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西信什麼宗教
巴西大多數信天主教.天主教,又稱公教,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詞彙稱呼所信仰的天主,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音譯加特力教,意譯公教。中國人根據明末耶穌會傳教士的翻譯,稱之為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取自中國一句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據1990年統計,全世界共有信徒近10億。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帝國在政治、社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漸分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東西兩派為教會最高權力和教義等問題長期爭論,終至1054年正式分裂。東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西派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紀曾深入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法律、學術、文化、教育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從中又分裂出與羅馬教廷脫離關系的新教(抗羅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發動了與之對立的反宗教改革,加強教廷權力,整肅教會紀律,同時成立耶穌會等組織,深入社會各階層進行加強天主教的活動。隨著歐洲列強相繼向海外擴張,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開展傳教,擴大了影響。在20世紀,面對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內部反對現代主義神學,反對共產主義等「錯誤學說」,另一方面也逐步改變僵硬立場,提出了革新和對話的方針,謀求與基督教各派及社會各方面進行合作。
天主教會的組織形式嚴格集中。它重視教階制,教階制分為神職教階和治權教階。神職教階有:教宗、主教、神父和執事。治權教階有教宗、主教、省區大主教、都主教、教區主教等,教宗具有最高權威,神聖不可侵犯,由樞機主教構成的樞機團選舉產生,樞機團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詢機構。天主教嚴格規定神職人員不得結婚,與俗人有明顯界限。修會由信徒組成,修士須發安貧、守貞、服從三願,並過集體生活。除教皇之外,公會議也具有至高權威。公會議由教皇主持召開,代表為世界各地區的主教。重要修會、修院領導人及著名神學家、教會法專家也常應邀參加。12世紀至今,天主教已召開過13次公會議。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會法令是12世紀中葉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紀時,《教會法大全》問世,20世紀初又修改簡編為《天主教會法典》,1983年,又頒布了更為簡明的新《天主教會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並尊瑪麗亞為聖母、九品天神之上、世人的母皇、人類的主保,還尊敬聖人聖女。教義統一,基本教義信條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恆、無限、全知、全能、全善,他創造世界和人類,並賞善罰惡;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道成肉身、聖子受難,復活升天,末日審判等。天主教認為教會為基督所創,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過教會才能獲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據亞歷山大派神學及奧古斯丁神學解釋教義,13世紀後,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體系逐步成為官方神學。20世紀後,新托馬斯主義、超性托馬斯主義也被用來論證天主教的信仰和教義。天主教把耶穌的誕生、復活、聖神降臨、聖母升天定為四大瞻禮,記於專門的教歷之上,每逢這些節日要舉行的大型彌撒為主的儀式。又設有聖洗、堅振、聖體、終傅、告解、神品、婚配七件聖事。聖洗、堅振、聖體是入門聖事。
『貳』 釋迦牟尼佛是哪個世界的佛
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教區,最小的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教區最大的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
釋迦摩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
其他的佛世界無量無邊,如葯師佛的琉璃光世界,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等等,經中能夠查到,網路裡面也有很多,很容易搜索到。
最好最殊勝的佛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釋迦世尊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經典《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說明十方世界佛都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連被稱為大乘最上的《華嚴經》末後,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菩薩文殊、普賢都帶領華藏世界五十一位次的菩薩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說明了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前導,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圓滿。
根據古來大德對無量壽經的參究,西方極樂世界就好比是其他諸佛凈土中最殊勝的地方,華藏世界好比美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美國的華盛頓特區,是同一凈土的不同區域,往生極樂凈土就是往生諸佛凈土,但是方法更簡單、更方便、不退轉、成就高、能力強還成佛快。所以被十方諸佛共同贊嘆、共同推薦給一切眾生。
『叄』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他信什麼教
原先信奉婆羅門教,是第二階級的帝剎利,但婆羅門將人分階級的交易不為悉多達接受,在經歷了生老病死的人間悲劇,他創立了眾生平等的佛教。
『肆』 釋迦牟尼創立了什麼宗教該宗教最基本的教義是什麼
佛教
教義就很長了
-- 佛教基本教義
【四諦】
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回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諦。亦名習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眾生,常時以來,由於貪瞋愚痴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
3、滅諦。亦名盡諦,為息滅、滅盡之意,滅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盤寂滅境界,即為解脫。
4、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三諦】
即空諦、假諦、中道諦。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諦理。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叫做空諦;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恆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諦的范疇,故稱為三諦之理。《始終心要》說:「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假諦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諦,圓融無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觀空時,無假無中無不空白;觀假時,無空無中無不假;觀中道時,無空無假無不中,名為圓融三諦。《中觀論·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被認為是圓融三諦的出處。
【二諦】
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或名勝義諦與名言諦。真俗二諦,中觀派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認為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俗二諦,就是空、有二諦。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觀認識而論,謂世俗諦是有,這是世間一般人的常識見解;言真諦為空是二乘聖者特有的超世見解。實際上,說有不住有,談空不落空,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諦的正觀。又世俗諦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諦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緣起,緣起與性空實際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對立而統一。所以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如《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為傳承或立論方法不同,對二諦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二諦是理,有的認為二諦是教。天台宗認為二諦或三諦是真實不虛的諦理,故雲:「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論宗認為真俗二諦是兩種真實不虛的言教:「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唯是教門,不關境理。」
【八正道】
佛教教義。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盤)的八種方法和途徑:1、正見。正確的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2、正思維。又稱正志,即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分別;3、正語。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5、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方便。又稱正精進,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觀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即堅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義。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認為只有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學都是邪見。因而把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餘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針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中一些派別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稱為中道。原始佛教對這種不苦不樂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視,列為四諦之一「道諦」的具體內容。對於八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的《佛說八正道經》、《增一阿含經》的《四諦品》和南傳《相應部經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義。亦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盤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俱舍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凈、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1、觀身不凈,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凈,身外眵淚涎唾等不凈,破除凈想的顛倒;2、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3、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4、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四正斷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4、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5、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2、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辯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7、舍覺支。舍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八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
『伍』 開創了佛教的釋迦牟尼究竟是印度人,還是尼泊爾人呢
當然是尼泊爾人了,所以說有很多人都會誤解釋迦摩尼是印度人,但其實他是尼泊爾人。
『陸』 釋迦牟尼福 是哪裡的人呀
【迦毗羅衛國】
古印度王國名,位於今尼泊爾王國提羅拉科特附近。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
『柒』 釋迦牟尼是哪個國家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
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 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
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 (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
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1、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為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為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2、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3、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
所謂「四門游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
『捌』 巴西信仰什麼教
巴西和葡萄牙風俗相似。信仰天主教。
巴西人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另外也還有少部分人信奉基督教新教、猶太教以及其他宗教。他們忌諱數字「13」,他們普遍認為「13」為不祥之數,是會給人帶來厄運或災難的數字。
因此,人們都忌諱見到、聽到「13」。在同客人閑聊中,不願議論與阿根廷有關的政治問題。他們對行文或通信中,別人代簽或以印章替代簽字的作法是不理解的,甚至認為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他們忌諱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忌諱絳紫紅花,因為這種花主要用於葬禮上;他們還把人死喻為黃葉落下,因此,棕黃色就成凶喪之色,很為人們所忌諱。忌用姆指和食指聯成圓圈,並將其餘三指向上升開,形成「OK」的手墊。認為這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表示。對未經許可私人宅門的人是極為討厭的。認為不懷好意的歹徒才愛這樣做。送禮忌諱送手帕。他們認為送手帕會引起吵嘴和不愉快。
巴西人飲食上忌吃奇形怪狀的水產品和用兩棲動物肉製作的菜品;也不愛吃用牛油製作的點心。
『玖』 釋迦牟尼是誰有何作為
釋迦牟尼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釋迦牟尼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後,世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圓寂於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歲,與我國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
據我國佛經記載,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富庶的小國,這就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年輕的凈飯王是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之人,後與毗鄰的拘利族天譬城主善覺大王的女兒摩耶結為夫妻。
王後40歲那年,才有了懷孕徵兆。懷胎10月後的一天,王後生下一個男孩。只見他相貌端麗、神態安詳,並無一般嬰孩的哭鬧表現。這就是後來成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喬達摩·悉達多。他的誕生地蘭毗尼園後來成為佛教徒世代朝拜的聖地。
在皇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釋迦牟尼一天天成長起來。
釋迦牟尼天姿聰慧、悟性極佳,少年時代,便養成了愛思考、愛提問的良好習慣。其父凈飯王期望他長大以後成為「轉輪聖王」,有意加以培養。他命兒子同釋迦族姓兒童約萬人一起到教書法師跋陀羅尼(意為「普友」)的學堂學習。釋迦牟尼很快就脫穎而出。對太子的博學多才,法師常常驚嘆不已。除此之外,太子還學習哲學、韻文、占學、數學、歷法、祭法、祈禱學、妖怪學、技藝、蛇學等多種知識與技能。
當釋迦牟尼長到17歲時,釋迦族姓的長輩們都來拜見國王,請求國王為太子選擇賢妃!凈飯王納言下詔,召集釋迦種姓年輕美貌的女子五百人,讓太子挑選。釋迦牟尼後來鍾情於一位名叫俱夷的女子,她父親是一名持杖者。持杖者說:我姓之宗法,須通曉技藝之人,才可把女兒嫁給他。使臣回稟國王,國王頗為不快。釋迦牟尼聽到後倒是極力贊同,應允七天後舉行技藝。比賽那天,五百多名釋迦族青年男子聚集到王宮競技場上,約定比賽數學、文字、音律、劍術、角力、射箭、騎馬、游泳、跑步等項目。釋迦牟尼在全部項目中都占優勢,最終獲勝。持杖者心悅誠服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在當時社會里,婆羅門教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教義規定青年人要經歷四種生活,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棲期、遊行期。釋迦牟尼就是順從這個社會習慣,進行了四方出遊。
釋迦牟尼成婚後,並未改其沉思的習慣,他對見到的任何一種現象都能作長時間的思考。
一日,釋迦牟尼及隨從數十人乘車馬從東門出遊。在郊外野徑旁,一個老人拄杖而過。駕車者告之:此人為老所迫,「老」非國法,眾人至壯被老殘。太子想像著父母妻氏乃至自己,不論此時多麼年輕富有,終將老去,實在讓人痛苦!於是游興頓無,命起駕回宮。
幾日後,釋迦牟尼又從南門出宮郊遊,行至不遠,見一病人,駕車者告之:此人已被病纏身,病危常在將近死。太子心想,患病之人周身無力,即使頭腦聰銳手足健全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多麼令人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呢?回宮後,他整日為尋思這個問題愁眉不展,國王見了甚是擔憂。
過了幾日,釋迦牟尼又啟請出遊西門。出城不久,遇見四人抬著一具棺材迎面走來,死者家屬跟在後面,捶胸頓足呼號哭泣。駕車者告之:瞻州次是已死人。釋迦牟尼想,怎樣才能使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怎樣才能使疾病遠離,生命長存呢?回宮以後,悶坐苦思,憂形於色。
過了十幾日,釋迦牟尼始終未找到答案,於是啟奏凈飯王,要出遊北門。剛出北門,遇見一比丘(和尚),駕車者告之:此人名丘僧。此時丘僧走近說:解脫之道,不在王宮在山林。釋迦牟尼大受震動,心想:這就是我苦苦追尋的事業啊!於是下定決心舍棄王位,離家尋找解脫之道。這時釋迦牟尼已經29歲,妻子俱夷即將分娩。
北門出遊回來第二天,釋迦牟尼前去拜見凈飯王,說道:恩愛聚會,必有離別。願父王許我出家,為眾生尋求一條解除痛苦的途徑。凈飯王聽後非常難過,他想盡一切辦法挽留太子。但釋迦牟尼一心謀劃著如何逃出城去。
第七天晚上,釋迦牟尼趁眾人睏乏歇息的機會,偷偷溜出寢宮,來到馬廄,叫醒車夫,讓他駕車送他出城。
釋迦牟尼逃出王宮,經過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離開迦毗羅衛國,來到「毗舍離城」(古印度一國名,第二次經典結集處)外跋伽婆仙人苦行林。當時矢志的跋伽正在這里苦修。釋迦牟尼看見許多修苦行的婆羅門,釋迦牟尼待了幾日,認為修苦行不能獲解脫之道,便告辭跋迦,繼續尋找真諦。
卻說凈飯王發現太子出走後,立即派出王師大臣及許多隨從,由車夫領路,急追而來。釋迦牟尼正想前往摩揭陀國的灰白山中尋道,在半途就被追上。王師及大臣百般規勸,仍不見太子回心轉意,於是留下橋陳如等五人跟隨太子,率餘下眾人回宮復命去了。
釋迦牟尼繼續南行,他們渡過凶險的恆河,來到摩揭陀國(古印度國名,王舍城之所在國),受到國王頻毗婆羅的熱情款待。
釋迦牟尼帶領五人渡過尼連禪河,來到河邊的迦暗山修行地。此後,他先後尋訪了新學派領袖、年逾百歲的阿羅邏迦羅摩和數論先師優陀迦羅摩子,並且吸收了二位大師的禪定觀想方法。
釋迦牟尼離開兩位數論大師後,又到了伽耶,當時在尼連禪岸邊的苦行村,住著許多苦行者,面對苦修盛行的當時社會,釋迦牟尼一時找不到更佳的修行方法。他想:五濁使世道險惡、人心叵測,我為自身清凈,破除邪謬,普渡眾生,應當修禁行和苦行。於是他就這樣修行了六年。《佛本行集經》中對他的修行結果有如下記載:身體羸疲,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力氣。六年苦修,使釋迦牟尼的體質大大受到了損害。
六年後的一天早晨,太子來到尼連禪河邊飲水,他看見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心中不禁悲嘆:六年苦修,殘身傷智,徒勞無益。若丟掉苦行,仍像先前居家沉思,或許能獲得解脫之道。於是決定凈身進食。
太子走進尼連禪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積沉下來的污垢。由於身體十分虛弱,洗浴後感到頭昏眼花,攀著一根樹枝才上了岸。
這時,一個叫善生的村姑沿河而來,她獻上鮮牛乳救了釋迦牟尼。隨從橋陳如等三人見太子喝了牛乳,以為他意志已滅,前功盡棄,大為氣惱,紛紛離他而去。
釋迦牟尼不久來到佛陀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釋迦牟尼端正身體,並發誓不獲誓不起此坐,便默坐進入禪定境界。
他在畢缽樹下連坐了七天七夜,未進一粒米粟。
到第七天黎明,釋迦牟尼忽然感到長期縈繞在頭腦里千絲萬縷的疑難全部釋然,混沌已久的大腦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原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萬物變化的惟一歸宿就是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因果必循環。人生如舟,苦海無涯,只有斷絕一切慾望,多積累施捨的善行,才能消除煩惱,才能寧靜地忍受各種痛苦,得到真正的解脫。這就是釋迦牟尼所證得的「正覺」。
從此,釋迦牟尼成為佛陀(簡稱佛,意思是覺者,智者)。釋迦牟尼成佛這一天是公元前五三○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那年他35歲。
此後的釋迦牟尼因到處傳播佛教而受人敬仰。
釋迦牟尼成佛後,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尋找跟隨他多年的橋陳如等五人。
釋迦牟尼尋到他們後,開始向他們傳授自己的法道。
釋迦牟尼的初次說法,完全征服了橋陳如五人的心。他們一齊跪拜,乞求佛陀收他們為徒,這就是釋迦牟尼最初的五個弟子,野鹿苑是他得道後第一次傳授經法的所在地。
在鹿野苑最初說法後,釋迦牟尼暫時行走在縛羅迦河的沿岸。為眾人排憂解難、指點迷津,傳播佛教,不久就收了弟子六十多人,師徒眾人在縛迦河岸傳道。後來釋迦牟尼讓六十佛徒分散而去,雲游四海,佛教廣泛地傳播起來。
釋迦牟尼在35歲至80歲的44年間,雲游印度各地,向人們傳布教法,普度眾生。盡管他擁有上千名弟子、上萬個信徒,仍身遭諸多不幸。當時,婆羅門教是佛教興起前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它嚴格劃分人的等級優劣,以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而佛教主張一切教徒皆情同手足,不論貴賤,它的教義對婆教產生了巨大沖擊。於是釋迦牟尼成為被誹謗和詆毀的對象。
在他晚年時候,教團還發生過分裂現象。
此外,釋迦牟尼為協調僧團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使之和睦統一,為了制約比丘和比丘尼的行為,有利於他們的修行和擴大佛教影響,制定了這樣那樣的戒規。為此釋迦牟尼也遭到非議。但他善惡兼容,不計前嫌,最終令萬人傾服,受萬人朝拜。
釋迦牟尼為傳播佛教奔波勞碌了一生,於公元前486年圓寂(涅槃)在拘屍那伽城(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的跋提河邊。
釋迦牟尼死後,古印度各國為爭奪他的遺骨(「舍利」,火化後呈珠狀物)而大動干戈。後經調解,決定將遺骨骨灰分成八份,各自帶回「舍利塔」供養。此外,當地人還搜集釋迦牟尼的毛發、衣物,建塔封存供養。這些「舍利塔」至今古風猶存。供八方遊人瞻仰、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