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前,巴西經濟最顯著的特徵是單一生產----產品,----不發達;二戰後,加快----化步伐。
巴西二戰之前經濟曾長期把持在殖民主義者手中。單一生產農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 是這一時期巴西經濟最顯著的特徵
二戰後的經濟特徵:現代工業迅速發展
(1)鐵礦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最大鐵礦——伊塔比拉露天鐵礦
(2)大力開發水能資源。 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3)主要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
(4)主要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
重要出口創匯產品——咖啡豆、 蔗糖、橘汁
㈡ 巴西二戰後迅速的經濟發展由什麼推動其經濟結構有何特點
摘要 巴西經濟結構:(二戰前)單一的農礦產品出口國 →(二戰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采礦、鋼鐵、飛機製造、汽車、造船、食品等工業部門。
㈢ 二戰時期,巴西在干什末
巴西是盟軍的一員,早在二戰初期就被美國爭取,加入了盟軍並獲取大量的軍事援助.巴西陸軍在義大利有出色戰績,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7月6日回國前,在遠離故土的戰場,巴西遠征軍奮戰了239天,陸軍部隊一共俘獲了敵方將軍2名、軍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價是陣亡13名軍官444名士兵,2064名戰傷,658名事故受傷,被俘1名軍官34名士兵,失蹤16人。空軍部隊共有48名飛行員執行了445次戰斗任務,出擊2546架次共計5465飛行小時,投彈約1010噸,擊毀了1304輛汽車、12列火車、8台裝甲車輛、25座鐵路公里橋梁和31個燃料庫和彈葯庫。大隊的損失是,飛機被擊落22架,飛行員當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陣亡,3名在事故中喪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除了派遣遠征軍直接赴歐作戰,還在空運中轉以及大西洋船隊的護航中也作出了貢獻。雖然沒有遠征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這些貢獻對於保護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巴拿馬運河的防衛、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以及補給運輸交通線路的鞏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遠赴重洋的那支遠征軍部隊,雖然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在最早的戰斗中發揮不佳,但是在緊張的戰斗中他們也學會了本領,逐漸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在義大利的戰斗,任何遠征軍將士都為此感到光榮。盡管從組織上看來,遠征軍是隸屬於美軍門下,從補給到作戰幾乎都聽任於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雇傭兵的色彩,但是他們的英勇行為以及從作戰的歷史來看,直到現在,巴西人還是以此為榮,並對遠征義大利的行動進行著高度的評價。
雖然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南美國家都象徵性地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對戰爭作出了有意義的貢獻,通過與美國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國內,瓦加斯總統所期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參戰以前所興建的鋼鐵廠就是巴西的工業化所邁出的第一步,這以後,由於美國在巴西軍事基地的建設,從客觀上,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由於遠征軍獲得的現代化武器以及在實戰中取得的現在作戰的經驗,巴西的國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國也有了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國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動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遠征軍的士兵還在另一個意義上改變了巴西自身。由於巴西在戰前和別的南美國家一樣,還是一個獨裁氣息嚴重,等級差別森嚴的國家,這一次大規模的遠征歐陸,所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社會的底層,然而到了義大利,隸屬在美軍這么一支民主氣息相對濃厚的軍隊下,平等的思想在他們身上紮下了根,也為他們培養了一種自信和自尊以及對個性的認識。他們回到了國家以後,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巴西民主化的先鋒力量。戰後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別的以軍人當政的南美軍事獨裁國家有著不同,在國內動亂政變不絕的那些國家中,唯有巴西保持著一種相對而言安定和發展的狀態,這一切,和那239天的遠征都應該有著一定的聯系。而新一代巴西總統中甚至也有原來遠征軍的成員。由此可見,那一支規模不大的遠征軍,對於戰後所巴西起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㈣ 二戰後巴西是如何崛起的
巴西是金磚五國成員之一。而這5個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金磚五國覆蓋了亞、歐、非、美4大洲。這5個國家都是新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體量較大,那麼巴西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農業優勢
在90年代中期,巴西的汽車市場完全開放,並已成為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而在巴西空中客機和波音公司,巴西航空公司是全世界民用飛機製造商。
總體來看巴西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出口,巴西經濟如果是要長期發展,不僅是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結構改革。
㈤ 二戰後 巴西 工業發展
有可能
㈥ 巴西二戰前的經濟特點是_________,主要農作物和工業期中分布在________
1.
巴西的經濟特點是單一經濟結構
2.
巴西的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部
聖保羅
,里約熱內盧等地區聖保羅鄰近的米納斯吉納斯州豐富的鐵、錳、鎳等礦區以及咖啡、棉花、甘蔗等產區,附近水力資源豐富,為聖保羅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
巴西的主要農作物有14種:大豆、玉米、稻米、芸豆、棉花、高粱、小麥、燕麥、裸麥、大麥、黑麥、花生、蓖麻、向日葵。各產區的預期產量分布情況是:中西部地區佔37.15%、南部地區佔34.16%、東南部地區佔16.07%、東北部地區佔9.03%、北部地區佔3.60%。
㈦ 二戰後巴西的經濟振興
總量
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4年7月1日廢除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廢除時1美元兌2750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命名新貨幣名稱為雷亞爾(1美元兌1雷亞爾)。2009年4月5日匯率1美元兌2.2095雷亞爾。2009年GDP為15740.39億美元,2009年的人均GDP達到8220美元。
巴西經濟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與出口導向型的經濟。 其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是世界第6大經濟體,美洲第2大經濟體。
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其國內生產總值則達到1.8萬億美元,巴西在2011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體和美洲第2大經濟體。
㈧ 南美洲國家在二戰期間在做什麼他們當時面臨什麼問題
南美洲上的眾多國家,都在死命生產,都想大發戰爭財,忙著跟軸心國國家做生意,有些忙著內斗,奪取政權,只有巴西積極參與二戰,也真正派出了軍隊,參與了歐洲戰場上的對德作戰。
㈨ 從發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邁入「資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經濟震盪,對巴西更是一場致命的打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巴西經濟與資源的過度捆綁,自然也得接受經濟隨價格波動的命運,這也是巴西經濟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來巴西經濟持續低迷的原因。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單純依賴資源輸出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繁榮,但歸根結底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只有將賺錢的本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繁榮。
㈩ 巴西在二戰中並沒有被戰爭波及,為何它要主動請纓參戰
很明顯,巴西主動參戰就是為了利益。當時德國是明明白白的馬上要敗了,巴西可是抓准了時機,准備進來混口飯吃。
可是還是逃不過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雖然二戰前期巴西選擇中立,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雖然法西斯國家開始佔了上分,後來又被蘇聯方面反撲,而且美國也選擇參加二戰,讓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而且美國還和巴西商量一起共謀大事,巴西這心裡也癢啊,於是趁著希特勒發瘋攻擊巴西商船,於是巴西終於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參加戰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