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西歷史
巴西歷史
巴西聯邦共和國位於南美洲東部。面積 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 13556萬(1986),白人約佔54%,混血種人約佔38%,其他為黑人、印第安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首都巴西利亞。
葡萄牙人殖民統治時期(1500~1822) 巴西古代印第安人主要屬於圖皮-瓜拉尼、熱斯、加勒比、努阿魯亞克等 4個部落集團。16世紀以前,尚處於原始公社階段。
1500年葡萄牙探險家P.┭.卡布拉爾率船隊橫渡大西洋,4月22日發現了這塊陸地,並宣布為葡萄牙屬地。當地盛產一種叫做「巴西木」的紅木,從中可以提煉出當時被認為十分貴重的染料,所以歐洲人後來就以「巴西」稱呼這一地區。1530年,葡萄牙王室派M.A.de索薩率領移民到巴西。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建立居留地,1534~1536年將巴西沿海至《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定的界線以東地區,劃分成14個「封地」,作為世襲領地分封給封建主統治。1549年王室委任T.de索薩為第一任總督,統一管轄各「封地」,並建薩爾瓦多城(又稱巴伊亞)為首府。此後,葡萄牙移民逐漸增加。1580年,葡萄牙王位為西班牙王室繼承,國土被合並於西班牙;西班牙王室在葡萄牙設立印度及海外領地事務院,負責管理巴西。1624年,荷蘭人佔領巴西東北部大片土地,一直統治到1654年。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另設海外事務院管理巴西。1763年葡萄牙政府把巴西總督首府從薩爾瓦多遷往裡約熱內盧。
在殖民統治初期,葡萄牙人為尋找黃金和捕捉印第安人為奴隸,不斷擴張巴西疆土。封建領主把大批掠奪來的土地賞給有功的軍官和移民,於是在巴西逐漸形成許多大庄園和大種植園。殖民者強迫捕捉來的印第安人從事奴役性的繁重勞動,大批印第安奴隸被殘酷折磨而死,或是逃亡叢林地帶。由於勞動力不足,1532年起殖民者開始從非洲運入黑奴,至1585年巴西已擁有 1.4萬多黑奴,成為當地的主要生產者。殖民地經濟以農業為主,咖啡、棉花和甘蔗種植業以及畜牧業都有較大發展。1694年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大金礦,1729年又發現豐富的金剛石礦,采礦業隨之發展起來。
面對殖民者的壓迫和奴役,巴西人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1558年印第安艾莫雷人與鄰近部落結成聯盟,幾乎把葡萄牙殖民者趕出兩個「封地」。1572年,起義的印第安人曾占據 300多個村莊。1686年巴西東北地區爆發 1.5萬多印第安人參加的暴動,最後迫使葡萄牙殖民者求和。1750~1756年,瓜拉尼部族反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戰爭,曾把耶穌會教士爭取到自己一邊。由於人民的反抗斗爭,葡萄牙王室被迫於18世紀多次頒發禁止以印第安人為奴的敕令。與此同時,黑奴的斗爭也十分激烈。1630~1697年,黑奴在伯南布哥舉行起義,並按照非洲社會的組織形式成立了「帕爾馬雷斯共和國」(見帕爾馬雷斯起義)。巴西的土生白人不滿宗主國的歧視,也不斷舉行起義。1660~1666年間,里約熱內盧和累西腓的居民發動起義並奪取政權,最後遭到鎮壓。1684年,馬拉尼昂的土生白人在貝克曼領導下,成立由貴族、僧侶和商人聯合組成的洪達,逮捕地方當局代表。1710~1711年,伯南布哥地區的土生白人也舉行過大起義。
18世紀末,隨著種植園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巴西人民要求擺脫葡萄牙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1789年,蒂拉登特斯在米納斯吉拉斯密謀組織武裝暴動,要求建立共和國,因叛徒告密而失敗。1798年,在巴伊亞又發生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秘密活動,亦遭鎮壓。這些斗爭推動了巴西獨立運動的發展。
1807年,葡萄牙王室為躲避拿破崙一世入侵,逃往巴西里約熱內盧。1815年12月,若昂親王為緩和巴西人民的反抗情緒,宣布巴西與葡萄牙處於平等地位,成立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1816年,若昂親王即位,任「聯合王國」國王,稱若昂六世。葡萄牙王室駐巴西期間,採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如開放巴西港口,取消王室的壟斷專營政策,出版報刊,建立劇院、圖書館、學校和醫院等。但若昂六世的腐朽統治,引起人民不滿。1817年伯南布哥人民起義,成立共和國,結果遭到鎮壓(見伯南布哥起義)。1820年葡萄牙本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若昂六世將王室遷回葡萄牙,並任命王子佩德羅為巴西攝政王。同年,葡萄牙議會向巴西下達各省直屬里斯本的命令,並令佩德羅立即返回葡萄牙。這些命令激起了巴西人民的憤怒,獨立運動席捲全國。佩德羅為保持布拉干薩王族的統治地位,於1822年9月7日宣布巴西獨立,成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 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1825~1828年巴西與阿根廷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見烏拉圭戰爭),以失敗告終。專制統治引起人民群眾廣泛不滿,戰爭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黑人也不斷舉行起義。1831年裡約熱內盧等地的居民發動起義,軍隊也加入起義者的行列,最後迫使佩德羅一世讓位給他 5歲的兒子,即佩德羅二世。
佩德羅二世即位後, 由三人攝 政委員會主持政務。1833~1849年,巴拉、南里奧格蘭德、巴伊亞、馬拉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基本目標是取消君主制、廢除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最後均遭鎮壓。佩德羅二世於1840年 7月提前親政。他利用30年代中期出現的兩個重要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交替管理政務,自己則保持最後裁決權。執政期間,工農業有所發展,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橡膠在對外貿易中佔有顯著地位,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但奴隸制度和專制統治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長年對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戰爭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70年代後,巴西人民掀起大規模的廢奴與共和運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布廢除奴隸制。1889年11月15日,軍隊與共和黨人聯合推翻帝國,組成以M.D.da豐塞卡為首的臨時政府。
共和國建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9~1945) 1891年 2月24日,國會通過憲法,定國名為巴西合眾國。25日舉行選舉,豐塞卡當選為首屆總統。共和國成立後,大種植園經濟仍佔主要地位。工農業生產有所增長。20世紀初,巴西咖啡產量已佔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但人民群眾的生活並未改善,工人罷工、農民奪地、士兵起義不斷發生。1893~1897年,巴伊亞腹地發生卡努杜斯農民起義;1911~1916年,南部地區發生康特斯塔多農民戰爭。20世紀初,工人運動興起。1922年巴西共產黨成立。1924年,以「尉官派」為主的軍人舉行起義,而後稱為「普雷斯特斯縱隊」的起義部隊轉戰 13州,行程2.5萬多公里,堅持戰斗到1927年,給地主資產階級的統治以沉重打擊。1929年,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巴西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1930年10月,巴西幾個州同時發生反政府武裝暴動,以G.D.瓦加斯為首的自由主義者同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了新興資產階級與自由派地主的聯合政權。11月初,瓦加斯就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臨時政府頒布新憲法。同年瓦加斯當選正式總統。他執政期間,宣布將地下資源收歸國有,採取優先發展民族工業和實現農業經濟多樣化的方針,使經濟有較大發展。1937年他解散所有立法機構和政黨,進一步鞏固了獨裁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瓦加斯政府保持中立。1942年對德、意宣戰。大戰期間,巴西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速發展本國經濟。1945年瓦加斯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巴西(1945~1985)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進一步推行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採取了一些抵制外資的措施,經濟有較大的發展。1954年發生軍事政變,瓦加斯自殺。1956年起,J.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J.da S.誇德羅斯、J.B.古拉特先後任總統。他們基本上繼承了瓦加斯的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1960年將首都遷到巴西利亞(見彩圖)。1964年3月3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古拉特政府,建立了以H.C.布朗庫為總統的軍人政權。此後,C.席爾瓦、E.G.梅迪西先後任總統。這 3屆軍政府在政治上取消民主制度,實行獨裁統治;經濟上鼓勵利用外資,限制通貨膨脹,對財政經濟機構進行改組,促進了經濟發展。1968~197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10%以上。1969年 10月30日改國名為聯邦共和國。1974~1979年E.蓋澤爾任總統,提出逐步實行有控制的「民主開放」政策。1974年8月15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3月,J.B.de菲格雷多就任總統。他繼續推行「民主開放」政策,採取了一些准備向文官執政過渡的措施,如實行大赦,恢復多黨制和州長與聯邦參議員直接選舉制等;對外實行獨立外交,宣稱巴西屬於第三世界。1974~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 7.1%。1981~1983年經濟衰退,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降10.6%。1984年經濟緩慢回升。目前巴西的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85年巴西民主運動黨和自由陣線黨聯合競選獲勝,由坦克雷多任總統。同年坦克雷多病逝,由副總統J.S.科斯塔接任總統。新政府把「和平、自主、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定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則。
B. 中國古代的"巴西"是指現在的哪個地方
中國古代的"巴西"是指現在的四川一帶。
巴郡是中國古代的郡級行政區,轄今天重慶和四川兩省部分區域。
秦於秦惠文王後元9年(前316年)置巴郡。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墊江以北為巴郡,江州至臨江(今重慶忠縣)為永寧郡、朐忍(治今重慶雲陽縣)至魚復(治今重慶奉節縣)為固陵郡。
建安六年(201年),永寧郡復稱巴郡,郡治江州縣。南齊移治今重慶巴南區。
隋開皇三年(583年)巴郡廢。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渝州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巴郡為渝州。至此,巴郡的名稱不再使用。
C. 巴西的歷史沿革
古代巴西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他將這片土地命名為「聖十字架」,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
16世紀30年代葡派遠征隊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總督。其後整個殖民地在葡萄牙統治下,順著大西洋沿岸結成一體。1555年法國入侵,佔領了相當於今天的里約熱內盧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設立一個法屬殖民地的據點。然而由於法國人無法自歐洲吸引殖民者前來,所以終於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約。兩年之後,葡萄牙人創建了里約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統治權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臨挑戰。
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遷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遷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羅留巴任攝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脫離葡萄牙獨立,建立巴西帝國。接著加冕稱帝,稱佩德羅一世。1824年巴西頒布憲法。1825年,葡萄牙承認巴西獨立。
帝國時期(1822~1889)巴西帝國成立後,布拉干薩王朝的體制和葡萄牙貴族勢力原封未動,大庄園制和奴隸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於英國。佩德羅一世實行專制統治,1823年強行解散議會,接著又用武力鎮壓了東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義。
1889年11月15日豐塞卡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眾國。新政府打著「秩序和進步」的口號,並以總統制為基礎來加強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三產量的咖啡之外,在經濟上也締造了佳績。後來在19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恐慌下,「咖啡經濟」受到了沉痛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政變、獨裁統治和君主立憲等體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1964年巴軍人政變上台,1967年改國名為巴西聯邦共和國。1985年3月軍政府還政於民。1989年11月15日,巴舉行了近30年來第一次全民直接選舉,費爾南多·科洛爾當選總統。1992年12月29日,科洛爾總統因涉嫌受賄被迫宣布辭職,副總統伊塔馬爾·佛朗哥即日接任總統。1994年10月3日,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國大選中獲勝,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總統。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當選。1999年1月1日,卡多佐就任巴第39任總統,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2002年10月,以勞工黨為首的左翼政黨聯盟候選人盧拉贏得大選,成為巴歷史上首位直選左翼總統。2006年10月,盧拉戰勝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阿爾克敏,獲得連任。2010年10月迪爾瑪·羅塞芙作為勞工黨候選人贏得大選。

D. 巴西在唐朝叫什麼
古代巴西為印地安人居住地。
直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並宣布歸葡萄牙所有。由於葡殖民者的掠奪是從砍伐巴西紅木開始的,「紅木」(Brasil)一詞逐漸代替了「聖十字架」,成為巴西國名,並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譯為「巴西」。
E. 世界各國古代都叫什麼
中國:中央之邦;
日本:古稱「倭」「大和」,分別為「山峽」與「多山之地」之意;最早使用「日本」一詞,為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前後。
朝鮮:古稱「高麗」,系山高水麗之意,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改國號為「朝鮮」,意為「早晨清新的國家」;
泰國:古稱「暹羅」,指稱皮膚較黑的部族;1939年改國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緬甸:宋以緬甸山區遙遠,道路阻隔,應而稱之為「緬」(遙遠之意);
柬埔寨:漢稱「扶南」,為「山地之王」意,後稱真臘,明開始稱「柬埔寨」;
寮國:以國內主要民族「寮」族得稱;
越南:~~~
馬來西亞:在梵文中意為「黃金之國』;
新加坡:「獅子城」之意;
菲律賓:西班牙殖民者以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以希臘文「水」和『島「組成,,表示其既為海國,,又為島國;
汶萊:馬來語中意為「水果」,專指芒果;
東帝汶:在帝汶東部。帝汶在印尼語中意為「東方」,因其位於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邊得名;
印度:因信得河而來,古時印度人以信度表示河流;
巴基斯坦:意為「清真之國」;
孟加拉國:因主要民族得稱;
尼泊爾:藏語中意為「木頭房子」;
不丹:出自梵文,意為「吐魯番的邊疆」;
錫金:尼泊爾語中意為「新地方」;
斯里蘭卡:僧加羅語意為「光明,燦爛,富裕的土地」;
馬爾地夫:梵文「島嶼」;
阿富汗:因國內主要民族「阿富汗族」得稱;
伊朗:從「雅利安人」衍生而來,波斯語中意為「貴人」;
伊拉克:阿拉伯語中意為「血管」,,指流經伊拉克的兩河;
黎巴嫩:在古腓尼基語中意為「白色的山嶺」,指山頂積雪;
約旦:因「約旦河」得名,在希伯來語中,「約旦」意為「咆哮」之意;
土耳其:突厥;
塞普勒斯:希臘文中「銅』之意;
沙烏地阿拉伯:從統治家族「沙特」得名,「沙特」意為「幸福」;
科威特:阿拉伯語中「小城堡」之意;
阿曼:「寧靜的土地」;
葉門:右邊之意,,即:站在麥加,面向東方,葉門即在其右;
巴林:巴林島;
阿聯酋:。。。。。
澳大利亞:拉丁文中意為「南方的大陸」,古時,托勒密推想,北方既有陸地,南方也必有一塊陸地;
紐西蘭:來源於荷蘭語,意為「新的海中陸地」;
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一詞源於馬來文,意為「卷頭發」,「新幾內亞」為殖民者荷蘭人所起,因當時初登上島,見當地居民皮膚黝黑,很像西非幾內亞人;
索羅門群島:源於聖經故事所羅門王藏寶之地;
斐濟:得名於其主島「維提島」;
湯加:當地土著名稱,意為「聖地」;
吉里巴斯:原稱吉兒伯特,為發現本島之殖民探險家名字;
埃及:埃及人讀作:迷死兒,阿拉伯語意為「遼闊的土地」;
利比亞:歷史悠久,不可考,希臘時代泛指埃及以西所有非洲大陸;
突尼西亞:得名自其首都突尼西亞城,,乃阿拉伯人擴張時,為攻打柏柏爾人之加太基而建立的要塞「塔爾欣」之誤稱;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群島」之意,指被沙漠包圍的綠洲;
茅利塔尼亞:「摩爾人之國家」;
塞內加爾:得名於塞內加爾河;
甘比亞:因河得名;
幾內亞:在土著蘇蘇人語中意為「魔鬼」,西方殖民者初登上陸,土著人以為是魔鬼,大叫「幾內亞」,西方人以為此即為當地地名,,顧命名為「幾內亞」;
獅子山:葡萄牙語中意為「獅子山」,;
賴比瑞亞:取義拉丁文「自由的土地」,為美國殖民協會安置釋放黑奴向當地酋長購買的土地;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迦納:古代迦納王國;
多哥:瀉湖之濱,因其海岸多瀉湖;
奈及利亞:得名於尼日河,「尼日」在柏柏爾語中即為「河」之意;
尼日:~~~~
維德角:得名於非洲西角,維德角;
查德:得名於查德湖,當地語「一片汪洋」之意;
剛果:剛果河;
中非:~~~
喀麥隆:葡萄牙語「大龍蝦」之意,為當時葡萄牙殖民者在河口捕魚時捕到大量龍蝦得名;
加彭:當地河口形狀似當時葡萄牙殖民者衣服的名稱「卡膀」;
安哥拉:得名於班圖國家姆本杜王國的恩哥拉國王;
衣索比亞:「黝黑的面容」,古埃及人誤以為當地人的皮膚是由於太陽烤炙所致;
吉布地:當地語意為「我的鍋」,傳說西方人來到後問一位正在煮飯的老人此地如何稱呼,老人誤以為問他,這是什麼東西,,回答:我的鍋~~
索馬里:當地人以為是一位古代富人的名字;
肯亞:班圖語「鴕鳥」之意,因肯亞山被當地人比喻為鴕鳥;
坦尚尼亞:坦嶱尼碦與桑幾巴爾人的國家。「坦嶱尼碦」意為水的交匯處,指坦嶱尼碦湖,「桑幾巴爾」為波斯語「黑人土地」之意;
尚比亞:要求獨立的民族主義者政黨的名稱,以贊比西河得名;
辛巴威:「石頭城」之意,國內有古代遺址「大辛巴威遺址」;
莫三比克:原為一古代城堡的名稱;
馬達加斯加:葡萄牙殖民者誤以為此地為摩加迪沙王國,錯誤的拼音和錯誤的讀法所致;
葛摩:阿拉伯語「月亮」之意;
挪威:北方航道之意,指沿海岸線的航道;
芬蘭:得名於主要民族芬蘭人;
瑞典:由中世紀一古國名演化而來;
丹麥:丹人的國家;
冰島:當地居民不願再有移民過來,顧給此地取了個嚇人的名字「冰島」~~
英國:不列顛,古不列當人居住於此,初被稱為布列頓尼亞。
愛爾蘭:「綠色」之意;
荷蘭:「森林之國家」;
比利時:來源於古貝爾基人,意為「勇敢」之意;
盧森堡:古薩克森語「小城鎮」之意;
法國:源自「法蘭克人」,意為「自由人」;
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國家」;
保加利亞:來與於突厥人保加爾族;
阿爾巴尼亞:積雪的山嶽;
義大利:~~~~~,小牛生長的地方??
聖馬利諾:聖徒馬力諾;
馬爾他:腓尼基語「庇護所」之意;
摩納哥:據稱為古希臘英雄海格力斯所建,意為「隱士」;
安道爾:·古代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一個小緩沖國;
西班牙:來自於希臘語「兔子」因當時腓尼基人來到時,發現當地兔子很多;
葡萄牙:「溫暖的港灣」,波爾圖,,後來泛指全國;
匈牙利:匈人的國家;
奧地利:「東方地區」,查理曼時代此地為查理曼帝國的東部邊境;
瑞士:來自其一個州的名字,意為焚燒,原來,這里為森林,焚燒後適合人居;
德國:人民的國家??
俄羅斯:源於羅斯,指由斯堪的納維亞南下的瓦蘭幾亞人;
加拿大:易洛魁語「棚戶」之意,,初法國探險家來此,問當地居民此為何處,答曰:棚戶~;
美國:~~~~~~不講~
墨西哥:來源於阿茲特克人戰神名;
瓜地馬拉:當地印第安語「森林之國」;
貝里斯:一個海盜名;
宏都拉斯:西語「無底深淵」;
哥斯大黎加:富裕的海岸;
巴拿馬:當地印第安人稱呼,意為「魚鄉」;
巴哈馬:「淺灘」之意,得名於當地地勢;
古巴:一個土著部族名稱;
海地:當地印第安語「高山」之意;
格瑞那達:「石榴」,形似石榴;
巴貝多:「長鬍子」,當地一種無花果很像鬍子;
巴西:紅木;
厄瓜多:古人稱,「太陽之路」;
哥倫比亞:~~~~~不講;
委內瑞拉:小威尼斯,殖民者初到此地發現當地居民住在湖邊的吊樓里,,似威尼斯;
蘇利南:部族名;
秘魯:玉米之倉;
智利:世界邊緣;
玻利維亞:玻利瓦爾;
巴拉圭:一條彩色的河流;
烏拉圭:貝殼之河;
阿根廷:銀;
F. 巴西的別稱是什麼
巴西的別稱是足球王國。
巴西即巴西聯邦共和國,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巴西作為一個民族大融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地區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是2014年世界盃舉辦國。
G. 巴西在文言文中代表什麼地方
巴西,中國古代郡名,屬於益州。巴西郡,是東漢末年至隋朝期間,中國在今天四川和重慶地區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巴西意為「巴郡以西」,與同時期的巴郡、巴東郡合稱「三巴」,但實際位置上巴西郡大致在巴郡以北,巴東郡以西。
H. 巴西被稱為什麼 巴西的別稱是什麼
巴西被稱為『足球王國』,另外因為巴西是世界山最大的咖啡出口國、生產國,所以巴西還有『咖啡王國』之稱。
巴西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紀初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建立巴西帝國[3],1889年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1891年建立合眾國。1967年改為現國名。
巴西的文化具有多重民族的特性,作為一個民族大融爐,有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等地的移民。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運動。

(8)古代稱巴西叫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西面和南面均與南美洲任意一個國家接壤(智利、厄瓜多除外)。
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排行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