之一。2000/2001年度糧食總產量為6748萬噸。2000/2001年度耕地面積達2662萬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高梁、葵花籽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小麥 1070 1530 1596
玉米 1450 1670 1535
大豆 1850 2020 2620
高粱 550 335 291
葵花籽 700 600 319
畜牧業占農牧業總產值的40%。全國牲畜的80%集中在潘帕斯大草原。1999年牛存欄4905.67萬頭,屠宰量1241.14萬頭,牛肉產量265.2萬噸,出口33.8萬噸,出口收入為6.5億美元。同年羊存欄1710.53萬頭,年屠宰量47.3萬頭,產羊毛6.5萬噸。1999年阿牛羊及其肉類出口收入達19.34億美元。 2000年牛存欄4867萬頭,屠宰量1222萬頭,牛肉年消費量235萬噸,出口33萬噸。同年羊存欄1356萬頭,年屠宰量72萬頭,羊肉出口1.4千噸,產羊毛3.9萬噸。2000年阿牛羊及其肉類出口收入達18.8億美元。
漁業資源豐富。1991年~1996年,漁業是阿第一產業中發展最快的部門,其產值增長率為214%。1999年捕魚量達101.28萬噸,出口收入為5.05億美元。 2000年捕魚量達85萬噸,出口收入為5.9億美元。
(資料來源:阿根廷經濟部和《2000/2001年度經濟季評》)
【旅遊業】 近幾年來,阿已成為南美最大的旅遊國家,全國共有7190家旅館,39.7萬套客房。2000年外國遊客共294.9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8.75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巴里洛切風景區、伊瓜蘇大瀑布、莫雷諾冰川等。
【交通運輸】 陸、海、空運均較發達,交通運輸以陸運為主。
鐵路:總長3.57萬公里,年客運量124.7億人公里,貨運量79億噸公里。
公路:總長29萬公里,客運汽車410萬輛,商運汽車150萬輛。
海運:有商船140艘,總噸位185萬噸;沿海港口有20個,港口年吞吐量8500萬噸。
空運:全國共有大型客機29架,機場400多個,其中80多個為主要機場。各省府、主要城市及重要旅遊點每天均有航班往來,國際航線26條。年載客量370萬人次,營運額7億多美元。重要國際機場有首都埃塞薩(Ezeiza)國際機場。近年,政府對國營航空公司實行了私有化,57%的股份賣給了西班牙航空公司和私人企業。
【財政金融】 2001年,阿財政收入511.24億比索,財政開支592.35億比索,財政赤字81.11億比索。截至同年末,阿中央銀行國際儲備147億美元。外債總額為1397.83億美元。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調整了外貿政策,降低關稅,開放進口,取消對進出口物資的數量及配額限制,外貿逆差明顯增加。2001年外貿總額為470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為穀物、牛肉、皮革、羊毛、油脂、栲膠、植物油、鋼材、化工產品和機械;進口化肥、石油產品、鐵礦砂、煤炭、精密儀器等。主要貿易夥伴為巴西、美國、智利、荷蘭、烏拉圭、西班牙、法國、德國、義大利、中國、日本等。近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1999 2000 2001
出口額 233 262.5 267
進口額 255 251.5 203
差 額 -22 11 64
(資料來源:阿根廷經濟部)
【外國資本】 阿吸引外資已有170年歷史。二次大戰前,英國資本佔半數以上。戰後,美資後來居上。1989年8月,梅內姆政府制訂了新的外資法,提高外資的優惠條件,以擴大引進外資。1990年~1999年,外國投資總額近1210億美元,其中主要來源於美國,西班牙、法國、智利等國家。外國投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氣、汽車製造、醫葯化工、金融機構和服務業等部門。近年來,民航、電信等公用事業部門已向外資開放,部分外債資本化也使外資總額有所增加。1999年外國投資達200億美元。
【人民生活】 阿根廷原來貧富差距相對較小,相當一部分居民屬中產階級。但80年代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處於貧困線以下人口從1980年的13%增至2001年的44%,失業、半失業人數高達700萬。自1991年實行固定匯率政策以來,貧富差距日益擴大。40%貧困階層人均月收入從80年代初的273美元減至267美元,10%最富裕階層人均月收入卻從同期的2380美元增至2561美元。目前阿根廷人均住房面積22平方米,67.8%的家庭擁有私人住房。家用電器普及,平均每6人1輛汽車,每百人40台電視機、21部電話。在醫療衛生方面,每萬人有33.1張病床、26.8名醫生和7名專業護士。
❾ 巴西全年通脹率演算法
從各大城市看,按過去12個月累計,庫里蒂巴通脹率最高,達12.77%。其次是里奧布蘭科,通脹率為11.9%。第三是維多利亞,通脹率為11.65%。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和首都巴西利亞的通脹率分別為10.02%、9.04%和9.83%。
❿ 為什麼俄羅斯巴西的通貨膨脹那麼高
主要是發展速率較快。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沖突也導致兩國貨幣貶值。據統計,烏克蘭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8.5%,排名躍升至第二名;而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也在一年之間由6.2%增加到16.7%。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網站3月7日報道,隨著上個月IPCA指數(國家通貨膨脹官方指數)達到了7.7%,巴西通貨膨脹率已經排名世界第六。目前,與其他富有國家和正在遭受通貨緊縮的國家相比,巴西高通貨膨脹率的問題已經在所有國家中顯得十分突出。
在去年二月統計的數據中,巴西IPCA指數為5.7%,在75個列入名單的國家中排名第13位。而今年調查的數據顯示,巴西通貨膨脹率增速明顯,排名迅速上升,超過了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非、甚至巴西的鄰國烏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