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軍隊是怎麼來的

巴西軍隊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8-02 00:58:09

Ⅰ 巴西軍事力量

巴西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現役兵力31.47萬人。

預備役部隊:134萬人,其中第1類預備役111.5萬人(其中40萬人可以立即徵召)、第2類預備役22.5萬人。

准軍事部隊:公安部隊38.56萬人,受陸軍領導,可視作陸軍預備役部隊。

巴西陸軍兵力20萬人。編有7個軍事司令部、11個軍區、8個師部、1個裝甲騎兵旅、3個裝甲步兵旅、4個機械化騎兵旅、13個摩步師、1個山地旅、4個叢林旅、1個邊防旅、1個傘兵旅、2個海岸高炮旅,3個騎兵警衛團、28個炮兵群、2個工程兵大隊和2個陸航直升機旅。

坦克:M-41B/C型287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409輛、M-8型30輛。

裝甲輸送車:EE-11型219輛、M-59型20輛、M-113型584輛。

牽引炮:105毫米353門、155毫米98門。

自行炮:105毫米74門。

岸防炮:57毫米、75毫米、120毫米、150毫米、152毫米和305毫米共240門。

火箭炮:108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81毫米若干門、107毫米217門、120毫米85門。

反坦克導彈:「眼鏡蛇」300具。

無坐力炮:57毫米240門、75毫米20門、105和106毫米若干門。

高炮:20毫米、35毫米和40毫米共200門。

地空導彈:「羅蘭」Ⅱ型4部。

飛機:3架。

直升機:97架,其中AS-350型26架為武裝直升機。

巴西海軍兵力6.47萬人(含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航母:「巨人」級1艘。

潛艇:T-109型3艘、「奧伯隆」級3艘。

驅逐艦:「基林」級1艘、「艾倫·薩姆納」級2艘。

護衛艦:「加西亞」級4艘、「尼泰羅伊」級4艘、「印哈馬」級4艘、「大刀」級4艘、「憲法」級2艘。

大型巡邏艇:29艘。

江河巡邏艇:6艘。

掃雷艇:6艘。

登陸艦:4艘。

登陸艇:49艘。

其他輔助艦船:26艘。

陸戰隊:1.46萬人,編有1個兩棲師、5個增援營(其中工程兵營和特種作戰營各1個)、8個地區治安大隊,裝備有裝甲偵察車6輛、裝甲輸送車28輛、牽引炮39門、高炮6門,追擊炮和無坐力炮若干門,火箭筒若干具。

海軍航空兵:1300人,編有5個中隊,裝備有武裝直升機54架,直升機18架。
目前,巴西欲購法國的「福煦」航空母艦,載機量為20+。巴西目前軍事實力在南美排名第一,世界上也不可小覷。但其國還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先進武器主要靠外購。這制約了他的軍事發展。

Ⅱ 南美洲的巴西,是怎樣從葡萄牙人手中獨立的

15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歐洲通往亞洲的商道被奧斯曼帝國壟斷,商人為了避開奧斯曼帝國,於是從海上另闢途徑,尋找新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他率領船隊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了印度。1500年3月,葡萄牙王室准備了以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為首的探險隊。這支探險隊的目的地本來是印度,結果船隻被海流和狂風改變了航道。公元1500年4月22日,水手們發現了一片無名大陸,船長布拉爾將這塊大陸取名為「聖十字地」。


佩德羅一世

荷蘭被驅逐以後,再也沒有國家挑戰葡萄牙人在巴西的地位,即便是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遷往巴西,巴西依舊控制在葡萄牙人手中。葡萄牙王室於1820年遷回里斯本,而王子佩德羅留在了巴西任攝政王。兩年後,1822年9月7日,佩德羅在巴西建立了巴西帝國,並宣布脫離葡萄牙王室,這一天成為巴西的國慶日。巴西獨立67年後,豐塞卡將軍發動了政變,並成立了巴西合眾國。直到1967年,巴西合眾國才改國名為現在的「巴西聯邦共和國」。

Ⅲ 解密:為什麼巴西會選擇加入同盟國出兵二戰

牆頭草而已,看二戰快結束了去分一杯羹的

Ⅳ 巴西帝國的歷史

19世紀初,整個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爭。葡萄牙更在1808年被法國所佔領。因此,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朝(Dinastia de Bragança)逃亡到南美洲的殖民地巴西,1809年更遷都里約熱內盧。1815年,巴西得以成為王國,國家改稱「葡萄牙、巴西和阿爾加維聯合王國」(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e Algarves)。不久後,拿破崙戰爭結束,葡萄牙王室返回里斯本,並派攝政王佩德羅王子繼續管治巴西。佩德羅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革,廢除王室頒布的鹽稅,又重整政府機關,更放寬人民的自由。此外,他更派出代表到葡萄牙議會參與政事,這使巴西的經濟及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善。可是,奴隸買賣仍然存在。
1821年9月,葡萄牙議會表決,廢除巴西王國的名銜,所有位於里約熱內盧的王室機關將被廢除,並宣告巴西各省受里斯本管轄。因此,葡萄牙政府派遣軍隊到巴西駐兵,並把巴西的武裝力量置於葡軍的控制下,以加強對巴西的控制。後來在伯南布哥、巴伊亞等地,葡軍和當地的武裝分子發生武裝沖突。1822年1月,議會要求佩德羅立刻返回里斯本,佩德羅拒絕,並宣告將留在巴西,不久後建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席爾瓦(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為首的新政府,更要求葡萄牙駐軍撤出巴西。
同年2月,葡萄牙駐巴西的軍隊開始打擊巴西境內的分離活動。佩德羅於是撤銷葡軍指揮官的職務,並向葡軍下達後退的指令。一個月後,葡萄牙增援部隊到達里約熱內盧外海,但被佩德羅拒絕入港,到達里約熱內盧增援的葡軍及駐巴西葡軍在補給後返回葡萄牙。然而,在伯南布哥省、巴伊亞省卻開始出現了流血事件,當地武裝分子向駐軍發動攻擊,雙方出現流血沖突。5月,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的保護者」。
8月,葡萄牙議會決議,廢除佩德羅的攝政王職務,並組織討伐軍討伐巴西。1822年9月,到達聖保羅市的佩德羅,得悉本國將要派出討伐軍後,便到附近的伊皮蘭加河(Rio Ipiranga)脫下軍服上的葡萄牙徽章,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告巴西獨立。1822年10月12日,佩德羅宣告自己成為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並在12月1日加冕,建立巴西帝國,由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出任帝國的首相。
佩德羅一世統治時期(1822-1831)
自佩德羅成為巴西皇帝後,便繼續驅逐葡萄牙殖民者。他向英國聘請海軍軍官湯馬士·科克倫將軍(Admiral ThomasCochrane)及法國的皮埃爾·拉巴杜(Pierre Labatut)助戰。他們率領巴西軍在巴伊亞、馬臘尼昂、帕拉等地擊退葡萄牙殖民軍,並重新控制這些地區。翌年,驅逐所有葡萄牙軍,巴西帝國成功解除了葡萄牙的威脅。1824年,英國調停葡萄牙及巴西的紛爭,1825年,雙方達成協議,英葡承認巴西獨立。
1823年,巴西帝國議會起草憲法,由三權分立作為基礎的憲法主張剝奪葡萄牙人的被選舉權,並限制皇帝的權利。佩德羅一世不滿這部憲法,於是派軍隊到場解散議會,並把首相席爾瓦流放。同年6月,佩德羅打算改寫憲法,以維護葡萄牙貴族及自身皇權作為方針。1824年,憲法出台,此部經修改的憲法比本來議會制定的憲法較能集中皇帝的權力。
在1824年中期,東北六省的共和派不滿專制的統治,因此發起了叛亂,宣布各省脫離巴西獨立。以伯南布哥省為中心的叛亂者組成了「赤道邦聯」(Confederação do Equador),並在伯南布哥首府累西腓組織臨時政府,欲脫離巴西帝國獨立。佩德羅於是派兵鎮壓叛亂,翌年3月處死叛亂的策動者。
然而,葡萄牙殖民者離開以後,巴西卻要面對鄰國阿根廷的影響。1825年10月,巴西南部的西斯普拉丁省(Provincia Cisplatina)宣布脫離巴西並並入阿根廷,改稱烏拉圭,巴西只得向阿根廷宣戰。可是巴西未能取得任何突破,而阿根廷國內出現分離主義者的運動,雙方只好在1827年中期簽署草約,宣布烏拉圭仍為巴西領土。不久後,阿根廷再次對巴西用兵,翌年,巴西軍被驅逐,雙方於是簽署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在面對阿根廷的戰爭期間,葡萄牙的若昂六世駕崩。作為長子的佩德羅一世便繼承其王位。可是,國內的人都不認同他兩國君主之身份,他只好把葡萄牙王位讓給自己的長女瑪麗亞,由弟弟米格爾攝政。1828年,米格爾篡位成為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一世繼續管治巴西。同年,烏拉圭得以獨立,而戰爭亦使得國內的經濟開始下滑,人民對佩德羅抱有怨言,巴西黑人亦開始爆發不同的起義。1831年,人們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爆發示威,緊接各地也出現不同的暴動。不久後,佩德羅一世被逼讓位於兒子佩德羅二世,返回葡萄牙。
攝政時期(1831-1840)
1831年至1840年間,巴西帝國由三人攝政委員會理政,包括已回國的若澤·博尼法西奧·德·安德拉達。以輔佐年幼的佩德羅二世。在這幾年間,巴西境內開始出現不同的騷動及暴亂,如1832年在東北部的帕拉伊巴省及伯南布哥省就出現了示威的浪潮。其後數年,國內的形勢更加紛亂。1834年,安德拉達獨自攝政,但無法控制各省的混亂事件,因此,國家放寬各省自治權,令中央政府的權威大幅削減。
破衫漢戰爭在攝政委員會執政的年代,國內出現騷亂根本是屢見不鮮的事情。當中比較著名的有1835年1月,帕拉首府貝倫(Belém)出現大規模暴動,政府軍派出軍艦鎮壓。九個月後,在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首府阿雷格里港中爆發叛亂,領導者成功取得城市的控制權,反對帝制統治,打算建立一個行聯邦制的共和政體。政府軍只好再派軍隊到當地掃盪,展開為期十年的「破衫漢戰爭」(Guerra dos Farrapos)。翌年,南里奧格蘭德脫離巴西獨立,建立共和國。另外,在1837年,巴伊亞首府薩爾瓦多亦出現伊斯蘭教黑人起義,欲建立一個巴伊亞人的獨立國家。再加上1839年馬臘尼昂的市民起義,都令政府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動盪不安顯示出各省對祖國的不滿及對立,這個現象更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
即使政府對各省的叛亂加以鎮壓,但政府卻無力進一步加強對各省的控制。為了挽回局勢,在1840年間,帝國議會漠視攝政委員會的休會法令,再次召開議會,並咨詢小佩德羅登基的意願。其後,小佩德羅同意登基,並於次年7月18日即位,恢復皇帝的統治,以回復國家的統一、和平及繁榮。
佩德羅二世統治時期(1840年-1889年)
佩德羅二世登基後,立刻廢除聯邦制度,再次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加強對各省的控制。起初的幾年間,共和主義者反對帝制,再次發起暴動,但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不久後,佩德羅加速集權,他運用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散自由派佔多數的下院,並重新甄選出保守派的議員,以壓制自由派的勢力。此外,他又赦免各省叛亂者的刑罰,但同時把他們驅逐出境,解決國內的反對聲音。
1850年,巴西進行土地改革,推行新的土地法,取締以往非法佔據的土地,並制定土地買賣的限額。同年,佩德羅二世開始著手廢除在在巴西幾百年之久的奴隸制度。在英國及本土部分人士的施壓下,巴西政府首先宣布非洲奴隸的買賣為非法行徑。不久後,英國對這個借口感到厭煩,便宣布奴隸買賣的行徑與海盜無異,並派戰艦到巴西海岸襲擊這些奴隸運輸船。在英國的武力干預下,巴西政府只好驅逐當地的葡萄牙奴隸販子,並要求各省長官加以取締。其後,更禁止外國向巴西輸入奴隸。最後一艘的奴隸走私船自1855年後到達巴西後,巴西的奴隸買賣完全中止。
其後,巴西開始加強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並加速進行工業化。在1871年至1880年間,本土的咖啡出口占總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巴西的棉花、煙草、可可豆、橡膠及巴拉圭冬青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直至今天,巴西仍然是部分作物的主要出口國,也是奠基於此時的發展。隨著巴西咖啡產業的急速增長,吸引了英國投資者的到來進行投資。在19世紀下半葉,巴西的鐵道、航運及道路網開始加速發展,能夠快捷方便的進出沿海及內陸,為巴西的運輸網路帶來正面影響。亦因如此,巴西的工業得以發展,加速巴西的工業化。
隨著1864年爆發巴拉圭戰爭,巴西在戰爭中得以加速軍需工業的發展。戰爭為巴西帶來了寶貴的作戰經驗,亦令巴西軍隊得以進行現代化。不過,巴西在這場戰爭中亦付出很大的人命代價,換來的是巴拉圭的領土。此外,戰爭亦加強了道路網的建設及部分產業的發展,亦使得巴西開始走向現代化。當時歐洲的不穩局勢為巴西帶來歐洲的新移民,亦有助於巴西的發展。
廢奴隸制
1870年代以後,廢奴主義的呼聲愈來愈大。1879年,主張廢奴的人士開展了廢奴運動,各省議員隨即開展了省議會,投票表決廢奴運動。1883年,「廢奴聯盟」成立,廢奴運動蔓延全國。次年,六十五歲以上的奴隸得到解放,各省紛紛宣告廢除奴隸的宣言。1888年5月,身處歐洲的佩德羅二世支援女兒伊莎貝拉公主簽署廢奴法令。5月13日,議會表決「黃金法」(Lei Áurea),宣告廢除奴隸制度,而巴西奴隸制終於在此時走向滅亡。
正式瓦解
但是,自廢奴運動後,共和派人士也希望能夠打倒帝政,實現共和,令共和主義的呼聲高漲。1887年,軍官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組織軍事俱樂部,開始策劃政變。1889年11月15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與另一位軍官弗洛里亞諾·阿勞霍·佩紹托聯合共和派人士發動軍事政變,成功包圍內閣會議廳,搶奪政府控制權。豐塞卡宣告廢除帝政,改行共和制,建立臨時政府,而本來支持帝政的農場主及地主卻因為佩德羅二世支持廢奴制度而倒戈。兩日後,佩德羅二世逃亡至法國,巴西帝國正式瓦解。

Ⅳ 巴西軍隊叫什麼名字

自己找吧……

中國人民解放軍
朝鮮人民軍
韓國國防軍
日本自衛隊
越南人民軍
寮國人民軍
緬甸國防軍
汶萊皇家軍團
東帝汶國防軍
菲律賓武裝部隊
斯里蘭卡武裝力量
印度國民軍
孟加拉國武裝部隊
巴基斯坦武裝力量
塞普勒斯國民警衛隊
土耳其國民軍
以色列國防軍
約旦武裝部隊
以色列國防軍
亞美尼亞國民軍
阿富汗國民軍
亞塞拜然武裝力量
喬治亞武裝力量
哈薩克武裝力量
吉爾吉斯武裝力量
塔吉克武裝力量
愛沙尼亞武裝力量
白俄羅斯武裝力量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
摩爾多瓦國民軍
德國聯邦國防軍
波蘭軍隊
匈牙利國防軍
奧地利武裝部隊
西班牙武裝力量
葡萄牙武裝力量
義大利武裝部隊
英國皇家軍隊
希臘武裝力量
芬蘭國防軍
斯洛維尼亞軍隊
羅馬尼亞軍隊
克羅埃西亞軍隊
保加利亞軍隊
埃及武裝部隊
利比亞民眾國衛隊
摩洛哥武裝部隊
突尼西亞國民軍
蘇丹武裝部隊
阿爾及利亞國家人民軍
布吉納法索全國武裝力量
多哥武裝部隊
維德角人民革命武裝力量
幾內亞人民軍
幾內亞比索人民革命武裝部隊
迦納武裝部隊
象牙海岸全國武裝力量
賴比瑞亞國民警衛隊
獅子山共和國武裝部隊
衣索比亞國防軍
厄利垂亞人民軍
吉布地武裝部隊
蒲隆地武裝部隊
盧安達國民軍
塞席爾人民國防軍
烏干達武裝部隊
赤道幾內亞武裝部隊
坦尚尼亞人民國防軍
剛果武裝部隊

查德國民軍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武裝力量
中非共和國武裝力量
安哥拉統一國防軍
波札那國防軍
辛巴威國防軍
葛摩國防軍
賴索托皇家國防軍
馬達加斯加人民軍
馬拉維武裝力量

莫三比克國防軍
納米比亞國防軍
南非國防軍
古巴革命武裝部隊
秘魯武裝部隊
厄瓜多武裝部隊
哥倫比亞武裝力量
蓋亞那國防軍
委內瑞拉武裝力量
巴拿馬警察部隊
貝里斯國防軍
哥斯大黎加國民警衛隊
宏都拉斯武裝部隊
尼加拉瓜國民軍(1979年到1990年期間叫桑地諾人民軍)
瓜地馬拉武裝力量
薩爾瓦多武裝力量
阿根廷武裝部隊
巴拉圭武裝部隊
巴西武裝部隊
智利武裝部隊
美國的是US
ARMY、US AIR FORCE和US
NAVY

反政府武裝有西撒哈拉波利薩里奧陣線、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以及已經在大選中獲勝的尼共(毛派)領導的尼泊爾人民解放軍等;地方武裝有台灣的「國軍」、緬甸的瓦邦同盟軍等。

美國的軍隊統稱是「美國武裝力量」
THE US ARMY--美國陸軍
THE US AIRFORCE--美國空軍

THE US NAVY--美國海軍
THE US MARINE CORPS--美國海軍陸戰隊

Ⅵ 巴西軍事力量如何

作為金磚五國之一的巴西,擁有2億人口,經濟實力在世界前列。但是如果談論軍事實力的話就不是那麼的的說得上話了,巴西作為美洲國家中,國土面積算是比較大的相比其他國家而言,但是他們的軍事人口規模只有將近22萬。從規模來上說看似很高但是只要微微對比就知道結果了,泰國人口僅僅只有6900萬,但是泰國的軍隊人口是30萬,泰國並不是亞洲地區的軍事強國,但是從軍隊規模來看巴西就已經被碾壓了。


說完空軍的對比再來看海軍,巴西所擁有的海軍艦艇大部分的初始服務時間是在上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只擁有很少量的輕型艦艇,陸軍方面就更加的誇張了。就政治局勢來說確實巴西確實沒有必要發展軍事,從戰略地位來說南美基本沒有太大的戰爭可能性,所以放鬆軍事發展經濟也是很好的選擇,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

Ⅶ 巴拉圭的歷史

巴拉圭,這個從地理位置上看,南美大陸最封閉的小國,立國已經193年,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浪潮中從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轉變過來的國家。這個國家在南美諸國中,有不少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也造就了巴拉圭獨特的歷史軌跡。

巴拉圭是南美諸國中唯一的印第安人成分、地位較高的國家,瓜拉尼人早在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Aleixo Garcia)的小分隊1524年第一次踏足巴拉圭河口之前,就已經作為一個剽悍善戰的民族威脅著印加帝國的東部邊境。只不過,瓜拉尼人是熱帶叢林里的戰士,文化上也沒有發展到印加帝國的高度,抽象的財富概念在瓜拉尼人的意識中幾乎是空白,翻越高聳陡峭的安第斯山脈,征服氣候寒冷的秘魯高原,對瓜拉尼的戰士來說缺乏誘惑力。

換個角度來看,在帝國的印加武士眼裡,安第斯山脈險要的山谷隘口、東麓的濕熱氣候和野蠻難馴的瓜拉尼部族,正如20世紀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用金錢武裝起來的玻利維亞軍隊所要面對的一樣,是那麼令人生畏和難以逾越。

今天的巴拉圭人口中,擁有瓜拉尼血統的梅斯提索人(Mestizo)已經佔到90%以上,瓜拉尼語成為國家的第二國語(與秘魯把克丘亞語提升到第二國語的人為保護措施不同,瓜拉尼語的地位是與生俱來的。)。而瓜拉尼人的性格,以及瓜拉尼人面對新的文化的反應,構成了巴拉圭歷史的基調背後的影子。

一、 獨立以前的巴拉圭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國將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中,是以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內陸省份存在的。這種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獨立之後,直到今天也依然頑固地保持。相對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統治和征斂壓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歷史,是從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到達巴拉圭河口開始的。加西亞在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長們的信任,徵募了2000多戰士,在查科地區的印加帝國東境劫掠一番。我缺乏更詳細的資料,難以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加西亞與瓜拉尼戰士之間的內訌,最終加西亞的小分隊全部葬身於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從加西亞的經歷看來,瓜拉尼人是可以與歐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陸續到來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沒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亞松森為中心的地區變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獨立之前,僅僅在十六世紀70年代,一個自稱為奧貝拉阿—太陽光的瓜拉尼預言家,掀起聖戰,短暫地挑戰過天主教會在瓜拉尼社會的滲透。

在印加帝國、阿茲特克人之外的印第安原始社會中,全民尚武且能夠擁有強大的戰鬥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從權威、恪守紀律的民族。這一點我無法親身考察,現有的資料也無法證明這一點。但瓜拉尼人作為迄今南美大陸上最剽悍善戰的民族,卻能在將近200年的國家歷史中,順從於每一個漫長的獨裁統治,似乎能說明一點問題。

獨立前的巴拉圭歷史中,最鮮明的一頁,就是耶穌會歸化區長達兩個世紀的存在。羅耀拉創建耶穌會的思想中,帶有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修行社會理想,終於在瓜拉尼社會找到了契合之點。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東南部,順利地建立起了30多個歸化區。大批瓜拉尼人遷移到歸化區內,以天主教修行活動為綱,形成了封閉孤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每個歸化區都按照統一的規劃建設,正方形的社區,每條道路都是筆直的。每個房子都建了統一樣式的門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會淋到雨。所有在歸化區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穌會僧侶,土地共有,財產共有。他們一起工作,共進三餐,按時彌撒。產物平均分配,接濟貧弱老苦。

這樣一個社會,悄悄地,與世無爭地存在了兩個世紀。很難說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適合這種紀律森嚴有序的社會,還是這樣封閉有序的社會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穌會歸化區與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當局之間發生政治沖突後,不事武備的耶穌會歸化區,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間與亞松森的克里奧爾民兵斗爭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間與外援不斷的西班牙軍隊進行了11年戰爭,歸化區能集結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經初見端倪。

耶穌會歸化區的國中之國在政治上失敗後,各個歸化區日漸荒廢,湮沒在叢林中。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耶穌會歸化區,桑蒂西馬-特立尼達(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蘇斯-德塔巴蘭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門濃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風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去探詢兩個多世紀以前天主教共產主義夢想。但是在今天的巴拉圭人的精神世界裡,還保存著多少歸化區式的理念和夢想呢?

二、 巴拉圭孤獨的獨立

巴拉圭的獨立,雖然是緊隨拉美獨立運動的風雲際會,但卻凸現出孤獨和封閉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羅主義,在巴拉圭也明顯地可見,但從歷史的脈絡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個孤獨的巨大的考迪羅。無論是弗朗西亞、老洛佩斯、小洛佩斯,還是馬里尼戈、斯特羅斯納,都更象是獨佔了所有權威於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羅。

也許是這個國家太小,沒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園,去構建類似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那樣的庄園主政治結構。也許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權威主義的根深蒂固,使得這個國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對派,而缺乏以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反對派。但這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巴拉圭的第一個移民首領伊拉拉,一個沒有瓜拉尼文化影響的外來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統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歷任省長的權力,都形同虛設。

安特基拉·卡斯特羅,和他的夥伴蒙波,在1721年到1735年間,進行了第一次孤獨的獨立嘗試。其孤獨之處,沒有外部世界的呼應,排斥一切其他的政治力量,天主教會、西班牙省長、耶穌會歸化區、瓜拉尼人,即使是短暫獨立而建立的社會,竟然也是照搬耶穌會歸化區模式的自治公社(Comuneros),權威之下的平均主義、孤立主義社團。

巴拉圭真正的獨立是在自治公社失敗後75年,看上去這次運動不是那麼孤立,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了,聖馬丁將軍也將要回到阿根廷開始他偉大的事業了。但是,在巴拉圭省所發生的事件,與聖馬丁將軍的事業背道而馳。貝爾格拉諾將軍(熟悉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朋友可能會記得,被擊沉的阿根廷主力軍艦就是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率領的軍隊,在巴拉圭省遇到的不是歡迎拉普拉塔聯合省革命軍的鮮花,而是巴拉圭人沉重的一擊。固然這一擊有代表西班牙國王的省長貝拉斯科對西班牙王室的忠誠的成分,巴拉圭人的孤立建國的強烈自我封閉的慾望也不容忽視。

1811年1月,巴拉圭人擊敗貝爾格拉諾將軍率領的拉普拉塔聯合省軍隊。5月14日,巴拉圭人驅逐省長貝拉斯科,組織了「洪他」(委員會)。6月,巴拉圭省議會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1813年10月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三、 巴拉圭的獨裁者們

巴拉圭流亡作家羅亞·巴斯托斯對自己祖國的獨裁政治,講過這樣的話:「我們生活的世界一直被一種無法醫治的絕症所侵襲,這個絕症叫做『人』。」。確實,縱觀巴拉圭獨立以來200年的歷史,可以概括地說,就是由這幾個『人』的名字構成:弗郎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統治期1814~1840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統治期1840~1862年)、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統治期1862~1870年)、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 統治期1940~1948年)、斯特羅斯納(Alfredo Stroessner 統治期1954~1989年)。

提到獨裁者,多半都會和殘暴獨斷、個人崇拜、秘密警察、政治迫害、任人唯親,,,這些詞語聯想到一起。而拉丁美洲的獨裁者們,我十幾年前第一次讀到馬爾克斯在諾貝爾頒獎禮上的演講辭,對他們超越想像力的獨裁風格就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說,他們不可思議的歷史事跡引起我一剎那強烈的興趣,正是我今天下筆做這些文章的,漫長時光之前若隱若現的源頭。

我再復述一下馬爾克斯被翻譯成中文的原話:「曾3次對墨西哥實行獨裁統治的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納為了埋葬他那條所謂的糕點戰爭中失掉的右腿,他下令舉行了極為豪華的葬禮。······薩爾瓦多通神的暴君馬克西米利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將軍在一次野蠻的屠殺中竟然剿滅了三萬農民。而為了查驗食物是否被下了毒,他還發明一種擺錘,而下令將所有公共照明燈具用紅紙罩起來,以防猩紅熱傳染流行。立在特古西加爾巴大廣場的佛朗西斯科·莫拉桑將軍的紀念像實際上是在巴黎一家舊塑像倉庫里買來的奈伊元帥的塑像。」

自編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暉,商務印書館)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亞(Aleixo Garcia)和幾名同伴,到達巴拉圭河口,與瓜拉尼族結成聯盟,率2000瓜拉尼戰士,通過查科地區,侵擾印加帝國邊境地區。返回巴拉圭後,被瓜拉尼人殺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遠征隊進入巴拉圭河地區,一度到達亞松森。

1535年,門多薩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I派遣進駐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區。門多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後,命令阿約拉斯(Juan de Ayolas)率遠程隊去巴拉圭。

1537年8月,遠征隊成員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個居留地。從此,亞松森附近地區,逐漸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為亞松森第一個統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亞松森的克列奧爾人發動起義,驅逐西班牙任命的亞松森的省長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統治結束。同年,天主教會在亞松森設立第一個主教區。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現預言家,自稱奧貝拉阿—太陽光,發動了短暫的聖戰。

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在巴拉圭東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傳教。此後,建立了一個包括30個歸化區,人口超過10萬的耶穌會統治區,存在了兩個世紀。

十七世紀,巴拉圭劃歸秘魯總督管轄。

1721年,亞松森的土生白人,醞釀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是1721年~1735年起義的開端。

1725年,發動政變,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長,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羅(Jose Antequera Y Castro)執掌政權。新政府取消耶穌會統治區,驅逐耶穌會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安特基拉·卡斯特羅被擒。7月5日在利馬被處決。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義者洗劫了耶穌會神學院,關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羅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領導亞松森土生白人發動新的起義,殺死西班牙的省長,在亞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而告失敗。

1750年~1761年,秘魯總督區與耶穌會統治區進行了長期沖突和戰爭;

1761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

十八世紀後期,巴拉圭從秘魯總督區分離出來,移歸拉普拉塔總督區管轄。

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要求原拉普拉塔總督區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絕。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貝爾格蘭諾率軍進駐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擊敗貝爾格蘭諾的軍隊。

1811年5月14日,亞松森起義者驅逐了與王黨有聯系的省長貝拉斯科(Velasco),組織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議會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

1813年10月,通過第一部憲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亞通過國會任命,成為獨裁統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亞被任命為終身統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亞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開始執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報紙。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為陸軍統帥。

1853年,巴拉圭獲得美國及其他歐洲強國的承認。小洛佩斯赴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購買軍火。

1858年,開始修築亞松森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

1859年,美國海軍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執政。

1864年,巴西對烏拉圭發動戰爭,巴西軍隊侵入烏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戰。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戰。5月10日,巴西、阿根廷、烏拉圭3國,在英國駐阿根廷大使愛德華·桑頓策劃下簽署三方協議,組成同盟共同對巴拉圭作戰。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處的戰斗中陣亡。巴拉圭戰敗,簽定停戰條約,割讓55000平方英里領土給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議會頒布了第二部憲法。憲法規定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間接方式選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據新憲法選舉出的第一屆總統霍貝拉諾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屆總統希爾(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軍隊根據1870年停戰條約,從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爾總統被刺殺身亡。

1881~1909年,發生了7次政變。

1887年7月,德國移民組成的萊比錫公司,在亞松森東北210公里處建立「新日爾曼區」。

1892年,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學。

1893年,空想社會主義者蘭內(William Lane)組織了「澳洲合作協會」,計劃在巴拉圭建立名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烏托邦社會。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項目,並將比利亞里卡(Villarrica)鄰近45萬英畝土地撥給該組織。該計劃不到2年失敗。

1906年,義大利移民在亞松森以南的蘭巴雷和安戈斯圖拉之間,建立了「新義大利」區。

1912年,沙累(Eardo Schaerer)當選為總統,是1870年以來唯一做到四年任滿的總統。

1913年,亞松森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蘭查科發現石油。

1924~1928年,阿亞拉(Eligio Ayala)總統執政期間,巴拉圭經濟發展較大。

1928年,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為爭奪格蘭查科油田發生沖突。

1932~1935年,格蘭查科戰爭。巴拉圭方指揮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亞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維亞方指揮官是德國軍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3年,巴拉圭共產黨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朗發表演講,揭露格蘭查科戰爭實質上是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爭奪查科地區的石油開采權而挑起的戰爭,兩家公司分別資助玻利維亞軍隊和巴拉圭軍隊。郎用「罪犯、作惡分子、本國的兇手、外國的兇手、國際陰謀者、貪得無厭的強盜和竊賊的窩、破壞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亞》雜志轉載,布宜諾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國家陣線組成。

1936年2月17日,陸軍發動政變,推翻自由黨人阿亞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蘭查科戰爭中的一名將軍拉斐爾·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組成臨時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陸軍和海軍發動政變,佛朗哥辭職,派瓦(Dr.Felix Paiva)執政。

1938年7月,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簽定和約,巴拉圭獲得格蘭查科爭議土地的3/4,玻利維亞僅得到由科倫巴伸進巴西的一條走廊地帶。

1939年4月30日,全國大選,自由黨領袖,格蘭查科戰爭的指揮官埃斯蒂加里比亞(Jose Felix Estigarribia)當選為總統。

1939年,巴拉圭勞工聯合會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亞宣布實行獨裁。8月4日,頒布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總統直接選舉選出,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改為一院制;國家一切軍事行政大權,集中總統一身。內閣成員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總統提名。年內,埃斯蒂加里比亞死於飛機爆炸中。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黨。

1945年2月,馬里尼戈政府向軸心國宣戰。

Ⅷ 巴西隊為什麼叫做桑巴軍團

因為巴西有兩樣東西最負盛名——桑巴舞和足球
巴西無論男女老少,基本都會跳桑巴舞,
而球員進球或勝利後的慶祝動作多是跳桑巴舞,
因此稱巴西隊為桑巴軍團

Ⅸ 巴西在二戰中並沒有被戰爭波及,為何它要主動請纓參戰

很明顯,巴西主動參戰就是為了利益。當時德國是明明白白的馬上要敗了,巴西可是抓准了時機,准備進來混口飯吃。

可是還是逃不過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雖然二戰前期巴西選擇中立,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雖然法西斯國家開始佔了上分,後來又被蘇聯方面反撲,而且美國也選擇參加二戰,讓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而且美國還和巴西商量一起共謀大事,巴西這心裡也癢啊,於是趁著希特勒發瘋攻擊巴西商船,於是巴西終於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參加戰事了。

Ⅹ 巴西的資料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領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由於歷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早在6,000年前巴西就有半游牧民族聚居,分布於亞馬遜河一帶森林,他們主要是從事耕作活動,並且每隔一段時間遷徙。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到達巴西。隨後的三百年裡,葡萄牙人逐漸在此定居,一開始從事巴西紅木的採伐,後來逐漸擴展到淘金、甘蔗種植,逐步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808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一世攜王室貴族和政府遷往巴西,1821年歸國。這期間,巴西開始對英國開放貿易港口,並成為葡萄牙王國的一部分。

隨著葡萄牙王國開始走下坡,1822年9月7日,攝政王佩德羅一世宣布獨立,建立了巴西帝國。1889年11月15日,佩德羅二世被推翻,成立巴西合眾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巴西接納了超過500萬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移民。這一時期,巴西開始工業化。六十年代巴西發生軍隊政變,建立了軍人獨裁統治,直到1985年1月末才結束。

2006年10月1日,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盧拉·達·席爾瓦與阿爾克明進入第二輪總統選舉。[1]10月29日,第二輪總統選舉舉行。[2]盧拉當選總統。

1988年憲法規定聯邦政府享有廣泛的權利,總統和副總統通過選民投票產生,任期4年。總統有權任命內閣,同時是政府首腦和國家元首。

巴西的立法機構是兩院制。擁有81個席位的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的3名參議員組成,任期8年。4年改選三分之一,後4年改選三分之二。眾議院513個席位是按人口比例選出,任期4年。

巴西共分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 (Brasília),州下設市,為第二行政機構。

阿克里 (Acre)
阿拉戈阿斯(Alagoas)
亞馬孫 (Amazonas)
阿馬帕 (Amapá)
巴伊亞 (Bahia)
塞阿臘 (Ceará)
聖埃斯皮里托 (Espírito Santo)
戈亞斯 (Goiás)
馬臘尼昂 (Maranhão)
馬托格羅索 (Mato Grosso)
南馬托格羅索 (Mato Grosso do Sul)
米納斯吉拉斯 (Minas Gerais)
帕拉 (Pará)
帕拉伊巴 (Paraíba)
巴拉那(Paraná)
伯南布哥 (Pernambuco)
皮奧伊 (Piauí)
北里約格朗德 又譯為北大河州(Rio Grande do Norte)
南里約格朗德 又譯為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
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朗多尼亞 (Rodônia)
羅賴馬(Roraima)
聖卡塔林納 (Santa Catarina)
聖保羅 (São Paulo)
塞爾希培 (Sergipe)
托坎廷斯 (Tocantins)

巴西北部是廣闊的亞馬遜雨林,南部地區多丘陵,大部分人口居住於此,是農業基地。大西洋沿岸有數條山脈,最高海拔2,900米。北部蓋亞那高原的內布利納峰海拔3,014米,為全境最高點。境內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著名的伊瓜蘇瀑布就位於其支流上。

全境大部為熱帶氣候,亞馬孫平原為赤道多雨氣候,巴西高原為熱帶干濕季氣候,最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偶見霜雪。亞馬遜平原降水豐沛,東北部地區略為乾燥。

巴西農業、採掘業、製造業和服務業較為發達,勞動力充足。巴西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法)在拉丁美洲位居第一,對世界市場影響日益擴大。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大豆、鐵礦石、橙汁,鋼鐵、飛機。

1998年11月,巴西從國際貨幣基金主導的國際援助項目獲得了415億美元的貸款,前提是調整財政政策和經濟結構。1999年1月,巴西中央銀行宣布雷亞爾與美元脫鉤。這一貶值措施緩和了當年經濟增長回落的趨勢。2001年,在主要市場增長放緩,中央銀行採取高利率政策應對通貨膨脹壓力,投資者擔心新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巴西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降至2%以下。年底,貿易平衡方面的強勁表現使投資者信心增強。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均仍然是巴西經濟的主要問題。

自2003年1月1日總統盧拉·達·席爾瓦上任以來,外界所擔憂的財政危機並沒有出現。2003年經濟出現了0.2%的負增長後,近年增長溫和。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種族和文化差異顯著。南部居民多有歐洲血統,可溯源到19世紀初來自義大利、德國、波蘭、西班牙、烏克蘭和葡萄牙等國的移民。而北部和東北部的的居民部分是土著,部分具有非洲或歐洲血統。 巴西擁有約一億八千二百多萬人口、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千八百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二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洲(聖保羅,七千萬人口,MG 1千九百萬,里約1千五百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以及vp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百分之二十三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民族 東南地區是巴西民族分布最廣泛的地區,該地區主要有白人(主要是葡萄牙後裔和義大利後裔)混血人,非洲巴西混血以及亞洲和印第安人後代。 這樣在整個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開始頻繁交配。以前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因3第安人擁有這個地區明顯的文化特徵,比如黑白雜色被葡萄牙人認為是平安,並且開始向愛磨雷族人,後來引起了一場災難,他們開始襲擊並摧毀對內部的村莊。 1532年,自從SAO VICENTE建立以後,葡萄牙人開始以殖民者的身份來到這塊地方。由於18世紀采礦業的發展,葡萄牙的各州君王開始紛紛來到這里,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從非洲安哥拉和米納來的奴隸,他們都屬於非洲土著人。從第一年的殖民統治開始,黑人的比例就開始極大的增長。 19世紀,亞洲和歐洲的移民化開始受到刺激,德國人開始在1818年來到這里,1875年,義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紀初,日本人,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開始相繼來到這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東南地區發生了巴西最巨大的移民潮流,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這次移民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為那個時候開始了奴隸解放運動,當時種植園以及剛剛興奇的巴西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移民 東南地區是巴西移民特徵最明顯的地區,他聚集了國內移民以及國外移民。最大的影響是從巴西東北部傳來的。

眾所周知,巴西最流行的體育運動是足球,據1999年的統計數字,巴西大概有近2萬多支足球隊。另外,巴西國家足球隊是唯一一支由1930年至2006年的世界盃足球賽從未缺席過一屆的球隊,也是唯一一支曾五次奪取世界盃冠軍的球隊(1958、1962、1970、1994和2002年)。此外,巴西隊和巴西球員也包攬了很多世界盃的紀錄,可說是完完全全的「足球王國」。

閱讀全文

與巴西軍隊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5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6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33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5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