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角蟬是什麼

巴西角蟬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8 22:34:13

㈠ 這是什麼蟲子啊

這是角蟬。小型至中型。單眼2個,位於復眼間。觸角鬃狀。前胸背極度發育,有各種畸形和突起,常蓋住中胸或腹部。已知約有2500種,中國約有 150種。多為害木本植物,著名的有中華高冠角蟬。角蟬多具擬態,似植物的刺或突起。多數褐色或黑色,也有黃色或綠色的種類。有時有白色或紅色的斑紋。

㈡ 角蟬的角有什麼用

恐嚇捕食者,偽裝成其他物種保護自己以警戒的作用。
一些角蟬選擇將自己融入到周圍環境中,偽裝成樹葉,枝條或嫩芽,還有一些角蟬模擬了從螞蟻身上長出的真菌形態,其目的在於減少被掠食者捕食的概率。
角蟬又稱刺蟲,這些昆蟲深諳模仿藝術,一些角蟬擁有的像角一樣的突出物甚至更華麗,它們藉助這模仿死樹葉,如果它們的偽裝被識破,角蟬就會藉助有力的後腿彈跳起來,迅速逃走,本科昆蟲多為小型到中型種,體色較暗,很少有鮮艷色斑,頭部與體軸垂直,前胸背板向後延伸至腹部上方,常將體軀大部蓋住,有的還有各式角狀突起,是該科的顯著特徵,小盾片隱或顯,前翅透明或半透明,足的脛節有棱,跗節三節,後足基節橫置。

㈢ 這是個什麼蟲子,不知道怎麼跑我衣服兜里了,頭上的犄角像針尖一樣,扎了我手兩下,沒流血,會不會有毒。

這是一種角蟬,小昆蟲,無毒,主要危害植物。
無需過多擔心。

㈣ 什麼動物會在夏天的晚上單獨叫的很大聲

知了,也叫蟬,他們會在夏天的晚上,樹林里叫的很大聲

1、蟬


泡沫蟬

泡沫蟬並不是真正的蟬,而是同屬於同翅目的木虱。它能傳播植物病毒,是讓農學家非常頭疼的害蟲。它的若蟲尾部會分泌泡沫,將自己包裹起來。

中國常見的泡沫蟬有梨樹泡沫蟬、柑橘泡沫蟬等。不過它不擅長飛翔,繁殖率也不太強。還是比較容易控制的。

5、雞

公雞在清晨打鳴,雞是一種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

㈤ 什麼動物會偽裝

海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護而捕捉食物;

角蟬(也叫棘刺蟲),可模擬玫瑰刺而取食;

食蚜蠅吸食花蜜,飛行時可在空中停住身體,酷似蜜蜂;

竹節蟲模擬竹的枝條,神態逼真,惟妙惟肖;

杜鵑無巢,將卵產在葦鶯巢中,與葦鶯的卵十分相似,目的是請葦鶯代為孵卵;

尺蠖停止不動時,樣子呈干樹枝狀;

虎天牛從大小、形狀、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擬態為胡蜂;

眼珠蛙除了頭部上方正常的兩隻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兩側,也有著兩個與眼睛一模一樣的花紋;

鯪鯨魚的背鰭經過擬態成為了海藻的樣子,可以用於吸引以海藻為食小魚前來美餐;

蠅類和蛾類模仿蜜蜂和黃蜂,可逃避鳥類的捕食;

一種適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種不適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兩種不適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擔被年幼鳥類在學習期間誤食所造成的死亡率;

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系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㈥ 有一隻好象沒見過的昆蟲,會吐紅色液體,這是什麼昆蟲啊

不用足跳高的蟲

在昆蟲大家族裡, 不乏跳高、跳遠的能手。跳蚤雖然身材十分渺小,卻能跳過自身高度的100多倍;棉蝗身體矯健,它跳遠的平均成績,竟是它自身長度的143倍。不過,這些跳高、跳遠「冠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給養都有一對發達、強健,適宜彈跳的後足。
有一種善於跳高的蟲,它跳高的方式卻與眾不同,它就是我們要說的不用足跳高的蟲——磕頭蟲。
磕頭蟲是一種常見的小甲蟲。雖說它能跳起40多厘米的高度,創出跳過自身高度50多倍的驚人記錄,可是它卻只有三對又短又小的胸足,這短小的胸足和其他善跳昆蟲的強健後足比起來,實在是小得可憐。靠這樣的足,只能用來爬行,根本不能去跳高、跳遠,更不要說去跳過自身高度的幾十倍了。
那麼,磕頭蟲是怎樣創造出跳過身高50倍的驚人記錄的呢?難倒經真還有什麼特異的功能嗎?
要解開這個謎並不難,我們只要捉來一隻磕頭蟲,認真地觀察一番,看看它是怎樣「跳高」的,就能真相大白。
原來,使磕頭蟲「跳」得高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腹有一個像合頁似的關鍵。當磕頭蟲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上時,它便將自己的頭用力向後仰,拱起體背,在身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區,然後猛然收縮體內的背縱肌,使前胸突然伸直,這時候,它的背部就會猛烈撞擊地面,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磕頭蟲的身體就會被猛然彈向空中,就這樣,磕頭蟲沒有用腿,卻成了「跳高」的能手。
有趣的是,磕頭蟲的「跳高」姿勢還很優美。當它腹部朝天彈向空中時,它便乘機在空中做個「前滾翻」,將身體翻轉過來,等到落地時,它就能穩穩地站立在地面上了。
頭長怪角的蟲

牛的頭上長角,鹿的頭上長角,犀牛的頭上也長角,這些獸類的頭上長角,並不是圖好看的裝飾物,而是用來進攻或防禦的武器。奇妙的是,在昆蟲大家族裡,也有許多頭上長著怪角的蟲,角蟬就是其中的一種。
角蟬的角長得的確十分奇特。它的角,不像獸類那樣是從頭骨上長出來的,而是胸部的前胸背板形成的。不同種類的角暗,角的式樣也有所不同,中華高冠角蟬的角高高地向後上方伸出,就像是戴了一頂高冠帽;三刺角蟬的角貼著腹背向後伸出,就像是一根尖刺。角蟬頭上的這些奇形怪狀的角,可不像獸類那樣是用來打架爭雄的,它自有自己的妙用。
角蟬是一種喜歡生活在樹上的蟲,當高冠角蟬停棲在枝條上時,它頭上的那頂「高冠」,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截枯樹杈。而三刺角蟬落在長有棘刺的樹木上時,它那根向後伸出刺混在其中,更讓人難以分辨真偽。難以置信的是,當幾只、十幾只角蟬停棲在同一根枝叉上時,它們還會等距排開,使人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樹杈一樣。用這樣逼真的擬態偽裝,模仿周圍環境,角蟬就可以輕易地騙過敵害,保存自己了。
獨角仙也是一種頭上長角的蟲。它的體形較長,身披硬甲,頭部一根向前伸出很長的角在端部分開一個小叉。因為這根獨角是雄蟲們用來爭奪配偶、進行戰斗的武器,所以僅為雄蟲所特有。在獨角仙求偶的季節里,一旦兩雄相遇,就要用這根「令人生畏」的獨角,展開一場激烈的廝殺。

眼睛長在長柄上的蟲

昆蟲的眼睛各種各樣,有的出奇的大,有的出奇的小;有的是一對單眼,有的是由幾萬個小眼組成的復眼。不過,不客這些眼睛多麼奇,多麼怪,絕大多數是長在昆蟲頭殼表面的。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一種蟲的眼睛不是長在頭殼上,而且長在頭上伸出的兩根長柄上。這兩眼長柄的長度,竟然雪出它自身長度的1.5倍,不知道的人,看到它的這雙怪眼,往往會誤認為是它頭上的觸角呢。
這種長有怪眼的蟲就以怪眼而得名,叫做突眼蠅。
看到突眼蠅長了這樣一對怪眼,你可能會想:它的視力一定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吧?是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表明,昆蟲的復眼越向外突出,視野也就越開闊。突眼蠅的眼睛遠離了頭殼,生長在長柄的頂端,真呆以說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有了這樣的一雙眼睛,它前後左右、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得清了。不過,話又得說回來,突眼蠅的眼睛是由許多小眼組成的復眼。研究表明,組成復眼的小眼越多,視力才越好。可是,突眼蠅的眼睛長在長柄的頂端,不可能長得很大,組成復眼的小眼就很少,因此,它的視力自然也不會太好。這么一來,它的視野雖好,可卻是一個戴著「高架眼鏡」的近視眼。
還有,突眼蠅的眼和其他昆蟲相比,離大腦的距離太遠,影像通過神經傳導的時間,自然要比其他昆蟲長,因此,它對視野中物體的反應也會遲鈍一些。至於突眼蠅的眼睛是不是和長筒望遠鏡一樣,可以隨意伸縮變焦,從而看清遠處的物體,這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
會孵蛋的蟲

絕大多數昆蟲是卵生的,但是和同樣也是卵生的鳥類不同,一般昆蟲的雌蟲產卵以後,就什麼也不管了,任其在自然環境里孵化、長大。同那些含辛茹苦地孵化、哺育雛鳥的鳥類相比,這些昆蟲父母對兒女真是連起碼的責任心也沒有。
是不是所有的昆蟲都不撫育自己的子女呢?不,在昆蟲大家族裡,有一種蟲像鳥類一樣,辛勤地抱窩孵蛋,喂養、照顧子女,直到子女能夠獨立生活以後,才肯放它們各自謀生。這種習性奇特、會孵蛋的蟲名叫蠼螋。因為它的腹部末端長有一對堅硬的尾夾,所以,人們又叫它「耳夾子」蟲。
耳夾子蟲婚配以後,既將臨產做媽媽的雌蟲就用嘴和足,在地下挖一下8-12厘米的洞,作為自己的產房和育兒室。當洞挖好以後,雌蟲便鑽進去,用泥土將洞口封好,開始過起隱居生活。在洞里,雌蟲將卵產完後,就像母雞抱窩那樣,伏卧在卵堆上,用自己的體溫來孵化卵,為了使卵受熱均勻,它還會不辭辛苦地用嘴翻動卵粒。大約20天左右,耳夾子蟲的兒女出世了。這時候,雌蟲將洞口打開,外出為孩子們尋食。為了防止不速之客闖入,離開時,它還會用東西將洞口堵住。當它找到食物以後,就用尾夾夾住拖回,咬碎後喂給幼蟲。等到子女長成二齡蟲時,耳夾子蟲媽媽才讓它們出洞活動,培養它們謀生的本領。直到小耳夾子蟲長成為三齡蟲時,它們的母親才會准許它們離開,各自獨立生活。
兒女們的翅膀硬了,遠離母親去生活了,可這時,雌耳夾子蟲卻繁育後代耗盡了心血,不久就死去了。在昆蟲世界裡,雌耳夾子蟲真是一位少有的慈母。
會放「毒氣彈」的蟲

毒氣彈是一種利用用毒氣體殺傷敵人的武器,令人很難防禦。有趣的是,在昆蟲中,有一種名叫氣步(蟲甲)的步行蟲也會用「毒氣彈」來攻擊敵人、捕獵食物。
氣步(蟲甲)是一種喜歡在夜間活動的甲蟲。它身披硬甲,好像是一個古代的武士。雖然它的三對步行足沒有那些善於跳躍的昆蟲的足那麼強大,可是交替運動起來,仍然使它的爬行速度很快。要是昆蟲王國里舉行競走比賽,它是當之無愧的冠軍。
氣步(蟲甲)整天忙忙碌碌地東奔西跑,到處尋找什麼呢?原來,它是在找尋可能充飢的獵物呢?氣步(蟲甲)是吃葷不吃素的肉食性蟲,它對各種植物不屑一顧,而對粘蟲、地老虎和蚯蚓卻十分愛吃。當它發現獵物之後,先是靜觀一會兒,然後上前用觸角試探,隨後便張開大牙猛咬。受到攻擊的獵物拚死反抗,氣步(蟲甲)一時難以制伏,於是它就要用自己的殺手鐧「毒氣彈」了。這時候,只見它掉轉身體,對准獵物「砰」地一聲從肛門里噴出一股煙霧狀的氣體來。那氣體不但有濃烈的硫酸味,還有很強的腐蝕性,如果接觸到皮膚上,令人火辣奇痛。獵物受到「毒氣彈」的攻擊,周身布滿了乳白色的結晶,疼痛難忍,不停地在地上翻滾。此時氣步(蟲甲)毫不放鬆,仍接二連三地對准獵物施放「毒氣彈」,直到將獵物打得昏死過去才肯罷手。然後,氣步(蟲甲)就開始慢慢消受獵獲來的這頓美餐了。
有趣的是,氣步(蟲甲)要是遇到了異性的同類,它們就會友好地分吃獵物。但是同性相遇,這們就會為爭奪獵物爆發一場「毒氣大戰」,各自用自己的「毒氣彈」攻擊對方,直到將一方打敗逃走後為止。
被譽為「蚜蟲剋星」的蟲

蚜蟲是一種令人膩味的害蟲。在它們的大肆吸食下,莊稼很快就會枯萎,造成極為嚴重的減產。然而,每當有蚜蟲為害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種翅鞘鮮紅,上有七顆黑星的小甲蟲,向蚜蟲發起勇猛的進攻,毫不留情地將一隻只蚜蟲蠶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這種美麗、勇猛的小甲蟲就是七星瓢蟲,逞狂一時的蚜蟲如果遇到它,就像遇到剋星一樣,難逃一死。
七星瓢蟲俗稱「花大姐」,是一種內食性昆蟲。它不但變成成蟲以後愛吃蚜蟲,就連它的幼蟲也十分愛吃蚜蟲,而且十分兇猛。七星瓢蟲的幼蟲長有一對尖利的大牙,它一闖入蚜蟲群中,就開始大口撕咬,蚜蟲見到它,立即腿軟身癱,不敢再動,只有等死。七星瓢蟲的個子雖然不算太大,可是食量卻大得驚人,它一天竟要吃掉100多隻蚜蟲。為了使自己的子女一出生就能吃到蚜蟲,七星瓢蟲產卵時就專門找那些有蚜蟲為害的植物,將一粒粒像窩窩頭似的黃色卵粒產在葉片上,這樣,小瓢蟲一出世,就有了豐富的食物。
除了吃蚜蟲,七星瓢蟲的避敵本領也很高強。如果有人碰了它,它便會立即「休克」過去,一動不動地裝死。直到危險過去,它才開始爬動。如果有人抓住了它,它還會使出第二招避敵保命的本領:從它腿關節中間流出一種黃色的液體,這液體的氣味又臭又辣,令人很不舒服。就連那些愛啄食昆蟲的鳥類,聞到以後也要退避三舍。
七星瓢蟲是專門幫助人類消滅蚜蟲的農田衛士,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

被稱為「綠色世界魔鬼」的蟲

蝗蟲是農業的大敵。中外歷史上,有過無數次飛蝗肆虐成災,人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慘痛記錄。解放前,我國是蝗災經常發生的國家,那時候,蝗災一旦發生,遍野的莊稼轉眼間就會被蝗群吞噬一空,飢餓使得千百萬災民背井離鄉外出逃荒,許多人被活活地餓死。1944年,太行山區發生蝗災,落地的蝗蟲竟積有一二尺厚,使那裡變成了蝗蟲的世界。在國外,1889年紅海附近發生蝗災,大群蝗蟲竟覆蓋了2千平方英里的地區,據估計,這群蝗蟲總重量有55萬噸之多,需要用1萬多節火車皮才能裝下!
蝗蟲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如此之大,難怪人們要把它稱之為「綠色世界的魔鬼」,聞之色變了。
蝗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螞蚱。它有一個大而發達的嘴巴,吃起植物來,就像是一把大鐮刀,又快又狠。再加上它還有貪吃的食性和食量巨大的肚腸,所以,它成了吞噬綠色植物的惡魔。
然而奇妙的是,同樣是蝗蟲,有些年頭,它們分散而居,對農業形不成大害,而有的年頭,它們就會聚集在一起遷飛,四處為害。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密度的大小。如果這年,一定單位面積內的蝗蟲數量較少,食物豐富,它們就形成散居型,不再遷飛覓食。如果這年,一定單位面積內的蝗蟲數量特別多,食物不足,它們就會在體內產生特殊的生理反應,產生集群的要求,形成群居型的飛蝗群,給綠色世界、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
在古代,蝗災幾乎是無抗拒的,所以,它被迷信的人視為「神蟲」。現在,人類已經有了科學的滅蝗辦法,這「綠色世界的魔鬼」已經不能再為所欲為了。

會用泡沫隱身的蟲

在會使隱身術的昆蟲中,有一種叫沫蟬的小蟲十分奇特。它不是像竹節蟲、葉螳螂、枯葉蝶那樣模擬周圍環境,以和周圍環境十分相似的體形、體態、顏色來以假亂真,欺騙敵害,而是用自身粉泌出的泡沫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從而使自己躲過天敵眼睛,生存下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沫蟬是怎樣巧施隱身術的吧!
沫蟬是一種園林、農田中常見的害蟲。它的頭部有一根針狀的刺吸武口器,可以刺入植物的葉片或莖桿中,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為生。當我們在植物在葉片或莖桿上發現有一灘灘像吐沫似的泡沫時,那就是沫蟬的藏身之所。我們只要把那泡沫用小草棍撥開,就能看到裡面有一隻乳白色的小蟲在蠕動,這就是隱身其中的沫蟬了。人們見沫蟬總是躲在泡沫里,認為這泡沫是它吹出來的,於是又把它叫做「吹泡中」。
沫蟬用來掩蔽身體的泡沫是從哪裡來的?是它用嘴吹出來的嗎?不是的。原來,這些泡沫是從它的腹部下端一下氣門開口附近的腺體排出來的,當這種膠質的腺液和氣門排出的氣體混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一堆堆泡沫。
沫蟬為什麼要隱身在泡沫之中呢?原來,它的幼年時期身體十分嫩弱,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乾死。還有,它不會飛,跳也跳不遠,如果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天敵所捕食。為了免受烈日的暴曬,躲過天敵的傷害,沫蟬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學會了這種以泡沫掩身的隱身術。這奇妙的隱身術,使它安全地度過了自己的幼年時代,等到沫蟬長大變為成蟲,它既會飛,又會跳,就再也不需要用泡沫掩身了。
身穿「蓑衣」過一生的蟲

在自然界里,有一種昆蟲從出生的那天起,便開始為自己紡織一件「蓑衣」,並且把它穿在身上生活,以後,就是長大、婚配、產卵,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直至生命結束的那一天為止,它一時一刻也不肯脫下這件「蓑衣」。
這種脾氣古怪,穿著「蓑衣」過一生的蟲,就是蓑蛾的雌蟲。
雌蓑蛾為什麼要穿著「蓑衣」過一生,總也不肯脫下來呢?這和它奇特的身體條件是分不開的。蓑蛾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在幼蟲期,雌蓑蛾和雄蓑蛾一樣,都是沒有翅膀的小肉蟲。為了保護自己,它們用吐出的絲,為自己織出一件外套,然後再粘上一些枯枝爛葉,把自己嚴密地裹在裡面。由於這個粗糙的外套,很像是農民用來遮擋風雨的蓑衣,所以,人們為它取名叫「蓑蛾」。然而奇妙的是,雄蓑蛾幼蟲長大變為成蟲以後,長出了一對翅膀,可以甩掉「蓑衣」,四處飛行。可是,雌蓑蛾變為成蟲以後,卻沒有雄蟲那對令人羨慕的翅膀,仍然是一隻沒有翅膀的肉蟲。為了安全起見,它只好終身生活在自己編織的「蓑衣」里。
蓑蛾的「蓑衣」也很奇妙。它可以隨著蓑蛾幼蟲的不斷長大而加寬加長。蓑蛾幼蟲只有在覓食的時候,才將頭伸出「衣」外,平時總是躲在裡面。這樣,它的天敵看到的只是一小堆枯枝爛葉,哪裡能想到裡面竟還藏有一隻白胖的肉蟲呢!
蓑蛾幼蟲成熟以後,就躲在「蓑衣」里越冬,來年春天再變為成蟲。這時,雄蟲脫去「蓑衣」遠走高飛。而無翅的雌蓑蛾只好等待著雄蛾上門入贅。當雌蓑蛾同「新郎」交尾產卵,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以後,它就在一生也沒有脫下的「蓑衣」里死去。
耳朵長在腿上的蟲

動物的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器官。通常,像獸類、鳥類的耳朵是生長在頭部的。可是,我們如果觀察一下昆蟲,在它們的頭上,卻找不到像其他動物那樣的耳朵。是不是昆蟲根本就沒有耳朵呢?不是的。不信你看,當你輕輕地走近一隻蝗蟲,准備捕捉它的時候,它卻飛走了;當一隻雄蟋蟀唱起動聽的「情歌」的時候,雌蟋蟀就會應聲而至於。這說明,昆蟲是有聽覺器官的,只不過,它們的耳朵是一對不受人注意的「耳朵 」。
昆蟲的耳朵空竟長在哪裡呢?原來,昆蟲的「耳朵」可以長在身體的任務部位。像它們的觸角、胸腹部、腿部,都有可能長有聽覺器官。不由你信不信,這可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螽斯和蟋蟀是昆蟲世界中的「流行歌手」,在夏秋的原野,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它們美妙的吟唱。它們的耳朵長在哪裡呢?經過昆蟲學家的研究觀察,發現它們奇妙的「耳朵」竟然長在前腿上。在它們的前腿上,各有一個長卵圓形的小縫,縫內側有一層薄薄的膜,當聲波傳來時,薄膜就會引起振動,通過神經傳導到螽斯或蟋蟀的腦子里,它們便可以聽到聲音了。科學家把它們這種奇妙的「耳朵」叫做「聽器」。
蝗蟲的「耳朵」不像螽斯、蟋蟀那樣長在腿上,它的「耳朵」藏在第一腹節的兩側,是一對蒙有鼓膜的聽囊,聽覺也十分靈敏。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逃之夭夭。像毛蟲、蟑螂等昆蟲,對聲音也有很敏銳的感受性,它們感受聲音是靠它們身上的毛狀感覺器。這些毛狀感覺器,就像一個個微型的震動儀,能把聲波振動的強度和方向傳導給它們。這可以說是昆蟲中最簡單的耳朵了。
能在水面滑行的蟲

夏秋季節,人們如果到湖塘或河溪邊去,常常會看到有一種黑色的小蟲,伸展著又細又長的腿,以飛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盡管它們的追逐嬉戲中時不時地來個「三級跳」,在水面激起層層漣漪,但是它們的身上卻不會被水弄濕,更不會沉入水中淹死。看著它人輕盈優美的滑水動作,不能不令人發出衷的贊嘆。
這種能在水面上自如滑行的小蟲叫水黽,因為它在水面上滑行跳躍時激起的波紋,很像油滴落在水面後擴散在樣子,所以,人們又管它叫「賣油郎」。水黽能夠在水面上滑行,是同水面特有的張力和它身體具有的特殊構造分不開的。水雖然是液體,但在它的表面,因張力形成了一層膜。這層膜如果不被破壞,就能承受住一些很輕的物體。比如,我們將一根縫衣針細心地放置在水面上,針就可以浮在水面而不會沉入水底。水黽的身體本來就很輕,再加上它細長的中後足極度地向身體兩側外伸,增大了與水而後接觸面積,減少了單位面積水面所承受的重量,使它身體的重量不會破壞水面的那層膜,只是在水面形成一個凹槽。這凹槽就像是滑道一樣,使水黽能夠在水面上自如地滑行。為了適應水面的生活環境,水黽的身體和足上,還生有濃密的拒水性毛尾,有了這毛尾的保護,水黽的身體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避水衣」一樣,不會被水浸濕了。它們沒有沉入水中淹死的後顧之憂,就可以在水面上盡情地追逐嬉戲了。
鼓蟲是一種黑色的小甲蟲,它有兩對特殊的眼睛,一對生在頭背側,可以瞭望空中的情況;一對生在腹側,可以觀察水底的動靜。它雖沒有水黽那樣的長足,卻也是個善於滑水的蟲。
能在水下造「房子」的蟲

在昆蟲世界裡,有很多會建造「房子」的「建築師」。有一名叫沼石蛾的昆蟲幼蟲——石蠶,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它能夠在水下為自己建造起一座結實實用的「房子」來。
沼石蛾雖然是一種生活在陸地上的昆蟲,可是它的幼蟲石蠶卻是在水中出生,在水中長大。在漫長的童年期里,石蠶要想方設法地躲避那些天敵的吞噬,才能夠平安地長大變為成蟲。石蠶既沒有尖利的爪牙做自衛武器,又沒有與眾不同的游泳本領,它是如何來保護自己的呢?我們還是到水底來看一看吧。
在河湖或池塘的水底,我們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那裡有一些用沙子或植物的碎枝條、碎葉子做成的小套子。這些套子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換顏色。秋冬是深暗色,春夏是鮮綠色。這些奇妙的小套子,就是石蠶為自己建造起來的「房子」,在這個既是棲身之地,也是偽裝避敵之所里,石蠶過著舒適安全的日子。
水中不比陸地,石蠶是怎樣在水下「施工」,為自己建起這座「安樂窩」的呢?原來,在石蠶的口部有一個能吐絲的腺體,吐出的線有很強的粘性。有了這個寶貝,石蠶就不愁建不起「房子」了。它先用口和足找來一些植物的碎片,然後用吐絲的絲將它們隨意地捆在身上,做成一個臨時的「避難所」 。在安全有保證以後,石蠶便開始精心建造起永久性的房子了。它認真地挑選出合適的建房材料,用分泌出的粘液,將它們逐個地粘連在臨時「避難所」的前面。就這樣,用不了幾個小時,石蠶的「新居」就可以落成了。從此,石蠶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這個「安樂窩」里,直到它長大變成成蟲,離開水面到陸地上生活時為止。
會施「苦肉汁」的蟲

在《說岳全傳》里,有個王佐斷臂的故事,說的是宋將王佐為了混入金營,勸說金將陸文龍歸順南宋,使用了苦肉計,將自己的一隻手臂斷掉,騙取了敵人的信任,終於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在弱肉強食的昆蟲世界裡,除了一些昆蟲會採取各種奇妙的偽裝術來保護自己以外,還有一些昆蟲在生死關頭,也會採取「苦肉汁」,像王佐那樣截斷自己的肢體,蒙騙敵人,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只不過,和王佐不同的是,人類斷臂成了終身殘廢,而那些昆蟲斷肢以後,如果是幼蟲,是可以再生出新的肢體來的。
在會施「苦肉計」的昆蟲中,蟋蟀、蚱蜢、蝗蟲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蟲。當人們捕捉它們的時候,經常會領教到它們為了逃命而施用的斷肢自救的「苦肉計」。那時,它們會自行斷掉自己的一條大腿,然後用其他的腿迅速逃離。如果它們遇到危險不是來自人類,而是來自天敵的捕食的話,它們演出的這出「苦肉汁」,就會使它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保全了一條小命。因為當那自動脫落的肢體吸引了天敵的注意力,使它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它們就早已逃之夭夭了。
常在田間活動的大蚊,也是一種善於施用「苦肉計」的蟲。大蚊雖然模樣長得和喜歡叮人吸血的蚊子很相似,但是它的體形要比蚊子大八九倍。它從不叮人吸血,只是對水稻有一些危害。因為它的腳長得很長,所以,人們又叫它「長腳蚊」。當它遇到蜻蜓、青蛙等天敵捕食的時候,它的長足亘 被咬住,它便會舍棄長足而逃。
昆蟲這種施用「苦肉計」的有趣現象,在生物學上叫做「殘體自衛」。
殺人蜂

在南美洲,有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蟲,這就是肆虐於那裡的「殺人蜂」。據不完全統計,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已經有幾百人被這種毒性極強、兇猛導常的蜂活活地蟄死。至於在這種暴蜂的攻擊下,死於非命的貓狗和其他家畜,更是不計其數。
有一年,巴西的幾個消防隊員在清除煙囪上的一個蜂窩時,觸怒了那裡的「殺人峰」,霎時間,發了瘋的野峰傾巢而生,整個天空響起了可怕的嗡嗡聲。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只要是活動的物體,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擊。事後人們統計,在三個小時內,竟有500餘人總共被蜇了三萬多下,平均每人60幾下。此外,還有許多貓狗被蜇死。在另一次「殺人蜂」襲擊人的事件中,受傷的人竟超過了1000人。
蜜蜂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辛勤地採花釀蜜,為人們奉獻出甘甜的蜂蜜和其他蜂產品,從不主動攻擊人畜。而這令人談蜂色變的「殺人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蜂呢?原來,這種可怕的「殺人蜂」,竟是由於人類自己的偶然疏忽才產生出來的。1956年,巴西的昆蟲學家為了改良當地的蜜蜂,使它們能多產蜜,就特意從非洲引起了一種野性十足、產蜜量最高的野峰,與當地的蜜蜂雜交,沒想到竟繁育出了這種攻擊性極強的蜂。後來,因為管理人員的疏忽,一些雜交蜂從實驗室逃出,迅速在野外繁殖起來,成了令人恐懼的「殺人蜂」。後來,盡管人們採取了許多措施,想消滅這一大禍害,可是,這些雜交蜂造就自然的能力極強,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還沒能有效地遏止它們的蔓延。

會種蘑菇的蟲

在南美洲的巴西,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有一種奇特的蟲叫剪葉蟻。這種螞蟻,體色棕黃,腿長善跑,從不知疲倦。最為奇特的是,它的雙齶非常強大,就像一把剪刀一樣鋒利。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地爬上一棵棵大樹,將樹葉剪切下來,叼回蟻巢。當剪葉蟻們忙碌著剪切、搬運樹葉的時候,就好像一支沒有盡頭,高舉著綠色旗幟的遊行大軍在行進。有時候,一夜之間,它們能把一整棵樹的樹葉剪光。
剪葉蟻忙忙碌碌地把樹葉剪下帶回去做什麼呢?如果我們挖開蟻巢就會發現,剪葉蟻竟然還是一個很會種植蘑菇的「育菇能手」呢!它們不敵辛苦地採摘樹葉,是要用樹葉來做蘑菇種植園的培養基。在剪葉蟻 持下巢里,有幾百個寬敞的小室,這就是剪蟻的「種植」園。當剪葉蟻將樹葉叼回巢內以後,就將樹葉交給家族中最小的成員節葉蟻和樹葉管理蟻,由它們把樹葉切成碎屑,然後拌上幼蟲的或自己的糞便,做成培育蘑菇的「土壤」,用不了多久,種植園里就會長出一層白白的菌絲。為了使這些菌絲生長得更好,管理蟻們還精心地照料這些菌絲,不斷地剪枝、施肥。從菌絲被剪斷的地方,會流出一滴滴液體,液體凝固後就會變成一個像球莖甘藍似的小瘤,這小瘤含有豐富的營養,剪葉蟻家族的成員們就用它做食物,並且喂養自己的後代。
十分有趣的是,剪葉蟻很有環境保護意識,它們從不在離蟻巢很近的樹上採集樹葉,總要到離巢相當遠的地方去。因為這樣,保護了蟻巢周圍的樹木,蟻巢就可以避免因沒有樹木從地下吸收水分而過於潮濕或被淹沒。
蓄養「奴隸」的蟲

在我們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曾有過奴隸社會。在那個野蠻的社會里,部族戰爭中被搶掠來的人就成為奴隸。奴隸不蛤要為奴隸主做繁重的勞動,而且毫無人身自由,可以被奴隸主隨意買賣甚至殺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種罪惡的社會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在昆蟲世界裡,卻有一種蟲竟靠掠奪、蓄養奴隸而生,這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蓄奴蟻。
蓄奴蟻是一種十分強悍的螞蟻。在它的蟻群中,令人奇怪的是,不像其他螞蟻那樣,既有專門負責打仗的兵蟻,也有專管造巢、覓食、哺育幼蟲的工蟻,而是所有的工蟻也都變做了兵蟻。這些蓄奴蟻雖然勇猛好戰,可卻都懶惰成性,像造巢、撫幼、覓食、清潔這樣的工作,它們都懶得去做。可是不做這些工作,蟻群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於是這些強悍而又懶惰的蓄奴蟻便打起了別人的主意。它們向鄰近的其他螞蟻發動了進攻,闖入其他螞蟻的蟻巢,將其他螞蟻的幼蟲和蛹搶奪到自己的巢里來。這些幼蟲和蛹在蓄奴蟻的巢中長大以後,就成了蓄奴蟻蓄養的「奴隸」。它們專門替奴蟻做造巢、覓食、撫育幼蟲、打掃衛生等種種繁重的工作。由於「奴隸」蟻壽命不長,為了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蓄奴蟻要不斷發動戰爭,去搶掠「奴隸」。
有一種叫紅蟻的蓄奴蟻,由於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剝削」生活,懶惰成性,它們竟然失去了獨立的生活能力。這些懶漢,如果沒有「奴隸」蟻去侍喂它們,即使食物就在眼前,它們也寧願餓死也不肯自己張口取食。
嗜血

㈦ 蟬算昆蟲嗎

當然算。
昆蟲 (Insect)
通常是小型到極微小的有段動物,屬於節肢動物的成員之一。昆蟲最大的特徵就是身體可分為三個不同區段:頭、胸和腹。它們有六條相連接的腳,而且通常有兩對翅膀貼附於胸部。它們在希留利亞紀時期進化,而到石炭紀時期則出現有七十公分翅距的大型蜻蜓。它們今日仍是相當興盛的族群,已有超過一百萬的種類。
昆蟲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無論是個體數量、生物數量、種類與基因數,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復雜而密切,有些昆蟲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有些種類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昆蟲綱Insecta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綱。在漢語中,「昆」的意思之一是「眾多」、「龐大」;而「蟲」字所指的范圍甚廣,劉安、董仲舒的「五蟲說」和《大戴禮·易本命》中「蟲」為所有動物的總稱。1890年,方旭在《蟲薈》一書中把「羽、毛、昆、鱗、介」5類動物中的219種小動物歸為「昆蟲」類,「昆蟲」一詞才具有近代概念。 西方語言中,「昆蟲」(entoma和insect,前者源於希臘語,後者源於拉丁語)最早包括的范圍也很廣。1602年,U.Aldrovandi所寫的《昆蟲類動物》(De animalibus insectis)中「昆蟲」包括了節肢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1758年,林奈(Carl von Linne,或Carolus Linnaeus)在其巨著《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所命名的昆蟲綱Insecta里尚包括有蛛形綱、唇足綱等節肢動物。1825年,P.A.Latreille設立六足綱Hexapoda,才將「昆蟲」規范為體分頭、胸、腹的六足節肢動物。
昆蟲綱(Insecta)所有種類的通稱。昆蟲綱是動物界中最大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中最大的一綱。昆蟲像其他節肢動物一樣,體分節,附肢有主節,具有外骨骼。鑒別特徵為∶頭部有口器(上齶一對;下齶兩對,第二對沿中線癒合,形成下唇)、眼和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通常還有一或兩對翅;腹部分節,無步行肢,生殖孔接近肛門;通常有變態。
[編輯本段]【昆蟲綱】
昆蟲綱不但是節肢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也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綱。全世界已知動物已超過150萬種,其中昆蟲就有100萬種以上(即佔2/3)。而植物(包括細菌在內)的已知種類為33.5萬種左右,只有昆蟲種類的1/3。要想知道昆蟲的精確種類數是很困難的,因為分類學家們還在不斷地發現新種,例如,根據Imms統計,鱗翅目昆蟲(蛾、蝶類)到1931年止為8萬種,到1934年增至10萬種,到1942年以達到14萬種。昆蟲綱中最大的目是鞘翅目,種類已超過25萬種,而其中的象甲總科竟多到6萬種左右。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一個螞蟻群體可多達50萬個個體。曾有人估計,整個螞蟻的數量可能會超過全部其他昆蟲的總數。小麥吸漿蟲大發生災害的年代一畝地有2592萬個之多。一棵樹可擁有成10萬的蚜蟲個體。在闊葉林里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有10萬頭彈尾目昆蟲。
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瑪峰,下至幾米深的土壤里,都有昆蟲的存在。這樣廣泛的分布,說明昆蟲有驚人的適應能力,也是昆蟲種類繁多的生態基礎。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由於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 蝴蝶是一類日間活動的鱗翅目昆蟲,通常可以從它們明亮的色彩和棒狀的觸角, 以及它們休息的方式--四翅合攏,樹立於背上來辨別。蝴蝶的後翅基部擴大 而有力,在飛行時支持並連接著前翅。世界上蝴蝶已知種類有17000種左右,都是 些惹人矚目的昆蟲。我國的蝴蝶種類有1300餘種,北京有170多種。蝴蝶屬完全 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階段。幼蟲多以植物為食,成蟲則 以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
蛾類是鱗翅目中最大的類群,佔到鱗翅目種類的9/10左右。蛾類的外觀變化很多, 難以作一般描述。大多數蛾類夜間活動,體色黯淡;也有一些白天活動,色彩鮮 艷的種類。不過,蛾類觸角和蝴蝶有所區別--它們沒有棒狀的觸角末端,而是 呈現絲狀、羽毛狀等其它樣式;另外大多數蛾類的前後翅是依靠一些特殊連接結構 來達到飛行是的翅膀連接的--翅韁和翅軛的存在,使得蛾類和蝴蝶有了更多的區別 方式。蛾類同樣是完全變態昆蟲,由於幼蟲的寄主很多是人類的食物來源,蛾類 也就成為了和人類關系更為密切的昆蟲類群。
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有330000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 ,我國記載7000餘種。這個類群的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 因此而得名。它們的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體型的變化甚大,並且適應性很強; 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有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 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本類群屬完全變態, 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絕大多數是裸蛹,稀有被蛹。
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 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於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我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 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 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 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
雙翅目包括蚊、蜢、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 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 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 在5節以下,一般3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的特徵明顯,包括咀嚼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 本類群分布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包括各種蟻和蜂。 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 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 和各種寄生蜂等。
半翅目昆蟲通稱「蝽」,已知38000餘種,是昆蟲綱中的大類群之一。 半翅目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後翅藏於其下,由於一些類群前翅基部 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口器為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 內汁液為食。屬半變態昆蟲,其若蟲腹部有臭腺,因此被成為「臭蟲」。
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蟖、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 已知20000種以上,分布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群 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 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於原直翅目,在上石炭 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蟖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於鳴叫或 爭斗的習性,成為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斗蟋和螽蟖。
其它昆蟲: 六足總綱包括原尾綱、彈尾綱、雙尾綱和昆蟲綱。 昆蟲綱除了上述的7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4個目,共計31個目。昆蟲綱種類 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其中許多種類 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歌聲嘹亮的同翅目--蟬;捕食 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虱目--體虱, 蚤目--人蚤等等。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昆蟲的種類
已知約100萬種,占已知動物種類的3/4,在陸生動物中占優勢。昆蟲學家估計現存種類實際在200萬∼500萬種之間。種類最多的目為鞘翅目(Coleoptera,甲蟲)、鱗翅目(Lepidoptera,蝶、蛾)、膜翅目(Hymenoptera,蜂、蟻)和雙翅目(Diptera,蠅、蚊)。大多數昆蟲小型,長一般不到6公釐,但大小相差懸殊。有些極小,如寄生蜂;而某些熱帶昆蟲則相當大,長可達16公分。許多種類的兩性結構不同。如捻翅目(Strepsiptera)的雌蟲僅成一個充滿了卵的不活動的袋狀構造,而雄蟲有翅,非常活躍。生殖方式不同,生殖力強。某些昆蟲(如蜉蝣)只在幼蟲期取食,而成體不取食。社會昆蟲中,蟻後和螱後(白蟻後)可以活50年以上。而有的蜉蝣成蟲的壽命不到兩小時。生活習性不一。分布密度差異極大,在一濕土中昆蟲可多達400萬只,但在同一范圍內也許只能偶爾見到一隻蝴蝶、熊蜂或甲蟲等大昆蟲。從沙漠到叢林、從冰原到寒冷的山溪到低地的死水塘和溫泉,每一個淡水或陸地棲所,只要有食物,都有昆蟲生活。有許多生活在鹽度高達海水的1/10的鹹淡水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中。有的雙翅目幼蟲能生活於原油池中,取食落入池中的昆蟲。昆蟲卵殼上通常有呼吸孔,並在殼內形成一個通氣的網路。有些昆蟲的卵黏在一起形成卵鞘。有的昆蟲以卵期度過不良環境。如某些蚱蜢以卵度過乾旱的夏季,待潮濕時再行發育。在乾燥條件下伊蚊的卵在發育完成後進入一個休眠期,如放入水中,迅速孵化。
昆蟲的發育和繁殖
幼蟲的孵出通過不同途徑。如蛾、蝶類動物咬破卵殼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殼上切一縫;有的推掉卵殼上的卵蓋而出卵。幼蟲孵化時能吞入空氣,以便用力掙出卵殼;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繼續吞氣,擴張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長,只有通過一系列蛻皮,在蛻去舊皮,長出較大的新皮之際才能長大。蛻皮時,體形可能驟變。多數原始的無翅昆蟲,如衣魚,在長大為成蟲的過程中身體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稱為無變態昆蟲。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異翅目〔Heteroptera〕)和蚜蟲(同翅目〔Homoptera〕),起初體形不變,直到最後才變成有翅的成蟲,生殖器也發育成熟,稱不完全變態。高等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屬於全變態,幼蟲完全不像成蟲;幼蟲經一系列蛻皮,變化較小,然後變蛹,再變為成蟲。幼蟲的形狀多種多樣,可分為5型∶蠋型(蛾、蝶類動物)、蠐螬型、衣魚型(蛃型)、叩頭蟲幼蟲型和蛆型。蛹分為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緊貼在體上)、離蛹(附肢不緊貼在體上)和圍蛹(本質上是離蛹,但被幼蟲皮所形成的囊包圍)。蛻皮和變態都受激素的控制。蛻皮是由腦中的神經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發動的。這種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個內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產生蛻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層,刺激生長和形成表皮。變態同樣受激素控制∶在整個幼蟲階段,腦後有一個小腺體叫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蛻皮的真皮細胞產生幼蟲表皮。至最後一齡幼蟲時不再產生保幼激素,於是昆蟲變態成為成蟲。在全變態昆蟲中,蛹在有極少量保幼激素的情況下發育。滯育雖然在任何蟲期都能發生,但在蛹期最為常見。在溫帶,許多昆蟲以蛹期越冬。
除了發育時形態的變化外,許多昆蟲成蟲有多態現象。例如∶工蟻和後蟻,工蜂和後蜂均不同;白蟻有兵蟻、繁殖蟻和持續的幼蟲;蚜蟲成蟲則有無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節兩態性。這些差別可解釋為∶每一種的每個成員的基因中都有發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特定的發育途徑。激素或許是控制這些變化的環節。多數昆蟲營有性生殖。蝴蝶的視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澤在飛行中能吸引同種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蟲成群飛舞吸引雌蟲。某些雌甲蟲的部分脂肪體形成一個發光的器官吸引雄蟲。雄蟋蟀和蚱蜢發聲吸引雌蟲,雄蚊則被雌蚊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氣味。大多數雌蟲分泌信息素引誘雄蟲,雄蟲同樣地也能產生吸引雌蟲的氣味。
交配和產卵需要適當的溫度和營養。對蛋白質尤其需要,鱗翅目的成蟲只吃糖和水,幼蟲時貯備下必需的蛋白質。溫度和營養常影響激素的分泌。產卵時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來自神經分泌細胞的激素。沒有這些激素,則生殖中斷。這些現象在冬季見於馬鈴薯甲蟲。少數昆蟲雄蟲罕見,由雌蟲進行孤雌生殖。溫帶的蚜蟲在夏季只產生營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內發育(胎生)。某些癭蚊幼蟲的卵巢中卵母細胞能在孤雌情況下開始發育,幼體破壞母蟲體壁逸出,這叫幼體生殖。
昆蟲的習性
陸生昆蟲在環境太熱時尋找一個陰涼潮濕的處所。如暴露在陽光下,它使自己處於體表受熱面積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蟲留在陽光下取暖。許多蝴蝶在飛行前需展翅收集熱量。蛾在飛行前震動翅或抖動身體,並藉毛或鱗片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層空氣絕緣層保住體熱。最適於飛行的肌肉溫度是38∼40℃(100∼104℉)。在嚴寒時,身體結凍是對昆蟲最大的危險。在寒冷地區能越冬種類稱為耐寒昆蟲。少數昆蟲能忍受體液中出現冰晶,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含物可能並未凍結。但大多數昆蟲的耐寒意味著阻止冰凍。抗凍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為抗凍劑;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變化,溫度遠在冰點之下而仍不凍。防乾旱包括堅硬的防水蠟以及擴大貯水的機制。水生昆蟲除了步足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適於游泳外,主要適應性變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對腹氣孔吸氣。龍虱在鞘翅與腹部之間有一貯氣室。呼吸空氣的昆蟲在體表的毛間形成空氣層,作用如鰓,使它能從水中取得氣,延長潛水的時間。水中的昆蟲幼蟲直接從水中得氣。搖蚊幼蟲整個表皮層有豐富的氣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蟲有氣管鰓。大型的蜻蜓幼蟲鰓在直腸內,水從肛門進出提供氧氣。
昆蟲的利與害
昆蟲在自然生態中起重要作用。它們幫助細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機質,有助於生成土壤。昆蟲和花一起進化,因為許多花靠蟲傳粉。某些昆蟲提供重要產品,如蜜、絲、蠟、染料、色素,因而對人有益,但由於取食各類有機物,對農業造成巨大危害。害蟲毀壞自然界或貯存的穀物或木材,在穀物、家畜和人之間傳播微生物。
[編輯本段]【昆蟲綱繁榮發展的原因】

第一,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類群。飛行給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和擴大分布等各方面都帶來莫大的好處。
第二,昆蟲一般身體都比較小。體小隻需很少量的食物便可完成發育。例如,一張白菜葉能供上千頭蚜蟲生活,一粒米就可供幾頭米象生存。也正由於體小,可使食物成為它的隱蔽場所,從而獲得了保濕和避敵的好處。
第三,昆蟲口器類型的分化,特別是從吃固體食物變成吃液體食物,大大擴大了食物范圍,並改善了同寄主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寄主不會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也不會反過來再影響昆蟲的生存。
第四,昆蟲有驚人的生殖能力。這同體小發育快(即在單位時間內,可完成較多的世代)聯系起來,成了昆蟲具有極高繁殖率的重要條件。因而在環境多變,天敵眾多的自然情況下,即使自然死亡率達到90%以上,昆蟲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種群數量水平。
在追溯昆蟲的起源中,人們找到了最古的昆蟲化石,發現於中泥盆紀的岩石內。換句話說,昆蟲在地球上的歷史至少已經有三億五千萬年了。而人類的出現,大概在近古代的第三紀,距今只不過一百萬年。所以,在人類出現以前,昆蟲和它們所棲息的環境里的一切植物和動物,已經建立了悠久的歷史關系。
[編輯本段]【昆蟲成為最繁盛的動物類群的原因】
1.有翅能飛
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一類,也是動物中最早具翅的一個類群。飛翔能力的獲得,給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擴散等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2.繁殖力強
昆蟲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大多數昆蟲產卵量在數百粒范圍內,具有社會性與孤雌生殖的昆蟲生殖力更強,如果需要,1隻蜜蜂蜂後一生可產卵百萬粒,有人曾估算1頭孤雌生殖的蚜蟲若後代全部成活並繼續繁殖的話,半年後蚜蟲總數可達6億個左右。強大的生殖潛能是種群繁盛的基礎;
3.體小優勢
大部分昆蟲的體較小,不僅少量的食物即能滿足其生長與繁殖的營養需求,而且使其在生存空間,靈活度,避敵,減少損害,順風遷飛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
4.取食器官多樣化
不同類群的昆蟲具有不同類型的口器,一方面避免了對食物的競爭,同時部分程度地改善了昆蟲與取食對象的關系;
5.具有變態與發育階段
絕大部分昆蟲為全變態,其中大部分種類的幼期與成蟲期個體在生境及食性上差別很大,這樣就避免了同種或同類昆蟲在空間與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
6.適應力強
從昆蟲分布之廣,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延續歷史之長等特點我們可以推知其適應能力之強,無論對溫度,飢餓,乾旱,葯劑等昆蟲均有很強的適應力,並且昆蟲生活周期較短,比較容易把對種群有益的突變保存下來。對於周期性或長期的不良環境條件,昆蟲還可以休眠或滯育,有些種類可以在土壤種滯育幾年,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以保持其種群的延續。
[編輯本段]【生物的命名與模式標本】
科學家們給每個他們研究過而又沒有記載過的生物都取一個拉丁學名,包括屬名和種名兩個拉丁字,稱為雙名法,1758年由瑞典科學家林奈首創。定名所依據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其中指定一個為正模,其餘為副模。
[昆蟲和人類的關系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由於人要從自然中獲得生活資料,要改造自然,必然會出現同昆蟲爭奪資源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昆蟲也為人類提供了資源。因而人也就同昆蟲發生了密切的關系。
昆蟲同人類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構成復雜關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蟲食性的異常廣泛。根據前人的估計,昆蟲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蟲和小型動物;2.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蟲動物體外和體內:還有17.3%食腐敗的生物有機體和動物排泄物。這個為我們大致劃出了昆蟲的益害輪廓。但是這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而人的益害觀是從對人的經濟利益的觀點出發的,因而要復雜的多。下面就是昆蟲對人類的有害和有益方面分別進行討論。
怎樣識別昆蟲
談到昆蟲,也許我們已經很熟悉了。彩色紛飛的蝴蝶,訪花釀蜜的蜜蜂,吐絲結繭的蠶寶寶,引吭高歌的知了,爭強好鬥的蛐蛐,星光閃爍的螢火蟲,身手矯健、形似飛機的蜻蜓,憨厚可愛的小瓢蟲,舉著一對大刀、怒目圓睜的螳螂,令人討厭的蒼蠅、蚊子、蟑螂等等。那麼,昆蟲還有哪些呢?吐絲的蜘蛛、蜇人的蠍子是不是昆蟲?馬陸、蜈蚣呢?對這些問題,你不一定能完全答出,現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麼樣的蟲才算做昆蟲?
昆蟲和其它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特殊的分類位置。它在動物界中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昆蟲綱。其主要特徵如下(仿彩萬志圖):
(1)身體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三個體段,但不分部
(2)頭部是感覺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復眼及單眼;
(3)胸部是運動中心,具3對足,一般還有2對翅;
(4)腹部是生殖與代謝中心,其中包含著生殖器和大部分內臟;
(5)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才能轉變為成蟲。這種體態上的改變稱為變態。
(6)會鳴叫的昆蟲是雄性,雌性不會鳴叫
因此,昆蟲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體軀三段頭、胸、腹,2對翅膀6隻足;1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有了昆蟲的概念,對前面的問題你現在已經知道了答案:蜘蛛、蠍子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段,還長著8條腿,所以不是昆蟲。蜈蚣、馬陸的腿就更多了,幾乎每一環節(體節)上都有1~2對足,當然就更不是昆蟲了。
最大與最小的昆蟲
從重量來說,世界上最重的昆蟲是熱帶美洲的巨大犀金龜(鞘翅目犀金龜科)。這種犀金龜從頭部突起到腹部末端長達155毫米,身體寬100毫米,比一隻最大的鵝蛋還大。其重量竟有約100克,相當兩個雞蛋的重量。另外,巴西產的一種天牛(鞘翅目天牛科)體長也有150多毫米。但從體長來說,最長的昆蟲是生活在馬來半島的一種竹節蟲,其體長有270毫米,比一隻鉛筆還要長。
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昆蟲是膜翅目纓小蜂科Mymaridae的一種卵蜂Alaptus magnonimus Annandale,體長僅0.21毫米,其重量也極其輕微,只有0.005毫克。折算一下,20萬只才1克,1000萬只才有一個雞蛋那麼重。
世界上有多少種昆蟲?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蟲可能有1000萬種,約佔地球所有生物物種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蟲種類僅100萬種,占動物界已知種類的2/3-~3/4。由此可見,世界上的昆蟲還有90%的種類我們不認識;按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至少有300萬種昆蟲,那也還有200萬種昆蟲有待我們去發現、描述和命名。現在世界上每年大約發表1000個昆蟲新種,它們被收錄在《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中,所以,該雜志是從事動物分類的研究人員必須查閱的檢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蟲中,鞘翅目(甲蟲)就有35萬種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萬多種,是哺乳動物的10倍。鱗翅目(蝶與蛾)次之,有約20萬種。膜翅目(蜂、蟻)和雙翅目(蚊、蠅)都在15萬種左右。
昆蟲不僅種類多,而且同一種昆蟲的個體數量也很多,有的個體數量大得驚人。一個螞蟻群可多達50萬個體。一棵樹可擁有10萬的蚜蟲個體。在森林裡,每平方米可有10萬頭彈尾目昆蟲。蝗蟲大發生時,個體數可達7~12億之多,總重量約1250~3000噸,群飛覆蓋面積可達500~1200公頃,可以說是遮天蓋日。
[中國已知多少種昆蟲?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唯一跨越兩大動物地理區域的國家,因而是世界上昆蟲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一般來說,我國的昆蟲種類佔世界種類的1/10。世界已定名的昆蟲種類為100萬種,我國定名的昆蟲應該在10萬種左右,可目前我國已發現定名的昆蟲只有5萬多種,要趕上世界目前的水平還任重道遠。況且,世界的昆蟲種類應該在300~1000萬種,所以我國應有昆蟲30~100萬種。由此可見,我國還有太多太多的昆蟲新種等待著有志研究昆蟲的朋友們去發現、命名、描述它們。
昆蟲生活在哪些地方?
昆蟲種類這么多,因此,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有些昆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現很有研究價值。可以說,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過,要按主要蟲態的最適宜的活動場所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類。
(1)在空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成蟲期具有發達的翅膀,通常有發達的口器,成蟲壽命比較長。如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蟲在空中活動階段主要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婚配求偶和選擇產卵場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蟲:這類昆蟲無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飛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躍。有些善飛的昆蟲,其幼蟲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為食的昆蟲(包括與人類共同在室內生活的昆蟲),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動。在地表活動的昆蟲占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為地面是昆蟲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這類昆蟲常見的有步行蟲(放屁蟲)、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料。由於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和對植物根的啃食而成為農業、果樹和苗木的一大害。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大多數種類的活動與遷移能力都比較差,白天很少鑽到地面活動,晚上和陰雨天是它們最適宜的活動時間。這類昆蟲常見的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蟲:有的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負子蝽、田鱉、龜蝽、劃蝽等,鞘翅目的龍虱、水龜蟲等。有些昆蟲只是幼蟲(特稱它們為稚蟲)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蟲的共同特點是:體側的氣門退化,而位於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種類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劃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種類的幼蟲都沒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視力也減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蟲終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體表,依靠吸血為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另一些昆蟲寄生在其它昆蟲體內,對人類有益,可利用它們來防治害蟲,稱為生物防治。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在寄生性昆蟲中,還有一種叫做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寄生蜂或寄生蠅寄生在植食性昆蟲身上後,又有另一種寄生性昆蟲再寄生於前一種寄生昆蟲身上。有些種類還可以進行二重,或三重寄生。這些現象對昆蟲來說,只是為了生存競爭的一種本能。

㈧ 這是什麼蟲子

這是角蟬,分類上屬於半翅目角蟬科。

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生。

(圖片來自網路)

PS:不是窗耳葉蟬之類的,它們比圖中的這個角蟬大多了。有些葉蟬雖然也有突起,但跟角蟬的突起不是一個部位。

㈨ 罕見的長相奇特生物有哪些

1.粉色精靈犰狳

紅唇蝙蝠魚永遠都擺著一副別人欠它幾百萬的樣子。紅唇蝙蝠魚會用鮮紅的嘴唇來吸引求偶對象。因為長期生活在海底,它們的鰭退化成了腿狀的結構,以幫助它們在海底行走。

㈩ 這是什麼蟲啊

這是角蟬。小型至中型。單眼2個,位於復眼間。觸角鬃狀。前胸背極度發育,有各種畸形和突起,常蓋住中胸或腹部。已知約有2500種,中國約有150種。多為害木本植物,著名的有中華高冠角蟬。角蟬多具擬態,似植物的刺或突起。多數褐色或黑色,也有黃色或綠色的種類。有時有白色或紅色的斑紋。

閱讀全文

與巴西角蟬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8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1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5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7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6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8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74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