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初中生物、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急。
《初中生物中考復習資料知識點歸納.doc》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L8XtXb97TWHu4XLlFPuABg
Ⅱ 1990年到1012年世界的幾次經濟危機
進入1990年代以來,世界先繼發生多次經濟危機,除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
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涉及范圍較廣,
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還包括那些影響相對較小的金融動盪,這些震盪在巴西,
阿根廷,俄羅斯等國一直沒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響最大的三次做一個簡要的介
紹: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經濟衰退
此期間發生了冷戰後的第一次戰爭——海灣戰爭.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
科威特.海灣戰爭發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
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美國的表現:
本次美國經濟走向危機的歷程應該從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國聯儲局局長一職後,美國逐漸結束低利率時代,
開始步入加息周期.隨著加息進程的推進,美國股市便因銀行收緊信貸受到影響.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一天之內急跌508.32點,
下跌幅度達 22.6%,下跌的點數和幅度都在這之前的最高記錄,超過了 1929 年
10月28日美國經濟大危機前夕創下的一天之內下跌12.8%的記錄.其實在這次
危機爆發前幾個星期,股市已開始下滑,1987年最高點是在8月25日的2722.42
點,到10月19日大爆發前下滑了17.5%.
這次股災在其他國家也產生了連鎖反應,倫敦《金融時報》100種股票價格
指數19日下跌183.70點,跌幅為10.1%,創下了一天內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貸
銀行股票指數的跌幅為11.3%;聯邦德國DAX股票指數下跌3.7%;法國CAC股票
價格指數下跌6.1%.亞洲日本東京日經225種股票價格指數在19日跌620點之
後,20日再跌3800點,跌幅分別為2.35%和14.76%.香港恆生股票指數在19
日下跌 1121 點,創下日跌幅 33.3%的歷史最高記錄.不過這次股災對這些國家
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
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
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
聯邦儲備銀行在1987年比1929年更積極地採取措施拯救經濟.聯邦儲備銀
行通過擴大貨幣公共供應量,推動經濟增長.里根總統並不是像胡佛總統只是在
一邊靜觀形勢,而是積極採取措施,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在1987年股市暴跌後,
立即放鬆銀根,向銀行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商業銀行也降低了利率以保證向企業
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從而避免信用危機的發生.同時,由於建立了聯邦存款保
險公司,人們不必擔心由於銀行倒閉而血本無歸,因此沒有發生擠提銀行存款的
現象,使銀行系統保持穩定.
這次危機經歷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經
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歷了歷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歷時
五年又三個季度,呈現W+W型.
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
第三階段:1998 年 8 月初,危機開始擴散到其他國家.美國股市出現動盪
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
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俄羅斯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由於國
際投機資金在香港與俄羅斯市場損失嚴重,從此無力再次逞威.
產生的原因:
其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例如泰國大量資金投資於
房地產,由於房地產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債務危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其二,過分強調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毫無疑問,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東南亞經濟快
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經濟比重太大,因而國際市場的變動,尤其是匯率
的變動對經濟發生重大影響.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由於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國際
競爭激烈,導致貿易狀況惡化,經常項目出現巨大赤字.1996 年經常項目下各
國赤字是:泰國 145 億美元,馬來西亞 51 億美元,菲律賓 36 億美元,印尼 82
億美元,分別占本國GDP的8.0%,5.2%,4.3%,3.8%.其三,債務結構不合理,短
期債務多,還債率高,還本付息壓力大.其四,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金融開放
力度超過本國經濟實力,外匯儲備數量和監管能力,脆弱的金融體系難以抵禦強
大的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其五,長期景氣掩蓋了經濟運行中的深層矛盾,弱化
了人們對潛伏危機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機發生,無論政府和公眾都缺乏思
想准備和應急准備,陷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政府的措施: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牽頭組織下,東亞國家採取了種種措施,統稱IMF策
略,主要措施是實行銀根緊縮政策和財政支出緊縮措施.但這種方法並沒有起到
多大作用.於是馬來西亞改變策略,1998 年9月宣布了加強了對資本的管制,
資本管制的措施備受當時西方國家的批評,被他們認為是有背時代潮流的,但這
項措施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後人們不得不承認馬來西亞的資本管制是經濟小
國不得已採取的防衛手段或者是一種選擇,進而人們說它是恢復經濟的成功范
例.
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給世界投資者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7000億美元,
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損失的2倍多.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長率1998年為1.5%,菲律
賓GDP增長率1998年僅輕微下挫,為-0.5%,香港的真實GDP增長率1998年為
-5.1%,印尼酉亞經濟增長率跌至-13.7%.馬來酉亞跌-6.7 %,韓國跌至-5.8%,
泰國跌至-9.4%.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恆生從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點,到1998年8月
6544點,下跌過程維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為慘烈,10
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點,22日則
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下跌達10.41%,28日香港恆生指數
狂瀉1400多點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
日經一共經歷兩次較大的下跌.一次發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發生在1998
年8月.從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點到1998年的最低12788點,跌幅是38.75%.
亞洲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並不大,不過在1997年10月27日,道瓊斯指
數狂跌近554.26點,創出新記錄,隨後的道瓊斯指數只是在1998年8月的時
候有過較大的跌幅,從7月份的9028點,下挫到8月的7550點,再在9月下探
到7400點,跌幅18.03%.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三次降息,股市隨後一路上升.
我國則在危機期間不僅沒有貶值貨幣,而且還保持了7.8%的經濟增長速度,
對東亞經濟的復甦作出了為世人所稱贊的貢獻.
東亞金融危機來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復增長,
除政治上動盪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場也已恢復,甚至超過危機前的水平.
三,2000年美國新經濟危機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新經濟繁榮後,進入新千年美國經濟再次遭受了衰退.
本次股市調整的直接誘因是:
(1)時間安排上的巧合或制度上的陷阱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和規定,納斯達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必須在6個月
後才能拋售股票.由於很多高科技股票是 1999 年下半年後陸續上市的,因此在
2000的3月份以前,納斯達克市場股票為流通量較小,拋壓相對較輕,但這種運作
制度也為 6 個月凍結期滿後市場可能出現的股票拋售潮埋下了隱患.2000 年 4
月份,正好是眾多網路股的凍結期滿之時,加上報稅季節來臨,納斯達克市場股票
籌碼松動程度陡然增大,從而造成股市的震盪調整.
(2)微軟訴訟案點燃的擔憂情緒
4月3日,微軟反壟斷法訴訟和解未果消息的宣布,使投資者對高科技特別是
網路股上升的預期大大降低.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微軟一直是高科技股的旗幟和
先鋒.正是微軟上市以來良好的業績表現和股價的強勁飆升,才有了納斯達克的
長期牛市和其它高科技股的快速拉升.在消息公布後,由於擔心微軟可能面臨被
肢解的危險,宣布次日美股劇烈震盪,納斯達克當日震幅超過500點,道瓊斯工業
指數震幅超過700點,整個市場籠罩在一片下跌的陰影之中.
(3)科恩講話的火上加油
在美國股市搖搖欲墜之時,素有"股神"之稱的美國高盛公司首席分析師科
恩 10 年來首次對投資者發出減持高科技股比例,提高現金部位的評論和建議,
緊接著包括新興市場教父坦伯頓公司的莫比爾斯在內的數位分析師的言論也開
始偏空,新經濟股的拋壓氣氛進一步彌漫市場.
3月13日至4月17日,美國股市出現了自1987年股災以來最大的震盪,以
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由3月間的最高點5048點猛跌至4月15日的
3321點,累計跌幅高達34.2%,道瓊斯指數在此期間也累計下跌了805點,跌幅
為8.16%.
股市調整的過程:
在調整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市盈率已達到35倍以上,道瓊斯30種工業股
票的市盈率為26倍左右,標准普爾500種股票的市盈率則接近27倍.
除去2000年3月的開始的那次大幅下挫後,股市又進行了3次比較大的調
整.
第一次:2001年3月.這次是由於人們對投資下降和經濟衰退的預期,以及
對美聯儲緊縮貨幣政策的正常反應引起的.
第二次:2001年9月.下跌是由9.11恐怖襲擊事件引起的.9.11襲擊事件
後的首日開市,當時"道指"下跌684.81點,下跌7.1%,創出歷史記錄.至周
末收市,道指總共下跌1369.70點,下跌14.3%.
第三次:2002 年 3 月以來的這次股市下跌的導火索則是一系列大企業假賬
丑聞被接連曝光,導致人們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引起的繼安然事件被揭露後,
又有相當一批大企業串通會計,審計機構做假賬,虛報贏利的事件被曝光,並在
6月至7月間達到高潮,終於引發了人們對股市的信任危機.
這三次下跌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持續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最後一次下跌
經過短暫的回升後又加速下跌,到2002年10月道瓊斯指數一度下探到7197點,
然後經歷了4個月的築底,在2003年3月才企穩反彈.如果從2000年3月納斯
達克股市下跌算起,這次美國股市的調整持續了三年的時間.道瓊斯從最高的
11749.9點一直跌到7197點,跌幅達到38.74%.
其他國家的情況:
世界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股市與美國股市下跌幾乎是同步發生的"從下跌
幅度看,在日本股市經歷二次下跌的階段,第一個是 2000年4月從最高20327
點開始,一直延續到2001年9月10153.33點,在經歷短暫幾個月的反彈後,第
二輪下跌在2002年6月開始了,這輪下跌最低下跌到7604點,回到80年代中
期以來的最低點,跌幅到達62.59%.
恆生指數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點後,4月出現大跌,到03年4月份最
低到達8338點,跌幅54.68%.
由於當時我國證券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國際化的程度.A股市場尚未對外開
放,B股市場雖允許外資進入但規模有限,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也未啟動,從而
有效地構築了一道規避國際金融風險和股市動盪的"防火牆".雖然在2001年7
月之後出現暴跌,到當年的10月19日, 滬指已從 6月14日 的2245點 猛 跌
至 1514點,從此開始了5年熊市行情,但這主要是由於國內的體制上的原因,
即國有股減持.
美國當時的經濟面:
2000 年是美國經濟與股市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在連續九年經濟繁榮,股
市大幅上漲之後,去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第一季度成長率7%,第二季度
的 5.7%,第三季度的 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 1.4%,幾近於零,顯示美國經濟
已經放緩並呈衰退跡象.到了2001年,經濟衰退顯現,前3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
分別為-0.6%,-1.6%和-0.3%,盡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別恢復到2.7%
和5.0%,但第2季度則降至1.3%.
總結
從歷次來的經濟衰退中我們看到經濟危機發生前主要國家經濟都連續多年
快速發展,市場投資過熱,房地產市場炒作過度.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往往會引
起經濟衰退(2000美國新經濟危機除外),90年至92年的經濟危機即是由日本
房產泡沫破裂導致,97 年泰國房產泡沫.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大幅下跌,居
民財富縮水,大量資金外逃.
每次經濟危機的發生往往導致主要國家股市30%以上,甚至是60%的跌幅.
90 年開始的日本經濟衰退致使日本股市最大跌幅達到 63%,97 年亞洲金融危機
導致恆生跌幅達到61%,日經38%,2000年新經濟破裂道瓊斯跌38%.
2007年7月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到現在為止已使美國房價跌了6%,股市
由2007年10月11日最高的14198點到1月22日的最低點11634點,跌幅為
18%.
如果美國經濟最終由於次貸危機而走向衰退,那麼根據以往經濟危機的經驗
(房產價格價格跌20%,股票市場跌幅超過3030%),那麼道瓊斯將至少跌到10000
點,現在還只跌了一半.
Ⅲ 1012年瑪雅人的預言是什麼
1012年12月21日太陽落下將不會再升起,也就是世界末日
Ⅳ 1012諧音是什麼 比如521是我愛你
1012諧音是:要你要愛,數字諧音是從網路聊天中產生,用數字代替詞語的交流方式。
數字釋義:0——代表圓滿、完美、無盡;1——代表唯一、你 、 起點;2——代表愛、兩人世界;3——代表想念、生命、生活;4——代表是的、時時;5——代表[我,無,也是勿],也可以理解為不分你我;6——代表順利、溜達;7——代表請、親、起、氣;8——代表發、拜拜、不;9——代表久、就、求。
下面是各種數的諧音
1」開頭
1314:一生一世
1314520:一生一世I love you
1324:今生來世
1324320:今生來世深愛你
1314920:一生一世就愛你
1372:一廂情願
1392010:一生就愛你一個
1414:意思意思
147:一世情
1573:一往情深
1589854:要我發,就發五次
1711:一心一意
177155:MISS(這個不是諧音,是象形)
1920:依舊愛你
1930:依舊想你
130:要想你
「2」開頭
200:愛你哦
20110:愛你一百一十年
20184:愛你一輩子
2030999:愛你想你久久久
2037:為你傷心
20475:愛你是幸福
20209:愛你到永久
20263:愛你到來生
220225:愛愛你愛愛我
240:愛死你
234:愛相隨
2406:愛死你啦
246:餓死了
245437:愛是如此神奇
25184:愛我一輩子
25273:愛我到今生
25915:愛我久一點
25965:愛我就留我
259695:愛我就了解我
259758:愛我就娶我吧
2627:愛來愛去
27:愛妻
282:餓不餓
230:好想你
23990:好想見見你
Ⅳ 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庭很大,請說一說你了解的一些信息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形成臭氧層。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
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1]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後的10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3 歷史記載編輯本段
三國 徐整《三五歷記》:「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
清 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談地球各國之幅員者,向以俄國第一,英國第二,中國第三,美國第四,巴西第五。」
馮雪峰《寓言·鳥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畢畢卜卜地響著,好象地球也在破裂。」
4 地球圈層編輯本段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
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4.1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4.2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4.3 生物圈
岩石圈的表面,大氣圈的內部,水圈的大部統稱為生物圈。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4.4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4.5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4.6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4.7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4.8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而太陽也不過是一顆普通的恆星。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6.1 物理參數
平均半徑:6,372.797 km
赤道半徑:6,378.137 km
極半徑:6,356.752 km
表面積:510,065,600 km²
體 積:1.083 207 3×1012 km³
質 量:5.9742×10^24 kg
平均密度:5,515.3 kg/m³
表面重力:9.780 1 m/s² (0.997 32 g)
逃逸速度:11.186 km/s(≅39,600 km/h)
自轉周期:0.997 258 d(23.934 h)
赤道自轉速度:465.11 m/s
轉軸傾角:23.439 281°
北極赤經未定義
北極赤緯+90°
反照率0.367
表面溫度15
熱力學溫標
攝氏溫標℃
最小平均最大
184 K287 K331 K
-89.2 ℃14 ℃57.7 ℃
6.2 溫度
地核的溫度大約是6880℃,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溫度發生在氫彈爆炸中。一次爆炸能達到100000000℃,這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16667倍,比太陽核心的溫度(1400萬攝氏度)高約8倍。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在北半球的「冷極」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南半球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0年8月24日氣溫為–88.3℃。
6.3 電性
帶負電
原因:地球自西向東旋轉,而地磁場外部是從磁北極指向磁南極(即南極指向北極),所成的環形電流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帶負電的。
6.4 形狀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6.5 結構
直到17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才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眾不同的漂亮啊!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7.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大洋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於是,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的行星。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是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11 時代劃分編輯本段
序號 史前時代 距今單位:億年 主要事件
1 冥古宙、隱生代 45.7 地球出現
2 原生代 41.5 地球上出現第一個生物——細菌
3 酒神代 39.5 古細菌出現
4 早雨海代 38.5 地球上出現海洋和其他的水
5 太古宙、始太古代 38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形成
6 古太古代 36 藍綠藻出現
7 中太古代 32 原核生物進一步發展
8 新太古代 28 第一次冰河期
9 元古宙、成鐵紀 25
10 層侵紀 23
11 造山紀 20.5
12 古元古代、固結紀 18
13 蓋層紀 16
14 延展紀 14
15 中元古代、狹帶紀 12
16 拉伸紀 10 羅迪尼亞古陸形成
17 成冰紀 8.50 發生雪球事件
18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 6.3 ABC細胞生物出現
19 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 5.42 寒武紀滅絕事件
20 奧陶紀 4.883 魚類出現;海生藻類繁盛,
21 志留紀 4.437 陸生的裸蕨植物出現
22 泥盆紀 4.16 魚類繁榮;兩棲動物出現;昆蟲出現;種子植物出現;石松和木賊出現
23 石炭紀 3.592 昆蟲繁榮;爬行動物出現;煤炭森林;裸子植物出現;爬行動物出現
24 中生代、二疊紀 2.99 二疊紀滅絕事件,地球上95%生物滅絕;盤古大陸形成
25 三疊紀 2.51 恐龍出現;卵生哺乳動物出現
26 侏羅紀 1.996 有袋類哺乳動物出現;鳥類出現;裸子植物繁榮;被子植物出現
27 白堊紀 0.996. 恐龍的繁榮和滅絕、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地球上45%生物滅絕,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
28 新生代 0.655
11.4 地球節日
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遊行、集會和演講,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
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朝野,促使美國政府於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製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並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地球日」誕生後20年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被提上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
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環境保護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如1989年召開的44屆聯大、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等都討論了環境問題,並通過了關於環境保護的決議或宣言。這說明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有識之士都強烈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會使社會的文明進程受到巨大阻礙。
由於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1990年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為此,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以1990年4月22日為目標日期,舉行高級環境會晤,為締結多邊條約奠定基礎。呼籲各國採取積極步驟,達成協議,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同時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保護環境,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周年慶祝活動。
慶祝「地球日」20周年活動的呼籲,得到了五大洲各國和各種團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宣布,把4月22日作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並呼籲公民積極投身到改善環境的行動中去。「1990年地球日」協調委員會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訪了倫敦、巴黎、羅馬、波恩、布魯塞爾等地的活動小組,並得到明確的答復,同意將1990年的地球日作為國際地球日進行紀念。亞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織紀念活動。眾多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學生聯合會、青年發展與合作協會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球日」2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入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該活動最初在1970年的美國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Ⅵ if1012是什麼
IF是股指期貨
10年份
12月份
if1012即為10年12月的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就是以股票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雙方交易的是一定期限後的股票指數價格水平,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
Ⅶ 1012日是什麼意思
10月12日
Ⅷ 和天下香煙上的1012是什麼意思
是生產批號。生產批號是生產批號就是每一批產物的生產號碼。在工業生產中,雖然原料和工藝相同,但是每一批投料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還是有差異的。為了事後追蹤這批產品的責任,避免混雜不清,所以每一批產品都有相應的批號。它是用於識別「批」的一組數字或字母加數字。
一般由生產時間的年月日各二位數組成,但也有例外。衛生部1992年頒布的《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第七十六條規定了「批號」一詞的含義:用於識別「批」的一組數字或字母加數字。用之可以追溯和審查該批葯品的生產歷史。可以認為,這是對批號定義所作的具有法定意義的解釋。
(8)1012是巴西的什麼節日擴展閱讀:
香煙看年份:
1、首先觀察香煙的名稱:
一些特殊名稱的煙標,可以直接看出它的年代。如:紅衛、向陽等帶有明顯文革特徵的標,就應該是文革標。還有如:新世紀、21世紀等等大家一看便知是什麼時期的煙標了。
2、要注意相關的文字注釋:
有許多煙標上面都有比較獨特的文字注釋。如:紀念標,紀念第十一屆亞運會、紀念建國**周年、紀念香港回歸等等。
3、從煙草廠的名稱來判斷:
一般說來,早期煙廠以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外國煙廠名稱,以及沒有煙廠為主。建國初期的煙廠以公私合、地方國營、國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