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菇出菇少打什麼葯

巴西菇出菇少打什麼葯

發布時間:2022-08-04 08:44:39

⑴ 哈茨木霉種巴西菇

摘要 您好,現在為您解答。哈茨木霉可以根據用量說明兌水噴灑,最佳使用時期為苗床期,播種後使用一遍,在移栽時再半量使用一次,然後每隔3個月半量補充一次菌體,育苗期較短的可以用一次葯。

⑵ 蘑菇打農葯嗎

需要,在培養料進房前3d,密閉菇房按100m2用40%甲醛和2.5%阿維菌素各2kg,或用硫磺點燃熏蒸,密閉24~48h,徹底殺滅病蟲雜菌,然後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保證產量的同時盡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首要的是選用優良菌株。如菌株36的特點是子實體大,出菇密度小,菌株20的特點是子實體小,出菇密度大。

雙孢蘑菇採用層架式立體栽培,床架上安裝塑料網,用來鋪放培養料,能充分利用菇房內空間。培養料可以進行二次發酵,充分分解原料,病蟲害少,產量高。

(2)巴西菇出菇少打什麼葯擴展閱讀:

出菇管理

1、結菇水

當菌絲長至距表層1cm時,要及時按3~4kg/m2用水量噴結菇水,使覆土的含水量恢復到16%~18%。一般氣溫較低時早晚噴水,輕噴、勤噴,2~3d噴完,棚溫最好控制在10~20℃,同時通風1~2h。

2、出菇水

大部分菇蕾長至黃豆粒大小時,要在1~2d按1.5~2kg/m2用水量再噴一次水,噴水方法與噴結菇水相同。

3、維持水

為了維持空氣相對濕度和覆土層的水分,滿足子實體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要,一般按500g/m2用水量每天噴1~2次。維持水要根據「菇多多噴,菇少少噴,菇蕾生長前期多噴,生長後期少噴」的原則,結合氣候條件和菌絲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4、轉潮水

在每潮菇採收基本結束後,立即清除死菇及老菇根,及時填平采菇後留下菇穴,減少或停止噴水2~3d。待土層內的絨毛菌絲生長後,按1kg/m2用水量在1~2d內噴完,促使菌絲再扭結形成菇蕾。

⑶ 巴西菇出菇土干責么辦

摘要 1)料面菌絲萎縮在覆土調水、噴結菇水期間,一次噴水過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較潮濕,結果由於水分過多,氧氣供應不足,料面菌絲會逐漸失去生活力而萎縮。調水期間菇房通風不夠,以及高溫期間噴水,都會因巴西蘑菇菌絲代謝的熱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時散發而自身受到損害,最終產生菌絲萎縮現象。防止上述現象產生,噴水時菇房大通風,高溫時不噴水,這樣菌絲萎縮現象便不易發生。(2)出現雜菌和蟲害這段時間菇房內的溫濕度都非常適合雜菌和害蟲的發生。疣孢霉、胡桃肉狀雜菌適於高溫、高濕、通風差的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蟎類也極易在此段時間內發生。因而這期間內,應特別注意防止這些雜菌害蟲的危害。(3)菌絲徒長且土層菌絲板結覆土先干後濕、上干下濕,噴結菇水過遲,噴結菇水後菇房通風不夠,菇房相對溫度過高等。這些情況都會促進菌絲的營養生長、抑制生殖生長而遲遲不能結菇,造成菌絲在土層中過分的生長。最後,菌絲在覆土層中生長過分旺盛、濃密、板結,仍至長出覆土表面,布滿土表,產生冒菌現象

⑷ 巴西菇種植時,剛開始是白蒙蒙 之後土上變紅色 用什麼葯可以治療

這個可能是雜菌感染造成的。可以噴施克霉靈葯物進行防治。同時加強大棚的通風換氣。

⑸ 求巴西菇種植技術

巴西菇種植技術

1、培養料的堆制。⑴栽培原材料。配方一:稻草42%、棉籽殼42%、牛糞7%、麩皮6%、磷肥1%、碳酸鈣1%、磷酸二氫鉀1%,另加原材料總量70%的水。配方二:稻草375公斤、米糠10公斤、雞糞15公斤、碳酸鈣8公斤、水700-800公斤。⑵堆料。一般在姬松茸播種前20天左右堆料。一般堆後第4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磷肥。

2、二次發酵。將培養料含水量調整到70%左右運至菇房或菇棚,上架或鋪床,培養料的厚度約為20厘米左右

3、播種。二次發酵結束後,待料溫降到25℃以下進行播種,把菌種掰成雞蛋大小,在培養料中挖深約10厘米的接種穴,每隔斷20厘米挖接種穴一個。接種量按3.3平方米用750毫升容積的菌種3瓶,接種量約為乾料的6%,最後在料面上撒播一層菌種。

4、覆土。播種後15-10天,菌絲向接種穴四周蔓延生長3-5厘米時,用稻田土進行覆蓋。覆土時將土調至半干半濕,中間無白心,pH值7.0-8.0,約呈鹼性,再在培養料料面上噴一次細水,然後覆土,覆土厚度約3.3-3.5厘米。

5、出菇前管理。溫度控制在20-27℃,濕度保持在75%左右,料面保持濕潤,可以噴施「沃葉鈣肥」,效果更佳。

6、出菇管理。接種20天左右要加強保溫,溫度在18-21℃,增大濕度,使土層水分含量在55%-65%,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但忌直接向床面噴水,以免造成死菇,爛菇。

⑹ 怎樣種植巴西菇

巴西菇又名姬松茸(Agaricus subrufescens Peck,同物異名:Agaricus blazei Murrill、Agaricus brasiliensis或Agaricus rufotegulis),是一種可食用的菌類植物。
巴西菇原產於巴西、秘魯等地,所以名為巴西菇。日本又稱姬松茸 ( アガリクス )
,屬於食、葯兼用菇類,經過美國、日本、中國專家研究證實:巴西菇具有抗癌、降血壓、美容養顏、滋陰壯陽和調節人體免疫等功效。
巴西菇主要生長在高溫、多濕、通風的環境,它葯食兼用,具有「長壽菇」和「抗癌菇」美譽,市場前景廣闊。
一、場地選擇: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排水容易的田塊或空地(舊房間也可用,但產量略低)。
二、栽培方式:
1、室外畦棚式:有畦床式(普通稱地面菇床)和層架式兩種。畦床寬60-80公分或100-120公分。畦成龜背形,溝寬30-35公分,用木條、竹片搭成弓形架,上蓋薄膜及遮陽物,以保溫、保濕,防止雨淋日曬。層架式要求整塊地搭架建棚,棚高2.2-2.5米,床架寬1.1-1.3米,4-5層,層距65-70公分,整個菇棚用薄膜覆蓋,並加遮陽物,兩端設通風口,頂端設排氣通。
2、室內層架式,室內層架與雙孢蘑菇層架相似。
三、巴西菇的生長條件:
1、營養:巴西菇屬草腐菌,菌絲能分解利用農作物的秸稈(如稻草)、動物糞便(如牛糞)、木屑等作為碳氮源。
2、溫、濕度(見下表):
溫度 空氣濕度(%)
菌絲體階段 15-32, 22-26 最佳 16-26 , 20-25 最佳
子實體階段 60-85 , 65-75 最佳 80-95, 85-95 最佳
3、酸鹼度:PH6-7.8均能生長,最宜為PH6.8-7.5。
4、空氣:巴西菇是一種好氧食用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均需新鮮空氣。通風不良菌絲生長緩慢,菇蕾變黃枯萎。
5、光照:菌絲體生長不需光線,子實體發育需要一定散射光(三陽七陰)。在栽培整個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其生長最適宜的條件才能獲得優質高產。
四、堆料時間:1、地面菇栽培為7月25日至8月5日,層架式栽培為8月1日至8月10日。
五、栽培原料及用量(單位:市斤)
原料 稻草 干牛糞 尿素 花生麩 復合肥 石膏 普鈣 石灰 木糠 備注
配方1 33 15 0.45 1 0.3 1 0.5 0.7 0
配方2 33 15 0.48 1 0.3 1 0.5 0.7 5
六、培養料堆制的工藝流程:
預堆1-2天 → 建堆、草、糞(木糠)5-6天→第一次翻堆。加入尿素、復合肥、普鈣、花生麩2-3天→ 第二次翻堆加入石灰2-3天→
第三次翻堆調水、PH1-2天→ 第四次翻堆進料4-5天→ 加入石膏
堆制方法同草菇、雙飽。為了消殺培養料的雜菌,對培養料的消毒是必要的,在進料前一天用1%福爾馬林噴堆料四周,並用薄膜密封12-16小時。
每次翻堆前一天,用水噴濕周邊外層乾料。堆制培養料的時間約為15-20天。
採用層架式栽培的,有條件的農戶宜採用二次發酵法。即在室外堆料13天左右(前發酵),然後把培養料移入棚內架上,給棚內通入蒸汽(或加溫),使料溫達到60-62℃,保持12-16小時,降溫至48-50℃,維持3-4天,然後降至常溫即可播種。
培養料的堆制時間長短、翻堆次數及其間隔時間應根據天氣情況,堆溫變化情況靈活掌握。培養料合格標准依據是:料棕褐色,腐熟均勻,熟而不爛,富有彈性、疏鬆,稻草一拉即斷,無臭味,無氨味,不粘,料內有白色片狀物,PH7-7.5,含水量65-70%(室內65%,室外70
%),用手捏料,指縫有2-3滴水為宜。
七、菇房(棚)的消毒:在進料前一天,密封菇房,每立方米菇房空間用10毫升福爾馬林加5克高錳酸鉀熏蒸,密封24小時即可打開門窗通風,無氣味後即可進料。
八、播種及播種後的管理:進料後把料鋪在畦上或架上,攤平,料厚約20公分。播種採用撒播,把菌種均勻撒在料面上,每米攩2攪用麥粒菌種一袋。(如料過干,播種前可適量噴水),然後輕壓一下,使菌種與料接觸,以利發菌。播種後第二天以後要通風,每天早晚多一次,每次10-30分鍾,隨著菌絲生長,要逐步加大通風。要經常觀察絲生長情況及室內溫、濕度變化情況,保持濕度80-85%。菌絲吃料1/3深度時要加大通風(或全天通風)。
九、覆土及覆土後的管理:
播種後15-20天,當菌生長布滿整個培養料後即可覆土。覆土材料選擇保濕性好,透氣性好、含腐度較高的水稻田土。覆土前要把土垠犁松耙碎並加以消毒。覆土採用一次性覆土,土粒大小1.5至2公分,厚度3.5-4公分,待菌絲長到粗土表面時
,再蓋一層細干土(土粒大小0.5-0.8公分),以蓋滿菌絲為宜。經過消毒的土粒在覆前應用水調至半干半濕,覆土時再用2%石灰水調節土粒PH7-7.8,覆土後如土粒偏干,應噴水調節,使土粒含水量達到60-65%,之後按100平方米用高效殺菌劑一包加水100市斤噴坭面(殺雜菌),覆土後密封1-2天,待菌絲爬土後逐步加大通風。如土層太干,菌絲爬土慢,就要減少通風或推遲通風,適當向地面噴水,提高空氣濕度,造成空氣新鮮、濕潤的環境,促使菌絲迅速爬土。若土層太濕,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6%,再遇高溫則易長雜菌。因此,每天都要到菇房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十、出菇期管理:
覆土後15-20天,菌絲可長滿整個覆土層,當土層中形成粗狀菌束,出現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時,應噴一次重水(一般4-6市斤/米攩2攪),即出菇水,分兩天多次調入,以土粒含水量達到能手搓成團為宜。這時要加大通風量,約經3-5天,子實體便陸續破土而出,空氣濕度維持在85-95%之間,如土層偏干,可適量噴水,保持土層濕潤。菇蕾長至2公分左右時不能噴水。轉潮養菌期間(一般3-5天)不噴水,待菇蕾出土時再噴一次重水。應當注意的是,不能閉門噴水,不能噴水後就關門窗,悶濕的環境易造成原基的死亡,應避免在中午溫度高時噴水。陰雨、悶濕的天氣,菇房空氣濕度大,不必噴水,要注意通風。應根據土的干濕,菇的大小,環境的溫、濕度靈活噴水。每潮菇採收結束生都要檢掉菇腳、死菇,以防雜菌污染,同時要補土,填平采菇後土層出現凹凸不平的小坑。
十一、追肥:巴西菇出菇集中,潮次明顯,出菇旺盛期需肥量大,一時供應不上容易出現腳長柄細、薄皮開傘。生產後期因培養料養分消耗較多,顯著地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適當地分次追肥是必要的。追肥常用的配法有:1、白糖0.5市斤,食鹽0.5市斤加水100斤;2、0.5%尿素液;3、0.2%磷酸二氫鉀溶液;4、1號或2號健壯素;5、1%葡萄糖液。
十二、適時收菇
巴西菇子實體長速快,易開傘,因此需及時採收,適時採收的形態特徵是:菌蓋肥壯,表面黃褐色至淺棕色,內菌幕尚未伸展時(即生長中期柄粗,肉厚時期)。
目前收購鮮菇的標準是:1菇體完井不開傘(薄皮、開暗傘視為不合格);2、不帶土坭雜質,無病蟲害,不畸形;3、菌蓋直徑大於2.5公分,菇柄長度不限,切口要平。4、鮮菇不能噴水,不泡水,顏色正常,不變色。

⑺ 雙胞蘑菇壟面結板,白色菌絲長出壟面,出菇少,應怎樣處理

雙孢菇栽培技術
雙孢蘑菇又名白蘑菇、洋蘑菇,簡稱蘑菇,是世界上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國食用菌栽培中栽培面積最大、出口創匯最多的拳頭品種。雙孢蘑菇不僅味道鮮美,色白質嫩,而且營養十分豐富。
一、生長發育條件
(1)營養 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依靠蘑菇菌絲細胞分泌的胞外酶和有益微生物將培養料中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分解成可利用的營養物質而生長發育。它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是碳源、氮源、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生長素等。這些碳源和氮源廣泛存在於農作物的秸桿和畜禽糞肥、餅肥、以及含氮化肥如尿素、硫銨中。
(2)溫度 溫度是蘑菇生長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蘑菇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5—33℃,最適溫度為22—25℃,致死溫度為34—35℃。子實體發育的溫度范圍為4—23℃,最適溫度為16℃左右。溫度高於19℃,子實體生長快,個體小,重量輕,肉質疏鬆,菌柄細長,易產生薄皮菇、開傘菇,品質差。溫度低於12℃,子實體生長慢,個體大,肉厚,出菇少,產量不高。當溫度降低到5℃以下時,子實體基本停止生長。
(3)水分 水分是蘑菇的重要組成部分。蘑菇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培養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2—63%之間。若含水量高,培養料因水多而透氣性差,會產生嫌氣發酵,培養料就會發黑、發粘、變酸變臭,理化性質差,容易出現線狀菌絲,菌絲生活力下降;若含水量低,培養料會造成「干發酵」,使發酵後的培養料變成碎屑狀,播種後菌絲生長緩慢,絨毛菌絲多,不易形成子實體。菌絲生長階段,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0%左右,一般覆土層的含水量在17%—18%左右。出菇階段,特別是當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覆土層含水量要求達到飽和狀態,一般含水量在20%左右。
(4)空氣 蘑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菌絲生長階段,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0.1%—0.5%之間,不能超過0.5%。出菇階段,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要下降為0.03%—0.1%時,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5%時,就會抑制子實體分化。因此,出菇以後,菇房內要加大通風量,有利於蘑菇的生長。
(5)酸鹼度(PH) 蘑菇菌絲體在PH為5—8之間都可以生長,最適PH是7左右。偏鹼性的培養料對菌絲體生長有利,另外,偏鹼的培養料可抑制雜菌的生長。因此,播種時培養料的PH應調節在7.5—8之間,覆土層的PH值調節在7.5—8之間。
(6)光線 除原基形成時需要微弱光刺激外,蘑菇整個生長過程都不需要光線。光線暗,子實體潔白。光線過亮或直射光太強會使菇體表面發黃變褐,菌柄細長,菌蓋歪斜,使蘑菇品質下降。
二、蘑菇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1)培養料配方 堆肥是蘑菇生存基礎,堆肥質量直接關繫到生產成敗和產量高低。根據堆肥原料組成,可分為糞草肥和合成堆肥兩大類。糞草肥由畜糞和稻草或麥草堆制而成,又稱廄肥;合成堆肥是用稻草或麥草和化學肥料堆制而成,又稱人造堆肥。目前國內使用最廣的堆肥是在糞草培養料中添加少量化學肥料,稱為半合成堆肥。以下所介紹的是國內外常用的蘑菇堆肥配方。
①干豬、牛糞58%,石膏1%,稻草或麥秸40%,過磷酸鈣1%。
②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禽糞100公斤,尿素12—15公斤,石膏粉10—20公斤。
③稻、麥草2000公斤,雞糞500公斤,尿素30公斤,石膏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
④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豆餅粉30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銨10公斤,米糠100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碳酸鈣20公斤。
⑤稻草或麥秸1000公斤,硫酸銨2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鈣28公斤。
(2)蘑菇培養料發酵工藝 培養料的堆制發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難把握的工藝。優質堆肥是蘑菇栽培取得高產優質的關鍵。沒有經過高溫發酵的堆肥,很難生長蘑菇,可因病蟲害蔓延而遭致失敗。過度腐熟的堆肥,因營養大量消耗,即使再補充營養物質,也難以獲得理想收成。蘑菇培養料的發酵方法分為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
①一次發酵法 是培養料在發酵過程中,經過數次翻堆後,將腐熟料直接上床播種。一次發酵包括予處理、建堆、翻堆幾個過程。
培養料予處理 建堆前一天,將稻(麥)草切斷,用清水或尿水淋透,使麥(稻)草充分吸水,堆放一天。建堆前7—10天,干糞用清水或尿水淋濕,每100公斤干糞一般加水160—180公斤,充分吸水後建堆發酵。
建堆 堆制時,要求一層糞、一層草逐層堆放,到第四層開始澆水,從第四層到第八層逐層加入全部的餅肥、過磷酸鈣及石膏和一半量的尿素,堆好10層後,堆高達1.5米左右,四邊上下基本垂直,堆頂成龜背形,最上面蓋一層糞。為保持通氣狀態,在料堆頂部用竹筒從上向下插入2—3個通氣孔。為保溫保濕,堆頂要覆蓋草氈子,雨天要覆蓋薄膜。堆料時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達到飽和成度。堆料的第二天要測定50厘米以內的料溫。正常情況下料溫會升高到70℃左右,如果達不到70℃,查明原因,盡快採取補救措施。
翻堆 發酵期間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一次翻堆,目的是為了改善培養料內的通氣狀況,使培養料發酵均勻,並補充輔助原料,調整培養料的含水量和PH。
第一次翻堆 建堆後的第二天,料溫開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溫度達到最高點(74—80℃),在達到此溫情況下,建堆6—7天後可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澆水,翻堆時再逐層澆水,堆好後在其周圍要有少量水流出來,說明補水到位。翻堆時要調整料堆草糞內外的位置,排除廢氣,以改善堆內的空氣條件,使堆內的微生物繼續生長、繁殖,使培養料更好的轉化和分解。建堆時仍然從第四層至第八層加入餘下的尿素。第一次翻堆2天後,料溫最高可達75—8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後的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要把里外上下徹底翻好,讓氨氣散發出去,再重新建堆。為提高溫度和保持濕度料堆可適當窄一些。第二次翻堆的重點是調整水分,切忌澆水過多,以免造成料堆過濕。用手緊握培養料,可擠出3—4滴水為宜。雨天蓋塑料布要用木棍支起來,使料裡面透氣,防止厭氣發酵,保持料溫在60—65℃。
第三次翻堆:一般第二次翻堆4—5天後即可進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如果有糞塊,要充分搗碎後再拌入。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後4天,進行第四次翻堆。首先檢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緊握培養料時,指縫間滴1—2滴水正合適,水分不夠,用1%的石灰水調節;水分過大,先攤涼片刻,到水分合適時再建堆。同時配製0.5%敵敵畏,噴灑滅蟲。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後的3—4天,料內溫度仍在50℃左右並趨向平穩,進行最後一次翻堆,翻堆時調節培養料的含水量為60%—63%,PH7.5—8.0,同時檢查培養料內是否有殘存的氨氣和害蟲。如氨氣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蟲用0.5%敵敵畏滅蟲。
培養料從堆制到進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翻堆間隔時間通常為7-6-5-4-3天。在堆制過程中,培養料的水分要先濕後干,料堆要先大後小,翻堆間隔時間要先長後短,遵循這一原則,堆溫可長期維持在50℃以上。
一次發酵應達到的質量標准:質地疏鬆,手握成團,一抖即散;草形完整,柔軟、疏鬆、富有彈性,有一定韌性;無糞臭,無酸敗或霉味,有濃郁的香味;堆料的顏色為棕褐色(或咖啡色),不呈黑色;堆料的含水量60—63%,手捏時指縫間沒有水滴出現,具有較強的保水能力;PH在6.8—7.0左右;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放線菌、腐殖黴菌等;無害蟲及雜菌。
②二次發酵 二次發酵是處理培養料的另一種方法。具有節省時間、發酵徹底、出菇早、產量高等優點。採用二次發酵技術,蘑菇培養料堆制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稱「前發酵」,堆制方法與一次發酵相同,但堆制時間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需加溫一定時間(60℃需6—10小時,48—50℃需4—6天)使培養料進行第二次升溫發酵,所以稱「二次發酵」。目前,後發酵技術在菇房條件較好和有栽培經驗的栽培地區,已普遍推廣應用。
三、播種
(1)播種方法 蘑菇播種方法經常使用的有四種。
①穴播法 每5—7平方厘米用手指或木棍挖一穴,放入紅棗大小菌種塊,用料將菌種蓋住。一般每瓶麥粒種可播種1平方米。
②條播法 在料面開若干寬3—5厘米,深約5厘米的橫溝,溝間距10—13厘米,播種後用料覆蓋菌種,輕輕拍打,使料種緊密接觸。
③撒播法 先將菌種量的2/3撒於料面,然後用後或耙將菌種翻入料內,再將剩餘的1/3菌種覆蓋在料面,用木板輕輕拍實,使菌種和料緊密接觸。
④混播法 將培養料料層厚的2/3與菌種拌勻,再將培養料整平,輕輕拍實。
(2)播種後管理
①控溫保濕 一般播種後1—3天內,不要打開門窗通風,菇房溫度控制在28℃以下,菇房相對濕度控制在75%左右,促進菌種萌發。密閉條件較差的菇房,可用石灰清水(PH8)噴濕的報紙蓋在料面保濕,每天掀動報紙數次,以改善通氣狀況。7天左右菌絲基本封面後,揭去報紙。此時,菇房內要進行通風換氣,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
②撬料通氣 當菌絲吃料一半時,為增加料內通氣,可用三齒鉤斜插入料深3/4處,輕輕撬動幾次,或從床底部向上頂動幾次,把已經開始變硬結塊的培養料撬松,加強通風,然後整平料面,促使菌絲向料底繼續生長。
③檢查發菌情況 播種後2—3天如發現菌種不萌發、不吃料或菌絲生長慢、菌絲少或退絲時,要及時查明原因,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④檢查有無雜菌、蟲害發生 如料面有毛霉或蟎等雜菌、害蟲,要及時採用相應的防治措施。
四、覆土技術
在蘑菇栽培管理中,覆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措施。其子實體必須覆土之後才會發生,而且是在覆土層中扭結長大的。覆土的土質、土粒大小、土層厚薄等,都會直接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
(1)覆土方法 常規的覆土方法分覆粗土和細土兩次進行。粗土對理化性狀的要求是手能捏扁但不碎,不粘手,沒有白心為合適。有白心、易碎為過干;粘手為過濕。覆蓋在床面的粗土不宜太厚,以不使菌絲裸露為度,然後用木板輕輕拍平。覆粗土後要及時調整水分,噴水時做到少量多次,每天噴4—6次,2—3天把粗土含水量調到適宜濕度。覆粗土後的5—6天,當土粒間開始有菌絲上竄,即可覆細土。細土不用調濕,直接把半干細土覆蓋在粗土上,然後再調水分。細土含水量要比粗土稍干,有利於菌絲在土層間橫向發展,提高產量。整個覆土層厚度不要超過4厘米,過厚容易出現畸形菇和地雷菇;但也不宜過薄,太薄容易出現長腳菇和薄皮菇,容易開傘。覆土質量將直接影響出菇快慢和產量高低。不同覆土材料覆土方法也不盡相同。
(2)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可分為兩大類,即天然土和改造土。天然土包括各種田園土、泥炭土、草甸土、河泥和膨化珍珠岩等。改造土依製作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合成土和發酵土。田園土和泥炭土是最常用天然土的覆土材料。近十多年來,在覆土材料和覆土方法上有許多新的改進,改造土的配方和製作方法也有許多改進,有較明顯的增產作用,現在應用越來越廣泛。各種改造土盡管配方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改造土中不應含有過多的有機質,否則會使菌絲旺發徒長,不能出菇。下面就幾種不同的土質進行簡單介紹。
①田園土 理想的田園土應具有噴水不板結,濕度大時不發粘,干時不成硬塊,表面不形成硬皮、龜裂等特點。因此選擇蘑菇的覆土材料時主要在於土質結構,肥力不是主要的。最好選用能形成團粒結構的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粘度為40%左右,含有少量腐殖質(5%—10%)。覆土最好不使用新土,因新挖泥土中含有二價鐵離子(Fe++),對蘑菇菌絲有毒害作用,新土經風吹、曬干,二價可轉化三低價鐵離子(Fe+++),三價鐵離子對蘑菇菌絲沒有危害。此外,曬干泥土含有大量對蘑菇菌絲生長有利氧化物。一般說,每100平方米要准備5.5立方米覆土,其中粗土用量佔2/3,細土用量佔1/3。
②泥炭土 泥碳土具有吸水性強、疏鬆、通氣性好、不易板結等良好物理性狀。國外蘑菇栽培和我國工廠化栽培廣泛使用泥炭土。使用泥炭土需注意的是:因泥炭富含腐殖酸,酸性較強,因此使用前和出菇期間必須用石灰水調PH至8.0,才能保證菌絲「爬土」,順利結菇。
③河泥稻殼土 河泥稻殼(可用麥糠代替)土又稱河泥礱糠。是目前使用較廣、效果較好的一種合成土。製作方法是取河泥800公斤,攤放地面過夜,加石灰粉8公斤,碳酸鈣80公斤,充分拌勻後,再和用石灰水浸泡一夜的稻殼40公斤充分混勻,使每粒稻殼表面上均沾有河泥,即可上床覆蓋。用河泥覆土時間掌握在菌絲吃料2/3時進行。為防止河泥含水量偏高造成培養料表面菌絲萎縮,覆土前菇房最好進行一次通風,將料面吹乾,再將覆土平鋪在菌床上,約2厘米厚即可。覆土切勿過厚,超過3厘米,因河泥透氣性不好影響菌絲生長,推遲出菇時間,產量不穩;也不宜過薄,如低於2厘米,則出菇早,菇質差,產量受到影響。
五、覆土後管理
覆土以後管理的重點是水分管理。覆土後的水分管理稱為「調水」。調水時採取促、控結合的方法,目的是使菇房內的生態環境能滿足菌絲生長和子實體形成。
①粗土調水 粗土調水是一項綜合性管理技術。管理上即要促使蘑菇菌絲從料面向粗土生長,同時又要控制菌絲生長過快,防止土面菌絲生長過旺,包圍粗土造成板結。因此,粗土調水時應掌握「先干後濕」這一原則。粗土調水工藝為:粗土調水(2—3天)→通風壯菌(1天)→保濕吊菌(2—3天)→換氣促菌(1—2天)→覆細土。
②細土調水 細土調水的原則與粗土調水的原則是完全相反的。細土調水原則是「先干後濕,控促結合」。其目的是使粗土中菌絲生長粗壯,增加菌絲營養積蓄,提高出菇潛力。其調水方法是:第一次覆細土後即行調水,1—2天內使細土含水量達18%—20%左右,其含水量應略干於粗土含量。噴水時通大風,停水時通小風,然後關閉門窗2—3天,當菌絲普遍竄上第一層細土時,再覆第二次干細土或半干半濕細土,不噴水,小通風,使土層呈上部干、中部濕的狀態,迫使菌絲在偏濕處橫向生長。
六、出菇管理
覆土後15—18天,經適當的調水,原基開始形成。這些小菌蕾經過管理逐漸長大、成熟,這個階段的管理就是出菇管理。
(1)秋菇管理 蘑菇從播種、覆土到採收,大約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秋菇期間,由於培養料營養豐富,氣溫適宜,蘑菇生長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周期短,產量集中,蘑菇對水分、空氣需求量大。因此,秋季要想奪取高產,必須處理好溫度、濕度、通風三者之間的關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護好菌絲,為春菇生產打下基礎。
①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整個秋菇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水分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必須認真對待。出菇後,子實體生長階段所吸收的水分主要來源於覆土層和空氣中水分。培養料中的水分只要能滿足蘑菇菌絲體吸收和運輸溶於培養料中的養分即可。
秋菇前期,土層噴水的基本原則是一潮菇噴2次出菇重水。當每潮菇長到黃豆粒大小時,噴一次重水;當每潮菇採收到80%左右時,噴一次重水,以供下一潮菇形成時所需的水分。每潮菇噴好重水後,粗土重新獲得充足的水分,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采菇前後不要噴水,以免影響蘑菇質量和下一潮菇的形成。噴水應在溫度適中時(18℃以下)進行,一般在夜間或早、晚噴水。
秋菇後期,因氣溫逐漸下降,出菇量逐漸減少,密度降低,潮次亦不明顯,因而噴水量應相應減少,同時要採取輕噴、勤噴的噴水方法。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每次噴水0.5公斤左右,使細土濕度較前期略干結,既要保持細土潮濕,又要保持細土松、軟。
噴水時要力求均勻,最好呈霧狀,噴頭朝上或稍向上傾斜,防止水流直接噴到幼菇上。噴水前後要及時檢查土粒的干濕度,以便根據土層的干濕情況合理調節噴水量。干處多噴,濕處少噴或不噴,促使均勻出菇。
水分管理技術是一項細致、靈活的工作,除看菇、看土噴水外,還必須和當時的氣候條件、菇房的保濕性能、菌株的特性、菌絲生長情況、覆土物理形狀和土層厚度等具體情況綜合起來考慮,靈活掌握。如氣溫適中,晴天乾燥,就要多噴水。氣溫偏高悶熱、氣壓低、陰雨潮濕,就要停水或少噴水。我國南方地區溫熱、潮濕,就要少噴水;北方地區氣候涼爽、乾燥,應當多噴水。氣生型菌絲要少噴水,匍匐型菌絲要多噴水;菌絲生長旺盛,要多噴水;菌絲細弱無力,要少噴水。床架下層和靠近門窗的菇床,由於通風條件好,水分蒸發快,應多噴水;床架上層和四周的菇床,通風條件差,水分蒸發慢,應減少噴水量。土層較厚,要間歇噴重水;土層較薄,要多次噴輕水。
②溫度管理 溫度是蘑菇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創造菇房內適宜出菇溫度是秋菇奪取高產的關鍵。
秋菇前期氣溫高,當菇房內溫度在18℃以上時,要採取措施降低棚內溫度,如夜間通風降溫、向棚四周噴水降溫、向棚內排水溝灌水降溫等。
秋菇後期氣溫偏低,當棚內溫度在12℃以下時,要採取措施提高棚內溫度,一般提高棚內溫度的方法有採取中午通風提高溫度,夜間加厚草苫保持棚內溫度,或用黑膜、白膜雙層膜提高棚內溫度等措施。
③通風換氣 蘑菇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的呼吸作用比菌絲體生長階段更為旺盛,排出的二氧化碳多,需氧量大。因此,出菇後,菇房內必須經常保持空氣新鮮,隨時注意做好菇房的通風換氣工作。尤其在秋菇氣溫偏高的前期,此時菇房內通風不好,將會導致子實體生長不良,甚至出現幼菇萎縮死亡現象。此時菇房通風的原則應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風不提高菇房內的溫度,二是通風不降低菇房內的空氣濕度。因此,菇房的通風應在夜間和雨天進行,無風的天氣南北窗可全部打開;有風的天氣,只開背風窗。為解決通風與保濕的矛盾,門窗要掛草簾,並在草簾上噴水,這樣在進行通風的同時,也能保持菇房內濕度,還可避免熱風直接吹到菇床上,避免使蘑菇發黃而影響蘑菇質量。
秋菇後期,氣溫下降,蘑菇減少,此時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熱量也相應降低,可適當減少通風次數。菇房內空氣是否新鮮,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含量為指標,也可從蘑菇的生長情況和形態變化確定出氧氣是否充足,如在通風較差的菇房,會出現柄長蓋小的畸形菇,說明菇房內二氧化碳超標,需及時進行通風管理。
④挑根補土 秋菇期間,每次采菇後,應及時將遺留在床面上的干癟、變黃的老根和死菇剔除。若將老根和死菇繼續留在土層,這些老根已失去吸收養分和結菇能力,時間一長還會發霉、腐爛,易引起綠色木霉和其它雜菌的侵染和害蟲的孽生。每次挑根後,應及時用濕潤的細土將采菇時帶走的泥土補上,以免噴水時,水滲透到培養料內而影響菌絲生長。
(2)冬季管理 蘑菇冬季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恢復培養料內和土層內菌絲的生長活力,並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礎。冬季管理能否將培養料內菌絲保護好、休養好,是保證春季出菇是否順利的關鍵。
①水分管理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出菇越來越少,蘑菇的新陳代謝過程也隨之減慢,對水分的消耗減少,土面水分的蒸發量也在減少,為保持土層內有良好的透氣條件,必須減少床面用水量,改善土層內的通氣狀況,保持土層內菌絲的生活力。秋菇結束後,及時在培養料反面打扦戳洞,增加料內的透氣性,排出料內有害氣體,使料內菌絲能得以生息、復壯。當氣溫降至10℃以下時,床面要少噴水,降低土層濕度,一面讓其自然出菇,一面安全的進入冬季「休眠狀態」。當氣溫降至5℃以下時,床面上每周只需噴1—2次水,保持細土不變白,稍濕潤即可。
②通風換氣 秋菇結束後,菇房除加強保溫,使之不結冰外,每天中午可開南窗進行通風1小時,使菇房內經常得到新鮮空氣,排除菇房內二氧化碳。為保持土層一定濕度,通常每周可噴一次水,每次每平方米噴水0.5千克左右。
③鬆土、除根、噴發菌水 冬季後期,為使土層內菌絲能夠得以更好地恢復生長和發展,需要對土層進行一次全面的松動,挑除失去再生能力的老根和死菇,並排除土層內長期積累的有害氣體和廢棄物質。鬆土、除老根前,菇房需通風2—3天,使土層水分蒸發便於松動。鬆土的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土層菌絲生長旺盛,需將細土刮到一邊,翻動粗土,使板結的菌絲斷裂,拔掉發黃干癟的老根,再履上細土,以促進菌絲更好的萌發。土層菌絲尚好,但板結不緊的菇房,只要刮開細土,撥動粗土,去掉死菇,然後再覆上細土。土層菌絲較差的菇房,不需刮開細土,只需用小刀或小耙將粗、細土一起松動一下即可。
鬆土及除老根後,需及時補充水分以利發菌。發菌水應選擇在溫度開始回升以後噴灑,以便在適當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下,促使菌體萌發、生長。發菌水要一次用夠,用量要保證恰到好處,防止用量不足或過多,使菌絲不能正常生長。發菌水總的用量一般為每平方米3公斤左右,2—3天噴完,每天噴水1—2次。噴水後應適當進行通風。菌絲萌芽後,千萬注意要防止西南風襲擊床面,以免引起土層水分的大量蒸發和菌絲干癟後萎縮。
(3)春菇管理 春菇管理和秋菇管理相比較有幾個不利的條件。首先,越冬後蘑菇菌絲的生活力比秋菇有所下降,培養料內養分也相應減少。其次,秋季氣溫變化由高到低,整個氣溫的變化趨勢與蘑菇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生長對溫度的要求相一致,而春季天氣變化正好相反,且天氣變化無常,忽高忽低。因此,春菇的管理更需謹慎從事,一旦管理不當,容易造成菌絲變黃萎縮、死菇和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
①水分管理 春菇前期調水應勤噴輕噴,忌用重水。每天每平方米用水0.5公斤左右,隨著氣溫的升高,蘑菇陸續出菇後,可逐漸增加用水量。把握春菇的出菇時間尤為重要。出菇過早,易受凍害;出菇過遲,則會因溫度過高造成死亡。一般氣溫穩定在12℃左右時,調節出菇水,就能正常出菇。
②溫度、濕度及通風換氣的調節 春季氣候乾燥,溫度變化較大,因而要特別注意加強菇房的保溫、保濕工作。尤其我國北方地區,春菇管理應以保溫保濕為主,使菇房保護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溫濕環境,有利於蘑菇生長。通風時嚴防乾燥的西南風吹進菇房,以免引起土層菌絲變黃萎縮,失去結菇能力。
七、蘑菇栽培常見問題及防範措施
1、菌絲委縮 覆土後料面菌絲出現萎縮死亡。原因是土粒間隙大,調水時噴水過重,造成料面和土層之間水分過多,氧氣供應不足,菌絲因缺氧而萎縮。另外,調水期間菇房通風不良,以及高溫期間噴水,蘑菇菌絲自身代謝產生的熱量和二氧化碳,不能及時散發而受到傷害,也會出現菌絲萎縮現象。防止上述現象的產生,在覆粗土後用中土添縫,噴水時採用勤噴、輕噴的方法,噴水後及時通風,高溫時不噴水。
2、菌絲徒長 菌絲生長過旺、過濃而板結,乃至長出細土表面後遲遲不能出菇。原因是覆蓋細土過遲,細土調水過急,粗土先干後濕,上干下濕,結菇水噴水過遲,菇房通風不夠,菇房相對濕度過高等因素而造成了菌絲在土層中的過分生長。針對上述情況,應分別採取相應措施。如用松動或撥動破壞土層中的板結菌絲,阻止菌絲在土層中的繼續生長,加大菇房通風,噴用重水,促使結菇。
3、出菇過密而小 菌絲扭結形成的原基多,子實體大量集中形成,菇密而小。主要原因是結菇重水使用過遲,使菌絲生長部位過高,子實體在細土表面形成。另外,結菇重水用量不足,菇房通風不夠,也容易造成出菇密而小。為防止上述現象發生,在使用結菇重水時,一定要及時和充足,同時菇房注意加強通風。
4、頂泥菇和稀菇 菌絲在粗土間扭結,造成第一批菇多從粗土間頂出,菇大、柄長、菇稀,出菇提早。原因是粗土調水後,通風過量,覆細土過遲,使原基在粗土縫或細土底部形成。另外,細土調水不及時或覆細土過厚,結菇重水使用量過大過急,菇房濕度不夠,都容易造成這種現象發生。防止這種情況的產生,應注意粗土調水後及時減少菇房內的通風,及時覆細土,保持細土有一定的濕度,提高菇房內的空氣相對濕度,吊高菌絲的生長部位,防止在粗土層內結菇。
5、死菇 在蘑菇生產中經常會出現大批死菇現象。原因一是在蘑菇原基形成後,尤其在出現小菇蕾時,由於溫度過高(超過22℃),已形成的大批原基因營養受阻而逐漸乾枯死亡。二是噴用結菇重水前未及時補土,米粒大小的原基裸露,此時易受水的直接機械性刺激而死亡。三是結菇和出菇重水用量不足,粗土過干,小菇也會因得不到水分乾枯死亡。針對上述原因,防止出菇期間高溫的影響,噴水時保護好幼小菇蕾,可有效地減少死菇現象的發生。
八、蘑菇栽培的增產措施
1、菇床栽培新工藝 近幾年來,蘑菇栽培將傳統的平面菇床改為波形料面菇床,長壟式料面菇床和梯形料面菇床,獲得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⑻ 巴西菇 姬松茸 不出菇什麼原因

這個與你的培養料覆土太厚或者覆土偏干有關,再一個料床太寬,中間料溫偏高或者缺氧導致菌絲體生長受阻也可以導致不出菇。

⑼ 如何提高巴西菇產量

種植巴西菇需要准備栽培原材料,以稻草、棉籽殼、牛糞、磷肥、麩皮、清水等為主。然後按照比例進行搭配,進行二次發酵,將所有培養料放入菇房播種。在巴西菇生長期間,需要加強溫度管理,出菇後的工作也不能忽視。

巴西菇種植技術

1、培養料的堆制。⑴栽培原材料。配方一:稻草42%、棉籽殼42%、牛糞7%、麩皮6%、磷肥1%、碳酸鈣1%、磷酸二氫鉀1%,另加原材料總量70%的水。配方二:稻草375公斤、米糠10公斤、雞糞15公斤、碳酸鈣8公斤、水700-800公斤。⑵堆料。一般在姬松茸播種前20天左右堆料。一般堆後第4天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加入磷肥。

2、二次發酵。將培養料含水量調整到70%左右運至菇房或菇棚,上架或鋪床,培養料的厚度約為20厘米左右

3、播種。二次發酵結束後,待料溫降到25℃以下進行播種,把菌種掰成雞蛋大小,在培養料中挖深約10厘米的接種穴,每隔斷20厘米挖接種穴一個。接種量按3.3平方米用750毫升容積的菌種3瓶,接種量約為乾料的6%,最後在料面上撒播一層菌種。

4、覆土。播種後15-10天,菌絲向接種穴四周蔓延生長3-5厘米時,用稻田土進行覆蓋。覆土時將土調至半干半濕,中間無白心,pH值7.0-8.0,約呈鹼性,再在培養料料面上噴一次細水,然後覆土,覆土厚度約3.3-3.5厘米。

5、出菇前管理。溫度控制在20-27℃,濕度保持在75%左右,料面保持濕潤,使用沃葉鈣肥噴施,長勢更好。

6、出菇管理。接種20天左右要加強保溫,溫度在18-21℃,增大濕度,使土層水分含量在55%-65%,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但忌直接向床面噴水,以免造成死菇,爛菇。

⑽ 巴西菇播種後往下吃料慢要怎麼辦

摘要 你好朋友,這種程度只要保證一定的濕度,多噴灑一些水霧,然後注意通風,很快就能下去的。

閱讀全文

與巴西菇出菇少打什麼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5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32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