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有哪些海峽+++50
(一) 太平洋
海峽名稱 溝 通 海 域 長度(公里) 寬度(公里) 深度(米)
白令海峽 北冰洋的楚科奇海與太平洋的白令海 60 35-86 35-50
韃靼海峽 鄂霍次克海與日本海 633 40-342 30-230
宗谷海峽 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 101 43(最窄) 50-118
津輕海峽 日本海與太平洋 110 18.5-78 131-521
朝鮮海峽 黃海、東海與日本海 390 180-200 80-230
對馬海峽 日本海與東海 222 46.3(最窄) 92-129
根室海峽 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 35-70 5-30(一般)
關門海峽 日本海與瀨戶內海 24
0.7(最窄) 13-20
大隅海峽 東海與太平洋 28.2(最窄) 117(最深)
濟州海峽 黃海與朝鮮海峽 100-130 140(最深)
渤海海峽 渤海與黃海 115 105.6 30-74
台灣海峽 東海與南海 380 130-280 40-1,680
瓊州海峽 南海與北部灣 70 18(最窄) 100(最深)
巴士海峽 南海與太平洋 95.4(最窄) 2,200-5,126
巴林塘海峽 南海與太平洋 82(最窄) 50-200以上
巴布延海峽 南海與太平洋 217 28-40 >200
蘇里高海峽 太平洋與保和海及蘇祿海 18.5(最窄)
新加坡海峽 南海與馬六甲海峽 110
4.6-37 22-157
巽他海峽 爪哇海與印度洋 120 22-105 50-1,080
巴厘海峽 巴厘海與印度洋 3-20
龍目海峽 巴厘海與印度洋 80
32-64 164-1,360
阿拉斯海峽 巴厘海與印度洋 56 7-13 90-180
松巴海峽 薩武海與印度洋 48-88
卡里馬塔海峽 南海與爪哇海 210-250 36(最深)
望加錫海峽 蘇拉威西海與爪哇海 500 130-200 50-2,458
托雷斯海峽 珊瑚海與阿拉弗拉海 130 59-170 14-50
巴斯海峽 塔斯曼海與印度洋 317 128-224 50-97
庫克海峽 塔斯曼海與太平洋 205 23-150 71-457
福沃海峽 塔斯曼海與太平洋 32.2(最窄)
馬六甲海峽 南海與印度洋安達曼海 1,080 37-370 25-151
胡安.德富卡海峽 普吉特灣與太平洋 160 18-32 >70
金門海峽 舊金山灣與太平洋 8 1.6-3
(二) 大西洋
海峽名稱 溝 通 海 域 長度(公里) 寬度(公里) 深度(米)
戴維斯海峽 巴芬灣與北大西洋 1,000 330(最窄)
446(最深)
哈得孫海峽 哈得孫灣與北大西洋 800 100-240 200-704
丹麥海峽 格陵蘭海同北大西洋 520 260-450 227-1,600
斯卡格拉克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300 110-130 100-809
卡特加特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200 60-122 10-124
利姆海峽 卡特加特海峽與北海 180 24(最窄) 3-5(最小)
厄勒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110 3.4-24 12-28
大貝爾特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115 10.5-25 12-58
小貝爾特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125 0.6-15 10-80
費馬恩海峽 北海與波羅的海 18(最寬) 30(最深)
卡爾馬海峽
波羅的海 140
3-22
伊爾別海峽 里加灣與波羅的海 63 33(最窄) 10-20
穆胡海峽 里加灣與芬蘭灣 83 16-27 3.8(最小)
北克伐爾肯海峽 波的尼亞灣南、北部 75 6-29
北明奇海峽 北海與大西洋 40-70
小明奇海峽 北海與大西洋 20-40
北海峽 愛爾蘭海與大西洋 170 20(最窄) 272(最深)
聖喬治海峽 愛爾蘭海與大西洋 160 80-153 55-113
英吉利海峽 北海與大西洋 520 32-180 35-172
多佛爾海峽 北海與英吉利海峽 56 33(最窄) 27-64
直布羅陀海峽 地中海與大西洋 90 14-43 301-1,181
博尼法喬海峽 第勒尼安海與西地中海 19 12-16 69(最深)
墨西拿海峽 第勒尼安海與愛奧尼亞海 40 3.5-22 85-1,240
突尼西亞海峽 地中海東、西部 200 148(最窄) 300-1,305
馬爾他海峽 地中海東、西部 93(最窄)
奧特郎托海峽 亞得里亞海與愛奧尼亞海 120 76(最窄) 115-978
科孚海峽 亞得里亞海與愛奧尼亞海 48 2.4-27
基西拉海峽 愛琴海與地中海 100(最窄)
卡爾帕托斯海峽 愛琴海與地中海 42.6(最窄)
達達尼爾海峽 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 65 1.3-6.4 53-106
博斯普魯斯海峽 黑海與馬爾馬拉海 30 0.72-3.6 27.5-80
刻赤海峽 黑海與亞速海 41 4-15 5-15
貝爾島海峽 聖勞倫斯灣與大西洋 56 12-24 44-146
卡博特海峽 聖勞倫斯灣與大西洋 90 50-161 380-529
佛羅里達海峽 墨西哥灣與大西洋 480 80-240 110-1,490
尤卡坦海峽 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 270 216(最窄) 90-2,202
向風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230 80(最窄) 290-1,700
莫納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110 105(最窄) 60-1,570
牙買加海峽 加勒比海 187
阿內加達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60 1,800(最深)
多米尼加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30-40
瓜德羅普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55
聖露西亞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31.5
聖文森特海峽 加勒比海與大西洋 約40
麥哲倫海峽 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 590 3.3-33 20-1,170
德雷克海峽
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 300 900-950 2,800-5,840
(三) 印度洋
海峽名稱 溝 通 海 域 長度(公里) 寬度(公里) 深度(米)
十度海峽 安達曼海與孟加拉灣 125(平均)
730(最深)
保克海峽 孟加拉灣與印度洋 137
55-137 2-9
八度海峽 印度洋與阿拉伯海 702
一度半海峽 印度洋東、西部分 90
161-1,000
明打威海峽 印度洋不同海域間 90-137
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灣與阿拉伯海 150 56-125 10.5-219
曼德海峽 紅海與阿拉伯海 50 26-43 30-323
莫三比克海峽 南、北印度洋 1,670 386-960 2,100-3,533
奔巴海峽 印度洋不同海域間 57
桑給巴爾海峽 印度洋不同海域間 36
(四) 北冰洋
海峽名稱 溝 通 海 域 長度(公里) 寬度(公里) 深度(米)
喀拉海峽 巴倫支海與喀拉海 33 45-58 50-119
尤戈爾斯基沙爾海峽 巴倫支海與喀拉海 39 2.5-12 15-36
馬托奇金沙爾海峽 巴倫支海與喀拉海 98 0.6-2 12-150
拉普捷夫海峽 拉普捷夫海與東西伯利亞海 150 50-63 10-14
朗加海峽 東西伯利亞海與楚科奇海 95 125-165 40-44
② 全球著名的海峽運河是什麼(8個)
世界重要海峽及運河1、馬六甲海峽 在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之間,有一條細長的水道,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海,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溝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馬六甲海峽,因沿岸的馬六甲古城而得名。
2、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灣 印度洋西北部邊緣海,又名阿拉伯灣,通稱海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東南至霍爾木茲海峽,長約990公里,寬56~338公里。面積24萬平方公里。水深:伊朗一側大部深於80米,阿拉伯半島一側一般淺於35米,灣口處最深達110米。灣內有眾多島嶼,大都為珊瑚島。灣底與沿岸為世界上石油蘊藏最多的地區之一。淡水絕大部分來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與卡侖河。因蒸發量超過注入量,故西北部鹽度(38-41‰)仍比東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溫 16-32℃,東南部24-32℃。自古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從事航海、商業、漁業與采珍珠業者較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阿拉伯半島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經波斯灣外運,海灣地區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已探明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所產石油,經霍爾木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之稱。) "世界油庫的閥門"。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源出波斯語,意即"光明之神")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形似人字型,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里,最狹處只有48.3公里;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西接波斯灣,東連阿曼灣,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所以霍爾木茲海峽被人們稱為"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世界油庫的閥門"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
3、直布羅陀海峽 "西方海上的生命線"。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與非洲大陸西北角之間,北岸為西班牙的直布羅陀(現被英國佔領),南岸為摩洛哥,直布羅陀海峽全長約90公里。兩岸山勢雄偉,景色優美。海峽西寬東窄,最窄處的西班牙的馬羅基羅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間僅13公里,海峽東端介於直布羅陀市和阿爾霍山之間;中段介於馬基羅和錫雷斯之間,寬22公里;其西面入峽處最寬,介於特拉法爾加角和斯帕特爾之間,寬43公里。東深西淺,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直布羅陀海峽是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唯一水道,西歐、北歐各國進口的原油、原料及出口的工業品絕大部分要通過這里。因此,人們將其稱作"西方海上的生命線"。 4、土耳其海峽因其位於土耳其境內,故稱為土耳其海峽;又因其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為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的領士之間,故又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土耳其內海)以及位於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 5、白令海峽 位於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半島之間(白令海峽是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的海峽),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也是北美洲和亞洲大陸間的最短海上通道。北連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南接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白令海峽長約60千米,寬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海峽水道中心線既是俄羅斯和美國的國界線,又是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還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6、曼德海峽 "世界戰略的心臟"。曼德海峽和亞丁灣相連,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是紅海的南大門。海峽長50千米,寬26~32千米,水深30~323米,呈西北一東南走向。曼德海峽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被西方人稱之為"世界戰略的心臟"。
蘇伊士運河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重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全長約163公里。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際海運航道,每年承擔著全世界14%的海運貿易。蘇伊士運河從1859年開鑿到1869年竣工。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就壟斷蘇伊士運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獲得巨額利潤。 7、英吉利海峽英吉利海峽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海峽。其最狹窄的地域為多佛爾海峽,多佛爾隔海與法國加萊相望。 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拉芒什海峽」屬於「英吉利海峽」的一部分。長560km,平均寬為180km。西通大西洋,東北經多佛爾海峽連北海,是國際航運要道。潮差較大,有豐富的潮汐動力資源,也是重要的漁場,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13.6攝氏度。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目前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12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8、朝鮮海峽 溝通日本海和東海、黃海的重要航道。位於北太平洋西緣,朝鮮半島東南與日本-九州島、本州島之間。從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0千米,寬約180千米。峽底地形緩傾,水深大多為50~150米,最大水深228米。海峽中對馬島把水域分為東西兩大水道,西水道即狹義的朝鮮海峽,寬約67千米,平均水深95米。東水道寬約98千米,平均水深約50米。海峽兩端開敞,航路通暢。兩岸為沉降型海岸,岸線曲折、島嶼林立、多良港海灣。朝鮮海峽有對馬暖流從西南向東北通過流入日本海,也是東海海水輸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海峽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乾冷的西北和西風,風力大、海浪高,氣溫較低,降水稀少,成為乾季;夏季多西南和南風,不僅帶來豐富的降雨(年雨量1400~2200毫米,集中在6~9月),而且利於海霧生成(3~7月是霧季,5~7月霧最多)。海峽表面水溫冬季10~15℃,夏季23~28℃。鹽度冬季34.0~34.6,夏季31.5~32.5。漁產豐富,釜山、長崎、福岡為漁港。其交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9、德雷克海峽 德雷克海峽以1578年首先到此的英國人名字命名,位於南美南端與南設得蘭群島之間,長300公里,寬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海峽兩側氣壓差12毫巴,促使南極大陸的乾冷空氣與美洲大陸相對濕暖的氣流南北交換。南極輻合帶在南緯60°附近通過海峽中部,東風環流和西風環流在此匯合。表層水溫冬季為0.5~3.0°C,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為3.0~5.5°C,無浮冰。表層水富含磷酸鹽、硝酸鹽和硅酸鹽,自北向南遞增。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營養鹽豐富,有利於生物生長的海區之一。 10、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和火地島、克拉倫斯島、聖伊內斯島之間。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長約563km,寬3.3~32km,海峽內寒冷多霧,並多大風暴,是世界上風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巴拿馬運河通航前,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520年為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首先通過,因此而得名。東連:大西洋,西通太平洋,東西長580千米,南北寬3.3~33千米。海峽被中部的弗羅厄得角分成東西兩段。西段海峽曲折狹窄,入口處寬度 48千米,最窄處僅 3.3 千米,水深較深,最深處達1170米。兩側岩岸陡峭、高聳入雲,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懸掛在岩壁上,景象十分壯觀,每逢崩落的冰塊掉入海中,會發出雷鳴般巨響並威脅船隻航行。東段開闊水淺,主航道最淺處只有20米,兩岸是綠草如茵的草原景觀,海峽處於南緯50多度的西風帶,強勁而飽含水汽的西風不僅給海峽地區帶來低溫、多雨和濃霧,而且造成大風、急浪,是世界聞名的猛烈風浪海峽,不利於航運發展,但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間的重要航道。 巴拿馬運河 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橫穿巴拿馬地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國際運河和海上交通捷徑,它比繞行南美洲縮短了一萬多公里的航程,對美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被美國視為"地峽生命線"。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寬150米至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船舶通過運河一般需要9個小時,可以通航76000噸級的輪船。
③ 位於兩個大洲之間的海峽
歐亞—土耳其海峽(在土耳其境內)
北美亞洲—白令海峽(在俄羅斯和阿拉加斯加之間)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在南極半島和智利阿根廷之間)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在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間)
④ 全球所有海峽的名稱
1.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在巴拿馬運河開航前,為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上要道。該海峽由在西班牙供職的葡萄牙探險家費爾南多.麥哲倫在首次環球航行時,於1520年發現並率隊通過。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發現,便將此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2.德雷克海峽:在南美洲南端與南設德蘭群島之間的深水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577年~1580年英國人德雷克率領英國探險隊環球航行時通過此海峽,後海峽因此得名。
3.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與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兩國之間,是溝通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公元711年摩爾人伍麥葉王朝的軍官塔里哥率7000人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哥親率軍隊強行登陸,並站在今直布羅陀一岩壁上指揮作戰,大勝10萬西班牙軍隊。塔里哥下令在該處修建城堡,並將此登陸處命名為「傑貝勒塔里哥」,阿拉伯語意為「塔里哥山」,英譯名為直布羅陀。後古城之名也就成了海峽之名。
4.英吉利海峽:法國稱為拉芒什海峽,位於大西澤東部的英國和法國之間,因海峽東窄西寬,如同衣袖,故名。而英語中英吉利的意思為「英格蘭的(海峽)」,因其位於大不列顛島英格蘭東南,故名。
5.多佛爾海峽:法語名為加來海峽。在英吉利海峽東部,介於英法兩國之間。多佛爾海峽得名於流經海港城市多佛爾的同名河流。多佛爾在威爾士語中和愛爾蘭語中均為「水流」之意。
6.莫三比克海峽:在印度洋南部偏西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上的莫三比克之間,海峽名稱即源於莫三比克國家的名字。莫三比克在斯瓦希利語中為「光明來到」之意,充分表達了莫三比克人民熱愛自由和獨立,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願望。
7.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因其位於土有其境內,故稱為土耳其海峽;又因其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為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的領士之間,故又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位於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
8.曼德海峽: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是紅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唯一水上通道。曼德海峽名稱全譯為巴布.厄申.曼德,阿拉伯語中巴布意為:「門」,曼德意為「流淚」,全意即「流淚之門」。因為這裏海峽水道窄,風浪大,水流急,暗礁險灘多,航行困難,故帆船到此常傾覆,使航海者心驚膽寒,再加上聽到兩岸懸崖間風嘯凄歷的可怕聲音,常常催人淚下。
9.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端與伊朗之間,是波斯灣出入印度洋的水上要道,又是海灣石油航運出口的必經之路。海峽中有霍爾木茲島,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霍爾木茲王國,海峽因此而得名。霍爾木茲系薩桑王朝第四任國王的名字,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10.馬六甲海峽:位於亞洲東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西北連安達曼海,東南接南中國海,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馬來半島上一個古代城堡,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稱滿刺加、麻六甲、馬拉甲,海峽因此而得名。其城名馬六甲,源於梵語,意為「大的島嶼」,而實際馬六甲城所在的只是一個大的半島。
11.台灣海峽:位於台灣島和中國大陸福建之間,因台灣島而得名。明朝中葉前,原安平地方有一土著民族叫「台窩灣」,其發音接近閩語「大員」、「大灣」、「台員」,後經官府正式命名為「台灣」。
12.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島之間,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公元1728年,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奉彼得一世之命,為查明亞洲和北美洲大陸在北方是否相連接,白令乘船從堪察加河口出發,抵達北緯67°18』處,證實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並不相連,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發現,後人以他的名字將亞洲、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⑤ 世界上著名的海峽
1、馬六甲海峽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南海與印度洋,是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與南亞、西亞、非洲、歐洲國家之間的聯系通道,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2、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大西洋與地中海的通道.
3、麥哲倫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通道.
4、白令海峽:連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5、霍爾木茲海峽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與阿拉伯海,是波斯灣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為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峽。
⑥ 世界最重要的16條海峽都是哪些海峽
1.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在巴拿馬運河開航前,為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上要道。該海峽由在兩班牙供職的葡萄牙探險家費爾南多·麥哲倫在首次環球航行時,於1520年發現並率隊通過。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發現,便將此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2.德雷克海峽:在南美洲南端同南設德蘭群島之間的深水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577年~1580年英國入德雷克率領英國探險隊環球航行時通過此海峽,後海峽因此得名。
3.直布羅陀海峽: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與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兩國之間,是溝通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公元711年摩爾人伍麥葉王朝的軍官塔里哥率7000人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哥親率軍隊強行登陸,並站在今直布羅陀一岩壁上指揮作戰,大勝10萬西班牙軍隊。塔里哥下令在該處修建城堡,並將此登陸處命名為「傑貝勒塔里哥」,阿拉伯語意為「塔里哥山」,英譯名為直布羅陀。後古城之名也就成了海峽之名。
4.英吉利海峽:法國稱為拉芒什海峽,位於大西澤東部的英國和法國之間,因海峽東窄西寬,如同衣袖,故名。而英語中英吉利的意思為「英格蘭的(海峽)」,因其位於大不列顛島英格蘭東南,故名。
5.多佛爾海峽:法語名為加來海峽。在英吉利海峽東部,介於英法兩國之間。多佛爾海峽得名於流經海港城市多佛爾的同名河流。多佛爾在威爾士語中和愛爾蘭語中均為「水流」之意。
6.莫三比克海峽:在印度洋南部偏西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上的莫三比克之間,海峽名稱即源於莫三比克國家的名字。莫三比克在斯瓦希利語中為「光明來到」之意,充分表達了莫三比克人民熱愛自由和獨立,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願望。
7.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因其位於土有其境內,故稱為土耳其海峽;又因其是地中海誦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為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與歐洲部分的領士之間,故又是亞歐兩大洲的分界。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位於愛琴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
8.曼德海峽: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是紅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唯一水上通道。曼德海峽名稱全譯為巴布·厄申·曼德,阿拉伯語中巴布意為:「門」,曼德意為「流淚」,全意即「流淚之門」。因為這裏海峽水道窄,風浪大,水流急,暗礁險灘多,航行困難,故帆船到此常傾覆,使航海者心驚膽寒,再加上聽到兩岸懸崖間風嘯凄歷的可怕聲音,常常催人淚下。
9.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端與伊朗之間,是波斯灣出入印度洋的水上要道,又是海灣石油航運出口的必經之路。海峽中有霍爾木茲島,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霍爾木茲王國,海峽因此而得名。霍爾木茲系薩桑王朝第四任國王的名字,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10.馬六甲海峽:位於亞洲東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西北連安達曼海,東南接南中國海,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馬來半島上一個古代城堡,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稱滿刺加、麻六甲、馬拉甲,海峽因此而得名。其城名馬六甲,源於梵語,意為「大的島嶼」,而實際馬六甲城所在的只是一個大的半島。
11.台灣海峽:位於台灣島和中國大陸福建之間,因台灣島而得名。明朝中葉前,原安平地方有一土著民族叫「台窩灣」,其發音接近閩語「大員」、「大灣」、「台員」,後經官府正式命名為「台灣」。
12.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島之間,是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公元1728年,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奉彼得一世之命,為查明亞洲和北美洲大陸在北方是否相連接,白令乘船從堪察加河口出發,抵達北緯67°18』處,證實亞洲和北美洲大陸並不相連,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發現,後人以他的名字將亞洲、北美洲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白令海峽。
⑦ 直布羅陀海峽地理位置是什麼
直布羅陀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
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該峽最窄處僅13千米,其西面入峽處最寬,達43千米;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為每小時4千米。
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里而到達大西洋。今日的直布羅陀海峽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道。
該海峽位於摩洛哥、西班牙和英國海外領土直布羅陀的領海內。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外國船隻和飛機在連續過境的情況下,有航行和飛越直布羅陀海峽的自由。
直布羅陀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狹窄水道,由於地中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因此,降水量小蒸發量大。
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較少,地中海海水的鹽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但地中海海面低,因此,在直布羅陀海峽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以下至400米海水向東流,400米以下海水向西流,這就形成了密度流。
地質
海峽的海床由上新世和/或第四紀鈣質沉積物覆蓋的同成原 Betic-Rif粘土復理石組成,這些沉積物來自繁榮的冷水珊瑚群落。裸露的基岩表面、粗大的沉積物和當地的沙丘證明了目前強大的底流條件。
大約 590 萬年前,地中海和大西洋沿貝蒂奇和里凡走廊的連接逐漸受到限制,直到完全關閉,有效地導致地中海的鹽度在石膏和鹽沉積范圍內周期性上升,在所謂的墨西拿鹽度危機期間。在這種水化學環境中,溶解的礦物質濃度、溫度和靜止的水流結合並定期發生沉澱海底層層分布著許多礦物鹽。
地中海盆地周圍各種巨大的鹽和礦床的堆積與這個時代直接相關。據信,這個過程用了很短的時間,按照地質標准,持續了 500,000 到 600,000 年。
據估計,即使在今天更高的海平面下,海峽也關閉了,地中海盆地的大部分水將在僅僅一千年內蒸發,就像當時人們認為的那樣,這樣的事件將沉積礦物像現在在整個地中海海底發現的鹽沉積物一樣的沉積物。
在大約 533 萬年前,大西洋和地中海盆地之間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受限間歇或無水交換後,大西洋-地中海的連接在Zanclean 洪水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完全重建,並且一直保持開放自從。
⑧ 世界三大海峽是什麼
直布羅陀海峽,馬六甲海峽和英吉利海峽
船隻通過量居首位的海峽是,位於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之間,連接北海和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其次是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洋之間,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位於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間,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 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拉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p>
海峽之間在長度、寬度和深度等方面相差懸殊。世界最長的海峽是位於馬達加斯加島和非洲大陸之間。溝通南、北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海峽,全長1670千米;最寬的海峽是位於南美洲火地島和南極半島之間,溝通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最狹窄處的寬度達900千米;深度最大的海峽也是德雷克海峽,最大深度達5840米。
除上述海峽外,世界上較重要的海峽還有:位於俄羅斯東北部和美國阿拉斯加州之間,溝通 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白令海峽;位於我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溝通太平洋和南海海域 的巴士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南非和非洲大陸之間,溝通印度洋、亞丁灣和紅海的曼德 海峽;位於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之間,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 海峽、馬爾馬拉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總稱),等等。
我國的主要海峽有3個:溝通東海和南海的台灣海峽,全長380千米;溝通渤海和黃海的渤海海峽,全長115千米;溝通南海和北部灣的瓊州海峽,全長70千米。
⑨ 請問即時兩大洲又是兩個國家的分界線的海峽是哪個
白令海峽——亞洲與北美洲,俄羅斯與美國
直布羅陀海峽——歐洲與非洲,西班牙與摩洛哥
丹麥海峽——歐洲與北美洲,冰島與丹麥(格陵蘭島)
曼德海峽——亞洲與非洲,吉布地與葉門
⑩ 著名的亞歐之間的海峽是什麼
亞歐之間的海峽--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如今,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直布羅陀海峽(Estrecho de Gibraltar)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位於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間,北岸為西班牙的直布羅陀(現被英國佔領),南岸為摩洛哥。全長約90公里。兩岸山勢雄偉,景色優美。沿岸有直布羅陀、阿耳赫西拉斯和休達等港口。
直布羅陀海峽全長僅58千米,海峽西寬東窄,最窄處的西班牙的馬羅基羅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間僅13公里,海峽東端介於直布羅陀市和阿爾霍山之間;中段介於馬基羅和錫雷斯之間,寬22公里;其西面入峽處最寬,介於特拉法爾加角和斯帕特爾之間,寬43公里。東深西淺,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