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進口大豆數量往往要達到9千萬噸,為何需要進口這么多大豆
到時候,其他糧食的產量變少了,勢必要從國外購買。有專家指出,從國外購買大豆,其實是在間接節省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大豆是油料作物,我國主要用來榨油,而進口大豆的出油率更高。
不過,想要解決“過度依賴”的問題,倒也不是沒辦法。可以採用多個渠道的進口方式,與更多國家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就是使用大豆振興計劃,這一點農業部門早有籌劃,我國明年的大豆產量或將有所提高。
B. 2007年3月豆粕價格
本周美豆下探企穩,連豆期貨窄幅盤升,國內豆粕現貨價繼續穩中走低。截止3月24日,黑龍江集賢地區報2170元/噸,較上周跌20元/噸;遼寧沈陽地區2230元/噸,較上周跌20元/噸;大連地區報2210元/噸,較上周跌30元/噸;秦皇島地區2220元/噸,較上周跌30元/噸;山東日照地區2230-2250元/噸,較上周跌10元/噸;河南周口地區2290元/噸,較上周跌10元/噸;張家港東海糧油43%蛋白報2280元/噸,44%蛋白報2320元/噸,較上周持平;寧波金光報2260元/噸,較上周跌20元/噸;廣西防城地區報2280元/噸,較上周跌20元/噸;廣東地區報2230-2250元/噸,較上周50元/噸;進口印度豆粕46%蛋白報價2230元/噸。
本周豆粕需求有所好轉,成交量略有增加。但大部分飼料企業還是採取即用即買的采購策略,需求對粕價的支持力度較弱。另外,禽流感疫情對養殖業的沖擊影響仍在持續,據了解,3月份以來國內部分地區家禽飼料銷量較2月份同期下滑30%左右,多者在50%;相應地,國內豬飼料銷量3月份較2月份同比下滑幅度達20%-30%。隨著季節性的變化,疫情進一步爆發和擴散的可能性較小,國家18日宣布疫情全部撲滅,當前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業內人分析,4月中旬之後,國內畜禽養殖業才會出現緩慢的復甦跡象。
油世界周二稱,盡管禽流感在全球蔓延,但全球豆粕需求仍旺盛。很難發現數據證明目前禽流感已產生負面影響。全球四大出口國---美國、阿根廷、巴西和印度2006年1/2月豆粕出口總量為770萬噸,較上年同期上升120萬噸。豆粕的主要出口對象是墨西哥、中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禽流感傳播的部分影響和飼料消費需求減少,將會通過3月和4月部分重要國家的豆粕進口減少反映出來。」
目前低成本的進口大豆和進口印度豆粕的不斷到港,對國內粕價有較大的沖擊。4月之後南方地區到港的進口豆粕預售價為2180元/噸,個別最低報價僅為2160元/噸,這給國內豆粕市場尤其是南方沿海市場無疑帶來明顯的利空壓力。
周四美國農業部公布了截至3月16日的出口銷售報告,報告顯示當周美國2005/06市場年度豆粕凈銷售為115,200噸,比上周增加23%,比四周均值增加36%。出口量為100,900噸,比上周減少了8%,比四周均值減少了25%。美國普查局稱,2006年2月底美國豆粕庫存為301,552短噸,高於業內平均預估的281,300短噸。相比之下,2006年1月底的豆粕庫存為326,629短噸,而2005年2月底的庫存為310,400短噸。本周國內魚粉的價格堅挺,各港口魚粉報價7100-7300元/噸,南方港口由於水產養殖即將啟動,貿易商看好後市
目前國內粕價跌到較低價位,即靠近2200元/噸是近年來的底部價位,預計下周國內豆粕現貨價格下跌的空間不大,不排除粕價觸低反彈的可能
參考資料:豆粕市場一周行情綜述
http://www.cnslly.com/
C. 列舉我國從巴西進口的主要商品
巴西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大豆、鐵礦砂、石油、大豆油、紙漿、鐵合金、去毛皮革、煙葉、飛機、錳礦砂等。
巴西致力於積極發展對華雙邊貿易。2008年7月3日巴西發展工業和外貿部會同巴外交部、農業部、中巴企業家委員會和全國工業聯合會發布了對華貿易指導性文件,計劃在三年內將對華貨物出口從2007年的107億美元提高到300億美元,以改變目前雙邊貿易的不平衡。該文件列出了其有潛力擴大對華出口的48個行業, 619種產品,包括豬肉、禽肉、魚、大豆及豆油、動物飼料、礦產品、石油及衍生品、化學產品、醫葯產品、衛生及化妝用品、清潔用品、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皮革及其製品、紙漿、紡織品、冶金產品、金屬、機械設備、電子產品、鐵路材料、汽車及其零配件、精密儀器等產品。該文件還列出了巴西希望吸引中國投資的有關行業領域,包括鋼鐵冶煉、物流、農業和生物柴油等行業。
D. 巴西財政
1、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增產潛力很大。 巴西的農業資源得天獨厚,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十分豐富。巴西仍處在「拓展農業邊疆」的發展階段,耕地面積仍在不斷擴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樹草原」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1%,其國家可耕地總面積為2.8億公頃。(注:並非前面所說的12億公頃,12億公頃等於1200萬平方公里,巴西總國土面積才是8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是不可能的)近20年來,巴西的耕地面積每年遞增1.84%,從3440萬公頃擴大到現在的4950萬公頃,但仍只佔到國土面積的6%,人均0.3公頃(4.75畝)。巴西農業增產的潛力極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巴西將是「21世紀的世界糧倉」。
2、農業以出口產品為主,但糧食尚需進口。 政府鼓勵生產大豆等出口作物,以賺取更多的外匯,同時也可減少對咖啡、可可等傳統出口作物的過分依賴。農業仍是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行業之一。
3、大庄園主農業和小農並存,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巴西的土地佔有狀況極不均衡。全國的良田大部分掌握在大庄園主手裡,其規模大得驚人,最大的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公頃。他們經營現代化的商業性農場,以生產大豆、甘蔗、咖啡、可可等出口農產品為主。另一方面,占農場總數85%的是自給性小農,以生產木薯、黑豆等為主,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都很低。此外,巴西還有無地的農民1200萬,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多半仍處於赤貧狀態。
巴西的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在經濟發達的南部、東南部地區,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有大量的資本投入。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是巴西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東北部,雖有不少河流湖泊,但是沒有灌溉系統,由於氣候乾旱,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是全國最落後的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小農主要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有的甚至刀耕火種,對資源的破壞相當嚴重。
二、巴西農業生產
咖啡、蔗糖、柑橘和大豆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
1、種植業。巴西主要種植水稻、大豆、木薯、甘蔗、小麥、馬鈴薯等。由於灌溉面積微不足道,產量受氣候影響很大。2002年,大米的產量為1048.9萬噸(單產153公斤/畝),小麥的產量320.3萬噸(單產98公斤/畝)。
近幾十年來,巴西農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迅速發展了大豆生產。1994年大豆面積增加到了1194萬公頃,產量達2485萬噸,2002年巴西大豆產量達到4190.3萬噸。巴西的大豆產量已經超過了亞洲的大豆總產量,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5。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了巴西重要的外匯來源,近年來平均為國家獲得近30億美元的外匯。其中,大豆常年出口量為300萬-400萬噸,創匯8億多美元,大豆餅粕出口大致在850萬噸,創匯16億美元,豆油出口達50萬-80萬噸,創匯約3億美元。
從70年代中期以來,巴西開始實施用甘蔗加工乙醇以取代汽油的計劃,以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因此甘蔗的種植面積大增。與此同時,棉花本來是巴西的第二大出口品,因棉田紛紛轉產甘蔗和大豆,出口的結構也有明顯的調整。此外,巴西的氣候適宜於許多熱帶水果生長,柑桔和濃縮桔汁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香蕉、菠蘿等也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2、畜牧業。巴西的牧場面積相當於耕地面積的3倍,廣闊無垠的牧場是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養牛的頭數和牛肉的產量均佔世界第2位,豬的頭數名列世界第3位。巴西的養禽業近年來發展很快, 2002年存欄有1.76億頭牛,3000萬頭豬,1.05億羽小雞。在肉類出口方面,巴西的禽肉和豬肉產量都占拉美國家的首位。肉類出口每年為國家創匯約8億美元,其中尤以禽肉的出口增長較快。養牛業以放牧為主,集約化的奶牛場集中在大城市附近,奶產品仍需大量進口。在南美洲,巴西是奶製品最大的進口國,每年需耗費外匯1億多美元。
3、漁業。巴西有很好的發展漁業的條件,但是現在漁業的生產水平還較低。巴西目前漁產品的出口只佔拉美國家的第5位,而進口量卻占第1位。80年代以來,水產品產量從90萬噸下降到了目前的80萬噸,主要是由於近海的捕撈量減少,而淡水魚的產量一直穩定在20萬噸的水平上。
4、林業。 巴西森林覆蓋率高達60%,是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90年代初,年產圓木2.65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1992年,巴西的林產品出口總額將近19億美元,占拉丁美洲的54%。
5、農產品加工業。一方面,由於二元結構,巴西的農村發展很不均衡,許多地方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儲存、運銷和加工的能力有限,因此農產品的損耗相當可觀。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技術,無力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值的利益被轉移到發達國家。以可可豆為例,巴西在1992年出口了5.2萬噸可可粉,只賺得2151萬美元;相反,地處寒溫帶的荷蘭根本不產可可,卻出口了10.3萬噸可可粉,創匯高達1.46億美元。
三、巴西農業對外貿易
巴西2002年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出口17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8.1%。在出口的初級產品中,(1)大豆出口30.3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02%,其中向中國出口8.25億美元居第一,其次是荷蘭5.43億美元、德國3.07億美元、西班牙2.23億美元、葡萄牙1.64億美元、日本1.40億美元、英國1.28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24億美元、義大利0.97億美元、法國0.94億美元、其他4.18億美元。(2)豆粕出口21.9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64%,其中出口荷蘭6.40億美元、法國4.73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1.11億美元、義大利1.08億美元、德國1.05億美元、韓國0.97億美元、英國0.90億美元、泰國0.89億美元、印尼0.82億美元、西班牙0.78億美元、其他3.2億美元。(3)鮮、凍肉雞出口13.3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21%,其中出口日本2.15億美元、沙特1.88億美元、俄羅斯1.69億美元、德國1.11億美元、荷蘭1.01億美元、英國1.01億美元、香港0.76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57億美元、科威特0.34億美元、新加坡0.33億美元、其他2.46億美元。(4)咖啡豆出口11.9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98%,其中出口德國2.66億美元、美國2.07億美元、義大利1.16億美元、日本0.92億美元、比利時盧森堡0.57億美元、西班牙0.49億美元、法國0.47億美元、斯洛維尼亞0.40億美元、瑞典0.32億美元、希臘0.28億美元、其他2.55億美元。(5)甘蔗原糖出口11.1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84%,其中出口俄羅斯4.94億美元、加拿大0.85億美元、伊朗0.80億美元、埃及0.62億美元、馬來西亞0.39億美元、美國0.38億美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0.38億美元、奈及利亞0.35億美元、沙特0.33億美元、其他1.72億美元。(6)橙汁出口8.6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44%,其中出口比利時盧森堡3.13億美元、荷蘭2.45億美元、美國1.42億美元、日本0.76億美元、韓國0.26億美元、澳大利亞0.15億美元、波多黎各 0.099億美元、中國0.073億美元、紐西蘭0.036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7)鮮、凍牛肉出口7.7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9%,其中出口智利1.12億美元、荷蘭1.09億美元、義大利0.64億美元、沙特0.63億美元、埃及0.58億美元、英國0.53億美元、俄羅斯0.45億美元、德國0.40億美元、西班牙0.39億美元、以色列0.28億美元、其他1.60億美元。(8)豆油(毛油)出口6.7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12%,其中出口伊朗2.25億美元、印度1.57億美元、中國1.17億美元、埃及0.43億美元、摩洛哥0.37億美元、孟加拉0.27億美元、塞內加爾0.17億美元、馬來西亞0.11億美元、南非0.10億美元、突尼西亞0.08億美元、其他0.19億美元。
四、巴西農業科學技術
巴西主要的農業科研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分別成立於1973和1974年,均隸屬農業部。現在,巴西農牧研究公司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業科研單位之一,擁有高級農業科研人員2000人,在全國有41個研究中心。在它成立以來的22年裡,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8000多項,投資回收率高達43%。該公司的主要資金靠聯邦政府撥款,此外,該公司還經常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私人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這個公司根據國家農業發展的需要,近20多年來研究的重點有:
1、大豆品種改良。70年代巴西大豆年產量僅150萬噸左右,經過該公司的努力,培育出了適合赤道地區生長的16個新品種,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低緯度地區試種大豆的熱帶國家。大豆的單產從每公頃10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目前,巴西大豆種植已逐步由南部、東南部向北部轉移,特別是中西部稀樹草原地區,大豆產量達2500噸左右。
2、高產品種的培育。巴西已經成功地育成了適合本國氣候與土壤條件的小麥新品種,使單產大幅度提高,減少了對進口小麥的依賴。此外,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科學家們還培育成了胡羅卜、馬鈴薯、甘蔗良種。
3、稀樹草原的開發研究。鑒於稀樹草原對於巴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1975年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心,研究該地區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問題。經過20餘年的研究和開發,吸引了外國資本,本地區的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450萬公頃擴大到1000多萬公頃,成為巴西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和出口基地。
4、根瘤菌育種技術。由於採用這種技術,已經使巴西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每年用於進口氮肥的費用估計可以節省15億美元。
5、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巴西在胚胎移植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擁有2.3萬名職工(其中科技人員1.3萬),在全國設有2500餘個辦事處,其使命是將農牧業新技術直接傳授給農業生產者。
五、巴西農業政策支持體系
(一)巴西農業政策的演變
在巴西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巴西的農業依然能夠繼續發展,主要得益於農業政策的適時調整。巴西農業政策的總體目標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但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政策特點。以1994年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達成為標志,巴西農業政策明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在1995年以前,巴西的農業政策經歷了由補貼向價格支持的轉變,目的是支持和保護農民收入。1965-1985年用於農業的政策資金累計約2191億美元,其中310億用於農業補貼,其他用於投資和市場政策。限於財政壓力,巴西政府從1985年開始取消對農業的補貼,轉為以農產品價格支持為主的政策。1975年以前,巴西的農產品出口以咖啡為主。從1975年開始轉向穀物,如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為了促進農業結構的轉型,從1975年開始正式對大豆、豆類和木薯等實行價格支持。還專門成立了農牧業技術研究公司,改良大豆等,使之更適合於巴西的土壤。從1985年開始,價格支持(PGPM)成為農業政策的支柱,其目的是確保農民具有穩定的收入。價格支持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聯邦政府的直接購買(AGF),當市場價格低於規定最低價格時政府買入。例如1987年政府用最低價格方式購買農產品達1230萬噸;另一個是營銷貸款(EGF)。價格支持促進了巴西農業的發展。1985年到1995年,農業補貼由142億美元減少到60億美元,但是,穀物產量卻由5980萬噸增長到8000萬噸。
上述政策一直持續到1994年WTO的成立與農業協議的簽署。從1995年開始,農業市場更加開放。一方面出於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必須遵守WTO的游戲規則,巴西政府開始轉變農業政策,提出了兩個新的政策措施來逐步取代舊的價格支持政策,即產品售空計劃(PEP)和期權合約補貼(option contracts)。舊的價格支持計劃目前僅限於稻米、玉米、小麥、木薯和豆類等主要作物。2000年,政府購買了51.7萬噸大米、9.3萬噸豆類和0.3萬噸其他作物。這一階段的政策目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針對大農場,減少價格支持,使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二是確保農民收入不低於城市居民收入,維持社會的穩定,主要是針對小農戶而採取家庭農業支持計劃,防止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和過度流動而造成社會問題。從1995年開始,雖然對農業的補貼和價格支持力度降低,但是穀物產量卻不斷增長,由1995年的8000萬噸增長到2001年的9830萬噸。
(二)現行巴西農業政策的基本框架
雖然巴西農業政策在1995年之後做出了重大調整,產品售空計劃和期權合約補貼成為兩個新的政策工具。但是,時至今日,巴西農業政策仍然包含很多方面,它們共同影響著巴西農業的發展和巴西農民的收入。巴西的農業政策由結構政策、國內支持政策和貿易政策等三方面構成。
1、結構政策
結構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計劃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土地改革計劃的目的是吸引農民到內陸的中西部開發後備耕地資源,通過大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而家庭農業支持計劃則專門針對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小農,通過該計劃使小農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以防止破產的小農向大城市過快流動而帶來社會不穩定,最終保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土地改革計劃
巴西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政府一直努力吸引南部地區的農民到這些地區從事農業。促進土地改革的主要工具是土地徵用(land confiscation),徵用之後分給農民(如早期時為每個農場提供300公頃),使得45401個家庭得以在農村定居下來;另一項措施是於1999年成立「土地銀行」,由聯邦政府向農民提供信貸用於購買農村地產,從而推動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2000年,這類信貸額高達2.67億雷亞爾,1.56萬家庭從27.6萬公頃土地中受益。
(2)家庭農業支持計劃(PRONAF)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有三條主線:一條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農村公共需要的道路、電信、電力、勘探、倉庫的建設等。由市上報計劃,由農業部駐州代表處審核計劃是否可行。然後組織一個評審組,由農業部代表處、州農業廳官員、市農業局官員和農場主代表(一般佔50%)組成,根據氣候、土壤、農民經驗、當地市場情況及產量情況而不是根據作物種類,在可行的計劃中確定優先扶持對象,由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共同出資(各約1/3),農民不出資。在部分地區,也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予以支持,大體上農民和政府各出一半價錢。第二條是農業信貸。給小規模農戶提供比商業貸款利率(17%)更低的低利率(2%或6%),分期付款的話還可以免除30%的本金。如果到期不能按時歸還,可以向農業部門進行解釋,可以考慮延長還貸時間。在里約州,「小規模農戶」的標准有五條:1)農場農業用地少於20公頃;2)收入來源只能是農業; 3)家庭年收入低於3萬雷亞爾(約1.2萬美元);4)必須是家庭經營,最多隻能僱傭長期工1人,特殊情況下可以再臨時僱傭一人;5)必須住在農村或附近村莊。第三條是免費對農民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免費提供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但種子、肥料等仍然是商業行為。
家庭農業支持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小農戶的基本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把小農固定在土地上,不讓農民大量進入城市,抑制農業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流動而造成的城市社會問題,為維持社會穩定。該計劃於1997年開始實施,1999年開始推廣。以里約州為例,該州沒有大規模農場,主要是中小農場。54%的農場在10公頃以下、37%的農場在10-100公頃、9%的農場在100-1000公頃,基本沒有超過1000公頃的農場(而巴西北部很普通的農場就可達到2.5萬公頃)。近三年已經在34個市得到推廣,約有1.4萬個農民參加了該計劃。其中用於技術培訓的資金300萬雷亞爾、用於基礎設施的資金約3700萬雷亞爾(其中聯邦政府提供1500萬,其餘為州市兩級政府提供)、農業信貸項目250項共提供貸款1200萬雷亞爾。
其他支持政策
①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
自1995年以來,巴西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農民的債務危機問題。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通過立法的形式允許到期(1995年6月份)不能還債的農民可以繼續與放款者協商而延期還貸。農場債務在20萬雷亞爾(約合10萬美元)以下的,可以延期10年還貸,年利率為3%加上政府制定的特定商品最低價格的變化率;債務在20-50萬雷亞爾之間的,可延期20年還貸,年利率為8%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the variation of the General Prices index);債務在50-100萬雷亞爾之間的,年利率為9%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債務在100萬雷亞爾以上的,年利率為10%加上物價指數變化率。
②促進農業合作計劃 (RECOOP)
RECOOP的目的是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增強其資本實力。為此,該計劃預算210億雷亞爾,其中包括16.5億雷亞爾用於債務再協商。RECOOP執行委員會分析了652項提案,認為有439項可行,其中已經有322項獲得通過。截至2001年2月13日,已經有133項得以實施,大約14.33億雷亞爾。
③稅收政策
對農民只徵收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27.5%,但是年收入在15000雷亞爾以下的免徵所得稅。如果虧損,三年之內可以在稅前所得中抵扣。
④鼓勵加工業發展
各州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有不同的優惠政策。例如帕雷拉斯州規定,在加工企業投產之後前10年,政府把所得稅全部留給企業作流動資金,第11年開始逐步償還,保證了加工業發展對資金的需要。
⑤公路建設
巴西大面積後備耕地資源開發的最大制約條件是交通問題。因此,巴西政府把改善交通運輸條件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州際間的公路以及州際公路到各個農場之間公共道路完全由政府出資。此外,農場內部的道路建設也有可能爭取到一定的政府支持。
3、農業貿易政策
巴西政府努力促進與農業有關的各貿易團體和機構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協調。此外,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著力於動植物衛生檢疫協定的落實。在動物健康、植物保護和食品檢疫檢驗等方面加強管制,對轉基因產品十分慎重。
E. 豆粕是什麼 是怎麼生產出來的用途是什麼主要有幾種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的一種副產品。獲取方式為大豆提取豆油後得到。大約85%的豆粕被用於家禽和豬的飼養。主要分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浸提法提取豆油後的副產品為一浸豆粕,而先以壓榨取油,再經過浸提取油後所得的副產品稱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產工藝較為先進,蛋白質含量高,是中國國內目前現貨市場上流通的主要品種。
(5)巴西向中國進口豆粕有多少擴展閱讀
1、國內生產概況
我國是豆粕的生產大國,豆粕產量位於美國、巴西、阿根廷之後,居世界第四位。東北三省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同時也是我國的豆粕的生產基地,加上山東、河北、河南,豆粕產量約佔全國的90%以上。
2、國內豆粕消費
我國豆粕市場的特點是北方生產,南方消費。東北3省是我國主要豆粕生產地,而珠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則是豆粕的主要消費地。豆粕消費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重慶、北京和上海等省市。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城鄉居民對肉蛋禽魚等食品的攝取量大幅增加,促進了飼料加工業的迅猛發展。家禽、優質瘦肉型豬所用飼料迅速增加,刺激了對優質蛋白飼料的需求。我國餅粕類產品很多,油菜籽和棉籽餅的產量也很大,但這兩種餅粕都要經過脫毒後才可用於飼料。因此,目前國內使用的優質餅粕主要是大豆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豆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國內豆粕供需概況
F. 中國大豆進口比例是多少
中國大豆進口比例是佔世界的60%比例。
中國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為7140萬噸,其中從巴西進口大豆3317萬噸,占進口總量的46.5%;從美國進口大豆2649萬噸,占進口總量的37.1%。所以巴西是中國進口大豆的最大來源國。
這么大的進口量是因為我國居民平均每年人均食用油數量為20升,國產大豆每年是1000萬噸,絕大部分被用於豆製品的製作,如果不進口這9000萬噸的大豆去榨油,食用油市場的缺口太大隻能由我國自行彌補。
進口大豆比例這么高的原因
進口大豆榨油後的豆粕主要用作飼料。飼料缺口還可以通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調劑來解決,包括玉米及大麥、高粱、玉米酒糟粕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應該說,多措並舉是能解決我們飼料糧供給問題的。
國產大豆以食用為主,市場運行相對獨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我國大豆產量392億斤,比上年增加30億斤,增長8.3%,繼續恢復性增長。受食用需求拉動,今年以來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入市收購積極性高,國產大豆價格持續向好。
G. 豆粕的市場狀況
豆粕作為大豆提取豆油後的一種副產品,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期貨交易產品。作為蛋白飼料,是畜禽的主食,不易被替代;作為重要的期貨交易品種,使得其價格波動的影響范圍廣、沖擊面大。
影響豆粕價格的因素是復雜多變的,整體上豆粕價格受宏觀經濟環境走勢影響主流價格,受豆粕供求關系影響主要波動幅度,受周邊相關產品或者替代品制約波動。在中國,大豆主產區在黑龍江,由於大豆不算主糧,不像玉米、水稻、小麥,享受國家保護性的收儲政策,種植面積不斷減少。2012年大豆出口國——美國、巴西、阿根廷遭遇的惡劣天氣,致使大豆產量銳減。七八月份美國農業部連續兩個月調低大豆產量預測,豆價隨之飆升,並直接影響到中國國內豆粕價格。此後中國國內豬飼料豆粕價格一路飛漲,甚至遠高過人們餐桌上的主食——糧食和麵粉的價格。如:早秈稻每噸價格僅2800元,小麥每噸2500元,而現貨市場上豆粕價格已達4500元一噸。
H. 1700萬噸的大豆將要運往中國,中國很缺大豆嗎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何秀榮教授指出,中國每年大約進口8000萬噸大豆。我國要生產這種規模的大豆,需要6億畝左右的耕地,勢必會佔用其他農作物和工業用地。總的來說不劃算。據報道,大豆根據用途分為油豆和食用豆。美國等進口大豆含油量高,適合榨油;國產大豆富含蛋白質,適合加工成豆腐、豆漿、腐竹等豆製品。所以單純的認為增加國產大豆可以減少進口大豆是不符合實際的。
美國大豆「從地做起」,失去中國市場!巴西大豆已經達到1700萬噸從國內總體供應情況來看,未來豆粕供應將繼續增加。預計4-6月中國進口大豆總量將上升至2700萬噸,屆時國內大豆供應將更加寬松,這進一步表明國內油廠運營率下降是由於需求不足而不是大豆供應短缺。但需求消費是限制豆粕漲價的主要原因。非洲豬瘟仍零星發生,育種端積極性差,豬飼料對豆粕的需求減少。但隨著水產品旺季的到來,豆粕市場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振。
I. 美西、美灣、巴西、阿根廷、烏拉圭,這幾個產地,哪些產地出的是43豆粕,哪些出的是46豆粕
豆皮摻的少就是46的 鏟多點就變43了
J. 有人說中國每年從巴西和美國進口很多大豆,為什麼國內不大面積種植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一直以來都以「農業大國」而聞名。至於為什麼有此稱號想必大家也十分清楚。所以近幾年來不斷出台相關政策,調整農業發展機制,使得農業得到優先發展,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當然了,隨著農業的不斷地發展,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拿大豆舉例吧,近些年來,中國進口了美國大量的大豆,而不收購我們國內自產的大豆。
首先,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是從貿易政策面和國內大豆實際需求量兩個層面來考慮的。
總而言之,為什麼會出現此類問題呢?結合我國自身的因素,大豆本身就是一種產量不是很高但需要大量耕地面積的植物,如果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並且佔用大面積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實在是得不償失,最關鍵的是,我國產出的大豆無論是質量上還是品種上都不算是上乘,與之相比就大豆而言,似乎進口是考慮了一切利弊因素後最為穩妥,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