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狂歡節是不是巴西獨創的
不是喔~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雖然這些節日舉行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都在2、3月份舉行。狂歡節的由來: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有些地區還把它稱之為謝肉節和懺悔節。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系。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lent)。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里,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民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重要節日。 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制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人們普遍認為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天主教想壓制所有異教徒的思想,卻未能取消狂歡節,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歷,即感恩節。在歐洲,尤其是葡萄牙,人們用拋舉同伴和戴著面具到街上跳舞來慶賀。後來葡萄牙把傳統帶到了殖民地巴西。不過有人認為,巴西的狂歡節不同於傳統的狂歡節,可能是來源於巴西的非洲黑人對本土文化的崇拜,還有人認為它或許是非洲和伊比利亞兩種文化的混合體。 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歷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們戴著假面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惡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裡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藉此機會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義大利飯店的老闆娘分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綵帶裝飾了飯店,准備了五彩紙屑,一大群人到這里跳起了新大陸時興的波爾卡舞,這種風格的舞會一直延續到1846年。那時從歐洲剛回國藝術家克拉拉德瑪斯特羅(CLARA DEL MASTRO)帶了一夥戲劇演員,他們在一家劇場舉行了當時義大利十分遊行的假面舞會。後來,人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紛紛在其他的劇場效仿。幾年後,假面舞會越來越紅火,起初還站在一邊觀望的富貴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惡作劇從此銷聲匿跡了。 1879年有一則舞會廣告是這樣寫的: 早場舞會上午11時至下午2時,交響樂隊伴奏,門票每位1000雷亞爾(REIS),下午場5-9時,地點在喬治廣場(GEORGEOUS SQUARE),晚場9點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樂部的化裝晚會上,人們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愛用的金屬打擊樂器。後來,由當地的鐵匠和採石工人搞出來的化裝人物形象大獲成功,這是一個打著大號非洲鼓,留著八字小胡須的假面人,他滿面春風,熱情、厚道,成了倍受喜愛的形象,這就是無人不知的"澤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實,大叔正好代表了歡快的巴西人在節日里的心情。澤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年巴西狂歡節的代表歌曲。歌詞大意為:"你是個好心的人,澤佩雷依拉萬歲!為了今天的狂歡節,我們一醉方休,萬歲!" 狂歡節最初是作為天主教的主要節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舉行,歷時三天,現已改為從星期六開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國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來,巴西的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沖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個民間的節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經把一年的時間分成了"節前"和"節後"這兩個時間段,這與中國的農歷春節對中國人的影響有些類似。狂歡節的習俗:
狂歡節為期四天,每年的2月中下旬舉行。據說巴西狂歡節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羅馬教皇下令封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宮前舉行慶祝活動。教徒們輕歌曼舞、手舞足蹈,整個羅馬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從此狂歡節被正式確定並在歐洲廣為流傳,後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1641年,在薩爾瓦多舉行了馬隊和花車的遊行,從而開創了巴西歡度狂歡節的先河。1846年,巴西首次舉行狂歡節化裝舞會。到了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巴西奴隸貿易的逐步取消和奴隸制的最後廢除,廣大黑人興高采烈地加入了狂歡節的遊行大軍,在非洲傳統樂器的伴奏下,跳起帶有濃郁非洲風格的舞蹈。1889年巴西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後,狂歡節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變化,桑巴舞逐漸成為節日的主角。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今天這種盛況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聯歡活動。 節日雖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節日前的一兩個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團體就著手准備節日的慶祝活動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節日的盛裝,街道兩邊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約熱內盧大看台最佳的包廂票價雖高達千餘美元,但被早早地搶購一空。 狂歡節那四天,狂歡的熱浪席捲整個巴西,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艷裝濃抹,載歌載舞,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葯店、醫院和酒吧之外,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學校放假,真可謂「誰也不屬於誰,誰也管不了誰」。有錢人金裝玉飾自不待言,就是窮苦人家湊熱鬧也要稍整衣帽,敲著空罐頭盒子,叮叮當當地投入狂歡的人流,彷彿一年一度不狂歡一下,明天就沒有好運氣。人們忘掉了富裕和貧窮,忘掉了憂愁和煩惱,忘掉了緊張和疲勞,只剩下歡和樂。此時,全國上下不分高低貴賤,不分種族膚色,都似一朵朵歡樂的浪花匯入了歡樂的海洋。這種歡樂的氣氛也感染著來自異鄉的旅行者,不少外國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 最為熱烈、緊張、歡快的要數桑巴舞。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跟隨著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音樂舞蹈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跳桑巴舞時,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早在1928年,里約熱內盧就出現了被稱為「桑巴舞學校」的表演團體。從那時起到現在,「桑巴舞學校」一直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桑巴舞大賽的主角。在狂歡節來臨前的幾個月內,各桑巴舞表演團體便要趕排舞蹈、創作樂曲、自製獨特的服飾和彩車,進行精心排練,選出訓練有素的舞蹈「國王」和「王後」。 桑巴舞化裝遊行時,為首的開路隊員簇擁著自己所屬團體的名稱和標志,其後的遊行隊伍打頭的由負責人、作曲者和彩車設計人等頭面人物組成。他們身穿筆挺的禮服,微笑著頻頻向四周圍觀的人群招手致意。緊隨其後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色彩紛呈的女子遊行隊伍。她們身著艷麗的寬擺衣裙,有的頭戴羽頭帽,也有的面戴假面具。女子遊行隊伍兩側或前後是數百人的男子打擊樂隊,樂手們身著由無數金屬片鑲成的衣褲,在燦爛的陽光下金光閃爍。他們興高采烈地吹吹打打煞是熱鬧。再後就是彩車和桑巴舞隊了,彩車上站著的是被選為「國王」和「王後」的俊男靚女,他們春風滿面地笑著向人群頻頻拋飛吻。其後是讓人欣喜若狂的桑巴舞隊,舞者服飾各異,爭芳斗艷,隨著舞曲,邊歌邊舞,這是一種以腰、臀、腹劇烈抖動大幅度搖擺的舞蹈。舞者神采飛揚,觀者如痴似呆,不論是舞者還是觀者,人們忘記一切煩惱,忘卻了姓啥叫啥,忘卻了吃喝,其熱烈痴迷的程度幾乎達到了瘋狂。 各地的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會。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狂歡節是巴西最大的節日,但最負盛名的當屬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該市狂歡節以其參加桑巴舞大賽演員人數之多,服裝之華麗,持續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堪稱世界之最。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開幕當天,里約熱內盧市市長在市長官邸,親手將城門的金鑰匙交給被稱作「莫莫王」的「狂歡節國王」,象徵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正式開始。自此,在長達一周的狂歡節中,整個里約熱內盧城都要由「狂歡節國王」「統治」,全體市民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狂歡。 「莫莫王」並不會真正坐到市長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在全城沸騰、全民狂歡的節日期間,「莫莫王」只要好好帶領大家盡情跳舞、盡情享樂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長使命。 「莫莫王」一般在狂歡節開幕前兩個月由市民選出,同時產生的還有一名「狂歡節王後」和兩名「狂歡節公主」。他們將作為里約熱內盧桑巴舞隊的領袖參加狂歡節的綵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擁有無限榮譽。 交鑰匙儀式之前,「莫莫王」還與化裝成巴西皇室成員的演員在街上進行馬車巡遊。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既是為了紀念巴西第一位君主——佩德羅一世抵達巴西200周年,也是為了增加狂歡節的喜慶氣氛。同時,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分享狂歡節開幕的喜悅。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桑巴舞大賽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項重大活動。賽場佔地8.5萬平方米,兩側是看台,中間是桑巴舞隊伍行進的通道。每年狂歡節期間,要在這個賽場舉行5場桑巴舞活動,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動最為精彩。在這兩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個桑巴舞學校要在這里一決雌雄,評出當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還要再進行一場表演。 每個桑巴舞學校上場參賽的人數為3800至4000人,分成32個方隊,方隊之間還設有8輛彩車。參賽內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節,全隊服飾都要根據表演情節設計。每年各校編排的故事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有表現印第安人歷史的,有表現巴西足球的,有表現人們現實生活的。 久負盛名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每年約有40萬遊客選中這個季節前來這個美麗的城市旅遊。 狂歡節不僅給巴西人帶來了歡樂,並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旅遊業,刺激了經濟,已成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年比一年更熱鬧。桑巴舞、狂歡節同足球一樣,已成為巴西的象徵。薩爾瓦多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里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里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薩爾瓦多狂歡節「國王」因瘦被罷黜亞馬孫叢林里的狂歡節帕林廷斯是亞馬孫河邊一個人口只有9萬的巴西小城市,每年總有那麼幾天,會有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目的各國遊客為它心動不已,甚至提前1年預訂這里的旅館,因為這里具有濃烈亞馬孫風情的狂歡節——博伊蹦巴。
② 狂歡節幾月幾號
狂歡節每個國家的不太一樣,通常是在2月中下旬
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一般在2、3月份舉行。
(2)巴西為什麼取消狂歡節擴展閱讀:
巴西狂歡節的起源: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巴伊亞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
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③ 巴西狂歡節的目的和意義
巴西狂歡節對於巴西來說,就是一張亮麗的名片,令全世界都心馳神往。像巴西著名的桑巴舞,都是在狂歡節當中達到高潮,吸引了全世界無數的愛好者。可以說巴西狂歡節促進了巴西旅遊業的發展,對於巴西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有"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之稱。每年二月的中旬或下旬舉行三天。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會。
狂歡節在復活節前47天,而復活節是春分月巴西狂歡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由於這一因素,導致了每年狂歡節的日期不確定性,一般在二月的中旬或下旬,狂歡節的活動從狂歡節那天的前三天(星期六)就開始了,每天晚上進行,接連舉行三天。在狂歡節的遊行隊伍里,不分貧窮和富有,不分尊貴或卑賤,從白天跳到黑夜,快樂可以傳染,不滿得以宣洩。狂歡節期間,數不清的羅曼史在發生,點亮人們平庸的日常生活。你有權期待浪漫,期待激情,你有權發泄不滿,表達抗議,一切都那麼爽,於是你笑了。環顧四周,載歌載舞的遊行隊伍中,桑巴舞小姐多麼美,陽光多麼好,開心最重要。里約熱內盧每年的狂歡王、狂歡後及狂歡公主都是經過評選產生的。他們都是在各種桑巴舞表演中擔任過領舞的桑巴能手,狂歡王的體重還必須在130斤以上。
規模盛大的桑巴舞遊行中,一輛輛車身長達10米的彩車打頭陣,車上裝著高音喇叭,車頂上七八名鼓手敲出震耳欲聾的歡樂鼓點,歌手引吭高歌,桑巴舞小姐高高在上,扭動腰肢,跳著歡快的桑巴舞。成千上萬的人簇擁在彩車前後,一邊和歌手一起歌唱,一邊隨著節奏跳著桑巴舞。
由於沿途不斷有人加入,遊行隊伍越來越長。人們極盡想像,把自己打扮得千奇百怪,以吸引路人的眼光,參加遊行的人有年過花甲的老人,有坐在父親肩頭的兒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都在唱,個個都在跳。烈日炎炎,氣溫高達32攝氏度,雖然人人臉上都淌著汗水,但個個臉上都掛著笑容。
大家都奇裝異服,要引人注目,只有走極端。電視女演員安吉拉·比茲瑪克在身體上塗滿了巴西國旗的顏色,赤裸全身,隨著遊行隊伍盡情歡跳,警察實在看不過眼,一定要她穿上點什麼,否則就以"侮辱國旗"為由拘禁她。但是在電視采訪中,安吉拉辯駁說:"這是表達對國家的尊敬。"
里約熱內盧的海灘,隨處可見上身赤裸的女性,以致於遊客也開始脫衣服。而在遊行的桑巴舞彩車上,桑巴舞模特或赤裸上身,或只穿比基尼,在車頂忘情歡跳。
巴西狂歡節遊行是表達政見的好機會,盡管此屆狂歡節的主題極力弘揚愛國主義,但是,還是有彩車被裝點上了土著印地安人、拿槍的葡萄牙"入侵者",以及運奴船,以抗議殖民歷史,還有人舉起牌子,抗議1964年至1985年巴西軍政府的專制統治。
但並不是什麼都可以的,全身赤裸、詆毀宗教被普遍認為不合適,這些行為,一般會遭到警察的立即制止。
狂歡節中,警察是惟一笑不起來的人。狂歡節的頭兩天,交通流量大增,許多內地人開車前往裡約熱內盧等海濱城市旅遊觀光,聖保羅等大城市的人們又紛紛開車前往內地探親度假。巴西全國發生車禍1065起,造成72人死亡,551人受傷。大部分交通事故發生在白天和天氣良好的情況下,多數車禍原因是司機酒後駕車和超速行駛。
在遊行隊伍氣氛處於高潮時,毒品交易比平時高出一倍。狂歡節期間,大量的風流韻事發生,巴西警察毫不忌諱地提醒人們注意預防艾滋病。此次巴西狂歡節吸引的遊客創下了歷史紀錄,僅里約熱內盧一地,就有31萬多名遊客。國家旅遊局的官員恩伯塔估計,僅4天假期,巴西咖啡商做成了12億美元的生意。計程車生意出奇地好。熱心的組織者為了讓遊人盡興,特地為外地遊客開設了跳桑巴舞的速成班,好讓他們也能邊舞邊樂,體會桑巴風情。
④ 巴西的狂歡節被成為謝肉節,其中的原因有
一是根據基都教教義要謝肉來哀悼基督;二是根據移民的傳播然後漸漸被接受三是謝肉節做的這些事情逐漸成為習俗,這就是我總結的原因
⑤ 狂歡節的來歷
狂歡節的簡介
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雖然這些節日舉行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都在2、3月份舉行。
狂歡節的由來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有些地區還把它稱之為謝肉節和懺悔節。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系。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lent)。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里,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民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重要節日。
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制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
人們普遍認為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天主教想壓制所有異教徒的思想,卻未能取消狂歡節,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歷,即感恩節。在歐洲,尤其是葡萄牙,人們用拋舉同伴和戴著面具到街上跳舞來慶賀。後來葡萄牙把傳統帶到了殖民地巴西。不過有人認為,巴西的狂歡節不同於傳統的狂歡節,可能是來源於巴西的非洲黑人對本土文化的崇拜,還有人認為它或許是非洲和伊比利亞兩種文化的混合體。
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歷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們戴著假面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惡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裡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藉此機會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義大利飯店的老闆娘分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綵帶裝飾了飯店,准備了五彩紙屑,一大群人到這里跳起了新大陸時興的波爾卡舞,這種風格的舞會一直延續到1846年。那時從歐洲剛回國藝術家克拉拉德瑪斯特羅(CLARA DEL MASTRO)帶了一夥戲劇演員,他們在一家劇場舉行了當時義大利十分遊行的假面舞會。後來,人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紛紛在其他的劇場效仿。幾年後,假面舞會越來越紅火,起初還站在一邊觀望的富貴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惡作劇從此銷聲匿跡了。 1879年有一則舞會廣告是這樣寫的: 早場舞會上午11時至下午2時,交響樂隊伴奏,門票每位1000雷亞爾(REIS),下午場5-9時,地點在喬治廣場(GEORGEOUS SQUARE),晚場9點至次日天亮。 在NINICHES俱樂部的化裝晚會上,人們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愛用的金屬打擊樂器。後來,由當地的鐵匠和採石工人搞出來的化裝人物形象大獲成功,這是一個打著大號非洲鼓,留著八字小胡須的假面人,他滿面春風,熱情、厚道,成了倍受喜愛的形象,這就是無人不知的"澤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實,大叔正好代表了歡快的巴西人在節日里的心情。澤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年巴西狂歡節的代表歌曲。歌詞大意為:"你是個好心的人,澤佩雷依拉萬歲!為了今天的狂歡節,我們一醉方休,萬歲!" 狂歡節最初是作為天主教的主要節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舉行,歷時三天,現已改為從星期六開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國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來,巴西的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沖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個民間的節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經把一年的時間分成了"節前"和"節後"這兩個時間段,這與中國的農歷春節對中國人的影響有些類似。
狂歡節的習俗
狂歡節為期四天,每年的2月中下旬舉行。據說巴西狂歡節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羅馬教皇下令封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宮前舉行慶祝活動。教徒們輕歌曼舞、手舞足蹈,整個羅馬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從此狂歡節被正式確定並在歐洲廣為流傳,後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1641年,在薩爾瓦多舉行了馬隊和花車的遊行,從而開創了巴西歡度狂歡節的先河。1846年,巴西首次舉行狂歡節化裝舞會。到了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巴西奴隸貿易的逐步取消和奴隸制的最後廢除,廣大黑人興高采烈地加入了狂歡節的遊行大軍,在非洲傳統樂器的伴奏下,跳起帶有濃郁非洲風格的舞蹈。1889年巴西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後,狂歡節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變化,桑巴舞逐漸成為節日的主角。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今天這種盛況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聯歡活動。
節日雖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節日前的一兩個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團體就著手准備節日的慶祝活動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節日的盛裝,街道兩邊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約熱內盧大看台最佳的包廂票價雖高達千餘美元,但被早早地搶購一空。
狂歡節那四天,狂歡的熱浪席捲整個巴西,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艷裝濃抹,載歌載舞,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葯店、醫院和酒吧之外,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學校放假,真可謂「誰也不屬於誰,誰也管不了誰」。有錢人金裝玉飾自不待言,就是窮苦人家湊熱鬧也要稍整衣帽,敲著空罐頭盒子,叮叮當當地投入狂歡的人流,彷彿一年一度不狂歡一下,明天就沒有好運氣。人們忘掉了富裕和貧窮,忘掉了憂愁和煩惱,忘掉了緊張和疲勞,只剩下歡和樂。此時,全國上下不分高低貴賤,不分種族膚色,都似一朵朵歡樂的浪花匯入了歡樂的海洋。這種歡樂的氣氛也感染著來自異鄉的旅行者,不少外國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
最為熱烈、緊張、歡快的要數桑巴舞。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跟隨著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音樂舞蹈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跳桑巴舞時,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早在1928年,里約熱內盧就出現了被稱為「桑巴舞學校」的表演團體。從那時起到現在,「桑巴舞學校」一直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桑巴舞大賽的主角。在狂歡節來臨前的幾個月內,各桑巴舞表演團體便要趕排舞蹈、創作樂曲、自製獨特的服飾和彩車,進行精心排練,選出訓練有素的舞蹈「國王」和「王後」。
桑巴舞化裝遊行時,為首的開路隊員簇擁著自己所屬團體的名稱和標志,其後的遊行隊伍打頭的由負責人、作曲者和彩車設計人等頭面人物組成。他們身穿筆挺的禮服,微笑著頻頻向四周圍觀的人群招手致意。緊隨其後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色彩紛呈的女子遊行隊伍。她們身著艷麗的寬擺衣裙,有的頭戴羽頭帽,也有的面戴假面具。女子遊行隊伍兩側或前後是數百人的男子打擊樂隊,樂手們身著由無數金屬片鑲成的衣褲,在燦爛的陽光下金光閃爍。他們興高采烈地吹吹打打煞是熱鬧。再後就是彩車和桑巴舞隊了,彩車上站著的是被選為「國王」和「王後」的俊男靚女,他們春風滿面地笑著向人群頻頻拋飛吻。其後是讓人欣喜若狂的桑巴舞隊,舞者服飾各異,爭芳斗艷,隨著舞曲,邊歌邊舞,這是一種以腰、臀、腹劇烈抖動大幅度搖擺的舞蹈。舞者神采飛揚,觀者如痴似呆,不論是舞者還是觀者,人們忘記一切煩惱,忘卻了姓啥叫啥,忘卻了吃喝,其熱烈痴迷的程度幾乎達到了瘋狂。
各地的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會。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
狂歡節是巴西最大的節日,但最負盛名的當屬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該市狂歡節以其參加桑巴舞大賽演員人數之多,服裝之華麗,持續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堪稱世界之最。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開幕當天,里約熱內盧市市長在市長官邸,親手將城門的金鑰匙交給被稱作「莫莫王」的「狂歡節國王」,象徵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正式開始。自此,在長達一周的狂歡節中,整個里約熱內盧城都要由「狂歡節國王」「統治」,全體市民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狂歡。
「莫莫王」並不會真正坐到市長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在全城沸騰、全民狂歡的節日期間,「莫莫王」只要好好帶領大家盡情跳舞、盡情享樂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長使命。
「莫莫王」一般在狂歡節開幕前兩個月由市民選出,同時產生的還有一名「狂歡節王後」和兩名「狂歡節公主」。他們將作為里約熱內盧桑巴舞隊的領袖參加狂歡節的綵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擁有無限榮譽。
交鑰匙儀式之前,「莫莫王」還與化裝成巴西皇室成員的演員在街上進行馬車巡遊。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既是為了紀念巴西第一位君主——佩德羅一世抵達巴西200周年,也是為了增加狂歡節的喜慶氣氛。同時,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分享狂歡節開幕的喜悅。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桑巴舞大賽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項重大活動。賽場佔地8.5萬平方米,兩側是看台,中間是桑巴舞隊伍行進的通道。每年狂歡節期間,要在這個賽場舉行5場桑巴舞活動,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動最為精彩。在這兩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個桑巴舞學校要在這里一決雌雄,評出當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還要再進行一場表演。
每個桑巴舞學校上場參賽的人數為3800至4000人,分成32個方隊,方隊之間還設有8輛彩車。參賽內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節,全隊服飾都要根據表演情節設計。每年各校編排的故事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有表現印第安人歷史的,有表現巴西足球的,有表現人們現實生活的。
久負盛名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每年約有40萬遊客選中這個季節前來這個美麗的城市旅遊。
狂歡節不僅給巴西人帶來了歡樂,並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旅遊業,刺激了經濟,已成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年比一年更熱鬧。桑巴舞、狂歡節同足球一樣,已成為巴西的象徵。
薩爾瓦多狂歡節
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里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里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薩爾瓦多狂歡節「國王」因瘦被罷黜
亞馬孫叢林里的狂歡節
帕林廷斯是亞馬孫河邊一個人口只有9萬的巴西小城市,每年總有那麼幾天,會有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目的各國遊客為它心動不已,甚至提前1年預訂這里的旅館,因為這里具有濃烈亞馬孫風情的狂歡節——博伊蹦巴。
⑥ 巴西傳統節日
這個比較詳細
巴西的節日很多,有宗教性的,也有非宗教性的。有些節日同葡萄牙、非洲、土著印第安等民族的歷史淵源和宗教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元旦 1月1日(國定假日)。自除夕夜至天明,全國各地通宵達旦舉行慶祝活動。
海神節 1月1日。這是一個辭舊迎新、供敬海神、祈禱保佑家人來年平安的節目,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最隆重的慶祝活動屬東部的薩爾瓦多市。每年12月31日子夜前夕,海神節的信徒們和來自各地的旅遊者聚集在海邊,懷抱自製的小船,頭頂裝滿鮮花的陶皿,圍繞在女神像前載歌載舞。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歌頌女神的樂聲響起,焰火騰空開放,信徒和遊客們魚貫般地走到齊腰深的水中,將小船、鮮花和裝滿獻給女神供奉的籃子放入水中,凝視著它們順水漂去,好似帶走對女神的崇仰之情和無限寄託。然後,人們會在水中洗個痛快,將過去一年的污濁洗刷干凈,純潔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主顯節 1月6日(區域性節日,多半在東北部舉行)。彭芬節 1月第三個周日(薩爾瓦多最盛大的節日之一)。
狂歡節 2至3月(機動性的國定假日)。是巴西人民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我國的春節,屬里約、薩爾瓦多和累西腓、奧林達最為盛大。詳情請參閱本書第十六章。
復活節 2至3月(機動性的國定假日)。也稱耶穌受難日,在殖民城市黑金市有豐富多彩的遊行活動。新耶路撒冷演出耶穌受難復活劇。
蒂拉登特斯紀念日 4月21日。是巴西首次獨立運動領導人若澤·達·席爾瓦·沙維埃爾(俗稱「蒂拉登特斯」,他是牙科醫生,故也稱「拔牙者」)1792年就義紀念日。
國際勞動節 5月1日(國定假日)。這天,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集會舉行慶祝活動。
聖靈節 6月初(國定假日)。起源於葡萄牙的一種民間節日。1819年首次在巴西舉行,每年6月初開始,歷時十天。節日期間,人們身穿盛裝,頭戴以牛、鬼、小丑、海盜為主的面具,互祝幸福,年輕人則談情說愛。聖靈節最熱鬧的時候是最後三天,屆時騎馬表演和少女的巡遊儀式以及歌詠表演將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敬牛節 6月下旬。是巴西東北部的傳統節日。它從非洲黑人的牛復活節演變而來,現已成為葡萄牙人、黑人和土著印第安人的共同節日。慶祝活動以遊行演出為主要形式,節目的內容豐富多彩,多是通過牛的遭遇來抒發對當今社會的愛與恨,傾訴人們的苦與樂,或表達人們敬牛、愛牛的風俗。節日的高潮是舉行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遊行。人們在聖壇前為化裝的牛命名,舉行祈禱活動。
瓊尼納斯節 6至7月。6月和7月初為紀念聖約翰、聖彼得和聖安東尼所舉行的一連串街頭慶祝活動。其特色為燃燒篝火、跳舞狂歡和假結婚。
亞馬孫民俗節 6月15日至30日。在馬瑙斯舉行。獨立日 9月7日(國定假日)。為1822年攝政王佩德羅(後加冕為佩德羅一世)在聖保羅市郊外的伊比蘭加河畔高呼「不獨立毋寧死」,宣布巴西脫離葡萄牙而獨立的紀念日。
布魯曼瑙的十月節 德國移民後裔的節日。聖母顯靈節 10月12日(國定假日)。紀念巴西的守護神。
萬靈節 11月2日(國定假日)。每逢此日,巴西人或去家族墓地,或去公墓悼念先人。我國有人稱此為「外國的清明節」。
共和國日 11月15日(國定假日)。為1889年以豐塞卡元帥為首的軍俱樂部和共和派推翻佩德羅二世的統治,確立共和政體的紀念日。
聖誕節 12月25日(國定假日)。是巴西重要的節日。自12月24日夜晚起,舉國同慶。教堂舉行聖誕前夜彌撒儀式,歡唱聖誕頌歌;各家各戶歡聚一堂,裝飾聖誕樹,扮裝聖誕老人並互贈禮品。公眾還集會,歡迎聖誕老人降臨。巴西是南半球國家,雖然12月正是炎夏季節,但是扮飾聖誕老人者仍遵循傳統穿著寬大紅袍。
⑦ 巴拿馬2021年狂歡節等慶祝活動取消,以往他們都是如何慶祝的
2021年的2月3日,由於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巴拿馬各地傳統的狂歡節等慶祝活動都被迫取消。巴拿馬的相關政府部門表示,此次取消狂歡節等慶祝活動活動,也是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進一步傳播,防止新冠疫情的感染人數和死亡病例的數量再度上升。
巴拿馬的人口結構非常的復雜多樣,歐裔、華裔、菲裔、印第安人和歐洲的混血人種。巴拿馬人非常熱情好客,對待客人就如同家人一般。並且巴拿馬人與對方交談時,更喜歡用一些身體動作,來表達對他人的熱情和自然。由於巴拿馬大部分的宗教儀式,都是按照天主教進行的,一些原著的印第安民族,仍然也保留著自己的民族儀式。巴拿馬的居民非常熱衷於跳舞,當地在舉行狂歡節時,也會用自己原始的民族舞蹈。巴拿馬的居民還經常開展一些賽馬、斗雞、鬥牛等比賽,還包括現在的傳統競技運動,如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等。巴拿馬的旅遊業非常繁雜繁榮,巴拿馬運河有著世界橋梁之稱,並且巴拿馬還是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的旅遊勝地。
⑧ 狂歡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狂歡節是歐美各國的傳統節日。它起源於古羅馬的農神節,發展於中世紀,盛行於當代。狂歡節的節期,各國不一,有的開始於元旦,有的開始於聖誕節或其他日子。但多數國家在二三月間氣候宜人之時舉行。義大利的海濱城市維亞雷焦是舉世聞名的狂歡勝地之一。拉丁美洲是世界公認的「狂歡節之鄉」
⑨ 狂歡節是什麼時候啊有什麼相關歷史呢
狂歡節(Carnival),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有些地區還把它稱之為謝肉節和懺悔節。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系。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lent)。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里,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民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重要節日。
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制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的狂歡節。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盛會。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
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里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里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
在德國,從每年11月11日11時起狂歡節就算開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復活節前40天為止,前後要持續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個星期,特別是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這"發狂的"三天里,德國的狂歡節達到了頂峰。
威尼斯狂歡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狂歡節之一。歐洲的狂歡節據說都起源於古代的神農節。每年的冬去春來之際,人們自動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的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而威尼斯狂歡節的起源則還有一說:公元12世紀,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國日漸強盛。1162年的初春,它戰勝附近的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稱霸一方。為慶祝這一勝利,威尼斯人走上街頭高歌歡舞,一連數日不休。從此,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舉行歡慶活動。時到200多年後的1296年,這個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國根據宗教節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歡慶活動時間固定下來,即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一天開始,延續大約兩周時間。到18世紀,狂歡活動盛極一時,歐洲各國的王公大臣、紳士淑女都趕到威尼斯,觀看精彩的室內音樂和戲劇演出,參與街頭和廣場上的民眾狂歡。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之城"的稱號。19世紀之後,威尼斯共和國逐漸衰亡,狂歡節逐漸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前,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威尼斯的狂歡活動重新恢復,威尼斯狂歡節得以重放光彩。
威尼斯狂歡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華麗服飾。這一傳統可追述到1700年前。權貴和窮人可以通過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後面,社會差異暫時被消除。富人變成了窮人,而窮人成了富人。他們互相尊敬地打著招呼。
在面具後面,年齡差異被消除,老人變年輕了,年輕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來。年輕人和小人物藉助面具代表的權威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極力將自己裝扮得很年輕,甚至越無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
平時,威尼斯總是遊人如織。威尼斯人好象已經習慣了這么多的遊客在他們的城市裡閑逛。他們的街道狹窄得似乎不能容納得下這么多人。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還是源源不斷地來到這里。毫無疑問,狂歡節期間遊人會成倍地增長,尤其在狂歡節的周末。
諾丁山狂歡節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街頭文化藝術節,每年在英國倫敦西區諾丁山地區舉行。諾丁山區的黑人居民多半不來自非洲,而來自加勒比海或拉美其他地區。正是諾丁山的移民文化孕育了諾丁山狂歡節。20世紀60年代,聚居在諾丁山地區的西印度群島移民因思鄉情重而舉辦狂歡節,當時不過只有一小群人穿著民族服裝,敲著鋼鼓在街上走一圈而已。幾十年後,它發展成為規模盛大的多元文化節日和倫敦最炙手可熱的旅遊項目之一。
在世界各地的狂歡節中,諾丁山狂歡節的規模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諾丁山狂歡節一向以濃郁的加勒比海情調著稱。論服裝和面具,諾丁山狂歡節如同一場奇異華麗的化妝舞會;論音樂,鋼鼓樂隊、卡里普索歌曲、索加音樂則是諾丁山狂歡節的靈魂。鋼鼓的強烈節奏足以令心跳立即合著節拍提速;卡里普索歌曲每每根據最新時政和社會熱點即興改動歌詞,惟有詞曲幽默諷刺的本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