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巴西資訊 > 巴西二戰前生產什麼

巴西二戰前生產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2 11:08:01

Ⅰ 巴西大部分領土位於()氣候()地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巴西的經濟長期依賴()的生產

巴西大部分領土位於(熱帶)氣候(溫熱)地形(平坦)具有(種植熱帶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巴西的經濟長期依賴(農礦產品)的生產

Ⅱ 南美洲國家在二戰期間在做什麼他們當時面臨什麼問題

南美洲上的眾多國家,都在死命生產,都想大發戰爭財,忙著跟軸心國國家做生意,有些忙著內斗,奪取政權,只有巴西積極參與二戰,也真正派出了軍隊,參與了歐洲戰場上的對德作戰。

Ⅲ 巴西二戰前的經濟特點是_________,主要農作物和工業期中分布在________

1.
巴西的經濟特點是單一經濟結構
2.
巴西的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部
聖保羅
,里約熱內盧等地區聖保羅鄰近的米納斯吉納斯州豐富的鐵、錳、鎳等礦區以及咖啡、棉花、甘蔗等產區,附近水力資源豐富,為聖保羅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3.
巴西的主要農作物有14種:大豆、玉米、稻米、芸豆、棉花、高粱、小麥、燕麥、裸麥、大麥、黑麥、花生、蓖麻、向日葵。各產區的預期產量分布情況是:中西部地區佔37.15%、南部地區佔34.16%、東南部地區佔16.07%、東北部地區佔9.03%、北部地區佔3.60%。

Ⅳ 二戰時期,巴西在干什末

巴西是盟軍的一員,早在二戰初期就被美國爭取,加入了盟軍並獲取大量的軍事援助.巴西陸軍在義大利有出色戰績,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7月6日回國前,在遠離故土的戰場,巴西遠征軍奮戰了239天,陸軍部隊一共俘獲了敵方將軍2名、軍官892名和士兵19679名,其代價是陣亡13名軍官444名士兵,2064名戰傷,658名事故受傷,被俘1名軍官34名士兵,失蹤16人。空軍部隊共有48名飛行員執行了445次戰斗任務,出擊2546架次共計5465飛行小時,投彈約1010噸,擊毀了1304輛汽車、12列火車、8台裝甲車輛、25座鐵路公里橋梁和31個燃料庫和彈葯庫。大隊的損失是,飛機被擊落22架,飛行員當中5名在防空炮火下陣亡,3名在事故中喪生,3名被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西除了派遣遠征軍直接赴歐作戰,還在空運中轉以及大西洋船隊的護航中也作出了貢獻。雖然沒有遠征軍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這些貢獻對於保護大西洋航線的暢通、巴拿馬運河的防衛、加勒比、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以及補給運輸交通線路的鞏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遠赴重洋的那支遠征軍部隊,雖然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在最早的戰斗中發揮不佳,但是在緊張的戰斗中他們也學會了本領,逐漸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對於在義大利的戰斗,任何遠征軍將士都為此感到光榮。盡管從組織上看來,遠征軍是隸屬於美軍門下,從補給到作戰幾乎都聽任於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雇傭兵的色彩,但是他們的英勇行為以及從作戰的歷史來看,直到現在,巴西人還是以此為榮,並對遠征義大利的行動進行著高度的評價。
雖然到了最後,幾乎所有的南美國家都象徵性地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只有巴西,才是對戰爭作出了有意義的貢獻,通過與美國的深入合作,在巴西國內,瓦加斯總統所期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參戰以前所興建的鋼鐵廠就是巴西的工業化所邁出的第一步,這以後,由於美國在巴西軍事基地的建設,從客觀上,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同樣,由於遠征軍獲得的現代化武器以及在實戰中取得的現在作戰的經驗,巴西的國防力量比起南美各國也有了巨大的差異。無形中,巴西在南美各國中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不可動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遠征軍的士兵還在另一個意義上改變了巴西自身。由於巴西在戰前和別的南美國家一樣,還是一個獨裁氣息嚴重,等級差別森嚴的國家,這一次大規模的遠征歐陸,所招募的士兵大多來自社會的底層,然而到了義大利,隸屬在美軍這么一支民主氣息相對濃厚的軍隊下,平等的思想在他們身上紮下了根,也為他們培養了一種自信和自尊以及對個性的認識。他們回到了國家以後,很快便成為了推動巴西民主化的先鋒力量。戰後的巴西在一定程度上和別的以軍人當政的南美軍事獨裁國家有著不同,在國內動亂政變不絕的那些國家中,唯有巴西保持著一種相對而言安定和發展的狀態,這一切,和那239天的遠征都應該有著一定的聯系。而新一代巴西總統中甚至也有原來遠征軍的成員。由此可見,那一支規模不大的遠征軍,對於戰後所巴西起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Ⅳ 二戰前,巴西經濟最顯著的特徵是單一生產----產品

初級

Ⅵ 從自然區位條件來看,巴西盛產咖啡的原因

巴西處於熱帶地區,氣候較暖較潮濕,更適合咖啡生長,而且美洲地區很久以前就有種植咖啡豆的歷史;咖啡樹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年雨量為1500-2000公釐,平均溫度為20米左右,不會降霜的地區。

咖啡樹是喜陽作物,充足的陽光為其生長提供了條件,巴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為滿足西歐的需求,咖啡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泛種植,因此,巴西是咖啡的主產地。

(6)巴西二戰前生產什麼擴展閱讀:

巴西咖啡口感中帶有較低的酸味,配合咖啡的甘苦味,入口極為滑順,而且又帶有淡淡的青草芳香,清香中略帶苦味,甘滑順口,餘味能令人舒活暢快。

巴西咖啡說來並沒有特別出眾的優點,但是也沒有明顯的缺憾,這種口味溫和而滑潤、酸度低、醇度適中,有淡淡的甜味,這些所有柔和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要想將他們一一分辯出來,是對味蕾的最好考驗,

Ⅶ 汽車工業的巴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政府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使巴西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轉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成為戰後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工業化進程中,巴西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經過短短 20 年的發展,巴西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 1978 年,巴西汽車年產量突破 100 萬輛大關.
在汽車工業起步之前,巴西只能利用進口零部件裝配小型載重汽車、推土機和拖拉機.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以及跨國汽車公司的參與下,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成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 「 火車頭 」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巴西政府採取了各種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 5 個方面。
政府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力度與方式
(1) 推行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推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 增長點 」 產業政策是在庫比契克執政時期 (1956--1961) 制定的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實行的。這一政策旨在通過對各部門和各行業的比較研究,找出對整個經濟具有刺激和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並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這些產業,所謂 「 增長點 」 就是指這些主導產業部門。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巴西政府把汽車工業確定為經濟的 「 增長點 」 ,將汽車工業作為具有推動力的主導產業加以重點發展。 1956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一項汽車工業發展計劃,並成立了 「 促進汽車工業特別委員會 」 ,確定發展汽車工業的方針是進口替代,並以此帶動本國發動機等機械製造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50 年代中期,庫比契克政府實行大量引進外資的政策,除放寬外資在企業中的股權比重外,還通過免稅等措施鼓勵外資轉入製造業,豁免外資企業的進口稅,免徵外資在巴西新建企業第一年的銷售稅,並為外資企業提供優惠貸款等。在引進資金、設備和技術以發展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還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鼓勵外國汽車公司用進口設備作為投資,並在外匯方面予以優待;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的兌換率;通過逐步限制部件的進口,保證參加投資的公司不會受到後來競爭者的影響;外國汽車公司享有 100 %的股權。
在上述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到巴西投資設廠。 20 世紀 50 年代末,福特、通用、大眾、賓士等汽車公司在巴西設立子公司,奠定了巴西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 1957 年,巴西已生產汽車 3 . 1 萬輛,到 1960 年產量升至 13 . 3 萬輛。
20世紀90 年代,巴西繼續奉行引進外資的政策,外資紛至沓來。福特、通用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加大了,在巴西的投資力度,賓士公司也將巴西作為卡車和公共汽車的定點產地。本田、豐田、戴姆勒一克萊斯勒、雷諾、 PSA 等汽車巨頭都相繼在巴西投資生產汽車。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長期以來,巴西政府非常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突破這一制約經濟發展的 「 瓶頸 」 ,為經濟的增長創造良好條件。
二戰後,巴西的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全國的公路不足 1000 千米 。巴西在 1948 ~ 1955 年和 1956--1961 年全國經濟發展計劃中均將交通運輸業列為發展的重點,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自 60 年代起,巴西出現了所謂的 「 公路熱 」1960--1977 年,公路里程總長從 48 萬千米增加到 150 萬千米。 1976 年,巴西全國約 75 %的客貨運輸由公路承運。到 1992 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 166 萬千米,其中干線公路11 . 5 方千米,其他等級公路 154 . 5 萬千米 ,每輛汽車平均佔有公路 123 米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巴西汽車工業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嚴格保護國內汽車市場
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巴西政府長期採取高關稅政策以阻止汽車的進口。此外,巴西還利用進口配額甚至頒布法令禁止進口等措施限制外國汽車進入巴西市場。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汽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高昂的進口關稅保護了巴西汽車市場,為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1976 年,巴西進一步強化進口替代政策,繼續實行 40 年代末實行的 「 同類產品法 」 ,並採取限制進口措施。 1980 年,巴西政府頒布進口管制條例,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度,工業品的進口稅率大幅度提高。另外,巴西對國內已能基本滿足需求的耐用消費品 ( 如汽車及其零部件 ) 成倍提高進口關稅,或明令禁止進口。直到 1990 年 3 月科洛爾政府執行 「 開放經濟世界 」 的政策後,巴西對汽車進口的禁令才解除。
巴西對進口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從 1991 年的 60 %逐步下調到 1994 年的 20 %,致使 1991--1995 年間巴西每年進口汽車的數量從 2 萬輛驟增至 30 萬輛,年均增長率為 96 . 8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在 1995 年 2 月重新提高了關稅稅率,先由 20 %升至 32 %,兩個月後又提高到 70 %,從而遏制了汽車進口的增加, 1996 年進口轎車的數量僅為 15 . 7 萬輛,較 1995 年減少了將近一半。
積極推動汽車的國產化
巴西政府早在 1956 年就作出規定:在 3 年內,每輛汽車 90 % --95 %的部件要在巴西製造。 50 年代後期,在鼓勵外國汽車公司到巴西投資的同時,巴西政府要求外國汽車公司提出投資計劃 ( 計劃中必須列入採用當地生產的部件裝配汽車的比重逐步增大的內容即由最初占 45 %逐漸增加到占 95 %左右 ) ;巴西政府在對汽車部件的進口給予優惠兌換率的同時,要求隨當地生產的汽車部件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對汽車部件的進口。
各大汽車生產廠家對國產化都很重視。早在 1957 年,產量最大的巴西大眾汽車公司所生產的大眾輕型運輸車的國產化率就已達到 50 %; 1961 年年底,大眾輕型運輸車和大眾甲殼蟲汽車的國產化率均達到 95 %。 1962 年,巴西所生產汽車 90 %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從表 l 可以看出,大眾汽車的國產化率提高很快。 七八十年代引導發展酒精汽車
由於巴西嚴重依賴石油進口,因此, 70 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對巴西經濟的影響很大。 1975 年,巴西政府制定了使用酒精的計劃,旨在從甘蔗中提煉酒精,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80 年代,為普及酒精汽車,巴西政府對酒精汽車的銷售採取了一些鼓勵措施:降低工業產品稅,調低酒精汽車的價格,對酒精出租汽車免徵銷售稅。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酒精汽車的銷售。 1980—1985 年間,酒精轎車佔新發照轎車的比重從 35 %提高到 96 %。
80 年代末以來,汽油和酒精的價格差逐漸縮小,使巴西新發照汽車出現了明顯的結構變化,酒精汽車所佔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5--1989 年間,酒精轎車的比重從 96 %下降到 61 %。到 90 年代後期,酒精汽車所佔的比重已很小。
對汽車車型生產的引導
20世紀70 年代初,為鼓勵載重汽車和公共汽車的生產,巴西政府頒布法令,將這兩種汽車的工業產品稅分別由 10 %和 12 %減為 5 %,同時給予那些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必備零部件以進口豁免權。在優惠政策的刺激下,巴西汽車廠商增加了這兩種汽車車型的生產。同時,為適應石油危機的新形勢,巴西增加了耗油量小的小型客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耗油量大的大型車輛的生產,並研製以混合燃料和酒精為動力的中小型汽車。
巴西汽車工業以生產轎車為主,而轎車又以價格便宜、經濟實用的普及型車為主,其產量占轎車總產量的 50 %以上。在形成這一格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發揮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在轎車工業的起步階段,巴西汽車生產廠商曾一度立足於國際市場;以 CKD 方式引進高檔轎車部件組裝出口,並加強零部件的國產化。到 1965 年,雖然轎車的國產化率已高達 95 %,但由於缺乏國際競爭力,巴西產轎車仍無法進入國際市場.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車型過於陳舊,二是國產化後質量欠佳而成本高昂。由於價格偏高,巴西國內市場也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巴西政府於 1967 年制定了鼓勵使用經濟普及型轎車的政策。這一政策對汽車生產廠商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使他們轉而以開拓巴西國內市場為主,重點生產經濟普及型轎車。僅用 15 年時間,巴西每千人擁有的轎車就由 1965 年的 14 輛增至 1980 年的 77 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在節能和環保浪潮的推動下,小型轎車成為國際汽車市場備受人們青睞的車型。巴西政府運用稅收政策鼓勵人們購買低價位小型轎車,從而刺激了小型轎車的生產。如從 1993 年 4 月起,政府降低 「 普及型汽車 」 即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轎車的稅收,使轎車售價中稅收所佔的比重從 1991 年的 35 . 6 %降為 1993 年的 17 %。政府的稅收政策大大刺激了民眾對小型車的需求。對排氣量小於 1 升 的汽車的需求量從 1992 年的 9 . 3 萬輛增至 1997 年的 87 . 2 萬輛,明顯高於汽車總需求的增幅,這類汽車占國產汽車總銷售額的比重從 1992 年的 16 %提高到 1998 年的 73 %。
積極促進汽車出口
大力發展對外經貿關系是巴西 60 年代經濟戰略調整的中心.巴西政府把增加出口和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作為進一步推動工業化和全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戰略措施,為擴大汽車等產品的出口,巴西政府除採用通常的財政刺激手段 ( 如減免稅收,提供優惠貸款,出口,補貼以及簡化出口手續 ) 外,還採取了本國貨幣不定期的貶值、完善對外貿易基礎設施等舉措。巴西政府對增加汽車出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76 年,為促進各類汽車的大量出口,巴西汽車工業第 10 次展銷會在聖保羅城舉行。 1977 年,巴西全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成立了一個負責汽車配件出口的對外貿易局,加強未組裝的成套汽車配件的出口業務,以利於本國中、小汽車配件廠的生產發展。
為擴大出口,巴西政府還制定了 Befiex 計劃,規定汽車工業可以用不超過 1 / 3 的出口收入免稅進口物品,並提供利率優惠的出口貸款。 1973—1979 年間,巴西汽車的出口總值為 10 億美元。 90 年代,巴西政府還規定,出口汽車和零部件的企業可以以優惠的稅率進口汽車,從而刺激了汽車的出口。 1997 年巴西汽車出口量達 41 . 7 萬輛,創造了新記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過程中,巴西政府一直積極進行政策引導,使汽車工業形成了獨特的政府推動型發展模式。巴西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很差,在發展過程中政府也沒有投入多少資金,但藉助跨國汽車公司的力量,巴西很快就跨入了世界 10 大汽車生產國的行列。巴西生產的汽車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出口到全球 60 多個國家。汽車出口為巴西掙得了大量外匯。汽車工業發展成為巴西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並增加了就業與稅收。從這些方面看,巴西政府所發揮的作用是較為成功的。
但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巴西政府 90 年代之前,巴西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汽車市場,阻止汽車進口。巴西甚至頒布了禁止汽車進口的法令。在政府的保護之下,巴西汽車工業得以起步並迅速發展。政府的市場保護舉措無疑對巴西汽車工業的初期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這也是後起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本國汽車工業的一條重要經驗。但是,嚴格的國內市場保護也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造成巴西汽車工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源。第一,它導致國內汽車市場價格過高狀況的出現。巴西的汽車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國內市場保護措施可以在高價格的情況下保證汽車生產廠商有利可圖。結果, 90 年代巴西取消汽車進口禁令、降低關稅後,外國汽車大舉進入巴西市場,汽車進口額大幅飆升。巴西政府被迫重新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以阻止汽車的進口。第二,在嚴格的市場保護下,陳舊的汽車車型也能銷售出去,因此,汽車生產廠商不想耗巨資研製或引進最新的車型,這樣就影響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也不利於提高研究與開發能力。第三,巴西政府限制進口汽車零部件,使各汽車生產廠商無法開展國際分工與合作,因此,巴西產汽車的質量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
進行市場保護是巴西汽車工業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面對國際汽車業開展並購重組和進行戰略合作的大潮,巴西汽車工業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Ⅷ 二戰前,巴西的經濟特點是( ),國內資源.資金絕大部分被( )奪走。巴西最西端相鄰的陸上鄰

二戰前,巴西的經濟特點是(單一經濟),國內資源.資金絕大部分被(殖民統治者)奪走。巴西最西端的陸上鄰國是(秘魯)。

閱讀全文

與巴西二戰前生產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85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23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100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104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5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5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51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36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36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72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56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44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36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99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31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96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8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13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84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751