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達爾文的資料
達爾文
達爾文市是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首府和主要港口,位於帝汶海達爾文港東北入口處的北部頂端,1959年設市,有北方門戶之稱。因1839年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到此考察而得名。
達爾文市屬於赤道海洋性氣候,原為土著居民聚居的荒蕪之地。19世紀70年代因附近發現金礦才逐步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為盟軍重要的軍事基地,遭受了日本64次空襲。1974年聖誕節因遭強台風襲擊,市區的建築物毀於一旦,唯屋頂呈七角形的政府辦公樓獨存。災後經過重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
市內的居民有土著人、希臘人,義大利人、華人等。華人於19世紀50年代到達這里,市內有中國寺廟列聖宮。這里的居民喜歡飲啤酒,按平均人口計算,啤酒消費量僅次於德國慕尼黑,居世界第二位。
市區的中心設在達爾文港口北邊的狹長島上,市郊沿港口擴展,主要大道史密斯街長約20公里,街道兩旁棕櫚樹、桔紅色蝴蝶花樹和白色素馨花樹蔽日成蔭,景色秀麗。郊區的范尼灣,原為流放囚犯之地,建有監獄,現在成為居民區和消暑休憩之處。
市區東、西、北面有海濱環繞,碧波金沙,為釣魚和游泳者的樂園。市內植物園佔地34公頃,園內有許多當地特有的熱帶奇花異草。在北距市中心21公里的亞羅奧加公園里有鱷魚、野牛和澳洲特有的野狗等動物等。在市東南32公里處有霍華德溫泉和自然奇觀白蟻冢,冢高3米,似小山屹立,冢頂狀似匕首林立,坐南朝北,以便日光照射,故稱磁性蟻冢。據說,每座蟻冢可容納螞蟻200萬只左右。
這里還產銅、金、鉛、錳、鐵和鈾。為澳北部礦物輸出港及貿易中心,同時也是澳、亞、歐洲之間的航空轉運站。
達爾文(Darwin)是一個文化薈萃的迷人之地,它有許多城市觀光景點,從可以喂魚的Doctors Gully到賭場草坪上的黃昏爵士音樂會(Sunset jazz),都使人激賞不已。從達爾文慢慢向外探索,北領地所逐步顯示出的原野熱帶景色,更是美不勝收。
*====*====*====*====*====*====*====*====*====*====*====*====*====*====*====*====*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文原名: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02.12-1882.04.19),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機能心理學的理論先驅。他出生於英國施魯斯伯里鎮的一個醫生家庭,因心臟病逝於英國肯特郡唐恩村。
簡史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 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立志成為一個促進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家。1838年,他偶爾讀了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中得到啟發,更加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周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齡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也就是說,亞當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話。達爾文領悟到生存斗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對發表研究結果抱著極其謹慎的態度。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出於年輕的博物學家 R.華萊士的創造性頓悟的壓力,加之好友的鼓動,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為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氣質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心理學史家 D.舒爾茨在1981年評論道:「在達爾文的理論中,物種進化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他經常引證人類和動物的意識反應。由於心理學與進化論中的意識相一致,因此心理學不得不接受這一進化的觀點。」
達爾文的著作至少從四個方面影響了心理學:
它強調動物和人類之間心理機能的邊續性;
它把心理學的課題改變為意識的機能而非意識的內容,把心理學的目標改變為研究有機體對其環境的適應;
它為各種可供選擇的調查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合理的證據,而非僅僅局限於實驗的內省;
它注重同一物種的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
達爾文對機能主義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影響,他的進化論引導了美國機能主義學派心理學思想的興起,從而開啟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心理學新時代。
主要著作:
物種起源:1859
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
人類的由來和性選擇:1871
人類和動物的表情 :1872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有一艘排水量僅二百三十五噸的小帆船從面臨英吉利海峽的雷本港向大西洋進發。二十二歲的青年查爾斯·達爾文所乘坐的這艘船是英國海軍的測量船。這艘船此次出航的目的是要作為時五年的世界探險。
今天,一提到查爾斯·達爾文,大家都知道是那位在人類文化史上留有盛名的進化論提倡者,不過當他乘上那艘小獵犬號時,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夥子呢! 當時的他已對生物的物種問題很關心。所謂物種就是生物問可以互相交配繁殖子孫的同種。像獅子和貓就不同種,而狗類中的一種高大的長毛牧羊犬(collie)和埂(terrier)就屬於同種。通常,不同種的動物間,外形一看就有很明顯的差異,但像獅子與老虎、狗和狼,雖然不同種即長得很像。像這種微妙的關繫到底是怎麼來的?達爾文長久以來一直為這問題大惑不解。
小獵犬號從雷本港出發後,沿著南美海岸南下,繞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於一八三五年九月來到東太平洋赤道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這四年的航行中,達爾文一路觀察並採集動植物標本,不過,真正對達爾文腦海中所纏繞的物種起源問題有啟發的,還是太平洋上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各種生物。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物
「明顯的差異與微妙的類似」之典型
加拉帕戈斯群島在厄瓜多西方約一千公里的太平洋上,由十四個散布在赤道附近的小島組成。加拉帕戈斯(Galapagos)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就是「烏龜」。此群島正如其名,島上有重量超過一百公斤的象龜,使達爾文一行人大為吃驚,另外,還有長達一公尺以上的鬣蜥 (iguana),這種蜥蜴有住在海岸附近的海生型及住在內陸的陸生型,且兩者不屬同種。此外尚有鵜鶘(pelican)的同類軍艦鳥、海鷗、鰹鳥、金翅雀(finich)等珍鳥。這些遠離大陸的島嶼上,能遠飛的鳥類及能長期挨餓的爬行類特別多。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生物與其地地區的生物相此確實有不凡之處,不僅鳥類及爬行類如此,其它像魚貝類、昆蟲、花草等亦復如此。例如,達爾文在那裡所採集的十五種魚,以及十六種陸生貝類中的十五種都是別處看不到的新種。加拉巴哥群島可說是物種的寶庫。
不過這些幾乎全是新種的島上生物,與一千公里外的南美太平洋岸的生物有很微妙的相似之處,即既有明顯的差異又有微妙的類似。小獵犬號在島上停留了五個星期,臨走的前幾天,該群島的副領事來向他們道別,閑談間,副領事說:「這群島上雖然有很多形態相似的烏龜,但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隻是屬於那個島的。」達爾文聽了這句話,心中有著很大的回響,因為他在這里的鷽鳥身上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鷽鳥共有十三種,基本上它們的形態都很相似,但喙的長度及彎曲度即各不相同。達爾文心裡想,這些差異可能和各島上的鳥類的食物,如植物種子、毛蟲、昆蟲等不同有關。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導致各物種間的差異的原因不就很明顯了嗎?達爾文從觀察加拉巴哥群島的生物所得的靈感,為日後論生物進化的不朽名著「物種原始」奠下了基??
青春時代的漂泊
對博物學無窮盡的興趣
在此簡單地介紹一下有關達爾文的生平。查爾·達爾文與美國總統林肯同於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二日誕生。他父親是個有名的醫生,母親是陶工威治偉勒的女兒。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更是個有名的醫主兼博物學家,同時又是一位詩人。
達爾文的家世雖如此優越,但少年時代的達爾文並非優等生,雖然他很熱衷於植物及昆蟲的採集,但對學校所教的希臘語及拉丁語卻一點都不感興趣。本來想讓達爾文學習法律的父親,看到他這種情形只好改變主意,將他送到愛丁堡去學醫。可是他對學醫一樣不感興趣,尤其在見習外科手術時,更是嚇得魂不附體。加上他知道自己將來可以繼承一筆能讓地安享一輩子的龐人財產,不必為生活去行醫,於是他便毅然地放棄了學醫。
他父親最後又將他送到劍矯大學,指望他學做個牧師,可是他到劍橋大學後也沒照他父親的意思去做。就在這時,潛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對博物學的愛好即完全地爆發出來。他在漢斯洛教授的指導下,閱讀了許多動植物的書籍,使他在博物學領域上的知識大增。他更時常興漢斯洛教授到野外去實地觀察,他之所以能夠乘上小臘犬號去周遊世界,也是靠地老師一手推薦的。臨上船前,他老師推薦他帶一本由地質學家查爾茲·萊爾(C.Lyell)所著的「地質學原理」。在漫長的航海期間,他把那本書背得滾瓜爛熟。
促使進化論完成的人物
伊拉斯莫斯·達爾文及拉馬克
最先觀察到自然界生物間,在不同形態中又帶有微妙的相似,而且大膽地推測人類是由植物、動物、自然進化而來的是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也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著:「由微生物而進化到各種溫血動物,這種假設雖然有點大膽…」,這些生物學的假設,實際上已為進化論點燃了火花。此外,動物學家拉馬克 (Lamarck) 所著的「動物哲學」一書中也作如下的闡述:「羚羊為了吃高大樹木的葉子,長期以來,一直極力地把頸子伸長而變成長頸鹿。」這種想法雖然已不為今日的人們所接受,但它卻是點燃達爾文進化論的導火線。
古維艾(Georges Cuvier)及舊約
對進化論的假設有著很大阻力的是舊約聖經創世紀的說法。創世紀上說,地球上所有的主物都是上帝在同一時期內創造出來的。對信仰上帝的人而言,這種由微主物進化到溫血動物,及羚羊長年伸長脖子而變成長頸鹿等說法,簡直是荒謬之極。在當時,聖經的教條就是科學。例如,十七世紀的愛爾蘭大主教亞夏就依據舊約中所述的先後事件,而推斷地球是在西元前四千零四年的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點誕生的;換言之,地球的年齡大約只有六千歲。
此外,與拉馬克同時期有一位生於法國的古主物學家古維艾,當他發現些古生物的骨頭後,就有如變魔術般地將那些古生物的形像描繪出來,其中有密生毛發的猛獁(mammoth),也有像鯨那麼大的爬行類。古維艾對這些動物為何絕跡,以及在高山上發現海中生物化石等事件的解釋也很妙。古維艾在聖經中看到諾亞的洪水事件,於是就把上述的問題用這個事件搪塞過去。他說,地球上像聖經所記載的諾亞洪水不知己發生過多少次,因此過去的這些古生物都是被大水淹死的,同時這樣大的洪水,也會把海底往上推成高山。古維艾這種說法被稱為「天變地異說」,按照這個說法,地球上的劇變可以在一瞬間完成,不必經過很長的歲月。這些說法又與聖經所載吻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們都以此建立理論體系,而想打破這些觀念實在非常不容易。
哈頓及萊爾
但是達爾文在航海中所問讀的「地質學原理」並非這樣說。「地質學原理」是作者萊爾承繼了十八世紀蘇格蘭地質學家哈頓(J.Hutton)的理論而寫成的。哈頓認為海底變成高山是因為地震或火山爆發而來,而今日的山貌也是長期以來受風吹雨打的風化及侵蝕而形成的。這種依據自然法則的變動,自古至今都一樣,這種學說稱為「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而印證這種學說的證據是地球經長期歲月的變動所留下的痕跡。
達爾文讀了「地質學原理」後,心想:「如果地球的年齡真的這么老,那麼由微生物演變成溫血動物也並非不可能。」至此,地球的年齡便成為進化論成立的先決條件。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不過,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生物是依何種理由來進化呢?拉馬克的說法實在今人難以信服。 有一天,達爾文讀了一本由T·R·馬爾薩斯牧師所寫的「人口論」。書上說:「人口的增加率通常會超過糧食供給的增加率。」於是達爾文就作了如下的推想:「人類以外的生物應該也是如此。如果是這樣,那麼同時生下的小動物就註定有些會餓死,但是那一隻該餓死?大概是不能適應所居環境的要餓死吧!」
達爾文又進一步回想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所看到的鷽鳥。這些由南美遷徒來的鷽鳥本來都是同種,相互之間都可交配繁殖,但來到島上後,為了適應各島的特殊環境而發生變異,且只有這些能隨著各島環境而產生變異的鳥才能活下來。日子一久,各島間的鷽鳥就變成不同種而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了。像這樣由一種而變為多種的現象,達爾文稱之為「自然淘汰」、人類大概也是依這個自然淘汰的法則,由微生物慢慢進化而來的吧!
一八四四年起,達爾文就開始將這個物種的起源及生物進化的關系寫在筆記簿上,當時,剛好是他和一位表妹結婚,並定居在倫敦郊外的次一年。
渥列斯的信
一八五八年的某一天,達爾文收到一封信,是由一位往在東印度群島名叫亞弗烈·拉歇爾·渥列斯的男子寫來的,信中闡述了他對物種起源的看法,並論及人口論與自然淘汰的問題,這些理論與達爾文的想法不謀而合。向來淡泊的達爾文,在接獲這封信後也不禁非常驚訝,於是和朋友商討後,決走將與渥列斯共著的論文發表在「林奈協會雜志」上。次年,達爾文又將他研究的精髓「物種原始」全部公諸於世。
致力研究及著述的晚年
自從達爾文在進化論中闡述「人類是猴子的子孫」後,引起了各方激烈的反駁,幸而有一位名叫湯姆遜·亨利·哈克斯列的生物學者極力地為進化論辯護,才使達爾文得以不受外界干擾而安靜地思考著述。對辯論極端厭惡的達爾文,最後只好專心一意地過研究生活。他的健康情形雖然不佳,但耐性很犟,生活很有規律。每天工作雖然只有一至二小時,但完成了不少研究。地所作的實驗非常簡單,並不太依靠儀器,研究時使用的儀器大都只用到放大鏡,而很少動用顯微鏡。
達爾文死於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骸葬於牛頓、法拉第等英國偉人長眠的西敏寺寺院。
「物種原始」出版七年後,一八六六年,孟德爾發表了遺傳論文,對鞏固達爾文進化論的地位有很大的意義。但這篇遺傳論文一直等到三十四年後的一九零零年,由弗里斯、柯連斯、捷爾馬克等人實驗證實後,才被承認其價值。當時所推斷的地球年齡才一億年,但相信進比論及均變說的人們都認為地球的年齡應該比這要長。事實上現在已經證實他們是對的,以目前的科技推斷,地球的年齡是四十五億年。
2. 求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威廉二世的資料
威廉二世 (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全稱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是末代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從1888年到1918年在位。
1、早年生活
他在1859年出生於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皇後的長子。維多利亞皇後是亞歷山德拉皇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媽,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姐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暫譯作:爾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縮。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著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一對手套,讓左手看起來長一點。他也喜歡用左手倚在劍或拐杖,做到比較體面的效果。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後,他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於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繼位成為皇帝。
最近,有關宮廷對他出生之記錄指出,威廉的腦部可能患過病,以致引致腦部損害。他如此的健康問題,可能令他培養了具有野心、沖動魯莽的性格,以及在對待問題或別人時顯出傲慢的態度。這樣的德性有否影響他在個人及政治上的生活,歷史學家還未有定論。如果此論調屬實,那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麥的事件。他的母親對兒子態度冷淡。基於對兒子的缺陷有罪咎感,母親嘗試迫兒子加緊運動,嘗試治理好那種缺陷。故此,威廉與其母親的關系不太好。另外,由於維多利亞皇後出生為英國貴族,她常常向兒子灌輸英國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堅持只稱呼兒子的英語名字:威廉在德語作「Wilhelm」,但她稱之為」William「;她的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稱為「Henry」。未來皇帝威廉從小開始就對英國與英國人有復雜的感覺,可能影響了他後來對英國的態度。
2、戰前統治
①社經政策
雖然威廉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沖突。其實,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於人,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於是,他在1890年迫使俾斯麥去職。後來,他先後任命卡普里維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維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在戰爭進行三年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地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是如俾斯麥一般的政壇老手。 其實,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後,俾斯麥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在社會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見同樣充滿分歧。最少,在統治初期,威廉對社會主義組織的容忍,贏得公眾的正面評價。
②外交政策與步向戰爭
威廉二世生性沖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採取理性的方案。其中一個好例子,是他對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系。對他而言,與英國發生武裝沖突是「最難以想像的事」;然而,隨著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劃開始後,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其實,威廉未曾領悟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德皇竟然用電報向他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系緊張,所以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他們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這令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綽號。
不幸地,他想出於好意為自己的外交政策辯護,但屢次犯上嚴重的錯誤,令對外關系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Daily Telegraph的訪問。他藉此宣揚德英的友好關系。可是,他一時意氣用事,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和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不喜歡英國人(而他不是)、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話是:「你們這些英國人都是瘋的,瘋的。」) 因為他這番激烈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當天訪問的紀錄,被威廉革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系。在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過,報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其實,在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減少參與政府事務,是當時一般評論所未預料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再次不跟隨俾斯麥孤立法國的政策。縱然他欠缺誠意,他嘗試與法國修好—但基於法國堅定不移的復仇主義(普法戰爭之失敗)和對德國的憤恨,這些嘗試的效果很有限。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情緒,但與對英政策雷同,他還是不光彩地失敗了,始終是因為他不懂隨機應變。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因此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范圍的法國。全憑他的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
革退俾斯麥以後,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簽訂的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不能保證她在德法兩國有沖突時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使德國對英法俄三國的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忠於支持與奧匈帝國的聯盟—他甚至在1889年向奧皇表示,只要奧國以任何理由出兵,德軍也會鼎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德國又願意與英國合作,甚至想過與法俄兩國組成強大的歐陸聯盟—威廉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後,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
③帝國主義的道路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一改以往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
他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實行提爾皮茨計劃,以加快帝國的海軍擴張,趕上大英帝國的海軍力量。這與俾斯麥嘗試跟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年的海軍演練中,英國海軍就邀請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到臨,以展示其軍力。德國一直都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英國,積極爭取海上霸權。
3、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奧地利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人刺殺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訊後,威廉感到大為震驚。於是,他向奧匈帝國提供協助,支持後者鎮壓策劃刺殺行動的秘密組織,甚至容許奧國以武力對付懷疑是該組織的幕後黑手—塞爾維亞。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議他按每年習慣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這樣的建議,可能是出於德國政府中有人認為皇帝會干預事件,希望藉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國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戰。威廉雖然性格高傲,但對此甚為敏感。
德皇以奇異的方式對事件以電報作回應。奧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塞爾維亞於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
「在奧國政府之有關部門的協助與指示下,塞爾維亞必須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現在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塞爾維亞認為以上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她的憲法規定,而且會損害她的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威廉於7月28日趕回柏林。閱讀過塞國的回應後,他的回應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時之內!這比理想更好。奧地利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但既然贏了,就再沒有任何開戰理由了。[奧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實應該安心留在貝爾格萊德。在這份文件上,我實在不應該下達總動員的命令。」 [Emil Ludwig,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27 (trans. by Ethel Colburn Mayne), p. 444]
威廉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刻,其實想勸諭奧地利和平解決事件。然而,在奧國政府還未得知德皇的意見時,政府內的部長與將軍已經說服了八十四歲高齡的奧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4、戰爭
雖然威廉二世滿懷擴張野心,但他有否發動戰爭,則難以有定論。他的確希望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從未想過以如此大規模的沖突來實現這目標。由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到德國向俄國宣戰期間,德皇明白大戰即將爆發,於是竭力爭取和平。威廉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溝通,嘗試避免戰爭。他樂觀地解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奧軍只會將戰爭限於該地。然而,威廉的努力為時已晚。在部下的勸諭之下,德皇下令總動員並開始進行施里芬計劃。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皇的戰爭」 (也正如斷言二戰是希特勒的戰爭) 。此看法現在被視為不公平,這是基於它斷言威廉二世要為此負上個人責任。但其實,威廉大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擴,又支持軍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克虜伯公司),已經令他的國家陷入軍事競賽。當這競賽變得難以駕馭的時候,戰爭就在所難免。
在簽署總動員之命令時,威廉被認為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但那邊廂,他又鼓勵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採取強硬政策。在戰爭期間,威廉更自任德軍大元帥。
作為戰時國務的最終決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負擔實在太沉重。當戰事持續,他越來越依賴部下的意見,以至1916年後的帝國變成一個軍事獨裁政權,由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操控。戰爭期間,受到挫敗感與勝利的幻想影響,威廉的策略搖擺不定。雖然如此,這位德國皇帝仍然是國家的重要象徵。他依然能監督軍事生產、頒發獎章與發表演說鼓勵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員的權利,能掌握重要的軍事指令。1915年,他撤換總參謀長小毛奇,改用埃里克·馮·法金漢。同樣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後,威廉下令海軍減少與英軍正面沖突。
1918年,德軍的最後攻勢宣告失敗,四面楚歌。明顯地,結束戰爭將會是明智之舉。而那時,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權力。由於他不滿被部下架空權力,他嘗試在戰爭末期的危機中爭取主導權。得知德軍大勢已去後,他支持德軍向盟軍投降,以免德國為繼續打仗而遭受滅頂之災。
5、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6、戰後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的Doorn病逝,被葬於Huis Doorn,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7、婚姻和家庭
威廉二世與其妻奧古斯塔·維多利亞1881年2月27日,威廉二世與奧古斯塔·維多莉亞結婚。他們有七個孩子:
·威廉王儲 (1882-1951).
·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 (1883-1942)
·阿達爾伯特王子 (1884-1948)
·奧古斯圖斯·威廉王子 (1887-1949)
·奧斯卡王子 (1888-1958)
·約阿希姆王子 (1890-1920)
·維多莉亞·路易斯公主 (1892-1980)
威廉與妻子一直感情良好,而妻子在1921年4月21日去世,更令他非常痛心。在威廉被迫流亡荷蘭後,他的幼子約阿希姆王子因受到參軍後的憂鬱症與婚姻失敗之影響,在1920年開槍自殺身亡。
1922年1月27日,Prince Johann Georg of Schönaich-Carolath的兒子向威廉賀壽。威廉邀請他與其母[Hermine Reuss zu Greiz]到他家做客。威廉覺得Hermine非常吸引,並決定要娶她。威廉受到其支持者與子女反對,但仍在11月9日與Hermine結婚。Hermine的女兒Henriette (威廉的繼女) 與約阿希姆王子之子Karl Franz Josef於1940年10月5日結婚,卻在1946年離婚。Hermine則與丈夫感情良好,一直至威廉去世。
在威廉結婚之前,他曾深深傾慕Grand Duchess Elizabeth Fyodorovna (後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媳婦,維多利亞女皇之孫女,亦即威廉的表妹) ,更為她寫下數段情詩。Elizabeth最初受到他吸引,但後來拒絕了威廉的追求。在一戰期間,威廉曾多次想協助她逃離俄羅斯,但她不為所動。最後,Elizabeth於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威廉始終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時承認沒有忘記過她。
威廉在位期間,曾經有傳言指他與其好友Philip Fürst zu Eulenburg-Hertefeld有染。在當時,這種同性戀行為乃德國法律所不容許 (有關禁止男性同性戀行為之法律,詳見第175條) 。傳言引致1907年的Harden-Eulenburg Affair。俾斯麥曾經指出威廉與Eulenburg有「不正當關系」,但此話可能只是純粹的推測。
8、瑣事
·小威廉與他的父親腓特烈太子 (1863年) 威廉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在女王臨終前的一刻,威廉還握著她的手,直到她離世。當時,英國民眾曾因此深深感動。很可惜,威廉的形象在1914年被破壞了。
·威廉曾經到希臘的科孚島旅遊,自此對考古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也喜歡在悠閑時描繪宏偉的建築物與戰船,但專家認為他的構想過於浮誇與不切現實。威廉也愛好打獵和砍伐樹木。流亡期間,他在自己的別墅大量砍伐樹木。該地的森林在最近才回復過來。
·威廉收藏了大量制服與服裝,經常轉換服裝,多達一天內更衣四次。
·威廉在司圖加特有一座行宮。他在行宮時,會在每個星期日的中午進行巡遊。他與部下及騎兵穿上軍服,在大街上巡遊,吸引附近居民觀看。
·基於與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關系,威廉二世有不少親戚是歐洲王室領導人。德國後來與英國和俄國交戰,而當時的英皇喬治五世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阿歷山德拉就是上述Elizabeth Fyodorovna的妹妹,所以尼古拉就是威廉表妹的丈夫。三位皇帝都能說流利英語,並以兄弟互相稱呼 (分別叫做 Willy、Georgie 和 Nicky ) 。
·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國人在每年威廉的逝世周年到Huis Doorn聚會,以示他們對這位末代德國皇帝的忠誠。
9、文獻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的角色頗受爭議。在1950年代前,他最初被視為重要而令德國歷史蒙羞的人物。但後來,一般認為對於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角色不太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影響。可是,在1970年代,John C. G. Rohl教授等人又不同意此論調。無論如何,曾經有很多關於威廉二世傳記推出,其中以第一部傳記 (Emil Ludwig) 最為著名。
3. 威廉的履歷
賽季俱樂部號碼出場進球國家聯賽等級排名2013/14切爾西22254英格蘭132013/14馬哈奇卡拉1040俄羅斯1162012/13馬哈奇卡拉1071俄羅斯132012/13頓涅茨克礦10142烏克蘭112011/12頓涅茨克礦10275烏克蘭112010/11頓涅茨克礦10283烏克蘭112009/10頓涅茨克礦22225烏克蘭112008/09頓涅茨克礦22295烏克蘭122007/08頓涅茨克礦22200烏克蘭112007科林蒂安-152巴西1172006科林蒂安-50巴西19
4. 巴西威廉嗎米去哪了
去世了。巴西威廉把進球獻給母親瑪麗亞·若澤。但幾個小時後,巴西時間10月12日上午,他的母親澤澤(愛稱)夫人就因病去世,享年57歲。
5. 巴西國腳威廉將在疫情期回國與家人團聚,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新冠疫情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問題了,各國的疫情狀況都十分的嚴峻,美國現在確診了超過12萬的人口了,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確診人數增長趨勢雖然已經減緩了,但是死亡人數卻一直很高。巴西雖然確診人數比不過前三的國家,但本國的疫情嚴峻程度也不低,而這時候巴西的國腳威廉選擇回國與家人團聚,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在全民都恐慌的時候,家庭的陪伴其實能給更多的信心,但是在這個時候回國還有一些欠妥就是有沒有考慮到自己回國路途中的安全問題。
因此,把巴西國腳威廉在疫情期間回國,必須要考慮自己在回國的途中的風險,做好萬全的准備和嚴密的防護,只要覺得自己准備好了,那可以選擇回國,但回國之後也不要忘記自我隔離,不然自己所愛的人也有可能被感染。
6. 德皇威廉二世怎麼死的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的Doorn病逝,被葬於Huis Doorn,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7. 威廉王子被曝曾6次生命危急呼吸困難,究竟發生了什麼
據《每日郵報》11月1日報道稱,今年38歲威廉王子被曝曾在今年4月感染新冠。為不引起群眾恐慌,英國皇室當時隱瞞了他的病情。
消息人士稱,在查爾斯王子和英國首相鮑里斯宣布感染新冠後,威廉王子也曾不幸感染,曾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而他之所以沒有透露自己染疫的消息,是因為他不想引起公眾的恐慌。
4月23日,他和斯蒂芬·弗萊一起出現在一段預先錄制的小品中。
知情人士向《太陽報》透露:“他看了醫生,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讓所有人都感到很震驚。但威廉王子表示他會繼續履行自己的義務,一切事務照常進行。有段時間,威廉王子呼吸困難,病情十分嚴重,曾出現6次性命攸關的情況,他周圍的人都很恐慌,這對他的打擊也很大。”
在他的父親查爾斯王子和首相鮑里斯雙雙生病的消息傳出後,威廉認為,將自己的病情公之於眾只會增加國民的焦慮。消息人士稱,當女王發表了充滿激情的“我們會再次見面”的講話時,威廉王子決定最好不要給英國增加壓力。此外,感染新
8. 威廉的職業生涯
威廉·博格斯·達·席爾瓦(Willian Borges da Silva)於1988年8月9日出生於巴西。目前效力於切爾西的威廉,可以勝任前腰和邊鋒等位置,並已經代表巴西國家隊出場。
1988年8月9日出生於巴西里貝朗皮里斯的威廉-博爾赫斯-達-席爾瓦曾為聖保羅效力,接著在9歲時加盟科林蒂安。
在這家巴西俱樂部的青訓營中成長起來後,威廉在2005年的聖保羅青年杯上嶄露頭角,幫助科林蒂安奪得冠軍。不久他便升入一線隊。
用出色發揮給潛在追求者們留下深刻印象後,威廉的身價不斷上漲。
2007年威廉開始代表科林蒂安出場,並身穿10號球衣。08年8月2日,他在對陣帕拉納的比賽中梅開二度。2007年8月23日,威廉以1900萬歐元從科林蒂安加盟烏克蘭頓涅茨克礦工,簽約5年。在頓涅茨克礦工效力期間,他幫助球隊4次問鼎聯賽冠軍,3次捧回烏克蘭杯,3次稱冠烏克蘭超級杯;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球隊2-1擊敗雲達不萊梅,奪得2009年歐聯杯冠軍。
威廉為頓涅茨克礦工效力6年。
2013年2月2日,威廉以3500萬歐元的標王身份加盟俄羅斯安郅俱樂部。他在安郅3-1擊敗漢諾威的歐聯比賽中完成首秀,又在球隊3-0客勝諾夫哥羅德的比賽中打進首球。 2013年8月,威廉以3200萬英鎊的轉會費加盟英超豪門切爾西 。簽署了一份五年合約,從俄羅斯俱樂部安郅來到英格蘭。他將身披藍軍22號戰袍。轉會完成後,威廉說道:「我很高興來到這里,在這里效力是我的夢想。」「切爾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俱樂部之一,現在我將為世界上最好的主教練之一效力,所以我非常開心,也很期待。」他在安郅3-1擊敗漢諾威的歐聯比賽中完成首秀,又在球隊3-0客勝諾夫哥羅德的比賽中打進首球。
威廉是一名巴西邊緣國腳,屢次入選梅內塞斯的國家隊,雖然是國家隊常客,但是巴西隊前腰位置人才濟濟,而效力於非主流聯賽的他機會很少。不過憑借其在礦工隊優異的表現,他吸引了豪門球隊的目光。他在12/13賽季歐冠聯賽中表現出色,率領頓涅茨克礦工俱樂部在小組賽中力壓衛冕冠軍切爾西以小組第二順利出線。正是威廉的高光表現吸引了其他俱樂部,所以他在冬歇期以3500萬高價轉會。在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上,球迷們還是有很大機率看到他出現在家門口世界盃的舞台上。
在國際賽場上,威廉曾入選巴西U-17、U-18和U-20級別國家隊,並在2007年U-20世界盃上出戰,當時巴西在1/4決賽中被西班牙淘汰。
2011年11月10日,他在與加彭的友誼賽中首次為巴西成年國家隊出戰,至今共上陣2次。他是目前切爾西陣中的第6位巴西球員。
9. 生化危機4威廉是帶黑色眼睛的
這個叫威斯克,威廉是生化危機2裡面那個給自己注入G病毒變異成G生物的,最後被火車炸死的,威斯克雖然也注入病毒但是沒有變異,反而變成生化超人,最後在生化危機5作為最終BOSS被兩顆火箭筒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